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和吳三桂有什麼區別?

張學良和吳三桂有什麼區別?
10 個回答
木府木初
2017-09-28

總的來說,張學良是一個逃兵,吳三桂是一個漢奸(不是真心的漢奸)。不過,這兩位還真的很像。

張學良是不敢一個人面對侵略者,害怕把自己的力量打光,所以拉上了蔣介石,想把所有力量綁在自己身上(這點很重要,他逃跑了,但沒有投靠日本)。最後被蔣介石軟禁,再也沒有任何作為。他的東北軍舊部繼續和日本人做戰(這點很重要,東北軍沒有叛國。)

吳三桂是走投無路,不得已先投降滿清(他投降滿清了,雖然不是真心的,但確實弄了噁心的大辮子),然後他幫助滿清滅了農民起義軍的主要力量——李自成部隊。然後又幫助滿清滅了明朝最後的力量,南明朝廷。(這點也很重要,吳三桂的部隊怎麼看都像是叛國了。)

當然,我這樣說,已經被噴了無數次了,大家總覺得吳三桂比張學良好。好吧,我就模仿一下吧,假如張學良完全按照吳三桂的方法去做並且真的和吳三桂一樣順利的進行,會是怎樣的結果呢?咱們一點點說吧。

第一。吳三桂先投降滿清,和滿清一起滅隊差不多成功了的流民部隊李自成部隊。

好,張學良學他,先暫時投降日本人。因為不是真心的,所以為了取得一定的信任,張學良學吳三桂扎噁心的辮子,讓部隊集體穿日本軍裝,掛日本噁心的衛生巾國旗。

第二。吳三桂利用滿清的力量滅了李自成。

好,張學良學他,先和日本人一起拿下北方的一部分地方,先打掉以紅軍為代表的農民起義軍和其它一些北方的軍事力量。

第三,按理說,吳三桂這個時候應該跟滿清攤牌了才對,但是他沒有,可能是因為滿清的力量太強大,導致吳三桂自己已經控制不了了,又或者是因為他還想繼續利用滿清的力量。但不管怎樣,吳三桂幫助滿清打敗了南明的朝廷(南明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南京揚州這些富裕的地方,太巧了,剛好跟國民政府一樣。)

所以,張學良學他,在滅了北方的力量後和日本人繼續南下,滅了國民政府,然後,唉,太悲催了,揚州十日跟南京大屠殺,太像了。但是,當然,再怎麼張學良也學不了吳三桂一起製造大屠殺,但是,悲劇還是悲劇。

第四,南明殘餘的勢力向西南方向走,國民政府的力量向四川一帶走。

吳三桂幫助日軍把南明最後的力量趕到緬甸一帶,並且害死了南明最後的皇帝。

好,張學良學他,繼續幫助日本攻打四川的國民政府力量,當然,吳三桂是主要是靠自己的,但是張學良不行,他和日軍一起基本摧毀了國民政府。

第五,滿清在農民軍和南明軍基本被消滅的基礎上一點點統一中國,吳三桂成為平西王。

張學良學他,在日軍打下中國後成為一方霸主。

第六,吳三桂終於要回頭幹滿清了。然後失敗了。滿清成功統治中國差不多三百年。

張學良學他,終於回頭幹日本了。然後就沒然後了。

當然,我並不是說張學良真的可以幹這些事情,他肯定是不行的,就算他真的投靠日本也不可能影響太大。我這樣假設只是為了證明吳三桂做的事情的性質。如果說滿清誤我中華三百年的話,那吳三桂絕對是最大的幫凶。而張學良是一個想抗日而沒有膽量的人,但他又確實想找到某種既可以抗日又可以保全自己力量的辦法。

孤狼啸月31600808
2017-09-19

呵呵,本來這二人沒有可比性,吳三桂為小節舍大義,最後節義全無,遺臭萬年,學良公為大義舍小節流芳千古!

