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10 個回答
一枚明粉
2019-02-25

古代將軍往往是因為相信大多數士兵會聽他的才造反。其中有的是真掌握了軍隊,有的只是認為自己可以掌握。我們來找幾個案例看看。

1、掌握軍隊的叛亂

垓下之戰除掉項羽後,各路諸侯在定陶推戴劉邦為皇帝。這是一個盟約性的東西,劉邦是共主,有自己的地盤,諸侯也有自己的地盤,只是名義上低一級。從一開始矛盾的種子就埋下來了。漢朝開國後不久,先後有兩任燕王、韓王、九江王等起兵,雖然都失敗了。但也可見士兵終於諸侯的後果。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垓下之戰)

在平定異姓諸侯後,劉邦定下白馬之盟,諸侯王必須是劉家的。血緣的凝聚力一般會有幾代,但有政治摻雜的話,一代就不錯了。諸侯王只是從外姓換成了自己家人,經過一代發展,有錢有兵的諸侯王就會努力點其他。等到一個契機,這就有了七國之亂。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周亞夫平七國)

同樣的還有王敦起兵、安史之亂、靖難之役等等。

當然肯定有自認為掌握軍隊的叛亂。

2、自認為掌握軍隊的叛亂

在明武宗時代,藩王造反有幾次。一是江西的寧王,級別高,這是親王。一是寧夏的安化王。

江西的寧王造反多少有些準備,寧夏的安化王起兵就有點摸不著頭腦了。

劉瑾要清查軍屯,恢復祖制。這在邊疆自然弄得人心惶惶,紛紛抱怨。安化王各種強買強賣也有,但作為朱家人,不至於有什麼。

但就是在別人鼓動下造反了。起兵十八天就被活捉,起兵就這麼完了。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明武宗)

歷史上不是將軍起兵,士兵就聽著。更多是將軍認為自己掌握了軍隊,對手也失去了民心,當然有的會真掌握,有的是自認為掌握。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平沙趣说历史
2019-03-07

簡單來說,這涉及對軍隊的控制權問題。

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誰掌握了軍隊,誰就擁有了控制政權的籌碼,古今中外皆然,從這一點出發,皇帝本人是必須要掌握軍隊的,不然皇帝就不是他當了,分分鐘成傀儡甚至滅族。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矛盾的地方在於,整個國家的軍隊很多啊,且分佈在邊疆重鎮,皇帝一個人怎麼統領?這就像官府一樣,皇帝當然想自己統御萬民,可是做不到,那就只能建立一個官僚制度,經過逐級官吏傳達,施行自己的意志。

軍隊也一樣,皇帝要想掌控全國軍隊,那就只能建立一個軍隊系統,由元帥、各級將領往下推,最後到士兵。而造反,就是某個將領不聽皇帝的了,帶著底下人反抗皇帝。

造反,其實就是這個制度的一個弊端,因為皇帝掌控軍隊是間接的,皇帝掌控將領,將領掌控士兵,皇帝是通過掌控將領然後再掌控士兵,士兵是不一定效忠皇帝的!

士兵不一定效忠皇帝的原因很簡單,古代的士兵不少志願兵,而是義務兵,他們不是自願來為皇帝拋頭顱灑熱血的,渴望建功立業的只是少數,絕大部分是被抓壯丁拉來的,當兵是他們養家餬口的一個職業。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皇帝又遠在京城,絕大部分士兵是沒見過皇帝的,而將領近在眼前,再加上軍事作戰所需的士兵服從將領(這是必須的,軍隊內部必須保證將領的權威,不然打仗的時候將是一盤散沙),皇帝對士兵的管控力自然比將領弱。

這一點,皇帝也是看的到的,為了防止將領造反,他們相出了種種方法,總的來說就兩大類,一個是分離將領和士兵,使得“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另一個則是把握住糧餉。

第一個方法很有操作難度,如果玩得不夠,將領跟士兵打成一片,等於沒玩;如果玩得過火了,比如統兵權與練兵權分離,這個將領練好的兵交給另一個將領去帶,將領跟士兵大眼瞪小眼,對皇權的威脅是小了,可同樣的,對於軍隊的戰鬥力大受影響,畢竟哪個士兵會甘願把命交給陌生的將領,打起仗來,心裡總是懷疑將領的指揮,而將領對士兵不熟悉,調度起來也很麻煩。

運用這種方法的很多,比如虎符、監軍等等制度,都是為了防範造反。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第二個方法就是奪取將領發糧餉的權力,糧餉這東西,都是來自於民間賦稅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嘛,問題是這羊毛誰來割呢?是中央統一割好了發到士兵手上呢?還是將領自己隔了發?

