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10 個回答
卡卡读三国
2019-06-16

公孫瓚在三國演義裡戲份不太多,但在真正歷史上,他曾是盤踞北方的最強諸侯之一。公孫瓚佔據幽州一部,手中有十多萬大軍,包括當時最精銳的騎兵之一幽州騎兵。在三國初期,他的實力明顯高於曹操、劉備和孫堅。

但公孫瓚之所以會敗亡,主是因為內外交困,對內沒有得到士族豪強的支持,對外和劉虞、少數民族、袁紹為敵,多線作戰,腹背受敵。

詳細解釋一下,具體原因有四點: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1. 與少數民族的敵對關係。

公孫瓚和少數民族的關係可謂是仇深似海,他就是踩著少數民族發跡的。東漢末年東北邊境上,公孫瓚從小小的遼東屬國長吏做起,多次打敗鮮卑、烏桓等少數民族,憑軍功一路晉升,被朝廷封了縣侯,薊侯(後改為易侯),最後成長為盤踞北方的最強諸侯之一。

後來幽州牧劉虞,對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很受少數民族歡迎。公孫瓚卻想盡辦法破壞,暗地裡劫殺少數民族的使者,搶劫劉虞送給少數民族的物資等。這樣一來,雙方仇怨更深。

其實,公孫瓚應該藉著懷柔政策,跟少數民族緩和關係,為逐鹿天下減輕壓力。這一點他就不如袁紹,袁紹起兵時,就定下了“兼戎狄之眾,向南以爭天下”的策略。

2.與劉虞的敵對關係。

在公孫瓚眼中,頂頭上司劉虞是威脅最大的主要敵人。原因有兩個。第一,劉虞的懷柔政策損害了公孫瓚的利益。公孫瓚是武將,不打仗就沒有軍功,就不能晉升,就沒有存在感。第二,公孫瓚認為,劉虞要搶他的地盤。所以,公孫瓚想盡辦法損壞劉虞的威嚴,破壞劉虞的懷柔政策。

可事實上,劉虞以仁德著稱,也沒太大的政治野心。他來幽州,就沒想過跟公孫瓚搶地盤。劉虞只想完成朝廷安排的任務,保民安邊,造福一方。

其實,公孫瓚應該跟劉虞搞好關係,營造穩定的大後方,把目光往外看,穩紮穩打,向外擴張。《後漢書》就說過,要是劉虞公孫瓚同心協力,修城聚糧,積蓄力量,依託燕、薊富饒之地,建功立業不是問題。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3.與袁紹的敵對關係。

公孫瓚和袁紹結仇,起因是公孫瓚的堂弟,公孫越在與袁紹打仗時陣亡了。

說起來,袁紹也挺冤的,他跟自家兄弟袁術搶地盤,本來沒公孫瓚什麼事。公孫瓚因為其他事,借兵給了袁術,公孫越替袁術上戰場,中流箭而死。袁紹自認倒黴,讓公孫範(公孫瓚的堂弟)當了勃海太守,跟公孫瓚求和。

可公孫瓚不依不撓,這才有了界橋大戰。在已有兩個敵人的情況下,公孫瓚又自己添了第三個敵人袁紹。

事實上,公孫越之死,公孫瓚也應負一定的責任。戰場上刀槍無眼,怕死就不該派公孫越上戰場。此時,公孫瓚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接過袁紹的橄欖枝,跟袁紹強強聯合,避免三線作戰才對。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4.公孫瓚沒處理好與幽州當地世族豪強的關係。

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公孫瓚最不應該做的就是,一杆子打翻一船人,與世族豪強關係惡劣,導致根基不穩,喪失了幽州的統治基礎。

公孫瓚由於出身問題,本能地排斥士族豪強。史料記載說,公孫瓚對有學識的豪族弟子抱有成見,得勢後,就打壓、甚至殺害他們,而他重用的都是商販走卒酷吏等,各類不入流的人群。

可在東漢時期,士族豪強是重要的政治力量,他們佔據了地方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主導權。只有得到他們的支持,諸侯們才能在地方上過好日子。公孫瓚如此不友好,士族豪強只得去支持其他勢力,比如依附到劉虞門下。

後來,公孫瓚殺死了劉虞,徹底激化了矛盾。劉虞舊部,豪族出生的鮮于輔,聯合了少數民族和袁紹,出動了十多萬的大軍,共同攻擊公孫瓚。公孫瓚三線作戰,一敗再敗,只得退回易縣固守。而後的防守更是愚不可及,居然死守高臺等死。最後,袁紹大軍挖地道,毀了公孫瓚居住的高臺,公孫瓚沒轍了,殺光了老婆孩子後,跟著自殺了。