作為“明末悍將”,吳三桂有點像漢隴西李氏。他出身遼東豪族、武功世家,不但弓馬嫻熟,以力戰名;還世受皇恩,幼承庭訓,滿腦子全是忠孝節義。手下的子弟兵也是明軍中的王牌,戰鬥力最強。可是當明清鼎革之際,官軍同流寇交攻,外患與內憂俱來,他所處環境太微妙。當時明、闖、滿成三角之勢,螳螂捕蟬,雀在其後,他非聯闖不足以抗清,非聯清不足以平闖。況以兵力計,闖兵號稱百萬,滿兵也有十萬,三桂之兵則僅四萬,無論與誰聯合,都勢必受制於人。三桂置身其間,實無兩全之策。再者,從名節講,他投闖則背主,降清則負明,也是橫豎當不成好人。這樣的困境,我想大概只有張學良、馬占山一類人才能體會得到。

吳三桂做出其最後的選擇,內心一定非常痛苦。因為我們知道,吳三桂早就是滿人物色已久,必欲得之的將材。在此之前,他的舅父、姨父、兄弟、朋友,很多人早巳降清,皇太極本人和他的親友曾去信勸降,許以高官厚祿,他都沒有降。後來闖陷京師,他寧肯考慮降闖,也沒有打算降清。我推測,這中間固有利害之權衡,但也不乏名節的考慮。因為他的家屬,包括老父、繼母、弟妹共三十餘人,俱困北京,於明於闖都是人質,如果當初棄土降清,不但全家遇害,還得落個“不忠不孝”。而現在情況卻有所不同。它的代價雖仍然很大,為此他不惜揮淚作書,與父訣別,忍看全家被殺,但至少名節無虧(為明平闖是“忠”,舍父討賊是“義”)。然而三桂的悲劇在於,雖然從願望上講,他本人想作申包胥,南明也把他視為申包胥,但多爾袞卻不是秦哀公。滿人奪取北京後並沒有打算就此罷手,而是長驅直入,席捲天下。多爾袞的主意很清楚:你吳三桂不是想報“君父大仇”嗎?好,我就讓你去報。正好讓他“為王前驅”。三桂既然選定了這條險道,“馬行在夾道內我難以回馬”,當然也就身不由己,越滑越遠,從剃髮為號到拒見南使,從追殺李闖到進軍西南,終於一步步變成最大的漢族降臣。闖是平了,仇是報了,但明也滅了,節也毀了。實際上當了個伍子胥。

張學良那帶有濃厚傳奇性和高度戲劇化的一生,在民國史上老中青三代的領袖中,真沒有第二人可與其相比。尤其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後一記煞手鐗的“西安事變”,簡直扭轉了中國歷史,也改寫了世界歷史。只此一項,已足千古,其他各項就不必多提了。

張學良本來就出生於一個富於傳奇性和戲劇化的家庭裡。他父親“老帥”張作霖便已很夠傳奇了。他由一個比小說書上“梁山英雄”更富戲劇性的真實的草莽英雄,在滿清時代由落草翦徑,到抗俄抗日,招安立功,升官發財,而出長大方面。他所長的“方面”竟比西歐英、 法、德、奧諸列強的聯合版圖還要大得很多。既有方面之權,張作霖乃起而逐鹿中原,終成短期的中華之主,當上了北京政府的“大元帥”――當時中國正統的國家元首。張學良便是這樣一位不平凡的草莽英雄的兒子。他也是在草莽中誕生的,嗣後跟隨乃父,水漲船高,竟然做了軍閥時代的中國“末代皇帝”的太子。

