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10 個回答
铁马冰河wu
2019-04-03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甲午之戰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大的恥辱,以天朝上邦、泱泱大國自居的清帝國竟然被“蕞爾小國”日本擊敗,其中原因值得反思,教訓亦尤其深刻。

晚清洋務運動“摸石頭過河”般地搞了30年,到甲午之戰爆發前夜,清軍的武器裝備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清廷砸入重金打造的北洋海軍實力已不容小覷,其艦船噸位、戰力評估排序已進入世界第六、亞洲第一。與此同時,清朝陸軍的裝備也有了質的飛昇,不論是八旗、綠營還是淮軍,均鳥槍換炮,普遍裝備了採購自西洋以及自造的現代化武器,雖不敢說已全面超過日本,但至少差距不大。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甲午海戰結束後,世界排名第十一的日本海軍獲得全勝,排名世界第六大清國北洋水師基本全軍覆沒。不僅北洋海軍的表現讓中外人士大失所望並大跌眼鏡,而且清國陸軍的表現同樣糟糕,清軍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都是毫無章法、一敗再敗。

戰前,“當中日之間的戰爭可能爆發時,大多數西方人士均認為中國有優勢”《劍橋中國晚清史》。然而,戰爭爆發後,不論是在海上還是在陸上,不被看好的日軍均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清軍均大敗虧輸。而這一切,均有跡可循。從清軍自身來看,不能不說早有徵兆,甚至可以斷言敗局早已註定。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在此單說清軍陸軍的表現。晚清時,李鴻章創立的淮軍是大清的國防中堅力量,也是甲午陸戰的主力,但其後勤建設卻極其簡陋、粗放,文獻載:“(淮軍)以間色服裝,持舊式器械,用密集陣法。而且,無工兵為營壘,則戰守鹹失其宜;無輜重以運輸,則首尾不能相顧”。嚴格來說,這樣一支缺乏後勤保障、還在死抱過時人海戰術的軍隊,在國內打打太平軍還湊合,一旦遇到經過嚴格訓練、裝備精良、將士俱懷必死之心的日本軍隊,必敗無疑。

而且當時整個大清軍隊,包括禁衛軍、八旗兵、綠營、湘淮系軍隊,對待軍事訓練均敷衍塞責,如同兒戲。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1894年10月,某報曾刊登過一篇署名文章,作者以辛辣的筆觸,形象地刻畫出清軍當時的訓練實景:“若夫統帶諸員,則惟知剋扣軍糧,以充私囊,迷花醉月,自命風流......一得上憲閱兵之 信,始預期傳令勤操,藤牌短刀,無殊兒戲”。軍官們只知剋扣兵糧,中飽私囊,還狎妓吃花酒,自命風流......得知上級將要閱兵,才臨陣磨槍,勤加操練,藤牌短刀齊步走,早已被淘汰的冷兵器全部上陣,好似頑童遊戲。而且,軍官不參加操練,是晚清所有軍隊的慣例。

這樣一支手握新式武器, 卻滿腦子舊觀念的軍隊,一遇到武裝到牙齒且訓練有素的侵略軍,焉得不敗?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在甲午戰爭即將爆發前,在朝鮮戰場上,很多軍隊倉促上陣,根本未加以嚴格訓練,且員額嚴重不足,比如平壤戰役打響前,清軍中比較能戰的武毅軍將領聶士成因部隊不滿編,還要趕回直隸(京津地區)招募士卒。另一位將領宋慶為了抵抗咄咄逼人的日軍,也被迫臨時招兵買馬,把毅軍由原來的8營擴充至39營。這些臨時拼湊起來的軍隊,即便人數再多也是烏合之眾,其訓練水準、兵員素質、戰鬥力與作戰經驗,也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指揮員死抱過時觀念,指揮失當、士氣低落、軍事技術水平低劣也是大清陸軍戰敗的直接原因。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其次,清軍缺乏鬥志,士氣低迷,大多數將士膽怯畏戰,貪生怕死,也是一觸即潰的主要原因。自古兩軍對壘,唯其將士皆有必死之心,積極備戰而又力求不戰,方能砥礪軍心,鞏固防線,使敵人沒有可乘之機,不敢妄起覬覦之心。但縱觀平壤戰役,清軍從上至下都無心戀戰,甚至沒有人願意認真備戰,好好打仗。從日方的記載可以看出,1894年中日兩軍鏖戰平壤,“兵力不足的日軍,經過浴血奮戰,擊敗了士氣不高、缺乏戰意的清軍” 。