總之,公孫瓚的失敗,主要是內憂外患,對外到處樹敵,三線作戰;對內沒有統治基礎,喪失民心。

(我是卡卡讀三國,深度解讀三國時代的歷史,歡迎關注)

夏目历史君
2019-11-01

都說袁紹、袁術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其實公孫瓚也是典型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他在原本與袁紹相爭佔優的情況下,慢慢作死,最終輸掉了。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公孫瓚在早期一直是北方一個很強大的勢力,多次打敗北方遊牧民族,名氣很大,實力甚至要比當時袁紹要強大的多。

也正是因為他的實力更強,他與袁紹的第一次大戰也是他率先發動的,目的是為了搶奪冀州。剛開始的時候,公孫瓚打的十分順利,畢竟實力雄厚,軍隊戰鬥力很高,還有一支名為白馬義從的特種部隊,冀州郡縣紛紛是望風歸降。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袁紹本來想求和,看著公孫瓚不給機會,只能硬著頭皮去打了,雙方在界橋大戰,史稱界橋大戰。這戰中袁紹令麴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公孫瓚由於勝仗打多了,加上欺負麴義兵少,於是膨脹了,下令讓白馬義從直接衝鋒,結果被早有準備的麴義軍後面的千張強弩齊發,白馬義從損失慘重。白馬義從都敗了,公孫瓚軍慌了,頓時間全軍混亂,袁紹軍乘機掩殺,公孫瓚大敗。

這一戰中本來公孫瓚能一鼓作氣打敗袁紹,徹底拿下冀州的,畢竟在此之前袁紹差不多是四面楚歌了。可惜由於傲慢輕敵,浪費了機會,還被傷了銳氣。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不過即便公孫瓚敗了,但實力依然不在袁紹之下,可惜公孫瓚又作死殺了劉虞。劉虞是當時漢室宗親,幽州牧,愛民如子,忠於漢室,名氣很大,也是公孫瓚上司。公孫瓚不恤百姓、窮兵贖武讓劉虞很不滿,於是他出兵討伐公孫瓚,只想節制下公孫瓚,阻止他的惡行。但由於他過於仁慈,打仗都不允許傷害百姓,導致久攻不下,被公孫瓚抓住機會給打敗了。公孫瓚趁勢拿下幽州,殺死了劉虞全家。

他雖然拿下了幽州,但由於殺了聲望極大的劉虞,他已經得罪了整個天下。他受到劉虞兒子、劉虞舊將、袁紹等多方勢力的圍剿,被打的無還手之力,逃到易京堅守不出。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其實他只要堅守撐到他們走了,仍然有機會東山再起。可惜他驕橫跋扈,疏遠他人,只顧自己,與妻妾娛樂,甚至部將被困也不去救援,致使他身邊親信全無,謀臣猛將都離開了他。到了最後,他身邊幾乎沒人了,他也深知大勢已去,引火自焚。

公孫瓚因為傲慢,錯失了打敗袁紹,拿下冀州最好時機;因為錯殺劉虞,搞的成為眾矢之的,兵敗如山倒;最後又因疏遠謀臣武將,導致身邊無人,最終於絕望之中自焚。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公孫瓚其實有很多機會,可惜他一步一步走錯,最終導致勢力消亡,發展不起來也怪他自己。

三水煮茶
2019-11-05

歷史上的公孫瓚是很牛逼的人物。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對公孫瓚寫了不少,有些真有些假,畢竟是小說之言。


公孫瓚出身貴族,開始做了一個小官,歷史記載他相貌堂堂機智過人,後來一路升遷做到了中郎將。公孫瓚軍事策略對外強硬,在邊疆作戰屢立戰功,威震北方遊牧部落。

有一次公孫瓚跟隨數十名騎兵外出巡邏關塞,看到數百名鮮卑騎兵,公孫瓚就退到空亭對隨行隊伍說:"如不主動進攻必將被殺。"於是 手執長矛策馬帶隊衝入鮮卑隊伍,殺傷數十人,雖倖免於死,自己也損失過半。鮮卑人以此為戒,再不敢輕易越進關塞。


公孫瓚很有軍事頭腦,在當時還組建了一隻千餘人的特種部隊“白馬義從”,將士全部白馬利刃,每次作戰之前高呼口號“蒼天可鑑,白馬為證,義之所至,生死相隨”。然後決死向前,這隻部隊當時赫赫有名威震天下。後來在界橋之戰中,白馬義從戰術指揮失當強攻敵軍,被弓弩手全部殲滅,公孫瓚失去了這隻部隊後就日漸衰落。


公孫瓚在軍事方面能力很強,但是政治能力很弱,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幽州牧劉虞是朝廷大員,也是公孫瓚的名義上司,公孫瓚不但不配合劉虞工作,還處處掣肘。最後兩人翻臉,幾次爭鬥後公孫瓚軍事力量打敗劉虞囚禁起來。按說劉虞已經對公孫瓚沒有了任何威脅,公孫瓚還是殺了劉虞。劉虞待百姓寬厚有賢官之名,公孫瓚道義上受譴責。


