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10 個回答
青灯问史
2019-05-09

“廟號”這玩意兒在古代歷史上普通老百姓是沒資格玩兒的,只有皇帝才有這個資格,是無上的榮耀和奉贈,關乎世代的評價。所以,咱不管他什麼朝代,反正都差不多的考慮程序。這“廟號”的分封還是有章可循的,也有基本制度規定。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1.廟號起源與延續。

廟號起源於商朝,開始的審定標準十分嚴格規範,一個基本準則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什麼意思呢?即開國之君號“祖”,後嗣有治國才能者號“宗”。如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這些人是開國之君,要就是高祖要就是太祖。而後嗣有才之君,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他們是守成之君,故廟號為“宗”。

漢朝繼續,對廟號的尺度把握還是比較嚴格的,漢朝很多皇帝沒有廟號,估計是夠不上那個標準。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唐代,除了亡國之君和短命皇帝,其他的皇帝都有廟號。

到了曹魏十六國時代,“祖宗”的廟號就搞亂了,那時候天下太亂,一會兒這個當皇帝,一回兒那個當皇帝,所以,凡是當了皇帝的,差不多也就只有一代的光景,死了都號“祖”,一部曹魏十六國,個個皇帝都是“祖”。

一般廟號與諡號尊號等連起來使用,廟號在最前面,在這裡我們只說廟號,其他的不管,所以,你不要問還有什麼文帝武帝,那是諡號。

宋元明繼續,但是還有一點規定,那就是一般號“祖”者不超過2人。為啥子呢?很簡單啊,開創立國的人只有1人啊,要是有幾個人,豈不是這國家沒有創立成功或者出現破國之害了嗎?而規定2人,大概與明朝朱棣奪取了侄兒的江山有關,所以明代有兩個祖,一個明太祖朱元璋,一個明成祖朱棣。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2.起廟號是個很傷腦筋的事兒,有何講究呢?

別說這廟號,用字還是很講究的,你得考慮到這個皇帝生前的名節啊,不管怎麼樣,起碼他是個皇帝,最高領導人,不管是否敗家殘忍,維護了國家的存在總是有功的,雖說有褒貶,但語言上的尺度還是要把握的。有什麼技巧呢?

舉例說明:開創基業立國者,大多好封字,如:高祖、太祖、世祖、成祖,有高、太、世、成等字。

守成有德繼往開來的皇帝,大多封“高、世”等,如:唐高宗、清世宗等。

比較賢明的皇帝,封“仁、孝、睿、宣”等,如:宋仁宗、唐睿宗、明宣宗等。

中興之主則封“中、憲”等,如:唐中宗、明憲宗等。

往下如:神宗、英宗功業不足。玄宗、理宗、真宗、道宗好虛懸之事。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就表示亡國之君了。

如此,就能分清這皇帝是哪樣的傢伙了。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3.清朝為何有三“祖”?

清朝出了個例外,超過2個祖了,有3個。在這裡需要強調說明的是,那些被追封的不算,只能算他們本人,比如努爾哈赤的爹,沒什麼功績,純粹屬於後代給他們追封的,沒什麼意義。

這三個實打實的“祖”,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順治)和清聖祖玄燁(康熙)。

這麼說來,清朝的皇帝擺脫規矩了,說好的最多不超過兩個的呢?努爾哈赤不說,那是開基業者。雖然皇太極比福臨厲害,還建立了大清國,但是隻給個宗不為過,因為當時大清雖然立國,但是還沒有統一全中國,大明朝還在。福臨入主中原,真正滅了大明朝,統一了全中國,給個祖也不為過。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問題是康熙皇帝,為何要封個“祖”呢?

