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
"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說起“八大山人”,有些人會想當然地領會成八個人的合稱,其實“八大山人”只是一個人的名號。他是正統的皇室遺胄—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的第九世孫,本名成謎,尚無定論,通常以其字朱耷稱之。 朱耷本應有一段美好的人生經歷,然而,國劫家難改變了他的命運。從此,世上多了一個“瘋子”,也造就了一位藝術天才。

亦顛亦狂一畫僧

朱耷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其祖父朱多炡是一位頗有名氣的詩人兼畫家,父親朱謀覲、叔父朱謀垔也以畫著稱。他自幼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受到父輩良好的藝術薰陶,很早就表現出了藝術天賦。他八歲能詩,十一歲作青綠山水,很小即能懸腕寫小楷。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耷正值弱冠之年,明朝覆亡,父親和妻兒也先後離世。突來的變故讓他滿腔憤懣,又無可奈何,唯有收起傷痛,隱姓埋名,出家為僧。臨川有個縣令曾借修縣誌之名請其出山,接入官府,誘使其為清廷效力。不久,朱耷突發狂病,忽而大笑不已,忽而整日痛哭,甚至撕裂僧服,投入火中,跑回南昌。他自此性格變得癲狂不羈,時常頭戴布帽,身披長袍,穿著破舊的鞋子在集市上手舞足蹈,引來眾人嘲笑。也許癲狂只是一種表象,國已不在,他要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保護自己,並藉此抒發對清廷的不滿。

三十六歲時,朱耷棄僧入道,於南昌建青雲譜道觀隱居,過著“一衲無餘”與“吾侶徙耕田鑿井”的隱逸生活。他寄情書畫,抒發心中苦悶。奇怪的是,他愈是癲狂卻愈冷靜,作品所呈現的是一種出奇的孤寂境界,沒有喧鬧,沒有掙扎,冷靜如一塊冰。他把自己隱身畫外,冷眼旁觀,彷彿一切都與他無關,卻又讓人分明能從畫中感受到他的出塵之心與故國情懷。朱耷在矛盾中掙扎,在書畫中尋求解脫,疏狂而不願被世俗規矩和藝術準則所約束。這段相對穩定的隱居生活使他得以專心從事書畫創作,是其取得非凡書畫造詣的關鍵時期。

六十二歲時,因為很多人登門拜訪,不堪世俗紛擾,他把道觀交給弟子主持,在章江門外置一陋室獨居,靠賣畫為業,在貧寒孤寂中度過了餘生,享年八十歲。

"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說起“八大山人”,有些人會想當然地領會成八個人的合稱,其實“八大山人”只是一個人的名號。他是正統的皇室遺胄—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的第九世孫,本名成謎,尚無定論,通常以其字朱耷稱之。 朱耷本應有一段美好的人生經歷,然而,國劫家難改變了他的命運。從此,世上多了一個“瘋子”,也造就了一位藝術天才。

亦顛亦狂一畫僧

朱耷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其祖父朱多炡是一位頗有名氣的詩人兼畫家,父親朱謀覲、叔父朱謀垔也以畫著稱。他自幼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受到父輩良好的藝術薰陶,很早就表現出了藝術天賦。他八歲能詩,十一歲作青綠山水,很小即能懸腕寫小楷。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耷正值弱冠之年,明朝覆亡,父親和妻兒也先後離世。突來的變故讓他滿腔憤懣,又無可奈何,唯有收起傷痛,隱姓埋名,出家為僧。臨川有個縣令曾借修縣誌之名請其出山,接入官府,誘使其為清廷效力。不久,朱耷突發狂病,忽而大笑不已,忽而整日痛哭,甚至撕裂僧服,投入火中,跑回南昌。他自此性格變得癲狂不羈,時常頭戴布帽,身披長袍,穿著破舊的鞋子在集市上手舞足蹈,引來眾人嘲笑。也許癲狂只是一種表象,國已不在,他要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保護自己,並藉此抒發對清廷的不滿。

三十六歲時,朱耷棄僧入道,於南昌建青雲譜道觀隱居,過著“一衲無餘”與“吾侶徙耕田鑿井”的隱逸生活。他寄情書畫,抒發心中苦悶。奇怪的是,他愈是癲狂卻愈冷靜,作品所呈現的是一種出奇的孤寂境界,沒有喧鬧,沒有掙扎,冷靜如一塊冰。他把自己隱身畫外,冷眼旁觀,彷彿一切都與他無關,卻又讓人分明能從畫中感受到他的出塵之心與故國情懷。朱耷在矛盾中掙扎,在書畫中尋求解脫,疏狂而不願被世俗規矩和藝術準則所約束。這段相對穩定的隱居生活使他得以專心從事書畫創作,是其取得非凡書畫造詣的關鍵時期。

