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是什麼?

國學是什麼?
7 個回答
听潇潇宇至讲故事
2017-08-18

國學基本定義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國學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國學具體含義

關於國學的定義,除基本定義外,在具體的定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

國學是什麼?

現“國學”概念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國學不等於儒學

近年來,談國學的人漸多,似乎不談國學不能稱為國人。可是,近些年談國學的人,一談國學就說儒家之學(簡稱儒學),以為除了儒學,就沒有國學;或是認為,只有儒學才是真正的國學。

(1)經部

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彙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註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

(2)史部

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彙編類”。

國學是什麼?

(3)子部

子部分為“道家類”、“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彙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

(4)集部
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

【來自:百度百科】

tlliqi
2017-08-19

國學是什麼?

國學是什麼?

“國學”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化與當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學術精髓簡稱。“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秦磚漢瓦,非秦(有英語China為證)即漢(Han Studies),自漢代以降,國力鼎盛,海外又稱大漢民族之學為“漢學”,考據學雖然證實“漢學”一詞至遲在南宋已較常見,狹義所指為兩漢時期的經學學術思想,而漢代人研究經學著重於名物、於訓詁,後世因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但海外所指漢學,或者又可理解為漢民族之學,即對中國的研究,尤特指關於對中國的語言文化、文學、歷史和風俗習慣的研究,囊括中華六藝五術範疇。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五術指:山、醫、卜、命、相等五術。(以上文章摘錄自《南柯舟:國學熱中談國學》)

國學又稱國故,囊括華夏自古以來一切智慧、思想,範圍涵蓋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以及賦駢詩詞等等,煌煌經、史、子、集四部,皆為國學經典,欲博古通今,知人論世者,必修國學,今以概論講述其大概,略其所當略,詳其所當詳。

“國學”,更有寬泛的解釋。如把百家之術,如儒、釋、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說統統收於國學囊中,如此,則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都能統稱為“國學”,其中除了佛教是外來宗教,基本全是誕生於中華本土,所以,國學又稱為“中國學”、漢學。大國學概念的衍生:國學、漢學、中國學。

傳統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編撰於乾隆年間,由當時的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等一流學者完成。“四庫”指經、史、子、集四部,“全書”指所收都是全本。“國學”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當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學術精髓簡稱。它是新一代應該瞭解的知識之一。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所謂國學,是從上個世紀初才出現的。20世紀初葉,隨著腐敗的滿清政權走向滅亡,中國延續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也走到了盡頭。中國自從出了孔夫子,以後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把儒家學說奉為經典。而科舉制度,又把知識分子牢牢地束縛在做八股文的軌道上,脫離不了四書五經。因此整個教育體系就是死讀儒家經典,而與自然科學絕緣。從鴉片戰爭到庚子年八國聯軍入侵,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使中國的四書五經不堪一擊,西方的新潮理論讓中國士大夫們的滿腹經綸無從招架,從而迫使一部分知識分子睜開眼睛去看世界,去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於是就產生了所謂西學,又叫新學。特別是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一部分激進的知識分子把中國的落後捱打歸罪於二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歸罪於以孔子和四書五經,歸罪於三從四德,父子君臣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封建禮教。他們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提倡白話文,主張廢除科舉,廢除跪拜等封建禮節,主張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主張文字改革,主張廢除私塾,開辦新式學堂,等等。這樣一來,封建主義的舊文化也就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了。

當然,任何事物都會有對立面,新文化運動也是如此。另外有一批文人認為,新文化運動否定了中華文化的根基,否定了中國固有的倫理綱常,未免太過激了,於是就用所謂“國學”以區別西學或新學而與之相對抗。所以所謂國學並非是一門獨立的或是新產生學科,而只不過是將原有的儒家典籍四書五經賦予了一個新的名稱而已。於是一場文化上對抗就在所難免了。其實新文化運動的驍將們,也有著厚的中華文化根基,在與那些自以為滿腹經綸的遺老遺少們的戰鬥中絲毫不落下風。正如魯迅所說,從舊營壘中殺出,對舊營壘的情形往往看得格外分明,反戈一擊,更容易致敵於死命。所以新文化運動搞得風生水起,波瀾壯闊。由於“國學”本身沒有明確的概念,“國學”的知識體系不完整不科學,“國學大師”們的思想落後於時代,因此國學興於上世紀之初,在五四時期與新文化運動作戰時達到高潮,終於免不了落花流水敗下陣來,自上世紀二十年代後走向沒落。

但是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也許是因為氣候返潮,所謂國學又有所抬頭。進入本世紀,國學更是大有東山再起之勢。然而什麼是國學?仍然莫衷一是。一般的說法是“一國所故固有之學問”或“本國固有的學術文化”。雖然概念是模糊的,但是目的卻是清楚的,就是“為了繼承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欲以儒家思想再度一統天下。“ 蓋五四比年以來,文化為之斷層,道統為之不傳。”什麼文化產生了斷層?什麼道統為之不傳?無非是四書五經,三從四德,父子君臣之類吧?所以所謂國學,目的在於國而不在學也。

