'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

參考今天的蒙古,我們就應該明白這樣一個事實,當一個國家從另一個國家的領土上脫離並獨立時,這個國家即便窮得叮噹響,也不會對原宗主國有絲毫的“留戀”,而且為了強化自己獨立的所謂“正義性”,媒體會拼命地渲染原宗主國威脅論,將原宗主國醜化為邪惡的侵略者和殖民者,以徹底斷絕“迴歸”原宗主國的所有可能。

從這樣的角度上來看,孟加拉國不僅不會對巴基斯坦有任何好感,還要拼命地醜化和敵視巴基斯坦才對。

但尷尬的是,和我國與蒙古咫尺相隔的情況不同,在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之間,一個碩大的印度橫亙其間。印度的出現,對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脅,這在客觀上反而使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走向了“舊情復燃”的局面。

所以,今日的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關係非常複雜,在靜夜史看來,兩國關係的親疏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

參考今天的蒙古,我們就應該明白這樣一個事實,當一個國家從另一個國家的領土上脫離並獨立時,這個國家即便窮得叮噹響,也不會對原宗主國有絲毫的“留戀”,而且為了強化自己獨立的所謂“正義性”,媒體會拼命地渲染原宗主國威脅論,將原宗主國醜化為邪惡的侵略者和殖民者,以徹底斷絕“迴歸”原宗主國的所有可能。

從這樣的角度上來看,孟加拉國不僅不會對巴基斯坦有任何好感,還要拼命地醜化和敵視巴基斯坦才對。

但尷尬的是,和我國與蒙古咫尺相隔的情況不同,在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之間,一個碩大的印度橫亙其間。印度的出現,對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脅,這在客觀上反而使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走向了“舊情復燃”的局面。

所以,今日的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關係非常複雜,在靜夜史看來,兩國關係的親疏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1、“父母之命”害死人

理論上孟加拉國在走向獨立後,應該對昔日宗主巴基斯坦咬牙切齒才對,但現實情況是,孟加拉國雖然對巴基斯坦高度警惕,但遠未達到蒙古對我們這般仇視的地步。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在1947年印巴分治前,世界上沒有孟加拉,更沒有巴基斯坦。

由於二戰徹底摧毀了英國的殖民帝國體系,因此對於越來越高漲的印度獨立浪潮,力不從心的英國只能順水推舟。

而作為傳統的攪屎棍,英國絕不甘心“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臨死還要蹬一腳的英國,不僅留下了麥克馬洪線等歷史遺留問題,還針對英屬印度境內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劍拔弩張的局面,拋出了“印巴分治”的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由此誕生。

根據印巴分治方案,印度佔據了英屬印度的中部大部分區域,狡詐的尼赫魯還划走了西孟加拉和東旁遮普地區,使得印度也擁有了棉花和黃麻產地。

"

參考今天的蒙古,我們就應該明白這樣一個事實,當一個國家從另一個國家的領土上脫離並獨立時,這個國家即便窮得叮噹響,也不會對原宗主國有絲毫的“留戀”,而且為了強化自己獨立的所謂“正義性”,媒體會拼命地渲染原宗主國威脅論,將原宗主國醜化為邪惡的侵略者和殖民者,以徹底斷絕“迴歸”原宗主國的所有可能。

從這樣的角度上來看,孟加拉國不僅不會對巴基斯坦有任何好感,還要拼命地醜化和敵視巴基斯坦才對。

但尷尬的是,和我國與蒙古咫尺相隔的情況不同,在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之間,一個碩大的印度橫亙其間。印度的出現,對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脅,這在客觀上反而使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走向了“舊情復燃”的局面。

所以,今日的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關係非常複雜,在靜夜史看來,兩國關係的親疏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1、“父母之命”害死人

理論上孟加拉國在走向獨立後,應該對昔日宗主巴基斯坦咬牙切齒才對,但現實情況是,孟加拉國雖然對巴基斯坦高度警惕,但遠未達到蒙古對我們這般仇視的地步。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在1947年印巴分治前,世界上沒有孟加拉,更沒有巴基斯坦。

由於二戰徹底摧毀了英國的殖民帝國體系,因此對於越來越高漲的印度獨立浪潮,力不從心的英國只能順水推舟。

而作為傳統的攪屎棍,英國絕不甘心“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臨死還要蹬一腳的英國,不僅留下了麥克馬洪線等歷史遺留問題,還針對英屬印度境內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劍拔弩張的局面,拋出了“印巴分治”的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由此誕生。

