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世界上的很多“後發”國家中,只有中國大陸和“四小龍”實現了工業化,你怎麼看?這是為什麼?

其他象東歐國家,實力也不差,為什麼經濟沒有騰飛?
10 個回答
谭浩俊
2019-07-28

有人說世界上的很多“後發”國家中,只有中國大陸和“四小龍”實現了工業化,你怎麼看?這是為什麼?

我們常說,現在相對落後的國家,都具有後發優勢。這話,只說對了一半。確實,現在落後,只要方向對頭,思路正確,確實有後發優勢。但是,這種後發優勢到底能不能成立,能不能變成現實呢,也是一個問題。

先來看亞洲“四小龍”,在亞洲金融危機前,確實很火,火得都快要成發達國家、強大國家了。但是,由於“四小龍”的快速形成,既與當時的工業革命有著密切關係,也與日本的貨幣泡沫化密切相關,大量貨幣走向包括“四小龍”在內的亞洲國家,且日本的工業技術外流帶動“四小龍”等發展。然而,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美國資本大量撤離日本,加上索羅斯大舉北上,亞洲金融危機開始爆發。緊接著,“四小龍”集體陷入困境。所謂工業化,也就出現了停頓。

至於中國,可以說是發展最為平穩、政治最為穩定、社會最為安寧的國家。雖然也出現了一些具體的矛盾和問題,如產業結構、過剩產能等,但從總體上講,還是發展得非常好的。工業化的基礎已經基本具備,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工業化水平,讓工業化更好地帶動現代化,讓現代化促動整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讓廣大居民能夠充分享受工業化帶來的一切。

最可怕的,就是南美國家,很快地就陷入到了“中等收入陷阱”。

职场简史
2019-11-17

“亞洲四小龍”除韓國外,都是華人為主體的社會結構,香港和新加坡是港口城市,以貿易立足,不能說實現了“工業化”,但經濟比很多實現了工業化的國家還好。中國大陸、臺灣地區還有韓國,應該算是實現了工業化。

這是為什麼?

其實東亞地區發展得比較好的國家和地區,除中國大陸外,基本都是跟美歐等發達國家走得比較近的。臺灣就不用說了,韓國、日本基本就是美國的附庸,新加坡一直當自己是美國的小弟,香港在97年之前是英國殖民地。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跟發達國家的產業、技術和貿易聯繫有相當大的關係,然後就是華人文化圈具有普遍的重視家庭和教育的文化特徵為產業轉移和技術進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這些地區在90年代之後,都抓住了中國大陸經濟飛速發展所帶來的機會,中國已經是韓國、日本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臺灣、香港、新加坡無一不是靠中國大陸在發大財。

只有大陸的情況比較特殊,除了改革開放之後外部條件的改善,最重要的三大國內因素,其一是規模巨大的市場潛力,其二是統一完善高效的政府治理,其三則是完整的工業基礎和教育體系(儘管當時水平比較落後,但有體系和沒體系完全不一樣)。對比一下中國和印度的發展就知道,印度面臨的外部環境比中國好很多,在美蘇之間可以左右逢源,但其糟糕的國內治理水平和較低的教育普及水平拖了發展的後腿。

中國這些年的高速發展,儘管還面臨著不少問題,但只要不戴有色眼鏡,都是可以看得到的。這是全國人民努力奮鬥的結果,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有一個在美國的印尼人是這樣感受他們和華人的差距的:他跟一個華人同事同時進的公司,都是一窮二白的起點,但十年之後,他還在租房住,而那個華人同事已在開始供房了,那個同事經常加班,有時還找兼職,很少去娛樂場所,於是加薪升職的機會越來越多,積蓄也在逐漸增加。剛開始大家都差不多,但一年年下來,差距就出來了。

我想中國大陸這些年的發展,本質上跟這個故事是類似的。

以股易金
2019-11-17

後發優勢,是討論經濟中經常會運用到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落後的國家由於有發達國家作為模板和例子,可以避免很多錯誤,同時外部環境也更好,從而實現快速發展。這種發展速度往往要比發達國家自身經歷來的更容易一些,時間更短。在國際發展中,很多國家都發揮出了這種優勢,從而達到較好的發展水平,比方說,中國大陸和亞洲四小龍。


人們不禁想要問,問什麼其他國家沒能夠實現工業化呢?其實很簡單,比方說在中國內部,也有很多省份沒實現工業化,這都是很正常的。

後發優勢,是討論經濟中經常會運用到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落後的國家由於有發達國家作為模板和例子,可以避免很多錯誤,同時外部環境也更好,從而實現快速發展。這種發展速度往往要比發達國家自身經歷來的更容易一些,時間更短。在國際發展中,很多國家都發揮出了這種優勢,從而達到較好的發展水平,比方說,中國大陸和亞洲四小龍。