《日本無外交史》記載,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方面很有危機感,天皇下令“以後每年從內帑(皇室專費)中撥出30萬元 ”,並命令文武官員從薪金中拿出十分之一上繳國庫,用以採購武器,並要求上下“齊心協力”。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廷劃撥的鉅額軍購款卻成了各方追逐的“唐僧肉”,你割一塊,他吞一塊,真正用於北洋水師以及大清陸師的訓練和裝備上的,只剩一小塊了。

到甲午開戰前,清軍陸師的裝備已經相當困窘了。而日軍,不論是海軍還是陸軍,其裝備的先進性已全面超過清軍。《東方兵事紀略》載,清軍槍炮彈藥的採購積弊叢生。李鴻章的馬弁、伙伕的親戚都利用特殊關係經手武器採購,串通西洋軍火商以次充好,從中賺取差價,分肥漁利,再把殘損的壞炮破槍配給前方將士。

可以這麼說,在甲午陸地戰場上, 裝備精良、軍兵種齊備、磨刀霍霍之日軍面對的,是一群裝備落後、彈藥匱乏、建制不全、訓練不精、士氣低迷的羸弱清軍,無異於一群待宰的羔羊。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清軍當時擔任對日作戰的軍隊基本都是淮軍系統,國內的主戰派藉助光緒、西太后的威權逼迫李鴻章的北洋集團全面與日軍開戰,但詭異的是,以光緒老師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和以地方督撫大員為主的“主戰派”卻在戰事開始前後袖手旁觀,不僅百般阻撓李氏購買外國的新式戰艦、槍炮,還拒絕派兵增援,頗有點坐山觀虎鬥的意思。原來,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以及全權外交大臣的李鴻章權傾朝野,紅極一時,招致了很多人的嫉恨,其中就包括“帝師”翁同龢。他們對淮軍冷眼旁觀,甚至巴不得其大敗虧輸,這樣的主戰派與清流派,真是中外絕無僅有之奇聞,令人匪夷所思。

隨著北洋海軍的灰飛煙滅,以及葉志超、衛汝貴等人在平壤戰役中的糟糕表現,淮軍勢力也隨之一蹶不振,甚至可以說一落千丈。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日軍進攻平壤時,清軍悍將左寶貴拼死堅守,日軍久攻不克。但左寶貴整日身穿黃馬褂在城頭督戰,目標太過明顯,遂被日軍狙擊手發現並射殺 。平壤北門被攻破,日軍魚貫而入,平壤淪陷。

雖有左寶貴、聶士成以及廣大基層官兵的英勇表現,但主帥葉志超畏敵如虎,一逃再逃,狂奔千餘里回到國內,成為笑柄 。淮將衛汝貴率六千人入朝增援,他貪生怕死,膽怯無能,還縱容部下大肆搶掠朝鮮百姓,以致聲名狼藉。開打後,衛汝貴部初期表現的還算可以,奮力抗擊,但打到後來,其部節節敗退,他不但不激勵士兵奮勇作戰,還乘機剋扣軍餉,以致將士怨怒,軍心不穩,平壤的失守和衛汝貴的貪鄙無恥有莫大關聯。後衛汝貴被押解回京,即行正法。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平壤戰役結束後,日本這個蕞爾小國打敗了清朝這個龐然大物。清軍除少數英勇抵抗外,大多數一觸即潰,且一潰千里。日軍則士氣大振,殺氣騰騰,期間日軍還繳獲了一封淮軍將領衛汝貴的家書,是他老婆寫給他的,大意是:夫君您戎馬一生, 才好不容易做到統帥的位置,如今家中廣有積蓄,不愁錢花, 你春秋已高, 也到了該頤養天年的時候了。到前線後,切記不要拼命往前衝,保命要緊......