張大元帥由於秉性忠烈,不可能做漢奸,因此不為日本帝國主義者所容,終於兵敗之後,為日人所暗算而以身殉國。這一段簡略的老帥傳記,本身便已是夠戲劇化了。那時曾有意侍候老帥,終於變成少帥顧問的顧維鈞博士就曾經告訴我一個真實而富有戲劇性的故事:作霖於1926年6月15日就職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時,曾舉行一次歷代帝王和歷屆民國總統都循例舉行的祭天大典。當張氏正在天壇之中捧爵而祭,並喃喃祝禱之時,孰知一不小心竟把這金爵摔落地上,爵扁酒流,使大元帥驚慌失措,與祭者也都認為是不祥之兆。

其後不久,那批在北京以專才身份待業待詔的博士幫,包括顧氏自己,可能還有王寵惠、顏惠慶、施肇基等一群,日長無事,結伴行街。他們曾戲以張大元帥的生辰,冒為一無名老人的八字,請當時知名北京的一位相士代為算命。這相士把八字一排說:這個命貴則貴矣,只是現在他已是黎明前的“電燈膽”,馬上就要熄滅了。“電燈膽”,便是北京土話中的電燈泡。在那電力不足的北京,黎明前的電燈膽是特別明亮的。可是不久張氏這個明亮的電燈膽,便在皇姑屯熄滅了。

張學良可能是中華民國史上最有名的公子哥兒了。但是,整個民國史者也不能否認他是一位統兵治政的乾材。把個花花公子和政治家、軍事家分開來做,則民國史上實是車載斗量,沒啥稀奇;可是把這三種不同的行業,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體,如魚得水,則少帥之外,也就真的別無分店了。少帥張學良之所以成為歷史性的傳奇人物,其難就難在這個三位一體了。

我國近百年來的鳳子龍孫達官顯貴子弟,生活放蕩的,也是成隊成群了。若論吃喝玩樂的記錄,真正有錢有勢有貌有才的鄧通潘安也不難做到,而難的卻是大廈既傾、樹倒猢猻散之後,仍有紅顏知己,捨命相從,坐穿牢底,生死不渝――這一點縱是《紅樓夢》裡情魔情聖的賈二公子,也無此福分,而張學良卻生受之,豈不難能可貴?

我們看歷史的、看小說的閱人多矣,書本上有幾個真假情郎比得上他?

至於張學良將軍是個軍事天才,我們讀史者亦不能反證其非。少帥才二十出頭,便指揮數萬大軍,南征西討。年方二十六便官拜北京政府的“良威上將軍”,與吳佩孚等老帥同列――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未足而立之年,即負方面,獨握大權”。

張學良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在情場、戰場之外,也有其政治家的節操與風範,和青年愛國者的熱血。他在二十來歲的青年期所具有的現代化的政治觀念,已非老帥所能及。“年未而立,即負方面,獨握大權”之時,竟能在日俄兩大帝國主義環伺之中、守舊派元老將領壓力之下,義無反顧,歸順南京,幡然“易幟”。

須知少帥於1928年底的易幟,與中國內戰史上的“勢窮來歸”或“變節起義”是截然不同的,在三千年的國史上也鮮有先例。東北當局當年處於日俄夾攻之中,據說南京策士曾有“以外交制奉張”的建議。其實反過來說,“奉張”又何嘗不可“挾寇自重”呢?在中國邊患史中,安祿山、石敬瑭、張邦昌、吳三桂和後來的盛世才,不都是好例子嗎?少帥何嘗不可依違其間,待機而動呢?但是學良不為此之圖,偏要易幟歸順,促成國家統一,最後招致日俄二寇,南北夾攻,終使他獨力難以為繼。再者,張少帥亦未嘗不可效當年李鴻章以夷制夷之故技,聯俄以抗日,亦聯日以抗俄,於二寇均勢中,自圖生存,而學良亦舍此老例不顧,卻(如他自己所說的)“不自量力,擬收回北滿權利”,揮師“抗俄”。作了個希特勒式冒險之前例,對南北二寇,兩面開弓。結果力有不敵,終於棄甲曳兵而走。或問少帥當年何以見不及此?答曰無他,一股青年熱血沸騰而已。那時少帥還不過二十九歲,滿腔熱血,他如何能向那老謀深算爐火純青的老官僚李鴻章看齊呢?