人們不禁想要問,問什麼其他國家沒能夠實現工業化呢?其實很簡單,比方說在中國內部,也有很多省份沒實現工業化,這都是很正常的。

東歐國家在蘇聯時期就是做蘇聯的附庸,蘇聯解體以後就成了歐洲的附庸。他們在這個集體中的生活水平是不錯的,可以簡單賣一點資源或者是給歐洲種一點糧食就可以獲得比較不錯的收入。沒有必要做這些事情。

後發優勢,是討論經濟中經常會運用到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落後的國家由於有發達國家作為模板和例子,可以避免很多錯誤,同時外部環境也更好,從而實現快速發展。這種發展速度往往要比發達國家自身經歷來的更容易一些,時間更短。在國際發展中,很多國家都發揮出了這種優勢,從而達到較好的發展水平,比方說,中國大陸和亞洲四小龍。


人們不禁想要問,問什麼其他國家沒能夠實現工業化呢?其實很簡單,比方說在中國內部,也有很多省份沒實現工業化,這都是很正常的。

東歐國家在蘇聯時期就是做蘇聯的附庸,蘇聯解體以後就成了歐洲的附庸。他們在這個集體中的生活水平是不錯的,可以簡單賣一點資源或者是給歐洲種一點糧食就可以獲得比較不錯的收入。沒有必要做這些事情。

另外,東歐16過,人口在一起才1.2億,面積133萬平方公里,地理條件也不優越。另外,政治上的原因也有。歐洲自己發展還不夠,哪有空給東歐發展,東歐在歐洲和蘇聯之間,越窮越好。而在亞洲,美國則需要自己的盟友,四小龍倒是很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华夏草根山民谋士
2019-04-08

美國為了消化市場,擴充貿易,只把韓日二奴看成經濟附庸。試問,假如韓日二奴沒油水,美國人怎樣縟羊毛呢?

同樣,亞洲所謂的四小龍也是跟中國所建立“一帶一路”性質一樣,歐美想通過他們影響中國市場,那個時候中國的政權是真正的紅色政權,歐美做夢都想打入中國市場!

中國現在完成了85%的工業化。說句良心話話,這是中國人(大多數是農民青壯)付出過非常高的代價的!很有70後或者80後都深有體會:廉價的勞動力,廉價的資源,從血汗工廠做起,從低端產業鏈開始,歐美國家只管印鈔票,中國的產能源源不斷的供奉歐美市場,而歐美只負責研發高端產業,壟斷科技創新,挖掘引進人才。而中國得到的是那一堆堆的綠紙美鈔。外匯儲備提高,刺激中國產能過剩………然後一步一步到今天的經濟產業格局!

痴吃饕餮
2019-03-23

有本寫中印比較的書(名字忘記了),談到了亞洲尤其是東亞區的經濟騰飛,或者說工業化過程,比較有特點。我個人理解中國工業化成就,包括幾個方面:

首先,內因是在蘇聯援建基礎上的國家工業體系起步,這個是第一代領導人留下的基礎,這個重工業的底子其實非常關鍵。

其次是東亞區經濟聯動。這個背景其實是二戰後的全球經濟復甦,以及老美領導的經濟全球化。美帝的產業升級,使得低端製造流向日本。這裡我們不得不承認,日本是東亞現代化的先驅,自明治維新起就如此,二戰後政治上不完整的日本,在經濟上對東亞現代化做出了關鍵的貢獻。產業鏈從歐美,延伸至戰後日本,繼續延伸四小龍,最後是大陸。大陸在關鍵的時刻接棒,也正式併入全球化產業鏈。也正因為巨大的體量,中國幾乎吸納了所有的工業生產機會,並不斷升級產業。客觀講,也在不斷侵蝕其它國家的工業版圖。

東亞文化圈是背後的助力,港臺,海外華僑華人,都發揮了巨大作用。儒家文化思考致富的理念,也催生了無比奮發圖強的意志。

這裡不得不佩服鄧公明銳,審時度勢,也抓了最後的機會窗。因為這寶貴的40年,是和平發展的良機,在工業必然走向機器自動化倒數計時中,中國利用其龐大的人力儲備,飽滿的享受了人口紅利,完成了初步的產業升級。

當中國的人力成本不斷提升時,也會從國內向更低成本區傳遞產業分工,但中國的工業人口體量,和廣大的疆域,延緩了這個過程。加上智能化工業時代已經來臨了,留給其它國家做原始積累的機會,已經不多了。

时光之意
2019-03-18

主要有那麼幾個原因,政治穩定,政府權威大,世界經濟產業轉移等。

一、政治穩定,權威的政府主導經濟。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時期,韓國、中國臺灣、新加坡都處於政府相對強勢主導時期。這一時期,對於經濟發展的政策相對比較有延續性,而且由於政府比較強勢,對於確定的經濟發展方向能夠集中力量進行投入和發展。韓國60年代起一直處於朴正熙掌權時期,直到1979年被刺身亡,總共掌權18年,帶領韓國走向了工業化和經濟騰飛。中國臺灣則在70、80年代處於蔣氏統治時期,先蔣介石後蔣經國,這一時期臺灣經濟發展騰飛,進入發達地區行列。新加坡則處於李光耀政府的長期管理中,利用新加坡特殊的地理位置,實現了經濟的騰飛。