袁紹是當世豪傑貴族之後,兵多將廣糧草充足,和公孫瓚開始並沒有冤仇。一次袁紹的弟弟袁術(也是當時的大軍閥之一)派遣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進行一次軍事行動幫助孫堅,公孫越戰死。公孫瓚心生怨恨,毫無道理的要打袁紹,袁紹不想結仇,任命公孫瓚堂弟公孫範為南皮太守示好。公孫瓚無動於衷,堅持敵對,並在後來袁紹再次示好後強硬以對。這種策略終於激怒袁紹,成為袁紹大軍全力進攻公孫瓚的誘因。


袁紹大軍打敗公孫瓚,把公孫瓚包圍起來。公孫瓚臨河建城數十城寨首尾相連,屯糧無數,兵將眾多準備長期堅守。耗盡袁紹糧草後,等袁紹退軍在後面追擊,這樣的軍事策略並非沒有道理。但是公孫瓚對待部下薄情寡義,一次他部將被包圍,公孫瓚不許救援。還說要是每個將士都不肯努力,指望著別人救援,怎麼會賣命殺敵哪。這樣的軍事管理手段,讓部下心寒眾叛親離。


後來袁紹經過多次野戰,逐漸打的公孫瓚實力盡失,只能堅守不出。於是袁紹挖掘地道,一個個攻克城寨。公孫瓚知道已經一敗塗地,在主城自焚而死。


一代梟雄,就此落幕。


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相信讀者看過我的回答,已經有了答案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每日趣评
2019-11-06

公孫瓚是三國時期最早崛起的軍閥之一幾乎與袁紹是同一時期。而袁紹在任職渤海郡守期間實力還不如公孫瓚,那麼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呢?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公孫瓚是遼西人,少時勇武,曾任遼東屬國長史。在任職期間率數十騎騎兵擊潰了鮮卑數百名騎兵,由是聞名於北方少數民族之中。後升遷為涿縣縣令,當時正逢西涼馬騰、韓遂兵起,朝廷在幽州募集三千精銳騎兵交由公孫瓚統領。還沒等出發,河北黃巾軍張純起兵,公孫瓚於是就地平叛,討伐張純。

張純引誘烏丸丘力居一起叛亂,公孫瓚在討伐張純和丘力居過程中逐漸升官,官至中郎將,封都亭侯。公孫瓚雖驍勇,但不懂計謀,因此與丘力居相互廝殺五、六年,丘力居屢次侵犯青、徐、幽、冀,四州,公孫瓚都不能抵禦,由此可見,公孫瓚實力很一般。

朝廷憂慮於北部四州屢遭禍亂而不能止,於是派皇室宗親劉虞前去鎮守。而劉虞採取了和公孫瓚完全相反的方法,招安撫慰。劉虞對內撫卹難民,對外招撫叛軍。劉虞派人通知丘力居,對他曉之以厲害,讓他將張純的首級送來表功。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丘力居見劉虞採取懷柔政策,於是決定歸附,遂引去,不再犯邊。而劉虞也信守承諾,罷兵言和。為了限制公孫瓚肆意妄為,讓公孫瓚留一萬名騎兵屯右北平,從此禍亂漸止。張純後被鮮卑人所殺,首級送往劉虞處。

虞上罷諸屯兵,但留瓚將步騎萬人屯右北平。純乃棄妻子,逃入鮮卑,為其客王政所殺,送首詣虞。

此時的公孫瓚在地位上不能和劉虞相提並論,劉虞為幽州牧,執掌一方大權,而公孫瓚要受其指揮。但是公孫瓚對劉虞很不服氣,於是開始找機會報復劉虞,機會終於被公孫瓚找到了。什麼機會呢?

當時皇帝闇弱,被強臣董卓所挾持。因此,袁紹欲扶植新的皇帝來對抗董卓,他看中了威望既高實力又強的劉虞,但是劉虞不配合。

劉虞認為自己為漢臣,且為皇室宗親,不能做有違大義之事。於是劉虞表示,如果袁紹強為人難,那麼自己就逃亡匈奴以明志。袁紹看到不能實行,於是放棄。但是公孫瓚不這麼想,公孫瓚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紹亦使人私報虞,虞以國有正統,非人臣所宜言,固辭不許;乃欲圖奔匈奴以自絕,紹等乃止。

