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為啥叫 “安陽” ?

安陽 洛陽 建築 南京 黃河 康熙 文章 崔銑 精彩安陽 2019-04-10


安陽為啥叫 “安陽” ?


安陽為啥叫“安陽”?

安陽老城門都在哪你知道嗎?

安陽老城街道名稱都是怎麼得來的?

九府、十八巷、十八羅漢街和七十二胡同分別是哪些?

三官廟為啥叫三官廟?

姚家衚衕、小顏巷有哪些典故?

安陽的神路街為啥以前是人們不敢走的路?

銅冶、水冶地名的由來是什麼?

你知道這些嗎?

如果你還不瞭解,

請靜下心來仔細閱讀這篇文章

安陽為啥叫 “安陽” ?


安陽為啥叫 “安陽” ?



安陽為啥叫“安陽”?

安陽之名,始於戰國末期。公元前257年,秦攻克魏國寧新中,更名為安陽。變寧為安,其意相近。古時以水北山南為陽,以其在淇水之北,故名安陽。秦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36郡。安陽分屬上黨、邯鄲二郡。三國時安陽屬魏郡。

安陽為啥叫 “安陽” ?


安陽為啥叫 “安陽” ?


安陽的四個老城門分別在哪兒?

  安陽老城城牆長九里一百十三步,高二丈五尺,寬二丈,外磚內土,並開設四個城門。東門叫永和門,南門叫鎮遠門,西門叫大定門,北門叫拱辰門。始建於後魏天興元年。民國二十一年元月又開建新安門(民稱之為小西門),從此安陽共設五門。南門北門對峙,東西二門相錯,何故?安陽民傳,因安陽地處黃河之故道中,如果東西兩門正照必會引起黃河搬回老家之災。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罷了。由於東西兩門相錯,所以東、西兩條大街也就不相照了。

安陽為啥叫 “安陽” ?


安陽為啥叫 “安陽” ?


安陽老城街道名稱的來歷,主要有八類。

 一以領袖的名字命名。1933年《續安陽縣誌》載,今東、西、南、北大街當時分別稱中山東街、中山西街、中山南街、中山北街。

二是以知名度高的人家姓氏命名。如林府、姚家衚衕、丁家巷。

三是尊崇古代官宦而命名。如冠帶巷,“冠”者帽也。此巷曾有清代兵部督捕右侍郎許三禮和任舉人等高官顯貴居住。小顏巷因明朝一代名儒、南京禮部右侍郎崔銑光明正大、出處中正、學粹才醇,素有小顏回(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之美譽而得名。

四是為褒獎那些慈善為本,濟困扶危,道德高尚的人命名。例如洛陽府的命名就有一段曲折動人的故事,當地官府為了褒獎洛陽書生重情重義,就把濟困扶危,道德高尚的安陽老人居住的夾道命名為洛陽府。

五是以地理位置命名。如南門東、北門西、東南營等。

六是以集市和生產作坊命名。如魚市街、竹竿巷等。

七是以街道曲裡拐彎的形狀和距離命名。如鵝脖巷、梯家衚衕、大夫鈴街、下凹街、短街等。

八是以主要建築和設施命名。如東、西鐘樓巷、白塔寺、戲樓後、大寺前、鐵獅口等。

安陽為啥叫 “安陽” ?


安陽為啥叫 “安陽” ?


九府、十八巷、十八羅漢街和七十二胡同

  安陽街道的開設更有一番名堂,號稱九府、十八巷、十八羅漢街和七十二胡同。

“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源於何時,我們不得而知。據清康熙和乾隆年間的《安陽縣誌》記載,那時產生了許多街巷衚衕,已經有十八巷的名稱及大概位置。民國時期,老城的經濟空前繁榮,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解放後,一些小巷、衚衕被撤銷或者合併。如今,它們再也無法適應快節奏的城市生活,熙熙攘攘的人流與川流不息的車輛讓狹小的街巷不堪重負,隨著舊城改造的不斷進行,它們離我們越來越遠,有的已經悄然消逝。

  九府

“府”是連接大街小巷的小道,甚至僅是一條狹小的夾道。至少到清乾隆年間老城仍然沒有府的概念。安陽解放後,民間比較認同的九府指平府、六府、林府、老府、西府、鐵柺府、娘娘府、洛陽府、學儒府。