這都是雍正的把戲。對於雍正即位的歷史大家不可謂不熟,歷史上的大懸案,為什麼雍正非要給康熙上一個“祖”呢?他是有想法的。雍正剛剛繼位的時候,跟他爭奪嫡位的那些兄弟們不服氣,就跟雍正鬧茬子,雍正就想辦法對付他們。

其中一招,就是高規格辦康熙的葬禮,故意抬高康熙的身價,這就包括給康熙的廟號。雍正堅持突破規矩,要給康熙封“祖”,並且用銀針刺破自己的手指親書“聖祖”二字;他甚至還以絕食威脅,要為康熙守三年;還搞了一個專門為康熙守陵的常設機構;還立了兩塊碑等等。雍正這麼做的目的主要有: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一是表明自己是康熙指定的合法繼承人。史載自康熙死去到安葬,前後舉辦了數十場喪禮,每一次,雍正都在表明一個主題:他是康熙指定的繼承人,他的來路是正的。

二是證明他是一名合格的繼承人。康熙生前以誠孝作為選擇繼承人的基本標準。雍正給康熙封“祖”的廟號,超規格表現出的孝義,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三是打壓不服之人。雍正以死人壓活人,凡是有不依從的,雍正就拿死去的康熙說事兒。比如皇八子胤禩,當時被封為總理大臣,卻因為存放康熙遺體的宮殿有點異味,被罰跪在康熙靈前一夜。

四是表明自己已是皇帝,君王一言九鼎。雍正這麼做,無異於試探滿朝文武大臣及那些不服者:他雍正就是說一不二的皇帝,多封個“祖”的廟號算個鳥啊。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細細想來,不管咋樣,死去的皇帝若真是幹得不錯,管你什麼“祖宗”,還是會青史留名;若不是個善種,是個遭天譴的傢伙,就是封你天宗地祖,也是人們唾罵的對象。

平沙趣说历史
2019-01-30

先說說廟號,廟號制度是從商朝開始的,目的是為了祭祀,之後的周朝、秦朝都沒有沿用,西漢又撿起來用了。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關於廟號的議定,一個基礎原則是“祖有功而宗有德”,以此來給予君主祖或宗的稱號。

再一個就是祖與宗的數量問題,很多人認為祖只有一個,宗有很多個,在最早期這並沒有什麼問題,規矩就是這樣,可後來規矩被破壞得一乾二淨,祖也有很多個了。

曹魏有太祖、高祖、烈祖三祖,西晉也有高祖太祖、世祖三祖,十六國那些小國君主更是一堆祖,祖的議定全憑新任君主喜歡。

總的來說,廟號在商朝起步,周秦不用;西漢重新規定,漢朝也很慎重;魏晉南北朝氾濫成災,祖與宗成堆;隋唐重新規定,祖的數量減少,宗成了標配。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隋唐雖然重新梳理了一下廟號的議定規則,但祖仍然不是唯一的,“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仍取決於新皇帝的喜好,皇帝想給先皇上個“祖”的廟號並不是什麼破壞禮法的事情。

唐朝就有六個祖,即聖祖、獻祖、懿祖、太祖、世祖和高祖,聖祖是李耳,即老子,唐朝皇室給自己認的祖宗,是不是沒人知道;之後五個則是李淵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和李淵自己。

唐穆宗即位後,淮南節度使李夷簡為了討皇帝歡心,就請求給唐憲宗定個“祖”的廟號。(憲宗晏駕,未定諡。淮南節度使李夷簡以憲宗功高列聖,宜特稱祖。

唐穆宗下令讓大臣們討論討論,最終沒給父親上“”的廟號,這跟他們父子倆關係不好有關,甚至有人認為唐憲宗的死跟唐穆宗有關,李夷簡的龍屁是拍到了龍腿上。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說了這麼多,回到清朝,清朝也並不只有三個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分別為興祖、景祖、顯祖,太祖努爾哈赤、世祖福臨和聖祖玄燁,不過是當過皇帝(大汗)的祖而已。

清朝是漁獵民族入主中原,他們學習中原文化,卻並不一定要完全照搬,況且前面有很多鮮活的例子,唐宋元明都有很多個祖,清朝自然也要學習一波,於是六祖橫空出世,三祖也太小家子氣了。

