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還在按輩分取名字嗎?這樣固守陳規必要嗎?

10 個回答
农村身边事
2019-02-11

農村還在按輩份取名字嗎,這樣固守陳規有必要嗎

名字對於一個人來說固然重要,擱在以前確實比較講究,人稱名如人。按照輩份取名的都是老一代的人以前的取名方式,那時候的取名確實很講究。

農村還在按輩分取名字嗎?這樣固守陳規必要嗎?

以前家族大的一般除了姓氏,然後會有這樣的方式來取名,第二個字會按照輩份來取,拿筆者來說吧,姓氏劉,名天,後面就會按照我們這個輩份的叫劉天……,就這樣排著下去了。同樣下一個輩份的又會另叫名字了,而且記得那時低輩的取名還不能有名與高輩互連,這樣一來覺得對高輩的不尊敬。

取名現在真的有必要還按輩份取嗎

農村還在按輩分取名字嗎?這樣固守陳規必要嗎?

筆者認為可以淘汰這個傳統的習俗了,如今的年代,不論是給人取名還是給店取名,又有了一個新的習俗,比較講究,財,運等這樣的習俗了。

就拿人來說,女孩,現在叫涵,萌,媛,軒等,男孩叫什麼柯,龍等的特別多,有的是家裡自己想想,覺得怎麼好聽,怎麼順口就取了,有的反而還會專門取什麼取名機構取名,有的會讓以前農村所謂的“陰陽”看看孩子的出生時辰八字還取名。

農村還在按輩分取名字嗎?這樣固守陳規必要嗎?

再說說現在點名等這些,取名也會取一些機構或者上網查查資料等。

總之,如今取名沒有以前那麼傳統了,已經突破了。想想以前可能取名都要經過家裡多少人的同意,如今反而沒有那麼正式了。隨著時代的進步,筆者認為現在取名完全可以不按照輩份來取名了,那樣反而顯得封閉,你覺得呢

莒州阿祥
2019-04-03

農村人按輩分取名字,其實有時候感覺真尷尬,有時候見了和爺爺一樣年紀的人,還的叫哥,你說怎麼打招呼,有的老太太甚至按輩分應該叫我叔,你說尷尬不,叫也不是不叫也不是,記得小時候我爺爺是‘’同"字輩,我爸就是"加"字輩,我就是"金"字輩,但是現在我看到很多年輕人,也丟棄了這些老傳統陳規,只要名字有個性,好聽,有內涵就行了,都代表著父母望子成龍的願望,代表著對兒女一生的祝福。

所以我個人覺得,只要不違背法律法規,道德品質好,怎樣取名字都是可以的。


農村還在按輩分取名字嗎?這樣固守陳規必要嗎?
農村還在按輩分取名字嗎?這樣固守陳規必要嗎?
思洲先生
2019-02-11

提出問題的人如果不是在中國,他有可能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

眾所周知中國是個講禮儀的國家,重孝道的國家,講究傳承,那傳承如果分別呢?那就是排位!輩分!

以我家為例,我餘氏家族,從我曾祖開始,

曾祖(我這裡稱呼為老太)餘德廣,德字輩、

祖父(爺爺)餘長坤,長字輩、

父親:餘興貴,興字輩、

我與哥哥:餘洲洋,餘秋紅,光字輩(從我這一輩開始不在要求在名字裡加入輩份字)

侄子,餘季融,彥字輩、

大家可以看出從我這一輩開始,對於名字中是否加入輩份字不在嚴格要求,但這樣也會有些許問題,就是你根本不知道同樣年齡的同姓人與自己是否有親戚關係,也不知道該如何稱呼對方。

在我父親這一輩還沒有說見到同齡的人不知道該如何去稱呼的。只要一提名字就知道對方與自己是否為同族,知道對方的的輩份該怎麼稱呼!

雖然現在大多數中國人不在名字中加入輩份,但這並不能說明這是不好的,相反是現在人都在追求自己所認為的文化和美,反而忽視了中國傳統孝道禮儀,名字中本來所傳承的厚重感也在現在的時代中消失殆盡!

