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宰相俾斯麥--一戰德國的崛起'

"

"讓我們把德國扶上馬鞍!"這是奧托馮.俾斯麥一句著名的話語。

俾斯麥崇尚武力,素有"鐵血"之名:他在俄、法、奧三個雞蛋上跳舞,終於完成了德意

志的統一;他曾充滿豪氣地宣稱:"在這世界上,我們德國人只畏懼上帝,此外什麼也不畏懼。"

但他最後卻不得不黯然下野。

"

"讓我們把德國扶上馬鞍!"這是奧托馮.俾斯麥一句著名的話語。

俾斯麥崇尚武力,素有"鐵血"之名:他在俄、法、奧三個雞蛋上跳舞,終於完成了德意

志的統一;他曾充滿豪氣地宣稱:"在這世界上,我們德國人只畏懼上帝,此外什麼也不畏懼。"

但他最後卻不得不黯然下野。

鐵血宰相俾斯麥--一戰德國的崛起

哥廷根大學

1815年4月1日,俾斯麥出生於普魯士一個容克貴族地主家庭,他的父親曾是腓特烈大

"

"讓我們把德國扶上馬鞍!"這是奧托馮.俾斯麥一句著名的話語。

俾斯麥崇尚武力,素有"鐵血"之名:他在俄、法、奧三個雞蛋上跳舞,終於完成了德意

志的統一;他曾充滿豪氣地宣稱:"在這世界上,我們德國人只畏懼上帝,此外什麼也不畏懼。"

但他最後卻不得不黯然下野。

鐵血宰相俾斯麥--一戰德國的崛起

哥廷根大學

1815年4月1日,俾斯麥出生於普魯士一個容克貴族地主家庭,他的父親曾是腓特烈大

鐵血宰相俾斯麥--一戰德國的崛起

老毛奇

帝手下的軍官,腓特烈大帝70歲時與這位下級軍官進行了一次隨意的交談,這成為了整個俾斯麥家族的榮耀。俾斯麥在他父親的莊園裡度過了自已的童年,八歲時被送往柏林小學讀書,那是一所處於首府中的小學,絕大部分學生都是新興資產階級的孩子,對於一個大容克地主的兒子可謂罕見,因此,被視為鄉下人的俾斯麥在學校中總是受到同學們的排擠,這使得他的童年生活充滿了痛苦和壓力,不過這樣的環境也促成了他那抗爭的性格。大一點後他考人了號稱"學術之都"的哥廷根大學學習,在學習期間,體格雄壯的俾斯麥強悍粗暴,曾與同學進行過27次決鬥,臉上還因此留下了一道長長的劍傷而破了相。然而在當時的社會中,那是最受尊重的標誌。

在普魯士統-德意志過程中有兩個最傑出的人物,那就是老毛奇和俾斯麥,這兩個人的外

表與他們所選擇的行業正好相反。作為普魯士的一代名將,老毛奇自青年時代就生得瘦削文弱,一副書生模樣,以致曾被親王時代的威廉一世驚呼為 "這可不是一塊當兵的好材料"。和老毛奇正好相反,俾斯麥是個文官,卻從青年時代就人高馬大、體格雄壯,很有其先祖鄉村武士的遺風。同樣也是這位威廉親王,第一次見到俾斯麥時,就震驚於有這樣好的體格為什麼不去從軍,俾斯麥的回答是"軍隊不適合我這種人的發展",這在當時尚武的普魯士,可以說是個另類的回答。

在英國、美國、法國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並完成國家獨立統一的歷史任務之時,位於中歐的德意志仍然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這對正處於求學階段的俾斯麥影響很大,作為一個德國人,他深切感受到國家四分五裂的痛苦,從那時起,俾斯麥就成了一名主張德國統

一的堅定人物。在當時的德國,大大小小共有300多個邦,還有1700多個騎士領地,威斯特伐利亞地區僅僅1200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竟然有52個邦國,許多領地內甚至不敢進行軍事演習,生怕炮彈子彈掉到別的邦國上引起糾紛。整個德意志國家關卡重重,嚴重妨礙了經濟發展,所以要求統一的呼聲已經越來越高了。1832 年,在美國獨立戰爭紀念日上,俾斯麥同自己的美國朋友莫特利用25瓶香檳啤酒打賭,他宣稱,在25年內德意志必然統一,雖說德意志的最後統一時間比俾斯麥所言晚了10年,但畢竟還是在他的手中實現了。

