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讓我們繼續共讀這本西方哲學的經典著作:《西方哲學簡史》

《西方哲學簡史》: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誰更偉大?

今天我們主要講柏拉圖,我們都知道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而哪一位對後世影響更大呢?作者羅素認為是:柏拉圖,為什麼呢?第一,亞里士多德師出柏拉圖;第二,後來統治歐洲十幾個世紀的基督教的神學和哲學都受柏拉圖影響,而非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的哲學思想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烏托邦、理念論、靈魂不死論、宇宙起源論和知識觀。接下來,我會分為兩次為大家介紹柏拉圖的這些思想。在此之前,我們來簡單瞭解一下柏拉圖。

《西方哲學簡史》: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誰更偉大?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出生於公元前428年的古希臘一個貴族家庭,出生時正逢雅典和斯巴達人的伯羅奔尼撒戰爭,而當雅典戰敗時,柏拉圖已經是一位青年。他在總結雅典戰敗的問題上,將原因歸結於雅典的民主制度,當然除了他是貴族的原因外,還有他的老師蘇格拉底正是死於民主制的法庭。於是他對斯巴達產生了興趣,甚至好感。而且他後來的哲學思想,尤其是關於烏托邦的理想國的構建,很多都是借鑑了斯巴達城邦的模式。

《西方哲學簡史》: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誰更偉大?

作者羅素說:柏拉圖極力將斯巴達的集權主義和狹隘的個人主義美化;後人因為柏拉圖是偉大的,所以相信他說的一切,被他矇騙。人們大多不瞭解他,但卻很崇拜他,我則相反,我想去了解他,但是不崇拜他。 前人對於柏拉圖的影響也必然會使他偏向斯巴達。他從畢達哥拉斯的學說中汲取了俄耳甫斯的成分,這一點在他的宗教、靈魂不死論中都有體現。巴門尼德的學說中,柏拉圖汲取了永恆和萬物不變的思想。後來他又從赫拉克利特那裡學到了世間沒有什麼是不變的。他將這兩種思想合在一起,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知識來自理智,而非感官。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對他的影響主要在倫理方面,其中“善”是主導思想。

首先是:烏托邦

什麼是烏托邦?烏托邦本意是“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為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譯也可以理解為“烏”是沒有,“託”是寄託,“邦”是國家,“烏托邦”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在柏拉圖那本著名的《理想國》一書中,柏拉圖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柏拉圖論述的理想的國家形態成為後世的國家制度、政治統治的模本,表現了一種浪漫的理想主義的色彩,可以說是近代“烏托邦”思想的源頭。

《西方哲學簡史》: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誰更偉大?

《理想國》是柏拉圖最重要的一篇對話,這篇對話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中他提到一個理想國,這也是最早的烏托邦。第二部分是討論哲學家的定義,因為他認為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第三部分中主要討論各種體制的利弊。 在《國家篇》中最開始要討論什麼是正義,最後由於從大處往小處看更容易,所以轉向討論什麼是國家的正義。這裡他先假設出有這麼一個美好的國家,然後再去討論它身上哪些美屬於正義。

柏拉圖還描繪的烏托邦的大致輪廓。他認為這個理想國中應該有三種人:普通公民、士兵、衛國者。衛國者的人數要比另外兩種少得多,但是隻有他們有政治權力。其他兩種人中特別優秀的孩子可以得到提拔,衛國者中非常差的人可以被降級。柏拉圖主要討論了衛國者這一階級,他從教育、經濟、宗教等各個方面考慮瞭如何才能使衛國者更好地為國家服務。無論哪個方面,他都提出了許多建議。

比如教育,理想國的教育分為兩個部分:音樂和體育(當時的音樂和體育比較廣泛,類似現在的文化和運動)。他認為男女是平等的,都需要接受教育,並且同樣都可以成為衛國者。被選定當衛國者的男女需要住進同一間房屋,一起吃飯,一起睡覺。在理想國,婚姻是個人對國家盡的一場義務。生育是第一位的,孩子一出生就被帶走,沒人知道哪個孩子是自己的。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便稱每一個長輩為父母,這彷彿又回到了原始社會。

經濟方面實行共產主義,每一名衛國者只有一處小房子和簡單的食物,沒有其餘個人財產。人們之間沒有貧富之分。這一切都是為了理想國中的全體人民,而不是某一個階級。

神學方面,理想國中政府製造出神話是為了矇騙公民。柏拉圖說過,撒謊是政府的特權。比如他們用抽籤的迷信方式安排婚姻,欺騙公民。柏拉圖希望有一些神話能矇蔽欺騙所有人,包括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音樂方面嚴禁呂底亞和伊奧尼亞的樂曲,因為這些樂曲中含有讓人消極的成分。被允許的只有表現勇敢和和諧的音樂。

