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大俠》武聖在評書和劇中有本質的區別,大結局徐良為何棄劍

《白眉大俠》是九十年代曾火遍大江南北的一部電視劇,這部劇改編自單田芳的經典同名評書,雖然這部劇在原評書的基礎上做了很大程度上的改編,但是這部劇一開播確實引起一波武俠熱。時隔多年,這部劇在豆瓣上的評分仍保持在7.5分,可見這部劇雖有不足之處,卻也是一部很有情懷和有影響力作品。

《白眉大俠》武聖在評書和劇中有本質的區別,大結局徐良為何棄劍

《白眉大俠》武聖在評書和劇中有本質的區別,大結局徐良為何棄劍

在電視劇中仍然保持著評書裡徐良和白雲瑞這對雙主角線,不過著重還是突出了徐良在公門和江湖的俠義事蹟。而比較遺憾的是電視劇可能因為經費有限,並沒有完全還原出評書裡的眾多人物角色,比如在評書中出場的第一位劍客級的反派高人飛劍仙朱亮,還有蓮花門掌郭長達的師父臥佛崑崙僧、三教堂的堂主、小劍魔白一子等人,故而電視劇中的八王擂、評理大會、三仙島、小蓬萊等精彩回目基本都成簡略版。

《白眉大俠》武聖在評書和劇中有本質的區別,大結局徐良為何棄劍

而《白眉大俠》反派裡最厲害的角色當屬武聖人於和,他在評書中單論武功造詣也已是獨佔鰲頭的存在,但是武聖於和評書並非是一個蠻不講理或別有野心的人。在蓮花門和上三門的糾紛鬧到三教堂時,於和雖然有點護犢子但還是命人取消了這次評理大會。另外,武聖於和還派人去暗中調查了數年來蓮花門和上三門的恩怨曲直而做到心中有數,聽了臥佛崑崙僧和愛徒夏遂良的言辭,也並未偏聽偏信。於和還是派人去峨眉山請白雲劍客夏侯仁來辨明是非,其實武聖人於和這樣的做法並無過錯。

《白眉大俠》武聖在評書和劇中有本質的區別,大結局徐良為何棄劍

在評書中如果沒有小劍魔白一子仗劍大鬧碧霞宮,其實後面的事態發展還有緩和的餘地,可白一子的魯莽行事卻無疑幫了夏遂良和崑崙僧的忙,從而在武聖人於和的眼裡幾乎坐實了上三門確實仗勢欺人。其實,三魚以前在關於《白眉大俠》的書評文章時表示過,白一子這一“魯莽行為”很可能就是他師父普渡授意的,這樣逼迫武聖於和沒臺階下,而最後普渡再在眾人的幫助下高舉道德仁義大旗,從而一舉扳倒武聖於和並滅了碧霞宮的勢力。

《白眉大俠》武聖在評書和劇中有本質的區別,大結局徐良為何棄劍

《白眉大俠》武聖在評書和劇中有本質的區別,大結局徐良為何棄劍

但是,武聖人於和在評書和電視劇中卻有了本質的區別,電視劇中的武聖人於和一出場就定位為一個老謀深算的反派,電視劇裡還給他新加了一個身份是晉王趙吉的父親趙德昭。另外,在劇中的武聖於和還是紫血團的幕後的操盤人,於和也早就知道是古月等人害了他座下弟子飛天靈狐潘炳辰。

其實,在評書交代,武聖於和不惜與兩位師兄反目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潘炳辰身上,因為潘炳辰是於和眼前的紅人,於和對其重視程度甚至超過了金燈劍客夏遂良這位頂門大弟子。故而,白一子在碧霞宮斬殺於和座下的護法這一行為,才讓於和把潘炳辰的仇完全算到了開封府和上三門這群人的身上。所以說,評書裡和電視劇裡的武聖人有著本質的區別。

《白眉大俠》武聖在評書和劇中有本質的區別,大結局徐良為何棄劍

《白眉大俠》武聖在評書和劇中有本質的區別,大結局徐良為何棄劍

到了到結局時,武聖於和在徐良白雲瑞相鬥時,於和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卻誤殺了自己。武聖人於和曾說過,“真正做到物我兩忘,與行屍走肉何異”,所以電視劇中的武聖人於和還是一個自我矛盾體的化身。而大結局時,徐良不僅沒有帶走他的金絲大環刀,臨走時他卻把手裡的青龍寶劍也扔了。

《白眉大俠》武聖在評書和劇中有本質的區別,大結局徐良為何棄劍

《白眉大俠》武聖在評書和劇中有本質的區別,大結局徐良為何棄劍

那麼,劇中的徐良為何會棄劍呢,按照電視劇的邏輯,白雲瑞提出辭官歸隱,而徐良還要去開封府交差。徐良棄劍也是意味著他也要辭官,從此封刀棄劍歸隱於山林之間。無論是金絲大環刀還是青龍劍,都是很難得的寶兵器,徐良選擇捨棄它們,也這充分表露出他的決心。另外,房書安的死對徐良打擊很大,徐良不禁唱起老房經常唱的那首小曲,平平淡淡才是真正的笑傲於江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