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前,安祿山貴為三鎮節度使相比王忠嗣,高仙芝,安祿山有什麼對外作戰功績?

大唐對外戰爭封侯拜相的很多,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李靖,薛仁貴等等都能做到一方節度使。那安史之亂前,安祿山能做到三鎮節度,除了朝中有人好做官之外,有什麼比較大的戰功呢,才做到這個位置的呢?
5 個回答
史海迷途小书童
2019-07-27

安史之亂前,安祿山是有對外作戰經歷的。與王忠嗣、高仙芝等人相比,安祿山的對外作戰能力一塌糊塗,不僅敗多勝少,贏的手段也不光彩,他之所以能身兼三鎮節度使,主要還是他的阿諛逢迎、投機鑽營。

安史之亂前,安祿山是有對外作戰經歷的。與王忠嗣、高仙芝等人相比,安祿山的對外作戰能力一塌糊塗,不僅敗多勝少,贏的手段也不光彩,他之所以能身兼三鎮節度使,主要還是他的阿諛逢迎、投機鑽營。


唐玄宗李隆基繼位後,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內患已經平息,帝權已固,國家實力進一步增強。同時,帝國周圍群狼環伺,東北有契丹與奚,北方有東突厥,西方有吐蕃及西突厥,面對這一系列軍事威脅,玄宗決定先攻實力最為強大的吐蕃,而對契丹、奚則採取攻戰與和親交互為用之策。 自開元二年至開元二十三年,唐與契丹、奚之間相互攻伐,各有勝敗,期間玄宗曾以公主和親歸順的契丹、奚族統領。 開元二十三年,奚和契丹再次舉兵犯邊。幽州節度使張守珪令平盧討擊使、左驍衛將軍安祿山率軍進擊,但安祿山恃勇輕進,戰敗而歸,之後張守珪親帥大軍,大破契丹。 開元二十七年,因張守珪隱瞞平盧軍使烏知義攻奚敗狀,反而上奏獲捷,事洩後張守珪被貶為括州刺史。 為了取代張守珪,同時取悅日漸昏聵的玄宗,安祿山屢次出兵攻掠奚、契丹,迫使其各殺公主背唐。

安史之亂前,安祿山是有對外作戰經歷的。與王忠嗣、高仙芝等人相比,安祿山的對外作戰能力一塌糊塗,不僅敗多勝少,贏的手段也不光彩,他之所以能身兼三鎮節度使,主要還是他的阿諛逢迎、投機鑽營。


唐玄宗李隆基繼位後,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內患已經平息,帝權已固,國家實力進一步增強。同時,帝國周圍群狼環伺,東北有契丹與奚,北方有東突厥,西方有吐蕃及西突厥,面對這一系列軍事威脅,玄宗決定先攻實力最為強大的吐蕃,而對契丹、奚則採取攻戰與和親交互為用之策。 自開元二年至開元二十三年,唐與契丹、奚之間相互攻伐,各有勝敗,期間玄宗曾以公主和親歸順的契丹、奚族統領。 開元二十三年,奚和契丹再次舉兵犯邊。幽州節度使張守珪令平盧討擊使、左驍衛將軍安祿山率軍進擊,但安祿山恃勇輕進,戰敗而歸,之後張守珪親帥大軍,大破契丹。 開元二十七年,因張守珪隱瞞平盧軍使烏知義攻奚敗狀,反而上奏獲捷,事洩後張守珪被貶為括州刺史。 為了取代張守珪,同時取悅日漸昏聵的玄宗,安祿山屢次出兵攻掠奚、契丹,迫使其各殺公主背唐。

天寶九年,安祿山誘騙奚、契丹酋長赴宴,席間藉機將他們殺害,並獻首長安,此舉果然使得玄宗大悅,於是擢安祿山為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 天寶十年,安祿山率兵六萬,遠攻契丹松漠牙帳,不惜士卒疲憊不堪,不顧天雨而致弓弩失效,強行進擊,結果遭到契丹、奚兵合擊,慘敗而逃

安史之亂前,安祿山是有對外作戰經歷的。與王忠嗣、高仙芝等人相比,安祿山的對外作戰能力一塌糊塗,不僅敗多勝少,贏的手段也不光彩,他之所以能身兼三鎮節度使,主要還是他的阿諛逢迎、投機鑽營。


唐玄宗李隆基繼位後,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內患已經平息,帝權已固,國家實力進一步增強。同時,帝國周圍群狼環伺,東北有契丹與奚,北方有東突厥,西方有吐蕃及西突厥,面對這一系列軍事威脅,玄宗決定先攻實力最為強大的吐蕃,而對契丹、奚則採取攻戰與和親交互為用之策。 自開元二年至開元二十三年,唐與契丹、奚之間相互攻伐,各有勝敗,期間玄宗曾以公主和親歸順的契丹、奚族統領。 開元二十三年,奚和契丹再次舉兵犯邊。幽州節度使張守珪令平盧討擊使、左驍衛將軍安祿山率軍進擊,但安祿山恃勇輕進,戰敗而歸,之後張守珪親帥大軍,大破契丹。 開元二十七年,因張守珪隱瞞平盧軍使烏知義攻奚敗狀,反而上奏獲捷,事洩後張守珪被貶為括州刺史。 為了取代張守珪,同時取悅日漸昏聵的玄宗,安祿山屢次出兵攻掠奚、契丹,迫使其各殺公主背唐。

天寶九年,安祿山誘騙奚、契丹酋長赴宴,席間藉機將他們殺害,並獻首長安,此舉果然使得玄宗大悅,於是擢安祿山為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 天寶十年,安祿山率兵六萬,遠攻契丹松漠牙帳,不惜士卒疲憊不堪,不顧天雨而致弓弩失效,強行進擊,結果遭到契丹、奚兵合擊,慘敗而逃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唐平定安史之亂後,各地藩鎮割據,幽州、盧龍、河北等地藩將擅地自保,而契丹、奚等族亦很少犯邊,常有入朝奉獻。而後後依附於北方強盛起來的回鶻,又有進犯。此後有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父子率部擊敗契丹,迫其不敢犯邊,直至唐朝滅亡。 從對契丹、奚作戰以及安史之亂中安祿山的表現來看,安祿山的軍事能力著實一般。不可否認的是,他對契丹、奚的攻伐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帝國外圍壓力,很大程度上消弱了契丹、奚的實力。綜合而論,安祿山的成功更多是在於他對當權者的巴結逢迎、為了達到目標不擇手段。

弹指千年
2019-07-28

大傢伙,彈指千年為您解答!

