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閒讀:“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今天接著讀白居易的詩。

我們已經說過,白居易是語言大師,凡語言大師,他的語言就是錘鍊出來的。只是白居易錘鍊語言的方法與其他詩人略有不同,他不像杜甫一樣“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也不像賈島一樣“二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他沒有那麼嘔心瀝血,他精心錘鍊自己的詩句的方法就是找個不識字的老嫗,讀給她聽,聽不懂,接著改,聽得懂,拿去發表。

唐詩閒讀:“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白居易:老嫗能解)

也就是說,他對自己的詩有自己特有的追求,他不追求險奇,新穎,他追求淺淡平易,能大白話表達的,一定用大白話來表達。我們可以想見,這個過程,並不比“耐得半宵寒”或“捻斷數莖須”來得容易,因為實質上,詩本身是要用最精煉、最簡短的文字數量,表達儘可能豐富的思想外延,淺淡平易的遣詞造句,似乎更難一些。

唐詩閒讀:“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

但白居易做到了,他在“詩仙”的瀟灑靈逸、“詩聖”的雅正古厚、“詩佛”的包藏萬象、“詩豪”的豪邁俊朗之外,又另開出了新路,成就了自家樸實簡易的詩歌風格,同時也成就了他的“詩王”美名。

唐詩閒讀:“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李白:興酣落筆搖五嶽)

當然,得到“詩王”這個名頭,還說明他留下的詩作足夠多。(這是題外話,稍微說一下:論詩人一生詩的創作量,李白差不多是1000首,杜甫差不多1500首,白居易則留下3000首左右。他不愧“詩王”之名。有朋友會說,白居易比李白杜甫活得久啊!其實,同樣長壽的劉禹錫也只留下不到1000首而已。)

今天讀一首白居易寫的宮怨詩,很說明問題,詩的標題是《後宮詞》,全詩如下:

淚溼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

其實論宮怨詩,寫得最有名的是白居易同時期的詩人張祜的《宮詞》:“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讀來每每讓人腸斷落淚。(其實張祜也是一個錘鍊詩句的名家,據說張祜作詩時,妻子兒女每次叫他他都不答應,事後說:“我正要口裡生花呢,難道還顧得上你們嗎?總之,在雕章琢句上,他也很牛,以後再說。)

唐詩閒讀:“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白居易的這首詩,有評價認為過於淺露,比如《唐人絕句精華》中就說:“白詩每喜作快語、盡語,如‘紅顏’句,皆嫌快,嫌盡,不免刻露。”就是說,寫得太直白了,真的是這樣嗎?完全不是,白居易的淺露,只在字面上,字面深處的含蓄也是層層疊疊的,賈島他們推敲文字,求字準,而白居易不但要準,還要樸素。這首詩就是例子:

唐詩閒讀:“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賈島推敲故事的雕塑)

一個後宮女子,自從她進入後宮,她悲慘的命運就已註定了。她的一生,註定要伴隨著無休無止的哀怨,這首詩就從失寵宮女層疊的哀怨入手寫起,妙就妙在,詩人表達這層層哀怨,卻又完全不露哀怨字痕。全詩看上去如同一幅宮女生活白描畫,只寫情景,情從景出:

淚溼羅巾夢不成。後宮女子期盼君王的臨幸而不得,這是她的第一層哀怨,這層哀怨藏在句外,並不顯露。既不得臨幸,她退而求其次,她想早早上床,期望獲得一個美夢,可是“夢不成”,一個好的夢境也不可得,於是又一層哀怨,“淚溼羅巾”,只是夢不成的表象。

唐詩閒讀:“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大唐伎樂圖)

夜深前殿按歌聲。為什麼會“夢不成”呢,因為前殿有歌聲傳來,既然前殿有歌聲,陪伴君王的當然另有其人,這是第三層哀怨;三層哀怨,從兩句詩來,咬合緊密,絲絲入扣,層疊而來……

唐詩閒讀:“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紅顏未老恩先斷)

紅顏未老恩先斷。到這句有轉折,有遞進。如果是女子紅顏衰盡,自然無須哀怨,可是明明青春正好,紅顏未老啊,因此又生第四層哀怨。說“恩先斷”,自然是曾經召幸過,而此時,君王身側,早已換作別人,曾有的舊恩,此時無端斷絕,自然又有了第五層哀怨。

唐詩閒讀:“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斜倚熏籠坐到明)

斜倚薰籠坐到明。她為什麼要斜倚熏籠呢?倚熏籠自然是要得一身幽香,得一身幽香自然是期望君王在歌舞之後忽然想起自己。但她一番苦等,甚至一直“坐到明”,也沒有等來君王臨幸,因此又生第六層哀怨。

表面上沒有哀怨,卻又句句都是哀怨,宮中女子層層疊疊的六層哀怨,詩人用最簡潔的二十八個字就抽絲剝繭般充分地表達了出來,這二十多個字,不用典,不賣弄辭藻,就是大白話,這當然是詩人經營的結果,所以說,白居易是名符其實的語言大師。

當然,除了登峰造極的語言掌控能力,本詩還得益於白居易對宮中女子的不幸命運的深切同情。試想,如果不設身處地替宮女思考,又如何洞察這種百轉千回的女人心事,構畫出複雜而又矛盾的幽怨內心世界呢?

(【唐詩閒讀】之173,圖片引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