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越來越“慫”了?

奧斯卡 政治 非洲 美國隊長2 藝術 煲劇君 2019-03-03

真的,在政治正確方面,奧斯卡越來越向春晚靠攏了。今年這屆更是被人調侃“黑”即正確?

原因是,黑人題材的超級英雄大片《黑豹》創造了歷史,成為首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超英電影

奧斯卡越來越“慫”了?

這不,馬上有人跳出來掰頭了。

《美國精神病人》原著作者、編劇布萊特·伊斯頓·埃利斯公開表示:奧斯卡投票人是出於多樣性的考慮而選它,並非因為它本身真的好。

奧斯卡越來越“慫”了?

他還在節目中強調,自己在好萊塢碰到的所有人裡面,沒一個覺得《黑豹》好到了提名最佳影片的程度。(也是real耿直了~)

奧斯卡越來越“慫”了?

除了vip受眾的非裔群體外,其他觀眾真的就emmm。嚴格的豆瓣觀眾,大部分給了三星,截止目前6.5分,這與同是超英電影但高達9.1分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形成鮮明對比。

奧斯卡越來越“慫”了?

奧斯卡越來越“慫”了?

權威電影人和影迷都不買賬,有人就嘲奧斯卡“慫”,為了光輝偉大,犧牲專業性。

奧斯卡越來越“慫”了?

其實,漫威的大部分電影並沒有刻意避開政治因素。比如,《美國隊長2:冬日戰士》就用激烈的戰事、無人機、監管狀態,來表現戰爭的可怕。《鋼鐵俠1》中,也有許多和軍火交易有關的情節,影射的是美軍當時正在全面入侵伊拉克。

奧斯卡越來越“慫”了?

然而如此的“政治正確”為何不受奧斯卡的寵?因為美國隊長,本身就是國家理想主義精神的化身,所以故事無論多麼現實,一切都淡化為個人英雄主義的力量。

奧斯卡越來越“慫”了?

但《黑豹》不同。

故事發生在非洲虛構的瓦坎達,那是自從第一批白人到達後,把它稱作“黑暗大陸”,並瘋狂掠奪人力和自然資源開始。之後,世界用自己的想象為非洲刻畫了許多面具。

未開化、沒有歷史可言的非洲形象為帝國主義的擴張找到了正當性,這一思想在西方社會中漸漸深入,最終變成了無可辯駁的事實。

奧斯卡越來越“慫”了?

非洲,白人世界用一廂情願的概念應用於文學,學術,影視和政治等各個領域,來佐證他們心中的非洲神祕主義的想象。

奧斯卡越來越“慫”了?

瓦坎達恰恰是用真正虛構出的非洲國家,這就是黑人導演庫格勒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反神祕主義”的思想。

奧斯卡越來越“慫”了?

奧斯卡越來越“慫”了?

回到電影這門藝術最初的誕生。

它本身就帶有某種偏見的汙點:電影之父格里菲斯在他的蒙太奇手法當中呈現的“最後一分鐘營救”就是關於3K黨突圍營救了一幫被黑人圍困的白人。可以說,種族主義的汙點就伴隨著“電影”的出生。

奧斯卡越來越“慫”了?

一百年之後,在《逃出絕命鎮》中黑人導演喬丹·皮爾在影片結尾,設置了黑人營救了被白人圍困的黑人的場景。不得不說,這是電影史上的一大步。

喬丹·皮爾的導師斯派克·李(同樣是黑人導演)在他的電影《黑色黨徒》中就專門重現了《一個國家的誕生》中3K黨營救的情境。

奧斯卡越來越“慫”了?

所有這些現實話題的設定,都沒有妨礙這兩部電影藝術性上的偉大。同樣,《黑豹》虛構化的設置和對瓦坎達超現實的描摹,也表達了對非洲未來主義的美好向往。

奧斯卡越來越“慫”了?

回到關於奧斯卡政治正確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來看:

既然我們仍然承認電影之父格里菲斯的偉大成就而忽略他的電影中的偏見,那麼,關於黑豹的藝術成就為何就不能因為它的政治立場而加分呢?更何況,現實中,美國白人主體社會中仍然有著無可忽視的對黑人的偏見和社會問題。

奧斯卡越來越“慫”了?

唯獨需要討論的,反而是要警惕好萊塢這個全世界最大的洗腦機器以娛樂方式輕鬆地消解掉這個社會現實問題——造成一種錯覺,不公平的黑人社會問題似乎僅僅通過奧斯卡的提名就已輕鬆解決。

奧斯卡越來越“慫”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