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杭州的千年纏綿:淺談“最憶是杭州”是如何誕生的!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這是白居易在垂暮之年於洛陽寫下的自己記憶深處念念不忘的杭州城,他在生命最後一刻還不忘為那座遠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名城做最後一次宣傳。

回顧白居易的一生,除了杭州,從來沒有哪座城市可以和他緊密地聯繫近1200年的時光還如此的融洽;除了杭州,從來沒有哪座城市可以成為他生命中揮之不去的一部分,成為他內心深處溫柔的眷戀。

而正是因為他的筆下生輝,正因為他把自己的命運和杭州緊密相連,杭州才真正有了“人間天堂”的美譽。

白居易和杭州的千年纏綿:淺談“最憶是杭州”是如何誕生的!

白居易畫像

杭州,秦統一前稱“餘杭”,秦統一後改稱“錢唐”(唐時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改為錢塘),一直用到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

這一年,剛剛統一中國的隋王朝實行廢郡為州的國策,改錢唐郡為杭州,這是“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王朝平定江南舊陳之地的反叛後(江南士紳反隋,餘杭地區的反王首領為楊寶英),在今天的鳳凰山下築成了一座“週三十六裡九十步”的新城,即是今天杭州的前身。

但相對於長安、洛陽、成都、建康(今南京)、江都(今揚州)、江陵(今荊州)、會稽(今紹興)等成名已久的老城來說,當時的杭州城宛如一名新生兒,只能無力地揮舞著自己稚嫩的胳膊;即使大業六年(公元610年),江南運河的鑿通給她帶來了質的飛躍,也有了“水牽卉服,陸控山夷”的地位,但在激烈的城市知名度競爭下,杭州還是無法擠進全國前十強的行列,就連同屬江南東道(唐地方行政區域,類似今天的省)的會稽(紹興)也比不上。

這一時期的杭州只能依靠運河的便利,默默無聞地成長著。而她真正得到“江南列郡,餘杭為大”的認可,真正被世人拿來和蘇州並稱(蘇州成名要比杭州早),離不開白居易這位杭州刺史的設計、建設!

白居易和杭州的千年纏綿:淺談“最憶是杭州”是如何誕生的!

從隋起,歷代杭州城址變遷

唐長慶二年夏,公元822年,51歲的大唐左拾遺白居易經過深刻地思考後,得出了自己既無法改變耿直的性格但又看不慣權貴們紙醉金迷的矛盾心理後,他做出了遠離大唐朝堂的決定,硬是纏著唐穆宗李恆簽署了同意他跑到杭州做一名三品刺史的調動令。

遠離了朝堂,放飛了自我,這一走,白居易是非常快樂的,“杭州五千裡,往若投淵魚。雖未脫簪組,且來泛江湖。”

縱使隔著五千里路又如何,我就像一條魚兒撲入了水中,從此朝堂上雖然少了我的聲音,但江湖中註定會有哥的傳說。

快樂的像魚一樣的白居易,離開了朝堂的喧囂,沒有了耳邊的嘈雜,心靈上的寧靜讓他可以一路領略南下的風景,腦海中漂浮的是他少年躲避戰亂時曾經短暫逗留的杭州印象,“杭乃名郡郡郭臨江汜。已想海門山,潮聲來入耳……”

這一次自己能跑到杭州做刺史,也算是圓了年幼時的夢想,心情的愉悅是無法形容的,“甚覺太守尊,亦諳魚酒美。因生江海興,每羨滄浪水。尚擬拂衣行,況今兼祿仕。”

一路上的遊山玩水自不必說,“策馬度藍溪,勝遊從此始”,但更多的時間裡,這位詩人刺史一直在考慮杭州缺些什麼,而自己能為杭州做些什麼。

在江南的大好時光裡訪僧問茶、踏青尋芳的怡情自得固然重要,但“出仕為官,重在救民濟世”的崇高理想也不能忘,否則不只是在杭州留下無能的罵名,還會給朝堂上那些腌臢之輩徒增笑耳,這樣也失去了自己執意離開長安的意義。

白居易和杭州的千年纏綿:淺談“最憶是杭州”是如何誕生的!