劉虞本不想主動攻擊公孫瓚,因為兩人為合作關係,但是公孫瓚後來的所作所為讓劉虞不得不去起兵限制他。怎麼回事呢?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漢獻帝被董卓挾持到長安,想要東歸。當時劉虞之子劉和為侍中,於是漢獻帝派劉和潛逃回去聯合自己的父親劉虞來拯救自己。劉和走到袁術的轄區南陽郡被袁術所截,袁術讓劉和給劉虞寫信,帶兵前來。劉虞得到書信想要遣兵,但是公孫瓚不讓。後公孫瓚怕袁術怪罪,於是派了自己的弟弟公孫越領兵前去見袁術,並且暗地交代,讓袁術扣留劉和,奪了劉和的兵馬。劉虞怪罪公孫瓚擅自從事,於是兩人開始有了矛盾。

後袁術和袁紹因為陽城發生爭端,袁術派公孫越孫堅攻擊袁紹的大將周昂,在亂戰中公孫越戰死。公孫瓚知道弟弟死亡後將怒氣撒到袁紹頭上,於是率軍討伐袁紹。這時公孫瓚才開始實力漸增,那麼公孫瓚強到什麼程度呢?公孫瓚攻擊袁紹,袁紹敗退,公孫瓚遂佔據三州之地。

遂舉兵與紹對戰,紹不勝。以嚴綱為冀州,田楷為青州,單經為兗州,置諸郡縣。

當時青州、冀州、兗州皆被公孫瓚所攻破佔領,公孫瓚一時之間成為河北最強的軍閥。劉虞怕公孫瓚坐大,於是率兵攻擊公孫瓚,但是實力不濟,被公孫瓚所擒。公孫瓚早就想殺劉虞,於是便以劉虞曾經想擅自稱帝的名義而將他斬首。隨後公孫瓚脅迫朝廷使者,自稱幽州牧,這時公孫瓚擁有幽州、冀州、青州、兗州四州之地,實力一騎絕塵。那麼為什麼最後卻沒有發展起來呢?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公孫瓚實力大增後開始自大,他沒有選擇廣招賢士,蓄養兵力,開疆拓土,而是變得故步自封。公孫瓚所信任的都是哪些人呢?他與算命先生劉緯臺,絲綢商人李移子,富商樂何當結拜為兄弟,還美其名曰這些人都是灌嬰、曲周之才,到頭來這些人沒有人能在他為難之時幫助他。

所寵遇驕恣者,類多庸兒,若故卜數師劉緯臺、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等三人,與之定兄弟之誓,自號為伯,謂三人者為仲叔季,富皆巨億,或取其女以配己子,常稱古者曲周、灌嬰之屬以譬也。

公孫瓚殺害劉虞也是個大失誤,劉虞死後,劉虞的手下鮮于輔、齊周、鮮于銀率領州郡的兵為劉虞報仇,他們推舉閻柔為烏丸大司馬,領兵攻擊公孫瓚,大破公孫瓚手下漁陽太守鄒丹。袁紹和劉虞之子劉和合兵,共同討伐公孫瓚。公孫瓚一時之間成為眾矢之的。

公孫瓚為了抵擋進攻,他將部眾分成數十部,每一部守一座城池,內豎高樓數十座。這些城池相互連接,用公孫瓚的話說叫:百樓不攻。公孫瓚這些計策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袁紹攻擊公孫瓚數年,也沒有將公孫瓚徹底擊敗。

兵法,百樓不攻。今吾樓櫓千重,食盡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欲以此弊紹。紹遣將攻之,連年不能拔。

公孫瓚想的非常美,他認為自己在此地堅守,時間一長形勢會有所變化,到時再相機而動。可惜袁紹沒有給他機會。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公孫瓚近似於坐以待斃的辦法給了袁紹機會,袁紹不斷蠶食公孫瓚的防區,而後期公孫瓚又捨不得去救援陷於圍攻的部眾,於是漸漸的只剩下公孫淵周圍的高樓和城池。

後袁紹令士兵挖地道進入公孫瓚所居住的樓下,然後用木頭支撐樓基,最後縱火燒燬木柱,高樓隨之倒塌。公孫淵眼看必敗,於是殺死自己的妻兒,然後自殺了,一代梟雄就此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公孫瓚從一開始便沒有大的志向,他曾經擁有廣闊的領土,兼領冀州、幽州、青州、兗州四州之地,實力不可謂為不厚。但是公孫瓚沒有廣招謀士,吸引猛將。而是偏信庸人,故步自封。終於在殺死劉虞後,遭到袁紹、劉和、閻柔的集體攻擊。而公孫瓚領兵作戰能力有限,手下又皆是庸碌之輩,最後雖然堅守了幾年,終歸還是敗了。敗的不冤,胸無大志,焉能不敗?

本回答獨發於悟空問答,覺得寫得好請隨手點贊,謝謝!

喜歡請隨手關注我的頭條號,謝謝!