關於這一點,我們讀歷史就要看當事人的動機,而作其“誅心之論”了。少帥當年既拒日又抗俄的幹法,實在是一位少年氣盛、忠肝義膽的民族英雄之所為,與當時那些私心自用,假抗敵之名,行投機之實的軍閥、官僚、文人,實無法相比。

顯然的,張學良青年期的血性,和他不願作帝國主義傀儡的骨頭,也是引起九一八事變的基因之一。今日史家已完全證實,九一八事變是當年日本朝野蓄謀已久的行動。老實說,那也是“北伐”以後,蔣李馮閻三年內戰的必然後果。事變既發,張學良之“抵抗”與“不抵抗”,是不會改變事變之結果的;而況他的“不抵抗”原是奉命行事。背了這“不抵抗”三字的黑鍋,在當時真是“國人皆曰可殺”。而張氏為此三字之冤不辯一辭;並從而戒菸去毒,浪子回頭,洗心革面,知恥近乎勇,卻是很難能可貴的。

最後,我們就要談到那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了。西安事變,這件歷史事實,今後恐怕要被史家爭辯一千年而終無定論。但是,事變中的若干史實也是無人能夠否認的。

第一,事變之發動是激於張學良對國難家仇的義憤。他反對內戰,主張槍口向外,是絕少、甚至完全沒有考慮到私人利害的。在學良看來,北伐之後,他為謀求國家統一,不惜自棄歷史,毅然“易幟”,歸順中樞。如今外患急於燃眉,蔣公必欲置中共全軍於死地,不滅不休,毋乃太過。少帥苦勸不動乃貿然實行兵諫,希望蔣公不為已甚,張氏這種心理基礎,蓋亦為史家所不容否認者。

第二、西安事變之發生,建議為楊,主動為張。迫至騎虎難下之時,少帥“問計無人”,致使精明而識大體的周恩來變成“謀主”。這點也是不爭之論。

不過話說回來,“西安事變”之受惠者,也不全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乃至蔣公本人也未嘗不無實惠。蓋西安無變,則蔣氏之剿共戰爭,以蔣之個性,勢必堅持到底。然證諸世界各國近代史之各種實例,這一剿共戰爭,將伊於胡“底”,實無人可以臆測。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古人說,揚湯止沸,莫如去薪。共產黨有群眾有理論,不謀釜底抽薪,專求揚湯止沸,是消滅不了的。而專靠槍桿來剿共,就是揚湯止沸;何況外患緊迫,大敵當前,有誰能保證,一把野火就把共產黨燒得死灰不燃?所以西安事變,未始不是國共之爭的光榮收場。

再者,西安事變之圓滿解決,對當時南京政府也提供了“全國統一,一致對外”的抗日戰爭的必要條件,因而提早了全面抗戰,根據當時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政策,沒有西安事變,則國府對日還得繼續“忍辱”,而忍辱又伊於胡“底”呢?以當年日本侵華的氣焰來推測,南京之抉擇在“抗戰”、在“忍辱”,其結果並無軒輊。

所不同的只是:抗戰者“玉碎也”;忍辱者“瓦碎也”。欲求“瓦全”不可得也。如果沒有個“西安事變”,而國民黨一再忍辱而弄出瓦碎的結果,則蔣公與國民黨在中國歷史上,將奚止“身敗名裂”而已哉!所以西安事變對蔣公對國民黨,也是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總之,抗戰八年,實是我國家民族歷史上最光榮的一頁。兄弟鬩於牆而外出御其侮,這句古訓,在抗戰初期,真表現得刻骨銘心,為後世子孫,永留典範。