至於皇太極和玄燁的廟號差別,具體來說,是上廟號的人的差別。

皇太極是“大清”的建立者,從此後金成了清朝,大汗成了皇帝,皇太極作為的始受命之王者,用“”廟號並不過分。

但關鍵是,皇太極的廟號與其說是他兒子福臨上的,不如說是他弟弟多爾袞上的,彼時的福臨完全是多爾袞手上的傀儡。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多爾袞跟皇太極這個哥哥的關係,那真是相恨相殺,多爾袞的母親就是被皇太極逼死的,但皇太極卻給了多爾袞不小權力,皇太極的妃子孝莊太后也跟多爾袞鬧緋聞。

而玄燁(康熙)的廟號是他兒子胤禛(雍正)上的,這父子倆的關係我們不清楚,但雍正對康熙的功業是很肯定的,他剛剛上位,那幾個兄弟也不太服,尊崇父親也符合他穩固地位的需求。

康熙有什麼功業呢?簡單說就是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今日中國的疆域基礎,平三藩、御沙俄、收臺灣、平定準噶爾,這些都是鞏固大一統的切實措施。

這些功業,如果放在漢朝,也最多是個宗,參見漢世宗劉徹,但在清朝,那就非祖不可了。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清朝官員拍馬屁的水平唐朝官員強得多,摸清楚雍正的想法,禮部就上書請皇帝選廟號。其實能夠給康熙用的廟號並不多,太祖世祖都用了,高祖在唐朝後基本不再使用,只能重新起一個新的,聖祖就是被大臣們精挑細選出來的。

禮部上書:“帝王功業隆盛。引古者祖有功之義得稱祖。此皆經書可據者。臣等竊謂惟聖字、可以讚揚大行皇帝之峻德。惟祖號、可以顯彰大行皇帝之隆功。恭擬敬上尊諡曰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曰聖祖

在康熙之前,還有兩個聖祖,一個是就是上面說的老子,另一個就是宋朝的聖祖趙玄朗,即趙公明,是宋真宗追封的。這兩者都是神話遠祖,算是扯大旗,可康熙卻是實實在在的的雍正之父,凡人中的第一個聖祖,雍正對此表示滿意,欽定廟號聖祖。

馋嘴肥猫铲史官
2019-05-23

稱康熙為“祖”,是雍正皇帝所為。確實是違反了已有規則的。

清有三祖:

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

世祖章皇帝順治

聖祖仁皇帝康熙

稱“祖”必須要有開創之業績。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努爾哈赤稱太祖肯定沒有任何問題,開基奠業,開創清朝的第一代領袖。

順治稱世祖,也沒有什麼問題,清朝正是在他執政期內入主中原,一統天下,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主要就是在康熙這兒,後世是很有爭議的。

X祖,X宗是屬於廟號,X皇帝這是諡號。一般情況下,諡號更重要,是對皇帝一生的功績和特點的總結。而廟號按規矩來就行了,爭吵的情況不多,但守成之君被為“祖”確實很罕見。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這主要是雍正堅持這樣搞成的。

即然要打破傳統,就要有充分的理由,雍正的理由是這樣:

“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舊典本應稱宗,但經雲: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祖有功而宗有德,雍正的意思是康熙名為守成,實有開拓,既有德,也有功,而且功勞大得很,完全有理由稱“祖”。

康熙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親征葛爾丹,確實武功赫赫。但是像他這樣平定內亂,開拓疆土的古代帝王也並非沒有,比如漢宣帝,唐太宗,唐高宗等。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在隋朝以前,並不是所有帝王死後都有廟號的。

一般帝王死後,先會為他建築專屬的家廟進行祭祀,但幾代以後就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這稱為“祧”。

“祧”的實際意義在於:如果每個帝王的廟都留下來,幾代以後,這樣的家廟就太多太多了(每個朝代都認為自己會千秋萬代),每年到了祭祀上的時候,東跑來,西跑去,燒紙上香,又累又不成體統。

所以,就只給那些於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才特別地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比如說,西漢很多皇帝的廟號實際上是王莽給追立的。後來,劉秀奪取天下,又糾正過來,把那些時間短,功勞小,錯誤大的又去掉。