六十二歲時,因為很多人登門拜訪,不堪世俗紛擾,他把道觀交給弟子主持,在章江門外置一陋室獨居,靠賣畫為業,在貧寒孤寂中度過了餘生,享年八十歲。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說起“八大山人”,有些人會想當然地領會成八個人的合稱,其實“八大山人”只是一個人的名號。他是正統的皇室遺胄—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的第九世孫,本名成謎,尚無定論,通常以其字朱耷稱之。 朱耷本應有一段美好的人生經歷,然而,國劫家難改變了他的命運。從此,世上多了一個“瘋子”,也造就了一位藝術天才。

亦顛亦狂一畫僧

朱耷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其祖父朱多炡是一位頗有名氣的詩人兼畫家,父親朱謀覲、叔父朱謀垔也以畫著稱。他自幼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受到父輩良好的藝術薰陶,很早就表現出了藝術天賦。他八歲能詩,十一歲作青綠山水,很小即能懸腕寫小楷。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耷正值弱冠之年,明朝覆亡,父親和妻兒也先後離世。突來的變故讓他滿腔憤懣,又無可奈何,唯有收起傷痛,隱姓埋名,出家為僧。臨川有個縣令曾借修縣誌之名請其出山,接入官府,誘使其為清廷效力。不久,朱耷突發狂病,忽而大笑不已,忽而整日痛哭,甚至撕裂僧服,投入火中,跑回南昌。他自此性格變得癲狂不羈,時常頭戴布帽,身披長袍,穿著破舊的鞋子在集市上手舞足蹈,引來眾人嘲笑。也許癲狂只是一種表象,國已不在,他要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保護自己,並藉此抒發對清廷的不滿。

三十六歲時,朱耷棄僧入道,於南昌建青雲譜道觀隱居,過著“一衲無餘”與“吾侶徙耕田鑿井”的隱逸生活。他寄情書畫,抒發心中苦悶。奇怪的是,他愈是癲狂卻愈冷靜,作品所呈現的是一種出奇的孤寂境界,沒有喧鬧,沒有掙扎,冷靜如一塊冰。他把自己隱身畫外,冷眼旁觀,彷彿一切都與他無關,卻又讓人分明能從畫中感受到他的出塵之心與故國情懷。朱耷在矛盾中掙扎,在書畫中尋求解脫,疏狂而不願被世俗規矩和藝術準則所約束。這段相對穩定的隱居生活使他得以專心從事書畫創作,是其取得非凡書畫造詣的關鍵時期。

六十二歲時,因為很多人登門拜訪,不堪世俗紛擾,他把道觀交給弟子主持,在章江門外置一陋室獨居,靠賣畫為業,在貧寒孤寂中度過了餘生,享年八十歲。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說起“八大山人”,有些人會想當然地領會成八個人的合稱,其實“八大山人”只是一個人的名號。他是正統的皇室遺胄—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的第九世孫,本名成謎,尚無定論,通常以其字朱耷稱之。 朱耷本應有一段美好的人生經歷,然而,國劫家難改變了他的命運。從此,世上多了一個“瘋子”,也造就了一位藝術天才。

亦顛亦狂一畫僧

朱耷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其祖父朱多炡是一位頗有名氣的詩人兼畫家,父親朱謀覲、叔父朱謀垔也以畫著稱。他自幼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受到父輩良好的藝術薰陶,很早就表現出了藝術天賦。他八歲能詩,十一歲作青綠山水,很小即能懸腕寫小楷。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耷正值弱冠之年,明朝覆亡,父親和妻兒也先後離世。突來的變故讓他滿腔憤懣,又無可奈何,唯有收起傷痛,隱姓埋名,出家為僧。臨川有個縣令曾借修縣誌之名請其出山,接入官府,誘使其為清廷效力。不久,朱耷突發狂病,忽而大笑不已,忽而整日痛哭,甚至撕裂僧服,投入火中,跑回南昌。他自此性格變得癲狂不羈,時常頭戴布帽,身披長袍,穿著破舊的鞋子在集市上手舞足蹈,引來眾人嘲笑。也許癲狂只是一種表象,國已不在,他要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保護自己,並藉此抒發對清廷的不滿。