怀疑探索者
2017-10-01

吳三桂這個人是投靠外族滿清勢力的,張學良則幡然悔悟積極謀求抗日。吳三桂是主動把山海關讓給滿清軍隊,而張學良是為了保持實力退出地盤,其實他本性上還是想打回去的。吳三桂無所謂什麼愛國,只要有奶就是娘,而張學良本質上還是愛國的,只是開頭他犯了糊塗。吳三桂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張學良雖然是紈絝子弟,但他還基本上是有節操的君子,沒有隱瞞自己的罪過,也沒有主動嫁禍給別人。吳三桂造反的時候,反清的目的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而不是真正的愛國,即所謂的“反清復明”,張學良謀求建立統一戰線,是真心想將功補過,打過東三省不能說沒有私心,但絕大多數還是為了抗日。總之,吳三桂和張學良不是同一類人,他們是無法比較的,儘管他們都有很大的歷史過錯。張學良是很想回大陸的,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回國。據張學良的侄子張閭,他說:“張家人其實一直都想回大陸。我是張家最小的男孩子,我把路探好了,再把堂哥堂姐帶回來,這裡才是他們的根。”沒有回大陸,是張學良一輩子的遺憾。至於為什麼沒有回大陸,是因為他與臺灣達成了協議,不想給臺灣有關部門添麻煩。

張學良謀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是深明大義的。一些人認為張學良有大罪過,其實內心是這樣想的,要不是張學良插了一槓子,今天的帝國就不可能ruling 。一些人因為不喜歡今天的帝國,所以遷怒到張學良身上,這是有失公允的看法。要知道,帝國的前身當時在30年代絕對就是正義的化身,那時候帝國還是大致純潔的。我們不能因為不喜歡今天的帝國,就歸罪到張學良身上。張學良當時可不考慮這麼久遠,他當時一心一意就想將功補過,他的舉措——團結一切力量,調轉槍口,一致抗日,在當時是最順應民心的正義之舉。我們看見落水的人,自然會去搭救,救人是一種天性,莫非還要找找算命先生算一算被救的人幾十年後幹什麼嗎?總之,我們要冷靜、客觀的看待歷史人物,不要把個人主觀的情緒帶入,否則就有失公允。

大易定
2017-09-21

張學良是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五毒俱全的花花公子、中國歷史的千古罪人;吳三桂是明朝的實力戰將,沒有出賣自己的舊主明朝,他只是一個對不起漢人的正常人,但不失為一代梟雄!

張學良和吳三桂都因放外敵入侵而被罵是賣國賊,這是他們共同的地方。但他們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

張學良和吳三桂有什麼區別?

一、賣國的實質不同。

滿清人居住的遼東,自古是中華的一部分,只是在非大一統的王朝,地方政權不同而已。吳三桂自己就是遼東人,他聯合多爾袞打敗李自成,頂多算是出賣漢族人民的政權(李自成的大順)。他沒有出賣舊主明朝,更談不上出賣中國。換句話說,滿清人統治下的中華還是中華,若是日本人統治中華,那我們就成了大和民族的奴隸。所以說,吳三桂賣的是漢族政權,而張學良賣的是中華之國。

二、賣國原因不同。

吳三桂在遼東鎮守邊關,抵禦滿清進攻。李闖進京後抄了吳三桂的家,抓了吳三桂的爹,搶了吳三桂心愛的小妾陳圓圓。設身處地想一下,換作是你,你將如何自處?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連自己的父母妻兒都保護不了,這是多大的恥辱? 你在前線浴血戰鬥保家衛國,而當權者在後方享受你浴血帶來的安寧的同時,在剝奪你擁有的一切,你是什麼感覺? 吳三桂的目的,不是出賣國家謀私利,而是想假借滿人之手,打倒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而已。

張學良和吳三桂有什麼區別?