平府位於二道街中段路東,連通二道街與頭道街,解放前因平府前有個“平府坑”,後稱此處為平府。

六府在鐵柺府西,與鐵柺府東西串連,北端至東大街。

鐵柺府位於東大街中段路南,向南延伸至東南營街,與六府東西串連,南段較窄,因形狀像一柄柺杖,故稱之為鐵柺府。

林府位於現在的東南營街西段路北。

老府是縣東街與馬號街之間的一條斜街。

西府位於南大街中段路西。

娘娘府在甜水井街東段路北,是一條不足50米的小巷,解放後併入甜水井街。

洛陽府在南門西街中段路北,是一個寬二三米,不足50米長的夾道。

學儒府指大寺前街西頭至戲樓后街東頭一段。


安陽為啥叫 “安陽” ?


十八巷

  在老城裡,以南大街、北大街為中軸線,東邊有七府、七巷,西邊有兩府、十一巷,所以九府十八巷又有“東府西巷”的說法。十八巷指的是香巷、夾巷、裴家巷、仁義巷、丁家巷、豆腐巷、卜府巷、三義巷、喬家巷、小顏巷、唐子巷、竹竿巷、鵝脖巷、紀家巷、東鐘樓巷、西鐘樓巷、東冠帶巷、西冠帶巷。

香巷位於中山街中段路西,西至唐子巷。

夾巷指城牆至護城河之間老百姓蓋房子時形成的夾道,解放前,夾道里還種著莊稼,老百姓有“到夾巷割麥子”的說法,這裡說的夾巷主要指北門至城東北角一段。

裴家巷在北大街中段路西,東接大院街。

仁義巷在北大街中段路西,東西走向,與裴家巷平行,南邊是西鐘樓巷,北邊是裴家巷。

丁家巷位於老城西南,一頭連接西南營街,一頭連接南門東街。

豆腐巷在紅廟街東段路南,僅北端有一個口,是一條長約20米,寬約4米的窄夾道。

卜府巷位於甜水井街西段路北,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短巷,南接甜水井,北接北門東街。

三義巷在二道街北段路西,僅東端有一個口,是一條長約五六十米,寬約7米的寬夾道。

喬家巷位於三道街南端,北接三道街,向南與東南營街交叉。

小顏巷在南大街中段路東,也稱小回巷,因明朝崔銑有“小顏回”之稱,所以得名“小顏回巷”,即小顏巷。

唐子巷是十八巷中唯一帶“子”字的巷,與北大街、中山街平行,在北大街西側,南接魚市街,北至解放大道。

竹竿巷位於中山街南段路西第一個路口,西至唐子巷。

鵝脖巷指天寧寺門前往東至唐子巷這一段,解放後併入大寺前街。

紀家巷在西冠帶巷北,與西冠帶巷平行,東至魚市街,西至西南營。

東鐘樓巷、西鐘樓巷合稱鐘樓巷,以鐘樓為界,東邊為東鐘樓巷,西邊為西鐘樓巷。

東冠帶巷、西冠帶巷合稱冠帶巷,冠帶巷在老城西南,東西走向,東起南大街,西至西南營街。因清康熙年間兵部督捕右侍郎許三禮和任舉人等官宦顯貴居住於此而得名。

十八羅漢街

  十八羅漢街是指老城內的十八條街嗎,它們位於哪裡,又是如何得名的呢?

據清康熙三十二年《安陽縣誌》記載,清末,城內有街道九十多條,南、北大街兩旁各有九個街口。它們大多兩兩相對,從南門依次往北擺開,路東有南門東街、小顏巷、東大街、鼓樓東街、姚家衚衕、菜市街、東鐘樓巷、甜水井街、北門東街;路西有南門西街、東冠帶巷、西大街、竹竿巷、香巷、西鐘樓巷、仁義巷、裴家巷、北門西街。解放前,因這十八條街的街口牆壁上都嵌有一個小佛龕,裡面供奉一尊二尺多高的羅漢,故名十八羅漢街。


安陽為啥叫 “安陽” ?