  • 導讀:說到安祿山,就不得不提“安史之亂”。一直以來人們都是把“安史之亂”作為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而安祿山也是大唐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歷史從來都是無法假設的,我們不知道如果沒有安祿山,大唐是否能夠一直繁榮,事實上從安祿山發跡開始,大唐的命運就註定了!

大傢伙,彈指千年為您解答!

  • 導讀:說到安祿山,就不得不提“安史之亂”。一直以來人們都是把“安史之亂”作為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而安祿山也是大唐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歷史從來都是無法假設的,我們不知道如果沒有安祿山,大唐是否能夠一直繁榮,事實上從安祿山發跡開始,大唐的命運就註定了!

相較於王忠嗣、高仙芝,安祿山沒有顯赫的戰功、沒有行雲流水的文采,他的發跡更加戲劇和偶然。

安祿山從小就是孤兒,30歲以前一直以商人的身份混跡在邊疆地區。30歲步入軍旅,用不到4年的時間就升到平盧將軍,然後開始沉寂,在經歷兩次死裡逃生之後,在40歲那年一躍成為駐守邊疆的藩鎮最高軍事統帥——平盧軍節度使。在之後的幾年裡,他創造了邊疆番帥仕途騰達的神話。42歲兼任了范陽節度使;45歲兼御史大夫;46歲朝廷賜之鐵券封開國公;48歲賜爵東平郡王;49歲又兼河東節度使;自40到49歲,安祿山從一方節帥到身兼三鎮,所獲得的榮耀與君寵達到頂峰。50歲策劃變亂;51歲稱大燕雄武皇帝;55歲被殺。

大傢伙,彈指千年為您解答!

  • 導讀:說到安祿山,就不得不提“安史之亂”。一直以來人們都是把“安史之亂”作為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而安祿山也是大唐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歷史從來都是無法假設的,我們不知道如果沒有安祿山,大唐是否能夠一直繁榮,事實上從安祿山發跡開始,大唐的命運就註定了!

相較於王忠嗣、高仙芝,安祿山沒有顯赫的戰功、沒有行雲流水的文采,他的發跡更加戲劇和偶然。

安祿山從小就是孤兒,30歲以前一直以商人的身份混跡在邊疆地區。30歲步入軍旅,用不到4年的時間就升到平盧將軍,然後開始沉寂,在經歷兩次死裡逃生之後,在40歲那年一躍成為駐守邊疆的藩鎮最高軍事統帥——平盧軍節度使。在之後的幾年裡,他創造了邊疆番帥仕途騰達的神話。42歲兼任了范陽節度使;45歲兼御史大夫;46歲朝廷賜之鐵券封開國公;48歲賜爵東平郡王;49歲又兼河東節度使;自40到49歲,安祿山從一方節帥到身兼三鎮,所獲得的榮耀與君寵達到頂峰。50歲策劃變亂;51歲稱大燕雄武皇帝;55歲被殺。

可以看到安祿山的政治發跡,主要是在40歲以後,而他的發跡和戰功其實並無太大的關係,主要歸功於他處心積慮的個人經營!他是如何做的呢?簡單說來至少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攀附宰相賄賂官員,營造個人榮譽

開元二十九年河北處置使張利貞到營州考察,安祿山對張利貞及其隨員厚贈金帛,張利貞回朝覆命之時對他大加稱讚,第二年安祿山就被任命為平盧節度使。天寶五年吏部尚書席建侯監察河北,安祿山又如法炮製,席建侯在向朝廷的報告中力稱安祿山“公直、無私、嚴正、奉法”。

大傢伙,彈指千年為您解答!

  • 導讀:說到安祿山,就不得不提“安史之亂”。一直以來人們都是把“安史之亂”作為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而安祿山也是大唐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歷史從來都是無法假設的,我們不知道如果沒有安祿山,大唐是否能夠一直繁榮,事實上從安祿山發跡開始,大唐的命運就註定了!

相較於王忠嗣、高仙芝,安祿山沒有顯赫的戰功、沒有行雲流水的文采,他的發跡更加戲劇和偶然。

安祿山從小就是孤兒,30歲以前一直以商人的身份混跡在邊疆地區。30歲步入軍旅,用不到4年的時間就升到平盧將軍,然後開始沉寂,在經歷兩次死裡逃生之後,在40歲那年一躍成為駐守邊疆的藩鎮最高軍事統帥——平盧軍節度使。在之後的幾年裡,他創造了邊疆番帥仕途騰達的神話。42歲兼任了范陽節度使;45歲兼御史大夫;46歲朝廷賜之鐵券封開國公;48歲賜爵東平郡王;49歲又兼河東節度使;自40到49歲,安祿山從一方節帥到身兼三鎮,所獲得的榮耀與君寵達到頂峰。50歲策劃變亂;51歲稱大燕雄武皇帝;55歲被殺。

可以看到安祿山的政治發跡,主要是在40歲以後,而他的發跡和戰功其實並無太大的關係,主要歸功於他處心積慮的個人經營!他是如何做的呢?簡單說來至少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攀附宰相賄賂官員,營造個人榮譽

