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 45年前,《人民畫報》記者用鏡頭記錄的常州工業
老照片 | 45年前,《人民畫報》記者用鏡頭記錄的常州工業
老照片 | 45年前,《人民畫報》記者用鏡頭記錄的常州工業
老照片 | 45年前,《人民畫報》記者用鏡頭記錄的常州工業
老照片 | 45年前,《人民畫報》記者用鏡頭記錄的常州工業
老照片 | 45年前,《人民畫報》記者用鏡頭記錄的常州工業
老照片 | 45年前,《人民畫報》記者用鏡頭記錄的常州工業
老照片 | 45年前,《人民畫報》記者用鏡頭記錄的常州工業
老照片 | 45年前,《人民畫報》記者用鏡頭記錄的常州工業
老照片 | 45年前,《人民畫報》記者用鏡頭記錄的常州工業
老照片 | 45年前,《人民畫報》記者用鏡頭記錄的常州工業
老照片 | 45年前,《人民畫報》記者用鏡頭記錄的常州工業
人民畫報
1/11 上世紀70年代,我國沿海許多中小城市基本是依靠原有基礎,藉助少量投資,使其工業產能得到較大提高,工業生產總值亦成倍增加,給國家提供了大量積累。江蘇省常州市就是這些城市之一。1974年,本刊記者來到這裡,用鏡頭記錄下當年常州工業的發展情況。(組圖攝影 茹遂初\/人民畫報;圖片來源:人民畫報中國專題圖庫)
2/11 解放初期,常州只有一個機車修理廠和幾家私營紡織、糧油加工,及全手工操作的鐵工廠(場)。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建設,常州的機械、電子、輕工、化工等現代工業都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再如何加速發展?常州選擇了利用自身條件,自力更生挖掘潛力。這是當時的常州拖拉機廠,早在1963年,其前身常州農業機械廠就已試製成功深受農民歡迎的手扶拖拉機。1973年,該廠拖拉機產量比1965年增加了16倍。
3/11 隨著自力更生方針的深入人心,群眾性的大搞技術改造與創新生產的浪潮使得整座城市的工業生產出現了蓬勃生機。曾經,常州柴油機廠的設備十分陳舊,後經工廠千餘項的技術革新,他們自己動手製造了數百臺專用高效設備,使得柴油機的產量比1965年增長了11倍。這是1974年,常州柴油機廠的工人、領導幹部和技術人員組成的三結合攻關小組正在研究技術難題。
4/11 那些年,常州柴油機廠大搞技術革新,幾年內便建成了生產流水線13條,自動生產線兩條。這是當時的平衡軸自動生產線。
5/11 這是常州柴油機廠的工人們在生產流水線上操作著。
6/11 這位工人正在進行柴油機裝配。
7/11 常州這樣的城市中小型企業較多,且比較分散。如何才能更好的發展和提高生產力?當年常州市在挖掘企業潛力,大搞技術改造中深深地體會到廠礦企業聯合起來的好處。一個工廠辦不成的事情,幾個工廠合作就可以順利完成,於是加強企業或行業間協作,逐漸形成了生產協作線。這是燈芯絨廠生產協作線的相關單位正在開會,研究進一步提高燈芯絨質量的問題。
8/11 常州燈芯絨廠在相關單位的協作下,產量、質量不斷提高。當年,這個廠生產的燈芯絨被國家列為優質紡織品之一。這是工人正在包裝出口產品。
9/11 這是常州燈芯絨廠的領導幹部、工人、技術人員在工作現場檢驗、分析燈芯絨的質量。
10/11 東風印染廠是一個有40多年曆史的老廠,1974年前的近八年中,這個廠向國家提供的積累相當於國家向這個廠投資的23倍。
11/11 當年,常州鍛造廠在相關廠的協作下,自力更生製造成1600噸水壓機。
2019-09-07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