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著名的格律詩並不完全符合格律,卻也被歷代稱為佳作?

比如王維詩: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春山空,即為三連平。其他還有很多傳世佳作亦在格律上有失。
10 個回答
老街味道
2019-04-30

問題:為什麼一些著名的格律詩並不完全符合格律,卻也被歷代稱為佳作?

比如王維詩: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春山空,即為三連平。其他還有很多傳世佳作亦在格律上有失。

前言

格律詩最早出現在南北朝齊樑時期,當時的永明體就是早期的格律詩,格律詩有幾個重要的規則,是在詩人的探索中逐漸完善的,因此會出現不少不完全標準的格律詩。

我們可以先看看題主說的這首王維的絕句。

一、王維《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

熟悉格律的朋友一看就知道,這首絕句中只有一字出律,就是春山空的”春“字。

這首詩歸為古體詩更準確一些。王維的五言絕句中有不少古體詩。例如仄韻的古體絕句: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平聲韻古絕句,最有名的大概是李白的《靜夜思》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為什麼一些著名的格律詩並不完全符合格律,卻也被歷代稱為佳作?

二、一字出律的古絕句

上面李白《靜夜思》出律的地方很多,所以是毫無疑問的古絕句。但是像王維的《鳥鳴澗》只有一個字出律,就不是太多了。

其實李白也有一字出律的古絕句,《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作為格律詩來說,人字應該仄,這首詩和王維的《鳥鳴澗》嚴格來說都是古絕句。為什麼一些著名的格律詩並不完全符合格律,卻也被歷代稱為佳作?

三、早期格律詩中不標準的現象

在《唐詩三百首》中我們看到不少不合律的格律詩,例如不對仗的五律,

夜泊牛渚懷古 唐代: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為什麼一些著名的格律詩並不完全符合格律,卻也被歷代稱為佳作?

失黏的七律:

登金陵鳳凰臺 唐代: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結束語

近體詩是格律詩,古體詩不是格律詩,詩的文學價值不在於是否符合格律,格律詩僅僅是詩一種形式而已。

@老街味道

一往文学
2019-05-11

格律詩於唐以後成型,分為絕句和律詩,篇式、句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變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規則。有很多著名的格律詩並不完全符合格律,除卻有些詩壇名家不屑於遵循格律之外,究其根源,則與詩歌豐厚的審美意蘊和深刻的思想密切相關。

一、詩美如畫,平仄末之

王維《鳥鳴澗》雲:"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是一首五言絕句,其中"桂"、"花"、"春"三字平仄有誤,但並不妨礙其審美價值。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意境清遠,刻畫自然景物準確簡練,這首詩便是典型代表。小詩寫山中春夜,詩人獨特的感覺以實體形象的形式表現,意境幽美,尤其是"人閒桂花落"一句廣為世人吟詠。

"桂花"意象的運用,為詩歌營造了芳潔雅緻的氛圍,而它又和春山中所有山花的形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詩人理想人格的載體。春山中,綠草如茵,佳木蔥蘢,百花盛開,爭奇鬥豔,萬物生機勃勃,花開花落之時,花香浮游於千石萬樹中。在如此"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中,詩人用嗅覺感受到春山的空曠、幽美、雅志、閒靜,從而化為獨特的審美情致,進而折射出詩人特定時期的心態和人格及佛家崇靜的本性。桂花實則是山中白花的代稱,是詩人心志情感的傳播媒介。因此,"桂"、"花"二字儘管平仄有誤,但其審美意蘊已遠遠高於平仄本身,此詩才得以歷代流傳,奉為上品。為什麼一些著名的格律詩並不完全符合格律,卻也被歷代稱為佳作?

二、詩思深切,格律次之

《紅樓夢》中,香菱找黛玉學詩,黛玉道:"平仄是末事,詞句也次之,第一是立意要緊,意趣真了,詩自是好的……"黛玉所言道出了作詩的真諦,也完美地詮釋了為何不完全符合格律的格律詩能成為上乘之作的原因。

詩歌在產生之初被施予"言志"的政治枷鎖,魏晉之後才逐漸迴歸"緣情"的本真面貌,格律詩自然也不例外。詩歌是絕美的文學,是詩人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若以詞害意,則難以煥發出真正奪目的光彩。寫作格律詩的詩人在帶著鐐銬跳舞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借詩言情。而情感與思想則休慼相關,因此,思想的深刻性是衡量詩歌高下的首要因素。為什麼一些著名的格律詩並不完全符合格律,卻也被歷代稱為佳作?