開元二十九年河北處置使張利貞到營州考察,安祿山對張利貞及其隨員厚贈金帛,張利貞回朝覆命之時對他大加稱讚,第二年安祿山就被任命為平盧節度使。天寶五年吏部尚書席建侯監察河北,安祿山又如法炮製,席建侯在向朝廷的報告中力稱安祿山“公直、無私、嚴正、奉法”。

之後他投靠宰相李林甫,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獲取到更多的政治利益。所謂:“右相李林甫與祿山交通,復屢言於玄宗,由是特加寵遇。”可以說安祿山能夠得到重用,與李林甫等人的推美是有直接關係的。

第二,造假創政績

安祿山知道自己的作用和價值,就是要讓朝廷確信他可以確保唐朝東北邊防的安全。為了“以邊功市寵”,他常常利用欺騙手段誘殺“兩番”。史載:安祿山前後十餘度欺誘契丹,酒宴之時酒中放莨菪子,預掘一坑,待其昏醉,斬首埋之,皆不覺死,每度數十人。甚至不惜有意侵掠兩番,製造事端,惡化邊境形勢。這樣安祿山有了出兵的理由,也就有了立功的機會。

大傢伙,彈指千年為您解答!

  • 導讀:說到安祿山,就不得不提“安史之亂”。一直以來人們都是把“安史之亂”作為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而安祿山也是大唐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歷史從來都是無法假設的,我們不知道如果沒有安祿山,大唐是否能夠一直繁榮,事實上從安祿山發跡開始,大唐的命運就註定了!

相較於王忠嗣、高仙芝,安祿山沒有顯赫的戰功、沒有行雲流水的文采,他的發跡更加戲劇和偶然。

安祿山從小就是孤兒,30歲以前一直以商人的身份混跡在邊疆地區。30歲步入軍旅,用不到4年的時間就升到平盧將軍,然後開始沉寂,在經歷兩次死裡逃生之後,在40歲那年一躍成為駐守邊疆的藩鎮最高軍事統帥——平盧軍節度使。在之後的幾年裡,他創造了邊疆番帥仕途騰達的神話。42歲兼任了范陽節度使;45歲兼御史大夫;46歲朝廷賜之鐵券封開國公;48歲賜爵東平郡王;49歲又兼河東節度使;自40到49歲,安祿山從一方節帥到身兼三鎮,所獲得的榮耀與君寵達到頂峰。50歲策劃變亂;51歲稱大燕雄武皇帝;55歲被殺。

可以看到安祿山的政治發跡,主要是在40歲以後,而他的發跡和戰功其實並無太大的關係,主要歸功於他處心積慮的個人經營!他是如何做的呢?簡單說來至少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攀附宰相賄賂官員,營造個人榮譽

開元二十九年河北處置使張利貞到營州考察,安祿山對張利貞及其隨員厚贈金帛,張利貞回朝覆命之時對他大加稱讚,第二年安祿山就被任命為平盧節度使。天寶五年吏部尚書席建侯監察河北,安祿山又如法炮製,席建侯在向朝廷的報告中力稱安祿山“公直、無私、嚴正、奉法”。

之後他投靠宰相李林甫,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獲取到更多的政治利益。所謂:“右相李林甫與祿山交通,復屢言於玄宗,由是特加寵遇。”可以說安祿山能夠得到重用,與李林甫等人的推美是有直接關係的。

第二,造假創政績

安祿山知道自己的作用和價值,就是要讓朝廷確信他可以確保唐朝東北邊防的安全。為了“以邊功市寵”,他常常利用欺騙手段誘殺“兩番”。史載:安祿山前後十餘度欺誘契丹,酒宴之時酒中放莨菪子,預掘一坑,待其昏醉,斬首埋之,皆不覺死,每度數十人。甚至不惜有意侵掠兩番,製造事端,惡化邊境形勢。這樣安祿山有了出兵的理由,也就有了立功的機會。

本來東北邊帥身兼“押兩番使”,綏靖兩番、確保東北邊境安謐乃其職守,安祿山卻借之成為他仕途騰達的階梯,其陰毒殘忍與狼子野心可見一斑。安祿山正是利用東北邊防之勢,挾兩番以邀其功,一步一步博得了朝廷的信任、玄宗的恩寵。從這層意義上說,是唐朝的國策造就了安祿山。

第三,贏得皇帝的歡心。

安祿山看準了唐玄宗對東北形勢的態度,明白自己身當守邊重任,向皇帝表達忠心十分必要。進京覲見時,他總是會用很肉麻的話表達忠心。在宴會上,安祿山進奏:“臣生番戎,寵榮過甚,無異材可用,願以身為陛下死。”

大傢伙,彈指千年為您解答!

  • 導讀:說到安祿山,就不得不提“安史之亂”。一直以來人們都是把“安史之亂”作為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而安祿山也是大唐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歷史從來都是無法假設的,我們不知道如果沒有安祿山,大唐是否能夠一直繁榮,事實上從安祿山發跡開始,大唐的命運就註定了!