七十二胡同

  老城內的衚衕原本沒有那麼多,所謂的七十二胡同實際指包括衚衕在內的七十二條街。隨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更迭,它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的被合併,有的被撤銷,還有的更換了新名。大家普遍認同的七十二胡同指,大衚衕、縣衚衕、輝府衚衕、梯家衚衕、南家衚衕、姚家衚衕、毛家衚衕、新營街、二果園、紅廟街、甜水井街、倉巷街、後倉街、鐵獅口、平安街、二郎廟街、鼓樓坡街、神路街、御路街、鼓樓東街、縣前街、縣東街、縣西街、影壁后街、縣夾道、井夾道、馬家夾道、雷家夾道、馬號街、馬號后街、西華門街、渠口街、後渠街、南頭道街、頭道街、二道街、三道街、短街、下窪街、西營街、西南營街、東南營街、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北門東街、北門西街、南門東街、南門西街、東馬道、西馬道、北馬道、南馬道、魚市街、中山街、白塔寺街、大寺前街、箭道街、學巷街、學后街、戲樓後、庫口街、大井街、大夫鈴、東小花園街、西小花園街、皮園街、小回隆、後衛街、大院街、觀口街、九府衚衕、老爺廟街。

本文選錄部分街巷的簡介以饗讀者。

大衚衕位於東風路和二道街之間,長80米,寬5米,因曾有胡姓大家族居住而得名。

梯家衚衕在二道街中段路西與三道街東西串聯。解放前就有這條衚衕,由於衚衕裡的房子蓋得像梯子,故名梯家衚衕。

姚家衚衕位於安陽市老城區中心,東西走向,東端與鼓樓坡街交叉,西端近中山街。曾經是一條很窄的小夾道,路北是姚家大院。

甜水井、倉巷街被老百姓合稱為龍鳳街。因房屋整齊,結構多為二進、三進,甚至是四進四合院,磨磚對縫,筒瓦覆頂,方磚鋪地,明柱簷廊,臨街房和上房多有瓦獸裝飾而得名。

井夾道位於二道街和北頭道街之間,解放前因街裡有一口水井,附近居民稱為井夾道。

渠口街、後渠街,渠口街東西走向;後渠街是渠口街中段路北南北走向的小街,以前人們俗稱渠口街叫前街,後渠街叫后街,因後渠街裡有一個坑塘而得名。


安陽為啥叫 “安陽” ?


西營街位於老城區最西邊,西靠城牆,東臨文峰塔,南起西大街,北至五龍廟,街南端有座卵石橋,街中段有小嘴坑、紗帽坑等四個大水坑。

西南營街位於老城西南,南北走向,南至三角湖北岸,北至西大街。據說古時曾有部隊駐紮,因此得名。同樣,東南營街、西營街也都是以古代兵營所處的位置命名的。

南大街南北走向,北起鼓樓廣場,南至南門,是老城南邊的一條商業街,也是城南的主要通道之一。該街位於南門以北,故稱南大街。後來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曾改名為中山南街。由於群眾長期養成的習慣,後仍稱南大街。同樣,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都是以老城的四個方位定名的。

東馬道、西馬道、南馬道、北馬道,馬道是古代的內環城線路,用來讓兵馬通行,傳送號令,運輸糧草。這四個馬道實際是緊貼老城四面城牆的線路,從那裡可以登上城樓。

魚市街南北走向,在南大街西邊,南至南門西街,北至西大街,因此街曾有水產品交易而得名。

中山街南北走向,北至鐘樓,南至南大街。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命名為中山街。

白塔寺街南北走向,南起南門西街,北至西冠帶巷。該街路西曾有一座乾明寺,因其是白玉結構,俗稱白塔寺,現在僅存白塔寺。

戲樓后街解放前,西營小學原址裡面有一個大戲臺,每逢百姓家中有紅、白事,百姓都要聚集於此唱大戲,居住在戲樓後的群眾也常來看戲,俗稱戲樓后街。

庫口街地處文峰塔北側,全長150米左右,清朝初期就已經形成。據說很早以前此街北段的戲臺旁有一個倉庫,人們稱此街為庫口,後演變為庫口街。

大井街南北走向,南至竹竿巷,北至文峰大道,因其街口曾有一口大井而得名。

皮園街因解放前,此街居住著一些做皮具生意的經常在街巷涼晒皮,故稱皮園街。

小回隆指仁義巷中段路南的一個短夾道,解放後併入仁義巷。

觀口街指西鐘樓巷西段,即與唐子巷交匯處至西頭老爺廟,解放後併入西鐘樓巷。

大院街地處古城西北,全長300多米,自古就是商業要地,沿街店鋪林立,商戶雲集。據說此街在明清時自然形成。解放前,中段的居民區內有一片很大的空地,人們常聚集在此做買賣、聊天,俗稱大院,後成為街名並沿用至今。