根據印巴分治方案,印度佔據了英屬印度的中部大部分區域,狡詐的尼赫魯還划走了西孟加拉和東旁遮普地區,使得印度也擁有了棉花和黃麻產地。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而剩下的印度河流域以及恆河河口地區則成立了巴基斯坦,分為西巴和東巴兩個區域。

和阿拉斯加、加里寧格勒等與本土關係緊密的飛地不同,東巴基斯坦對於巴基斯坦而言,本質上就是英國的“父母之命”,兩地唯一的共同語言,就是他們都信仰伊斯蘭教。

但現實不止一次地證明,宗教信仰,尤其是伊斯蘭教,從來無法發揮增強凝聚力的作用,今日的中東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由於歷史發展軌跡的不同,兩地的民族和人種也是大相徑庭,像極了伊朗和沙俄阿拉伯,西巴基斯坦主要是旁遮普人、信德人,講烏爾都語,而東巴基斯坦則主要是孟加拉人,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哈乃斐教法學派,講孟加拉語。

兩地完全沒有共同語言和民族基礎的情況,註定了西巴和東巴從一開始爭吵不斷,雞飛狗跳。

"

參考今天的蒙古,我們就應該明白這樣一個事實,當一個國家從另一個國家的領土上脫離並獨立時,這個國家即便窮得叮噹響,也不會對原宗主國有絲毫的“留戀”,而且為了強化自己獨立的所謂“正義性”,媒體會拼命地渲染原宗主國威脅論,將原宗主國醜化為邪惡的侵略者和殖民者,以徹底斷絕“迴歸”原宗主國的所有可能。

從這樣的角度上來看,孟加拉國不僅不會對巴基斯坦有任何好感,還要拼命地醜化和敵視巴基斯坦才對。

但尷尬的是,和我國與蒙古咫尺相隔的情況不同,在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之間,一個碩大的印度橫亙其間。印度的出現,對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脅,這在客觀上反而使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走向了“舊情復燃”的局面。

所以,今日的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關係非常複雜,在靜夜史看來,兩國關係的親疏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1、“父母之命”害死人

理論上孟加拉國在走向獨立後,應該對昔日宗主巴基斯坦咬牙切齒才對,但現實情況是,孟加拉國雖然對巴基斯坦高度警惕,但遠未達到蒙古對我們這般仇視的地步。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在1947年印巴分治前,世界上沒有孟加拉,更沒有巴基斯坦。

由於二戰徹底摧毀了英國的殖民帝國體系,因此對於越來越高漲的印度獨立浪潮,力不從心的英國只能順水推舟。

而作為傳統的攪屎棍,英國絕不甘心“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臨死還要蹬一腳的英國,不僅留下了麥克馬洪線等歷史遺留問題,還針對英屬印度境內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劍拔弩張的局面,拋出了“印巴分治”的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由此誕生。

根據印巴分治方案,印度佔據了英屬印度的中部大部分區域,狡詐的尼赫魯還划走了西孟加拉和東旁遮普地區,使得印度也擁有了棉花和黃麻產地。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而剩下的印度河流域以及恆河河口地區則成立了巴基斯坦,分為西巴和東巴兩個區域。

和阿拉斯加、加里寧格勒等與本土關係緊密的飛地不同,東巴基斯坦對於巴基斯坦而言,本質上就是英國的“父母之命”,兩地唯一的共同語言,就是他們都信仰伊斯蘭教。

但現實不止一次地證明,宗教信仰,尤其是伊斯蘭教,從來無法發揮增強凝聚力的作用,今日的中東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由於歷史發展軌跡的不同,兩地的民族和人種也是大相徑庭,像極了伊朗和沙俄阿拉伯,西巴基斯坦主要是旁遮普人、信德人,講烏爾都語,而東巴基斯坦則主要是孟加拉人,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哈乃斐教法學派,講孟加拉語。

兩地完全沒有共同語言和民族基礎的情況,註定了西巴和東巴從一開始爭吵不斷,雞飛狗跳。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而更要命的是,作為巴基斯坦的飛地,東巴的人口高達1.6億,而西巴的人口也不足兩個億,如此巨大的飛地,和本土幾乎形成了“旗鼓相當”的局面,這讓巴基斯坦更加力不從心。