相較於王忠嗣、高仙芝,安祿山沒有顯赫的戰功、沒有行雲流水的文采,他的發跡更加戲劇和偶然。

安祿山從小就是孤兒,30歲以前一直以商人的身份混跡在邊疆地區。30歲步入軍旅,用不到4年的時間就升到平盧將軍,然後開始沉寂,在經歷兩次死裡逃生之後,在40歲那年一躍成為駐守邊疆的藩鎮最高軍事統帥——平盧軍節度使。在之後的幾年裡,他創造了邊疆番帥仕途騰達的神話。42歲兼任了范陽節度使;45歲兼御史大夫;46歲朝廷賜之鐵券封開國公;48歲賜爵東平郡王;49歲又兼河東節度使;自40到49歲,安祿山從一方節帥到身兼三鎮,所獲得的榮耀與君寵達到頂峰。50歲策劃變亂;51歲稱大燕雄武皇帝;55歲被殺。

可以看到安祿山的政治發跡,主要是在40歲以後,而他的發跡和戰功其實並無太大的關係,主要歸功於他處心積慮的個人經營!他是如何做的呢?簡單說來至少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攀附宰相賄賂官員,營造個人榮譽

開元二十九年河北處置使張利貞到營州考察,安祿山對張利貞及其隨員厚贈金帛,張利貞回朝覆命之時對他大加稱讚,第二年安祿山就被任命為平盧節度使。天寶五年吏部尚書席建侯監察河北,安祿山又如法炮製,席建侯在向朝廷的報告中力稱安祿山“公直、無私、嚴正、奉法”。

之後他投靠宰相李林甫,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獲取到更多的政治利益。所謂:“右相李林甫與祿山交通,復屢言於玄宗,由是特加寵遇。”可以說安祿山能夠得到重用,與李林甫等人的推美是有直接關係的。

第二,造假創政績

安祿山知道自己的作用和價值,就是要讓朝廷確信他可以確保唐朝東北邊防的安全。為了“以邊功市寵”,他常常利用欺騙手段誘殺“兩番”。史載:安祿山前後十餘度欺誘契丹,酒宴之時酒中放莨菪子,預掘一坑,待其昏醉,斬首埋之,皆不覺死,每度數十人。甚至不惜有意侵掠兩番,製造事端,惡化邊境形勢。這樣安祿山有了出兵的理由,也就有了立功的機會。

本來東北邊帥身兼“押兩番使”,綏靖兩番、確保東北邊境安謐乃其職守,安祿山卻借之成為他仕途騰達的階梯,其陰毒殘忍與狼子野心可見一斑。安祿山正是利用東北邊防之勢,挾兩番以邀其功,一步一步博得了朝廷的信任、玄宗的恩寵。從這層意義上說,是唐朝的國策造就了安祿山。

第三,贏得皇帝的歡心。

安祿山看準了唐玄宗對東北形勢的態度,明白自己身當守邊重任,向皇帝表達忠心十分必要。進京覲見時,他總是會用很肉麻的話表達忠心。在宴會上,安祿山進奏:“臣生番戎,寵榮過甚,無異材可用,願以身為陛下死。”

在唐玄宗面前,安祿山反應敏銳,回答皇上的提問,有時還不乏詼諧。安祿山長得很胖,晚年益肥,腹垂過膝,自秤得350斤。安祿山每行,必有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有次朝見,唐玄宗指著他的大肚子開玩笑:“胡腹中何有而大?”答曰:“唯赤心耳!”詼諧中很確切地表達出自己對皇上的赤誠忠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縱觀安祿山的發跡之路,有幾點還是比較明顯的:

一是他的出生和商人本性,讓他在唐朝邊疆地區找到了發展的土壤。二是洞悉仕途之上的遊戲規則,把個人才華和皇帝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使皇帝信任自己是一個可以倚賴的“萬里長城”。三是緊緊抓住皇帝對自己的信任,充分利用了與楊貴妃的“母子關係”討得皇帝的歡心,鞏固自己的地位。

大傢伙,彈指千年為您解答!

  • 導讀:說到安祿山,就不得不提“安史之亂”。一直以來人們都是把“安史之亂”作為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而安祿山也是大唐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歷史從來都是無法假設的,我們不知道如果沒有安祿山,大唐是否能夠一直繁榮,事實上從安祿山發跡開始,大唐的命運就註定了!

相較於王忠嗣、高仙芝,安祿山沒有顯赫的戰功、沒有行雲流水的文采,他的發跡更加戲劇和偶然。

安祿山從小就是孤兒,30歲以前一直以商人的身份混跡在邊疆地區。30歲步入軍旅,用不到4年的時間就升到平盧將軍,然後開始沉寂,在經歷兩次死裡逃生之後,在40歲那年一躍成為駐守邊疆的藩鎮最高軍事統帥——平盧軍節度使。在之後的幾年裡,他創造了邊疆番帥仕途騰達的神話。42歲兼任了范陽節度使;45歲兼御史大夫;46歲朝廷賜之鐵券封開國公;48歲賜爵東平郡王;49歲又兼河東節度使;自40到49歲,安祿山從一方節帥到身兼三鎮,所獲得的榮耀與君寵達到頂峰。50歲策劃變亂;51歲稱大燕雄武皇帝;55歲被殺。

可以看到安祿山的政治發跡,主要是在40歲以後,而他的發跡和戰功其實並無太大的關係,主要歸功於他處心積慮的個人經營!他是如何做的呢?簡單說來至少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攀附宰相賄賂官員,營造個人榮譽

開元二十九年河北處置使張利貞到營州考察,安祿山對張利貞及其隨員厚贈金帛,張利貞回朝覆命之時對他大加稱讚,第二年安祿山就被任命為平盧節度使。天寶五年吏部尚書席建侯監察河北,安祿山又如法炮製,席建侯在向朝廷的報告中力稱安祿山“公直、無私、嚴正、奉法”。

之後他投靠宰相李林甫,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獲取到更多的政治利益。所謂:“右相李林甫與祿山交通,復屢言於玄宗,由是特加寵遇。”可以說安祿山能夠得到重用,與李林甫等人的推美是有直接關係的。

第二,造假創政績

安祿山知道自己的作用和價值,就是要讓朝廷確信他可以確保唐朝東北邊防的安全。為了“以邊功市寵”,他常常利用欺騙手段誘殺“兩番”。史載:安祿山前後十餘度欺誘契丹,酒宴之時酒中放莨菪子,預掘一坑,待其昏醉,斬首埋之,皆不覺死,每度數十人。甚至不惜有意侵掠兩番,製造事端,惡化邊境形勢。這樣安祿山有了出兵的理由,也就有了立功的機會。