老爺廟街從學巷街北頭與學后街交匯處起,北至老爺廟,解放後併入學巷街。

鼓樓廣場是老城區的中心地帶,中山街、南大街、西大街、鼓樓東街在此交會。舊時,鼓樓廣場一帶商賈雲集,店鋪林立。1935年,鼓樓遭到焚燬,只剩下了高大的臺基,下面南北向的拱形通道長近20米,老安陽人稱之為“鼓樓洞(吶)”,這裡商販眾多,也是人們夏天納涼的場所。1956年,鼓樓臺基拆除後,周邊的空地形成鼓樓廣場,安陽話稱“廣場(昂)”。鼓樓廣場是安陽老城傳統意義上的商業文化中心,錦泰恆糕點店、鼓樓影院、江南包子館曾經繁盛一時。20世紀50年代初,廣場中央建有一座象徵中蘇友好的圓柱形紅五星紀念塔。

鼓樓坡,民間俗語稱“樓坡(的)”,位於鼓樓廣場東側,姚家衚衕與鼓樓東街之間,因昔日“有坡(臺階)登樓”而得名。 鼓樓坡街與南面平安街的分界處就在新華市場大門的北側。


安陽為啥叫 “安陽” ?


鼓樓後是鼓樓后街的簡稱。南大街、北大街作為老城的中軸線,是一條古老的商業街,清代名叫“興隆街”,反映了當時地方官府祈求太平興旺的意願。清末,鼓樓至南門叫南大街,鼓樓以北至二郎廟口叫鼓樓后街,二郎廟口至鐘樓叫鐘樓前街,鐘樓至北門叫北大街。《續安陽縣誌》記載,今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中山街、北大街當時分別叫中山東街、中山西街、中山南街、中山中街(鼓樓至鐘樓)和中山北街(鐘樓至北門)。

安陽為啥叫 “安陽” ?


安陽為啥叫 “安陽” ?


 三官廟地名的由來

  三官廟,是個村名,也有一條三官廟大街,但你未必就知道有一個三官老爺廟,確切地說,三官廟就是三官老爺廟的簡稱。

那麼,何為三官?據道教稱,“三官”即天、地、水三官,天官大帝降生唐堯,掌天文,主持賜福;地官大帝化生虞舜,制地理,主持赦罪;水官大帝育生夏禹,治水利,主持解厄。三官廟也叫三元廟。三官也就是上元一品九氣天官----賜福紫微大帝;中元二品七氣地官----赦罪清虛大帝;下元三品五氣水官----解厄洞陰大帝。他們的生日分別為上元正月十五日、中元七月十五日是、下元十月十五日。

三元大帝中。天官賜福是最為人們熟悉的。過年時買一張“天官賜福”年畫貼在牆上作為裝飾。畫上的天官雍容華貴,三綹長鬚,面容慈祥,紅袍玉帶,手持如意。攜帶的五個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慶鯉魚燈,象徵著多福長壽,為人們所喜愛。

銅冶、水冶地名的由來

銅冶鎮

  安陽縣銅冶鎮以鎮政府機關駐南銅冶村而得名。南銅冶和與其緊相鄰的銅冶東街是兩個非常古老的村莊。東魏時可能在這裡煉過銅,據《北周地理志》引《冥報記》雲:“東魏末,鄴下人共入西山採銀銅。”這裡說的鄴下,是指古鄴城及其附近地方。東魏時的鄴城有北城和南城二部分,南城在今安陽市區北偏東15公里處,距今安陽縣北界僅1公里。西山當指今安陽縣西北部之山。