大飞熊骑士
2019-11-01

如果曹操是“悔不該殺了那華佗呀”,公孫瓚就是“悔不該殺了那劉虞呀”,因為自從殺了劉虞後,公孫瓚進退失據,最後被袁紹和劉虞的舊部一起消滅在易京。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公孫瓚早年跟隨盧植學習,和劉備是同學,後來又在郡中任職,直到調到北地抵禦鮮卑後,才將他的勇猛之氣表現出來。有一次,公孫瓚帶著數十騎巡邏,遇到幾百名鮮卑騎兵,於是公孫瓚兩邊裝上槍頭,意氣風發,大戰鮮卑騎兵,終於將之殺退,威震邊關。隨後被朝廷任命為代行都督的職務,帶領幽州三千突騎,去圍剿叛軍。但是,漁陽張純和烏丸國丘力居反叛,攻打薊中,從此,公孫瓚和丘力居等胡人互攻了好幾年。可見,公孫瓚作戰勇猛,手下的騎兵戰鬥力也不俗。但是,丘力居等的騎兵畢竟善於機動多變,突擊青幽冀徐四州,公孫瓚卻不能阻止。所以,公孫瓚除了善於帶兵,作戰勇猛外,缺少謀略,所以不能行之有效的對胡人騎兵的防禦。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劉虞)

而日後被公孫瓚所殺害的劉虞,就是此時到達幽州的。劉虞是東漢所有的宗室中,屬於漢光武帝直系當中的一個,另外兩個分別是陳王劉寵(被袁術派人刺殺),一個是日後的曹魏謀臣劉曄。除了正宗的宗室宗親身份外,劉虞的聲望也很高,特別是之前擔任幽州刺史時,能威服邊關的各族胡人。所以,朝廷再度派劉虞來幽州叛,就是希望不用動干戈,而平叛亂。這一步,顯然是起效果了,丘力居等人十分高興,立刻退兵並派使者來向劉虞報告,張純後來也被門客殺害。不過,這讓守邊無方的公孫瓚十分嫉妒,也為公孫瓚和劉虞這位頂頭上司不和埋下了種子。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後來,公孫瓚加入和支持袁術的陣營,和袁紹產生了摩擦,並打出為弟弟報仇的口號,進攻袁紹。但是,公孫瓚擊破了青州黃巾軍後,更是驕傲自滿,所以驕兵必敗,公孫瓚敗在了袁紹的部將鞠義的手上。雖然打敗了,但是公孫瓚的實力還在,讓他眾叛親離的,就是殺害劉虞的事件。前文說了,劉虞無論是在東漢內部還是邊關羌胡的威望很高,公孫瓚雖然是假手使者殺的,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所以,劉虞的兒子劉和,還有擁護者,立刻招募了羌胡萬人左右的兵馬,再加上袁紹大軍的夾擊,公孫瓚最後在易京兵敗而亡。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所以,公孫瓚和劉虞的恩怨,是造成公孫瓚發展不起來的重要原因。首先,公孫瓚是站錯了隊。他在袁紹和袁術爭霸中,選擇了袁術,結果袁術稱帝,失去了天下人的心。而劉虞和袁紹的關係親密,袁紹甚至一度要擁護劉虞為帝,不過因為袁術不同意,劉虞也拒絕了作罷。第二,公孫瓚沒有政治頭腦,劉虞在幽州有聲望,有資歷,雖然軍事是比不上公孫瓚,但是劉虞代表的是政治,公孫瓚不會利用反而鬧矛盾,不利發展。第三,公孫瓚攻破了劉虞,又假借使者之手,殺了劉虞,更是失去人心。別忘了劉虞不但是宗室,職務上還是頂頭上司,那就怪不得趙雲也離開公孫瓚的陣營了。第四,公孫瓚陣營勇猛有餘,謀略不足,更是缺乏一個好的謀士。

蓦然随笔
2019-11-15

多年之後,公孫瓚面對高樓之下排山倒海的袁紹大軍,準會想起翩翩年少時的那次突圍。

彼時,他與數十騎出行塞下,突然遭遇鮮卑數百騎。敵眾我寡,他卻鮮衣怒馬,手持刃矛,馳出衝賊,一副英雄少年模樣。

而這一次,少年不在,英雄遲暮。其敗落,肇始於殺劉虞,失盡了幽燕民心。其根源,則在於他的孩子式思維。

瓚為庶出,從小受盡白眼,內心排斥士族門第。故“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窮苦之地。”他選擇親信販夫走卒,相信江湖才有兄弟。

這樣做,錯了嗎?

