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人戰記:阿提拉先祖們在西方的拙劣發揮


匈人戰記:阿提拉先祖們在西方的拙劣發揮



多年來,一個詭異的匈奴不等式在簡漢網絡中流傳甚久。即被匈奴人漢朝打得狼狽不堪,在窮途末路之際才西遷到歐洲,成為了稱雄一時的匈人霸主。其最終論證目的無疑是漢朝>匈奴>羅馬。

毫無疑問,在當代西方文化異常強勢的背景下,上述不等式滿足了國人通過幻想“祖先也曾闊過”的瞬間快感。對許多自卑怯弱且見識淺薄的人而言,堪稱一劑免費的強心針。


匈人戰記:阿提拉先祖們在西方的拙劣發揮

已知的匈人發源地和匈奴相差千里



但諷刺的是,與網絡鼓動者的大肆渲染相比,這一不等式卻早已被學術界視為荒唐怪誕的愚鈍之見。姑且不論西方史書中的匈人是否與匈奴同文同種。也不管匈人稱雄時代,早已日薄西山的羅馬人是否能和兩個世紀前那個真正叱吒風雲的帝國相提並論。僅就匈人中前期的征戰歷史而言,就足以證明上述不等式的荒謬。


匈人戰記:阿提拉先祖們在西方的拙劣發揮

鼎盛時期的匈人軍隊 一樣少不了大量的日耳曼與拉丁人口



許多人都以為匈人在西方的征戰是無往不利、百戰百勝。即使算得上唯一瑕疵的沙隆之敗,也是西羅馬帝國和眾多日耳曼人聯合起來的結果。倘若單挑獨鬥,沒有任何一個西方政權是匈人的對手。但事實上和這些人的荒唐想象相反,除沙隆戰役以外,匈人在阿提拉統治之前還曾遭受過不少慘痛的失敗。而且大部分都是一對一的對決,絕不是類似沙隆般的聯合對敵。這些挫折足以戳穿匈人戰無不勝的神話。


匈人戰記:阿提拉先祖們在西方的拙劣發揮

匈人的首次出現 引起過當時人的種種猜測



公元395年,也就是匈人第一次在羅馬史書中出現20年後,這一來自東方的神祕遊牧部族首次與東羅馬爆發衝突。當年5-6月,一支規模龐大的匈人騎兵,在兩位首領巴西克與庫爾西克帶領下出發。他們從頓河流域南下高加索,經亞美尼亞一路直抵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這些遊牧蠻族沿途燒殺搶掠,再加上其面容迥異於此前當地人所知的任何部族,因而被相關羅馬史學家誇張地形容為:他們的馬蹄讓整個世界都被殺戮和恐慌填滿。

不過,匈人的入侵只是看似收穫很大,但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羅馬野戰軍被調往西部參與內戰。留下的東部駐軍戰力既弱,又因聽聞匈人神乎其神的事蹟而不敢輕舉妄動的緣故,實際上並未真正經受戰爭的考驗。因此,當他們並不滿足於僅僅劫掠羅馬,還想到更東方的波斯領土上嘗試更大的運氣時,早已習慣與遊牧騎射手打交道的波斯騎兵很快就讓他們自食苦果。


匈人戰記:阿提拉先祖們在西方的拙劣發揮

匈人早期的表現更適合搶劫而不是作戰



一開始,匈人確實在美索不達米亞擄掠了不少人口。他們破壞了許多肥沃的土地,甚至曾到達泰西封郊外。但就在全體滿載而歸時,反應過來的波斯重騎兵追上了入侵者。波斯人不僅殺傷了大量蠻族士兵,還奪回了所有劫掠物和18000名俘虜。僥倖生還的匈人,不得不通過達爾班德關隘退回高加索以北。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慘敗帶給匈人的印記是如此之深。以致於直到半個世紀後,著名的阿提拉仍然耿耿於懷其祖先的恥辱,想要對波斯進行報復。

當然,一定會有人說敗於習慣接觸東方牧民的薩珊波斯,有其疏忽大意的因素。但匈人很快就明白,即使是上次因故任其為所欲為的東羅馬帝國,一旦開始認真重視敵人,就再也不是他們能輕易撼動的對手。


匈人戰記:阿提拉先祖們在西方的拙劣發揮

匈人首次入侵兩河流域就被波斯人擊潰



公元408年夏,一位名叫烏爾丁的匈人國王再次發難。他率領已從頓河流域遷徙至匈牙利平原的匈人諸部落,向羅馬人統治下的色雷斯發動進攻,並且奪取了喀爾巴阡山以南的馬爾提斯堡。值得一提的是,烏爾丁在拿下堡壘後,指著太陽狂妄地宣稱:如果我願意,可以降服陽光照耀下的每一塊土地。

就在他發表上述狂言不久,羅馬人就用外交手段瓦解了其麾下組織鬆散的部分軍隊。仍然忠於他的士兵則在撤退路上遭到羅馬軍隊襲擊,幾乎悉數被殺。烏爾丁自己隻身逃回多瑙河對岸,從此消失於歷史舞臺之中。


