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的實至名歸,在於它解剖了人的孤獨

奧斯卡 貝利 藝術 羅馬隊 足球 精彩片段a 2019-03-16
《綠皮書》的實至名歸,在於它解剖了人的孤獨

文章來源:秦大明(ID:damingqin)

圖片來源:電影《綠皮書》

2月24號的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禮上,美國電影《綠皮書》在最佳影片的評選中擊敗了登頂聲更高、藝術感更重的墨西哥電影《羅馬》,此一節,被相當數量的評論者看作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對“政治正確”的妥協。

俗話講“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奧斯卡獎的評選體現的也是主觀的一種,觀眾似乎沒必要在“最佳影片是否實至名歸”的問題上過度糾纏。

《綠皮書》的實至名歸,在於它解剖了人的孤獨

客觀上看,《羅馬》私人化的角度,先天就決定了它接受度的侷限,在整個奧斯卡的評委已經由過去的三千人變成七千人的今天,如此大基數的人去評選一個獎項,那些比較私人的、先鋒的主題,一定會被排除在大眾的首選之外。

而《綠皮書》故事背景的特殊與敏感,在以美國人為主體的金像獎評選中,這種情感認知度會幫它加很多分。美國的種族歧視由來已久,甚至到現在都餘波未盡,由此引發的思考,也更令作為評委的觀眾感同身受,這種感性的力量要大過一切理性的力量。

有人可能會說,自己沒有經歷過美國的歷史,生活在國內也遇不到種族歧視,為什麼看過《綠皮書》之後,內心仍然深感觸動呢?

《綠皮書》的實至名歸,在於它解剖了人的孤獨

我想說的是,偉大的電影之所以偉大,它的內涵一定是普世的、是關乎人性的、是經得起推敲與檢驗的,《綠皮書》如果僅僅是在講種族歧視這一件事,那麼它也就拿不到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了。換言之,如果我們僅僅將它看做是一部“玩黑白梗”的俗套喜劇,那麼我們倒該反思一下自己對於藝術傑作的態度了。

看完《綠皮書》之後,我想起了女作家蔣方舟很多年前寫過一篇名為《長安青年》的文章。《長安青年》的中心思想總結起來就是:一個社會不應當先放棄一類人,如果一類人知道自己是被放棄、被歧視、被輕看的,那麼他們即便原來是不壞的,最終一定會逼上梁山,亦步亦趨地墮落下去。

原因很簡單,不是他們自暴自棄,而是社會已經給他們預設了命運的劇本。就像《綠皮書》中的謝利博士,任他才華橫溢、學富五車,也未能改變白人劃定的世事。

《綠皮書》的實至名歸,在於它解剖了人的孤獨

黑人謝利住在紐約的象牙塔裡,出入於達官顯貴、社會名流之間,過著用金錢與名譽堆積起來的上等生活,但他無比孤獨。

什麼是孤獨?心理學家榮格的解釋是——“孤獨並不是來自身邊無人。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是,無法與他人交流最要緊的感受。”

謝利可以用錢買來一切,唯獨買不到發自內心的愛與尊重。

《綠皮書》的實至名歸,在於它解剖了人的孤獨

在謝利與白人司機託尼發生爭吵的大雨中,謝利委屈又憤怒地朝著託尼咆哮,“那些富人付錢請我演奏,因為這樣能顯得他們很有修養。當一切曲終人散,對他們而言,我又變回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老黑”。

謝利的心聲,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我們真的陌生嗎?

《綠皮書》的實至名歸,在於它解剖了人的孤獨

舉個職場上的例子。

是否當你為公司嘔心瀝血、加班加點甚至登臺亮相的時候,你是眾人眼中、老闆眼中的樽前客、座上賓;而當公司“節約成本、調整方向、清除平庸員工”的時候,你是否又成了普通到可以任意替代的無名小卒,成為了最先被扔下車、拋下水的那一個呢?

《綠皮書》的細膩,在於它透過種族的外延,洞悉了所有歧視的本質,那種東西是相似的,用“虛偽”二字足以概括。

虛偽就是,富人(白人)設定了社會的運轉邏輯和模範標準,但當一個黑人用白人的方式獲得了勝出,他只是在表面上被承認,是配在紐約一隅苟且而活。當他鼓足勇氣南下,等待他的仍是滯後、狹隘觀念的迎頭痛擊,仍是不被接納與不被尊重。

《綠皮書》的實至名歸,在於它解剖了人的孤獨

謝利能在莊園主的家裡彈鋼琴,能吃東西,但當他想要用衛生間的時候,卻被驅使到一間簡陋的、充滿著殖民時期特色的廁所去方便,這一處赤裸真相,就足以掩過前面無數的繁文縟節。

更可悲的是,謝利的同胞也不接納他,對他冷嘲熱諷。電影中有諸多橋段體現了這一點。

《綠皮書》的實至名歸,在於它解剖了人的孤獨

去年國內上映過一部傳記電影,叫《傳奇的誕生》,是講球王貝利的。裡面的劇情和《綠皮書》也有近似處。

巴西隊的白人移民覺得自己可以和瑞典隊的白人平起平坐,覺得自己可以免於受歐洲白人對自己那些黑人隊友的歧視。但他們錯了,在瑞典人眼裡,這些移民後裔已經不能算是純種白人,他們和巴西黑人一樣。

那位意大利後裔終於明白,原來自己已經是巴西人了,要對方看得起自己,不是靠跟對方攀親拉戚,而是靠能力、靠成績把對方打服。所以他去跟貝利鼓勁,讓貝利勇敢去踢巴西人自己的足球,沒必要按照歐洲人的方式去做。

《綠皮書》的實至名歸,在於它解剖了人的孤獨

這般糾結的心理活動,無疑是《綠皮書》中謝利博士“我不夠黑、不夠白、甚至不夠男人,我特麼到底是誰?”的翻版。在酒店的閣樓上,託尼目睹了謝利的孤獨,他沒辦法效仿他的樂團成員,同別人任意攀談;當謝利因為同性戀的取向被捕,他更深刻的孤獨自此顯露無疑,作為黑人的他連拋頭露面都是不被允許的,他又如何能夠找到所愛呢?

《綠皮書》的實至名歸,在於它解剖了人的孤獨

片中人物最孤獨的地方,便是所有人都以為他不孤獨,以為他已經得到了生活的安慰,已經與命運和解。

事實並非如此。就像《大佛普拉斯》提到的那樣,人的內心世界,往往為人忽視,往往波瀾萬丈。

▂▂▂▂▂

The End

文章來源:秦大明(ID:damingqin),如果小明不見了,就到這裡來找我。圖片來源:電影《綠皮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