在中央強勢、財政充裕的時候,打死都不會把割羊毛的權力交給將領的,將領給士兵發糧餉,士兵感恩戴德,眼裡就只剩下將領了,哪還有朝廷和皇帝?

但在少數情況下,中央又不得不將適當的財權交給武將,讓將領就近徵集糧餉無疑可以給朝廷省去大筆人工和運輸費用,軍隊獲得補給也更及時,打仗打得更有勁了,在財政不充裕的時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不過下放財權是一把雙刃劍,武將統軍與財政權合一,雖然可以增加軍隊靈活性,增強戰鬥力,但也會大大增加武將造反的概率,沒有錢,武將造反就沒有底氣,有了錢,什麼不敢?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歷數那些比較大的造反,比如安史之亂,那就是因為中央下放了財權,軍餉是將領發的,士兵對將領非常擁護,這才敢造反,不然像鍾會,可能先被自己部下給幹掉了。

宋朝有鑑於唐末五代的軍隊政變(多的數不過來),推行了一場全面的弱軍行動,什麼以文治武、財權分離、下屬限制等等,徹底滅了將領反叛的苗頭,之後的朝代沿而用之,並進行改進,所以宋朝以後,武將造反就很少了,成功的幾乎沒有,更多的是譁變,如苗劉兵變。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19-03-12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皇帝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古代最嚴重的罪,莫過於“謀大逆”。犯了“謀大逆”之罪,不僅僅自己要被殺頭,還會被“夷三族”“誅九族”。而且,對於一般的士兵來說,造反就算成功了,自己最多隻能得到一兩畝薄田,獲益並不大。兩相比較,失敗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既然失敗的成本那麼高,為什麼在古代,只要將軍一造反,士兵們也都會跟著造反呢?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是這樣的。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安史之亂)

一、被騙。

古代的士兵都沒有什麼文化,古代的信息又不暢通。這兩點,就決定了古代士兵們非常容易被騙。

將軍在騙士兵的時候,通常不會告訴士兵說,我們這是在造反。如果他說是在造反,估計沒有幾個人會跟著他幹。他不會這麼說。他說的一定是皇帝身邊出奸臣了!皇帝的生命受到了極大的威脅!皇帝讓我們前去把他解救出來呢!

所有人都知道皇帝很重要,皇帝的生命安全問題比天還大。既然如此,大家當然要跟著將軍去當英雄,殺進京城,把那些矇蔽皇帝的奸臣碎屍萬段了。

劉濞造反、朱棣造反、郭威造反、安祿山造反,沒有一個不是採用這種方式。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劉濞劇照)

二、被嚇。

當然了,就算古代信息不暢,士兵們與世隔絕,在軍營裡得不到有效的信息。但是最終,他們也是會知道自己是在幹什麼的。

因為畢竟要兩軍對壘,要攻城略地,要和老百姓接觸。這樣一來,他們都會知道他們是參與了一場造反。並不是什麼解救皇帝,而是要推翻皇帝。到那時候,他們心裡肯定很不高興,覺得自己被騙了。

不過這時候,將軍會告訴他們,“一日為賊,終生為賊”,一旦上了“賊船”,你就沒有下去的時候,下去了就是死路一條。

而這時候,皇帝那邊肯定也有所動作,比如殺了將軍留在京城裡的人質,比如抓了與之相關的人員。這些情況,都會被當做生動的事例來教導士兵們。士兵們一想,對呀,將軍的家屬都被殺了,咱們作為一同造反的人,不是會受到同樣的待遇嗎?所以,被逼無奈,他們就只能一條道走到黑了。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李從珂劇照)