大學畢業後,俾斯麥回到家鄉去管理自己的兩處領地,可他根本不適合當莊園主,一心想

要出人頭地的他去到英國考查。自遊歷英國後,只要有時間,便到處遊覽,足跡遍佈了歐洲各主要國家。1846年秋,回到家鄉的俾斯麥被任命為負責易北河右岸從耶裡肖夫到聖道的一段堤壩總管,這是他的第一個獨立自主的公職,也是他從政的開始。35歲時,俾斯麥正式踏人政界,擔任了普魯士國會的議員,這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轉折點,在此期間,他迎來了自己人生的另一次轉折,那便是他的第三次婚約。他一改往日放蕩不羈的性格,去迎合喬安娜的雙親,排除萬難後,終於在1847年正式結婚。

俾斯麥最大的外交長處是他善於審時度勢和靈活善變。儘管他唯一 的願望是要用戰爭去統

一德意志,但在不同的場合,他會提出與自己立場背道而馳的主張。當時奧地利是德國南方強大的鄰國,曾經威脅說,如果德國企圖統一,奧地利就要出兵干預。儘管俾斯麥做夢都想要擊敗奧地利而統一德國, 但令人驚異的是,這樣一個好戰分子居然在國會上屢次主張和平,他說:"沒有對於戰爭後果清醒的認識,卻執意去發動戰爭,這樣的政客,請自己去赴死吧!戰爭結束後,你們是否有勇氣承擔農民面對農田化為灰燼的痛苦?是否有勇氣承受身體殘疾、妻離子散的悲傷?"這就使得人們還以為他是個和平主義者。

1862年,普魯士議會舉行全體會議,新當選的人民進步黨議員佔了多數席位。這些議員

都是一些知識分子和小商人的代表,他們大力鼓吹民主和自由主義,認為普魯土的一一切都必須經過表決以多數票來決定。在國王、工人和資產階級這三種力量中,資產階級在議會中勢力大增,因此,會場上總是議而不決,爭吵不休。當年9月,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宰相,當過普魯士駐俄大使和駐法大使的俾斯麥很瞭解俄、法統治者的內心想法,這就使他當上宰相後深知該如何使用武力去對付敵人。在他當上宰相的第-周,就站出來發表了經典的"鐵血"演說。他非常激動地說道:"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 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必須要用鐵和血來解決,德國所指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它的武力!"

俾斯麥擔任宰相的時候,正是普魯士軍事力量的上升時期,這正好為他的"鐵血政策"打

下了堅實的基礎。俾斯麥深知,議會裡的資產階級議員有著很強的軟弱性,他們是沒有勇氣對抗政府的,為了更有效地實行"鐵血政策",俾斯麥乾脆-腳踢開議會, 在議會指控政府"違背憲法"的情況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開表示:" 衝突在所難免,在衝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獲勝!"上臺後的俾斯麥大力推進行軍事改革,擴大軍事預算,議會曾經要罷免他,他回答道:"我們這 裡不是英國,我們這些大臣是國王的奴僕,而不是你們的。"

1863年底,丹麥合併了屬於德意志聯邦的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這兩個公國在名義

上歸屬丹麥,但在實際上是存在爭議的,因為這兩個公國中的一個,它的居民是以德意志人為主的。第二年開始,俾斯麥以這件事為藉口,聯合了奧地利一同對丹麥開戰,丹麥以4萬士兵對抗奧普6萬聯軍,結果戰敗。普魯士得到了石勒蘇益格,奧地利得到了荷爾斯泰因。打敗丹麥後,"鐵血政策"的第二步, 就是挑起對奧地利的戰爭,俾斯麥調轉槍口,對準了奧地利。當時的歐洲形勢對普魯士極其有利,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奧地利在戰爭中沒有支持俄國,反而和英國、法國結盟,戰後,奧俄兩國在巴爾幹半島的矛盾加劇,因此奧地利此時不可能再指望得到俄國的幫助。英國深恐法國獨霸歐洲,於是支持普魯士,牽制法國。而法國則等待著即將到來的普奧之戰,好準備在雙方的廝殺中坐收漁人之利。