三十六歲時,朱耷棄僧入道,於南昌建青雲譜道觀隱居,過著“一衲無餘”與“吾侶徙耕田鑿井”的隱逸生活。他寄情書畫,抒發心中苦悶。奇怪的是,他愈是癲狂卻愈冷靜,作品所呈現的是一種出奇的孤寂境界,沒有喧鬧,沒有掙扎,冷靜如一塊冰。他把自己隱身畫外,冷眼旁觀,彷彿一切都與他無關,卻又讓人分明能從畫中感受到他的出塵之心與故國情懷。朱耷在矛盾中掙扎,在書畫中尋求解脫,疏狂而不願被世俗規矩和藝術準則所約束。這段相對穩定的隱居生活使他得以專心從事書畫創作,是其取得非凡書畫造詣的關鍵時期。

六十二歲時,因為很多人登門拜訪,不堪世俗紛擾,他把道觀交給弟子主持,在章江門外置一陋室獨居,靠賣畫為業,在貧寒孤寂中度過了餘生,享年八十歲。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哭之笑之畫亦痴

朱耷一生因其身份特殊,不能直抒胸臆,只能通過各種隱喻手段,用晦澀難解的題畫詩甚至奇怪的畫符,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他的簽名和印章多達百十個,如雪個、個山、人屋、道朗、刃庵等,出家時釋名傳綮,而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八大山人。此稱號源自《八大人圓覺經》中“四方四隅,皆我為大,而無大於我也”一句,意為天地之間,“無大於我”,以此來表現其傲世獨立。朱耷晚年多用這一署名,把“八大山人”四個字以草書寫成看似“哭之”“笑之”的特殊符號,藉以寄託對世態輕蔑,而又難忘亡國之痛的矛盾心理。這個署名與宋徽宗的花押“天下一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成為朱耷的個性化標籤。

或哭或笑,或癲或狂,朱耷常在生活場景當中隨意作畫,恣肆瀟灑。他早年嗜酒,經常用畫作來換酒。一些貧困的書生或者屠夫、酒保,經常邀請其喝酒,他從不拒絕。醉酒後即揮毫潑墨,渾然忘我,酣暢淋漓,人們爭相收藏其作品。有時到寺院去講經,一些小和尚拉扯著他的衣襟求畫,他也不會拒絕。朋友贈送財物,他也欣然接受。但是如果有達官貴人想買他的畫,他便會斷然拒絕。以至於這些人要去那些書生、僧人或屠戶處,才能買到他的畫作。

不論出家或隱居,朱耷都未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他把情緒隱藏在畫作裡,寄寓自己的生活思考和精神追求,也常借偈語題詩或佛門禪語抒發自己的遺民心結,雖著墨不多,但禪機雋永,令人深思。他曾在一首題《西瓜圖》詩裡寫道,“不似東家黃葉落,謾將心印補西天”,以隱喻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為保持氣節而遁入空門的思想,也透露出自己身如落葉,但依然有補天之志。癲狂、醉酒、吟詩、作畫只不過是他自保的一種偽裝,在冷寂的表象下依然有一顆火熱的心。

墨點無多淚點多

朱耷的一生是悲憤孤寂的一生,也是藝術創造的一生。他就是一支筆,用其一生創造出無限精彩的藝術畫卷。

他筆下的一點一滴、一枝一葉,都如同他的骨血和淚水。他曾在一首題畫詩中寫道:

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

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其中一句“墨點無多淚點多”正說出了其繪畫的藝術特徵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朱耷長於水墨寫意畫,山水、花鳥皆擅。繪畫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簡,無論意象還是構圖,他總是惜墨如金,用最少的筆墨、最簡單的線條去表現物象。簡而不散,少而不空,恰到好處地運用了空間分割和布白,形成一種極具現代感的藝術美。

他的山水近師董其昌,遠法董源、巨然、米芾、黃公望、倪瓚諸家,將古人之法信手拈來,加以融合凝練,呈現自己的個性特徵。如上海博物館藏其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所作《書畫冊》中的六幅山水小品,墨法參照米芾雲山,遠山巒頭圓潤則有董、巨遺蹤,近景的樹石結構卻又具有典型的倪瓚風格,整體的簡逸疏淡又似董其昌。其間山石草樹、房舍茅亭,點到即止,草草而成,有時東倒西歪,如漫不經心,卻又法度謹嚴。他將自己的人生遭遇和蒼涼感受入畫,使情感與技巧高度融合,達到了以無法為有法的境界。

與山水畫相比,朱耷的花鳥畫更具有明顯的極簡特徵。他的花鳥畫早期受沈周、徐渭影響,如《傳綮寫生冊》和《墨花捲》,雖然用筆和佈局仍未離前人窠臼,但是他用筆大膽簡潔,畫中表現出一種突兀孤傲之氣。他在創作中善於用截景法,大膽剪裁,不求物象的完整性,通過局部景物渲染進行特別的藝術構思,純粹簡單,卻趣味雋永。