所以作者說這是否該廢除的言論本身就是對中國傳統禮儀的否定是不對的!

我文筆有限,回答不好請自得體會!

古怪的飞鱼
2019-02-15

首先,我並不知道為什麼樓主只認為按輩分起名字的現象只存在農村?城市裡就沒有按輩分取名字的了麼?其次,按輩分取名字並不是固守陳規,這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如果你認為連按輩分起名字也是一種固守陳規的話,那就不要去埋怨韓國搶了我們那麼多傳統文化了!

其實按現在來說,在我認識的人周圍,很少有人按輩分取名字了,我姓孔,我名字裡也沒有輩分,但是我們都知道是什麼輩的,我們家是一個大家族,除了老一輩,父親那一輩的,按輩分起名字,小一輩很少有按輩分起名字的了,但我家有一本家譜,家譜上每個人名字都是按輩分排列的,這也是一種傳承吧。

其他姓氏我不太清楚輩分表,但是姓孔的輩分表還是略微知道一些:

孔姓家譜輩分排列 (孔氏行輩字)

明洪武年間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彥(朝)、 承(永)、 宏(以)、聞(質)、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興(起)、毓(鍾)、傳(振)、繼(體)、 廣(京)、 昭(顯)、憲(法)、慶(澤)、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後來,孔子七十六代孫、衍聖公孔令貽,報當時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續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這二十個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孫至一百零五代孫的行輩。

姓氏輩分真的不是固守陳規,它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傳承啊!


農村還在按輩分取名字嗎?這樣固守陳規必要嗎?
还不让我起名了
2019-02-28

這不僅是農村,城市裡也有,影響也有好有壞。

好處是中國的家庭觀念不同國外,尤其是老一輩兄弟多,結婚早,很容易就出現了一種情況,那就是老大和老末年齡差距很大,這樣再傳到下兩代的時候,就出現了輩分可能差兩輩但是年齡一樣甚至你的姑媽伯父老爺爺年齡比你都小,這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應該有出現過吧。就以我家為例,我祖籍山東,太爺爺在民國時期來到了東北,四代了一直生活在東北,但是祖墳還在山東蓬萊,所以清明節就要去山東,回到老家,終於感覺到了我名字裡第二字重要性,只要知道了小夥伴的名字,就知道他是我爺爺還是我叔父有可能是我侄子或者叫他哥哥,如果沒有家譜名字,我想很可能就真的亂了輩分了吧。

有好處自然就有壞處,家譜一般都是很久以前家族裡一位名人寫下來的字,依然以我家為例,名字據我爸爸說是明朝我們家一個祖先那一代兄弟三人一個南下海經商去了東南亞,一個在江蘇做買賣守家業,老大則在朝為官,北上了,於是兄弟三人為了他們的後代能夠相認,就定了12個字,如果姓氏相同,並且第二字又符合就一定是有血緣關係的,如果後面再出能人,就讓他續寫12個字。這是我家名字的故事,我想大家應該和我家也差不多,都是祖輩很久以前就寫好了幾代以後得名字。

這就有一點衝突,那就是隨著社會進步,新的網絡用語詞彙誕生,那個年代連上姓氏可能是好詞,現在“變壞”了,所以有些名字現在再叫就有點搞笑不好聽,很多人應該聽過這樣一個名字吧,楊偉建啊楊偉生啊等等,這名字前兩個字搞笑至極,但是細想很可能是這一個家族祖輩名好了字號,偉大的偉,但是古代肯定沒有陽痿這一詞的,但是現在如果傳承叫下來就很尷尬了

戶口其實還有一個別名可以填寫的,所以如果想尊重祖輩並且遠房親戚相認,而字有很不好聽的,其實可以考慮兩個名字。

秦巴阿超
2019-02-12

現在農村有些地方家族還是按照輩分取名字的,尤其是流傳比較久一點的大家族,人口多,按照輩分字牌取名字,更能區分長幼倫常。我覺得這也不算固守成規,反而是一種文化傳承,使得家族、族親更有凝聚力與歸屬感。
農村還在按輩分取名字嗎?這樣固守陳規必要嗎?

