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是怎麼大權旁落的,為什麼沒人幫李淵?

李淵是怎麼大權旁落的,為什麼沒人幫李淵?
10 個回答
一人一猫一座城
2017-09-26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教科書上是怎麼描述這段玄武門之變的。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發動了一場兄弟相殘流血死亡的政變——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於玄武門埋下伏兵,誅殺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並逼迫老爹李淵讓位。

不僅如此,他還把史書篡改一通。

一,把李建成描繪成一個酒色之徒,聲稱是因為大哥李建成嫉妒自己的功績,處處為難自己,最後是迫於無奈才下此毒手的。

二,把父親李淵描繪成一個平庸之輩。李唐江山是我打下來的,我才是實際上的老大,只是我上面還有一個老爹,讓他當幾年皇帝再輪到我當,所以我的得位是合法的。

但謊言終究掩蓋不了真相。

此文不提李建成,單表李淵。

事實上,李淵絕不是什麼平庸之輩。要知道李世民當時的功績主要是戰功,而戰爭只是戰略體系中的一部分。

李淵作為整個戰略佈局的總負責人,是要為結果負責的。單從這一點上看,李淵也絕對稱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更不要說最後能夠成功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了。

那麼問題來了,李淵也不是庸主,為何玄武門之變這樣的慘劇會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發生呢?而且事變發生後李世民逼位竟沒人幫助他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回到李淵最初的政治安排。

一,低估了戰場瞬間萬變的形式和李世民軍事奇才。

作為嫡長子的李建成,自然是將來唯一的合法繼承人,所以李淵就安排他坐鎮長安,熟悉政務,以便將來順利接班。

然後把另兩個兒子李世民和李元吉安排領兵征戰。李元吉負責長安以東,李世民負責長安以西。

這是一種非常合理的政治安排,可是僅僅一年後,平衡就被打破了。

李世民驍勇善戰,成功滅了薛舉,反而李元吉卻被東邊的突厥打敗了,山西全境被突厥軍給佔領了。這還了得,山西可是李淵起兵的地方啊!李淵知道後,也顧不上許多了,立刻將李世民及其軍隊東調,對抗突厥軍。李世民真的也很爭氣,三下五除二就把突厥軍給解決了,收復了山西,打了場大勝仗。

本來這是值得慶祝的事情,可是有一個人卻很為難,就是李淵。長期以來苦心安排的政治平衡被打破了,李世民連打兩次大勝仗,其軍功遠遠超過李元吉,政治威望甚至超過了太子李建成,所以李淵此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李世民英勇善戰的形象已經烙印在人民心底,彷彿那一刻李世民成了保家衛國的英雄,成功取得民心。至於在朝堂之內勤勤懇懇工作的李建成,人民忽略了。

二,決策上的失誤和性格上的猶豫不決。

武德3年,洛陽一戰中,李世民一舉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兩股勢力,並活捉了此二人。

李世民的功勞大了,甚至再沒有什麼可以封賞了,甚至進一步直逼太子職位。李淵很為難,手心手背都是肉,可他最失敗的就是沒有直言告誡李世民,叫他踏踏實實做秦王,反而放下身段封給李世民一個武官的虛職——天策上將。

這個官職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但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開府,可以擁有自己的幕僚,好傢伙,李淵的猶豫不決,徘徊不定,給了李世民一個錯覺,他以為太子之位是可以爭取的,於是,利用這個開府的權利,他廣招能人異世,開始了奪位的道路。

後來的朝廷之內,基本都是李世民的人。而且大部門還都是嗜血殘殺的武將。很自然的,李世民逼位的時候,自然沒人敢站出來了。

三,長江後浪推前浪。玄武門一戰,太子李建成,李元吉慘死。木已成舟,即使反抗也是徒勞。李淵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朝廷本站在他一邊的人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也就無奈接受這一事實。