唐朝江南東道

事實上,從長慶二年十月到達杭州,到長慶四年五月離開杭州,短短20個月的時間裡,無論是杭州的民生工程,還是對杭州的文化傳播,白居易的成就是斐然的,而在他主政的這段時間裡也為杭州的崛起打下了基礎。

杭州是典型的水鄉,水是杭州的靈魂,但白居易時代的杭州遠沒有現在這麼安逸。城西的西湖遠比今天的大,西岸延伸到今西山腳下,東北到今天的武林門一帶,而且還連通著城東北的白洋湖(杭州南湖,清末消失,在今杭州艮山門附近,體育場路北、中河北路東一帶),因為缺乏治理,一到汛期時節便氾濫成災,遇到旱情時又幹涸的厲害。而當時的西湖周邊都是農田,所以西湖在當時的主要作用不是用來觀光的,而是用來灌溉的。

天大地大農業最大。在古代“民以食為天”的思維下,白居易到了杭州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西湖,以恢復湖水的灌溉功能。

為此,他奔波在田野之間,傾聽了百姓的聲音,考察了西湖的現狀,制定了治理西湖的三點措施以及長遠設想,即:修築湖堤、疏通河道,澇時蓄水、旱時放水,那麼西湖周邊的千畝農田豐收有望;從錢塘縣到鹽官鎮的這一段運河,必須放湖水入河,用河水灌溉,充分發揮運河的作用;減少放水灌溉的審批流程,一旦遇到旱災,由刺史衙門直接審批放水。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遇到因為天旱而導致運河水位下降無法通行的時節,注入湖水,使運河能夠長年保持通航的功能。

白居易和杭州的千年纏綿:淺談“最憶是杭州”是如何誕生的!

修堤築壩治錢塘

平心而論,白居易的治湖理念是完全符合實際和超前的,尤其對築堤治湖是作過深入調查和研究的,而且還充分考慮到了杭州地區的季節氣候對西湖的影響,“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洩及時,即瀕湖千餘頃田無凶年矣”,所以他反對治湖舊法,提倡新法治水。

鹽鐵使舊法,又須先量河水淺深,待溉田畢,卻還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築湖堤,高加數尺,水亦隨加,即不啻足矣。脫或水不足,即更決臨平湖,添注官河,又有餘矣。

只是當這位一心為民的刺史挽起袖子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卻遇到了利益集團的重重阻力,他們提出如果放湖水入田,則 “雲魚龍無所託”、“雲菱茭失其利”,也有另外的聲音認為放湖水入田會導致“郭內六井無水”,會影響城中百姓用水困難。

但白居易不為所動,他深入民間聽取百姓的意見,發現了利益集團阻擾治理西湖的兩點關鍵所在,即:原來當時有傳言,如果放開湖水,會對錢塘縣令不利,“決放湖水,不利錢唐縣官”;而那些作威作福的紳士們則因為擔心一旦蓄水成功,那麼自己再也沒有機會種植因為西湖水乾涸後出現的無主農田,以謀取私利,“湖中有無稅田約數十頃,湖淺則田出,湖深則田沒。田戶多與所由計會,盜洩湖水,以利私田。”

白居易和杭州的千年纏綿:淺談“最憶是杭州”是如何誕生的!

深入民間,傾聽民聲

為此白居易針鋒相對,對利益集團提出的問題反拋了出去,他認為湖中的龍王水族和大唐百姓相比,遠沒有那麼重要;茭白、蓮藕和稻米相比,能飽肚子的只有稻米;況且西湖本身是有泉眼的,而且西湖高,六井底,所以即使放幹湖水,也不會影響泉水灌入井中使用;何況城中六井有暗道和西湖泉眼相通,這還是當初李泌做刺史時修的,所以也需要疏通,以免堵塞。至於那些企圖私自盜放湖水謀取湖中無主農田所得的利益,就從現在起徹底打消吧!