儘管外部條件比較有利,然而奧地利畢竟是個大國,打敗它可不像打敗丹麥那樣容易,俾

斯麥先和與奧地利有衝突的意大利結成反奧聯盟,然後又親往法國,假意許諾打敗奧地利後,

讓法國得到一份領土報酬,這樣就穩住了法國。在做好了這些鋪墊之後,俾斯麥挑起了普奧戰爭。

1866年,俾斯麥-舉擊潰了奧軍,由於他估計到法俄此時定會出面干預,再加上從長遠考慮,

他拒絕了乘勢攻下奧地利首都的建議,而是和奧地利簽訂了寬鬆的條約,這樣,就為統德意

志邁出了第一步。法國直到這時才突然驚覺普魯士已不再是以前那個弱小的邦國了,如果普魯土統德意志各邦,成立一個強大的帝國,並與法國為鄰,這會令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霸主地位消失,法國不能再坐視不理。法國此時不願意德意志強大起來,便竭力阻止德國的統- ,這時對法作戰就成為了統一德意志最後的關鍵。 俾斯麥在等待著有利的時機,他這次是利用南部德意志諸邦對法國的恐懼心理和它們之間的矛盾,以此促進南北德意志的民族感情。1870 年,時機到來,俾斯麥毫不遲疑地發動了普法戰爭。在戰爭中,南北德意志並肩作戰,戰後,南部四個邦便與北部聯邦合併,成立了"德意志帝國"。

"

"讓我們把德國扶上馬鞍!"這是奧托馮.俾斯麥一句著名的話語。

俾斯麥崇尚武力,素有"鐵血"之名:他在俄、法、奧三個雞蛋上跳舞,終於完成了德意

志的統一;他曾充滿豪氣地宣稱:"在這世界上,我們德國人只畏懼上帝,此外什麼也不畏懼。"

但他最後卻不得不黯然下野。

鐵血宰相俾斯麥--一戰德國的崛起

哥廷根大學

1815年4月1日,俾斯麥出生於普魯士一個容克貴族地主家庭,他的父親曾是腓特烈大

鐵血宰相俾斯麥--一戰德國的崛起

老毛奇

帝手下的軍官,腓特烈大帝70歲時與這位下級軍官進行了一次隨意的交談,這成為了整個俾斯麥家族的榮耀。俾斯麥在他父親的莊園裡度過了自已的童年,八歲時被送往柏林小學讀書,那是一所處於首府中的小學,絕大部分學生都是新興資產階級的孩子,對於一個大容克地主的兒子可謂罕見,因此,被視為鄉下人的俾斯麥在學校中總是受到同學們的排擠,這使得他的童年生活充滿了痛苦和壓力,不過這樣的環境也促成了他那抗爭的性格。大一點後他考人了號稱"學術之都"的哥廷根大學學習,在學習期間,體格雄壯的俾斯麥強悍粗暴,曾與同學進行過27次決鬥,臉上還因此留下了一道長長的劍傷而破了相。然而在當時的社會中,那是最受尊重的標誌。

在普魯士統-德意志過程中有兩個最傑出的人物,那就是老毛奇和俾斯麥,這兩個人的外

表與他們所選擇的行業正好相反。作為普魯士的一代名將,老毛奇自青年時代就生得瘦削文弱,一副書生模樣,以致曾被親王時代的威廉一世驚呼為 "這可不是一塊當兵的好材料"。和老毛奇正好相反,俾斯麥是個文官,卻從青年時代就人高馬大、體格雄壯,很有其先祖鄉村武士的遺風。同樣也是這位威廉親王,第一次見到俾斯麥時,就震驚於有這樣好的體格為什麼不去從軍,俾斯麥的回答是"軍隊不適合我這種人的發展",這在當時尚武的普魯士,可以說是個另類的回答。