本來東北邊帥身兼“押兩番使”,綏靖兩番、確保東北邊境安謐乃其職守,安祿山卻借之成為他仕途騰達的階梯,其陰毒殘忍與狼子野心可見一斑。安祿山正是利用東北邊防之勢,挾兩番以邀其功,一步一步博得了朝廷的信任、玄宗的恩寵。從這層意義上說,是唐朝的國策造就了安祿山。

第三,贏得皇帝的歡心。

安祿山看準了唐玄宗對東北形勢的態度,明白自己身當守邊重任,向皇帝表達忠心十分必要。進京覲見時,他總是會用很肉麻的話表達忠心。在宴會上,安祿山進奏:“臣生番戎,寵榮過甚,無異材可用,願以身為陛下死。”

在唐玄宗面前,安祿山反應敏銳,回答皇上的提問,有時還不乏詼諧。安祿山長得很胖,晚年益肥,腹垂過膝,自秤得350斤。安祿山每行,必有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有次朝見,唐玄宗指著他的大肚子開玩笑:“胡腹中何有而大?”答曰:“唯赤心耳!”詼諧中很確切地表達出自己對皇上的赤誠忠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縱觀安祿山的發跡之路,有幾點還是比較明顯的:

一是他的出生和商人本性,讓他在唐朝邊疆地區找到了發展的土壤。二是洞悉仕途之上的遊戲規則,把個人才華和皇帝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使皇帝信任自己是一個可以倚賴的“萬里長城”。三是緊緊抓住皇帝對自己的信任,充分利用了與楊貴妃的“母子關係”討得皇帝的歡心,鞏固自己的地位。

可以說在安祿山沒有叛亂之前,一直是唐玄宗信任的邊疆守將,那些奏稱安祿山有不臣之心的人,唐玄宗都下令押送給他處理。


結束語:安祿山從邊疆守將走上叛亂進而與皇帝分庭抗禮,不是朝夕之事。這與安祿山自身的經營有關,也與唐朝國家政治、軍事、經濟形勢有關,不可一言以蔽之。應該說是當時的歷史條件給安祿山這樣的野心家和投機者提供了舞臺,而這樣的人能夠發跡並且紅透大唐,給我們的更多的是一種警示。

汉奇帝
2019-07-27

打擊外族入侵,逢場作戲,唐朝中期藩鎮割據主要是看地方節度使兵權兵力如何,安祿山三鎮節度使,西北其他節度使,兵強馬壯是必須的,再加上邊疆對敵,戰鬥力也不差,加上安祿山的斂財能力,打仗就是打錢,這就是其優勢。

深夜聊斋
2019-08-02

大家好,我是【深夜聊齋】,專注有趣有料的歷史人文故事,下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安史之亂前,安祿山貴為三鎮節度使相比王忠嗣,高仙芝,安祿山有什麼對外作戰功績?

題主提出的問題,主要是對比唐代玄宗朝的兩位名將王忠嗣、高仙芝,看看安祿山有何對外戰績。與王忠嗣、高仙芝相比,許多人只知道安祿山是叛將,卻不知道他的軍功如何。下面我們來具體介紹一下。


一、王忠嗣

王忠嗣是將門之後,他的父親王海賓以驍勇善戰而聞名,曾經參加過唐朝與吐蕃的戰爭,屢立戰功。然而,因為戰功赫赫,但沒有處理好人際關係,有一次,王海賓率眾與吐蕃優勢兵力激戰,結果其他將領都故意按兵不動,使得王海賓力戰而亡,這一年,王忠嗣年僅9歲。唐玄宗感念其父的忠誠,於是才把他收養在宮裡,並賜名忠嗣(忠良之後)。

1、初露鋒芒

王忠嗣長大後,也以驍勇善戰著稱,據《新唐書·王忠嗣傳》記載,有一次,他跟隨兵部尚書鎮守河西時,尚書正準備回朝時,王忠嗣卻認為自己寸功未立,不能就這樣回去。於是,王忠嗣不顧禁令,率領數百名精銳騎兵偷襲吐蕃人。此時,恰逢吐蕃首領舉行大閱兵,人人毫無防備,王忠嗣衝入敵人中間,大砍大殺,“提刀略陣,斬數千人。”

2、二戰吐蕃

公元738年,唐軍進攻吐蕃新城,33歲的王忠嗣隨軍出征,大敗吐蕃。當年秋天,吐蕃人反攻唐朝,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師人皆懼焉”,而王忠嗣卻挺身而出,以所部策馬而前,左右馳突,當者無不辟易,出而複合,殺數百人,賊眾遂亂。(《舊唐書·王忠嗣傳》)。於是,唐軍乘勢掩殺,吐蕃再次大敗。

大家好,我是【深夜聊齋】,專注有趣有料的歷史人文故事,下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安史之亂前,安祿山貴為三鎮節度使相比王忠嗣,高仙芝,安祿山有什麼對外作戰功績?