"且魚龍與生民之命孰急?菱茭與稻糧之利孰多?斷可知矣。又云放湖即郭內六井無水,亦妄也。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數十眼,湖耗則泉湧,雖盡竭湖水,而泉用有餘;況前後放湖,終不致竭,而云井無水,謬矣!其郭內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於人,與湖相通,中有陰竇,往往堙塞,亦宜數察而通理之。"

"其石函、南筧,並諸小筧闥,非澆田時,並須封閉築塞,數令巡檢,小有漏洩,罪責所由,即無盜洩之弊矣。"

為了能夠發動百姓參與,也為了讓自己的後來者有章可循,白居易在西湖邊上立一塊石碑,用通俗的語言將自己的治湖理念刻在上面,“恐來者要知,故書於石。欲讀者易曉,故不文其言。”

白居易和杭州的千年纏綿:淺談“最憶是杭州”是如何誕生的!

刻有《錢塘湖石記》的聖塔閒亭

白居易治理西湖其實就是一項系統性的水利工程,這樣的結果就是不僅解決了西湖灌溉問題,同時引西湖水入運河,使得運河長年保持通航能力的情況下,因為和杭城相通,反過來又推動了杭城的繁榮和發展。

也正是這項工程,西湖存在的意義對杭州來說才真正明確清晰起來,因為這一刻起,它才具備了灌溉和遊玩的雙重功能。

也就是這一刻起,杭州西湖第一次出現在他的筆下,逐漸成為江南名湖、大唐名湖、世界名湖。

治好了西湖,修築了堤壩,解決了杭州城最大的困擾後,剩下的時光才是真正屬於他自己的。而詩人那種發自骨子中的浪漫註定了他要給杭州、給西湖留下點什麼,所以才有了那首著名的《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如今的西湖白沙提,雖然早已經不是白居易當年修築的那條,但擋不住杭州人民對白居易的感恩。正是因為攔湖大堤的建成,不僅解決了農田的灌溉問題,還促進了杭州城的發展和繁榮,為杭城百姓的踏春留下了一個好去處。

白居易和杭州的千年纏綿:淺談“最憶是杭州”是如何誕生的!

綠楊陰裡白沙堤

白居易對杭州,對西湖的感情是很深的,這種深度使得他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西湖過客,而是西湖的規劃者和建設者。

修了白堤後,他更注重西湖周邊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尤其是對西湖水面的保護更是注重,寄情于山水自然也討厭他人破壞山水。而對待破壞西湖環境的人,他的懲罰也是獨具一格,窮苦百姓就罰他在西湖邊上種上幾棵樹,而對於富人就罰他到西湖上去打撈綠藻、浮萍,“貧民有犯法者,於西湖種樹幾株;富民有贖罪者,令於西湖開葑田數畝。”①

正是白居易這種特殊的環境保護手段,才使得西湖“湖葑盡拓,樹木成蔭”,才有了他對西湖的念念不捨,才有了《春題湖上》: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鬆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是浪漫的,他筆下的杭州不僅是景美,也有杭城當時的社會寫實: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一首《杭州春望》將城市的繁華市井、名勝古蹟,盡攬其中,這哪裡是詩,分明是一幅中唐時期杭州百姓的生活畫卷。

白居易和杭州的千年纏綿:淺談“最憶是杭州”是如何誕生的!

疏通六井暗道

如果說西湖的美,杭州的秀,都能化為白居易筆下的文字,那麼鍾情于山水,崇尚佛法自然的白居易,又怎麼能少得了和名僧煮茶論道、談詩唱詞的怡然自得。“江南四百八十寺”,西湖周邊的名剎也不在少數,鼎鼎有名的如孤山寺、韜光寺、靈隱寺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而那首《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短短八句,將孤山寺、西湖、草木、大山、夕陽完美結合,構成了一幅湖光山色的雨後畫卷,帶給人以景融情的快感。

柳湖鬆島蓮花寺,晚動歸橈出道場。盧橘子低山雨重,栟櫚葉戰水風涼。

煙波澹盪搖空碧,樓殿參差倚夕陽。到岸請君回首望,蓬萊宮在海中央。

名剎靈隱寺是杭州地方官必遊之地,而在靈隱山谷建亭留念也是唐朝的杭州刺史們的一種喜好。然而白居易卻選擇了用文字的力量在靈隱寺留下點紀念,而不是一座石亭,“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謂佳境殫矣,能事畢矣。後來者雖有敏心巧目,無所加焉”,這就是流傳千年而不朽的《冷泉亭記》,為靈隱寺更添加了幾分神祕的色彩,也為杭州做出了最美、最好的山水廣告,“東南山水,餘杭郡為最。就郡言,靈隱寺為尤。”

白居易遊遍了杭州的山山水水,為杭州、為西湖,留下了大約二百多首詩詞。這位中唐時期的大文豪,用自身在文人群體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通過手中的筆提升了杭州西湖的知名度,開啟了詩詠杭州、詞唱西湖的新時代。

白居易和杭州的千年纏綿:淺談“最憶是杭州”是如何誕生的!