在英國、美國、法國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並完成國家獨立統一的歷史任務之時,位於中歐的德意志仍然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這對正處於求學階段的俾斯麥影響很大,作為一個德國人,他深切感受到國家四分五裂的痛苦,從那時起,俾斯麥就成了一名主張德國統

一的堅定人物。在當時的德國,大大小小共有300多個邦,還有1700多個騎士領地,威斯特伐利亞地區僅僅1200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竟然有52個邦國,許多領地內甚至不敢進行軍事演習,生怕炮彈子彈掉到別的邦國上引起糾紛。整個德意志國家關卡重重,嚴重妨礙了經濟發展,所以要求統一的呼聲已經越來越高了。1832 年,在美國獨立戰爭紀念日上,俾斯麥同自己的美國朋友莫特利用25瓶香檳啤酒打賭,他宣稱,在25年內德意志必然統一,雖說德意志的最後統一時間比俾斯麥所言晚了10年,但畢竟還是在他的手中實現了。

大學畢業後,俾斯麥回到家鄉去管理自己的兩處領地,可他根本不適合當莊園主,一心想

要出人頭地的他去到英國考查。自遊歷英國後,只要有時間,便到處遊覽,足跡遍佈了歐洲各主要國家。1846年秋,回到家鄉的俾斯麥被任命為負責易北河右岸從耶裡肖夫到聖道的一段堤壩總管,這是他的第一個獨立自主的公職,也是他從政的開始。35歲時,俾斯麥正式踏人政界,擔任了普魯士國會的議員,這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轉折點,在此期間,他迎來了自己人生的另一次轉折,那便是他的第三次婚約。他一改往日放蕩不羈的性格,去迎合喬安娜的雙親,排除萬難後,終於在1847年正式結婚。

俾斯麥最大的外交長處是他善於審時度勢和靈活善變。儘管他唯一 的願望是要用戰爭去統

一德意志,但在不同的場合,他會提出與自己立場背道而馳的主張。當時奧地利是德國南方強大的鄰國,曾經威脅說,如果德國企圖統一,奧地利就要出兵干預。儘管俾斯麥做夢都想要擊敗奧地利而統一德國, 但令人驚異的是,這樣一個好戰分子居然在國會上屢次主張和平,他說:"沒有對於戰爭後果清醒的認識,卻執意去發動戰爭,這樣的政客,請自己去赴死吧!戰爭結束後,你們是否有勇氣承擔農民面對農田化為灰燼的痛苦?是否有勇氣承受身體殘疾、妻離子散的悲傷?"這就使得人們還以為他是個和平主義者。

1862年,普魯士議會舉行全體會議,新當選的人民進步黨議員佔了多數席位。這些議員

都是一些知識分子和小商人的代表,他們大力鼓吹民主和自由主義,認為普魯土的一一切都必須經過表決以多數票來決定。在國王、工人和資產階級這三種力量中,資產階級在議會中勢力大增,因此,會場上總是議而不決,爭吵不休。當年9月,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宰相,當過普魯士駐俄大使和駐法大使的俾斯麥很瞭解俄、法統治者的內心想法,這就使他當上宰相後深知該如何使用武力去對付敵人。在他當上宰相的第-周,就站出來發表了經典的"鐵血"演說。他非常激動地說道:"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 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必須要用鐵和血來解決,德國所指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它的武力!"

俾斯麥擔任宰相的時候,正是普魯士軍事力量的上升時期,這正好為他的"鐵血政策"打

下了堅實的基礎。俾斯麥深知,議會裡的資產階級議員有著很強的軟弱性,他們是沒有勇氣對抗政府的,為了更有效地實行"鐵血政策",俾斯麥乾脆-腳踢開議會, 在議會指控政府"違背憲法"的情況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開表示:" 衝突在所難免,在衝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獲勝!"上臺後的俾斯麥大力推進行軍事改革,擴大軍事預算,議會曾經要罷免他,他回答道:"我們這 裡不是英國,我們這些大臣是國王的奴僕,而不是你們的。"

1863年底,丹麥合併了屬於德意志聯邦的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這兩個公國在名義