我們村可以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大的家族繁衍而來,到現在有兩千多族人分散在當地,而我們村裡則是比較集中的一處,幾乎家家戶戶都沾親帶故,到我這一代排到第9代天字輩,每一代都按字輩起的名字。小時候覺得不好聽,去上學只要叫到這一字輩的同學名字,老師都會問:你是xx村的人吧?一說一個準😂😂😂
農村還在按輩分取名字嗎?這樣固守陳規必要嗎?

就在今年過年的時候,在我們村還發生了一件家族大事,也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歷經幾年時間,族裡長輩(我爹,輩分比較高,算是他們那個時代的文化人)帶著幾個小輩走訪先輩墓地,根據墓誌與上幾代先人口述遺傳,整理出了相對完整的族譜,並擬訂了後10代的字輩排字,也得到了村裡族人的贊同。
農村還在按輩分取名字嗎?這樣固守陳規必要嗎?

我覺得這是一件值得傳承的事情,在農村傳承下來的東西越來越少,事物性的東西很多都被傳丟了拋棄了,但是姓氏,輩分,這樣一種自古流傳的文化傳承能延續還是很有必要的,連這都丟了,我們還剩些啥?

退耕
2019-02-19

農村很多人口聚集的大姓還是按照輩分取名字。

有沒有必要保留呢?這個跟中國的社會文化形態是有關係的。中國的社會是家或是家族為單位的,家族的內部是要講倫理關係的。而名字裡的字輩就是倫理關係的體現,一個家族內部,一看名字就知道自己是個什麼輩分,知道了輩分該講的禮節就清楚了。從文化根脈傳承的角度來看,按字輩起名字是不該廢除,廢除了,對姓氏族群文化上會產後生斷層。

此外字輩真的是陳規陋習嗎?祖先對字輩用字的選擇上是很有講究的。這是在網上找到的一個字輩排布,在這些字輩裡很多其實是祖先對後輩子孫的美好期望和勉勵。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名字,看到自己的子輩,祖先的殷殷期盼如在耳畔。怎麼能說是陳規陋習呢?

再者,這種姓氏名字傳統已經滲透進了我們的文化血脈中。字輩的取消無疑是對文化的拋棄,說嚴重點就是數典忘祖。我們要要走向何方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來處,不是嗎?


農村還在按輩分取名字嗎?這樣固守陳規必要嗎?
齐东晏子
2019-02-11

農村還在按輩分取名字嗎?這樣固守陳規必要嗎?

農村的按輩份起名,就是每一輩人中間或最後統一有個字範,這樣,同一姓氏的人,從名字的字範中便可看出輩份,不至於亂了輩份,也不至於和祖上重名。

古人對起名是非常重視的,除了字範,近支之間最後一個字也往往有講究,比如用木字旁的字都用木子旁邊,用三點水都用三點水旁,用金字旁都用金字旁,也有的在字意上是相連的。比如兄弟五人,可能最後一字分別是仁、義、禮、智、信,兄弟三人,最後一字可能是文、武、斌,我們隨便翻開一本家譜,都會看到這種現象。應該說,過去的人沒有文化,大部分人的名字,是私塾先生給起的。

農村還在按輩分取名字嗎?這樣固守陳規必要嗎?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字是一個人在社會上所用的符號,帶有鮮明的個人烙印,一個人下生即取名,成年後又可取“字”,做為名的解釋和補充,所以,《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有些文人雅士,甚至還會起一個或幾個雅號。漢人取名,講究“女詩經,男楚辭,文論語,武周易”,即引經據典有出處。

關於古人取名的原則,講究“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信指人與生俱來的一些標記和特點,義指某人出生時伴隨的祥瑞現象,象是以相似之物命名。比如孔子取名名“丘”,因為他生下後頭頂是凹下去的。假,是指假託萬物之名,如孔子有了兒子後,魯昭公送給他一條鯉魚,於是孔子給兒子取名“鯉”。類,指的是可以取與父親相似的名字。