再看張學良,手握三十多萬重兵,武器幾乎比蔣的中央軍還精良,面對不到三萬日軍的進攻,不放一槍就撤走。國仇家恨都拋之腦後,在北平跟美女喝酒看戲吸毒,玩的不亦樂乎。張不抵抗,一個原因是愚蠢,第二個原因是為了保存實力(跟別的軍閥鬥),第三個原因是在安逸享樂中喪失了鬥志。

三、導致的結果不同。

吳三桂推翻的大順政權,沒什麼可惋惜的。李自成的部隊打到哪裡就在那裡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那本身就是個不負責任的無良政權,相比較被他推翻的明朝,那是歷史的倒退。如果李自成坐了天下,中國有可能還要亂個幾十年。滿清入關,中國還是一個完整的中國,中華文明還在。若是讓日本人統治中國,那後果,你可以想象。

張學良放棄東北,東北千里沃野,豐富的工業資源,大量的工業基礎設施,兵工廠以及飛機、大炮、槍支等大量的武器彈藥盡被日本人佔領擁有,為日本後來全面侵華提供了豐富的物資基礎和戰略大後方,使得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得已提前實施。日軍全面侵華的1937年,正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戰爭一開始,經濟發展蒙受的損失是不言而喻的。蔣委員長不是不想抗戰,他比誰都清楚,中日這一戰是不可避免的,但國力太弱,而經濟的高速發展正是迎頭趕上的好時機。所以,蔣的策略是拖,拖到越晚開戰越對我方有利。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為日本侵華打開了方便之門,導致日本提前開打,而中方還沒做好應戰準備!這給後來中國人民的抵抗戰爭,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第四 、兩個人本身的能力不同。

吳三桂是自己考取的功名,不到20歲中武舉,27歲成為寧遠團練總兵,是洪承疇手下最能打的干將,在遼東跟皇太極、多爾袞交手多年,敗少勝多。 再看張學良,他的地位,是繼承他老子的遺產。除了喝酒看戲吸毒逛衚衕玩女人,他幹了什麼正事?西安事變,是親者痛,仇者快!9.18事變一爆發,就趕緊下令撤走,把八分之一的國土拱手讓人,並導致東北軍十多萬人潰散失蹤,三十多萬東北軍真正撤回到關內的,只有十多萬人。中國的抗日力量就這麼被他消耗掉了。

綜上所述,吳三桂是個情有可原的漢奸,但仍然不失為一代梟雄;張學良是萬萬不可原諒的千古罪人,不肖之子,賣國之賊!

白耀亮
2017-09-20

吳三桂比張學良好一些。好多人說吳三桂是漢奸,我不是很同意,吳三桂是一直在抵抗後金軍隊的第一線的,為大明抵抗後金立下卓著的功勳。明後期,袁崇煥死後,大批的明將降金。孔有德,尚之信,耿仲明,洪承疇,甚至包括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

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崇禎吊死於煤山,大明滅亡。吳三桂是明朝大將,那與李自成就是有滅國之恨的,李自成還抄了吳三桂的家,搶佔了他的女人。別說一個手握重兵的大將,就是普通百姓也無法容忍,國仇家恨把吳三桂推向了後金的懷抱。吳三桂是在明亡以後投降後金,不算背叛大明的。

吳三桂既然投降了後金,自然就要幫後金征伐,這是忠君之事。和後金對立的一切也就自然成了吳三桂的敵人。

吳三桂後來背叛清朝,也是被逼無奈,撤藩歷來平穩過度的幾乎沒有,漢景帝時因撤藩引起的諸王叛亂是整個大漢陷入戰亂。西晉撤藩引起的八王之亂直接毀滅了西晉。明朝朱允炆撤藩導致朱棣叛亂,攻破南京,朱允炆生死不明。