我們可以橫向比較下,同期的曹操也不大看的上士族,且行為更激烈。殺邊讓、誅孔融,一批又一批名士被逼俯首。

再縱向比較下,高祖劉邦多喜歡販夫走卒,樊噲是屠夫、夏侯嬰養馬、灌嬰賣布,卻皆為開國棟樑。

這樣看,貌似是沒錯。

然而。事分兩說。

曹操殺名士,卻能夠用荀彧(潁川大族),以為謀主。

劉邦愛江湖,但捨得用張良(韓國公子),言之必從。

公孫瓚呢,一竿子掃落一船人,決絕地推開了其他的可能性。終於,拜把的江湖兄弟們皆為庸才,民怨望之。

眼見逐鹿中原而不得(屢為袁紹所敗),公孫瓚又開始築高樓、屯萬谷,並振振有詞:“至於今日,兵革方始,觀此,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耕,以救凶年。”

這樣做,錯了嗎?

接著往橫向看,肥頭大耳的董卓不也在郿塢築堡,作富家翁,而關東諸侯無可奈何嗎(其敗在呂布禍生肘腋)。

縱向呢?後幾代的朱元璋同志,口號就是“廣積糧、緩稱王”,以江南為根基,終成大業。

這樣看,貌似是沒錯。

可等等。事還得兩說。

董卓攜有天子,手掌雄兵,背靠隴右,扼守崤函,無後顧之憂,有進取之勢,故可作壁上觀。

朱元璋扮豬吃虎,廣納賢才,坐擁富庶之地,一鼓作氣而得天下。

公孫瓚呢,近乎顧影自憐式的保守,像一隻鴕鳥埋起了頭。幽燕重地、袁紹臥榻之旁,怎能鼾睡如常。

他就像個孩子,容易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不喜歡的人一概不喜歡,做一件事就非得做絕到老死不相往來。

這種方式,可以一夫當關,肆意妄為:白馬義從一時風頭無兩;

卻缺乏縱深和圓潤,鋒芒過後便顯荒涼:袁紹興兵、諸將求救之時,他淡然的說,“救一人,使後將恃救,不肯力戰。”話沒錯、邏輯也自洽。但背後不就是孩子式的自私嗎?

這樣的思維像繭,礙著別人難受,更縛得自己難堪。

於是,諸將或降或潰,終成敗亡之勢。

五味社
2019-11-02

作為比方最強的諸侯,最終因個人原因,高開低走,身死家滅。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正所謂“驕兵必敗”,很多雄主均難逃這樣的命運,袁紹、曹操、劉備、公孫瓚。

公孫瓚的實力起初並不弱,最巔峰時期,勢力遍及幽、並、青、冀四州,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更有強悍的白馬義從。

原本能一統北方的他,最終高開低走,被袁紹擊敗。

界橋之戰中,由於他的自負,白馬義從全軍覆滅。

後來公孫瓚與袁紹之間相互攻伐,互有勝負,但由於公孫瓚倒行逆施,能人志士皆離他而去。

易京之戰,公孫瓚只守不攻,妄想憑藉易京要塞的堅固,數十萬噸的糧草,堅守此處待天下大變。沒想到,袁紹最終攻破易京,公孫瓚身死家滅。

袁紹擊敗公孫瓚後,坐擁冀、青、並、幽,實力大增,成為北方最大的諸侯,開始南下,最終難逃“驕兵必敗”的運命,官渡之戰被曹操擊敗。

灵魂的感触
2019-11-02

公元199年,曾屢破胡虜,威震塞外的白馬將軍公孫瓚在敵軍兵臨城下之際,引火自焚,一代梟雄就此慘淡收場。話說公孫瓚曾憑藉自己的實力,一度成為漢末北方勢力最強的軍閥,為何沒能繼續走下去,而是落得如此結局呢?四個字概括那便是——咎由自取!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白馬將軍

白馬將軍,一個令人充滿遐想的名號!話說公孫瓚因何被稱為白馬將軍呢?不得不說,公孫瓚在漢末群雄中,確實是一個比較有能力的人。公孫瓚出身貴族,但因母親地位卑賤,仕途並不順暢,後因相貌英俊且有才能,得到涿郡太守賞識,逐步做到了中郎將,對待北方遊牧民族入侵,公孫瓚態度強硬,多次與外族交戰,因其作戰勇猛,胡人不敢南下,公孫瓚也成為了當時威震邊疆的悍將。因公孫瓚喜歡騎白馬,外出征戰身邊常有數十個善於騎射的騎士相隨左右(史稱“白馬義從”),故有“白馬將軍”之名。

睚眥必報

不過這位“白馬將軍”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好!