所以從建國伊始,巴基斯坦就拼命壓制東巴地區,印巴分治前,東巴是英屬印度的黃麻產地,經濟發達。但巴基斯坦將教育、工業、農業、醫療等等關係國計民生的資源絕大多數都投入在西巴,使得被冷落的東巴越來越落後;而且西巴對東巴從來都是高人一等的心態,對東巴的反抗進行殘酷的鎮壓;再加上印巴衝突的地區集中在西部的克什米爾,對東巴從來不重視,這使得東巴要求脫離巴基斯坦的慾望越來越強烈。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趁勢高調介入,將巴基斯坦徹底肢解,孟加拉國獲得獨立。

可以說,歷史恩怨是孟加拉國不爽巴基斯坦的重要原因,時至今日,兩國仍然是若即若離的狀態,2000多公里的地理隔閡讓兩國基本做到了眼不見心不煩。

"

參考今天的蒙古,我們就應該明白這樣一個事實,當一個國家從另一個國家的領土上脫離並獨立時,這個國家即便窮得叮噹響,也不會對原宗主國有絲毫的“留戀”,而且為了強化自己獨立的所謂“正義性”,媒體會拼命地渲染原宗主國威脅論,將原宗主國醜化為邪惡的侵略者和殖民者,以徹底斷絕“迴歸”原宗主國的所有可能。

從這樣的角度上來看,孟加拉國不僅不會對巴基斯坦有任何好感,還要拼命地醜化和敵視巴基斯坦才對。

但尷尬的是,和我國與蒙古咫尺相隔的情況不同,在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之間,一個碩大的印度橫亙其間。印度的出現,對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脅,這在客觀上反而使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走向了“舊情復燃”的局面。

所以,今日的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關係非常複雜,在靜夜史看來,兩國關係的親疏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1、“父母之命”害死人

理論上孟加拉國在走向獨立後,應該對昔日宗主巴基斯坦咬牙切齒才對,但現實情況是,孟加拉國雖然對巴基斯坦高度警惕,但遠未達到蒙古對我們這般仇視的地步。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在1947年印巴分治前,世界上沒有孟加拉,更沒有巴基斯坦。

由於二戰徹底摧毀了英國的殖民帝國體系,因此對於越來越高漲的印度獨立浪潮,力不從心的英國只能順水推舟。

而作為傳統的攪屎棍,英國絕不甘心“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臨死還要蹬一腳的英國,不僅留下了麥克馬洪線等歷史遺留問題,還針對英屬印度境內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劍拔弩張的局面,拋出了“印巴分治”的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由此誕生。

根據印巴分治方案,印度佔據了英屬印度的中部大部分區域,狡詐的尼赫魯還划走了西孟加拉和東旁遮普地區,使得印度也擁有了棉花和黃麻產地。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而剩下的印度河流域以及恆河河口地區則成立了巴基斯坦,分為西巴和東巴兩個區域。

和阿拉斯加、加里寧格勒等與本土關係緊密的飛地不同,東巴基斯坦對於巴基斯坦而言,本質上就是英國的“父母之命”,兩地唯一的共同語言,就是他們都信仰伊斯蘭教。

但現實不止一次地證明,宗教信仰,尤其是伊斯蘭教,從來無法發揮增強凝聚力的作用,今日的中東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由於歷史發展軌跡的不同,兩地的民族和人種也是大相徑庭,像極了伊朗和沙俄阿拉伯,西巴基斯坦主要是旁遮普人、信德人,講烏爾都語,而東巴基斯坦則主要是孟加拉人,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哈乃斐教法學派,講孟加拉語。

兩地完全沒有共同語言和民族基礎的情況,註定了西巴和東巴從一開始爭吵不斷,雞飛狗跳。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而更要命的是,作為巴基斯坦的飛地,東巴的人口高達1.6億,而西巴的人口也不足兩個億,如此巨大的飛地,和本土幾乎形成了“旗鼓相當”的局面,這讓巴基斯坦更加力不從心。

