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起“江水英”、“白娘子”這兩個形象時,你首先能夠想起誰呢?這一今一古兩個藝術形象,自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以來,便在億萬觀眾的心目中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而成功塑造這兩個角色的李炳淑也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京劇明星。

“白娘子”李炳淑,梅派不倒的常青樹

李炳淑,上海京劇院梅派大青衣,從藝六十餘年,走過了拼搏、艱辛、曲折而輝煌的藝術之路。她退休之後,仍在向青年演員傳授“梅派”藝術,弟子們稱讚她是“不倒的常青樹”。


“白娘子”李炳淑,梅派不倒的常青樹

李炳淑,安徽宿縣人,1942年出生。宿縣舊稱“南徐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聚居著安徽人、江蘇籍和山東籍人,喜歡戲劇,愛聽黃梅戲、梆子戲、泗州戲、花鼓戲,尤其喜歡京劇。李炳淑的父親李潤甫酷愛京劇,經常帶小閨女李炳淑去戲園看戲。幼年坐在父親腿上看,童年鑽後臺或糊弄看門人混進戲園,讀小學時買站票,痴迷入神,一站就是半天。她聰明伶俐,記性好,學臺上演員的唱詞,哼小曲,倒也動聽美妙。

1957年,宿縣成立戲曲進修班,吸收有培養前途者去學習。李炳淑被本劇團推薦上去了。宿縣戲曲進修班的老師們都認為李炳淑是“一塊好料子”,都樂意悉心培養她。進修班負責人張孝庵格外關心她,引導她學習表演理論。張孝庵和縣文化局領導商量,設法把李炳淑送出小縣城。1958年春,李炳淑被送到蚌埠專區京劇團。一次,京昆表演藝術家俞振飛的學生嚴逸之來搭班,發現李炳淑是可造之才。不久,在嚴逸之的推薦下,李炳淑被送到上海戲曲學校“定向培訓”,後來成為京劇梅派青衣教師楊畹農的學生。

“白娘子”李炳淑,梅派不倒的常青樹

《審椅子》劇照

楊畹農對李炳淑很滿意。見面第一天,李炳淑梳著童花頭,穿一雙解放鞋,身上是一襲褪了色的藍褲花襯衫。楊畹農覺得這個自安徽的姑娘樸實無華,身上散發著泥土氣息,打心底喜愛這個新收的弟子。在楊畹農精心調教下,李炳淑進步很快。她的梅派唱腔規範了,唸白準確了,表演細膩了。

此後,李炳淑又向戲校副校長言慧珠學習梅派戲。此後,李炳淑又拜梅蘭芳先生的大弟子魏蓮芳為師。李炳淑轉益多師,藝術上有了質的變化,令戲校老師和同學都刮目相看。李炳淑則很謙虛,她說:“家鄉劇團給了我機會,上海戲校給了我深造的機遇,老師們給了我插上翅膀的本領。我是笨鳥先飛啊,用汗水去彌補不足。”

1961年,李炳淑畢業,並參加了新組成的上海市戲曲學校青年京昆實驗劇團。同年,劇團在上海中國大戲院舉辦了一次公演。李炳淑主演《楊門女將》,得到了周信芳、蓋叫天兩位大師任何和讚揚。

不久,周總理決定派上海青年京昆實驗劇團去香港演出,旨在展示新中國培養的新一代京昆演員的風采。李炳淑在赴港演出劇目中,飾演新編歷史劇《楊門女將》中穆桂英和傳統劇《白蛇傳》上半段中的白娘子。此前,她剛剛向魏蓮芳老師學了兩出靠把戲。訪港前正是盛夏時節,魏蓮芳早晚都會指導李炳淑練功。在練習跑“圓場”時,老師在她兩腿之間塞了一把掃帚,這樣掃帚起了迫使挺腰的鉗制作用。幾個“圓場”跑下來,兩腿都擦破了。李炳淑不吭一聲,老師也不吭一聲。師生倆就這樣一個從難從嚴教,一個從難從嚴學,功夫不負有心人,李炳淑終於比較自如地排成了《楊門女將》。


“白娘子”李炳淑,梅派不倒的常青樹

《楊門女將》劇照

1961年12月18日,上海青年京昆實驗劇團一行80餘人,通過深圳蒞臨香港,受到當地各界有關人士熱烈歡迎。他們被安排在當時設備第一流的普慶劇院公演。這所位於九龍,內有1700多個座位的豪華劇場,一時購票的人排成長龍,把劇場團團圍了起來,戲票頃刻便被搶購一空。

上海青年京昆實驗劇團香港之行,連演39場,場場爆滿,觀眾多達66000人。李炳淑主演了《白蛇傳》、《楊門女將》兩部大戲。好評如潮,當地報刊爭相報道,引起了巨大轟動。李炳淑被譽為“戲劇式的女高音”,“她的高音挺拔鏗鏘,響遏行雲,低聲柔絲萬縷,餘音嫋嫋,令人回味無窮,神迷心醉。”

上世紀80年代初,李炳淑獲得了飾演電影戲曲藝術片《白蛇傳》主角的千載難逢的良機。影片公映後,在全國引起了極其強烈的反響,創下建國後戲曲片上座率的最高紀錄,比一致公認為最多的越劇戲曲藝術片《紅樓夢》的觀眾總數還多。據文化部有關部門1984年的統計,已逾7億人次。

李炳淑飾演的美麗、堅貞、善良的白娘子,深深地打動了億萬人的心。尤其她那美妙的唱腔,不僅繼承了“梅派”唱腔流暢大方、唸白富有韻味的藝術特色,嗓音圓潤甜美,委婉纏綿、剛柔相濟,激昂時如直瀉的飛瀑,低迥時如潺潺的清泉,唱得人心醉。

“白娘子”李炳淑,梅派不倒的常青樹

《白蛇傳》劇照

李炳淑自安徽調至上海後,不僅演出了許多優秀傳統劇目,後來參演的現代戲《龍江頌》,也使得李炳淑家喻戶曉。在那個年代,李炳淑的出現,填補了人們心靈上的某種缺憾。當時,她剛過而立之年,風姿綽約,給人一種親近感。

為了廣泛傳播民族優秀文化藝術,多年來,李炳淑和丈夫李永德多次遠涉重洋,經香港,至美國、法國、荷蘭進行藝術交流,將“梅派”京劇藝術的種子播撒到世界各地。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