睚眥必報這個成語大家一定不陌生,想必許多朋友看到這個成語都會想到戰國時期的秦國國相範睢,不過我到覺得範睢是個有真性情的人,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仇必報”,恩怨分明,到不像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睚眥必報”,倒是公孫瓚這個人,那絕對是個真正的心胸狹窄,睚眥必報之人。南朝史學家范曄曾對公孫瓚作出這樣的評價:

“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

可不可信呢?往下看便知。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殘殺劉虞

劉虞是誰?漢室宗親,漢光武帝劉秀的直系子孫,堪稱漢末聲望最高的漢室宗親,為什麼劉虞聲望如此之高呢?一是在其擔任幽州刺史時,不起兵戈就威服了邊關各族胡人。其二則是劉虞確實是個老好人,劉虞以簡樸著稱,為政寬仁,愛民如子,深得人心。當時的公孫瓚本是劉虞的屬下,但由於公孫瓚主管軍事,又長期活躍在幽州地區,對剛上任的這位新領導並不放在眼裡,經常是我行我素,公孫瓚因多次擊敗胡人,自恃功高,多次放縱自己的部隊掠奪百姓,而劉虞則對百姓十分仁愛。因此兩人的關係逐漸惡化。後來公孫瓚因支持袁術而與袁紹交惡,兩人為爭奪冀州而打得不可開交,而劉虞認為公孫瓚窮兵贖武,時起兵戈,對百姓的危害很大,便採取措施想要節制公孫瓚的行為,對此公孫瓚是非常憤怒,繼而變本加厲的掠奪百姓,終於將劉虞給激怒了,後劉虞親率大軍征討公孫瓚,但因手下出賣,且劉虞一介文官,缺乏征戰經驗,後被公孫瓚擊敗,而公孫瓚對這位上司也是絲毫不留情面,將劉虞全家誅殺。殺死劉虞後,公孫瓚雖得到了整個幽州,但也徹底的失去了北方人心。劉虞死後,北方百姓無不痛哭流涕,公孫瓚看似一躍成為了北方第一大軍閥,殊不知已是“黃花落葉”!

眾叛親離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興兵攻打公孫瓚。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曾有公孫瓚大將陷於袁紹陣中等待救援,而公孫瓚對此說到:“救一人,那以後眾人都會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戰。”於是就這樣將自己的大將給“賣了”,可見此人是多麼的自私自利,所以後來與袁紹的交戰中,公孫瓚連戰連敗,手下將士走的走,降的降,眾叛親離,終落得個孤城自焚的結局。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文史宴
2019-10-31

公孫瓚當初能發跡,是因為親近士族,後來敗了,是因為跟士族鬧掰了。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在東漢末年的社會裡面,士族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親近士族的人才有可能獲勝,袁紹就是親士族的,曹操雖然不及袁紹但總體上還是親士族的,公孫瓚一開始也是親士族的,首先他陪同太守流放日南,符合儒學價值觀,其次他是士族名儒盧植的學生,等於是向士族靠攏,因為這兩者給他帶來的好名聲,他在幽州豪族中脫穎而出,加上自己本身的戰鬥技能,公孫瓚很快就得到升遷,成為幽州一霸,一度把手伸進冀州、青州、徐州、幷州。

但割據幽州之後,公孫瓚殺害了深受愛戴的宗室士族劉虞,導致後方不穩,與袁紹的作戰每況愈下,只能退回幽州。他因此對士族產生了憤恨心裡,有意不予使用,而使用一些寒門,當然也就得不到士族的助力,最後就一潰千里,全家燒死在易京樓上了。

深藏不露的鱼
2019-06-15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人是劉備早期事業起步的恩人和上級,但這個人似乎虎頭蛇尾,前期厲害,後期窩囊。他就是東漢末年盤踞北方的軍閥公孫瓚。

公孫瓚是和劉備同時代的人物,但其成事比劉備早很多。公孫瓚是貴族子弟,但因其母親出身低微,稍長大後家族只能安排其在郡中當個小吏。不久因儀表非凡,才智卓越而受到太守劉君賞識,併成為其女婿。為培養公孫瓚其岳父還幫助他拜前太守盧植為師,在此期間與劉備和劉德然共同師從於盧植門下。出師後,公孫瓚回到劉君處任御車。可惜不久劉太守因犯罪被髮配到交州日南,公孫瓚冒著違法的危險喬裝成士兵沿途護送劉太守,途中劉太守被赦免。公孫瓚歸來後因此德行被舉孝廉,任為遼東屬國長史。

事業起步之後,有一次公孫瓚跟隨數十名騎兵外出巡邏關塞,看到數百名鮮卑騎兵,公孫瓚就退到空亭對隨行隊伍說:“如不主動進攻必將被殺。”於是 手執長矛策馬帶隊衝入鮮卑隊伍,殺傷數十人,雖幸於死,自己也損失過半。鮮卑人以此為戒,再不敢輕易越進關塞。公孫瓚升遷為涿縣縣令。