朱耷繪畫的極簡之美體現在少而精,如同我們現在的簡筆畫,在極簡之中蘊含極豐富的精神內涵和個人情感。少,一是描繪的意象少,二是塑造意象用的筆墨少。一條魚,一隻鳥,一棵樹,一朵花,一枚果,一片葉……甚至只蓋一方印,就可以成為一幅完整的畫。每幅畫的筆墨都精簡到少而又少、不能再少的程度。“以少少許勝多多許”,這麼少的意象呈現,並不給人單薄之感,卻是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通過留白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比如他畫魚,從不畫水,不管是魚石圖,還是單獨一條魚,都能讓人感受到魚在水中游動。再如他的《花果鳥蟲冊》中《涉事》一幅,僅用七八筆畫一朵花即成一幅畫。為了避免因構圖簡單出現單調,他用筆由方硬變圓潤,用墨飽滿,渾厚豐富,同時充分利用生宣紙墨汁擴散效果,加強藝術表現,彌補了畫作氣勢上的不足,使得畫面靈動自然而具有生活氣息,這是極少有人能做到的。

白眼朝天看世間

朱耷筆下的物象都很有意思,極具個性化甚至人格化。在他筆下,不管是飛鳥游魚,還是蒼鷹白鹿,都是白眼朝天,一副桀驁不馴的模樣。他筆下的鳥,大多是單足獨立,寓示勢不兩立。他筆下的孔雀變得醜陋不堪,皮毛盡褪,只剩三根花翎,以此暗諷三眼花翎的當朝權貴。世界在他筆下是破敗的、零散的、碎片化的,而每一個碎片都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一片殘山剩水。枯枝、衰草、寒山、怪石、野鳥、閒魚……這一切,在他筆下都有了生命的痛感、驕傲和憐憫,寄託了一個沒落王孫心懷故國的無奈與悲哀。他藉此表現自己與世俗隔絕、冷眼看人間的高潔風骨。

隨著年齡的增長,朱耷內心的痛楚也被時間漸漸鈍化。在晚年的一些作品中,表現出一種追求超然安逸的思想情緒。如其晚年作品《楊柳浴禽圖》,描繪幾絲楊柳在風中飄動,一截樹幹斜伸,一隻八哥振翅立於樹幹上,低頭梳理羽毛,不再白眼向天,靜中有動,呈現出安閒自樂之態,在荒寒蕭瑟中透出一絲暖意。由此畫可以看出,晚年的朱耷雖然飢寒交迫,也還在保持著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同時也渴望獲得安靜怡然的自由生活。

朱耷一生創作的書畫作品數以千計,他的靈魂在畫作中得到安慰和解脫。他推動了中國文人畫的復興,使文人畫更加鮮活而有意境和深度。他用最簡省的繪畫語言傳達最豐富的精神內涵,將中國傳統水墨畫提升到了至簡至美的藝術高度。其後三百年,很多著名畫家如揚州八怪、齊白石、潘天壽、張大千、李苦禪等無不受其沾溉。有人把他列為中國古代十大藝術家之一,並將他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與荷蘭印象派畫家梵高在西方美術史上的地位相提並論。

而我看到的八大山人,只是一個枯瘦老者,他身如孤鶴,滿袖清風,冷眼人生,孤傲不群。畫是他的標籤,也是他的生命。我們只有進入他的畫境心境,才能讀懂他的思想內涵,感悟其空靈寂寞、大道至簡的藝術魅力,如同讀梵高的印象星空,遐思無限,回味悠長

"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說起“八大山人”,有些人會想當然地領會成八個人的合稱,其實“八大山人”只是一個人的名號。他是正統的皇室遺胄—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的第九世孫,本名成謎,尚無定論,通常以其字朱耷稱之。 朱耷本應有一段美好的人生經歷,然而,國劫家難改變了他的命運。從此,世上多了一個“瘋子”,也造就了一位藝術天才。

亦顛亦狂一畫僧

朱耷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其祖父朱多炡是一位頗有名氣的詩人兼畫家,父親朱謀覲、叔父朱謀垔也以畫著稱。他自幼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受到父輩良好的藝術薰陶,很早就表現出了藝術天賦。他八歲能詩,十一歲作青綠山水,很小即能懸腕寫小楷。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耷正值弱冠之年,明朝覆亡,父親和妻兒也先後離世。突來的變故讓他滿腔憤懣,又無可奈何,唯有收起傷痛,隱姓埋名,出家為僧。臨川有個縣令曾借修縣誌之名請其出山,接入官府,誘使其為清廷效力。不久,朱耷突發狂病,忽而大笑不已,忽而整日痛哭,甚至撕裂僧服,投入火中,跑回南昌。他自此性格變得癲狂不羈,時常頭戴布帽,身披長袍,穿著破舊的鞋子在集市上手舞足蹈,引來眾人嘲笑。也許癲狂只是一種表象,國已不在,他要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保護自己,並藉此抒發對清廷的不滿。