吳三桂如果沒有了兵權,想要他死的人太多了,他也沒有活路。不如拼死一搏。吳三桂應算是一代梟雄。

沈阳杨艺
2017-09-20

實際上,張學良自始至終都是堅定的愛國者,雖然他是東北軍閥張作霖的兒子,他也知道他的父親並不是被日本人殺害的,而是被蘇聯人殺害的,他本可以依靠日本力量搞東北割據,對抗南京國民政府,但張學良為了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人民的幸福,毅然選擇了將東北的管轄權上交南京國民政府,張學良因此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的副總司令。由於蔣介石為了一己之私,依靠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非法竊取了黨和國家的領導權,實行了親英美反日蘇的錯誤國策,給了英美帝國主義很多的在華利益,損害了依據中蘇條約,中日條約確立的蘇聯,日本的在中國東北的合法經濟利益,先後導致了中蘇局部戰爭,中日九一八事變。由於蔣介石慣於借力打力,以各種方式方法削弱各路軍閥勢力,因此,在中蘇局部戰爭期間傷亡慘重,損兵折將的張學良,吸取了經驗教訓,因此,在日資企業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的保安發動九一八事變時,他就命令不抵抗,希望擁有外交權利的南京中央政府跟日本政府交涉,完滿解決九一八事變,承認並保護日本在東北的合法經濟利益,使日本軍隊撤出東北,維護國家的統一,而不是給日本以口實,擴大事態,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由於蔣介石在英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毫不妥協,日本在東北大連駐紮的安保部隊,也就是所謂的關東軍,就在東北扶持成立了滿洲國,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日本在東北的合法經濟利益,蔣介石寄希望於國際社會,英美帝國主義出面調停,結果英美帝國主義跟日本達成了妥協,不干預日本對東北的變相佔領,因為英美帝國主義心腹大患是蘇聯,而不是日本,希望日本進攻蘇聯,這就是英美帝國主義在當時的真實想法,蔣介石被英美帝國主義出賣了,而蔣介石依然對日本強硬,毫不妥協,後來撤防到關內的東北軍,被蔣介石派到陝西去剿滅共軍,東北軍被消滅了三個師的兵力,灰心喪氣的張學良開始反思曾經的過往,終於認識到自己的善良,軟弱,蔣介石的奸詐,邪惡,於是他就加入了共產國際,跟中共取得了聯繫,密謀發動政變,逮捕蔣介石,取而代之,然後跟日本達成妥協,保護日本在中國的合法經濟利益,逼迫日本軍隊撤出中國,只是後來,由於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希望中日交惡,爆發戰爭,以減輕日本對蘇聯安全的威脅,阻止了張學良的企圖,而張學良也沒有一意孤行立即處死蔣介石,最後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張學良被審判,被軟禁,中日爆發全面戰爭,這就是歷史性的悲劇。

明朝末年,由於國家管理機制本身的嚴重缺陷,皇權被弱化,管理團隊把持朝政,以權謀私,不適當的對外開放,沒有建立起類似西方國家的貨幣制度,貿易平衡制度,海關制度,稅收制度,使得全世界的白銀都流到了中大明帝國,中國的社會財富嚴重外流,導致通貨膨脹,重商抑農,田園荒蕪,糧食減產,財政空虛,政府無力應付內憂外患,而管理團隊的內鬥,終於導致了國家的停擺,農民起義大爆發,首都陷落,皇帝自殺,明朝滅亡,國家開始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鎮守山海關的原明朝將領吳三桂,審時度勢,為了國家民族人民的長遠利益,毅然選擇幫助原本就屬於大明帝國版圖,後來分裂割據的機制先進,充滿活力的滿洲族建立的大清國拯救國家,統一中國,入主中原,沒有任何的錯誤,這本身,也是愛國的行為。

保护地球消灭中国吃货
2017-09-19

吳三桂賣國求榮。張學良不發一槍,讓大片領土和武器裝備白白送人!可恥的是,其下令不抵抗後,卻和其兩個婆娘跑去看戲了,這是多麼荒謬!小日本正是有了東北的資源,很快便武裝起來,有了全面侵華的資本!

