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著名歷史典故——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形容一個人疑神疑鬼到了神經質的程度。那麼,為何不在“七公山”、“九公山”上草木皆兵,偏偏在八公山上。八公山為何叫八公山?這和西漢著名的淮南王劉安有關。神話版:劉安喜歡和神仙打交道,有八個白鬍子老神仙聽說淮南王如此好客,就來蹭飯。聽說劉安不喜歡老頭,就變成了八個兒童。歷史版:劉安手下有八個門客,如朱驕、伍被、雷被、左吳等人,世稱八公。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八公山在哪兒?

​八公山在哪?戰略地位很重要嗎?歷代割據江東者,定都多在南京。南宋雖然“定都”杭州,但南京卻是杭州的前哨門戶。這些江東王朝都有一個相同的防禦戰略——守(長)江必先守淮(河)。如果北軍過了淮河,江東王朝會陷入巨大的戰略被動。而要守住淮河,往往要守住淮河中段的重鎮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

壽春位於淮河南岸,戰略地位異常重要。如果江東王朝控制壽春,進可北圖中原,退可南守江東。而中原王朝控制壽春的話,則進可南圖江東,退可北守中原,是歷代南北各王朝爭奪的重中之重。比如三國鼎立,曹魏控制著壽春,對東吳構成了巨大的戰略壓力。反之,如果孫權控制壽春,就輪到曹魏皇帝睡不著覺了。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八公山在哪兒?

​今安徽合肥、滁州、淮南、蚌埠一帶,在曹魏時設淮南郡,但郡治在合肥。西晉時,淮南郡治已遷到了壽春。等到東晉割據江東時,壽春又成了江東王朝保命的戰略要塞。八公山,就位於壽春城以北,淮河以南。八公山海拔最高處241米,北可望淮河,南可望壽春,同時還是壽春城外唯一的山,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三國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鎮守魏揚州的徵東大將軍諸葛誕擔心被控制朝政的司馬昭除掉,和司馬昭翻了臉。司馬昭率大軍殺向壽春,諸葛誕則向鄰近的東吳求救兵。吳軍在魏降將文欽的配合下,準備拿下壽春,擴大吳國的北線防禦縱深。但魏軍開始包圍壽春,吳軍從哪強進壽春城的呢?正是八公山。可以說,沒有八公山的“天險”,吳軍根本進不了城。雖然不久後,吳軍被魏軍殺得大敗,但需要說明的是,魏軍人數是26萬……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八公山在哪兒?

​時間如白駒過隙,一百多年過去了,這時已是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大軍氣勢洶洶地殺向壽春(東晉孝武帝時更名壽陽),前秦天王苻堅不顧身邊虎狼成群,已下定決心:滅晉統一天下。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淝水之戰,正式拉開帷幕。

曾有人評價淝水之戰,說八十多萬秦軍最大的失誤,就是隻攻壽陽一點,這讓東晉不多的軍隊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反擊。實際上,苻堅只攻壽陽一點並沒有錯,只要拿下壽陽,東晉必然守不住淮南(淮河以南、長江以北)。西晉滅吳時,晉已控制壽陽,自然沒有必要把大軍集中於壽陽攻吳,可以分兵幾路。在東晉牢牢控制淮河防線的情況下,秦軍兵攻幾路攻晉,反而不是上策。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八公山在哪兒?

​苻堅的“諸葛亮”、一代鐵血宰相王猛臨終前說,降秦的姚萇、慕容垂都是梟雄,他們才是前秦最大的敵人,而不是東晉。苻堅一生都聽王猛的,唯獨這一次,他把王猛的話當成了耳旁風。

苻堅並非不知道姚萇、慕容垂這些人有異志,但苻堅實際上是在賭一把國運,賭自己能滅晉,到時就不怕姚萇、慕容垂興風作浪了。不過,苻堅畢竟心虛,他對能否一戰滅晉並無絕對把握。秦軍雖然很輕易地攻下壽陽,但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已有幾分後悔。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八公山在哪兒?

​而有一個“特寫鏡頭”,最能體現苻堅的這種心虛與焦慮。苻堅登上壽陽城,遙望不遠處的八公山,看到山上草木隨風晃動,這位五胡十六國版的“齊桓公(苻堅似齊桓公,王猛似管仲)”大驚失色。苻堅抹著額頭上的汗,對大將符融說:“晉軍怎麼會有這麼多人,八公山上全是晉軍。”苻融仔細看了看,八公山上除了草木,並沒有一兵一卒。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八公山在哪兒?

​然後就是軍心渙散的秦軍被晉軍殺得卷甲奔竄,晉降將朱序大呼:“秦軍敗了!”秦王苻堅中箭,伏馬狂奔。王猛幫助苻堅辛苦打下的前秦江山,如同雪崩,苻堅本人最終也被姚萇殺害。淮河南岸的八公山,成了前秦帝國、苻堅本人的巨大墓誌銘。

然而,歷史總是那麼弔詭。一百多年後的公元495年,又一位北方王朝傑出的皇帝——北魏孝文帝元宏大舉南下,進攻南齊。魏軍主攻的也是壽陽,元宏也登上了八公山,望天地江河與之同在。而苻堅一生的遺憾再也與八公山撇不開關係了。更多歷史地理文章,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