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恭親王奕訢?

如果是他取代奕詝當了皇帝,慈禧是不是就沒戲了?怎樣評價恭親王奕訢?
3 個回答
有书共读
2019-01-27

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乃是道光皇帝第六子。

他雖與天子之位擦肩而過,但卻實際執掌政權數十年,自咸豐至光緒年間,三朝期間所有重大事件,幾乎都和這位恭王爺有關。

他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時初露鋒芒,臨危受命與洋人談判。在敵兵槍炮威脅之下,奕欣代表清朝簽訂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

作為談判者和簽約者,奕訢對侵略者的驕橫傲慢忍氣吞聲而無可奈何。這次屈辱,使年輕的恭親王大受刺激,他立志走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自強的道路。

咸豐帝去世後,出於維護共同利益的目的,奕訢聯手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剷除肅順等顧命八大臣對朝廷的把控,成功奪回了皇權。

辛酉政變後,奕訢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兼領神機營,並享受親王雙俸,在此後的五年間,內外大權集於一身的奕訢,以其議政王的高貴地位,達到了一生政治生涯的頂峰。

之後,他順應歷史,開始興辦洋務。首次設立由軍機大臣兼管總理各國事務總理衙門,並因此被頑固舊勢力罵為賣國的“鬼子六”。

奕訢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三十年,使我國開始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因此可以說,他是中國近代外交事業的開拓者。怎樣評價恭親王奕訢?

他還主張開辦近代教育,引進西方技術;開辦近代企業、走自強之路,收回失去的國權。之後洋務運動就是以其為總方針,開始大規模興建近代軍事工業的。

1862年,他又主張成立了第一個不同於封建八股教育的西式學堂——同文館,培養了一批批專門人才,有力促進了洋務運動中軍用、民用工業的發展。

晚清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的現實賦予了恭親王奕訢施展政治抱負的動力和舞臺。而作為曾與皇位失之交臂的優秀皇子,奕訢的個人價值也得到了最大化的展示。

按中國人的哲學觀,“物極必反”。鮮花開到最鮮豔時開始衰敗,人的運氣達到鼎盛時,就預示著要走下坡路了。

恭親王奕訢的結局也就是從這時起拉開了序幕~

一、甲申易樞,叔嫂失和。

和慈禧關係的破裂,是奕訢命運十分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在咸豐時期,雖然他一直在宦海中起起伏伏,但由於“恭親王”這把保護傘的作用,他始終未曾喪失鬥志。這一次,情形卻大不相同了。

有人曾評價慈禧“但知權力,絕無政見”。因此,恭親王最初得以主政,全賴慈禧缺乏政見,事事依靠。

雖然彼此並不欣賞,但恭親王與慈禧太后之間至少還保持著表面的和諧。可是慈安太后的猝死徹底打破了這種平衡。

一直以來,兩位太后間的“嫡庶之分”像“天塹”一般不可逾越。而奕訢,也正是充分利用了這一點。

他故意突出兩人之間的差別,給予慈安太后充分的尊重,以換取慈安的信任與支持。

雖然慈禧小心翼翼地維護處理兩人之間的關係,但是有所爭執也必是多處下風。

同治八年,奕訢聯手慈安太后處死了“違制”的安德海;同治十一年,他們又為同治帝選擇了慈禧很不喜歡的皇后;光緒七年,咸豐帝陵寢前的排位,恭親王再次聯手慈安佔了上風。

“名分”差別,使得慈禧一直忍氣吞聲。如今這種平衡被打破了,後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人就說了,奕訢乃是道光皇帝欽命的恭親王,就是跟慈禧鬧掰了,慈禧又能把這小叔子怎麼樣?怎樣評價恭親王奕訢?

呵呵,您可別以為這是叔嫂的家務事。這對叔嫂關係的破裂可是直接決定著恭親王的最終命運呢,因為他這位皇嫂,手裡握的是皇權啊!