墟發掘出的大量銅器來看,商代這裡就可能煉過銅。殷王宮殿內鑄造銅器使用的銅,不一定都是來自外地。既然東魏時西山上還能採到銅,則商代當更容易採到,銅冶可能為殷商時的冶銅場。

北宋時已有銅冶和南銅冶二村名,據《鄴乘》記載北宋村名中,倫掌管統村已有銅冶,魯仙管統村有南銅冶。這時的銅冶當為今天的銅冶東街,南銅冶為今天的南銅冶,都是冶鐵重地。元代改稱銅冶鎮,仍為冶鐵重鎮。

明代,銅冶鎮複稱銅冶村。這時的銅冶可能指一個村,也可能指兩個村,而總稱銅冶。

清代為銅冶、北銅冶和圪道村。據清乾隆年間《安陽縣誌·村名》記載,銅冶一帶有北同冶、同冶村和圪道村。這裡的“同”字是個白字。當為“銅”。銅冶村為今南銅冶,北銅冶為今銅冶東街的銅冶橋,圪道村為今銅冶東街的一條小街。民國22年的《續安陽縣誌》載當時的行政區劃有南銅冶鄉,並含銅冶東街和銅冶橋。這時的圪道村變成了銅冶橋的一條小街而匿名了。

分為南銅冶和銅冶東街2個村,銅冶橋屬於銅冶東街。


安陽為啥叫 “安陽” ?


水冶鎮

  是安陽縣水冶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據《魏書·食貨志》載:其鑄鐵為農器、兵刃所用。然以相州牽口冶為工,故常鍛鍊為刀,送於武庫。這是說相州牽口冶的鐵器製造業技術最高,質量最好,魏國兵器庫中的刀,主要由牽口冶製造。這裡的牽口冶就是今安陽縣水冶。

在北魏和東魏時期是重要的冶鐵基地。《鄴乘·地理志》在安陽縣中記載說:“水冶,週迴二十步,在縣西四十里。舊經曰,後魏引水鼓爐,名水冶,僕射高隆之監造。深一尺,闊一步半。泉水東北經十里入於洹。”這裡所記載的“水冶”,還不是今天意義上的地名,它是鍊鐵場地的一種工程設施。這種設施是引珍珠泉的水作為動力,來鼓風鍊鐵。用水力來代替人力,大大提高了鍊鐵的產量和質量。這種冶煉,當時稱作水冶。居民在這裡定居後,形成村落,仍沿用“水冶”一名。於是水冶又成了村名。《鄴乘》載北宋村名中,新安管統11村,有水冶村。這時在水冶村是否還冶鐵,史無記載,直至金代今水冶處仍為水冶村。金後期成為輔巖縣治所。不過輔巖城不在水冶村,而在水冶村東北今阜城村外。在水冶附近出現了水冶村、西城村、輔巖鎮3個地名。這時的水冶村就是今天的水冶。輔巖鎮即故輔巖縣城,即今天阜城村的東半部分。西城村當在輔巖城西城牆外,即今天阜城村的西半部。

自明代以來,輔巖鎮和西城村就消失了,卻又出現一個“府城村”名來。這個府城村是輔巖鎮和西城村合而為一,取輔巖的首字和西城的末字“輔城”作為新村名。後來“輔”字諧音為“府”,又諧音為“阜”。這就成了今天的阜城村名。輔巖鎮的地位明顯下降,而水冶的地位卻逐步提高。由前可知,宋、金、元三代水冶皆稱村,而明代水冶卻成了集。《鄴乘》安陽縣明代市集,有“水冶集”。清康熙三十二年和乾隆三年的《安陽縣誌》載村鎮市集,都有“水冶鎮集”,可見清代水冶已稱鎮了。民國期間的《續安陽縣誌》載鄉鎮村名也有水冶鎮

關於一些街道的典故

唐子巷和甜水井的故事

  唐子巷原名糖子巷:唐子巷在老城區中部偏南一帶,位於南大街向南第一個十字口路東,街道大體上是東西走向。東邊起自主事衚衕,由東向西直到南大街東口,長250米,寬6米。這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古街,據明朝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刻的石碑《創開義巷記》載:該街原名叫糖子巷,由於糖與唐同音,唐字系獨體字,筆畫少並且容易寫,故逐漸演變為唐子巷。一直沿用 至今,沒有變更改名。