上歸屬丹麥,但在實際上是存在爭議的,因為這兩個公國中的一個,它的居民是以德意志人為主的。第二年開始,俾斯麥以這件事為藉口,聯合了奧地利一同對丹麥開戰,丹麥以4萬士兵對抗奧普6萬聯軍,結果戰敗。普魯士得到了石勒蘇益格,奧地利得到了荷爾斯泰因。打敗丹麥後,"鐵血政策"的第二步, 就是挑起對奧地利的戰爭,俾斯麥調轉槍口,對準了奧地利。當時的歐洲形勢對普魯士極其有利,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奧地利在戰爭中沒有支持俄國,反而和英國、法國結盟,戰後,奧俄兩國在巴爾幹半島的矛盾加劇,因此奧地利此時不可能再指望得到俄國的幫助。英國深恐法國獨霸歐洲,於是支持普魯士,牽制法國。而法國則等待著即將到來的普奧之戰,好準備在雙方的廝殺中坐收漁人之利。

儘管外部條件比較有利,然而奧地利畢竟是個大國,打敗它可不像打敗丹麥那樣容易,俾

斯麥先和與奧地利有衝突的意大利結成反奧聯盟,然後又親往法國,假意許諾打敗奧地利後,

讓法國得到一份領土報酬,這樣就穩住了法國。在做好了這些鋪墊之後,俾斯麥挑起了普奧戰爭。

1866年,俾斯麥-舉擊潰了奧軍,由於他估計到法俄此時定會出面干預,再加上從長遠考慮,

他拒絕了乘勢攻下奧地利首都的建議,而是和奧地利簽訂了寬鬆的條約,這樣,就為統德意

志邁出了第一步。法國直到這時才突然驚覺普魯士已不再是以前那個弱小的邦國了,如果普魯土統德意志各邦,成立一個強大的帝國,並與法國為鄰,這會令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霸主地位消失,法國不能再坐視不理。法國此時不願意德意志強大起來,便竭力阻止德國的統- ,這時對法作戰就成為了統一德意志最後的關鍵。 俾斯麥在等待著有利的時機,他這次是利用南部德意志諸邦對法國的恐懼心理和它們之間的矛盾,以此促進南北德意志的民族感情。1870 年,時機到來,俾斯麥毫不遲疑地發動了普法戰爭。在戰爭中,南北德意志並肩作戰,戰後,南部四個邦便與北部聯邦合併,成立了"德意志帝國"。

鐵血宰相俾斯麥--一戰德國的崛起

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與德國簽訂了《法蘭克福條約》,主要內容為:法國割讓阿爾薩斯

和洛林東部給德國,賠款50億法郎,分三年付清,賠款付清前德軍留駐巴黎和法國北部諸省。由於《法蘭克福條約》條件苛刻,令戰敗的法國與德國從此結怨,引起了法國的復仇主義,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早的起因。在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割地賠款,德意志不僅完成了政治上的統一一,而且來自法國巨大的戰爭賠款,使得德國迅速成為了歐洲列強之-。用當時歐洲列強的話來說,還沒等人們看清楚是怎麼回事時,一個強大的德國已經從大炮中"孵化"出來了,俾斯麥到此實現了"讓我們把德國扶上馬鞍"的誓言。

"

"讓我們把德國扶上馬鞍!"這是奧托馮.俾斯麥一句著名的話語。

俾斯麥崇尚武力,素有"鐵血"之名:他在俄、法、奧三個雞蛋上跳舞,終於完成了德意

志的統一;他曾充滿豪氣地宣稱:"在這世界上,我們德國人只畏懼上帝,此外什麼也不畏懼。"