三十六歲時,朱耷棄僧入道,於南昌建青雲譜道觀隱居,過著“一衲無餘”與“吾侶徙耕田鑿井”的隱逸生活。他寄情書畫,抒發心中苦悶。奇怪的是,他愈是癲狂卻愈冷靜,作品所呈現的是一種出奇的孤寂境界,沒有喧鬧,沒有掙扎,冷靜如一塊冰。他把自己隱身畫外,冷眼旁觀,彷彿一切都與他無關,卻又讓人分明能從畫中感受到他的出塵之心與故國情懷。朱耷在矛盾中掙扎,在書畫中尋求解脫,疏狂而不願被世俗規矩和藝術準則所約束。這段相對穩定的隱居生活使他得以專心從事書畫創作,是其取得非凡書畫造詣的關鍵時期。

六十二歲時,因為很多人登門拜訪,不堪世俗紛擾,他把道觀交給弟子主持,在章江門外置一陋室獨居,靠賣畫為業,在貧寒孤寂中度過了餘生,享年八十歲。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哭之笑之畫亦痴

朱耷一生因其身份特殊,不能直抒胸臆,只能通過各種隱喻手段,用晦澀難解的題畫詩甚至奇怪的畫符,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他的簽名和印章多達百十個,如雪個、個山、人屋、道朗、刃庵等,出家時釋名傳綮,而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八大山人。此稱號源自《八大人圓覺經》中“四方四隅,皆我為大,而無大於我也”一句,意為天地之間,“無大於我”,以此來表現其傲世獨立。朱耷晚年多用這一署名,把“八大山人”四個字以草書寫成看似“哭之”“笑之”的特殊符號,藉以寄託對世態輕蔑,而又難忘亡國之痛的矛盾心理。這個署名與宋徽宗的花押“天下一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成為朱耷的個性化標籤。

或哭或笑,或癲或狂,朱耷常在生活場景當中隨意作畫,恣肆瀟灑。他早年嗜酒,經常用畫作來換酒。一些貧困的書生或者屠夫、酒保,經常邀請其喝酒,他從不拒絕。醉酒後即揮毫潑墨,渾然忘我,酣暢淋漓,人們爭相收藏其作品。有時到寺院去講經,一些小和尚拉扯著他的衣襟求畫,他也不會拒絕。朋友贈送財物,他也欣然接受。但是如果有達官貴人想買他的畫,他便會斷然拒絕。以至於這些人要去那些書生、僧人或屠戶處,才能買到他的畫作。

不論出家或隱居,朱耷都未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他把情緒隱藏在畫作裡,寄寓自己的生活思考和精神追求,也常借偈語題詩或佛門禪語抒發自己的遺民心結,雖著墨不多,但禪機雋永,令人深思。他曾在一首題《西瓜圖》詩裡寫道,“不似東家黃葉落,謾將心印補西天”,以隱喻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為保持氣節而遁入空門的思想,也透露出自己身如落葉,但依然有補天之志。癲狂、醉酒、吟詩、作畫只不過是他自保的一種偽裝,在冷寂的表象下依然有一顆火熱的心。

墨點無多淚點多

朱耷的一生是悲憤孤寂的一生,也是藝術創造的一生。他就是一支筆,用其一生創造出無限精彩的藝術畫卷。

他筆下的一點一滴、一枝一葉,都如同他的骨血和淚水。他曾在一首題畫詩中寫道:

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

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其中一句“墨點無多淚點多”正說出了其繪畫的藝術特徵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朱耷長於水墨寫意畫,山水、花鳥皆擅。繪畫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簡,無論意象還是構圖,他總是惜墨如金,用最少的筆墨、最簡單的線條去表現物象。簡而不散,少而不空,恰到好處地運用了空間分割和布白,形成一種極具現代感的藝術美。

他的山水近師董其昌,遠法董源、巨然、米芾、黃公望、倪瓚諸家,將古人之法信手拈來,加以融合凝練,呈現自己的個性特徵。如上海博物館藏其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所作《書畫冊》中的六幅山水小品,墨法參照米芾雲山,遠山巒頭圓潤則有董、巨遺蹤,近景的樹石結構卻又具有典型的倪瓚風格,整體的簡逸疏淡又似董其昌。其間山石草樹、房舍茅亭,點到即止,草草而成,有時東倒西歪,如漫不經心,卻又法度謹嚴。他將自己的人生遭遇和蒼涼感受入畫,使情感與技巧高度融合,達到了以無法為有法的境界。

