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有哪些區別呢?
4 個回答

【生理性黃疸】

1、時間:發生在新生兒(足月兒)出生後2~4天,持續10天左右變自行消退。

2、膽紅素值:黃疸高峰期新生兒(足月兒)<12毫克/分升,早產兒<15毫克/分升。

3、症狀:顏色較淺,多見於頸部及軀幹、鞏膜。體溫正常,大小便無異常,食慾無影響。

【病理性黃疸】

1、時間:新生兒(足月兒)出生24小時即發生,早產兒48小時內發生。持續2-3周不消退。或黃疸消失後反覆出現、出生一週或數週後出現黃疸。

2、膽紅素值:新生兒(足月兒)>12.9毫克/分升,早產兒>15毫克/分升。或血清膽紅素每日上升超過5毫克/分升。

3、症狀:顏色略深,除頸部、軀幹外,四肢及手、足心均顯黃。大便色偏白,小便色發黃。或伴有發熱、驚厥、厭食、精神不佳等症狀。
如何區分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

是由於新生兒膽紅素產生過多、肝臟功能不成熟、腸肝循環而導致膽紅素濃度增高,出現的黃疸,臨床上也稱為生理性黃疸。如果嬰兒出生後24小時內就出現,且持續的時間較長,黃疸色深呈橙黃色。這個時候就要及時進醫院請醫生診斷治療。

方法/步驟
  1.   外形

      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的一種特殊生理現象,正常新生兒幾乎都有。生理性黃疸有一定限度,皮膚不呈橘黃色,而呈淺黃色。眼白微帶黃色,口腔黏膜微黃,手心、腳心不黃。一般4—5天黃疸程度達到高峰,約10天內逐漸消失。

      病理性黃疸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就可以出現,且持續的時間較長,個別患兒還會有反覆。病理性黃疸色深呈橙黃色,遍及全身。患兒睡眠、精神不好,有躁動、哭鬧不止等。黃疸嚴重時會出現核黃疸,損傷患兒大腦,父母要引起高度重視。

  2.   時間

      生理性黃疸一般在出生後3天左右出現,少數在生後第二天起就看到皮膚輕微發黃,或延遲到生後5天出現。以後逐漸加重,通常於黃疸出現後第2—3天最明顯。

      病理性黃疸常在生後24小時內出現。如果一個新生兒生後幾小時就出現黃疸,一般最早出現的部位是鞏膜和麵部,那麼提示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3.   程度

      生理性黃疸主要靠測定血清膽紅素來判定。生理性黃疸的最高值,是新生足月兒不應超過12mg%,早產兒不應超過15mg%。黃疸出現的順序是最先從鞏膜、面部、頸部然後蔓延到軀幹和四肢。

      病理性黃疸進展快,從面部逐漸波及到軀幹、四肢,如果發現新生兒手足心均被黃染,多提示其血膽紅素值超過12mg%。

  4.   治療

      生理性黃疸在黃疸期間多喂新生兒溫開水或葡萄糖水利尿,不需特殊治療。

      病理性黃疸目前在治療上多采用照光治療。通過照光,能讓體內的膽紅素轉換成其他物質,使得體內不斷堆積的膽紅素找到另一個出口,黃疸的症狀就能改善。

      但是照光後仍無法改善的寶寶,必須以藥物或換血來治療。如果黃疸是由於膽道閉鎖所形成的,就需要用手術治療了。

  5.   特別提醒:

      1、新生兒黃疸過重當心膽紅素腦病,一定要及早到醫院治療。

      2、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如孕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後防止敗血症的發生。

如何區分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

  什麼是新生兒黃疸?

  大部分新生寶寶在出生後都會出現輕重不同的黃疸,這是由於新生兒血中膽紅素產生較多,而肝臟功能還沒發育完全,膽紅素不能被及時代謝出去,導致血中的膽紅素水平升高,表現為額頭、胸部、四肢的皮膚以及白眼珠等部位發黃。

  不同種類新生兒黃疸該如何判斷和應對?

  1.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時期特有的一種現象,由於胎兒在宮內低氧環境下,血液中的紅細胞生成過多,且這類紅細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壞,胎兒出生後,造成膽紅素生成過多,約為成人的兩倍;另一方面,由於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使膽紅素代謝受限制,造成新生兒在一段時間出現黃疸現象。

  診斷: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皮膚呈淺黃色,鞏膜(白眼珠)以藍為主微帶黃色,尿稍黃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黃,2-3周消退,檢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加。早產兒的生理性黃疸會出現得較早、較高,持續時間也較久,大約要滿月才能消退。

  應對:生理性黃疸屬於正常生理現象,孩子沒有什麼不適,一般情況下,不需治療。

  2.母乳性黃疸:因寶寶吃母乳而發生,新生兒黃疸中約1%為母乳性黃疸,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病理性黃疸。推測可能是因為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較高,使膽紅素在腸道重吸收增多而引起。多於生後3-8天出現,1-3周達高峰,6-12周消退。

  診斷:寶寶吃母乳,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如停止哺乳48小時,黃疸明顯下降,若再次哺乳,黃疸又上升。

