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記錄在小神農架考察的日子之五:背夫篇
用鏡頭記錄在小神農架考察的日子之五:背夫篇
用鏡頭記錄在小神農架考察的日子之五:背夫篇
用鏡頭記錄在小神農架考察的日子之五:背夫篇
用鏡頭記錄在小神農架考察的日子之五:背夫篇
用鏡頭記錄在小神農架考察的日子之五:背夫篇
用鏡頭記錄在小神農架考察的日子之五:背夫篇
用鏡頭記錄在小神農架考察的日子之五:背夫篇
用鏡頭記錄在小神農架考察的日子之五:背夫篇
用鏡頭記錄在小神農架考察的日子之五:背夫篇
用鏡頭記錄在小神農架考察的日子之五:背夫篇
用鏡頭記錄在小神農架考察的日子之五:背夫篇
用鏡頭記錄在小神農架考察的日子之五:背夫篇
用鏡頭記錄在小神農架考察的日子之五:背夫篇
用鏡頭記錄在小神農架考察的日子之五:背夫篇
隨風攝入
1/14 在小神農架考察的日子裡,除了我們七個隊友外,還請了七個背夫,他們是住在附近村子裡的山民,負責為我們背行李和日常生活中的砍柴、燒水、做飯,與我們同吃同住同喝酒同唱歌取樂。他們都有著山裡人純樸善良的共性卻又各具特色。所以有必要把他們記錄一下。
2/14 張雲喜:曾經當過老師,是這幾個人裡面文化程度最高的,總是帶著溫和的微笑,對小神農架上的情況很熟悉,說起小神農架上的地名如數家珍。譬如:五子崖、送子園、點將臺、將軍泉等等,他都能說出這些地名的來由及典故。
3/14 王士傑:七個人中他年紀最大,會識別許多藥材,心靈手巧,才藝也多,能唱當地的民俗小調,還會長陽長調。每當讓他唱民俗小調時,他都會不好意思的說,歌詞內容有點黃,但民間通俗小調都是精華和糟粕混在一起的。好些流傳的民歌都是經過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後再創作的。\n\n
4/14 徐宗保:從小是孤兒,沒讀過什麼書,性格活潑好動,聰明勤奮,會識別很多藥材,會拉二胡,肯吃苦不怕累,熱心助人。並且還有點藝術審美的眼光。
5/14 李彥華:是當地唱巴東民間堂戲的藝人,每次讓他唱堂戲時,他都是這麼靦腆的笑著。說是沒有伴奏不好唱。
6/14 魏學銀:能吹嗩吶,也算是當地的民間藝人。
7/14 魏學軍:家庭養蜂人。\n\n
8/14 黃慶燈:是這些背夫中年齡最小的一個,憨厚老實,話語不多,總是默默的做著份內的事。聽說他家只有母親和一個上學的妹妹,是當地的貧困戶。臉上有一條很大的傷疤,他說是前幾年用電鋸時受的傷。
9/14 閒時他們就會圍著火堆說笑聊天,當需要他們做的事,他們也會盡責的去做。
10/14 他們和我們雖然是僱傭關係,但我們都是平等的和他們相處。正如老徐說的“我們不是背夫,是服務員,為你們的工作服務,只是工作分工的不同”
11/14 這是老徐在山上撿到的一根枯樹枝,造型奇特,他說回家經過加工後,就是一件漂亮的根雕作品。
12/14 下雨的時候,小溪裡漲水把先前墊著過溪的石頭淹沒了,當聽說有人想上山去拍攝時,他馬上跳進冰冷的溪水裡搬石頭重新鋪墊。
13/14 因為天空下雨不能出門,於是大家在家休息都想多睡會,這時有人想喝水,老王馬上起來點火燒水給大家喝。
14/14 吊鍋用的鐵絲纏來纏去的不方便取用,老王隨便找來一根木頭,用砍刀三兩下就削成一個木製吊鉤掛起來就方便多了。
2019-09-17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