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清新環境美的大山裡,農民能如何走出傳統的農耕模式?
空氣清新環境美的大山裡,農民能如何走出傳統的農耕模式?
空氣清新環境美的大山裡,農民能如何走出傳統的農耕模式?
空氣清新環境美的大山裡,農民能如何走出傳統的農耕模式?
空氣清新環境美的大山裡,農民能如何走出傳統的農耕模式?
空氣清新環境美的大山裡,農民能如何走出傳統的農耕模式?
空氣清新環境美的大山裡,農民能如何走出傳統的農耕模式?
空氣清新環境美的大山裡,農民能如何走出傳統的農耕模式?
空氣清新環境美的大山裡,農民能如何走出傳統的農耕模式?
空氣清新環境美的大山裡,農民能如何走出傳統的農耕模式?
空氣清新環境美的大山裡,農民能如何走出傳統的農耕模式?
空氣清新環境美的大山裡,農民能如何走出傳統的農耕模式?
空氣清新環境美的大山裡,農民能如何走出傳統的農耕模式?
圖說稷山
1/12 畫面中的老人名叫餘福成,今年七十六歲,世代生活在呂梁山腹地的大山裡,這裡雖然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但是環境造就了一切,種莊稼依然得靠天吃飯。老人仰望大山,感慨大山養育了一代一代靠山吃飯的子民,不知道他這代的耕作方式還要走多久。
2/12 餘老漢的兒子告訴攝影師:他家這塊埝上埝下的山地,土質非常好,往年雨水好時小麥都打十五袋(方言,裝化肥的袋子約1500斤),今年特別的乾旱能打300斤就不錯了。
3/12 農忙的時候,餘老漢的女兒和女婿也過來幫忙收割小麥。
4/12 餘老漢的兒子一邊喝水一邊說:他在附近的工廠上班,今年的小麥收成還不夠他請假的工資,即便是這樣,地還是要種的,民以食為天嘛。種經濟林面積太少,不成規模,交通不便,運費成本高。他希望近期能有一場好雨,趕快復播點油葵。
5/12 一場小雨過後,餘老漢電話通知攝影師說:他要借用親家的毛驢,抓緊時機犁地點種油葵,要拍攝趕快上來。攝影師驅車不到一個小時趕到,他們已經犁地過半。
6/12 因為毛驢不是自己飼養的原因,父子倆犁地非常的艱辛。毛驢不聽話,還要人在前面牽著它才走 ,否則滿地轉圈。這也算是犟死驢的緣故吧。
7/12 由於毛驢的不聽話,父子倆只能犁完二犁,才能再點種一行油葵。兒子點種非常認真,每次一粒,要是多了還要彎腰撿起來,有時種子點放在淺一點的地方,還要用腳去撒一下,用土覆蓋住,害怕到時磨不住。
8/12 山裡人的智慧豐富,在地裡的埝邊用大一點的石頭壘成個圓圈,在地裡邊幹活撿到的石塊都放在一起,減少生產用具的損傷。
9/12 為了保證油葵的出苗率,點種油葵不能犁地太深。
10/12 兒子心疼父親說:都七十六還在幹這重活,不時的讓父親停下來休息一會,點上一根菸。告訴攝影師山裡蚊蟲和蛇多,吸菸可以避免它們叮咬。
11/12 油葵點完後,還要及時用磨磨一下,把油葵覆蓋實。這是毛驢的尾巴,對踩磨人的平衡起了關鍵作用,不知道大山裡這樣的勞動場景,什麼時候可以不再有。
12/12 中午時分,餘老漢的老伴做好飯來到地裡,招呼他們回家吃飯,一再邀請攝影師一塊回去吃飯。蜿蜒謝絕後,目送一家人收工回家,攝影師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湧上了心頭。
2019-07-05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