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琵琶行》為何過一千多年仍流傳,經典在哪裡?

白居易 琵琶行 琵琶 音樂 大學 文章 詩歌 一往文學 2019-07-12

雖是在高中應試下學的這首詩,但是每次讀起來都不是枯燥和乏味,高中時人生經歷不夠,所以並不能說因為內涵,單純因為文字美和作者對音樂的完美描寫。而大學實習教課文時又教到了這一篇,才開始讀懂字後的意思。

一主一客,對飲告別,正因沒有音樂而感到遺憾時忽然聽到琵琶聲,於是移船靠近邀人彈奏一曲,因為聽到琴女身世不免感慨自身的遭遇,同為天涯淪落人,遂寫下《琵琶行》以贈琴女。這個故事聽起來好像並沒有什麼吸引人之處,那麼,是什麼讓它流傳千年,甚至成為入選高中課本的"經典"呢?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1、文字的音樂美;2、白居易行文的安排; 3、詩"心"動人。

白居易的《琵琶行》為何過一千多年仍流傳,經典在哪裡?

打動我們的首先是詩中對音樂的描寫。我們知道,古代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觸到音樂,而這其中對音樂精通的又少之又少,精通音樂的人中,能將這種妙處用文字記錄下來並寫成對偶長詩的更是鳳毛麟角。而白居易恰恰是這種人,他既精通音律,又文采驚世,所以能將唐代最出名的《霓裳羽衣曲》及《六么》曲栩栩如生的描繪出來。

《琵琶行》的音樂描寫,可以稱之為神之又神,這種神首先體現在對琵琶技藝的精通。彈奏之前要轉軸音高和試音,彈奏之時用的是"攏、捻、抹、挑"這些技法,彈奏曲目是《霓裳羽衣曲》和《六么》。詩人描寫音樂用了比喻的手法,大弦的聲音如同急雨,小弦彈奏的聲音像是有人在竊竊私語。自此以下十四句,藉助語言摹寫音樂的時候,運用了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形象性,使音樂形象化。

琵琶有四弦或五絃,"大弦"指其中最粗的弦,"小弦"指其中最細的弦。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錯雜彈,就像大珠小珠瀉落在玉盤。前一句已經再現了"如急雨"、"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這裡再用後一句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聞。重音疊詞的運用,更加強了悅耳的聽感和韻律的節奏。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有時絃聲輕快悠揚,就像宛轉悅耳的黃鶯在花下啼鳴;有時絃聲艱澀低沉,好像嗚咽的泉水在冰下面流轉。"間關",形容鶯聲宛轉。"幽咽",指悲抑哽塞。這裡,詩人將琵琶聲同時訴諸聽覺與視覺,分別表現出輕快與冷澀的不同感受。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冰下的流泉,漸漸地凍結了;那弦也像被凍住了,快要斷絕;就這樣,絃聲越來越弱,暫時停歇下來。詩人以豐富多彩、精妙新巧的比喻,將變化多端的音樂描繪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作者的才華不僅表現在再現音樂之美上,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形象的千變萬化,展現出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為下面訴說身世作了鋪墊。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琵琶聲音暫停的時候,只覺得另有一種深藏的愁緒和恨意產生。此時,雖然靜默無聲,卻更勝過那有聲之境。

"有聲"之時,聽者的思想感情隨著曲調奔騰跳躍,無暇細味。而"無聲"之時,給人以時間去整理思緒,體味曲中之情;同時將聽者引向未來,因為不知道下面又會怎樣。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低沉徘徊、近似停頓之後,猛然爆發出一陣強音,就像銀瓶突然迸裂,裡面的水漿噴濺而出;又像鐵騎衝出、刀槍撞擊一樣,是那樣雄壯鏗鏘,激越昂揚。當聽者置身"無聲"之境時,滿以為就要結束了。誰知 "幽愁暗恨"在"聲暫歇"的過程中,已積聚了無窮的力量,不可壓抑,終於在這裡爆發出來。於是,全曲推向高潮。

白居易的《琵琶行》為何過一千多年仍流傳,經典在哪裡?

第二打動我們的為什麼說是行文安排呢?首先,白居易在作長歌時,並沒有"崩浪奔雷、驀澗騰空",僅用平鋪的手法寫出琴女淒涼的身世,平淡卻不平凡。

其次,我們都知道,文章描寫有詳略之分,白居易的《琵琶行》也因為正面描寫過多而為人詬病,但是在長詩中,白居易並沒有僅僅使用詳細描寫。白居易說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強調二人之同。那既然二人身世遭遇有相同之處,那自然可以節省筆墨,以彼之詳,補此之簡。比如介紹琵琶女年輕時色藝又絕,名動京城為詳,而自己年輕時飛黃騰達,名重朝廷就簡;寫自己落魄江州,筆墨較詳;寫琵琶女嫁到江州,處境困苦就簡。兩者相互補充、相互映襯,節省筆墨,又引發聯想,耐人尋味,增加了詩歌的韻味美。除此之外,長詩的側面描寫也十分突出。如"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一名句,不僅很好地寫出了琵琶曲的美妙動人,而且意蘊豐厚、引人沉思、飽含哲理,流傳千古、耐人尋味。又如作者寫琵琶女"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不僅寫出了琵琶女的自尊自重,也刻畫了中國傳統婦女溫柔羞澀的典型形象。再如作者寫沒有音樂的悽慘,用"別時茫茫江浸月";寫琵琶女的淒涼,用"繞船月明江水寒";寫樂曲演奏的高妙,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些句子與正面描寫相結合,從側面很好地烘托了情感氛圍,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白居易的《琵琶行》為何過一千多年仍流傳,經典在哪裡?

第三打動我們的是詩"心",詩心即是長詩引起的情感共鳴,白居易並沒有單純的感慨仕途失意,也並沒有因為樂人低下的地位、琴女的"年老色衰"而輕視她,而是認真傾聽琴女的一生,無論是鮮衣怒馬名動京城的青年時期,還是容顏不再夫妻分離的當下,由琴女的人生起伏繼而想到自己的相似經歷,從而從內心深處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唐詩別裁》說:"寫同病相憐之意,側側動人。"《唐賢小三昧集》說:"感商婦之飄流,嘆謫居之淪落,悽婉激昂,聲能引泣。" 唐詩中能寫長篇歌行體的並不少,然而能像白居易一樣寫得哀感頑豔、動人心魂的卻並不多見(《唐詩援》:"初唐人喜為長篇,大率以詞采相高而乏神韻。至元、白,去其排比,而仍踵其拖沓。惟《連昌宮詞》直陳時事,可為龜鑑;《琵琶行》情文兼美,故特取之。")

白居易的《琵琶行》為何過一千多年仍流傳,經典在哪裡?

正因為如此,古人也感嘆《琵琶行》的無可替代性。《精選評註五朝詩學津樑》所說:"結以兩相嘆感收之,此行似江潮湧雪,餘波盪漾,有悠然不盡之妙。凡作長題,步步映襯,處處點綴,組織處,悠揚處,層出不窮,筆意鮮豔無過白香山者。"學白居易寫詩容易,難的是寫的像他那麼精彩絕倫。《網師園唐詩箋》說:"此詩及《長恨歌》,諸家選本率與元微之《連昌宮詞》並存。然細玩之,雖同是洋洋大篇,而情辭斐疊無倫,元詞之遠不逮白歌。即此與李毫州之悲善才,併為聞琵琶作,而亦有仙凡之判,醐不但以人品高下為去取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