日軍如獲至寶,紛紛傳閱,從此更加對清軍視若無物了。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後來,衛汝貴家書還被編入教材,成為清國的反面材料,在日本盡人皆知。

身為清軍大將,葉志超、衛汝貴等人不思報國,不盡力殺敵,而是一敗再敗,一路潰逃。連統帥都這樣,更不要說基層官兵了,清軍從平壤一路潰退到山海關,也就不足為怪了。再往後看,大清的滅亡也早已註定。

除了武器因素外,人的精神面貌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在談到甲午戰爭的失敗的原因時, 嚴復說過一段很精闢的話:“ 彼國(東西洋)之民,且尊且貴也,過於王侯將相,而我中國之民, 其卑且賤,皆奴產子也。設有戰鬥之事,彼其民為公產公利自為鬥也,而中國則奴為其主鬥耳。驅奴隸與貴人鬥,焉能不敗(因何所往而不敗)”?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战争史
2019-02-21

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隊劉伯瘟,無授權禁轉!

從前我們接觸的歷史知識中,總是渲染甲午戰爭中清軍腐敗不堪,無法與日軍相比,結果戰場上一觸即潰;除了海上有北洋水師的壯烈海戰,清軍在陸上的戰鬥全是如平壤淪陷一樣令人痛心疾首的慘劇乃至鬧劇。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事實上,甲午戰爭中清軍的許多陸戰表現同樣堪稱壯烈。比如日軍渡過鴨綠江之後,向鴨綠江一側虎山的清軍陣地猛烈進攻。守衛虎山的清軍將領馬金敘、聶士成冷靜指揮,沉著應戰。戰鬥開始時,馬金敘鼓勵部下:“今日之戰,關係甚大,虎山存亡,悉賴爾等,須戮力同心、以禦敵人!”聶士成與馬金敘相互聯絡,並肩戰鬥。當時戰鬥異常激烈,炮彈轟鳴,聲震數十里。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由於各路接應的援軍相繼被日軍的迂迴包圍所擊潰,馬金敘部漸漸孤掌難鳴,但仍頑強抵禦,毫無退避之色。日軍先後向虎山陣地發起四次衝鋒,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奮勇回擊。戰鬥中馬金敘竟受傷二十餘處,衝鋒的日軍也在清軍抗擊下死傷嚴重。可惜,日軍佔據數量優勢,反覆進攻,馬金敘、聶士成被迫撤退,日軍最終佔領虎山。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旅順之戰前,日軍在遼東半島西南距金州約80公里的花園口登陸,雖未遇到清軍的抵抗,卻不斷遭到當地中國百姓的抵抗和襲擊。在貔子窩附近,有一名鐵匠和一名農民,二人用木棒襲擊日軍的哨兵線,將日本哨兵頭部打成重傷。鐵匠被捕受審時,依然痛罵日軍,坦然赴死。當地農民徐三,趁夜晚衝進日軍營地,用長矛刺死了日軍通譯官藤城黽彥。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當日軍進至亮甲店、陳家店一帶活動時,曲家村農民陳寶財帶領數十名名農民,埋伏在鳳凰山落鳳溝內,乘敵不備,襲殺日軍多人。日軍調來大部隊,陳寶財等人全部犧牲。還農民高武,組織起數百農戶,襲擊日軍駐地。高武與不少百姓都在戰鬥中壯烈犧牲。更有老獵手姜二,在日軍的行軍路上多處挖掘類似打狼的大坑,地面偽裝如常。日軍騎兵連續跌入坑內,死傷數人。甲午戰爭時中國百姓自發的抗日鬥爭,如今想來仍是蕩氣迴腸。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金州之戰相當慘烈。日軍一度無力突破清軍防線,只得暫時休戰。但日軍調集重兵5000多人,兵分兩路猛攻金州外圍。清軍毫不畏懼,堅持抵抗。最後清軍甚至跳出胸牆,用刀矛與日軍搏鬥。可惜最終外圍依然失守,日軍集中兵力向金州城發動進攻,用炮火將城牆東面轟塌。清軍在城外埋設的地雷也全部被日軍步兵起獲,沒有一顆爆炸。遼東雄鎮金州只堅守半日就告失守。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洋人筆下的甲午戰爭漫畫