爱看爱思考
2017-09-23

這樣提出問題?本身就有問題!這是個什麼人漢奸?還是網特?提出來的?張學良,是愛國的!這個誰都不能否定。一生的汙點也就是9.18沒有抵抗。這個也是有複雜的原因的。9.18時東北軍的主力部隊並不在瀋陽,當時的瀋陽城,東北軍只有,不到一萬人的軍隊而已。這個面對關東軍的數萬人?關東軍僅僅是正規軍就有三萬多人。幾乎都是在遼寧省駐紮,還有滿鐵的鐵路守備隊數千人,這些人還僅僅是表面上的,還有三四萬人的返鄉軍人作為後備隊。這些人,都是也都在遼寧的日本鬼子的工廠和礦山當工頭。這些人,就是退伍的關東軍老兵。同樣是不可忽視的,武裝力量。在這樣的條件下?張學良能夠有比勝的把握?就僅僅憑藉瀋陽城裡的那點部隊?整個東北軍大概有不到三十萬人,但是,這些人要保護整個東北地區邊境,還有隨張學良進關武裝調停的十幾萬的精銳部隊,在平津地區駐紮呢!瀋陽城,在9.18當時就只有不到一萬部隊的。就是這些人的主力就是,駐紮在北大營的東北邊防保安第七旅算是主力。北大營本身就在瀋陽城北,就算是今天的瀋陽市也是在北部地區。當時那裡還是郊區呢。而日本鬼子呢?就是在瀋陽城的西部駐紮著。就是今天和平區和鐵西區。當時,這裡是日本的租界地。轟擊北大營的兩門240重炮就是從浪速廣場發炮的(就是今天的中山廣場)當時關東軍司令部就在這裡。就是今天瀋陽市總工會的那棟樓,就是關東軍司令部的所在地。張學良是判斷失誤!蔣某人,就算是當時不知道?可是,難道總不知道嗎?給張學良什麼命令?做為當時中國軍隊的總司令,會沒有什麼命令麼?這個符合常識嘛?這些東西都是最基本的常識!如果是有?為什麼不能拿出來呢?

手机用户6717935217
2017-09-19

從整個歷史來說,張學良應該屬於愛國人士的,他發動西安事變逼蔣介石同意和共產黨聯合抗擊日本鬼子,推動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了全國範圍之內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因此張學良的歷史功績是很大的,而吳三桂是不能和張學良相提並論的,其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雖然他降清有李自成集團的錯誤,但是這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放清兵入關,卻讓中國歷史倒退了數百年,這和張學良明知不敵而退,有本質不同,

手机用户6680702990
2017-09-24

吳三桂是明朝大將,旗下關寧鐵騎名震天下,清率多爾滾頗為忌憚,也是崇禎皇帝猗仗,裝備精糧,李自成圍困京城的時候,崇禎都沒捨得用,最後身死,國亡。吳三桂為大明戰鬥到最後,並沒有背叛朝庭。李自成殺其父吳襄,掠奪陳園園,真可謂殺父之仇,奪妻之恨,滅國之恥。降清破於勢耳 ̄。接下來替發易服,當平西王做清庭馬前卒,剿殺李自成滅南明則是吃人俸祿盡臣子之事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拘烹,文仲是也,韓信是也。尾大不掉是歷代當權者的心病。削藩是必須的了,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不甘坐以待斃,挺而走險,當個大周皇帝是必須的了。不能名垂千古,亦要遺臭萬年。少帥張學良則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傳奇人物,借父之基業少年得勢,風流成性,吸毒成隱,官二代之代表人物。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進瀋陽。不抵抗將軍之名盛矣!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曰張學良,楊虎成在西安扣留蔣介石及政府人員,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成為中國歷史第一幕,中國歷史軌轍點,也改變了世界歷史走向 ̄。不抵抗將軍完成華麗轉身,變成千古功臣張學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