崔顥的《黃鶴樓》雲:"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首聯連出"黃鶴",頷聯先是一句中用四字仄聲,後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對仗,皆用古體詩句法,接下來的頸聯和頷聯,才峰迴路轉,變得合乎律詩規範。這是一首不太嚴格的七言律詩,卻被嚴羽奉為"唐人七律第一",連杜甫《登高》都位居其下,皆因其思之深切。

首聯前半句,四個仄聲的使用,加強了"不復返"的氣勢,"空悠悠"三字,又自然地指出黃鶴離去之後的悵然失落與悲愴迷惘,不論平仄、不講對仗,卻使此景如在目前,使此情如水傾洩。前四句對格律的稍作忽視,似乎是為後句所作的鋪墊。如果說首、頷兩聯的情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頸聯和尾聯所抒之情則是"接天蓮葉無窮碧",在前句的基礎上,所有的感情一觸即發,昇華至極。詩人是無助的,他不知未來境況如何,亦不知該如何面對,所以才發出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的疑問。但他終究沒能得到答案,唯有面對這茫茫煙波,嘆息著這無以排遣的憂愁。進一步講,"鄉關何處"其實是人類的一種普遍情感。故鄉,絕不僅限於你曾生長過的土地,也不僅限於你在那片土地的所歷所感,而應是你離開故土之後,內心充盈著的對過往歲月的回憶,甚而是你歷盡滄桑之後想要尋求精神歸旨的心情。因此,崔顥發出"鄉關何處"的慨嘆,並不限於對故鄉的思念,應是一種更深沉的哲學思考,因而餘韻無窮,才會更有歷久彌新的生命力。為什麼一些著名的格律詩並不完全符合格律,卻也被歷代稱為佳作?

相較之下,杜甫《登高》雖對仗工整,平仄分明,但在思想的深度上略顯不足。詩的前半部分著重於寫景,奠定了悲涼、蕭瑟的情感氣氛,"萬里悲秋"、"百年多病",是對其所歷滄桑的凝練詮釋。儘管生而有限亦是人類的永恆苦悶,但此詩抒情的重點在於人生苦難的哀痛,並非人生有限的哲學思考。在意境上,整首詩格調低沉,讀來絕望神傷,缺乏蕩氣迴腸之感。

由此可見,詩思之深切是寫就佳作的重中之重要,格律則處於從屬的地位。

除卻上文所舉,不完全符合格律卻被歷代稱為佳作的格律詩還有很多,如李白《靜夜思》、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孟浩然《宿建德江》等。這些詩作或有絕妙的審美意蘊,或含深刻的思想,才能成為千古名篇。(一往文學作者/紫緣)

蓝天白云126978817
2019-05-04

本來會寫詩的人,首先考慮的是詞性合不合背景要求!是四句合適,還是八句合適,前後呼應是否完整,詞性詞組是否自然,是否通俗易懂!首先是以詞性對稱儘量而行!根本不會先去對平仄如何!不管你文化高低,都是以詞性絕對為準,字意為準,所以最經典的詩也有出律,在說到平仄,各民族語言不同,未必韻書是絕對的依據,韻書種類很多!立項數量不等,那麼平仄和韻自然也不等了!所以出律不奇怪!韻是指音,按現代白話說就是近音和同音押韻!只要你知道這個字的讀音就行了!知道押韻的部位就行了!寫出來是什麼就是什麼!但是寫好了,有條件的,在去對平仄和韻,不合的,看能不能找到能換動的詞和字!要是不如原來的,還不如不要格律!

生死有多远
2019-04-30

人好不是衣服好。茶香不是口杯香。詩好不是格律好。

孔乙已懂回字四種寫法,並不能表示他學問高文章寫的好。

很多人不懂詩卻故弄玄虛,以為學會平仄押韻就成詩才。葉公好龍而已。

格律只是盛行於唐代詩歌規範形式,我們可以簡單的把它理解為包裝。這種規矩形式有很多優點。但好詩和規矩不是一回事。中規中矩不代表就是好詩。不入規矩不代表寫不出優秀詩歌。

句式(形式)的美只是詩歌美的一小部分。打動人心的意境,意象,引起共鳴的思想情感,獨特的審美角度,豐富的表現手法等等,才是一首優秀詩歌的主要內在條件。

寫詩不是格律遊戲,不是土木工匠。是一種有血有肉的藝術創新。出奇方能制勝。

當規矩不能適應詩歌的藝術表達時,不必拘泥於規矩。

當詩歌削足適履,自戴枷鎖時,詩歌才真的會失去生命力。

新疆曹子建
2019-05-04

完全不押韻的古體詩和嚴格的格律詩,甚至是超出格律詩要求比嚴格的格律詩還有更多要求的格律詩,是舊體詩的兩個極端。在此兩者之間還存在有各式各樣的詩體,形成舊體詩,豐富多彩,類似於光譜的局面。無論處於哪個極端都不是詩歌的常態,而處於這兩者之間,才是詩歌的大多數現象,這一點在唐詩中得以體現,說明唐詩處在活潑、健康的狀態。