在個人體質方面訓練比較嚴,只允許吃魚和肉,而且必須是烤的,還不能加佐料。柏拉圖聲稱這種飲食讓人永不生病。

在今天看來,柏拉圖的烏托邦是一個幻想的世界,但在柏拉圖眼裡,理想國並不是我們今天認為的是一個幻想,當時柏拉圖也許真的想要去實現它。他的許多規章制度是經過斯巴達驗證過的,當時哲學家從政是完全可行的,畢達哥拉斯就是一個證明。當時殖民地非常自由,柏拉圖及其追隨者要是想去西班牙沿海地區建立起一個理想國是完全可行的。可惜當時柏拉圖沒有這樣做,他去了科林斯人在意大利南部建立的殖民地商業城邦敘拉古,而當時的敘拉古正處於戰爭狀態,忙於與迦太基人爭奪海上貿易霸權,他的政治抱負也隨之破滅。再之後馬其頓興起,諸城邦衰落,這種政治實驗也變得徹底不可能了。

《西方哲學簡史》: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誰更偉大?

其次是:理念論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其中“理念論”可以說是柏拉圖哲學思想的核心和基石。柏拉圖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西方哲學簡史》: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誰更偉大?

在《國家篇》中,柏拉圖討論是什麼“哲學家”的話題,並進行了精彩的論述,他說哲學家是喜歡探究真理的人。那怎麼探究呢?他們並不是沉浸於新事物中,而是清醒地去認識新事物背後的道理。沉浸的人只會獲得一些表面的看法或見解,而真正的知識是隱藏在事物表象背後的道理。所以,柏拉圖也提出。感官能感觸到的表象問題屬於意見,而背後隱含的永恆的問題屬於知識。例如,你看到好看的花、漂亮的衣服、精彩的歌舞,這都屬於意見;如果你能從中看到背後的美,那它就是知識。

柏拉圖認為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美的事物身上有醜的成分;好人有時候也做壞事。一起事物都介於存在和不存在之前,這聽起來跟道家的“反者道之動”的哲學思想何其相似。但柏拉圖認為,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說法是矛盾的、不真實的,但是現實中的事物卻又符合這種矛盾,因此現實中的事物是不真實的。所以赫拉克利特會說:“我們踏入的既是同一條河流,又不是同一條河流。”柏拉圖的認識論也受前人影響。

《西方哲學簡史》: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誰更偉大?

表象和真理的論證也就是柏拉圖的“理念論”。例如,每一隻貓都是不同的,但是這些不同的個體可以用同一個“貓”字來指代。無論個體貓是生是死,這一點都不會改變。這說明這個字包含著不同個體的共性。這是邏輯部分,與形而上學部分沒有關聯。

如果按照理念論中的形而上學部分來講,“貓”是上帝創造出來的唯一,只有上帝創造出來的那隻貓是貓,世間每一隻貓個體都有一部分它的特徵,都是這隻貓的現象。《國家篇》中柏拉圖非常詳細地闡述了這種“理念論”學說。他認為,擁有同一個名字的不同個體之間肯定存在著同一種“理念”或“形式”。例如,“床”這個概念就是“理念”,各式各樣的床則都是現象。從這些現象身上只能得出意見,從概念身上得出的則是知識。哲學家關心的是能得出知識的那張床,而非世間各式各樣的床。

關於柏拉圖的“理論論”,最為著名的就是“洞穴比喻”了,他將不懂哲學的人比喻為被關在洞穴中的囚犯,這些囚犯因為被鎖著,所以只能看著眼前的牆壁,不能轉頭。他們的背後生著一堆火,他們只能看到牆上自己和其他東西的影子。他們無法回頭,不知道有火,便以為牆上的影子是實物。某一天,一位囚犯逃離了洞穴,並發現了真相,發現自己以前被影子騙了。如果是哲學家,他定會回到洞中將真相告訴大家。但是在別人眼中,他肯定是傻子。

儘管有許多錯誤,但是柏拉圖的理念學說仍舊是哲學上的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我們在生活中表達所用的語言中,不可能全是理論性的詞彙,必須用到“人”、“狗”、“貓”之類的一般詞彙;如果不是這樣,人們語言中只有理論性的詞彙,那它們將是沒有意義的。

無論我們怎麼假設,採取何種論證方法,都得不出柏拉圖的理論,都與柏拉圖所說的相違背。原因是,首先柏拉圖沒有弄清哲學上語法的用法。比如說,我們可以說花是美的、蝴蝶是美的、衣服是美的。這裡美是它們的共性,我們不會說美是美的。柏拉圖犯的錯誤就是認為“美是美的”;理念原本應該是個體之間的共性,但是柏拉圖卻把這些共性又當成了個體。到後來,他自己也認識到這個問題,並在《巴門尼德篇》中進行了自我批判。這也是歷史上哲學家進行自我批判的先例。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