所以從建國伊始,巴基斯坦就拼命壓制東巴地區,印巴分治前,東巴是英屬印度的黃麻產地,經濟發達。但巴基斯坦將教育、工業、農業、醫療等等關係國計民生的資源絕大多數都投入在西巴,使得被冷落的東巴越來越落後;而且西巴對東巴從來都是高人一等的心態,對東巴的反抗進行殘酷的鎮壓;再加上印巴衝突的地區集中在西部的克什米爾,對東巴從來不重視,這使得東巴要求脫離巴基斯坦的慾望越來越強烈。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趁勢高調介入,將巴基斯坦徹底肢解,孟加拉國獲得獨立。

可以說,歷史恩怨是孟加拉國不爽巴基斯坦的重要原因,時至今日,兩國仍然是若即若離的狀態,2000多公里的地理隔閡讓兩國基本做到了眼不見心不煩。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2、敵人的敵人是朋友

孟加拉國地處恆河三角洲,雖然沒有在水源上卡脖子,讓印度人民喝不上“恆水老白乾”,但控制著恆河的入海口,也就扼住了印度出海的通道,對於一心想要做有聲有色大國的印度而言,“借港出海”不是一般的尷尬。

再加上孟加拉國的北部直接指向印度的西里古裡走廊,如果孟加拉國從這裡給印度來一下,或者其他國家借道孟加拉給印度來一下,印度的東北六邦將不可避免地要和本土勞燕分飛,東西巴撕裂的局面不是不可能上演。

所以,理論上即便孟加拉國沒有威脅或者噁心印度的打算,但野心勃勃的印度也不可能不對孟加拉國有想法。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雖然孟加拉國高達1.6億的人口即便印度人口超過11億也沒有信心吞下去,但印度確實已經對孟加拉國形成了四面包圍的態勢,除了陸地上的三面合圍,海上的安達曼群島也將孟加拉國的出海口堵得死死的,孟加拉國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危險境地。

"

參考今天的蒙古,我們就應該明白這樣一個事實,當一個國家從另一個國家的領土上脫離並獨立時,這個國家即便窮得叮噹響,也不會對原宗主國有絲毫的“留戀”,而且為了強化自己獨立的所謂“正義性”,媒體會拼命地渲染原宗主國威脅論,將原宗主國醜化為邪惡的侵略者和殖民者,以徹底斷絕“迴歸”原宗主國的所有可能。

從這樣的角度上來看,孟加拉國不僅不會對巴基斯坦有任何好感,還要拼命地醜化和敵視巴基斯坦才對。

但尷尬的是,和我國與蒙古咫尺相隔的情況不同,在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之間,一個碩大的印度橫亙其間。印度的出現,對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脅,這在客觀上反而使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走向了“舊情復燃”的局面。

所以,今日的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關係非常複雜,在靜夜史看來,兩國關係的親疏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1、“父母之命”害死人

理論上孟加拉國在走向獨立後,應該對昔日宗主巴基斯坦咬牙切齒才對,但現實情況是,孟加拉國雖然對巴基斯坦高度警惕,但遠未達到蒙古對我們這般仇視的地步。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在1947年印巴分治前,世界上沒有孟加拉,更沒有巴基斯坦。

由於二戰徹底摧毀了英國的殖民帝國體系,因此對於越來越高漲的印度獨立浪潮,力不從心的英國只能順水推舟。

而作為傳統的攪屎棍,英國絕不甘心“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臨死還要蹬一腳的英國,不僅留下了麥克馬洪線等歷史遺留問題,還針對英屬印度境內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劍拔弩張的局面,拋出了“印巴分治”的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由此誕生。

根據印巴分治方案,印度佔據了英屬印度的中部大部分區域,狡詐的尼赫魯還划走了西孟加拉和東旁遮普地區,使得印度也擁有了棉花和黃麻產地。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而剩下的印度河流域以及恆河河口地區則成立了巴基斯坦,分為西巴和東巴兩個區域。

和阿拉斯加、加里寧格勒等與本土關係緊密的飛地不同,東巴基斯坦對於巴基斯坦而言,本質上就是英國的“父母之命”,兩地唯一的共同語言,就是他們都信仰伊斯蘭教。

但現實不止一次地證明,宗教信仰,尤其是伊斯蘭教,從來無法發揮增強凝聚力的作用,今日的中東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由於歷史發展軌跡的不同,兩地的民族和人種也是大相徑庭,像極了伊朗和沙俄阿拉伯,西巴基斯坦主要是旁遮普人、信德人,講烏爾都語,而東巴基斯坦則主要是孟加拉人,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哈乃斐教法學派,講孟加拉語。