但他最後卻不得不黯然下野。

鐵血宰相俾斯麥--一戰德國的崛起

哥廷根大學

1815年4月1日,俾斯麥出生於普魯士一個容克貴族地主家庭,他的父親曾是腓特烈大

鐵血宰相俾斯麥--一戰德國的崛起

老毛奇

帝手下的軍官,腓特烈大帝70歲時與這位下級軍官進行了一次隨意的交談,這成為了整個俾斯麥家族的榮耀。俾斯麥在他父親的莊園裡度過了自已的童年,八歲時被送往柏林小學讀書,那是一所處於首府中的小學,絕大部分學生都是新興資產階級的孩子,對於一個大容克地主的兒子可謂罕見,因此,被視為鄉下人的俾斯麥在學校中總是受到同學們的排擠,這使得他的童年生活充滿了痛苦和壓力,不過這樣的環境也促成了他那抗爭的性格。大一點後他考人了號稱"學術之都"的哥廷根大學學習,在學習期間,體格雄壯的俾斯麥強悍粗暴,曾與同學進行過27次決鬥,臉上還因此留下了一道長長的劍傷而破了相。然而在當時的社會中,那是最受尊重的標誌。

在普魯士統-德意志過程中有兩個最傑出的人物,那就是老毛奇和俾斯麥,這兩個人的外

表與他們所選擇的行業正好相反。作為普魯士的一代名將,老毛奇自青年時代就生得瘦削文弱,一副書生模樣,以致曾被親王時代的威廉一世驚呼為 "這可不是一塊當兵的好材料"。和老毛奇正好相反,俾斯麥是個文官,卻從青年時代就人高馬大、體格雄壯,很有其先祖鄉村武士的遺風。同樣也是這位威廉親王,第一次見到俾斯麥時,就震驚於有這樣好的體格為什麼不去從軍,俾斯麥的回答是"軍隊不適合我這種人的發展",這在當時尚武的普魯士,可以說是個另類的回答。

在英國、美國、法國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並完成國家獨立統一的歷史任務之時,位於中歐的德意志仍然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這對正處於求學階段的俾斯麥影響很大,作為一個德國人,他深切感受到國家四分五裂的痛苦,從那時起,俾斯麥就成了一名主張德國統

一的堅定人物。在當時的德國,大大小小共有300多個邦,還有1700多個騎士領地,威斯特伐利亞地區僅僅1200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竟然有52個邦國,許多領地內甚至不敢進行軍事演習,生怕炮彈子彈掉到別的邦國上引起糾紛。整個德意志國家關卡重重,嚴重妨礙了經濟發展,所以要求統一的呼聲已經越來越高了。1832 年,在美國獨立戰爭紀念日上,俾斯麥同自己的美國朋友莫特利用25瓶香檳啤酒打賭,他宣稱,在25年內德意志必然統一,雖說德意志的最後統一時間比俾斯麥所言晚了10年,但畢竟還是在他的手中實現了。

大學畢業後,俾斯麥回到家鄉去管理自己的兩處領地,可他根本不適合當莊園主,一心想

要出人頭地的他去到英國考查。自遊歷英國後,只要有時間,便到處遊覽,足跡遍佈了歐洲各主要國家。1846年秋,回到家鄉的俾斯麥被任命為負責易北河右岸從耶裡肖夫到聖道的一段堤壩總管,這是他的第一個獨立自主的公職,也是他從政的開始。35歲時,俾斯麥正式踏人政界,擔任了普魯士國會的議員,這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轉折點,在此期間,他迎來了自己人生的另一次轉折,那便是他的第三次婚約。他一改往日放蕩不羈的性格,去迎合喬安娜的雙親,排除萬難後,終於在1847年正式結婚。

俾斯麥最大的外交長處是他善於審時度勢和靈活善變。儘管他唯一 的願望是要用戰爭去統

一德意志,但在不同的場合,他會提出與自己立場背道而馳的主張。當時奧地利是德國南方強大的鄰國,曾經威脅說,如果德國企圖統一,奧地利就要出兵干預。儘管俾斯麥做夢都想要擊敗奧地利而統一德國, 但令人驚異的是,這樣一個好戰分子居然在國會上屢次主張和平,他說:"沒有對於戰爭後果清醒的認識,卻執意去發動戰爭,這樣的政客,請自己去赴死吧!戰爭結束後,你們是否有勇氣承擔農民面對農田化為灰燼的痛苦?是否有勇氣承受身體殘疾、妻離子散的悲傷?"這就使得人們還以為他是個和平主義者。