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你們。

謝謝。

悠然南山
2017-09-26

李淵的大權旁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一味平衡,不知打壓,過於放縱:儘管秦王李世民確實立下不朽戰功,為唐王朝的創立也立下過汗馬功勞,但後來在當時作為臣子的李世民,竟然頂著秦王、天策上將(都督天下諸軍事)、太尉、司徒、尚書令、各道行臺、州牧、總管等諸多頭銜,其封號已經疊加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其地位遠在諸侯王之上,甚至可以說與當時的太子李建成不相上下。更有甚者,李淵竟然允許李世民開“天策府”並自行招募任命官屬,這是隻有太子東宮才享有的權利。無論李淵出於何種目的,是疼愛也好還是安撫也罷,但是這些頭銜加身,不可能換來局勢的穩定,能換來的只是太子的忌憚、恐懼與秦王逐步膨脹的野心。

二、失去對群臣的話語權:秦王府中聚集了一大批的運籌帷幄、能征善戰文臣武將、敢死之士:文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武有尉遲恭、侯君集、程知節、秦瓊等,而最為可怕的是這些大臣,不僅只聽命於秦王李世民一人,竟然還積極慫恿李世民起兵造反,姑且不論理由如何充分,單論造反亦或者說只是提出“清君側”這一條,在當時的環境下,都是滅族的死罪。可以想象的出,當秦王李世民下定決心,振臂一呼之時,大半個朝廷已經探入囊中,即使有人敢在當時那種環境下,冒“天下之大不韙”,勇敢的站出來替李淵說話,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些個別的“不和諧”的聲音,會很快的被群臣所唾棄。

三、放鬆警惕,未加提防,對形勢變化估計不足: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儘管奪嫡之爭白熱化,但李淵也許壓根就沒有想到父子三人最終會到了兵戎相見、最終血濺玄武門的地步,所以李淵在功成名就、建立大唐之後,並沒有刻意的培植自己的勢力,甚至允許聖旨與太子的旨令、秦王的命令並行存在,而且竟然默許三者的地位相同……。甚至在太史官密告李淵說秦王李世民可能謀反的情況下,仍然不去採取果斷措施,只是簡單的選擇在第二天召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進宮,與李世民當面對質。只是李淵沒有想到的是,李世民已經提前做好了埋伏,導演了一出足以被後世所永遠銘記的“玄武門之變”。

张勇達州
2017-09-28

什麼叫大權旁落?

No,李淵至始至終都掌握著權力。對整個國家政權有極強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舉例:玄武門之變後太子元吉的親信,栩衛車騎將軍馮祤馮立,領副護軍等兩王親衛數千人包圍秦王府並發動猛烈攻擊,秦王府當時已岌岌可危。此時的李淵被既成事實所迫,下令處死建成元吉的十個兒子並宣佈京城軍隊立即聽秦王號令。此令當然代表皇帝完全放棄了建成元吉,兩人親衛即刻潰散。這可以說明,此時李淵還有龐大的威懾力與影響力。

實際上,玄武門政變時,李世民能夠動用的武裝力量最多三四千人,這包括天策上將府的正式編制軍隊、諸位親信的部曲親兵在內。而太子建成僅六率即有兩萬大軍以上。雙方實力差距懸殊,若非李世民通過收買玄武門守將常何而一舉成功伏殺建成元吉,哪怕兩人中任何一個逃脫,李世民集團就將徹底覆沒。

李淵為何下達這個命令,那是無奈承認已經成為事實的現實。李淵嫡妻竇氏有四子,元霸早喪,建成元吉又死了,如果再殺或者廢黜李世民,李淵就沒有嫡子了。而那些庶子,一是不被世人重視,勢力單薄。二是沒有接受系統完整的繼承人教育,取代嫡子管理整個國家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而排除這些原因後,李淵當時還有沒有實力殺李世民,或者逮捕處分他?

我的回答是,有。

至少,首都衛戍軍、皇宮禁軍都大體還是在李淵的實際控制之下。

炒米视角
2017-09-27

李淵是怎麼大權旁落的,李世民謀反,為什麼沒人幫李淵?