匈人戰記:阿提拉先祖們在西方的拙劣發揮

匈奴經常對麾下的附庸勢力沒有強大的控制水平



不過,習慣撒幣的東羅馬還是為了擺脫北方蠻族無休止的騷擾,以每年以25200索裡達金幣(即350磅黃金)的代價向匈人購買和平。此舉也確實維繫了多瑙河邊境二十多年的安寧,因為此時匈人內部組織鬆散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扭轉。

到了東羅馬皇帝提奧多西二世在位中期(約公元435年),又一位匈人國王盧伽因不滿足於此前簽訂的協議,企圖再次效仿烏爾丁入侵多瑙河以南的帝國領土。但還未開始行動就莫名暴斃,匈人隨即陷入內部爭端。盧伽企圖襲擊東羅馬的計劃也就不了了之。


匈人戰記:阿提拉先祖們在西方的拙劣發揮

匈人的軍事勝利 更多是鑽空子與拉幫結派的站隊效果



上述事實說明,當時在四周鄰居口中稱呼的匈人王,實際上只是權力稍微大一些的名義首領。並不能仿若農耕大帝國的君主那樣絕對掌控麾下部眾,只要對手利用這一弱點加以引誘分化,後者就會從內部被瓦解。

無獨有偶,匈人主力對中歐的入侵很快也遭到西羅馬帝國的制止。烏爾丁時代,其屬下部分部落渡過多瑙河進入西帝國的潘諾尼亞行省。由於後者當時正深陷與西哥特人的戰事而無暇它顧,匈人的鳩佔鵲巢行為並未得到任何阻擋。但等到羅馬人緩過神來,立即就組織軍隊驅趕盤踞潘諾尼亞的入侵者。公元427年,西羅馬終於成功收復了這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的行省。匈人被西羅馬擊敗,被迫退出潘諾尼亞。這也再次證明,在徹底整合已被征服的日耳曼各部力量,構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帝國之前,匈人並無挑釁兩個羅馬帝國的資格。


匈人戰記:阿提拉先祖們在西方的拙劣發揮

匈人的古典文明終結者形象 是後世人添加上去的



當然,羅馬波斯畢竟都是大國,被他們打敗並不見得有多羞恥。但遭遇手下敗將日耳曼人反殺,就足以稱得上是吹噓匈人戰績之輩最難堪的記錄了。

公元430年,匈王盧伽的兄弟--共治者阿普塔羅斯,開始進攻萊茵河上游的勃艮第人,企圖將後者納入匈人正在構建的中歐霸權之中。最初,他的攻勢一帆風順,擊殺和俘虜了不少勃艮第士兵。但被勝利衝昏頭腦的阿普塔羅斯,隨後在一次無節制的狂歡中酗酒暴死。勃艮第人卻趁此良機發動反擊,以僅僅3000人馬斬殺了不少於10000之眾的入侵者。匈人一度元氣大傷,不敢單獨再對勃艮第人用兵。


匈人戰記:阿提拉先祖們在西方的拙劣發揮

被認為懼怕匈人的日耳曼勢力 也經常反殺匈人



後來,勃艮第也確被匈人暫時征服,但那卻是西羅馬大將埃提烏斯和匈軍一起聯合對敵的結果。羅馬人還為同盟者提供了各種便利。若無上述優勢條件,當時的匈人是否能乾脆利落地擊潰勃艮第人顯然仍是未知數。

同樣的例子還出現在埃提烏斯與西哥特人的戰爭中。公元433年,埃提烏斯曾以割讓潘諾尼亞為條件,向匈王盧伽借調匈人士兵以作鎮壓巴高達運動。這些士兵組成了埃提烏斯麾下最有戰力的機動騎兵集團,他們完全由匈人組成,保持了匈人的戰術戰法,只是最高指揮官由埃提烏斯所部軍官李托裡烏斯擔任。


匈人戰記:阿提拉先祖們在西方的拙劣發揮

匈人經常藉助與羅馬的聯盟壯聲勢



當西哥特國王提奧多裡克一世在公元436年違反與西羅馬的和約,擅自發兵圍攻西帝國城市納爾榜時,這些匈人騎兵就被派上了新用場。最初,李托裡烏斯指揮著這支騎兵擊退了包圍納爾榜的哥特大軍,殺死了其中8000人。但當哥特人在439年返回老巢圖盧茲,馬上進行了漂亮的反殺。匈人騎兵被西哥特人巧妙地引誘進入圖盧茲附近的樹林中,最終因喪失機動性而被對方輕而易舉地擊潰。李托裡烏斯本人被俘,後被處死。


匈人戰記:阿提拉先祖們在西方的拙劣發揮

哥特人就具備獨立反擊匈人的能力



由此可見,此前僅僅依託騎射一招鮮去吃遍天的匈人,即便面對一度聽到自己大名就聞風喪膽的日耳曼人,也不能再如南俄草原那般隨心所欲、頤指氣使。

正因如此,匈人也逐漸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他們開始重組消化中歐被征服的日耳曼部落和其它當地土著勢力,吸收更多的日耳曼步兵戰術和羅馬工程技術進入軍隊體系,從而使其具備了騎射以外的攻城掠地技能。這一進程直到阿提拉時代才最終完成。此後,他們才真正擁有了足以威脅羅馬帝國的實力。(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