公元178年—公元184年(光和年間),邊章、韓遂叛亂,朝廷從幽州徵發三千精銳騎兵,並給予公孫瓚都督行事的符節,統帥此三千騎兵。公孫瓚率軍到薊中時,碰上張純引誘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叛亂,公孫瓚以三千騎兵追討張純等叛賊,立下戰功,升為騎督尉。此時,屬國烏桓首領貪至王率眾歸降公孫瓚。公孫瓚又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進駐屬國,此後的五六年間,公孫瓚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不爭戰不斷。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公元188年(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孫瓚與張純、丘力居等戰於蜀國石門,張純等大敗,朝廷詔拜公孫瓚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又兼領屬國長史。公孫瓚於是統領兵馬,守護邊境。每次一聽到敵人來襲,公孫瓚馬上聲疾色厲,作戰時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倒夜深。從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的勇猛,不敢再來進犯。公孫瓚常與身邊數十個善於騎射的人都騎白馬,相互間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

後來,朝廷派劉虞為幽州牧,劉虞到任後,派遣使臣到遊牧民族中曉以利害,責令他們獻上張純的首級。丘力居等聽說劉虞到了,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溝通歸附之事。公孫瓚擔心劉虞立功,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殺這些使者,二人自此開始結怨。公元189年(漢靈帝中平六年)三月,張純被其門客王政殺掉並把首級送給劉虞。劉虞因安撫遊牧民族有功而被授予太尉之職,封為襄賁侯。不久,又遷劉虞為大司馬,公孫瓚為奮武將軍,封為薊侯。

公元191年(漢獻帝初平二年),青州黃巾軍攻打渤海(今河北南皮東北),聚眾三十萬,欲與黑山軍會合,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在東光南大破青州黃巾,斬首三萬餘。青州黃巾軍棄輜重,奔走渡河。公孫瓚等他們過到一半時出擊,再次大敗黃巾軍,死者數萬,俘虜七萬餘人,車甲財物無數,於是公孫瓚威名大震。後來,公孫瓚佔領了 冀州、青州、兗州等地,並任命嚴綱為冀州州牧,田楷為青州州牧,單經為兗州州牧,並配置了郡守縣令,其中就包括劉備。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公元192年(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孫瓚與在界橋南二十里處展開大戰,結果不敵袁紹,但公孫瓚也沒有完全失敗,雙方戰成均勢,後來罷戰。公元193年(漢獻帝初平四年),劉虞率兵攻打公孫瓚,公孫瓚招募精兵數百人,順著風勢放火,趁勢殺入劉虞兵營,劉虞大敗,被活捉。此時董卓已死,獻帝派使者段訓給劉虞增加封地,令其督統六州,升遷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公孫瓚誣陷劉虞與袁紹謀取稱帝,脅迫段訓斬劉虞及其妻子兒女於薊市。公孫瓚殺了劉虞之後,得到了整個幽州,日益驕矜,不恤百姓,記過善忘,睚眥必報。

取得一定戰果的公孫瓚此後變得越來越消沉,公元195年(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孫瓚與劉虞殘部鮮卑、烏丸等胡兵數萬人交戰,結果公孫瓚大敗,後來又屢敗屢戰,只好逃回易京堅守,並命令士兵在易河邊挖十餘道戰壕,又在戰壕內堆築高達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築有營壘。塹壕中央的土丘最高,達十餘丈,公孫瓚自居其中,以鐵為門,斥去左右,令男人七歲以上不得進入,只與妻妾住在裡面,又囤積糧谷三百萬斛。公孫瓚又疏遠賓客,致使身邊沒有一個親信,謀臣猛將都漸漸疏遠了。從此以後,很少出來打仗。

三國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公元198年(漢獻帝建安三年),袁紹傳書給公孫瓚,想跟他釋和,公孫瓚沒有答覆,反而增強守備。於是,袁紹興兵討伐公孫瓚,袁紹部隊攻打到公孫瓚部將的時候, 公孫瓚不肯相救,竟說:“救一人,那以後眾人都會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戰。”結果,公孫瓚的部將一個接一個失敗,他卻只是堅守不出,後來袁紹誘騙公孫瓚出戰,結果敗回老巢。袁紹於是掘地道到城樓下,毀壞其望樓,漸漸到達中央的土丘。公孫瓚自料必敗無疑,先殺掉自己的妻子、兒女,然後引火自焚。

公孫瓚作為亂世豪強,曾經控制了中國東部地區的絕大部分,包括今天的遼寧、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地。與呂布等名將相比,他更多的是堅毅和勇敢,但是常年的廝殺使他後來變得性格殘忍, 又沒有政治信念,在戰爭劫掠中日益貪婪,殘害百姓。在害死劉虞後,公孫瓚集團喪失人心土崩瓦解,晚年更是貪圖享樂,喪失鬥志,最終難免不走向失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