文/炒米視角(更多精彩,點擊關注)

謝邀,被黑怕了。就簡單回答一下吧。唐朝的史料沒法看,前後矛盾的地方太多,據說是李世民同學改的。所以我們就不拘於史料說說我的看法,李淵這叫玩平衡術砸了自己的腳。李淵故意慫恿兩個兒子鬥來鬥去,目的就像單位一把手讓二把手和三把手互鬥,這樣誰都得依靠自己。太子得勢厲害了,就重重獎勵拉攏下“天策上將”。“天策上將”得勢厲害了,就打壓一下。

李淵對兩個兒子玩平衡,玩到了荒唐的地步,連國家政令都可以有三個出處的,除了聖旨,還有太子諭,更還有秦王令。底下的官員是哪個先到執行哪個。也就是說這三份擁有同等權威。我不知道李淵是怎麼想的,竟然允許這種事情發生,估計是剛造反當上皇帝沒經驗。但造成這種結果,更嚴重的後果就是父子兄弟火併了。沒有其他任何方法。

當然據說李世民是不想殺兄弟的,也就是不想搞玄武門之變的。到奈何秦王府的那幫智囊和武士們實在是太害怕了。從來權利鬥爭中,死得最慘的,都是幕僚。兄弟可能還可以把酒言歡。如果李世民當不了皇帝,他們必然人頭落地。所以你懂的,血拼結束,李淵也醒了。李世民的手下已經控制京城,幹掉了太子就沒有退路了,要麼繼續再幹掉李淵,站在權力的頂峰。當然李淵還是比較識趣的,因為他知道命比皇位重要。

在這個情況下,請問睡還能去幫李淵。說來說去都是你自己家的事情。

凤中的树叶123
2017-09-28

這個問題就要從根源上來講,隋朝是繼承北周王朝的政治遺產,周隋唐三代開國君王都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重要家族中的人物。歷朝歷代開國統一戰爭,如果不是本身繼承有一個穩固的政權依靠政權奪取天下(如秦,晉,隋,南宋,順治時期的滿清),君主基本是長期在一線統兵在軍中有足夠威望的人物(如劉邦,劉秀,趙匡胤,朱元璋,努爾哈赤等)。李淵本人帶兵時間極短,早年曆任地方太守,後來去關中後為皇帝,基本沒有一線帶兵作戰的資歷,本身又沒有正統地位的加持(如劉秀,趙構和南明諸帝),導致軍中的威望不足。

李淵能夠稱帝,入主關中僅僅用了四個月時間並且建立起穩固的勢力,原因是得到了關隴軍事集團的大力支持。這造成一個很尷尬的局面,李淵本身只相信且只能重用李氏宗親。因為自己需要震懾關中的勢力坐鎮中樞(估計也不想上戰場),關隴貴族又不敢大用統兵,外人儲備資源不夠且信不過,只能用最親的兒子們。但太子有繼承的名望如果有兵權威望那分分鐘自己就要下臺,所以形成了李建成在內輔佐主持政務,李世民,李元吉,李孝恭等人為主帶兵平定天下相互平衡的局面,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李氏諸王都形成了自己的勢力,有了上位的基礎,特別是有繼承權的幾個兒子,李世民上位後功勞最大的宗親李孝恭第一時間從在外帶兵調到中央當禮部尚書,從此幾乎沒在出外帶兵防範可見一斑。

李淵的年紀也是硬傷啊,李淵上臺當皇帝的時候已經52歲,這個年紀在古代皇帝中基本屬於很老了,隨時沒幾年就要掛了的節奏。所以群臣下注選邊投靠支持繼承人也就成為必須面臨的問題。

本來李淵設計的政治局面還不錯,如果平衡搞的好問題也不大,奈何李元吉這貨實在打仗不靠譜,只能重用李世民,造成李世民幾乎獨立平定了山東,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而且手下都是驕兵悍將,與其說是投降了唐朝不如說是投靠了秦王,這幫人都是造反出身,李淵和中央的權威在他們眼中就是渣啊,搞不好就要打內戰。更加糟糕的事情中央朝堂的勢力被有擁立大功的關隴貴族們佔據,秦王手下打天下的這幫人在朝廷體系中幾乎沒有什麼好位置,兩者隔閡太深,自然也團結在秦王麾下支持秦王上位,誰都知道太子上位自己做為秦王親信妥妥歇菜靠邊站啊。

