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理療 不是哪兒痛就拔哪兒'

拔罐 中醫 穴位 哮喘 肺炎 養生 心臟病 東北新聞網 2019-09-04
"

拔罐是很多中老年人經常用來保健養生,或是止疼的方法,由於拔罐療法具有操作簡便、適應症廣、治療效果好、保健作用明顯、無毒副作用、罐具簡單等特點,已經成為常見的家庭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對於如何正確拔罐,卻鮮少有人知曉。“拔罐時間越長越好”“‘紫印’越深越好”這樣的想法正確嗎?火罐和真空罐效果一樣嗎?拔罐有哪些注意事項?針對這些拔罐中常見的問題,大連市第六人民醫院肝病一科(中醫科)張偉醫生做了詳細解答。

拔罐適應症多 但有禁忌症

拔罐法古稱角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之一。拔罐以罐為器,利用負壓,通過吸拔,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膚淤血現象,促使經絡通暢、氣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散寒、除溼、散結拔毒、退熱等作用。拔罐法適用於感冒咳嗽、肺炎、哮喘、頭痛、胸脅痛、風溼痺痛、腰腿痛、扭傷、胃痛、瘡癤腫痛等病症。

張偉醫生介紹,中醫認為,拔罐療法是一種偏於瀉的治療方法,雖屬中醫外治法,但也有其禁忌。有出血傾向者、心力衰竭患者、心臟病患者、急性嚴重疾病患者不適合拔罐,嚴重肺氣腫的患者背部和胸部、皮膚破損處、皮膚瘢痕處、皮膚有贅生物、原因不明腫塊或骨突出處不宜拔罐,飢餓、過飽、醉酒、過度疲勞也不宜拔罐。另外,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瘢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

拔罐力度有講究 罐印由深變淺好

拔罐最常用的方法是留罐,也稱坐罐,即拔罐後將罐子吸附留置於施術部位10至15分鐘,然後起罐。張偉醫生介紹,起罐後,罐印顏色深淺是病情輕重表現。健康人起罐後皮膚應是潮紅、無斑點,一段時間便會恢復正常膚色。起罐後,罐印若呈散在紫點,深淺不一,表示氣滯血瘀症;若紫黑而暗表示有血瘀;罐印發紫伴有斑塊,一般可提示有寒聚血瘀之症;拖紅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熱邪。罐印出現水泡,多為局部病情的反映,一般受病情輕重、季節(夏天較易發泡而冬季則較慢,這也是拔罐治療提倡“冬病夏治”的一個原因)、皮膚疏密等因素影響。

張偉醫生介紹,拔罐後局部的顏色和形態變化是拔罐的治療反映,在反覆拔罐治療中會逐漸消失,一般情況不需要處理,可待其自然吸收,不要抓撓,水泡較大時,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針刺破放水,敷以消毒紗布以防感染。在拔罐治療過程中,罐印的顏色會逐漸變淺或減少,說明病情逐漸減輕。

不是哪裡不適拔哪裡拔罐後要做好保護

目前,常見的拔罐方式有真空罐和火罐兩種。真空罐是由抽氣筒和帶有活塞的透明塑料罐組成,利用抽氣筒把塑料罐抽成真空負壓狀態,從而吸附在皮膚上,達到拔罐的效果。真空罐吸附力強,不易摔碎,無需明火,操作簡便,不會造成燙傷,成為不少人家中拔罐的選擇。但真空罐沒有熱源,也就缺少局部溫熱刺激,驅寒祛溼、行氣活血等功效相比火罐較弱。

張偉醫生提示,拔罐不是哪裡不適拔哪裡。拔罐作為中醫外治法,需根據經絡、穴位確定拔罐的位置,而不是哪裡不舒服拔哪裡。臨床應用拔罐法時,會根據不同病情,還會選用不同的拔罐法,如閃罐法、走罐法、刺絡拔罐法等。無論何種拔罐方法,都會對皮膚造成一定的傷害,並且拔完罐之後,皮膚的毛孔處於一個打開的狀態,很容易受涼,如果沾水也容易刺激皮膚引起皮膚破損、發炎感染,所以拔罐之後6小時內不要洗澡、游泳、吹空調。 半島晨報、39度視頻記者沈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