題主提出的問題,主要是對比唐代玄宗朝的兩位名將王忠嗣、高仙芝,看看安祿山有何對外戰績。與王忠嗣、高仙芝相比,許多人只知道安祿山是叛將,卻不知道他的軍功如何。下面我們來具體介紹一下。


一、王忠嗣

王忠嗣是將門之後,他的父親王海賓以驍勇善戰而聞名,曾經參加過唐朝與吐蕃的戰爭,屢立戰功。然而,因為戰功赫赫,但沒有處理好人際關係,有一次,王海賓率眾與吐蕃優勢兵力激戰,結果其他將領都故意按兵不動,使得王海賓力戰而亡,這一年,王忠嗣年僅9歲。唐玄宗感念其父的忠誠,於是才把他收養在宮裡,並賜名忠嗣(忠良之後)。

1、初露鋒芒

王忠嗣長大後,也以驍勇善戰著稱,據《新唐書·王忠嗣傳》記載,有一次,他跟隨兵部尚書鎮守河西時,尚書正準備回朝時,王忠嗣卻認為自己寸功未立,不能就這樣回去。於是,王忠嗣不顧禁令,率領數百名精銳騎兵偷襲吐蕃人。此時,恰逢吐蕃首領舉行大閱兵,人人毫無防備,王忠嗣衝入敵人中間,大砍大殺,“提刀略陣,斬數千人。”

2、二戰吐蕃

公元738年,唐軍進攻吐蕃新城,33歲的王忠嗣隨軍出征,大敗吐蕃。當年秋天,吐蕃人反攻唐朝,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師人皆懼焉”,而王忠嗣卻挺身而出,以所部策馬而前,左右馳突,當者無不辟易,出而複合,殺數百人,賊眾遂亂。(《舊唐書·王忠嗣傳》)。於是,唐軍乘勢掩殺,吐蕃再次大敗。

3、配四將印

公元742年,突厥發生內訌,烏蘇米施可汗被擁立為首領,唐玄宗令其歸順,但遭到拒絕。於是,已經被認命為朔方節度使的王忠嗣率大軍征剿。烏蘇米施可汗見唐軍勢大,表面上虛與委蛇,背地裡暗中不動。於是,王忠嗣實施了反間計,烏蘇米施可汗被部下襲擊而敗走。這時王忠嗣才趁亂出擊,大獲全勝。

王忠嗣因戰功被唐玄宗所信任,最高時做到兼有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舊唐書》說他是“配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

不過,後來因為李林甫的讒言,唐玄宗將王忠嗣處以死刑,後雖經哥舒翰求情,免於一死,但王忠嗣也因為此被流放,並很快鬱鬱而終。


二、高仙芝

高仙芝是高句麗人,為唐朝的一位少數民族名將。他少時歲父親在安西從軍,20歲初頭就被拜為遊擊將軍。經過戰爭的歷練,高仙芝不斷積累戰功,到了開元末期,已經做到了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天寶六年,又因出征小勃律有功,被加授四鎮節度使。天寶九年,因討石國有功,拜開府儀同三司。天寶十四年,加封密雲郡公。高仙芝一生的重大對外戰役,主要有以下幾次。

1、遠征勃律

小勃律是位於今天克什米爾地區的西域小國。開元末期,因為其倒向了吐蕃,不再向唐朝進貢。於是,唐朝先後數次派兵討之,但皆無功而返。天寶六年,唐玄宗命高仙芝率馬步兵萬人前往征討。高仙芝率兵翻越蔥嶺,出奇兵擊敗了吐蕃後,直取小勃律,俘虜了勃律王及公主,獻於京師。小勃律復歸唐朝統治。

2、征討羯師國和石國

天寶九年,唐玄宗派高仙芝前往征討羯師國。高仙芝越過帕米爾高原,與吐蕃人激戰,大勝而回,俘虜了羯師國王。同年,高仙芝以西域小國石國無蕃臣之禮為由,攻打石國,俘虜其國王。在歸途中,高仙芝又以突騎施反叛為由俘虜了其可汗。

大家好,我是【深夜聊齋】,專注有趣有料的歷史人文故事,下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安史之亂前,安祿山貴為三鎮節度使相比王忠嗣,高仙芝,安祿山有什麼對外作戰功績?

題主提出的問題,主要是對比唐代玄宗朝的兩位名將王忠嗣、高仙芝,看看安祿山有何對外戰績。與王忠嗣、高仙芝相比,許多人只知道安祿山是叛將,卻不知道他的軍功如何。下面我們來具體介紹一下。


一、王忠嗣

王忠嗣是將門之後,他的父親王海賓以驍勇善戰而聞名,曾經參加過唐朝與吐蕃的戰爭,屢立戰功。然而,因為戰功赫赫,但沒有處理好人際關係,有一次,王海賓率眾與吐蕃優勢兵力激戰,結果其他將領都故意按兵不動,使得王海賓力戰而亡,這一年,王忠嗣年僅9歲。唐玄宗感念其父的忠誠,於是才把他收養在宮裡,並賜名忠嗣(忠良之後)。

1、初露鋒芒

王忠嗣長大後,也以驍勇善戰著稱,據《新唐書·王忠嗣傳》記載,有一次,他跟隨兵部尚書鎮守河西時,尚書正準備回朝時,王忠嗣卻認為自己寸功未立,不能就這樣回去。於是,王忠嗣不顧禁令,率領數百名精銳騎兵偷襲吐蕃人。此時,恰逢吐蕃首領舉行大閱兵,人人毫無防備,王忠嗣衝入敵人中間,大砍大殺,“提刀略陣,斬數千人。”

2、二戰吐蕃

公元738年,唐軍進攻吐蕃新城,33歲的王忠嗣隨軍出征,大敗吐蕃。當年秋天,吐蕃人反攻唐朝,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師人皆懼焉”,而王忠嗣卻挺身而出,以所部策馬而前,左右馳突,當者無不辟易,出而複合,殺數百人,賊眾遂亂。(《舊唐書·王忠嗣傳》)。於是,唐軍乘勢掩殺,吐蕃再次大敗。

3、配四將印

公元742年,突厥發生內訌,烏蘇米施可汗被擁立為首領,唐玄宗令其歸順,但遭到拒絕。於是,已經被認命為朔方節度使的王忠嗣率大軍征剿。烏蘇米施可汗見唐軍勢大,表面上虛與委蛇,背地裡暗中不動。於是,王忠嗣實施了反間計,烏蘇米施可汗被部下襲擊而敗走。這時王忠嗣才趁亂出擊,大獲全勝。