二、抓住了全球產業經濟的轉移機會。上世紀60、70、80年代,發達國家經濟慢慢的進入以金融服務,信息技術為主的新新產業經濟,原先的工業產業開始了轉移,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這一段時間,正好被亞洲四小龍抓住了機會,提出出口主導型經濟,以加工出口為切入點,不斷引入工業技術,提升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

包括我們的改革開放,也是處於政治穩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目標一直沒有變,所以也得以持續高速的經濟發展。

而其它地區,則沒有這種優勢。尤其是政治形勢總是在不斷的變革中,沒有一個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對於經濟的發展,政策的穩定性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比如泰國,就常常發生紅衫軍等社會政治問題。

疯语者007
2019-03-18

假如單純說“工業化”,二戰之後,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國家是有很多的,因為所謂工業化是指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成為國家經濟的主體,就好比1980年的中國,80%是農民,但是沒人可以否認中國當時已經是工業化國家。。。而今天的印度,伊朗,南非,甚至朝鮮,其實都算工業化國家。。。亞洲四小龍的定義其實是發達國家(或者地區),這不是一個概念,整個東歐地區除了俄羅斯,工業發達的有很多,但是沒有一個被定義為發達國家,因為首先是GDP指標不夠,其次是各種數據如教育程度,社會福利,婦女地位,科技創新能力等等。所以準確說法是,二戰之後,只有亞洲四小龍成功躋身發達國家(地區)的行列,有幾個國家曾經接近發達國家,但是又出了問題,例如:南非,南斯拉夫,巴西。。。俄羅斯跟中國是兩個特例,其實俄羅斯除了GDP,任何方面都是達標的,至於我們,還是需要努力的,國內有些地區已經接近或者達到發達國家標準了,但是大部分地區還是不行的。。。。

万事皆空70
2019-11-18

東歐是許多國家,其中部分國家的人均gdp是高於中國的,有個別國家比如斯洛文尼亞是屬於發達國家的,東歐走蘇聯時代工業水平就比中國高,市場化以後經濟也是迅速增長,

經濟發展取決於多種因素,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比如地緣優勢,人口數量和素質,經濟發展政策,國際環境,等等,經濟發展並不神祕,

至於為何四小龍和中國實現了工業化,正是因為這幾個國家和地區具備了上述經濟發展的要素,四小龍人口素質高,地理位置好,市場化制度,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恢復,日本和美國開始往四小龍產業轉移,而四小龍抓住機會經濟騰飛,

四小龍騰飛後,中國正好市場化改革,隨後四小龍和日本又往中國產業轉移,中國經濟也騰飛,

至於為何其他亞洲國家沒有經濟騰飛,實現工業化,放大了說全世界除了歐美列強,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多,就是因為除了四小龍和中國,其他國家的發展經濟的條件不具備,要麼地理位置封閉,要麼人口素質不高,要麼沒有市場化,諸多經濟不成功的國家必然有至少一個缺陷,當然,其中有的條件是可以改變的,比如市場化,

比如越南,印度在市場化之後同樣具備上述經濟發展的條件,工業化也只是時間問題,

品质私唯
2019-11-16

這個問題牽涉到方方面面,首先後發先至的都是亞洲黑頭髮黃皮膚(包括目前發展勢頭很好的越南)的人種,這類人骨子裡就充滿了不服輸的個性,有衣錦還鄉的情結,具有很強的榮辱感,所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決不會向西方低頭。其次是重視教育,整體文化素質在短時期提升很快,對高科技的追逐契而不捨。第三人口基數高,吃苦耐勞,在勞出密集性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具有人口紅利優勢。第四悟性高,具有模仿、製造、創造的能力。第五重視裙帶關係,這對於個人,家族,事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凝具力。第六政府對工業化在政策、資金和環境上具有宏觀上的支持,而且有具體的經濟發展計劃和實際行出。總之,宏觀上政府有支持,微觀上人們願意付出,這使中國及亞洲四小龍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工業化進程。

还是那个花
2019-11-16

新中國成立之初,基礎工業、水利建設可以說是蓬勃發展,按GDP增速比現在強多了。只是那時國家底子太薄,難以立竿見影。到1972年中美建交,可以說搬掉了拓展國際發展環境的絆腳石,從此中國步入發展的快車道。有人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我想說沒有建國之初的全方位基礎建沒、和大國的搏弈開放只能是失敗的選擇。至於四小龍完全是搭載美國的順風車,而中國大陸則是得益於和美國的建交,和歐美國家的跟風,一大批新技術引進促進了國內技術改造和升級。回過頭來看,美國的技術和市場促進了四小龍的快速發展。而現在的中國,剛好可帶動非洲、中亞、朝鮮乃至俄羅斯等國的發展。所不同的是,美國是進口型國家,四小龍賺的是美元而養活了自已,中國則是製造業大國,須培育海外市場來養活(最少是活的滋潤)中國人。這是本人一點拙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