二、官場遭謫,政途暗淡

手握皇權而又不懂政務的慈禧,自此開始了對奕訢的排擠。

當時,正逢中法關係緊張。面對清王室日漸衰微,奕訢主張避戰求和,向法妥協。這一主張得到軍機處和總理衙門大多數要員的支持。

與此同時,以慈禧新提拔的親信醇親王為首的親貴大臣則主張與法交戰,雙方相持不下。

邊關告急,翰林左庶子盛昱上奏,要求嚴議軍機大臣的過失,將矛頭指向軍機大臣李鴻章。慈禧接到奏摺後,次日臨朝頒諭旨嚴斥奕訢委蛇保榮,酌令罷免其軍機大臣等一切職務,褫奪雙俸,回家去養病。

從此,奕欣閒居長達十年,從政治的頂峰跌入了波谷。

盛昱奏摺矛頭所指,乃是李鴻章,而結果處置最重的卻是奕訢。這明擺著就是慈禧對於恭親王勢力的毫不留情。

三、一蹶不振,鬱郁終老。

甲午戰敗之後,清朝廷愈加蕭條。在大臣們一再薦舉下,慈禧不得不勉強再起用奕訢為領軍機的重臣。

但此時的奕訢,一則由於年事已高,再則也是已洞悉慈禧的攬權私心,所以態度模稜圓滑,凡事委蛇因循,早已難尋年輕時代的銳氣。怎樣評價恭親王奕訢?

以致於朝野上下都對他失望之極。

然而面對慈禧已根深蒂固的專制權威,腐朽難化的思想格局,除順從外,奕訢也別無他法。

在戊戌變法時,奕訢極力反對立憲改革,和慈禧太后等頑固派站到了同一陣營中。同年四月,這位清朝親王,結束了光輝的一生,因病去世了,終年67歲。

綜上所述,恭親王奕訢空有一腔抱負,滿腹壯志未酬,卻苦於沒有穩定施展的舞臺。身為親王,他一生起起落落,其經歷充滿了戲劇性。

他於清帝國大廈將傾之際,力挽危局,勵精圖治,是清朝皇族子弟中非常出色的實幹家。

雖最終難逃皇權爭奪犧牲品的命運,但他為國家家奮發圖強所做的努力在中國近代史上永遠無法抹去!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端木赐香
2019-08-14

怎樣評價恭親王奕訢?

奕訢是大清改開的倡導者,洋務運動的操盤手,近代中國外交與教育轉型的開拓者,晚清宗室最具世界眼光的政治家。

奕訢(1832-1898),道光皇帝第六子,據說在道光九個兒子中最聰明,“讀能成誦”。

1853年,面對太平軍的咄咄逼人之勢,咸豐皇帝任命奕訢到“軍機大臣上行走”。奕訢“參贊軍務,夙夜勤勞”,獲贊甚多。他旺盛的人氣讓咸豐有點嫉妒。1858年,咸豐罷免了他的軍機大臣。

不只是人氣,奕訢身體素質也比奕詝好。

怎麼說呢?都怨奕詝的娘太精明瞭,但聰明反被聰明誤——其實,最應該當皇帝的,既不是老六奕訢,也不是老四奕詝,而是老五,那個粗俗又醜陋的惇親王奕誴——當然奕詝與奕訢也都談不上帥,前者尖嘴猴腮,後者,如果不是氣質與才幹加分,也實在不咋地。

據說,老五奕誴才應該是道光皇帝的“長子”。在奕誴出生之前的兩個月,道光皇帝剛剛失手踢死了長子,而次子、三子均在2-3歲時早夭。當時,後宮有兩位嬪妃:祥貴人(奕誴之母)和全嬪(奕詝之母)都懷著身孕。按預產期,祥妃最早生產,即日後的惇親王奕誴將成為道光皇帝的四子,也即存世的長子。野史傳說,全嬪是個心機婊,收買御醫吃了催產藥,搶在祥妃之前,生下了皇四子奕詝。六天後,奕誴姍姍來遲,因前面有人加塞,屈居老五。再一年後,早夭的次子、三子之母靜妃又生下了皇六子奕訢。

我們常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奕詝的娘倒是做到了,但是“搶跑”的結果,早產兒體質弱呀,加諸以後做了皇帝,後宮如此多嬌,引皇帝年紀輕輕即折腰,掛得有些早不說,龍子也只留下一個同治。