戰後清軍統帥宋慶在西海頭為戰死清軍將士立起大墳,親筆題詩:“遙望金州瘡痍滿,倭賊殺戮勇三千,英靈永垂銘千古,龍島南邊埋骨丘。”戰後死難清軍的家屬紛紛過海來金州找親人,有些甚至是自南方一路討飯來尋夫尋父,但也只能是在西海頭哭一場,帶幾把墳頭的土返鄉。而日軍攻佔金州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城中屍體遍地。這些歷史,都是我們應該牢記的。參考資料:中日甲午戰爭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萨沙
2019-01-15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問題很多。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第一是準備不充足。

在戰爭已經很明顯要爆發的情況下,滿清政府準備不足。

直到日軍發動進攻,滿清才倉促增加兵力,導致朝鮮境內清軍兵力不多。

滿清本來擁有兵力的優勢,完全可以提前大量增兵靠數量取勝。

然而,戰爭打響時,滿清兵力上竟然沒有什麼優勢。

以第一次大戰為例,平壤之戰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五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第二戰略有誤。

以朝鮮的作戰為例,到底是要保住朝鮮還是保住自己的領土。

如果保住朝鮮,應該立即將主力全部開入朝鮮。

如果只是想要保住自己的領土,放棄朝鮮,就只需要派一部在朝鮮騷然即可。

但滿清高層猶豫不決,最終搞了個四不像。

一支1萬多孤軍守平壤,其餘的主力竟然在北方很遠的邊境集結。

平壤之戰以清軍大敗告終。

平壤的清軍潰敗以後,從平壤到鴨綠江竟然沒有滿清軍隊主力。所以,平壤清軍在以後6天中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鴨綠江邊,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一路高歌猛進,佔領朝鮮全境。

