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為何在酒的態度上決然不同?你怎麼看?

4 個回答
不想设计的设计
2018-12-25

首先從儒釋道三家的文化價值觀說起。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進取文化。

道家文化:規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獻文化。

二、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

道家文化:領悟道、修養德、求自 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 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 智慧。

三、人生觀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四、世界觀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創 造地獄、極樂。

五、價值觀

儒家文化: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

佛家文化: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

六、哲學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然後再來說一說他們對酒的態度。

儒家對酒是極其尊重的,因為酒是糧食釀造的,所以極其尊貴,古時候主要用來祭祀神和祖先用的。然後人才可以飲用。在儒家思想裡,酒成了人際交往的必備之物。以酒待客是敬禮之道。儒家雖然對酒很尊重,然後卻提倡飲酒不過量不亂性。飲酒時遵循先天、地、鬼、神,後長、幼、尊、卑的順序飲酒;在飲酒時不可發狂、適量而可。

道教對等酒也很尊重,呈現出一種比較寬容的接納態度,把酒叫做玉液、瓊漿,認為“神仙不禁酒,以能行氣壯神,然不過飲也。”然而道家提出,飲酒不可過量,需要節制,也就是說要適量飲酒。同時道家在修道過程中有時還要借重於酒。道教飲食中很看重酒的養生保健功效,認為酒能調節人體生態平衡,可以避穢、助藥力,適當飲用有益健康。

佛教則是完全禁酒的。佛家戒律是自己不能飲酒,也不能給別人飲酒,家裡也不要藏酒。酒戒可以算是佛門重戒,破戒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佛教禁酒,並不是說酒有什麼不好。而是認為多數人們酒後會亂性,犯殺盜淫妄之罪,所以要預防。

儒、釋、道為何在酒的態度上決然不同呢?根本原因就是他們的教義的區別,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思想,融入世俗生活中的,享受酒也是一種世俗的樂趣。道教追求的是長生不老,所以對酒也不會排斥。而佛教則不同,佛教講究修行,要清心寡慾,不能沉醉。所以對酒就比較排斥了。


儒、釋、道為何在酒的態度上決然不同?你怎麼看?
命理师陈一宏
2018-12-26

儒、釋、道為何在酒的態度上決然不同?你怎麼看?

儒釋道,其實對酒都是一樣的認識。只是在態度上,有不同的說法而已,叫大同小異吧。

最為人熟知的便是佛家對酒的態度,酒戒。這個酒被列為戒法中的遮戒,就是佛法中的說法,是要把根拔出,不沾酒,就是最好的。因為酒這個東西雖然小飲是沒事的,或者必要的時候作為藥酒來用。可是誰能保證小飲呢?誰能保證不喝醉呢?只要喝醉了,就神昏顛倒了,不是嗎?人只要一喝醉,保準做後悔事,為了安全起見,自然是不沾酒最為上策。不過,佛也沒讓人人當酒為戒,只是,你想做的更好的情況下,想約束好自己,那麼可以,以酒為戒,這是一種修持。

道家,儘管給酒取了很好聽的名字,如瓊漿玉液,還有神仙也喝酒。可是呢,酒也是一戒,最好是不喝。老子也講過: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這也是戒,把根本戒掉了,就行了。這是比較高深的說法,其實和佛法一樣意思,真想解脫束縛,就要從根本斷除。

儒家呢,沒這麼高深的法,更加註重世間法。因此認為酒是好東西,也是交際的好東西。小飲有益身心健康,只要人會控制適當即可。

其實儒釋道都也在某些場合會用到酒的,比如一些祭祀法會。有人就奇怪了,儒家和道家用酒可以理解,怎麼佛家也用酒呢?其實很簡單的啦,佛法也需要世間弘揚,並且大愛無疆,於是會也有很多護法神在護持佛法,佛菩薩們雖然不需要喝酒,可是諸護法他們沒戒酒啊,我們比如說關聖帝君,對不對?比如玉皇大帝,對不對?山河大地諸神等,他們可以喝的。我們凡人呢尊重他們敬拜他們的時候,也是可以敬酒的啦。佛法呢,也是很通融的,隨順的,並沒說在我這裡,你就一定不能飲酒。

以上,是我的一點粗見,分享給大家,有不足之處,請指導。本人命理師陳一宏,歡迎關注交流。

太和周讯
2018-12-26

儒家講入世,拿得起,關鍵在一個仁字。

釋家講超世,故放得下,關鍵在一個空字。

道家講出世,故想的開,關鍵在一個道字。

塞北明珠1
2018-12-26

借酒論儒釋道作人文之成就,依循天地運化之規律在人亊物這層天地裡是一永恆的指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