老四奕詝也算大氣,即位後,將老六奕訢晉升為恭親王,並將恭親王和惇郡王都安排到了軍機處,突破了親王們不可兼軍機的祖制。

1860年,怡親王載垣拘捕了英法進京談判代表,英法聯軍直逼京師。咸豐匆忙逃往熱河,又想起老六的好來,命奕訢留京同洋人談判。在收拾爛攤子的過程中,面對洋人的驕橫,奕訢氣得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驕傲的自尊深受刺激,遂決心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走富國強兵之路。在奕訢等人的提議下,清政府成立了總攬對外事務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

辛酉政變後,主持朝政的奕訢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人,韜光養晦,和平外交,發展洋務,不僅平息了太平天國暴亂,還為大清贏得了一個難得的發展環境。在他的推動和支持下,清政府創辦了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局、開平煤礦等近代企業,到甲午戰爭之前,大清的經濟較鴉片戰爭之前有了很大的恢復和發展。奕訢是當之無愧的洋務操盤手。

此外,奕訢還編練了使用新式武器的神機營;批准設立了第一條電報線;創辦了第一所近代學校同文館,並派同文館畢業生遊歷歐洲,考察各國政教風俗;在同文館增設天文、算學館時,面對頑固派的攻擊,他甘願“竭慮殫思,但期可以收效,雖冒天下之大不韙,亦所不辭”,表露出了對科技與教育的高度重視。

老六前期,年輕氣盛,不時的像個小公雞一樣,動不動我驕傲。但較量幾次後,發現對付不了嫂子,時不時的得跪人家前面,痛哭流涕,批評與自我批評。長此以往,朝氣只會變成潮氣。一句話,中國人的朝氣,就怕官場。所以,老六隨著年紀的增長,對於大清的政事,也有些撒手了。隨你們的便吧,大便的便,小便的便。不過,起碼的政治睿智,他還是有的。1898年,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對前來探視的慈禧、光緒作了最後的政治交待,希望光緒皇帝恪守成憲,維繫人心,不要急功冒進,不要被誇誇其談的翁同龢所誤導,不要為“廣東小人”康有為脫離既有體制另起爐灶的臆想所忽悠……可惜,他還是沒有能阻止得了狂野的百日維新。

《清史•諸王列傳》對奕新的評價是,“綢繆宮府,定亂綏疆,罷不生懟,用不辭勞,有純臣之度。”

至於說奕訢如果當了皇帝,作為嫂子的慈禧根本不可能進入政治中心,沒戲自然是肯定的了。

最後總結一句:所謂的同治,除了母子同治、兩宮同治,還有叔嫂同治。但是,不管是對面太后,還是面對皇帝,奕訢都是永遠的老二。在中國,當老二不是個好活兒。上面,你得看老大的,老大即使神經病,你也得聽;下面,你得彌縫,彌縫國內各派,彌縫中外交構,彌縫母子矛盾、兩宮矛盾,彌縫老大的屎褲子,彌縫臥榻之旁自己的呼嚕聲不能打得過大……總之,你是帝國政治的平衡器。你在,帝國平衡,你不在,帝國失衡,完蛋!

东邪大师1
2019-10-14

恭親王奕訢是一個非常務實而又非常有才幹的人。他能夠與時俱進放眼世界,應對洋務外交,內政改革,軍國大事,都非常遊刃有餘,最難得的是他有自知之明,不是權力慾望特強的一個人,這個慈禧形成鮮明對比。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恭親王奕訢當政,“同治中興”絕不會曇花一現,換換言之,如果同治之初,不是恭親王奕訢主理軍機處,內外治理,興利除弊,收拾咸豐留下的爛攤子,僅憑兩宮太后,慈禧不會同治大清朝47年之久,換句話說慈禧最初的主政能力是和這位傑出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訢學的。試想一下,如果恭親王持續主政(即使不是皇上)以他的勤奮和才幹,把洋務和內政體制改革,持續堅持,無論吏制,軍務,農政,商業往來,民智啟迪,都會井井有條。而且以他的開明思想,絕不會自甘隔絕落後於世界,極有可能接受實行維新變法君主立限,可能整個大清帝國的命運就得改寫了,然而歷史沒有假設。恭親王奕訢的悲壯人生也只能留給史書,讓後人評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