三、被哄。

士兵們被逼,心裡自然不舒服。雖然說不得不跟著一條道走到黑,但是這種不情不願的事情,幹起來也幹不好。

這時候,作為將軍,他就會想辦法哄士兵們。他會告訴他們,雖然你們現在是幹一件危險的事情,但是,只要成功了,你們將來就會跟著我吃香的喝辣的。

李從珂在造反的時候,就對他的將士們做過這樣的承諾。對將領,他就發官帽子。誰將來當刺史誰將來當縣令。為了讓將領相信,他甚至寫下保證書。對於士兵,他就會承諾獎勵多少錢,給多少地等等。

等到李從珂打到京城,當了皇帝以後。他才發現,國庫裡面的錢,根本不夠他用來獎賞。所以,他幹了一件荒唐的事情,預先向百姓收取5個月的稅收,才勉強兌現。

四、被賞。

將軍向士兵做出許諾,表示打下江山後,會給他們好處。但是,這也並不一定能激發士兵們的興趣。畢竟那是遙遠的事情。再說了,萬一打敗了呢?那不是什麼也得不到嗎?

所以,一些造反的將軍,為了激發士兵的積極性,往往會縱容他們搶劫。只要把這座城打下來了,城裡的東西你們可以隨便搶,搶到的就是你的。這樣一來,士兵們立馬就來了精神,打起來就更積極了。

安史之亂中,無論是安祿山的士兵,還是史思明的士兵,都是一路搶劫。未必然安祿山、史思明不懂得搶劫是不對的呀?既然曉得,為啥還要縱容士兵們幹呢?就是因為他們要靠這個“賄賂”那些士兵們跟著自己幹。

用了以上四大招,士兵們也有背棄了自己的初心和人格,不管不顧地造反下去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舊五代史》)

火器工坊
2019-04-01

這就要看誰控制著軍隊了。

如果中央的皇權足夠強大,親自掌握著數量龐大足以壓倒任何一支地方軍隊的禁軍時,那麼將軍基本是不敢造反的。又或者是採用以文制武的手段,同時使兵將互相不知,對將軍多加限制,那麼也不會有什麼士兵會忠於將軍的現象。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一般出現這種士兵跟著將軍一起造反的現象,多半是因為將軍掌控的權力太大了,強大到完全控制了這支軍隊的一切。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比如趙匡胤,作為掌控後周禁軍的藩鎮大將,柴榮對趙匡胤是信任有加,在臨終之前,為了限制住其他藩鎮對小皇帝的威脅,柴榮給予了趙匡胤和很大的權力,整個禁軍基本上都被他所掌控,派系下的其他將軍也是和趙匡胤交情頗深,並且有著直接的利益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匡胤想要發動陳橋兵變,簡直易如反掌。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再就是兵油子類型的左良玉,明末之際,朝廷給武官放權太多,以文制武的政策崩潰,就出現了類似於唐末藩鎮割據的潛在局面,像左良玉,就是典型的不聽話的兵痞。他手底下的軍隊,已經不是簡單的朝廷指派的募兵了,大多數都是左良玉自行招募,還有不少的農民軍成分。朝廷分下來的糧餉,也是由左良玉分發給下屬,對於這麼一幫當兵的土包子而言,他們只知道錢是左良玉給的,對他們好的也是左良玉,至於皇帝,見都沒見過,又談何忠誠。雖然左良玉沒有造反,但他已經很明顯的不停皇帝的話了。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這就和唐朝的藩鎮一般德行,士兵和統兵大將長期待在一起,早已經成了一個從屬性的利益圈,藩鎮將軍掌控了士兵的一切,同時也就換來了士兵的忠心。

北溟四海
2019-03-30

先問是不是,再看對不對。

看到這個問題,先想到的是《雍正王朝》裡著名的“卸甲事件”。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在這個案例裡,相比於皇帝的命令,年羹堯的部下明顯更服從於將軍的軍令。年羹堯也樂得以此作為向雍正皇帝討價還價的本錢,而這一“當眾打臉”的事件成為雍正皇帝下決心除掉年羹堯的一個導火索。

設想一下,如果年羹堯真的有謀反之意,屬下的官兵會跟著他起兵造反呢?還是選擇效忠皇帝呢?

