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家鄉:韶關(張楚怡)

白切雞 豆腐 中藥 中醫 筆尖朝夏 2017-06-08
我們的家鄉:韶關(張楚怡)

我的家鄉在廣東韶關,我們端午節中秋節與其他地方風俗相似,在清明時會回老家,全組老少集中在祠堂,開祠堂拜祭後再上山祭祖,從輩分最高的親戚一直拜祭到自己家過世的親人,要鋤去墳頭的草,供香燭和祭品,燒紙錢等。我們祖祖輩輩的墓都在山上,一個可能是因為不和活人爭地(下了山平緩的地方以後都是一塊一塊的水田),一個是可能是山上比較不容易積水,因為墳墓進水在我們那裡是會被看作不吉利的跡象,會影響家裡面的運勢之類的。回家鄉的時候聽老人說過家裡過世的人託夢說自己的墳進水了,家裡人去看果然是有水。老人對這些都比較敬畏。

廣東省與北方隔著南嶺,丘陵地區山多樹也多。古代常說我們這裡瘴氣多溼氣重,蛇蟲鼠蟻多。這個確實是真的。南方蟲子多,所以家裡面的老人都會教小孩子認山上的草藥,什麼可以治蟲子咬,什麼可以治跌打……

在過春節的時候,因為氣候溫暖,花卉長勢很好,我們會去逛花市,比較多會買一盆水仙,也有人買生菜和蔥一起的盆栽,寓意生意生財,孩子聰明。有的人會買桔子樹或者富貴竹。這些都是圖一些好意頭。

在除夕,我們一般會先給老人紅包,而給小孩子紅包的,則在大年初一的時候拜年給。過年有許多習俗,像是年初一不能洗頭,據說這樣子會把一整年的好運氣洗掉。我更加傾向於是以前醫療水平低,如果過年洗頭可能容易得風寒,然後一整年都好不起來,身體不好當然運氣不好了。還有過年要穿新不能穿舊的,穿紅的最好,儘量不要穿穿黑的白的。但是隨著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淡,這些習俗慢慢的就不被提起了,我記得的也不多了。

過年最深的記憶就是吃的了。南方人吃食很講究。吃飯前會先喝一小碗瓦罐煲的老火湯,養胃防止後面吃的太多。最經典的吃食就是白切雞了,這個是一整隻最好的公雞做的,在煮的時候不放調料,然後切成一塊塊的,然後蘸著鹽姜吃。鹽姜是一碗剁碎的薑末加上鹽和油,做成的調味料。可以去腥,加上味道。這樣子的白切雞能夠吃出來雞肉真正的味道,而且不膩,是每家每戶過年都會做的一道菜。接下來是客家人的一道經典菜式,釀豆腐。好吃的釀豆腐,都是手磨磨出的豆腐,薰黃以後,在中間加入一大塊剁好的餡料,餡料要放鹹一點,因為在“薰”豆腐過程中豆腐會慢慢吸收鹽分。(我們那裡的粵語大概對應這個字,是把豆腐放進鍋裡面擺好,調好火慢慢地把豆腐煎黃,然後翻面才煎黃另一面)。扣肉的種類經典的有芋頭扣肉和梅菜扣肉,但是我都不會做,所以就不多說了。其他的各有不同,我們家每年也會變化菜式,但是白切雞,釀豆腐,芋頭扣肉是不變的經典。廣東的飲食偏清淡,我猜可能和氣候有關係。如果在溼熱的廣東常吃油膩的食物,很容易溼熱然後生病。而且容易吃膩。

說起吃的,我們講究按照時令來吃當時出產的食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海吃海鮮。珠三角靠近海邊的地方多吃海鮮,我們粵北山區多吃山貨。野生的山貨可能因為自然生長,對抗環境,所以會比人工養殖的更具風味。所以我們喜歡吃野淮山做的湯,喜歡吃藥膳,在湯裡面加入一些蟲草花等草藥中藥。不同的時節喝不同的湯,夏季暑熱厲害,我們會喝清熱利尿的清補涼之類的湯(豬膀胱加黨蔘,紅棗,薏米,蓮子,枸杞等)。到了溼熱的季節,要喝排溼的湯,溫潤腸胃,洩火去溼。到了冬天,我們會喝酸醋豬腳,用來補氣補血,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廣東特有的涼茶,與廣東溼熱的氣候分不開。廣東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有時候下雨前高壓帶來的悶熱,暑氣重。下了雨,溼氣又重。為了去溼氣,我們有時候可能會在溼熱嘴上長泡的時候喝涼茶降降火。或者在吃了我們認為性熱的東西后,喝點涼茶下火。廣東的溼氣重,風溼的人也很多,所以拔罐刮痧的地方很多,還有按摩。

廣東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就是中醫盛行。每個廣東的藥店都有一面牆的中藥櫃子,因為我們信中醫,認為中醫是調節身體,把身體失去平衡的地方調回來,對抗生病,比西醫針對病下藥要好。所以廣東粵北地區很多人都會選擇中醫治病。鍼灸,拔罐,刮痧,中藥泡澡,等等,都是廣東盛行的治療方法。我猜可能是西醫在廣東治療風溼並不比中醫療效好,所以大家都比較推崇中醫治療風溼。

廣東人好喝茶,每家每戶都會有泡茶的工具和茶杯。我覺得這是因為廣東的很多飲用水都是山上留下來的,山上石灰岩多,在水中溶解的礦物離子多,泡茶後的茶水味道甘香,降低了水中的礦物離子,也讓水更加好喝。

廣東是一個有著回南天溼氣特別重的地方,許多習俗我覺得都和這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加上廣東粵北地區山多物產豐富,與中原地區交流不多,讓我們能夠擁有不同的飲食習慣並且保留下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