這是軍事戰略上的極大昏招。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第三官兵不能打

被大家指責的北洋水師黃海海戰,其實就是甲午打的最好的一戰。

其餘從牙山打倒營口,日軍發現一個奇怪現象。

雙方發生過很多出兵上萬人的大戰,奇怪的是傷亡人數卻很少,滿清往往只有幾十人,日軍甚至只有十幾人。

這種情況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清軍根本沒有打硬仗。

他們兵力雖多,只是在遠距離開槍開炮,一旦日軍靠近,清軍就立即逃走。

所以,雙方傷亡很小,和出兵數量不成比例。

比如旅順戰役這種,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其他還有很多原因。

其實說白了,滿清的軍隊,尤其主幹的淮軍,是一支李鴻章的私人僱傭軍。他們打仗是為了錢,為了搶掠,為了養家餬口。

所以,這樣的軍隊只能打和自己實力差不多的敵人,因為他們只有明白自己可能打贏,才會用命去還錢。


如果遇到日本這種實力明顯強出一截,這些軍隊就不願意拼命,因為只要一拼就很容易真的沒有命。

而甲午戰爭中的日軍是為了國家民族而戰,所以戰鬥意志很強。戰鬥中,日軍經常冒著清軍炮火做亡命攻擊,就連隨軍民夫也不怕死,先後傷亡病倒近萬人。

火器工坊
2019-01-24

事實上,清軍的陸軍軍備在一定程度上還要勝過日軍的陸軍裝備。比如步槍方面,清軍在甲午戰爭前後已經開始使用彈夾手動步槍,而日軍仍然是1880s的後裝步槍,必須打完一發裝一發子彈,效率實際上是要低於清軍的槍手。另外清軍還裝備有大量的速射武器,僅守備平壤時,清軍就裝備了12臺手搖加特林機槍。另外還有從俄國和德國進口的退管野炮和自產的後裝炮,總量也是超過日軍的。因此單從武器裝備來看,日清之間基本上差了十年,這也是為什麼在戰爭爆發前夕,歐美列強都會預測清軍穩贏的原因。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但即使有這麼好的裝備,有著被稱為世界戰鬥力第六的軍隊的大清帝國,還是被當時歐美列強眼中不入流的日本人給打敗了,這其中的問題確實值得深究和重視。

這第一個大問題,就是清軍準備不夠充分。不充分的原因是很多的,雖然從李鴻章到袁世凱都意識到了日本一定會對朝鮮下手,進而進攻中國,但是很顯然清政府從上到下的其他人員都沒有這種危機意識,在他們眼裡,日本就是彈丸小國、一介島夷,怎麼會有實力撼動大清帝國。所以大清帝國在朝鮮的駐軍相比於日本的軍隊要少了不少。這就導致戰爭爆發後,清軍人數出現不足現象。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再就是戰略問題,對於朝鮮,清帝國在是否放棄上發生了分歧,導致最後只有一萬多軍隊在平壤,而援軍卻在鴨綠江邊上,最後清軍潰逃平壤後,一路上出了狂奔別無選擇,一旦不能有序撤退,那就變成了潰敗之師,也就失去了再戰的能力。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雖然清軍武器好,但是從軍制到訓練和日軍那不是差了一點半點。首先清軍中最能打的都是原來的淮軍舊部,他們的營制劃分還是按照原來的舊式陸軍的編制,所以在戰爭時,軍事動員能力不如日軍。再就是軍隊的訓練,清軍平時多有懈怠,吃喝嫖賭抽樣樣不耽誤,從軍官到士卒典型的上樑不正下樑歪。根據日軍的日記來看,清軍的戰鬥意志非常薄弱,可以說一旦日軍衝上來,清軍就會膽寒而潰逃。可以說就這樣的軍隊,你就是給他一戰的武器,該打不過日軍也還是打不過日軍。軍隊沒有鬥志,又怎麼稱得上軍隊呢?所以這也是後來大清訓練了三支新式陸軍的原因所在。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曹小翔xixi
2019-01-15

這就是因為李鴻章“出色”的軍事才能,任用的豬一樣的主帥葉志超。

熟悉甲午平壤之戰的都知道,這場戰爭雖然在兵力和裝備上清軍和日軍不相上下,但是當時天時地利人和均在清朝,天時上,但是戰場上,清軍以逸待勞,平壤城內軍械糧草充足,日軍長途跋涉而來,補給線漫長;地理上,平壤城高大結實,周圍環山,易守難攻,道路泥濘,敵人機動性很差;人和上,中朝軍民上下一心抵禦外寇,並且國內呼聲高漲,無一人不支持清軍虐日。

就這樣擁有天時地利人,擁有成功之路的一切,居然敗的如此快,敗的如此慘,在平壤之戰初期,清軍在主帥葉志超的帶領下士氣低落,軍隊一直瀰漫著返回國內的氣氛,而日軍則是破釜沉舟的精神攻打平壤,清軍在左寶貴這樣的忠義士的帶領下,第一階段,清日雙方均傷亡慘重,主帥葉志超嚇尿了,終於左寶貴在孤軍戰鬥中陣亡了,葉志超立馬趁夜倉皇而逃,同時,日軍由於傷亡慘重,糧草不足,並且一直在下雨,士兵飢寒交迫,幾乎面臨崩潰,日軍主帥在會議中說道當晚已計劃準備撤退,而聽到清軍率先撤退的消息後,幾乎癲狂。立即率軍不費吹灰之力佔領平壤,獲得大量軍械糧草輜重,又立即追殺已經沒人指揮到處亂竄的清軍,殺的清軍可謂是血流成河,而葉志超居然一夜能跑500裡,逃回國內,直接導致中國甲午戰爭海陸全敗的結果。