由於後世皇帝諡號的字數增加了,亂七八糟一大堆,記也記不清。廟號反而顯得更嚴肅莊重,更能體現帝王功績。於是,廟號就取代了諡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當然,可以確定的是:雍正為他皇阿瑪爭取“祖”的廟號,是有違於規則的。

但是,通過這件事情,背後所透露出來的意味可不簡單:

一、雍正稱康熙為“祖”,被大家確認和通過了,借康熙的功績為自己立了威。誰敢反對,誰就馬上會受到集體的攻擊。沒有人反對,自己做為倡導者,威望一下就起來了。這個帽子大。

二、這就很深了,意味著雍正可絕不是個按規矩辦事的人。幾千年的歷朝歷代的規矩說改就改,何況其它呢。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夕阳下的晚枫
2019-12-30

無論是“”還是“宗”都屬於廟號,也就是死後被封的號。“”一定意義上代指的就是開創者。

歷史上大多數的朝代只有一“祖”,便是建立這個朝代的皇帝,以後的就只能叫“”了。而清代是個比較特殊的朝代,它有三個“”。一是太祖努爾哈赤,二是世祖順治皇帝福臨,三便是聖祖康熙皇帝了。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太祖努爾哈赤是後金的建立者,他經過艱苦戰鬥,統一了女真諸部,創立了後金,稱雄於關外,怎奈在與明軍對戰之時,不幸身亡。至太宗皇太極之時,建立清朝,設立皇帝的名號,因努爾哈赤的創業之功,遵奉其太祖理所當然。

順治皇帝福臨之所以被稱為世祖,主要在於他是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1644年,隨著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順治皇帝雖然年幼,但卻成為清代的第一位皇帝。因此以“祖”稱之,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那麼,康熙皇帝又是因何稱“祖”的呢?這無疑與康熙皇帝的功績有關。順治皇帝雖然是清代的第一位皇帝,但因其英年早逝,在國家的統一和治理方面,功績有限。而康熙皇帝作為接班人,胸懷大略,開創了清代的盛世。

康熙皇帝一生功績卓著。自其擒鰲拜親政之後,開始陸續建立大清基業。康熙皇帝利用其在位的這六十年的時間,平三藩、御沙俄,收臺灣,平定準噶爾,為清朝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康熙的每一項事業都傾盡了其心血,每一項功績都是清代的開創之舉。可以說沒有康熙皇帝,就沒有大清此後200餘年的統治基礎。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雍正皇帝對於康熙帝有著精闢的評價:“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賜。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

特別是最後一句“雖曰守成,實則開創”,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雖然至康熙之時,清代已經建立了,表明上看康熙皇帝是在守江山,實則不然,他通過一系列的南征北戰,實現了清代的一統,等同於創業。

經過六十年的艱苦奮鬥,康熙帝將一個統一的盛世交給了後代子孫,可謂是開創性的,因此他無愧於“聖祖”的稱號。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沅汰
2019-03-04

清代有七“祖”,剩下全是“宗”。原則上說“祖”是開創基業者,“宗”是繼承發展者。瀋陽永陵裡有清朝四個“祖”:努爾哈赤的六世祖,追諡“肇祖原皇帝”的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的曾祖,追諡“興祖直皇帝”的福滿;努爾哈赤的祖父,追諡景祖翼皇帝的覺昌安;努爾哈赤的父親,追諡顯祖宣皇帝的塔克世。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祖”和“宗”都是廟號,是指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的名號。廟號誕生之始運用比較嚴格,並不是每個皇帝死後都有廟號,原本是文治武功、德行卓著的皇帝在死後才能入廟,但是到了清代的時候廟號已經氾濫了,所以每個皇帝都有廟號。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稱汗建立後金,是清朝的奠基人,所以在清朝建立以後被追尊為皇帝,廟號“太祖”。另外還有兩個生前做過皇帝而死後稱祖號的就是世祖福臨和聖祖玄燁,按年號稱也就是“順治”和“康熙”。清朝的開國皇帝是皇太極,皇太極繼往開來,發展了努爾哈赤時期的基業,為福臨時期的入關一統天下打下了基礎。皇太極去世後稱“宗”。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福臨的在位時間短,一共十八年,玄燁在位時間長,一共六十一年,玄燁在位期間清朝從剛入關的時候岌岌可危到後來終於穩固,文有教化而武有開拓,為以後清朝的統治做好了鋪墊,所以康熙死後被尊為祖號。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坐看东南了
2019-02-09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按照比較正統的要求,清朝沒有一個皇帝是貨真價實的祖。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能夠被稱為祖的人,都是一手打下江山的開國皇帝,或是力挽狂瀾,再造江山的皇帝。比如漢朝有兩位祖,一位西漢高祖劉邦,一位是東漢世祖劉秀。這兩哥們都是白手起家,統一天下,稱為祖完全沒毛病。