以前,唐子巷居住的大戶、老戶有6家,巷子路南有王家、褚家、孟家,路北有沙家、周家和陰家。這幾家有大宅院,房屋多,人口也多。巷子東頭有一口苦水井,人沒法吃,街上的人都為吃水發愁。王家和沙家商量決定再挖一口甜水井,經過認真勘察地形,在街的西頭選定井址。王家、沙家急公好義的善舉感動了上蒼,最後,終於挖出了一口甜水井,井中的水清涼甘甜,好吃得很。巷子裡的人家從此吃上了甜井水。

當時,西大街東段、東大街西段、南大街、市府前街、書院街等附近好多條街上的居民都來這裡打水。附近一些無業居民便來此井打水,以賣水來維持生計。有的人推小木輪車送水,也有買不起小木車的,就用一根扁擔,兩隻水筲擔水到街上去賣。附近有一個單身漢,是個聾啞人,他就是靠擔水賣水為生的。當時十字街周邊各街上有藥材行、藥材棧、客棧、飯店,比如官封酒樓、萃英閣飯莊、一分利飯店等,用水多。推車送水的、擔水沿街叫賣的,大都是給店裡或大戶人家送水。

小顏巷

也稱“小回巷”,因明朝有“小顏回”之稱的崔銑家住這裡而得名。

(1478年-1541年)字子鍾,號後渠,也字父敏,頌謂“敏公”,在高麗(朝鮮)曾被稱為聖人。

自幼聰明好學,11歲-18歲隨父居延安。他曾兩次進京參加會試,均不第。於是刻苦攻讀,明弘治十八年(1508年),考中進士,名列第四,入翰林,任編修,參加《孝皇實錄》的編撰。正德三年(1508年)他主持會試,認同考官。

宦官劉瑾專權,不少元老大臣或被囚禁,或遭流放。朝中官吏有的對其阿諛逢迎,有的敢怒不敢言。而崔銑見劉瑾僅長揖而已。劉瑾藉故將崔銑外放為南京吏部驗封司主事。

五年(1510年),劉瑾伏誅,崔銑被召還北京翰林院吏館。次年,再為會試同考官。崔銑看到武宗不理政事,上書規勸,諫以救民、薦賢、理財、強兵、毋事瑣末之策,懇懇千餘言。十二年(1517年),崔銑因病請求辭去侍讀之職,迴歸鄉里。少傅樑儲一向看重崔銑,執意挽留,崔銑只好暫時留了下來。並第三次充任會試同考官。事畢,方得以回籍。在家鄉安陽,崔銑悉心於讀書、講學和著述。並於正德十四年在縣西修蓋了一座書齋,名之曰“後渠書屋”。

宗即位後,朝中大臣紛紛舉薦崔銑,於是,他於嘉靖元年(1522年)被招入京,參加修撰《武皇實錄》。次年,擢升南京國子監祭酒。嘉靖三年,因議“大禮”(世宗的承繼名分問題)冒犯世宗,罷職回到安陽,潛心學問。

年後,即嘉靖十八年(1539年)春,崔銑從被起用,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不久,升為南京禮部右侍郎。崔銑的著作甚多,主要有《洹詞》和嘉靖元年所修的《彰德府志》。如同春秋孔子的門徒顏回,為此,後人將他住宅前的小巷稱為小顏回巷。現小顏巷路北有崔銑的祠堂,路南的小顏巷小學校址,原是崔銑府。

洛陽府

  安陽老城內唯一以外地城市命名的街道,叫洛陽府,是南門西中間往北的一個夾道。

叫洛陽府,相傳過去這個夾道內有個老者,家資鉅富,房屋成片。老者樂善好施,受人尊敬。

初冬,老者出門訪友。剛出家門,就見街道旁躺著一個年輕乞丐,滿臉汙垢,衣衫破爛。老者起了善心,忙叫僕人把他抬進家中,灌碗薑湯,那乞丐才慢慢甦醒過來。

見老者慈眉善目,忙跪下磕頭。老者詢問他的身世,乞丐長嘆一聲,說自己本是洛陽書生,赴京趕考,書童見財起意,半夜裡把他的行囊席捲一空跑了。自己只好靠乞討度日。

見這個書生談吐文雅,動了惻隱之心,慷慨地把他收留下來,一日三餐供他讀書。

考期已近,老者又給他準備了行囊路費。書生臨走,對老者說:“您對我恩比天高,情比海深。這次進京赴考,天可憐見,僥倖得中,我必定會來重重感謝。”老者擺擺手說:“我救你不是圖你報恩。你放心去吧,萬一考中,一定要當個好官。”書生和老者灑淚分別。