由此可以看出李淵為什麼沒人幫忙了,一是軍隊系統中威望不足,驕兵悍將們只相信統領他們打天下取得勝利的人物。二是李氏宗親中帶兵的諸王和李世民關係好的也有一大把,至少這幫人基本屬於中立態度的多,反正都是你家兒子,自己已經是宗王了關係也不錯,去趟渾水乾嘛。第三李淵年紀是硬傷啊,要麼支持太子要麼支持秦王要麼兩邊曖昧應付,兩邊都不搭理只效忠皇帝的就少了,這個後路總要留啊。第四基本盤關隴貴族,李世民娶的可是長孫家的人,長孫無忌成為第一功臣不是白給的,獨孤彥雲這獨孤家的人這也都參與兵變。李建成妻子反而是山東豪門鄭家(李淵估計用未來皇后的位置表態拉攏山東豪門,也防備太子得到關隴貴族支持架空自己)。

其實初唐政治中李世民的政治對手壓根不是李建成而是李淵,因為李世民勢大所以齊王在老子的暗示下倒向李建成和李世民對抗。只是李淵一直猶豫不決想和平解決李世民的勢力,因為一旦出手爆發戰爭的可能會很大,搞不好亂戰之下李家都要毀了。

Banania
2017-09-28

我說一下我的猜測。因為並沒有讀過歷史書是怎麼記載的,所以說是猜測。

說李淵大權旁落,沒人幫助,這個說法有點問題。在我看來,李淵不僅沒有大權旁落,而且也相當程度上握著國家的權力。

1、李淵不是個昏庸無能的人。

我們從李淵是不是個昏庸無能的人說起,畢竟老李家他是掌舵的。老李家隋末也是一方諸侯,能審時度勢逐鹿中原,就說明李淵這個家主很有眼光,而且也很有膽魄。對比同時期的英雄豪傑,也有忠君愛國的,也有爭霸一方的,但是李淵卻能穩坐龍庭,這個不是他英明的表現嗎?

2、李淵很清楚當時的局勢。

有人說李淵老了,天下太平了,所以放鬆了警惕。其實這個更說不通。為什麼說不通?因為起碼有兩個原因會導致李淵神經緊繃,不敢放鬆、享受太平。——作為從人臣混到一方諸侯再到皇帝的謀略家,他也許會判斷失誤,但是絕對不會從態度上放鬆。

有兩個原因可以作為推測的根據。

一個就是歲月不饒人。李淵畢竟年紀大了,以古人的經驗,也許再過個幾年就拜拜了。所以繼承人之爭會隨著李淵的年紀增大而越來越激烈。

一個是國家主要矛盾轉移了。以前有仗打,主要矛盾是敵我矛盾;現在和平了,變成了內部矛盾,也就是皇位之爭。

一個能把握隋末亂世的人,這個家族內的爭鬥依然瞭然於心,也不敢隨便馬虎應對。

3、李淵是有權力在手的。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李淵能讓太子和李世民都做大,必然自己有制約雙方的能力。其實不用,因為雙方都可以做到制衡,那你想的太簡單了。如果兩方分裂呢?各佔一片地方當皇帝也是有可能的。

而且李世民軍功赫赫,也沒有直接軍事奪嫡。以李世民多年帶兵的能力和資歷,完全可以以武力碾壓太子和李淵不是?這對李世民來說,安全性更高,因為作為統帥和自己的兵將在一起才是最安全的。但是他卻採用的是小規模伏擊的方式。有此可見,其實起碼在京城裡李淵的權力還是在手的。

4、既然李淵不昏庸,又握有權力,為什麼會發生玄武門事變?

我感覺可能是太子一黨和李淵對形勢的估計都太樂觀了,而這邊的李世民一黨卻像熱鍋上的螞蟻。這也可能是他們覺得京城裡自己的勢力還是很大的,所以沒有太過警惕,但他們想不到李世民會孤注一擲。

你或許會說為什麼李淵不早點壓制李世民呢?可能是李淵太喜歡這個才華橫溢的兒子了,豈不聞莊公寐生的故事?而且在兒子裡面只有這個能打仗,形勢也不容許你這麼做。

這樣就導致李世民權力逐漸變大,以至於可以和太子爭長短。而且對比下來,李世民除了名號不行,其他方面都很好。但這時候要壓制也難了。

5、為什麼沒人幫李淵?