與山水畫相比,朱耷的花鳥畫更具有明顯的極簡特徵。他的花鳥畫早期受沈周、徐渭影響,如《傳綮寫生冊》和《墨花捲》,雖然用筆和佈局仍未離前人窠臼,但是他用筆大膽簡潔,畫中表現出一種突兀孤傲之氣。他在創作中善於用截景法,大膽剪裁,不求物象的完整性,通過局部景物渲染進行特別的藝術構思,純粹簡單,卻趣味雋永。

朱耷繪畫的極簡之美體現在少而精,如同我們現在的簡筆畫,在極簡之中蘊含極豐富的精神內涵和個人情感。少,一是描繪的意象少,二是塑造意象用的筆墨少。一條魚,一隻鳥,一棵樹,一朵花,一枚果,一片葉……甚至只蓋一方印,就可以成為一幅完整的畫。每幅畫的筆墨都精簡到少而又少、不能再少的程度。“以少少許勝多多許”,這麼少的意象呈現,並不給人單薄之感,卻是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通過留白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比如他畫魚,從不畫水,不管是魚石圖,還是單獨一條魚,都能讓人感受到魚在水中游動。再如他的《花果鳥蟲冊》中《涉事》一幅,僅用七八筆畫一朵花即成一幅畫。為了避免因構圖簡單出現單調,他用筆由方硬變圓潤,用墨飽滿,渾厚豐富,同時充分利用生宣紙墨汁擴散效果,加強藝術表現,彌補了畫作氣勢上的不足,使得畫面靈動自然而具有生活氣息,這是極少有人能做到的。

白眼朝天看世間

朱耷筆下的物象都很有意思,極具個性化甚至人格化。在他筆下,不管是飛鳥游魚,還是蒼鷹白鹿,都是白眼朝天,一副桀驁不馴的模樣。他筆下的鳥,大多是單足獨立,寓示勢不兩立。他筆下的孔雀變得醜陋不堪,皮毛盡褪,只剩三根花翎,以此暗諷三眼花翎的當朝權貴。世界在他筆下是破敗的、零散的、碎片化的,而每一個碎片都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一片殘山剩水。枯枝、衰草、寒山、怪石、野鳥、閒魚……這一切,在他筆下都有了生命的痛感、驕傲和憐憫,寄託了一個沒落王孫心懷故國的無奈與悲哀。他藉此表現自己與世俗隔絕、冷眼看人間的高潔風骨。

隨著年齡的增長,朱耷內心的痛楚也被時間漸漸鈍化。在晚年的一些作品中,表現出一種追求超然安逸的思想情緒。如其晚年作品《楊柳浴禽圖》,描繪幾絲楊柳在風中飄動,一截樹幹斜伸,一隻八哥振翅立於樹幹上,低頭梳理羽毛,不再白眼向天,靜中有動,呈現出安閒自樂之態,在荒寒蕭瑟中透出一絲暖意。由此畫可以看出,晚年的朱耷雖然飢寒交迫,也還在保持著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同時也渴望獲得安靜怡然的自由生活。

朱耷一生創作的書畫作品數以千計,他的靈魂在畫作中得到安慰和解脫。他推動了中國文人畫的復興,使文人畫更加鮮活而有意境和深度。他用最簡省的繪畫語言傳達最豐富的精神內涵,將中國傳統水墨畫提升到了至簡至美的藝術高度。其後三百年,很多著名畫家如揚州八怪、齊白石、潘天壽、張大千、李苦禪等無不受其沾溉。有人把他列為中國古代十大藝術家之一,並將他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與荷蘭印象派畫家梵高在西方美術史上的地位相提並論。

而我看到的八大山人,只是一個枯瘦老者,他身如孤鶴,滿袖清風,冷眼人生,孤傲不群。畫是他的標籤,也是他的生命。我們只有進入他的畫境心境,才能讀懂他的思想內涵,感悟其空靈寂寞、大道至簡的藝術魅力,如同讀梵高的印象星空,遐思無限,回味悠長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說起“八大山人”,有些人會想當然地領會成八個人的合稱,其實“八大山人”只是一個人的名號。他是正統的皇室遺胄—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的第九世孫,本名成謎,尚無定論,通常以其字朱耷稱之。 朱耷本應有一段美好的人生經歷,然而,國劫家難改變了他的命運。從此,世上多了一個“瘋子”,也造就了一位藝術天才。