兩地完全沒有共同語言和民族基礎的情況,註定了西巴和東巴從一開始爭吵不斷,雞飛狗跳。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而更要命的是,作為巴基斯坦的飛地,東巴的人口高達1.6億,而西巴的人口也不足兩個億,如此巨大的飛地,和本土幾乎形成了“旗鼓相當”的局面,這讓巴基斯坦更加力不從心。

所以從建國伊始,巴基斯坦就拼命壓制東巴地區,印巴分治前,東巴是英屬印度的黃麻產地,經濟發達。但巴基斯坦將教育、工業、農業、醫療等等關係國計民生的資源絕大多數都投入在西巴,使得被冷落的東巴越來越落後;而且西巴對東巴從來都是高人一等的心態,對東巴的反抗進行殘酷的鎮壓;再加上印巴衝突的地區集中在西部的克什米爾,對東巴從來不重視,這使得東巴要求脫離巴基斯坦的慾望越來越強烈。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趁勢高調介入,將巴基斯坦徹底肢解,孟加拉國獲得獨立。

可以說,歷史恩怨是孟加拉國不爽巴基斯坦的重要原因,時至今日,兩國仍然是若即若離的狀態,2000多公里的地理隔閡讓兩國基本做到了眼不見心不煩。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2、敵人的敵人是朋友

孟加拉國地處恆河三角洲,雖然沒有在水源上卡脖子,讓印度人民喝不上“恆水老白乾”,但控制著恆河的入海口,也就扼住了印度出海的通道,對於一心想要做有聲有色大國的印度而言,“借港出海”不是一般的尷尬。

再加上孟加拉國的北部直接指向印度的西里古裡走廊,如果孟加拉國從這裡給印度來一下,或者其他國家借道孟加拉給印度來一下,印度的東北六邦將不可避免地要和本土勞燕分飛,東西巴撕裂的局面不是不可能上演。

所以,理論上即便孟加拉國沒有威脅或者噁心印度的打算,但野心勃勃的印度也不可能不對孟加拉國有想法。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雖然孟加拉國高達1.6億的人口即便印度人口超過11億也沒有信心吞下去,但印度確實已經對孟加拉國形成了四面包圍的態勢,除了陸地上的三面合圍,海上的安達曼群島也將孟加拉國的出海口堵得死死的,孟加拉國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危險境地。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而在1971年孟加拉國獨立前,情況完全不是這樣的。英國雖然將英屬印度大部分區域劃給了印度,但對巴基斯坦同樣不薄,除了將印度河流域和恆河出海口給了巴基斯坦,將巴基斯坦擺在印度的兩翼,對印度形成強烈的包圍態勢,是英國制衡印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當時的巴基斯坦,不僅在西線的克什米爾地區對印度形成居高臨下的壓制態勢,東線的孟加拉地區也嚴重威脅印度的西里古裡走廊,是真正讓印度顧此失彼的存在。

正是因為如此憋屈,印度才豁出老臉發動第三次印巴戰爭,不顧一切地支持孟加拉國獨立。

​當巴基斯坦失去東巴後,局勢瞬間被印度逆轉,印度在南亞次大陸開始一家獨大,擴張慾望更加強烈,並於1975年成功吞併錫金。

"

參考今天的蒙古,我們就應該明白這樣一個事實,當一個國家從另一個國家的領土上脫離並獨立時,這個國家即便窮得叮噹響,也不會對原宗主國有絲毫的“留戀”,而且為了強化自己獨立的所謂“正義性”,媒體會拼命地渲染原宗主國威脅論,將原宗主國醜化為邪惡的侵略者和殖民者,以徹底斷絕“迴歸”原宗主國的所有可能。

從這樣的角度上來看,孟加拉國不僅不會對巴基斯坦有任何好感,還要拼命地醜化和敵視巴基斯坦才對。

但尷尬的是,和我國與蒙古咫尺相隔的情況不同,在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之間,一個碩大的印度橫亙其間。印度的出現,對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脅,這在客觀上反而使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走向了“舊情復燃”的局面。

所以,今日的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關係非常複雜,在靜夜史看來,兩國關係的親疏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1、“父母之命”害死人