一開,書生果然高中,吏部外放山西太原府任職。他不忘前言,趕到安陽,但哪裡想到,老者的房屋被燒成了一片廢墟。看著滿地殘樑斷檁,碎磚爛瓦,回想起當年老者對自己的恩情,他鼻子一酸,號啕大哭起來。鄰居認出了他,告訴他老人還在,就住在附近的破廟裡。書生找到時,老人已淪為乞丐。好半天,老人才睜開雙眼,打量面前這位氣宇軒昂的年輕人。相認後兩人抱頭大哭,書生安慰老人:“您也不要太悲傷了,這也許是天意啊!您放心,我一定把房子重新蓋起來,讓您安度晚年。”

不久,一座寬敞的院落就建了起來。老人高高興興搬了進去。這個故事很快傳揚出去。後來,當地官府為了褒獎洛陽書生重情重義,就把老人居住的夾道命名為洛陽府。

姚家衚衕

姚家衚衕,位於安陽市老城區中心,長不足200米。300多年前,這條街僅是一條很窄的小夾道,夾道的路北是姚家大院。

姚家大院有兩個含義:一是住的都是姚家一宗的大戶人家;其二,又是明代皇封太醫姚本仁(姚家膏藥創始人)的門庭。大院前通中山街,後通樓坡街,夾道里路北全是姚家生產膏藥的作坊和門市。每天前來找太醫姚本仁看病者絡繹不絕,門庭若市,格外紅火。

清康熙年間,康熙下江南視察,途經安陽時,忽然經受風寒,腹痛不止,上吐下瀉。隨臣即刻喚告當地府衙,召名醫給皇上診治。一時難住了府衙,後有一官員推薦讓名醫姚本仁給皇上治病,便將姚傳到官府。姚得知要給皇上看病,再三推辭。他原做明太醫,今給清朝皇上看病,診略如有不測,將會招致殺身之禍。姚未及解說,就被帶到了康熙床前,只好給康熙診治。查明病因後,用他自制的阿魏麝香狗皮膏(今安陽膏藥)貼敷胃腹,不到一個時辰,果然病除。康熙讚不絕口,稱之為“奇藥”。

南下臨行前,來到姚家大院看望姚本仁,見來應診者絡繹不絕,有扶掖,有提攜,有呼有叫,有泣有啼,而患者貼張膏藥即可治病,甚為驚訝。後聽地方官員介紹,得知姚原是明太醫,康熙揮毫題匾“太醫正傳”四字,以賜表彰,並賞銀二百兩,將姚家大院門前夾道修整拓寬,改名為姚家衚衕。

神路街

安陽的神路街 以前是人們不走的路

我國的古都大都有以“神”命名的路。安陽的神路街,位於老城中心,城隍廟門前向南,路長約200米。歷史上的神路,路西因為府衙門的圍牆很高,路東院牆也曾多次加高。

神路街,曾叫東馬道,亦稱東便道,是衙門的衛兵巡邏,夜間打更的通道,同時,衙門衛兵騎的馬也經常拴在這裡。

人們把城隍爺看作安陽城的靈神,若要逢凶化吉、徵婚求子、進京趕考、都到城隍爺這裡燒香請願。於是,在廟裡幫工的巫婆、信徒便散佈傳言:“城隍廟的大小神靈日夜都接待民間百姓的求助,各路神仙都要經神路(東馬道)出入”。地方官員認為有些神、鬼貌醜嚇人,為了讓百姓避開,便將這條路改為“神路”,人們也不再走這條路。西華門北路東是徐家大院,西華門街10號都是前後通街,附近的人到城隍廟,或去樓東街更遠的地方,都要從徐家大院過去。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對“神路”有了正確的認識,神路才重新有人走了。

安陽為啥叫 “安陽” ?

(來源:綜合網絡,侵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