農村還在按輩分取名字嗎?這樣固守陳規必要嗎?晏子以為,古人取名的講究,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以明輩份,別他族,並且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部分農村人還是按照輩份的字範為子女起名的,但是對於字後一個字則不像古人那麼講究了。此後,由於流行測字起名,便把人們的輩份搞亂了,大家都會找一些所謂大師,為孩子起一個數量好、五行全的名字,以圖日後發達或一帆風順。

而這些所謂大師,為了顯示自己的學問,往往故意賣弄,起一些生僻的名字,或者故意使用異體字。造成很多名字的雷同和一般人不認識。比如,隨便翻開孫子的同學群,發現小朋友們的名字都帶有測字的味道,比如佳諾、峻皓、語檸、奧翔、皓軒、鑫瑜、炣璇、芸瑋、宸碩、銘涵、逸晨等等,清一色的網絡化。試想,這樣的名字,有何個性可言?

農村還在按輩分取名字嗎?這樣固守陳規必要嗎?而起名字講輩份的字範,最大的問題是,很容易造成與先人重名,並且族人之間無法從名字上辨識輩份。現在的人,有幾人具還會知道自己是第幾世?如果不從名字上加以區別,難免造成家族之間輩份錯亂。特別是現在人口流動加大,本家族間如果沒有統一的字範,重名和亂輩的現象會非常嚴重。

所以,晏子以為,農村按輩份確定字範,起名講究輩份,不是陳規陋習,而是傳統文化,應該予以繼承。但古人起名有些過於死板或生僻的用字,應該摒棄。起名字,既要按族人排輩,又要有自己的個性,名字要簡單易寫,還要朗朗上口,儘量避免有歧義的名字。

漂泊的小阿哥
2019-02-12

現在農村對於按輩分取名還是比較講究的,在我們那裡的農村還都是按輩分取名,並且同宗族的人都認同這個輩分,在我看來這並不是什麼陋習,也不是墨守成規,恰恰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優秀傳承。

一個宗族裡,有了這個按輩分取的名字,等於就是有了一張免費的名片,只要是同宗族的人,聽了你的名字,都知道給你稱呼什麼,如果你的輩分大,他在你面前決不敢造次,該給你叫大一輩分一定得叫,如果沒有這個輩分,大家就沒有依據了,誰都可以說自己輩分大。

古話都說民風淳樸,其中在輩分中就有很大的體現。一個地方同宗族的人都按輩分取名,大家在一起才會互相尊重,才會分得出大小,不會亂了套,才會有規矩。比如我們那裡不管你年紀有多大,別人的輩分比你大你都得尊稱他。經常有成年人還給小孩子叫叔叔的,如果沒有這個輩分在那裡,打死別人也不會叫你叔。

按輩分取名,你還可以追根求源,可以查到你的祖宗來至哪裡,可以認祖歸宗,還可以很容易的找到你家祖墳,一般的碑文上面都是按輩分雕刻的名字。

所以按輩分取名對我們現在的人來說還是大有用處,我們還是應該傳承!


農村還在按輩分取名字嗎?這樣固守陳規必要嗎?
農村還在按輩分取名字嗎?這樣固守陳規必要嗎?
臭炫豆
2019-02-11

按輩分取名字都成為“固守陳規”了……這個有沒有必要你最好不要問普通百姓。你問問孔孟二家的代表人物(估計能問出這個問題的人也不認識這倆家的代表人物)就成了……

從這個問題也能看出韓國棒子為什麼敢說:孔子,孟子,屈原……是他們的了……

平時一堆屁都不懂的人號稱專家說這也是陋習,那也是陋習。然後棒子國打算把這些某國專家“屁股”裡的陋習當寶貝,為了把這些文化傳承下去。一些狗屁不懂的貨又跳出來:能不能要點臉?那些是我們的……我能問一句:誰TMD不要b臉啊?棒子也是漢文化的傳承國,你丫的狗屁不懂,人家想把漢文化傳承下去,你丫又開始放屁……

最後說一句:別NM的認為你正宗,漢文化傳承了五千年了,一直是同化別的民族,現在剛剛70年左右,都不知道“祖宗”倆字怎麼寫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