我們再看整個古代歷史,什麼情況下,士兵會跟著將軍造反(或者說是不聽命於中央)?

這一問題實質上反映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軍事集團的控制關係。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由於地理和信息條件的極端落後,皇帝對於普通的士兵,以及大部分中下級軍官來說,都是一個遙遠的概念,古代軍隊並沒有“為何而戰?”的概念,沒有思想政治理念的灌輸,當兵的目的不過是“吃糧拿餉”,更高的理想也不過是個“封妻廕子”。保證軍隊戰鬥力,增強軍隊凝聚力,必然要使士兵聽命於將軍個人,家丁制、私軍化的發展必然出現地方軍事集團。

保證中央政府對於地方軍事集團有強控制力的根子在哪?

一個是“糧”,一個是“錢”。


情況一

在封建王朝早期,國家財政、經濟治理體系良好的情況下,中央政府從後勤、財政、人事等各方面對於地方軍事集團都有較好的控制。宋太祖趙匡胤是陳橋兵變由部下擁立,“黃袍加身”當了皇帝,設計了一套複雜的輪換調動機制,矯枉過正,使得“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明代由文官統帥軍事,我們熟悉的文官統帥薊遼督師袁崇煥、孫承宗、盧象升,還有太監作為監軍。


情況二

到封建王朝的中晚期,在經歷大的內亂或自然災害後,當封建王朝治理體系運轉失靈,中央財政無法供養軍隊,也不能從後勤等方面對軍事集團形成牽制時,地方軍事集團依靠自身的武力實現自我發展(自行徵稅或劫掠),一步一步將地方的政治、經濟、軍事、財政等權力攫取到自己手裡時,成為封閉獨立的系統。

一個我們熟悉的名詞——“軍閥”就此誕生了。

大大小小的軍閥各自割據發展,成為帝國肌體上的腫瘤。

典型的是在安史之亂、流寇、太平天國等內亂之下,唐代的藩鎮、明末的遼東軍事集團。清晚期到民國,則有湘淮軍集團、北洋集團。

只有新中國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和政權,才從根子上剷除了軍閥形成的土壤。

另外想說一句,軍閥不過是對內野蠻強橫,永遠成不了真正的強軍。

所謂“關寧鐵騎”遇上滿洲八旗兵就望風而降,土崩瓦解。彭總麾下志願軍來自各大野戰軍,依然如臂指使,在朝鮮打出赫赫戰功。

再回頭來看年羹堯,當年大將軍還在跟蒙古王爺喝酒撩妹時,屬下已被換了個遍,一個聖旨,嶽鍾琪就瞬間上位。任你是多威風八面的大將軍,降十幾級,直到貶為杭州城門守門的小兵再賜死,你連半點浪也翻不出。

不過一百多年以後,風水輪流轉,武昌城新軍一聲槍響,袁大帥稱病不出,監國攝政王急得乾瞪眼,半點法子也沒有,這其中根由,就很清楚了。


北溟說傳奇】讀一讀古代小說,品一品生活五味,歡迎對號入座。

优己
2019-05-21

這個說法並不絕對!實際上當時的士兵並沒有那麼的傻,對於腦袋別褲腰帶上的人來說什麼忠不忠義不義的都是放屁,對他們而言一般是家小被控制在誰手裡就聽誰的。

古代有兩種軍制,不同的軍制會決定著皇帝與將領之間的兵權歸屬。一種是府兵(唐代)衛所兵(明代)旗兵(清朝),這種軍隊實際上就是建設兵團,他們往往是整個家庭被派往邊疆,整戶家庭從事軍事生產而男丁當兵,在這種軍制下整個士兵的家小實際上是控制在軍事將領手裡的,由於家小控制在將領手裡這些士兵肯定是直接聽令于軍事主將(一般是都督),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安祿山能夠擁兵自重發兵進城打長安了,整個唐朝前後總共也發生了七次將領帶兵進攻皇城。

另外一種則是禁軍(宋朝)營兵(清朝)編制,這種是職業軍。軍隊的人員往往是來源於京城(戰死將士遺孤被皇帝收到京城撫養),來源於全國各地(募兵),這種情況下由於將士的家小都是被控制在皇帝手裡的,他們這些士兵肯定是聽命於皇帝的,所以我們會發現宋朝跟清朝幾乎沒有出現將領叛亂皇帝的事發生。