不是沒人幫,是沒有必要幫,而且也不需要幫。

秦王的名號早就天下皆知,大家也明白如果李淵的其他嫡子都死了,自然是李世民繼承皇位了。

一個老人這時候還能做什麼呢?總不能老了,還要父子相殘吧,讓老李家斷了嫡後?也就默認了結果。

历史有料
2017-09-26

我們要理解這個問題,就必須要知道李淵對於玄武門兵變的態度。目前學界已經定論,李淵是一個雄才大略,多謀善斷之人,如此精明之人,怎麼可能對比束手無策。實踐證明,李淵在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時,態度是高明的,抉擇也是十分明智的。

李淵對於李世民做皇帝確實也是挺滿意的。由李世民繼承位置確實是最佳的結局。李淵在諸多場合曾多次對李世民讚不絕口,並且李世民就品行,才識,功業等方面都是優於李建成的,對於李淵來說,李世民繼承皇位可能是最有利的選擇。

其次在李世民繼承大位之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有利措施,讓李世民對這個兒子也是很滿意的。

從李淵的晚景來看的話,如果由李建成來繼承的話,按照嫡長子繼承的話,那麼李淵的退位可能會有著很大的危險性。畢竟有著許多雙眼睛盯著這個位置。即使李淵在退位前有著偏袒李建成的原因,但是李世民還是讓他安享晚年。從其中我們也能看出李世民確實瞭解到了一些父親的用意。

可以說,李淵並不是所謂的大權旁落的。他只是用了一種高明的手段保全了自己。如果自己一意孤行,自己的晚年可能就真的是悽慘了。至於為什麼沒人幫李淵,其中必定有著諸多的原因,說不定也會是李淵父子的一場戲而已。
李淵是怎麼大權旁落的,為什麼沒人幫李淵?

sisto
2017-09-26

首先,李淵自身在稱帝以後志得意滿,自認有幾個優秀的兒子足以守住江山而放鬆警惕。這是主因。李淵以後 歷代帝王以李唐為戒,天子和太子皇子的關係進一步緊張,李淵的前車之鑑是重要原因之一。李淵以前,幾乎沒有皇子能在皇帝在位時掌握足夠權力。然後,還是因為李淵放鬆警惕,怠政,導致群臣紛紛提前站隊,一朝發難,站在李淵這邊的已經很少。第三,這才是李世民及李建成的原因,李淵這幾個兒子足夠優秀,有能力有野心有班底,都具備發難的能力,即使不是李世民,李建成如果發難,也同樣可以做到囚禁李淵,所以李唐以後,天家的親情進一步淡漠,到了清朝康熙所謂奪嫡,已經沒有一個皇子具備李建成李世民那樣的實力,只能仰父皇的鼻息生存。天家無親,正是由玄武門以後正式確定,幾乎再無例外

爱看爱思考
2017-09-26

李淵的帝王之術是一邊扶植太子和建王。一邊又扶植秦王李世民,使兩邊的勢力達到平衡。李淵才能夠安心的統治。但是,秦王李世民打破這個平衡。玄武門之變,就是打破這個平衡。隨後又以秦王府的軍隊,控制住了皇宮。也包括控制住李淵,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淵雖然是皇帝但是也沒有了別的選擇。才會退位為太上皇的,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大權旁落。秦王李世民能夠當政,完全是靠軍事政變。而且還是流血的政變。

里呜
2017-09-28

李淵不是大權傍落,李世民是不得不反。其時李淵主要考慮的是接班人的問題。李世民的風頭太勁了,已經遠遠超越了太子,若李建成當了皇帝,很有可能把李世民滅掉,而李淵已經知道大唐不能沒有李世民,只有李世民才能保住大唐,要保住大唐得先保住李世民,沒有李世民大唐可能會被人推翻,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情,誰不想當皇帝?若等到被推翻那一天,李家人全都被滅九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