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對城市的進化有過這樣的思考:“人類用了5000多年的時間,才對城市的本質和演變過程有了一個局部的認識,也許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完全弄清那些尚未被認識的潛在特性。”

2019年博鰲亞洲論壇的“未來的鄉村 未來的城市”分論壇上,對城市未來發展方向的思考仍在繼續。全世界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裡,向城市遷移的潮流遠未結束,但隨著人口的持續增加,又面臨著交通擁堵、環境惡化、能源枯竭、公共安全隱患等一系列困擾管理者的“大城市病”。

阿里、百度、華為,三大流派“圍攻”智能城市

這樣的背景下,未來的城市會是什麼樣的形態?有人在理論層面做出了可行性研究,而在實踐層面我們也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巨頭開始向這一方向佈局,阿里、百度、華為依託於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已經在“智能城市”的賽道上率先突圍。

兩點共識

在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帶動下,中國已經有超過83%的城市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能城市”,不管是大大小小的房地產商,還是各個賽道里的科技公司,幾乎都在為“智能城市”建言獻策。

可目標是明確的,道路卻是曲折的。

概念模糊、各自為政、脫離實際、安全隱患成了智能城市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四個誤區,以至於多年來都停留在概念和測試階段。也並非毫無建樹,至少在多年的討論中對“智能城市”逐漸形成了兩點共識:

一是高效和綠色。

當前大中型城市面臨的突出問題正是環境的惡化,如果再深究的話,和無節制的能源消耗痛癢相關。於是在新型智能城市的使命上逐漸達成了共識,即節能減排、高效綠色是必須要達成的目標。即便城市的每個角落裡都是智能化的終端,但如果城市本身依然是不堪負荷的“機器”,儼然也不是城市智能化的方向。

二是互聯與互通。

交通擁堵是所有大型城市的致命問題,“通勤”也正從一個外來詞彙被賦予更多貶義,互聯與互通也就成了智能城市勢必要跨過去的一道門檻。進一步拆解的話,“互聯”的前提是城市的信息化,智慧政務裡“最多跑一次”的口號就是如此;“互通”要解決的是城市的擁堵問題,動輒堵車一兩個小時顯然不應該是未來城市的常態。

借用百度副總裁王路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的說法:從全球視野觀察智能城市建設中遇到的各類機會與挑戰,以中國市場進行切入分析,或可得到較為實用的解決方案。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任何一個場景、任何一個地方的規模都是相當大的,人也是很多的。當我們有足夠多的場景,有足夠多的數據,有足夠多的人才,有足夠發達的基礎設施的時候,很多創新就會在中國首先出現。

事實卻也如此,在智能城市的探索者中,中國市場早已出現一批領頭羊。

三大流派

只是彌合了共識的問題,在智能城市的實現路徑上仍然存在“分歧”。

畢竟不同的參與者有著不同的基因、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優勢,給出的方案自然會有所不同。就目前市場上的踐行情況來看,已然出現了三大流派。

1、以阿里為代表的操作系統派。

阿里、百度、華為,三大流派“圍攻”智能城市

電商起家的阿里在智能城市中的方案類似於操作系統,阿里將其包裝為“城市大腦”。

在阿里雲發佈的《城市大腦探索“數字孿生城市”》中,給“城市大腦”有著這樣的描述: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匯聚城市的全量數據,對數據和視頻進行實時分析,並在感知、理解、決策、搜索、預測和干預全流程應用人工智能技術。

阿里的切入點是城市治理,過去20年裡的城市治理多半從單一硬件入手,沒有清晰地認識到一個城市最具戰略價值的應是數據,城市治理的本質是網絡協同,因此也就無法解決數據多但效果少、單點強但全局弱、科技新但落地少的桎梏。

其中的邏輯在於先幫助城市建立一個數據中心,然後在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各種智能化的應用,進而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擴展,屬於典型的電商式思維。

或許可以用“操作系統”來形容城市大腦扮演的角色,每個城市都像是一臺超大型的計算機,阿里的“城市大腦”就好比是計算機中的Windows,智能交通、智能規劃、智能能源可以類比為office等垂類應用,物理世界盃全面數字化,最終將改變城市的治理方式以及管理者的思維。

倘若這樣的模型可以建成,對城市管理者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2、以百度為代表的AI派。

阿里、百度、華為,三大流派“圍攻”智能城市

從AI底層技術,到對話式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再到智能城市,百度人工智能近幾年完美演繹了“中國速度”,可以說是智能城市中人工智能派的C位擔當。