理論上孟加拉國在走向獨立後,應該對昔日宗主巴基斯坦咬牙切齒才對,但現實情況是,孟加拉國雖然對巴基斯坦高度警惕,但遠未達到蒙古對我們這般仇視的地步。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在1947年印巴分治前,世界上沒有孟加拉,更沒有巴基斯坦。

由於二戰徹底摧毀了英國的殖民帝國體系,因此對於越來越高漲的印度獨立浪潮,力不從心的英國只能順水推舟。

而作為傳統的攪屎棍,英國絕不甘心“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臨死還要蹬一腳的英國,不僅留下了麥克馬洪線等歷史遺留問題,還針對英屬印度境內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劍拔弩張的局面,拋出了“印巴分治”的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由此誕生。

根據印巴分治方案,印度佔據了英屬印度的中部大部分區域,狡詐的尼赫魯還划走了西孟加拉和東旁遮普地區,使得印度也擁有了棉花和黃麻產地。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而剩下的印度河流域以及恆河河口地區則成立了巴基斯坦,分為西巴和東巴兩個區域。

和阿拉斯加、加里寧格勒等與本土關係緊密的飛地不同,東巴基斯坦對於巴基斯坦而言,本質上就是英國的“父母之命”,兩地唯一的共同語言,就是他們都信仰伊斯蘭教。

但現實不止一次地證明,宗教信仰,尤其是伊斯蘭教,從來無法發揮增強凝聚力的作用,今日的中東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由於歷史發展軌跡的不同,兩地的民族和人種也是大相徑庭,像極了伊朗和沙俄阿拉伯,西巴基斯坦主要是旁遮普人、信德人,講烏爾都語,而東巴基斯坦則主要是孟加拉人,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哈乃斐教法學派,講孟加拉語。

兩地完全沒有共同語言和民族基礎的情況,註定了西巴和東巴從一開始爭吵不斷,雞飛狗跳。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而更要命的是,作為巴基斯坦的飛地,東巴的人口高達1.6億,而西巴的人口也不足兩個億,如此巨大的飛地,和本土幾乎形成了“旗鼓相當”的局面,這讓巴基斯坦更加力不從心。

所以從建國伊始,巴基斯坦就拼命壓制東巴地區,印巴分治前,東巴是英屬印度的黃麻產地,經濟發達。但巴基斯坦將教育、工業、農業、醫療等等關係國計民生的資源絕大多數都投入在西巴,使得被冷落的東巴越來越落後;而且西巴對東巴從來都是高人一等的心態,對東巴的反抗進行殘酷的鎮壓;再加上印巴衝突的地區集中在西部的克什米爾,對東巴從來不重視,這使得東巴要求脫離巴基斯坦的慾望越來越強烈。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趁勢高調介入,將巴基斯坦徹底肢解,孟加拉國獲得獨立。

可以說,歷史恩怨是孟加拉國不爽巴基斯坦的重要原因,時至今日,兩國仍然是若即若離的狀態,2000多公里的地理隔閡讓兩國基本做到了眼不見心不煩。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2、敵人的敵人是朋友

孟加拉國地處恆河三角洲,雖然沒有在水源上卡脖子,讓印度人民喝不上“恆水老白乾”,但控制著恆河的入海口,也就扼住了印度出海的通道,對於一心想要做有聲有色大國的印度而言,“借港出海”不是一般的尷尬。

再加上孟加拉國的北部直接指向印度的西里古裡走廊,如果孟加拉國從這裡給印度來一下,或者其他國家借道孟加拉給印度來一下,印度的東北六邦將不可避免地要和本土勞燕分飛,東西巴撕裂的局面不是不可能上演。

所以,理論上即便孟加拉國沒有威脅或者噁心印度的打算,但野心勃勃的印度也不可能不對孟加拉國有想法。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雖然孟加拉國高達1.6億的人口即便印度人口超過11億也沒有信心吞下去,但印度確實已經對孟加拉國形成了四面包圍的態勢,除了陸地上的三面合圍,海上的安達曼群島也將孟加拉國的出海口堵得死死的,孟加拉國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危險境地。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而在1971年孟加拉國獨立前,情況完全不是這樣的。英國雖然將英屬印度大部分區域劃給了印度,但對巴基斯坦同樣不薄,除了將印度河流域和恆河出海口給了巴基斯坦,將巴基斯坦擺在印度的兩翼,對印度形成強烈的包圍態勢,是英國制衡印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當時的巴基斯坦,不僅在西線的克什米爾地區對印度形成居高臨下的壓制態勢,東線的孟加拉地區也嚴重威脅印度的西里古裡走廊,是真正讓印度顧此失彼的存在。