煙雨西湖

杭州,正是在白居易的筆下第一次真正站立在了中國詩詞的頂峰,成為詩文界的一支獨秀,這在詩詞界是前無古人的,而能夠與他比肩的,也許只有宋朝蘇軾這位後來者了。

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離別總是傷感的,但對於白居易來說,也許離別的那一刻才是他內心深處最溫柔,人生中最歡喜的瞬間吧,因為他得到了萬民相送,得到了治下百姓的認可,無論是黃髮垂髫,還是白髮老翁,簞食壺漿,沿路相送,流露的正是對這位充滿仁愛之心的白太守的不捨。

淳樸的杭城百姓遇到了好官,因為他們白太守臨走前還在擔心他們的困苦,還在為他們的負擔過重而難過,有心留下來繼續造福杭城,但皇命難違,”翠黛不須留五馬,皇恩只許住三年”②,只能《別州民》:

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甘棠一無樹,那得淚潸然。

稅重多貧戶,農飢足旱田。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

白居易和杭州的千年纏綿:淺談“最憶是杭州”是如何誕生的!

簞食壺漿送白公

什麼是好官?為民做主,為民擔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是好官,白居易做到了,他無愧於“清白”二字,無愧於“兩袖清風”。只是他在反省自己時,不認為自己治理好了西湖是多大的功績,反而為自己這近三年來的遊山玩水而自責。

三年為刺史,無政在人口。唯向城郡中,題詩十餘首。慚非甘棠詠,豈有思人不。

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

這是白居易對自己在杭州三年的政績評價,但我們需要看到的是,秉持清廉自律的白居易,在離開杭州時帶走的只是杭州天竺山上的兩塊石頭,而留下的不僅是一首首優美的詩詞,一泓美麗的湖泊,一座欣欣向榮的城市,還有他近三年的朝廷俸祿。

這筆錢被他充入杭州府庫,作為後來者用於西湖白沙提的維修資金,這一舉動竟然成為在他之後的歷任杭州刺史都相繼遵循的規章,直到黃巢起義軍攻入杭州為止,“乃罷,俸錢多留官庫,繼守者公用不足,則假而復填。如是者五十餘年。及黃巢至郡,文籍多焚燒,其俸乃亡。”

白居易和杭州的千年纏綿:淺談“最憶是杭州”是如何誕生的!

留俸歸公

白居易在杭州的日子雖然不長(從上任到離任滿打滿算也才20個月),但對杭州,對西湖是愛到了骨子裡,所以在其彌留之際,忘不掉的依然是他的杭州,他的西湖。

只是他此生再也無法回到他日夜牽掛的江南,牽掛的杭州,牽掛的西湖,痛心之下才有了“最憶是杭州”的臨終遺言。

白居易愛杭州,他雖然已經千古,但留給杭州的卻是一筆寶貴的物質財富(白沙堤)和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詩詞),即使到了今天依然被人們傳唱。

杭州也愛白居易,所以今天的杭州依然用“最憶是杭州”來宣傳自己,而且還在西湖岸邊澆築了一座“百姓簞食壺漿送別白居易”銅像,供遊客憑弔、懷古,感受當年的杭州百姓對白居易那種發自內心的感恩,讓人感嘆這流傳千年的不朽!

①出自清張岱的《西湖夢尋.玉蓮亭》

②節選白居易的《西湖留別》

參考資料:

《舊唐書.白居易傳》

白居易 《錢塘湖石記》

白居易 《白氏長慶集》

左安源,左宏閣 《江山與風月,最憶是杭州-淺談白居易的杭州為官生涯》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白居易和杭州的千年纏綿:淺談“最憶是杭州”是如何誕生的!

杭州西湖邊的“送白公”銅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