王忠嗣因戰功被唐玄宗所信任,最高時做到兼有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舊唐書》說他是“配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

不過,後來因為李林甫的讒言,唐玄宗將王忠嗣處以死刑,後雖經哥舒翰求情,免於一死,但王忠嗣也因為此被流放,並很快鬱鬱而終。


二、高仙芝

高仙芝是高句麗人,為唐朝的一位少數民族名將。他少時歲父親在安西從軍,20歲初頭就被拜為遊擊將軍。經過戰爭的歷練,高仙芝不斷積累戰功,到了開元末期,已經做到了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天寶六年,又因出征小勃律有功,被加授四鎮節度使。天寶九年,因討石國有功,拜開府儀同三司。天寶十四年,加封密雲郡公。高仙芝一生的重大對外戰役,主要有以下幾次。

1、遠征勃律

小勃律是位於今天克什米爾地區的西域小國。開元末期,因為其倒向了吐蕃,不再向唐朝進貢。於是,唐朝先後數次派兵討之,但皆無功而返。天寶六年,唐玄宗命高仙芝率馬步兵萬人前往征討。高仙芝率兵翻越蔥嶺,出奇兵擊敗了吐蕃後,直取小勃律,俘虜了勃律王及公主,獻於京師。小勃律復歸唐朝統治。

2、征討羯師國和石國

天寶九年,唐玄宗派高仙芝前往征討羯師國。高仙芝越過帕米爾高原,與吐蕃人激戰,大勝而回,俘虜了羯師國王。同年,高仙芝以西域小國石國無蕃臣之禮為由,攻打石國,俘虜其國王。在歸途中,高仙芝又以突騎施反叛為由俘虜了其可汗。

3、怛羅斯之戰

天寶十年,西域諸國以高仙芝貪暴為由,引大食國(阿拉伯)與唐軍在怛羅斯城大戰,結果,高仙芝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怛羅斯之戰既是大唐對外戰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是高仙芝個人命運的一個轉折點。正當他籌備著與大食國再戰時,安史之亂爆發。高仙芝被召回國內平叛,在前線被歹人進讒言,被唐玄宗所殺。


三、安祿山

1、吊絲逆襲

安祿山本來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胡人混混,曾在市場任牙郎(翻譯)。一次因為盜羊而被節度使張守珪抓獲。張守珪本欲將其處以極刑,而安祿山一句:“大夫不欲滅奚、契丹兩蕃耶?而殺壯士!”(《安祿山事蹟》),讓張守珪留下了他的性命,任命為賬下捉生將,後來成為偏將。

2、作戰有功

安祿山後來與奚人、契丹作戰有功,受到了提拔,升為了左騎衛將軍,並被張守珪收為乾兒子。但後來,34歲的安祿山因為一次作戰失利,按照軍規,張守珪應處斬安祿山,但張守珪對安祿山懷有惻隱之心,於是上書唐玄宗,而安祿山幸運的被赦免。

從此,安祿山在平定契丹、奚人叛亂的過程中,走上了快速成長之路。安祿山從當捉生將到發動叛亂這二十餘年的時間裡,經常與契丹、奚人交戰。在無數次戰爭中,安祿山勝多敗少,無數蕃兵成為他的刀下之鬼。他還經常使用誘騙的手段,大量殺害契丹人。

大家好,我是【深夜聊齋】,專注有趣有料的歷史人文故事,下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安史之亂前,安祿山貴為三鎮節度使相比王忠嗣,高仙芝,安祿山有什麼對外作戰功績?

題主提出的問題,主要是對比唐代玄宗朝的兩位名將王忠嗣、高仙芝,看看安祿山有何對外戰績。與王忠嗣、高仙芝相比,許多人只知道安祿山是叛將,卻不知道他的軍功如何。下面我們來具體介紹一下。


一、王忠嗣

王忠嗣是將門之後,他的父親王海賓以驍勇善戰而聞名,曾經參加過唐朝與吐蕃的戰爭,屢立戰功。然而,因為戰功赫赫,但沒有處理好人際關係,有一次,王海賓率眾與吐蕃優勢兵力激戰,結果其他將領都故意按兵不動,使得王海賓力戰而亡,這一年,王忠嗣年僅9歲。唐玄宗感念其父的忠誠,於是才把他收養在宮裡,並賜名忠嗣(忠良之後)。

1、初露鋒芒

王忠嗣長大後,也以驍勇善戰著稱,據《新唐書·王忠嗣傳》記載,有一次,他跟隨兵部尚書鎮守河西時,尚書正準備回朝時,王忠嗣卻認為自己寸功未立,不能就這樣回去。於是,王忠嗣不顧禁令,率領數百名精銳騎兵偷襲吐蕃人。此時,恰逢吐蕃首領舉行大閱兵,人人毫無防備,王忠嗣衝入敵人中間,大砍大殺,“提刀略陣,斬數千人。”

2、二戰吐蕃

公元738年,唐軍進攻吐蕃新城,33歲的王忠嗣隨軍出征,大敗吐蕃。當年秋天,吐蕃人反攻唐朝,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師人皆懼焉”,而王忠嗣卻挺身而出,以所部策馬而前,左右馳突,當者無不辟易,出而複合,殺數百人,賊眾遂亂。(《舊唐書·王忠嗣傳》)。於是,唐軍乘勢掩殺,吐蕃再次大敗。

3、配四將印

公元742年,突厥發生內訌,烏蘇米施可汗被擁立為首領,唐玄宗令其歸順,但遭到拒絕。於是,已經被認命為朔方節度使的王忠嗣率大軍征剿。烏蘇米施可汗見唐軍勢大,表面上虛與委蛇,背地裡暗中不動。於是,王忠嗣實施了反間計,烏蘇米施可汗被部下襲擊而敗走。這時王忠嗣才趁亂出擊,大獲全勝。

