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安史之亂——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人馬?最後又剩多少?

先了解安祿山

詳解安史之亂——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人馬?最後又剩多少?

安祿山

有唐一代,十分開放,它的開放不僅在於內部,對外也很開放,比如在對待少數民族態度上,當時唐朝有很多官員都是少數民族的,同樣少數民族出身的安祿山(胡人與突厥人所生)就是在這個大環境下開始興起,走向巔峰。

安祿山雖屌絲出身,長相醜陋,但他也是有特別之處的,那就是特胖。體重的優勢加上出生於塞外,讓他練就了一身力氣,異常剽悍驍勇。得以此,安祿山被幽州節度張守珪所欣賞,成為其義子,安祿山自此有了一個跳板,開始了自己創業之路。

安祿山在明面上靠自己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巴討好朝中重臣,暗地裡又拿厚禮賄賂往來官員,因此他在朝廷內有著不錯的名聲,唐玄宗也是特別喜歡他,到後來還親自下旨讓他成為自己愛妃楊玉環的乾兒子。

詳解安史之亂——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人馬?最後又剩多少?

安史之亂前地圖

安祿山實力

安祿山自公元732年投入軍旅起,一路上可謂是平步青雲,到公元751年時,他已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成為唐朝最大的腕。

要知道玄宗當時為了加強中央對邊疆控制、鞏固邊防,於開元十年於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

節度使權力很大,相當於三國時期的刺史、州牧。《新唐書 志第四十兵》記載:“(節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

節度使是雄踞一方的存在,而安祿山作為三鎮節度使,實力可想而知。

當時的唐玄宗為保衛邊疆,實行的是外重內輕策略,他允許節度使率兵鎮守邊地,這使得後來邊鎮兵力達50萬之多,中央兵力則不滿8萬。而安祿山作為三鎮節度使,即平盧、范陽、河東三鎮,擁兵20萬,實力最強。

安祿山在公元751這一年,實力劇增,隨之一起上漲的是他的野心。

詳解安史之亂——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人馬?最後又剩多少?

安史之亂時割據形勢

安祿山造反準備

於是他開始密謀造反,首先是以抵禦外敵為名在老巢范陽儲藏兵器、糧食;接著親信挑選出來代替那些“不聽話”的官員;最後派出了探子前往長安獲取第一手的情報。

這在《舊唐書》中有記載:祿山陰有逆謀,於范陽北築雄武城,外示禦寇,內貯兵器,積穀為保守之計,戰馬萬五千匹,牛羊稱是。高尚掌書記,劉駱谷留居西京為耳目安守忠、李歸仁、蔡希德、牛庭玠、向潤客、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皆拔於行間。

而在安祿山做這些的事情的時候,很多人都看出了一二,就連大奸臣楊國忠都多次對唐玄宗上奏:祿山必反!

可惜,玄宗當時已然被安祿山影帝般的演技所矇蔽,當安祿山一副哭相跑到自己跟前抱怨時,他只覺得錯怪了他,反而自己愧疚了起來,於是讓他做了左僕射的高官,放他離去。

公元755年,經過四年的準備,安祿山有了造反的實力,於是以討伐逆臣楊國忠為命,從范陽起兵造反,頓時間朝野震驚。

造反的人數有多少呢?

《舊唐書》記載:以諸蕃馬步十五萬,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以高尚、嚴莊為謀主,孫孝哲、高邈、何千年為腹心。《資治通鑑 》記載:十一月,甲子,祿山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眾,號二十萬,反於范陽。

也就是說當時安祿山三鎮的軍力,加上各少數民族支持,啟用了騎兵、步兵共十五萬造反,號稱是二十萬。

詳解安史之亂——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人馬?最後又剩多少?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

安祿山起兵後,由於多年沒打仗,久疏戰陣,加上造反過於迅速,唐軍壓根沒反應過來,十五萬叛軍很快就控制了河北,而這個時候的唐玄宗還不信,直到一週後才肯接受安祿山造反的現實。

玄宗起用高仙芝為帥東征安祿山,不過我們在先前也提到唐朝當時已是內輕外重,節度使擁兵自重,精銳在邊疆,還沒有趕回,高仙芝也是臨時募兵,得到的新兵壓根無法與安祿山的兵相提並論。

高仙芝也深知這一點,於是堅守潼關不出,不過唐玄宗卻因此,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了高仙芝。無奈,在安祿山造反當年年底,他攻下洛陽,稱帝,國號大燕。

玄宗再起哥舒翰為帥,起二十萬大軍,鎮守潼關,與高仙芝一樣,哥舒翰也是堅守,玄宗心急,催促哥舒翰出戰,哥舒翰硬著頭皮出戰,結果中了伏擊,被殺的大敗,20萬大軍只剩8000,此戰後潼關失守,而潼關是長安門戶,潼關一丟,長安沒過多久也沒了。

安史之亂這時是最嚴峻時期。

詳解安史之亂——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人馬?最後又剩多少?