中華國學其宗旨,乃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國學”應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其中諸子百家,包括“儒、釋、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為天地立心”之學;其中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在古代,“六藝”中禮、樂、射、御,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具之術,貴族子弟在太學階段要深入學習;書與數稱為“小藝”,是民生日用所需之術,是在古代“小學”階段的必修課,乃是“為生民立命“之術;其中五術,乃是 “為往聖繼絕學”、“究天人之際”關係的學問,包括“山、醫、卜、命、相”等。 被今人疵垢為“迷信”,那些輕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際”關係的學問的人,其實他們很少站在與人生存在狀態息息相關的終極關懷的立場上,去認真的探究天人之際的真切意蘊與內在價值,去拉近生命存在與天人之際之間的間接和直接聯繫,在傳統與時代、學問與生活中架設一架溝通的橋樑。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國學分類,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

嘴角弯弯38934184
2017-08-20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它興起於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國大陸,文革結束後思想學術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擴大,1980年代後“國學”復起至今。

"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章太炎在其《國學概論》中稱:國學之本體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治國學之方法為辨書記的真偽、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及辨文學應用。

國粹派鄧實稱:“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
國學是什麼?

太愚1
2017-08-20

這個問題我曾在“悟空問答”中回答過。

所謂國學,是周易派生出來的,自始至終以周易基礎理論作為指導思想的古代中國文化體系。

首先,國學寓於古代中國文化之中,而中國的古代文化源於周易,故國學的母體是周易。

有人不同意古代中國文化源於周易說,主要原因是周易模型失傳,導致人們誤判三畫卦或六畫卦為周易,又直接把三畫卦或六畫卦作為卦象。這樣的卦象的表象手段非常有限,由此,人們找不到中國古文字與周易的關係。拙著《中國古代宇宙理論研究》一書,根據《周易》的論述,復原了周易模型,這是一個由天盤八卦和地盤八卦組合而成的宇宙模型,具有強大的抽象能力,演繹文字的功能幾乎達到無限。書中利用這個模型對一系列甲骨文金文小篆文字進行了演繹和解析,確證漢文字源於周易。

古人利用周易模型抽象概念,形成理念,這些理念融匯成一個體系,這就是中國古代文化體系。所以說,周易是古代中國文化的母體。

其次,周易的基礎理論貫穿古代中國文化體系的始終。自周易被伏羲創造出來之後,周易一直隨王權一起有序傳承,王公貴族就用周易來創造文字。此外,還用它的理念來治國。如,天下劃為九州,大禹鑄九鼎以象王權,均源於乾卦之數為九;周公的禮制,根源於周易;古代的五刑,源於天盤5-5線與鬼宿重疊,等等。

古人還以周易來指導生活。對這一方面內容,在此著重提幾點:周易是古代曆法之原,古人的生活當然離不開敬授民時;度量衡單位的文字源於周易,且制度也源於周易;周易是早期製造業的藍圖,諸如鼎、簋、鑊等禮器、生活用具,均為觀象制器的產物;古人的喪葬制度,也是根源於周易。如此等等。

後來,源於周易的孔孟之道一直成為古代中國的指導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等產生根本性影響。

周易文化的根源因素,導致中國文化異於世界上其他文化。

以文字來說,中國文字是方塊字,讀音為單音節,行文直行從右往左行,這些都是周易造成的。然後,古代醫學,也是以周易理論為基本理論。所以,中國古代文化的最大特色體現在周易二字上,這正是國學的最大特徵。

正道沧桑
2017-08-20

謝謝邀請,我個人理解:凡中國本土創造,或者外來文化經中國吸收改造而具有中國特色的,例如佛學。皆可稱之為國學。

譬如說,儒家五經六藝。約其旨歸在乎:德性的學問。何為德性?天道通乎人而人心得以為理。人行乎天理之當然即為德性,由率德性而為即為德行。人之言、行苟合乎德,即為德性。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人能進退由禮,則德在其中矣。

國學籠統講之,浩如煙海。而目的不過明天人之際,知天人之分。所以先儒說“儘性以至於命。”人知命則知天。苟知天知命,則達於仁者不惑之境界。人若不惑,則吉凶禍福不足憂,富貴貧賤不足患。樂天知命,無適不然。

所以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是故孔子說“君子憂道不憂貧。”

大舜踐天位,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處貧賤患難,奚足以累其心也哉。

中上行
2017-08-20

國學我理解為是對中華文化的總稱。國學在西周前為科學。是經華夏民族實踐總結的生活生產經念。發到至春秋戰國為迷學。大家想搞明白又搞不怎麼明白之學。漢之後為坑學。坑人之學。讓人浪廢精力。自己將自己束縛起來。

妙见见妙
2017-08-28

真正的國學。是儒釋道經過兩千年之融合,去蕪存菁。經過歷史的驗證和實踐的證明。適合於中國人的現在以及未來,指導性的先驗性的和確定性的真俗不二的中國文化精粹!真國學將在我們這一代總結,成實。指導中國走向領導地球的頂端位置。會引領全球走向光明並達到全人類人性整體提升的終極目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