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見過的歷史照片:一組民國底層百姓生活老照片
老照片
1/7
賣糖葫蘆的孩子。20世紀30年代,北平街頭上販賣糖葫蘆的小孩。糖葫蘆為紅色山楂所串成,味道甜美,通常小串賣二錢,大串賣四錢,為北方孩子冬天常吃的零食。照片中頭戴髮髻的小女孩手裡拿著錢,正要買一串糖葫蘆,為北方常見的年節即景。
2/7
街頭理髮。20世紀20年代,東北某地街頭理髮。雖是街頭理髮,理髮師卻傢什齊全,有洗臉和洗頭的臉盆,擔子直立以後還可以當客人的衣帽架。時值正午,暖陽驅寒,顧客怡然自得,昏昏欲睡,不覺頂上已煥然一新也。
3/7
修補匠。20世紀20年代,華北市街的一名修補匠,挑著各種修補工具,在沿街兜攬生意。由於收費低廉,他們很受一般百姓的歡迎。此外,工匠們沿街叫喊的聲音,日後也成為民俗藝術研究者採集的對象。
4/7
獻藝討賞的流浪藝人。20世紀30年代,華北市街上一對流浪藝人在一餐館前獻藝討賞。這些藝人多出自窮苦人家,從小拜師學藝,雖目不識丁,無任何正式的音樂訓練,但在師傅的指點下強記博取,亦成一門,通常能歌善舞,以流浪方式沿街獻唱,許多傳統的民間歌謠經由他們保存下來。
5/7
儲藏大白菜的農家。20世紀30年代,東北遼陽附近的一處農家正處理著成堆的大白菜,以便過冬。中國北方居民有貯藏大白菜過冬的習俗。豐年時節,大白菜堆積如山,農民笑逐顏開。至於大白菜的烹煮方法,各地均發展出獨有的特色,東北頗負盛名的自然是那令人垂涎欲滴的酸菜火鍋。
6/7
營口天后宮即景。20世紀20年代,營口市天后宮的馬路,一隊士兵正扛槍行進,穿越市街。營口為遼寧省的戰略要衝,自古兵災甚多。照片中的寺廟、居民小販以及行進的部隊如實地反映了民初東北城市的生活景緻,彷佛電影中的畫面。
7/7
民間戲班。20世紀30年代,華北某地一民間戲班,行走江湖,賣藝謀生。戲班的孩子們通常是孤兒,或是來自清貧人家,從師學藝,拉琴、彈箏、清嗓。這等小戲班自難登大雅之堂,只能在小型廟會紮上一角,或到酒樓討賞。香港著名影星成龍從小就是在戲班長大,與師傅和師兄妹們留有深厚的感情,後來曾拍攝《七小福》紀念之。
2019-09-18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