汉史趣闻
2019-03-29

古代的時候,將軍和士兵一般都是生活在一起的。不管是日常的訓練,還是平日裡的作息時間,他們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正所謂低頭不見抬頭見。

這種情況,就產生了日久生情的念頭。將軍和士兵之間,肯定有一種難以描述的感情的。

在加上他們一起作戰,一起殺敵,一起經歷過的生生死死。可以說他們之間都是患難之交,生死之交。

試問人世之間,還有那種交情能比得上這種交情的呢?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反過來我們再看看皇帝,皇帝就不一樣了。

因為皇帝高高在上,日理萬機,說不定很多士兵,連皇帝長得什麼樣,可能都不知道。皇帝雖然是天下之主,但是,和士兵沒有任何基礎的感情呀。皇帝只認識將領,他們能調動的也是將領,這就造成了皇帝和士兵之間,存在著隔閡。兵不認識皇帝,皇帝不認識士兵。

不是有句話說的好嘛,士為知己者死。

所以士可能為自己的將領而死,不可能為自己的皇帝而死。

這也就是為何李廣與李牧再和匈奴交戰的時候,能夠經常大勝仗的原因。畢竟他們對士兵很好,士兵們願意為他而戰,甚至是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還有就是士兵要想升遷,還需要將軍提攜呢,從這一方面來看,士兵必須要在將軍面前表現的好一點。

這又加深了將軍和士兵之間深厚的感情,甚至是友誼。

要說將軍和士兵的感情,最典型的要數趙匡胤和他的部下了。

趙匡胤是怎麼當的皇帝呀,還不是因為被部下擁護,經過黃袍加身事件,一夜之間,就成了皇帝的。

本來趙匡胤是都點檢,北宋時期武將的最高統帥。

但是,他經過部下的擁護,一下成為了皇帝。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大家是不是好奇,為什麼士兵不擁護自己的皇帝, 非要擁護趙匡胤這個將領呢?

他的部下之所以,擁護趙匡胤當皇帝,是因為這樣做大家都能得到好處。

若是趙匡胤是開國皇帝,擁護他的那些臣子,就是開國功臣。這樣大家都能得到世代傳襲爵位,都是利益共享者。

至於之前的皇帝的生死,他們才不會體諒呢?

所以,可以說這一切基本上都是利益在其中作祟。

皇帝主要統領的人是將軍,可以說他們只要管理好將軍就行了,只要將軍不造他的反,他就會高枕無憂。

趙匡胤當了皇帝,為了防止武將專權,開始實行了一種新的制度。一個將領,只能在一個地區,擔任一段時間的官職。之後就調換到其他的地方,這種情況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狀況。也就導致了宋軍打仗比較弱的結果。

小jing情怀
2019-04-07

題目是一個偽命題。

封建社會皇權高於一切,可能影視作品你看多了,導致出此題目。

古書有云:“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社會階層清晰明瞭,將軍權力再大也是皇權授予你的。

翻看中國歷史,又有哪位將軍成功推翻皇權?

歷史上造反又被滅掉的將軍,多了去了。鰲拜算再牛,不一樣死在十四歲的小孩子手裡,這個反不是那麼好造的。

將軍如果造反,初期肯定是暗中密謀,不可能大張旗鼓的宣傳,普通士兵也無從得知,將軍起兵打仗是為了什麼?有士兵響應,也是被蠱惑而已。

軍隊講求的是令行禁止,普通士兵更加不可能去質疑將軍的決定,只要領頭造反的將軍具備一定的領導能力和軍事才能,能掌控好自己的軍隊,揮軍所向士兵當然會響應。

即使是起事之後,有一些懷疑的士兵,但已經踏上了造反之路,開弓沒有回頭箭。反對皇權可是人神共憤的事,誅滅九族。

最後說一句,手握重兵的將軍又有幾個能善始善終?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张子曰
2019-02-23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這不算什麼。

士兵說到底,其榮華富貴,取決於將軍,而不是皇帝。

畢竟,皇帝永遠不知道有你這個小兵;

但是將軍會。

你能不能從泥坑裡面爬出來,成為人上之人,將軍的作用,遠遠的大過皇帝。


好比一個公司裡面,

你以為你的前途取決於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麼?