王忠嗣因戰功被唐玄宗所信任,最高時做到兼有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舊唐書》說他是“配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

不過,後來因為李林甫的讒言,唐玄宗將王忠嗣處以死刑,後雖經哥舒翰求情,免於一死,但王忠嗣也因為此被流放,並很快鬱鬱而終。


二、高仙芝

高仙芝是高句麗人,為唐朝的一位少數民族名將。他少時歲父親在安西從軍,20歲初頭就被拜為遊擊將軍。經過戰爭的歷練,高仙芝不斷積累戰功,到了開元末期,已經做到了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天寶六年,又因出征小勃律有功,被加授四鎮節度使。天寶九年,因討石國有功,拜開府儀同三司。天寶十四年,加封密雲郡公。高仙芝一生的重大對外戰役,主要有以下幾次。

1、遠征勃律

小勃律是位於今天克什米爾地區的西域小國。開元末期,因為其倒向了吐蕃,不再向唐朝進貢。於是,唐朝先後數次派兵討之,但皆無功而返。天寶六年,唐玄宗命高仙芝率馬步兵萬人前往征討。高仙芝率兵翻越蔥嶺,出奇兵擊敗了吐蕃後,直取小勃律,俘虜了勃律王及公主,獻於京師。小勃律復歸唐朝統治。

2、征討羯師國和石國

天寶九年,唐玄宗派高仙芝前往征討羯師國。高仙芝越過帕米爾高原,與吐蕃人激戰,大勝而回,俘虜了羯師國王。同年,高仙芝以西域小國石國無蕃臣之禮為由,攻打石國,俘虜其國王。在歸途中,高仙芝又以突騎施反叛為由俘虜了其可汗。

3、怛羅斯之戰

天寶十年,西域諸國以高仙芝貪暴為由,引大食國(阿拉伯)與唐軍在怛羅斯城大戰,結果,高仙芝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怛羅斯之戰既是大唐對外戰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是高仙芝個人命運的一個轉折點。正當他籌備著與大食國再戰時,安史之亂爆發。高仙芝被召回國內平叛,在前線被歹人進讒言,被唐玄宗所殺。


三、安祿山

1、吊絲逆襲

安祿山本來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胡人混混,曾在市場任牙郎(翻譯)。一次因為盜羊而被節度使張守珪抓獲。張守珪本欲將其處以極刑,而安祿山一句:“大夫不欲滅奚、契丹兩蕃耶?而殺壯士!”(《安祿山事蹟》),讓張守珪留下了他的性命,任命為賬下捉生將,後來成為偏將。

2、作戰有功

安祿山後來與奚人、契丹作戰有功,受到了提拔,升為了左騎衛將軍,並被張守珪收為乾兒子。但後來,34歲的安祿山因為一次作戰失利,按照軍規,張守珪應處斬安祿山,但張守珪對安祿山懷有惻隱之心,於是上書唐玄宗,而安祿山幸運的被赦免。

從此,安祿山在平定契丹、奚人叛亂的過程中,走上了快速成長之路。安祿山從當捉生將到發動叛亂這二十餘年的時間裡,經常與契丹、奚人交戰。在無數次戰爭中,安祿山勝多敗少,無數蕃兵成為他的刀下之鬼。他還經常使用誘騙的手段,大量殺害契丹人。

3、“萬里長城”

因為安祿山成功保衛了唐朝的東北邊疆,在唐玄宗的眼中,他也成為了“聲威振於絕漠,捍禦比於長城。戰必克平,智能料敵”(《安祿山事蹟》)的大功臣,獲得了“萬里長城”的美譽。

雖然這個比喻有點誇張,但從一個側面證明,唐玄宗喜歡安祿山,並不僅僅因為其乖巧、聽話、看起來忠誠,還因為他有能力、有戰功、有智謀。


結語:“一醜遮百美”,因為安祿山在歷史上是個叛將,所以其戰爭功績,往往被人們所遺忘。但其對外戰爭功績,確實是有的,但相比王忠嗣,高仙芝來說,應該還是差了一些。

美熙95032
2019-07-27

安祿山出身地位不高,本是營州雜胡,當過牙郎,張守珪看他擒契丹人非常勇猛,每次都能抓數十人回,把他當做兒子來對待。開元二十九年,中央派遣人到平盧,安祿山用賄賂的方法讓他們在皇上面前說盡了安祿山的好話。幾次三番安祿山都用這樣的方法左右了自己在皇帝面前的形象評價。這樣,他當上了營州都督和平盧軍使,還兼任了四府經略使。玄宗晚年挑起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希望擴大自己大唐帝國的版圖。南有兩次對南詔發動的不義戰爭,兩次均失敗,使西南地區的人民蒙受巨大損失。漢將守邊不是不可以,但漢將受傳統文化教育比較深,普遍致力於以“守“邊為重,方法比較保守,如王忠嗣也曾擔任四鎮節度使,在與異族的戰爭中也屢戰屢勝,但他認為:“國家生平之時,為將者在撫其眾而已。吾不欲疲中國之力以邀功名耳。”他這樣的做法在我們看來是十分值得肯定和讚賞的,但在當時卻不能滿足他的君王的慾望。真正讓安祿山攀上自己權力頂峰的是李林甫,李林甫當時為了鞏固自己在中央的長久地位,欲杜邊將入將之路,提出了用寒族胡人任邊將。這個建議剛好滿足了玄宗開疆擴土的期望,於是被採納。安祿山的路便更加平坦,愈得玄宗的器重,兼任了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能受到唐玄宗青睞,一方面要感謝李林甫為他鋪平道路,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站在了玄宗晚年滿心慾念,征戰開邊無度的歷史節點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