1862年,普魯士議會舉行全體會議,新當選的人民進步黨議員佔了多數席位。這些議員

都是一些知識分子和小商人的代表,他們大力鼓吹民主和自由主義,認為普魯土的一一切都必須經過表決以多數票來決定。在國王、工人和資產階級這三種力量中,資產階級在議會中勢力大增,因此,會場上總是議而不決,爭吵不休。當年9月,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宰相,當過普魯士駐俄大使和駐法大使的俾斯麥很瞭解俄、法統治者的內心想法,這就使他當上宰相後深知該如何使用武力去對付敵人。在他當上宰相的第-周,就站出來發表了經典的"鐵血"演說。他非常激動地說道:"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 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必須要用鐵和血來解決,德國所指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它的武力!"

俾斯麥擔任宰相的時候,正是普魯士軍事力量的上升時期,這正好為他的"鐵血政策"打

下了堅實的基礎。俾斯麥深知,議會裡的資產階級議員有著很強的軟弱性,他們是沒有勇氣對抗政府的,為了更有效地實行"鐵血政策",俾斯麥乾脆-腳踢開議會, 在議會指控政府"違背憲法"的情況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開表示:" 衝突在所難免,在衝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獲勝!"上臺後的俾斯麥大力推進行軍事改革,擴大軍事預算,議會曾經要罷免他,他回答道:"我們這 裡不是英國,我們這些大臣是國王的奴僕,而不是你們的。"

1863年底,丹麥合併了屬於德意志聯邦的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這兩個公國在名義

上歸屬丹麥,但在實際上是存在爭議的,因為這兩個公國中的一個,它的居民是以德意志人為主的。第二年開始,俾斯麥以這件事為藉口,聯合了奧地利一同對丹麥開戰,丹麥以4萬士兵對抗奧普6萬聯軍,結果戰敗。普魯士得到了石勒蘇益格,奧地利得到了荷爾斯泰因。打敗丹麥後,"鐵血政策"的第二步, 就是挑起對奧地利的戰爭,俾斯麥調轉槍口,對準了奧地利。當時的歐洲形勢對普魯士極其有利,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奧地利在戰爭中沒有支持俄國,反而和英國、法國結盟,戰後,奧俄兩國在巴爾幹半島的矛盾加劇,因此奧地利此時不可能再指望得到俄國的幫助。英國深恐法國獨霸歐洲,於是支持普魯士,牽制法國。而法國則等待著即將到來的普奧之戰,好準備在雙方的廝殺中坐收漁人之利。

儘管外部條件比較有利,然而奧地利畢竟是個大國,打敗它可不像打敗丹麥那樣容易,俾

斯麥先和與奧地利有衝突的意大利結成反奧聯盟,然後又親往法國,假意許諾打敗奧地利後,

讓法國得到一份領土報酬,這樣就穩住了法國。在做好了這些鋪墊之後,俾斯麥挑起了普奧戰爭。

1866年,俾斯麥-舉擊潰了奧軍,由於他估計到法俄此時定會出面干預,再加上從長遠考慮,

他拒絕了乘勢攻下奧地利首都的建議,而是和奧地利簽訂了寬鬆的條約,這樣,就為統德意

志邁出了第一步。法國直到這時才突然驚覺普魯士已不再是以前那個弱小的邦國了,如果普魯土統德意志各邦,成立一個強大的帝國,並與法國為鄰,這會令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霸主地位消失,法國不能再坐視不理。法國此時不願意德意志強大起來,便竭力阻止德國的統- ,這時對法作戰就成為了統一德意志最後的關鍵。 俾斯麥在等待著有利的時機,他這次是利用南部德意志諸邦對法國的恐懼心理和它們之間的矛盾,以此促進南北德意志的民族感情。1870 年,時機到來,俾斯麥毫不遲疑地發動了普法戰爭。在戰爭中,南北德意志並肩作戰,戰後,南部四個邦便與北部聯邦合併,成立了"德意志帝國"。

鐵血宰相俾斯麥--一戰德國的崛起

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與德國簽訂了《法蘭克福條約》,主要內容為:法國割讓阿爾薩斯