唐高祖李淵從無到有建立唐朝,稱祖沒問題,宋太祖趙匡胤情況相似。元朝有兩祖,一個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沒有當過元朝皇帝,他只是蒙古的可汗,稱為元太祖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忽必烈稱祖沒有問題。明朝原來就是一個明太祖朱元璋,朱棣原來是明太宗,後來被嘉靖皇帝改太宗為成祖,有點不妥。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清朝很奇怪很特殊,有3個祖,即太祖努爾哈赤和世祖福臨、聖祖玄燁。太祖努爾哈赤根本沒有當過清朝皇帝,只是後金的可汗。順治皇帝雖然是清朝入關後第一位皇帝,但中原並非他親自平定的,實際上是攝政王多爾袞的功勞,順治皇帝作為世祖有點不符合實際。

康熙皇帝之所以被稱為祖,是那些馬屁精大臣說康熙皇帝名為守成,實同開創。其實,康熙皇帝真不能稱祖,康熙皇帝稱祖,置皇太極於何地?要是在明朝,以康熙皇帝這樣的功績要想被評為祖,大臣們肯定不答應。清朝的大臣隨著皇權進一步加強,已經很聽話了,奴才多了,做奴才也做習慣了,馬屁精就多了,連乾隆皇帝都被稱為高宗。清朝不少大臣認識到,反正多磕頭,多鼓掌,多為皇帝讚美,這才是臣子的本分!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努爾哈赤沒有當過清朝皇帝,也沒有建立清朝,更沒有入關,稱為太祖不合適。清朝真要找一個太祖,只能把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攝政王多爾袞加起來,才算是貨真價實的太祖,在此基礎上,康熙皇帝可作為太宗。

史之策
2019-05-23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也是後金的第二位汗王。其父親努爾哈赤開創了後金,是其改後金為清朝。沒有其努力,清軍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入關,但是在他入關前就去世了。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Δ皇太極

可以說清朝是皇太極“創建”,而中國歷史上,一般的開國皇帝,都是被稱為祖。比如說元世祖忽必烈,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爾哈赤。但是康熙都是清聖祖,順治是清世祖,唯獨他這個祖宗是清太宗。

在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下廟號都是怎麼來的?

廟號是中國皇帝死後,被供奉在太廟裡被追封的。一般被認為是起源於周朝,中間曾經間斷過。但是發展到清朝的時候,是交給禮部按照功績先後擬定先皇廟號、諡號,最後交給當代皇帝定奪。一般會擬定好幾個,最後由皇帝決定。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Δ努爾哈赤

至於清太祖努爾哈赤很好理解,他靠著十三副甲冑興兵,統一了當時混亂的女真各部落,建立了後金政權。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的清朝,所以說清太祖的稱號是實至名歸。

至於順治是運氣好,在他之前清朝一直被關在關外。而皇太極雖然是文韜武略,但是被關在門外沒辦法,一時間也就有點尷尬。

而清聖祖康熙除了自身的努力,還有兒子的堅持。康熙在位期間,是康乾盛世的開端,也算是清朝的巔峰時期。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Δ康熙

六十多年時間裡面,平三藩、內亂、收臺灣、闊疆土、徵準葛爾丹、與沙俄針鋒相對。這些功績加起來,也算是開創了新的天地。而且廟號畢竟是後來皇帝給的,雍正一直堅持,才有了清聖祖康熙。

所以說努爾哈赤開創江山,皇太極只是在守江山。順治是入關第一皇帝,康熙是真正的做到了奠定清朝局面。所以他們的廟號稱呼,也就很明瞭了。

而且還有句話是:祖有功,宗有德。所以宗的地位也不低!

