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俾斯麥,人們的腦海裡就會閃現出“鐵血宰相”的威名,這個“綽號”源於俾斯麥在1862年9月26日在帝國議會下院發表的“鐵血演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但俾斯麥的一生遠不止這麼簡單。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我們從“鐵血宰相”的全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位老派的普魯士容克貴族,作為十九世紀德國乃至歐洲最卓越的政治家,他對德國的影響之深估計只有拿破崙對法國的影響可以相比。他在擔任普魯士首相期間通過一系列鐵血戰爭統一了四分五裂的德意志諸邦國,併成為德意志帝國第一任宰相。由於其對德國統一的偉大貢獻,俾斯麥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臺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排名第九,次於第八的歐洲印刷術發明者約翰內斯·古騰堡。


德意志“鐵血宰相”——俾斯麥

1881年的俾斯麥

俾斯麥的早年時代

俾斯麥出生在一個傳統的容克家族,他的父親是一位地主和退休軍官,思想守舊而專制,他的母親自小生活在資產階級家庭,思想較為開放、先進。他父親希望他能成為一名出色的軍人,為國盡忠;而他母親則希望他成為一名政治家,在政界大顯光芒。但俾斯麥竟同時達成了雙親的願望。

俾斯麥的童年柏林度過的,他的同學大多生長在資產階級的家庭,因此大多排擠他這樣一個容克之子,這令他的童年承受著極大的痛苦與壓力。中學時代的俾斯麥勤奮向上,成為通曉英語、法語、俄語、波蘭語、意大利語的多語言天才,這為他日後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礎。

1832年,未滿17歲的俾斯麥入讀哥廷根大學。大學時代的俾斯麥業餘生活豐富,遛狗、決鬥、賭博、被女人甩無一不缺。他經常腰間佩劍,並牽著一隻大狼狗到處走;他亦無心向學並染上很多惡習,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鬥。他與哥廷根時的同學、美國曆史學家和外交家約翰·洛斯羅普·莫特利是好友,後者在其小說《莫頓的希望,或鄉下人的記憶》中談到“當時的俾斯麥魯莽而古怪,但卻是一個很有天分和魅力的年輕人。”


德意志“鐵血宰相”——俾斯麥

1836年21歲的俾斯麥

大學畢業後俾斯麥成為一個小公務員,這時他同一位貴族女子訂婚,他為了籌集聘金去賭博,結果血本無歸,美人也很快離他而去。其後他結識了一位牧師的女兒並訂婚,但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軍人離開。所以他只能帶著一身債回家。

步入政壇

1847年5月,年僅32歲的俾斯麥當選為柏林州的議員,正式步入政壇。1849年,俾斯麥進入普魯士州議會,當時他的立場是“反德意志統一”。此後俾斯麥成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他曾先後擔任過普魯士駐法蘭克福邦聯議會代表、普魯士駐聖彼得堡大使、駐巴黎大使等職務。

在1862年的普魯士議會選舉中,自由派獲得了絕對多數,因此議會很快便否決了普魯士政府的對軍事改革的全部撥款,政府和議會之間陷入僵局。此時,俾斯麥成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選。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麥就任首相後並未能解決與議會的衝突,因此他以德國統一大業來轉移自由派議員的視線,並爭取勞工階級的支持來抗衡資產階級自由派。

我們應該如何評價俾斯麥?就我來說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在這裡只能說一些我個人的看法。

“現實政治主義”

我們前面說過俾斯麥是一個老牌容克貴族,那麼他有容克貴族所具有的一切保守、專制與獨裁,但俾斯麥又同時擁有聰明的大腦與靈活的手腕,腦子裡並不只是花崗岩,他是一個“保守的政治強人”

俾斯麥是一個典型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他極度崇尚“政治實用主義”,他的身上同時具備“獅子般凶猛”與“狐狸般狡猾”。為了霍亨索倫王朝的王權,俾斯麥可以毫不手軟的去鎮壓社會民主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共產主義者以及一切他視為反動的東西;為了拉攏勞工階級,他也可以通過立法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以及社會保險制度,可以實行那時的歐洲都少見的成年男子普選制度(儘管選舉方式很複雜,權力很有限)。

普魯士威權主義和國家主義傳統培養了俾斯麥這樣的“鐵血”政治家,也因此實現了德意志的統一。俾斯麥和普魯士官僚的出色表現(實現德意志民族統一的理想),使得和平泛日耳曼主義之下德意志民族國家的概念由1848年革命中的自由和民主轉為迎合俾斯麥的保守“現實政治”。彼時自由派還把普魯士與容克視為德國的專制堡壘,後來他們又為這個專制集團實現了他們所沒能實現的目標而感激涕零。歷史學家特奧多爾-蒙森晚年曾說到,俾斯麥砸碎了德國自由主義的脊樑骨。

俾斯麥的“文化鬥爭”

對於普魯士人來說,“國家”的概念並不包括多元化。俾斯麥等普魯士官僚們擔心天主教徒與教宗的聯繫會使他們對國家不夠忠誠,因此他試圖通過學校、教育和語言政策來限制天主教的發展及帝國議會中天主教中央黨的影響力。1873年的五月法令將任命和教育教士的權力收回國家,此舉導致大量神學院關門和教士數量短缺;而1875年的《會眾法》更是取締了天主教修會,國家停止對天主教的補助,並將宗教保障的條款從普魯士憲法中剔除。但該政策最終還是以失敗告吹。

俾斯麥政府隨後又開始“圍剿左派”,1878年10月19日德意志帝國議會通過了《反社會主義非常法》(正式名稱鎮壓社會民主黨危害社會治安法令),該法規定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共產主義組織皆屬於非法,其活動必須解散,禁止為該類組織印刷宣傳品和提供集會場所。該法令一直持續至1881年3月31日,並且期間得到多次延長;1890年,俾斯麥辭職後,該法令停止生效。


德意志“鐵血宰相”——俾斯麥

諷刺普魯士王國與羅馬天主教會政治角力的漫畫

“鐵血政策”

俾斯麥素有“鐵血宰相”之稱,其“鐵血政策”時常被視為對政治進程的否定——但俾斯麥本人卻並不支持這一否定。他對於血與鐵的強調並不是簡單地暗示普魯士的軍事實力,而是其他兩個方面:德意志國家生產鋼鐵和其他戰爭資源的能力,以及在需要的時候使用這些資源的意願。

1860年代後,德意志對鐵與血的需求變得明顯,精於政治和外交的俾斯麥藉助外部敵人提供的戰爭藉口將全體德意志人團結了起來,普魯士通過三場戰爭(即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最終實現了德意志的統一。


德意志“鐵血宰相”——俾斯麥

德意志統一

統一德意志之後,俾斯麥一改與過往“鐵血宰相”完全相反的風格,他自稱“誠實經紀人”來協調歐洲大國之間的紛爭。普法戰爭後為了防止法國的報復,他採取與俄奧結盟的政策,極力孤立法國。俾斯麥認為地處中歐的德國面臨著東西兩方面的安全威脅,因此1870年後的二十年間,他對外政策的焦點是阻止法俄結盟,為此他編織了一個複雜的條約體系,這個體系在《再保險條約》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德意志“鐵血宰相”——俾斯麥

1862年的擔任普魯士首相的俾斯麥

1898年7月30日,俾斯麥悄然離世。他離世後不久,德國走向了他生前一直努力控制及防止的軍國主義,最終導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下期再見!

歡迎交流與討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