知道為什麼清軍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了吧,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可恥的人——葉志超,跑的比媽快的糟老頭子,對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而不顧,只求苟生,可謂是中華民族的罪人。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星爷说车
2019-04-03

我認為,原因之一是李鴻章的指揮。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更正一下,中國軍隊沒有退到山海關。戰爭最終的結束地是田莊臺,在營口市區西北方向二三十公里處。那裡有座陣亡將士墓,管理的不錯,我每次駕車去遼寧,都會下高速去拜謁,但那裡一直很冷清,沒什麼人。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在朝鮮戰場,主要打了兩場陸戰,第一次是成歡驛,第二次是平壤。其中,平壤之戰我軍早有準備,調集四支部隊、共計13526人,在平壤建立防線。可李鴻章並沒有任命一位總司令,讓四位平起平坐的將領,共同指揮。臨戰時才任命葉志超統領,但就是這個人,與日軍只打了一天,便提議撤退,於是大家一鬨而散,爭先恐後地往回跑,把35門火炮、792發炮彈、1160支步槍、56萬發子彈,以及大量軍糧,留給了日軍。

平壤到丹東,中間有安州、定州等,地形均比較利於防守,但我軍卻全部放棄,退回到鴨綠江畔的義州。此前,朝廷命劉盛休、宋慶率軍前往義州增援,但李鴻章卻主張棄守,將軍隊全部撤回國內。並最終釀成日軍渡過鴨綠江,踏上中國領土的大禍。

日軍進入我國後,在遼寧戰場分為南北兩路,我軍在北路打得不錯,尤其是摩天嶺,聶士成率軍,成功地將日軍攔截,並將其打回鳳城。後來,他與依克唐阿合作,在鳳城附近主動進攻日軍,運用運動戰,把這一路日軍打的暈頭轉向。整個甲午戰爭,也就是這一段的戰史,讀起來讓人感到痛快。(下圖是摩天嶺附近的盤龍寺,是聶士成的指揮部所在地,住持釋明性法師正在為我介紹)。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至於南路戰場,可以說是一塌糊塗。日軍在花園口登陸,折騰了半個月,他們最擔心的是此時北洋水師前來攻擊。可李鴻章按兵不動。駐守金州的趙懷業看到日軍登陸並逼近,要求增援金州。李鴻章斥責道:“汝等只各守營盤,來路多設地雷埋伏,並無守城之責。”

日軍攻佔金州,接著進攻大連灣。李鴻章卻說“寧失灣,斷不失旅。”等於是公開告訴駐守大連灣的軍隊,可以跑。所以,大連灣守軍不戰而逃,將6座炮臺、120多門火炮、246萬發炮彈、660支步槍、3381萬發子彈,全部贈予日軍。

大連灣丟失,沒過幾天,旅順也丟了。再往後的蓋州之戰、海城之戰,李鴻章的指令更是前後矛盾,可謂方寸大亂。不過,後期的戰爭,由朝廷接手直接指揮,就再也沒看到李鴻章發佈的命令了。

大将军威武K
2019-01-15

兩個原因:

第一、戰略失策。

戰爭爆發之前,清軍先於日軍開進朝鮮,但是僅僅停留在半島中段的牙山,將仁川港和漢城兩處屏障拱手讓給了日本人。日軍於是從仁川港從容登陸,在漢城一帶聚集,準備進攻。

戰爭爆發後,清軍主力雲集平壤,牙山一帶也有偏師一支,並且北洋海軍走黃渤海不斷向牙山運兵,目的就在於從南北兩線夾擊漢城日軍。但是清政府當局和前線指揮部對此猶豫不決,致使戰機白白葬送。日本海軍先截斷黃渤海北洋海軍向牙山運兵的航道,然後駐漢城的日本陸軍迅速擊敗牙山清軍,打破了清軍南北夾擊的企圖。

即使如此,在朝鮮的清軍相比日軍還是佔有優勢,並且日軍向平壤進攻時是兵分四路而來,力量分散,這就給了以各個擊破的大好時機。但是清軍主將葉志超置若罔聞,再一次貽誤了戰機。

很快平壤陷落,駐朝清軍向國境線全線潰退。於此同時,日本海軍在黃渤海也擊敗了北洋海軍,迫使其退入山東半島威海衛軍港,牢牢掌控了黃渤海的制海權。整個中國遼東半島完全處在日本海陸軍的前後夾擊之中,處境十分孤立。

偏偏此處的清軍也是和在朝鮮的清軍一樣奉行消極防禦的作戰方針。遼東半島防禦體系可以說是清王朝洋務運動數十年來的結晶之一,尤其以旅順、大連為重,但是清軍的戰法依然是過時的固守城池不重視現代化的抗登陸戰思想。日本陸軍在海軍掩護下幾乎是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登陸,很快攻下旅順、大連。僅僅在大連繳獲的清軍輕重火炮就有120餘門和200多萬發各種炮彈!然後橫掃整個遼東半島,清軍望風而靡。

第二、戰術落後。

洋務運動使得清軍的武器裝備有所改善,但是並沒有完成從冷兵器到熱兵器的徹底轉變,在整個甲午戰爭中,使用冷兵器的清軍數量超過總兵力的40%。裝備熱兵器的部隊也因為品種繁多、規格雜亂,並且不少官兵居然不會熟練使用。

軍官團更是腐敗無能,缺乏一些起碼的近代化戰爭戰略戰術理論水準。且不說不懂得海陸軍協同作戰的基本方略,就連起碼的戰略戰役偵察以掌握敵情這些戰爭起碼的準備工作都做的十分不到位,完全是憑藉主觀臆斷或是被日軍的佯動所迷惑。以至於對日軍的作戰意圖一再判斷失誤,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深度军事
2019-04-02

在這場戰役,李鴻章出動了四大軍,也就是盛軍,毅軍,奉軍和奉天吉林練軍,都是清軍精銳部隊。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有四名大將統領,分別是衛汝貴,左寶貴,豐升阿和馬玉昆。但是,問題在於沒有總司令。後來臨時指派了一個葉志超為平壤諸軍總統。問題是,這裡四大軍沒有一個部隊是葉志超的班底,大家也從來沒有集體合作過。

更為離譜的是四大軍,統領32個營,13500清軍。看到問題了吧,這裡的基礎單位是營,上面沒有任何的團,旅這樣的單位。簡單說,就是4個旅長,帶領了32個營長作戰,而且互相之間,還都不統屬。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所有4個旅長都是平級,所有32個營長也都是平級,沒有上下級關係。而日軍呢,第9旅團,第10旅團和1個支隊,都是近代編制部隊。而且,日軍第1軍司令山縣有朋大將直接進入前線指揮作戰。

結果一開戰,清軍就立刻陷入各自為戰的局面,是大同江,馬玉昆擊敗了日軍的進攻。在西南戰場,清軍與日軍處於膠著狀態。在北面的玄武門,牡丹臺,清軍失去外圍陣地,日軍取得突破。此時,日軍傷亡189人,清軍傷亡516人。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但是,葉志超傳令自己可以指揮的各營乘夜突圍。立刻就陷入到“陰雲密佈,大雨傾盆。兵勇冒雨西行,恍似驚弓之鳥,不問路徑,結隊直衝。”的狀態。結果就是一部分清軍在逃跑,一部分清軍在抵抗,一部分清軍不知所措,還有的打出白旗,沒人有絕對控制和指揮權,最後就是,完全混亂,導致慘敗。