亦顛亦狂一畫僧

朱耷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其祖父朱多炡是一位頗有名氣的詩人兼畫家,父親朱謀覲、叔父朱謀垔也以畫著稱。他自幼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受到父輩良好的藝術薰陶,很早就表現出了藝術天賦。他八歲能詩,十一歲作青綠山水,很小即能懸腕寫小楷。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耷正值弱冠之年,明朝覆亡,父親和妻兒也先後離世。突來的變故讓他滿腔憤懣,又無可奈何,唯有收起傷痛,隱姓埋名,出家為僧。臨川有個縣令曾借修縣誌之名請其出山,接入官府,誘使其為清廷效力。不久,朱耷突發狂病,忽而大笑不已,忽而整日痛哭,甚至撕裂僧服,投入火中,跑回南昌。他自此性格變得癲狂不羈,時常頭戴布帽,身披長袍,穿著破舊的鞋子在集市上手舞足蹈,引來眾人嘲笑。也許癲狂只是一種表象,國已不在,他要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保護自己,並藉此抒發對清廷的不滿。

三十六歲時,朱耷棄僧入道,於南昌建青雲譜道觀隱居,過著“一衲無餘”與“吾侶徙耕田鑿井”的隱逸生活。他寄情書畫,抒發心中苦悶。奇怪的是,他愈是癲狂卻愈冷靜,作品所呈現的是一種出奇的孤寂境界,沒有喧鬧,沒有掙扎,冷靜如一塊冰。他把自己隱身畫外,冷眼旁觀,彷彿一切都與他無關,卻又讓人分明能從畫中感受到他的出塵之心與故國情懷。朱耷在矛盾中掙扎,在書畫中尋求解脫,疏狂而不願被世俗規矩和藝術準則所約束。這段相對穩定的隱居生活使他得以專心從事書畫創作,是其取得非凡書畫造詣的關鍵時期。

六十二歲時,因為很多人登門拜訪,不堪世俗紛擾,他把道觀交給弟子主持,在章江門外置一陋室獨居,靠賣畫為業,在貧寒孤寂中度過了餘生,享年八十歲。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哭之笑之畫亦痴

朱耷一生因其身份特殊,不能直抒胸臆,只能通過各種隱喻手段,用晦澀難解的題畫詩甚至奇怪的畫符,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他的簽名和印章多達百十個,如雪個、個山、人屋、道朗、刃庵等,出家時釋名傳綮,而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八大山人。此稱號源自《八大人圓覺經》中“四方四隅,皆我為大,而無大於我也”一句,意為天地之間,“無大於我”,以此來表現其傲世獨立。朱耷晚年多用這一署名,把“八大山人”四個字以草書寫成看似“哭之”“笑之”的特殊符號,藉以寄託對世態輕蔑,而又難忘亡國之痛的矛盾心理。這個署名與宋徽宗的花押“天下一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成為朱耷的個性化標籤。

或哭或笑,或癲或狂,朱耷常在生活場景當中隨意作畫,恣肆瀟灑。他早年嗜酒,經常用畫作來換酒。一些貧困的書生或者屠夫、酒保,經常邀請其喝酒,他從不拒絕。醉酒後即揮毫潑墨,渾然忘我,酣暢淋漓,人們爭相收藏其作品。有時到寺院去講經,一些小和尚拉扯著他的衣襟求畫,他也不會拒絕。朋友贈送財物,他也欣然接受。但是如果有達官貴人想買他的畫,他便會斷然拒絕。以至於這些人要去那些書生、僧人或屠戶處,才能買到他的畫作。

不論出家或隱居,朱耷都未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他把情緒隱藏在畫作裡,寄寓自己的生活思考和精神追求,也常借偈語題詩或佛門禪語抒發自己的遺民心結,雖著墨不多,但禪機雋永,令人深思。他曾在一首題《西瓜圖》詩裡寫道,“不似東家黃葉落,謾將心印補西天”,以隱喻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為保持氣節而遁入空門的思想,也透露出自己身如落葉,但依然有補天之志。癲狂、醉酒、吟詩、作畫只不過是他自保的一種偽裝,在冷寂的表象下依然有一顆火熱的心。

墨點無多淚點多

朱耷的一生是悲憤孤寂的一生,也是藝術創造的一生。他就是一支筆,用其一生創造出無限精彩的藝術畫卷。

他筆下的一點一滴、一枝一葉,都如同他的骨血和淚水。他曾在一首題畫詩中寫道:

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

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其中一句“墨點無多淚點多”正說出了其繪畫的藝術特徵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朱耷長於水墨寫意畫,山水、花鳥皆擅。繪畫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簡,無論意象還是構圖,他總是惜墨如金,用最少的筆墨、最簡單的線條去表現物象。簡而不散,少而不空,恰到好處地運用了空間分割和布白,形成一種極具現代感的藝術美。