不要怀疑我的未来
2019-03-04

我個人認為這個和個人的功勞大小,和前輩的功勞大小和時段來決定的。

首先,努爾哈赤是大清的開創者,在沒入關之前,有兩位皇帝,一個是努爾哈赤,一個是皇太極,努爾哈赤的功勞肯定大了,大清的創業者,封清太祖當之無愧,可皇太極呢,雖然功勞也很大,但他在臨死前並沒有成為入關登基的第一位皇帝,所以在這個時段,如果你要封祖的話,總有一種和努爾哈赤平起平坐的感覺,屬於大不敬。而順治為什麼要封祖,那就是因為他是大清入關的第一位登基的皇帝,雖然當時還小,也沒有什麼大功勞,可他畢竟代表一個新的開始,而且這時,清朝基本已經佔據了大明的江山,大明已經滅亡了,只是還有部分殘餘而已,中原已經開始使用大清的紀年,所以順治趁祖也是可以的,但為什麼後來康熙也稱祖了呢,這就是因為康熙的功勞大於了順治,而且大的很多,我們都知道,順治是在當一段時間後,他就出家了,把大清的江山交給了八歲的康熙。在康熙當政的時候幹了很多大事,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滅葛爾丹,這些都使得康熙的功勞遠遠大於順治,雖然順治是大清進關的第一位皇帝,但沒有什麼功勞,只是因為他是第一個,所以為了讓後人知道自己的功勞遠大於長輩,所以康熙就沒有延著順治的年號走,而是自己也車你祖,這是告訴後人,順治只是地位,而自己是功勞,所以雖然是父子,但我沒有大不敬,我的功勞在這擺著呢,所以我是有功勞的祖,確實,從那以後,大清後幾位皇帝都以宗相稱,這也是為什麼說要分功勞和時段。要不,真就大不敬了。

锐度何老师
2019-07-25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清朝的建立者是皇太極。

他在關外建立了獨立的大清朝,而且他還是滿族的建立者。是他把當地的女真人、蒙古人、朝鮮人、漢人、呼爾哈、索倫還有俄羅斯人統一到一起,稱為滿洲。皇太極上臺以後,對關外的漢族採用懷柔政策,極大的緩解了民族矛盾。並積極漢化,主動學習中原文化,重用漢族文臣和武將。軍事上,征服了朝鮮。對明朝也取得了一些列的勝利,包括最著名的鬆錦大戰。

皇太極對清朝的貢獻是極其巨大的,在清朝所有皇帝中,絕對是第一。而且他的執政能力,胸襟見識實際上要遠遠高於努爾哈赤。努爾哈赤還是老派的原始作風,報仇雪恨、殺人放火。皇太極要比努爾哈赤柔和得多,但也更可怕得多。他甚至在死前留下遺言:如果未來有機會進入北京,八旗一定要做好入主中原、統一天下的準備。

而以皇太極的功業,也僅僅混了個宗,說明清朝在這方面還是很嚴格的。他是為清朝積攢足了元氣,但就是因為活的太著急,哎,還是起的名字不好,死早了,開創新局面的果子讓順治給摘了。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我一直覺得皇太極有點冤,也一直覺得康熙的聖祖有點虛。怎麼看康熙的功業離祖都差點意思。