和洛林東部給德國,賠款50億法郎,分三年付清,賠款付清前德軍留駐巴黎和法國北部諸省。由於《法蘭克福條約》條件苛刻,令戰敗的法國與德國從此結怨,引起了法國的復仇主義,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早的起因。在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割地賠款,德意志不僅完成了政治上的統一一,而且來自法國巨大的戰爭賠款,使得德國迅速成為了歐洲列強之-。用當時歐洲列強的話來說,還沒等人們看清楚是怎麼回事時,一個強大的德國已經從大炮中"孵化"出來了,俾斯麥到此實現了"讓我們把德國扶上馬鞍"的誓言。

鐵血宰相俾斯麥--一戰德國的崛起

威廉一世登基

1871年1月18日,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威廉一世被擁 立為南北德意志帝國的皇帝,

不過當時的威廉一世並不真的為此而高興, 按照他的意見,普魯士國王才是男人一生追求的最偉大的榮譽。4月16日,新選出的德意志帝國議會批准了德意志帝國的憲法,俾斯麥成為了這個帝國的第一任首相。就這樣,在不到7年的時間裡,通過三次王朝戰爭,俾斯麥用鐵和血統一德意志的計劃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才思敏捷、機智善變的俾斯麥成為了舉世矚目的人物。左拉在盧浮宮詳細端詳俾斯麥的舉

止後說,他"像一位詼諧的巨人在和少數的來賓侃侃而談"。德國人的深沉和高盧人的優雅在俾斯麥身上得到了恰到好處的融合,他是德國將國家政治和思想精神融為一-體的少 數典範之一。俾斯麥最大的優點在於善於拿捏尺度,打擊對手的同時適可而止,讓對方不會產生非常強烈的反應。但俾斯麥對法國卻沒能拿捏好分寸,強逼割地引發法國對德國深深的仇恨,而將法國抽乾的外交政策,直接導致了威廉二世日後的嚴重外交失誤。俾斯麥靠三場對外戰爭來達成統一的大業,但這並不表示俾斯麥是一.位好戰分子,俾斯麥最高明的地方,是記住了戰爭只是一種政治手段,必須為政治服務,必須有明確的政治目的,戰爭必須不能走得太遠。他只視戰爭為一種協助統一的"工具",當統一完成後,便將其棄之不顧,採用一種較"柔和"的手法來處理國際事務。他並不希望擴張殖民地,只想維持一個 和平的國際環境,讓德國平穩地發展,令德國強大起來。

在德國的歷史上,俾斯麥是獨一無二的政治人物,他堂堂的儀表和舉止,確實使得國王對

這位臣下深信不疑。從1862年成為普魯士的首相以來,28年來,他把普魯士從歐洲五大強國中最弱的一個,逐漸變成了有能力決定世界格局的一支力量。但俾斯麥辦事風格強悍,很少聽進別人的意見,這種強勢性格在統過程中,可以堅定地完成很多壓力很大的改革,但當德國統一後,這種性格的缺陷就暴露出來了。統一完成後, 德國無人地位可 與俾斯麥媲美,政令基本出自俾斯麥之手,一些機密的外交文件甚至不經德皇過目,這便埋下了他日後被德皇摒棄的根源。俾斯麥的性格可以說是有些神經質,他勇敢善戰,甚至晚年還接受過決鬥,不過,他又易於意志消沉,憂鬱寡歡;他是個徹頭徹尾的獨裁者,越到晚年越是專橫傲慢,不過有時,他也確實能做到和別人商量,諒解別人的過失。他也曾私下裡把國王比作自己的坐騎,認為必須用馬刺驅使它疾馳,這一切激怒了威廉二世,成為導致俾斯麥下臺的重要原因。

俾斯麥在外交領域中縱橫捭闔,合縱連橫,在19年的帝國首相任內,他與奧地利、俄國

和意大利等國結盟,對宿敵法國也很寬鬆對待,這位"鐵血宰相"藉著三帝同盟巧妙地保持著歐洲的和平,從而使德國處在了一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之中。威廉二世繼位後,急於向世界擴張,罷免了年事已高的俾斯麥,並拋棄了他的一貫政策,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導致了德國的戰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