百度智能城市“ACE王牌計劃”就是一個例子,基於百度全球領先的自動駕駛Apollo、百度雲、百度大腦等技術和能力,打造城市級平臺生態,以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智能城市為發展脈絡,讓AI走進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其中在交通出行和城市綜合治理兩個領域的表現尤為亮眼。

針對交通擁堵治理,被提出最多的是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即以數據抽樣的方式預測擁堵概率、車流量等,一般認為可以降低10%—15%的擁堵時間。百度的解決方案是“AI思維”下的新型智能交通控制系統,基於路口視頻、路側傳感器數據等優化紅綠燈信號燈時長,經過測算可以降低30%到40%的擁堵時間。

在城市綜合治理方面,百度和海淀區西北旺鎮聯合打造了智能城市的“樣本間”,涉及交通、環保、教育、農業、社會治理等多個領域,比如在智慧管理方面,百度利用自身擅長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挖掘、分析、深度整合利用西北旺鎮的互聯網數據與政務數據資源,為政府決策提供運行分析、人口大數據分析、預警分析等服務。

智能城市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海量信息如何快速、合法的匯聚並進行人工智能決策,人工智能技術的“全面性”業已成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從芯片到深度學習框架、平臺、生態進行AI全棧技術佈局的百度,已經與北京、上海、長沙、海南、長春、合肥、寧波、天津等十餘個省市地區達成戰略合作。

3、以華為為代表的基礎設施派。

阿里、百度、華為,三大流派“圍攻”智能城市

在通向“智能城市”的道路上,華為又有所不同。

華為EBG中國區智慧城市總裁張延德在媒體採訪時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最大的挑戰是需要所有參與者都應摒棄急於求成、一蹴而就的想法,要有紮紮實實的投入,要有戰略的耐心,要有把智慧城市作為長期的用數字信息技術去解決城市存在的問題,並且引領城市向未來發展的長期過程。”

相比於存在急於求進嫌疑的“操作系統”,華為的實現路徑是“神經系統”,並分成三個階段來完成:

第一階段,建設“一雲、二網、三平臺”,即物聯網和城市通訊網,業務使能平臺、大數據平臺和城市運營管理平臺。

第二階段,打造城市神經系統,包括城市本身的周邊系統,實現城市的萬物互聯,信息由下向上可達,一些指揮和指令由上到下進行傳遞。

第三階段,發佈城市智能體,諸如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信息化等相關技術的產業化應用。

與互聯網玩家相比,華為擅長的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和系統集成,利用傳感器等方式讓物理世界信息化,然後再賦予其智能化。選擇這一思路,可以說是最符合華為現狀的結果,諸如浪潮等同樣背景的企業也有著相似的做法。

一個標準

亞里士多德說:“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快樂”。

正如王路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的觀點:“我們幫助城市管理者提高效率和水平,解決’不幸福’,最終讓每一個居住在城市裡面的人獲益,滿足幸福感。”人們的幸福感,大抵就是衡量智能城市建設正確與否的核心標準。

雖然智能城市的建設已經出現了三強及各自代表的三個流派,阿里的重心在於運營操作系統,百度聚焦於用AI去解決智能城市的頑疾,華為想要在已有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夯實基礎設施,但“幸福感”或將影響三種方案的接受度和演變趨勢。

一方面,三大流派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只是選擇了不一樣的出發點。

比如百度與青島市政府共同打造的“青島城市大腦”,同樣是從基礎設施的維度推薦城市智能化。只不過就現階段而言,百度首先找到了人工智能在城市中落地的可行性,尤其是在交通方面,已經有著可觀的應用前景,成為撬開城市智能化的支點。阿里的操作系統、華為的基礎設施也都是基於自身視角的判斷。

另一方面,三大流派在實際探索中,已然達成了一些統一的思路。

比如在智能駕駛領域,百度在2018年提出了“智能的車”+“智能的路”,在Apollo發力自動駕駛技術的同時,也在推進車路協同、智能停車及自動泊車、智能車輛管理與調度等,輸出最全面綜合的解決方案來打破“數據孤島”。而隨後,阿里雲、華為也提出了車路協同的戰略。

誠然,城市的智能化不會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三大流派最終將殊途同歸。正如王路所說:“建設智能城市的過程不是百米衝刺,而是一場馬拉松”。

並不急於對這場競爭下結論,如同百度副總裁王路所說的:“與其滿足每一個人完全不同的幸福感,不如我們先解決大家共有的一些不幸福的感覺。”

在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的使命中,看點在於能否找到絕佳的著力點。從這一點來說,阿里、百度、華為都已經找到了各自的致勝點,智能城市的三強或已率先鎖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