正是因為如此憋屈,印度才豁出老臉發動第三次印巴戰爭,不顧一切地支持孟加拉國獨立。

​當巴基斯坦失去東巴後,局勢瞬間被印度逆轉,印度在南亞次大陸開始一家獨大,擴張慾望更加強烈,並於1975年成功吞併錫金。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而被強行肢解的巴基斯坦,好歹還有巴控克什米爾在手,一如既往地壓制印度,況且有我國這樣的靠山,對印度依然不落下風。反觀孟加拉國,掙脫巴基斯坦枷鎖等於鑽進了印度的牢籠,如果此時的孟加拉國沒有作為,那麼錫金的今天就是孟加拉國的明天。

所以孟加拉國必須有所動作,比如沒事和巴基斯坦遙相呼應一下。但是在印度的嚴防死守下,如果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太出格”,那麼印度的報復可以讓孟加拉國“出師未捷身先死”,所以孟加拉國只能繼續和巴基斯坦保持距離。

而與此同時,孟加拉國也與我國、日本、東盟等國家保持密切聯繫,派往我國的留學生也越來越多,以此沖淡印度的影響力。

但無論如何,不管有多少愛恨情仇,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終歸回不到過去了,橫在他們之間的印度,是讓他們藕斷絲連卻無法破鏡重圓的最大因素。

"

參考今天的蒙古,我們就應該明白這樣一個事實,當一個國家從另一個國家的領土上脫離並獨立時,這個國家即便窮得叮噹響,也不會對原宗主國有絲毫的“留戀”,而且為了強化自己獨立的所謂“正義性”,媒體會拼命地渲染原宗主國威脅論,將原宗主國醜化為邪惡的侵略者和殖民者,以徹底斷絕“迴歸”原宗主國的所有可能。

從這樣的角度上來看,孟加拉國不僅不會對巴基斯坦有任何好感,還要拼命地醜化和敵視巴基斯坦才對。

但尷尬的是,和我國與蒙古咫尺相隔的情況不同,在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之間,一個碩大的印度橫亙其間。印度的出現,對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脅,這在客觀上反而使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走向了“舊情復燃”的局面。

所以,今日的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關係非常複雜,在靜夜史看來,兩國關係的親疏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1、“父母之命”害死人

理論上孟加拉國在走向獨立後,應該對昔日宗主巴基斯坦咬牙切齒才對,但現實情況是,孟加拉國雖然對巴基斯坦高度警惕,但遠未達到蒙古對我們這般仇視的地步。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在1947年印巴分治前,世界上沒有孟加拉,更沒有巴基斯坦。

由於二戰徹底摧毀了英國的殖民帝國體系,因此對於越來越高漲的印度獨立浪潮,力不從心的英國只能順水推舟。

而作為傳統的攪屎棍,英國絕不甘心“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臨死還要蹬一腳的英國,不僅留下了麥克馬洪線等歷史遺留問題,還針對英屬印度境內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劍拔弩張的局面,拋出了“印巴分治”的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由此誕生。

根據印巴分治方案,印度佔據了英屬印度的中部大部分區域,狡詐的尼赫魯還划走了西孟加拉和東旁遮普地區,使得印度也擁有了棉花和黃麻產地。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而剩下的印度河流域以及恆河河口地區則成立了巴基斯坦,分為西巴和東巴兩個區域。

和阿拉斯加、加里寧格勒等與本土關係緊密的飛地不同,東巴基斯坦對於巴基斯坦而言,本質上就是英國的“父母之命”,兩地唯一的共同語言,就是他們都信仰伊斯蘭教。

但現實不止一次地證明,宗教信仰,尤其是伊斯蘭教,從來無法發揮增強凝聚力的作用,今日的中東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由於歷史發展軌跡的不同,兩地的民族和人種也是大相徑庭,像極了伊朗和沙俄阿拉伯,西巴基斯坦主要是旁遮普人、信德人,講烏爾都語,而東巴基斯坦則主要是孟加拉人,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哈乃斐教法學派,講孟加拉語。