  應對:出現母乳性黃疸,一般不會影響寶寶的健康,也無發燒和食慾不好的症狀。如及時停止喂母奶,黃疸大約在2-4天內減弱,6-10天內全部消失。出現母乳性黃疸也不必驚慌,停母乳時可用牛奶暫時替代,待黃疸消退一些後,可以繼續餵母乳。若確定為母乳性黃疸,母親應注意少食含黃色色素的食物如胡蘿蔔、南瓜、桔子等,禁食辛辣刺激性及生冷食物。如果黃疸嚴重,就需要採取人工照射藍光等方法進行治療。

  3.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O、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且造成的黃疸較重;其他如母親血型為A、胎兒血型為B或AB;母親血型為B、胎兒血型為A或AB較少見,且造成的黃疸較輕。

  診斷:溶血性黃疸的特點是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且逐漸加重。

  應對: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輕微症狀,只要採用光照療法即可。嚴重者早期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換血治療。

  4.感染性黃疸:是由於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的黃疸。病毒感染多為宮內感染,以鉅細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其他感染有風疹病毒、EB病毒、弓形體等較為少見。細菌感染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

  診斷: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

  應對:查明感染原因,對症治療。有肝炎史或曾生病理性黃疸嬰兒的孕婦,產前宜測定血中抗體及其動態變化,並採取相應預防性服藥措施。在分娩時應加強監護,產後也應對嬰兒進行嚴密的監護,一旦出現症狀及時治療。

  5.阻塞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膽道閉鎖較為常見。

  診斷:寶寶出生後1-2周或3-4周又出現黃疸,逐漸加深,同時大便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甚至呈白陶土色,這種黃疸一般B超檢查即可確診。

足月兒生後2-3天出現黃疸,4-5天達高峰,血清膽紅素濃度最高不超過220.6μmol/L(12.9mg/ L),7-10天消退,早產兒略遲,黃疸較重,膽紅素最高不超過256.5μmol/L(15mg/dl),2-3周才消退。

☛ 早產兒黃疸診斷標準

在一些非溶血性黃疸的早產兒人群中,如:窒息、缺氧、感染、高碳酸血癥和低蛋白血癥等。這些早產兒的膽紅素水平尚未達到傳統意義上的病理性黃疸水平,但也有形成膽紅素腦病的可能。所以早產兒病理性黃疸不一定都是超過生理性黃疸標準的高膽紅素血癥。超過生理性黃疸標準的高膽紅素血癥大多都應該認為是病理性的。

早產兒出生時胎兒紅細胞佔血細胞總數的比例比足月兒更高,出生後胎兒紅細胞大量破壞產生更多的膽紅素,肝臟更加不成熟,肝臟攝取、結合和排洩功能更差,血腦屏障發育更加不成熟,甚至低水平的膽紅素也會透過血腦屏障形成膽紅素腦病,因此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標準應該更低。

發生黃疸時爸媽不要太著急,要冷靜對待寶寶的病情。

☛ 早產兒黃疸的治療

• 光療

光療效果好、簡便易行,毒副作用小,是目前治療新生兒黃疸有效安全的方法之一,如藍光箱、冷光源藍光床、藍光毯等。光療僅用於治療高間接膽紅素血癥。建議對胎齡在30周以下的極低出生體重兒給予預防性光療。

• 換血療法

換血療法能直接換出血液中的膽紅素、致敏紅細胞、抗體及有害物質。糾正貧血、預防心力衰竭等是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 防止核黃疸的最有效的方法。換血指徵為血清膽紅素>342μmol/L(20mg/dl)。

• 藥物治療

(1)如存在引起膽紅素腦病的高危因素,應給予對症治療。酶誘導劑:魯米那5-10mg/Kg/日,分2-3次服用。尼克剎米0.1每日3次。

(2)輸白蛋白或新鮮血漿:白蛋白1g/Kg/日,靜脈輸入,1g白蛋白可結合16g膽紅素,或血漿25-30ml每日1-2次。

(3)皮質激素:可用皮質激素抑制溶血過程,強的鬆2.5mg/次,每天2-3次。可增加肝細胞酶對膽紅素的結合力,阻止抗原抗體的反應。

(4)糾正酸中毒:應用5%的碳酸氫鈉3-5ml/Kg,有利於膽紅素和白蛋白結合。

(5)靜脈滴注葡萄糖。

(6)大劑量丙種球蛋白(IVIG)靜脈點滴治療,劑量800-1000mg/kg,每例用1-2次,其作用機理是由於新生兒免疫溶血性高膽紅素血癥主要是由於網狀內皮系統吞噬細胞破壞致敏紅細胞所致。大劑量的IVIG,可通過阻斷網狀內皮系統FC受體,減少紅細胞的破壞,從而降低膽紅素。此法安全、簡單、可靠、有效,不會發生敗血症,可以替代換血治療。但由於丙種球蛋白對已破壞的紅細胞無效,無清除膽紅素的能力,因此,宜早用,劑量要大,要結合光療等其他綜合治療。
如何區分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