顯然是荒謬的。

你的前途首先取決於你的直屬上司,你的小部門的頭頭。

什麼董事長,總經理,離你太遠太遠,遠到他們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

你只有先緊緊的跟著你直屬上司,小領導,才能一步步爬出泥坑。

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去奢望其他。


集體也好,組織也好,國家也好,說到底,不過是一個同一利益的人們結合體。這是存在的根本。

一切自由民主也好,專制獨裁也好,都必須服務於一定的利益,維持這個利益共同體的存在。

人們也是如此的組織起來的。

我們加入公司,難道是想為公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麼?當然是想賺錢養家,升職加薪了;

我們成為公務員,難道是真打算奉獻出生命麼?當然還是要賺錢養家,官運亨通了;

我們加入團體,難道是真的打算無怨無悔的付出麼?當然是尋求團體的共榮和幫助了;


沒有哪個士兵是為了皇帝去死加入軍隊的。

當兵吃糧,升官發財,不外如此。

既然將軍才是對自己的前途最有影響之人,

當然一切聽將軍的。

除非有更大的利益的誘惑。


中國的這種情況並不算誇張。

日本和歐洲封建社會的這種情況才誇張。

在日本和歐洲的封建時代,

將軍的下屬根本就不存在效忠皇帝的問題。

領主的下屬的下屬,不是領主的下屬;

大名的下屬的武士,不是大名的武士;

自始至終,騎士和武士只效忠於上一級領導,而對上級領導的領導,沒有效忠的義務。


中國是大一統王朝,才存在普天之下,名義上所有人都必須效忠皇帝的問題。

然而這終究也是名義上的。

現實中,人們肯定只會忠誠於自己的利益,效忠對自己前程最為有利之人。


明镜大道
2019-04-23

當然是出於天高皇帝遠的緣故,士兵會選擇聽頂頭上司將軍的話。皇帝也不過是一個人而已 ,而皇帝向民眾施加皇權一般只能通過書籍同文化,忠於皇帝的一般都是書生意氣的文人,生活條件優越懂得感恩的人以及跟隨皇帝一同創業,認同皇帝能力,並且認同皇帝理想的人。

至於古代的士兵,大多數都是文盲,如果發生了叛亂,他們當中懂得感恩的一部分會在皇帝同將軍之間選擇將軍,不懂得感恩的會為了有口飯吃而跟隨將軍,士兵大部分時候接受的是將軍的洗腦,也有士兵是不知情才上了賊船的,知情後再也無法回頭。

在古代,鞭打辱罵虐待坑殺士兵的案例也不在少數,而掌握士兵生死大權的往往是將軍,皇帝通常不會過問每一個士兵的小事。

在那個由首都傳信到邊疆可能要幾個月的時代裡,皇帝的手往往沒有辦法觸到那麼遠,因此藉助文人之手實現統治,是歷代君主都不遺餘力要做的事情。

對於不是開國之君的君主,大多數待在皇宮的君主,大多數時候更需要依賴文臣。歷史證明,只有文臣掌握兵權對皇帝最有利,只是這樣做往往讓軍隊失去了軍事實力。

宋朝就是一個例子,北宋是以漢族為統治中心卻被外族欺壓得最多的朝代,而南宋,唯一有戰鬥力抗衡金兵的陸軍就是岳家軍,岳家軍帶兵的岳飛是武臣,因此岳家軍戰鬥力強 。可是沒了岳飛和他的岳家軍之後,南宋就失去了可以反擊的力量。岳家軍當然聽岳飛的話,否則怎麼幾乎會被全滅。自從岳家軍滅亡後,南宋軍隊只能採取守勢直到滅亡。

總結得出,士兵之所以聽將軍的話,是因為將軍才是衣食父母,就像現在,如果工作沒錢的話,一個人除非是被逼到沒飯吃的境地,否則是不會工作的。談錢傷感情,不談錢傷的是心情。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