兩地完全沒有共同語言和民族基礎的情況,註定了西巴和東巴從一開始爭吵不斷,雞飛狗跳。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而更要命的是,作為巴基斯坦的飛地,東巴的人口高達1.6億,而西巴的人口也不足兩個億,如此巨大的飛地,和本土幾乎形成了“旗鼓相當”的局面,這讓巴基斯坦更加力不從心。

所以從建國伊始,巴基斯坦就拼命壓制東巴地區,印巴分治前,東巴是英屬印度的黃麻產地,經濟發達。但巴基斯坦將教育、工業、農業、醫療等等關係國計民生的資源絕大多數都投入在西巴,使得被冷落的東巴越來越落後;而且西巴對東巴從來都是高人一等的心態,對東巴的反抗進行殘酷的鎮壓;再加上印巴衝突的地區集中在西部的克什米爾,對東巴從來不重視,這使得東巴要求脫離巴基斯坦的慾望越來越強烈。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趁勢高調介入,將巴基斯坦徹底肢解,孟加拉國獲得獨立。

可以說,歷史恩怨是孟加拉國不爽巴基斯坦的重要原因,時至今日,兩國仍然是若即若離的狀態,2000多公里的地理隔閡讓兩國基本做到了眼不見心不煩。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2、敵人的敵人是朋友

孟加拉國地處恆河三角洲,雖然沒有在水源上卡脖子,讓印度人民喝不上“恆水老白乾”,但控制著恆河的入海口,也就扼住了印度出海的通道,對於一心想要做有聲有色大國的印度而言,“借港出海”不是一般的尷尬。

再加上孟加拉國的北部直接指向印度的西里古裡走廊,如果孟加拉國從這裡給印度來一下,或者其他國家借道孟加拉給印度來一下,印度的東北六邦將不可避免地要和本土勞燕分飛,東西巴撕裂的局面不是不可能上演。

所以,理論上即便孟加拉國沒有威脅或者噁心印度的打算,但野心勃勃的印度也不可能不對孟加拉國有想法。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雖然孟加拉國高達1.6億的人口即便印度人口超過11億也沒有信心吞下去,但印度確實已經對孟加拉國形成了四面包圍的態勢,除了陸地上的三面合圍,海上的安達曼群島也將孟加拉國的出海口堵得死死的,孟加拉國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危險境地。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而在1971年孟加拉國獨立前,情況完全不是這樣的。英國雖然將英屬印度大部分區域劃給了印度,但對巴基斯坦同樣不薄,除了將印度河流域和恆河出海口給了巴基斯坦,將巴基斯坦擺在印度的兩翼,對印度形成強烈的包圍態勢,是英國制衡印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當時的巴基斯坦,不僅在西線的克什米爾地區對印度形成居高臨下的壓制態勢,東線的孟加拉地區也嚴重威脅印度的西里古裡走廊,是真正讓印度顧此失彼的存在。

正是因為如此憋屈,印度才豁出老臉發動第三次印巴戰爭,不顧一切地支持孟加拉國獨立。

​當巴基斯坦失去東巴後,局勢瞬間被印度逆轉,印度在南亞次大陸開始一家獨大,擴張慾望更加強烈,並於1975年成功吞併錫金。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而被強行肢解的巴基斯坦,好歹還有巴控克什米爾在手,一如既往地壓制印度,況且有我國這樣的靠山,對印度依然不落下風。反觀孟加拉國,掙脫巴基斯坦枷鎖等於鑽進了印度的牢籠,如果此時的孟加拉國沒有作為,那麼錫金的今天就是孟加拉國的明天。

所以孟加拉國必須有所動作,比如沒事和巴基斯坦遙相呼應一下。但是在印度的嚴防死守下,如果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太出格”,那麼印度的報復可以讓孟加拉國“出師未捷身先死”,所以孟加拉國只能繼續和巴基斯坦保持距離。

而與此同時,孟加拉國也與我國、日本、東盟等國家保持密切聯繫,派往我國的留學生也越來越多,以此沖淡印度的影響力。

但無論如何,不管有多少愛恨情仇,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終歸回不到過去了,橫在他們之間的印度,是讓他們藕斷絲連卻無法破鏡重圓的最大因素。

擁抱宿敵疏遠親朋,孟加拉國為何與巴基斯坦關係若即若離?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