军情解析
2019-01-26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清朝普通士兵


甲午戰爭已經是清朝末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有很大的因素。首先是裝備的問題,其實清軍表面上和日軍所持武器都差不多,但是無論是後勤補給還是訓練,都遠遠不能和日軍相比。日軍裝備雖然和清軍差不多,但無論是訓練還是戰法,都已經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平,而清軍就不行了。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清朝時期的射技訓練


清軍雖然有大量的洋槍,但是幾乎只能買不能造(國內仿製的M1888步槍質量也有問題)。實際上和日軍相差十分懸殊,而且清軍的戰法也十分落後,士兵的指揮更依賴將領的領導,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就是這個道理。然而在指揮方面,上面說了戰法落後,因此即便是在優秀的指揮官也很難打贏這樣的戰爭,更何況清軍裡面還有大量的冷兵器,槍械數量方面也遠遠不如日軍。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如果當時的清軍能有新四軍一半的精神面貌戰局也不會如此


實際上這和普通士兵的文化程度也有關係,在清朝時期讀書可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絕大多數人口都是文盲,武器裝備操作不熟練等天然的跟日軍拉開了差距。最後一點,當時的舊社會國家概念還是嚴重不足的,即便是軍人,很多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無非就是賺錢養家餬口。這些士兵並沒有榮譽感,如果真的打不過,還是逃命第一,如果當時的清軍能有新四軍一半的戰鬥力戰局也不會如此糜爛。


軍情繫悟空問答簽約作者,各位讀者大大點波訂閱關注吖~

魏博镇节度使王前策
2019-01-19

其實這個問題是沒有太多懸念的。

筆者就先摘錄一段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對於清軍的評價:“總之,在兵力的力量上,中國陸海軍都超過日本,但在本質上卻是遠為低劣的,中國清政府的軍隊由於將軍們的地方上的割據。造成軍隊的裝備與編制的混亂以及指揮系統的不統一,軍隊有著濃厚的屬於軍閥私人兵的性質。士兵受訓練的程度低下,指揮官也不成熟。”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也就是說,井上清先生認為,當時清朝軍隊根本就是一幫烏合之眾。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不僅是清朝的軍隊戰鬥力低下,連清軍的將領都是一幫不會打仗的人。而且說起來的話,清朝的軍隊是屬於各個省份的軍閥武裝,而不是屬於清政府的國家軍隊。也就是說李鴻章的淮軍,乃至是是曾國藩的湘軍。說到底不過是他們自己手中的私人軍隊並不能屬於中國的正規軍隊。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井上清先生的評價是完全中肯的。從當時中國軍隊的一些關係上來說,即使是李鴻章的北洋艦隊。雖然號稱是中國第一的艦隊,但實際上,也許應該被稱作李鴻章的艦隊比較好。而這種濃厚的軍閥私人武裝的氣氛,其實在當時中國是屢見不鮮大。廣東水師甚至在甲午戰爭後期,要求聯合艦隊歸還屬於原來廣東艦隊的艦艇,理由就是,日本艦隊是和李鴻章交戰。而不是和廣東水師交戰,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在這種條件下,其實現在我們很難說當時中國軍隊有戰勝日本軍隊可能。僅僅在平壤之戰中,清軍的統帥,竟然是那個屢戰屢敗的逃跑將軍葉志超。這就是清朝用人的一個失誤,除此之外,當時清朝就沒有像日軍那樣有一個很明確的後勤補給機關。以至於在平壤城的清軍要擔心自己明天有沒有飯吃。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更不用說當時彈藥情況了,連北洋水師都不能滿足自己的彈藥需要。清朝陸軍怎麼可能就會有一個充足彈藥量。

其實小虎戰爭從一開始就已經是註定的了清軍的失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