他的山水近師董其昌,遠法董源、巨然、米芾、黃公望、倪瓚諸家,將古人之法信手拈來,加以融合凝練,呈現自己的個性特徵。如上海博物館藏其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所作《書畫冊》中的六幅山水小品,墨法參照米芾雲山,遠山巒頭圓潤則有董、巨遺蹤,近景的樹石結構卻又具有典型的倪瓚風格,整體的簡逸疏淡又似董其昌。其間山石草樹、房舍茅亭,點到即止,草草而成,有時東倒西歪,如漫不經心,卻又法度謹嚴。他將自己的人生遭遇和蒼涼感受入畫,使情感與技巧高度融合,達到了以無法為有法的境界。

與山水畫相比,朱耷的花鳥畫更具有明顯的極簡特徵。他的花鳥畫早期受沈周、徐渭影響,如《傳綮寫生冊》和《墨花捲》,雖然用筆和佈局仍未離前人窠臼,但是他用筆大膽簡潔,畫中表現出一種突兀孤傲之氣。他在創作中善於用截景法,大膽剪裁,不求物象的完整性,通過局部景物渲染進行特別的藝術構思,純粹簡單,卻趣味雋永。

朱耷繪畫的極簡之美體現在少而精,如同我們現在的簡筆畫,在極簡之中蘊含極豐富的精神內涵和個人情感。少,一是描繪的意象少,二是塑造意象用的筆墨少。一條魚,一隻鳥,一棵樹,一朵花,一枚果,一片葉……甚至只蓋一方印,就可以成為一幅完整的畫。每幅畫的筆墨都精簡到少而又少、不能再少的程度。“以少少許勝多多許”,這麼少的意象呈現,並不給人單薄之感,卻是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通過留白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比如他畫魚,從不畫水,不管是魚石圖,還是單獨一條魚,都能讓人感受到魚在水中游動。再如他的《花果鳥蟲冊》中《涉事》一幅,僅用七八筆畫一朵花即成一幅畫。為了避免因構圖簡單出現單調,他用筆由方硬變圓潤,用墨飽滿,渾厚豐富,同時充分利用生宣紙墨汁擴散效果,加強藝術表現,彌補了畫作氣勢上的不足,使得畫面靈動自然而具有生活氣息,這是極少有人能做到的。

白眼朝天看世間

朱耷筆下的物象都很有意思,極具個性化甚至人格化。在他筆下,不管是飛鳥游魚,還是蒼鷹白鹿,都是白眼朝天,一副桀驁不馴的模樣。他筆下的鳥,大多是單足獨立,寓示勢不兩立。他筆下的孔雀變得醜陋不堪,皮毛盡褪,只剩三根花翎,以此暗諷三眼花翎的當朝權貴。世界在他筆下是破敗的、零散的、碎片化的,而每一個碎片都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一片殘山剩水。枯枝、衰草、寒山、怪石、野鳥、閒魚……這一切,在他筆下都有了生命的痛感、驕傲和憐憫,寄託了一個沒落王孫心懷故國的無奈與悲哀。他藉此表現自己與世俗隔絕、冷眼看人間的高潔風骨。

隨著年齡的增長,朱耷內心的痛楚也被時間漸漸鈍化。在晚年的一些作品中,表現出一種追求超然安逸的思想情緒。如其晚年作品《楊柳浴禽圖》,描繪幾絲楊柳在風中飄動,一截樹幹斜伸,一隻八哥振翅立於樹幹上,低頭梳理羽毛,不再白眼向天,靜中有動,呈現出安閒自樂之態,在荒寒蕭瑟中透出一絲暖意。由此畫可以看出,晚年的朱耷雖然飢寒交迫,也還在保持著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同時也渴望獲得安靜怡然的自由生活。

朱耷一生創作的書畫作品數以千計,他的靈魂在畫作中得到安慰和解脫。他推動了中國文人畫的復興,使文人畫更加鮮活而有意境和深度。他用最簡省的繪畫語言傳達最豐富的精神內涵,將中國傳統水墨畫提升到了至簡至美的藝術高度。其後三百年,很多著名畫家如揚州八怪、齊白石、潘天壽、張大千、李苦禪等無不受其沾溉。有人把他列為中國古代十大藝術家之一,並將他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與荷蘭印象派畫家梵高在西方美術史上的地位相提並論。

而我看到的八大山人,只是一個枯瘦老者,他身如孤鶴,滿袖清風,冷眼人生,孤傲不群。畫是他的標籤,也是他的生命。我們只有進入他的畫境心境,才能讀懂他的思想內涵,感悟其空靈寂寞、大道至簡的藝術魅力,如同讀梵高的印象星空,遐思無限,回味悠長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八大山人:大道至簡 冷眼人生

來源:中華瑰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