直到前幾天,我讀兩宋史,裡面金兀朮的一句話讓我明白了。在把趙構打得跪地求饒的時候,但南宋方向已經開始出現岳飛、吳玠這樣的名將,並在戰場上有了穩住局面並有了反攻的苗頭。這時候南宋朝廷方面一直在求和,而金國內部主和的意願也很強烈。但金兀朮卻強烈的主張繼續打,他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們是關外打進來的,本來人就很少。現在中原的軍民臣服於我們,那是被我們的軍威震懾住了。如果這時候我們不繼續往死裡打南宋,等到他緩過來,他們打幾次勝仗,我們征服了的地區裡的軍民會響應他們,一窩蜂的造反,到那個時候,我們再想撤回關外也不可能了,都得死在這裡。

實際上當初康熙面對的也是這樣的風險。清朝、八旗在康熙年間,也是經歷了生死一線的考驗的。

當時八旗兵總共就12萬人,瀋陽老家留一部分,北京留一部分,他投入到中原戰場的全部兵力在7萬以內,就這麼點人,分佈在至少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康熙初年的三藩之亂,吳三桂這些漢軍人馬已經打下了大半個中國。如果這時候清軍地盤裡的漢人軍民響應一下,那就是金兀朮的憂慮,想回關外都是不可能的了。如果這個時候,長江以北地區的漢族軍民響應吳三桂,對於大清朝和八旗軍來講肯定是滅頂之災。如果這些人打到京城,是像元順帝那樣開溜,還是抵抗爭取一下,那就是個問題,你稍猶豫就會被圍在裡面,想回老家不可能了。

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康熙能當個祖,就是來自於平定三藩之亂。因為這是關係到大清朝生死存亡的一次巨大危機。至於康熙其他的業績都屬於錦上添花的性質,智擒鰲拜就屬於胡鬧了。

清朝最厲害的手段就是說統戰工作。他在關外從用范文程開始,到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這大名鼎鼎的三順王,還有後來的祖大壽、吳三桂,一直在大力的爭取漢人的文臣武將。而清朝之所以能輕鬆擊敗李自成、張獻忠,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他們爭取到了中原地主文人階層的支持。即便是三藩之亂,吳三桂已經飲馬長江的時候,康熙依然在重用漢人軍隊,最後平定三藩的也就是漢軍。

三藩之亂,清朝當時面對危險,是被我們很多人低估了的。敵人是漢軍,自己的手下也是漢軍,自己是外族,人還少得可憐,這風險小嗎?大清朝和入關八旗的這些人離粉身碎骨那就是一步之遙。而年輕的玄燁還是穩定住了局面,並取得最後的勝利,清朝轉危為安,站在這個角度,康熙當個祖也問題不大。

张庆东字恕鸣原创
2019-05-24

清朝“三祖”,曰太祖努爾哈赤,曰世祖順治。努爾哈赤創造“後金”,是清的開始,是清朝的始皇帝,受之應當。順治是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統中國”的清朝第一個皇帝,受之坦然。曰聖祖的康熙,是守成之君,儘管在位時間很長,建樹頗多。但尊為“聖祖”還是飽受爭議,讓稍懂禮制的“祖有功,宗有德”,的確讓人看不懂。細剝史蹟,不難發現“聖祖”之源――一是雍正借封祖立威。雍正是在一片爭議中即成大統,面對的是其父皇在位六十年留下的“盛世、老朝、老臣”,要立威就要找切入點,方能鎮住諸神。這就有打破禮制貫例,立皇阿瑪為“聖祖”。二是淌出個人施政之路和資本。雍正如果繼續按康熙的老辦法、先規矩、老程序辦事,極有可能難以為繼。他需要另闢溪徑,那就從打破禮制、貫例開始,讓前朝元老們看著辦。三是大清改革的需要。清朝出現“康乾盛世”,將大清推向了一個鼎盛時期。這個盛世的“脊樑”就是雍正。沒有雍正的大膽改革,沒有雍正的勵精圖志。前不可延續康熙盛世之輝煌,後不能奠定乾隆盛世之基礎。當然,講禮制是講的大漢人的禮制,清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也不可能完完全全的按禮制。否則就不會有造反改朝換代了。

一家之言,歡迎大家共同一探尋歷史的真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