唐玄宗


不過在李肅宗即位後,戰爭開始有好轉,郭子儀與李光弼聯手進軍河北,擊敗史思明,收復了河北一帶。

安祿山之子安慶緒為重振旗鼓,以尹子奇為帥,率十三萬人南下,掃蕩河南。不過在睢陽之戰中,被張巡給打敗,叛軍被殲滅12萬之多,而睢陽保衛戰牽制了、又消滅了叛軍主力,為後來收復長安、洛陽奠定了基礎。

詳解安史之亂——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人馬?最後又剩多少?

安慶緒

後期安史之亂(這裡筆者特指安祿山後)

公元757年,安祿山起兵兩年後,他被兒子安慶緒殺害,安慶緒繼承帝位掌權。當時長安、洛陽已被收復,安慶緒僅率1300人敗逃鄴城。

安慶緒衰退之際,史思明開始壯大,他在當時是守老巢范陽,並沒有多大損失。公元758年,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繼任“大燕皇帝”。

公元761年,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義所殺,由於多次內亂,叛軍勢力漸弱。公元762年,唐軍騎兵與回紇軍合圍再次失守的洛陽,史朝義派10萬精兵來增援,被打的大敗,殲6萬餘人,俘其2萬餘人。自此後更是兵敗如山倒。

公元763年,史朝義率五千騎敗逃回范陽。由於部下李懷仙已獻城投降,史朝義不得入城,他只好逃奔廣陽(今北京房山東北),又遭守軍拒絕,史朝義在絕望之際自縊而死,安史之亂自此結束。

《新唐書》記錄最終結局:朝義至范陽,懷仙部將李抱忠閉壁不受,朝義告飢,抱忠饋於野。朝義飯,軍亦飯,飯已,軍子弟稍稍辭去。朝義流涕罵承嗣曰:“老奴誤我!”自漁陽回止幽州,縊死醫巫閭祠下。

安史之亂自公元755年從安祿山開始,到公元763年於史朝義手裡結束,歷經七年又兩個月,大唐由盛轉衰,下面則是藩鎮割據時代。

詳解安史之亂——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人馬?最後又剩多少?

唐後期藩鎮割據

夏目說:

從以上可以看出,到了史朝義時期安史之亂已然是走下坡路了,基本一直在輸,但他在最大一戰,即唐再奪東京之戰,依舊是能起精兵十萬與唐一戰的,所以巔峰時期勢力還是非同小可。

不過到了最後他輸的一無所有,部將在史朝義大勢已去之下都選擇了降唐,不接納他,比如田承嗣、李懷仙等人都閉門不出,田承嗣更是將史朝義母親及妻子送於唐軍以表忠心,史朝義是在無路可走情況之下,才於林中自縊而死的。

詳解安史之亂——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人馬?最後又剩多少?

史朝義

要說史朝義最後還有多少人,其實上要分廣義和狹義之分。

狹義上是說史朝義個人。他最終史朝義是眾叛親離,一人沒有,自己在絕望中自殺。

廣義上則是史朝義為首的叛軍。當時史朝義的部將田承嗣、李懷仙、李寶臣、薛嵩四人都因投降有功,依舊做了節度使,他們的勢力沒受太大影響,只能說是被招降了,明面上聽命於朝廷,實際自主權力很大。他們四人擁兵於河北,算是藩鎮割據時代第一批人。

安祿山時期的叛亂應該是威懾力最大的,雖然起兵時只有十五萬人,但當時由於國內太久沒戰事,老兵在邊疆,新兵蛋子多;加上出其不意;唐玄宗的瞎指揮不聽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將勸告,失去了洛陽、長安。

好在之後有郭子儀、李光弼找出來,幫助唐朝止頹,加上抓住叛軍內亂,最終打敗叛軍,將叛亂終結於史朝義手中。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參考文獻:

·《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岑仲勉《隋唐史》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