而隨著科舉的發展,嚴格的格律詩逐漸成為主流,嚴重阻礙了人們思想感情的表達,和藝術才能的發揮,舊體詩逐漸走向了衰亡。

長期以來,古體詩和格律詩的界限非常模糊,只有一個大致的範圍,並不存在明確的界限。這一點在前人的選本比如:《唐詩三百首》和《千家詩》等著作可以看出來。這也應了那句話“名可名非常名”,而這些著作成書的時間,正值嚴格的格律詩佔統治地位的時期。

前些時候流行一種荒謬的觀點,寫詩必須是嚴格的格律詩,否則就不能夠稱之為詩,至少不是格律詩,古體詩也談不上,最多是打油詩。這種觀點被批駁之後,又出現一種觀點,認為凡有一處出律,至多兩處,就是古體詩。這種做法雖然簡單,易於把握,但同樣不正確,嚴格的格律詩,應稱為應試詩,只是為適應科舉考試的一種詩體,隨著科舉的廢止,已經沒有必要這樣要求了。翻看前人的選本,和現代人對舊體詩的分類,只要有意識地按照格律詩來寫作,除了那些典型的古體詩,都有可能被稱為格律詩。過份苛刻的要求,甚至不是為了讀音和諧,而僅僅是為了符合格律,以及賣弄,就是自斷根本,是對詩歌精神氣質的閹割與背叛,是反動的作為。

飞扬46644226
2019-05-01

雖然不懂詩文格律之類的東西,但是個人認為講格律的一個目的就是要讓詩文讀來好聽。這應該是詩文的修辭之外的另一種修飾,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好聽,叫朗朗上口。

朗朗上口應該是文學創作者的一項最基本的功底。而這個功夫現在很不被人重視。這樣很不好。給人造成的映像似乎我們的作家們創作的東西,遠不及村口賣菜刀,賣玻璃刀的吆喝水平高。人家做小買賣三言五語便能圍攏住一邦人,並從這些人中拿到錢,作家們有幾個有這樣的水平?這些人文化水平可能不高,但人家說話就是好聽。文章主要看意思,但如果除講意思之外,讀來還能金聲玉音是不是會更好?

當然格律也不能千篇一律。古人云,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標準只有一個,好聽就好。畢竟時過境遷,什麼都在變。文章也要變。

黄土情愫
2019-04-29

《不符合格律規範的就不是格律詩》
為什麼一些著名的格律詩並不完全符合格律,卻也被歷代稱為佳作?
一,詩情畫意在景中,莫去框裡求其形。格律詩很嚴格,起承轉合,平仄工整,不是初學者所能掌控的。格律詩分五言,六言,七言三個格式,每個格式又分平起仄起兩種規範。但是自唐以後格律詩研究者不斷地拓展,有了多種脫格的格律詩,也名之曰格律詩,如果細分,筆者以為那應是研究者和詩評者關注的事情。

詩是語言的精華,沒有很好的文化修養和對語言駕馭的能力,是不可能寫出好詩的。初學者如果拘泥於格律詩的格式而忽略了詩的意境,就會成為流水線上的作業工,碼些很整齊的格律式的文體,這也是自唐宋以後有格律而無詩的癥結所在。而好的詩句的來源,它是靈感一剎那的結晶,可以說沒有可複製性,不符合格律又能千年傳唱,以為它是詩而非格律。

一個真正的詩人,他的創作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他的詩詞就會有一種內在的迴旋往復的旋律,不單單是符合格律詩的詩韻,這也就是為什麼好詩能為人傳唱而不符合格律詩之故。
為什麼一些著名的格律詩並不完全符合格律,卻也被歷代稱為佳作?

二,沒有畫中景,白塗框裡形。景分自然之風景和人內心之情景,內外相結,情景相融,方能成詩。近格律而書無景之文,其文難存,文不存格律焉附?所以必須作好詩文,再言格律,這也就是有不符合律詩的好詩之故。歷代多少詩詞大家尚且如此,而動不動冠之為律詩,不免有些貽笑大方,就連工於律詩的杜工甫都會出律,可知詩不可以律害意,可律則律,不可強求,更不可刻意為之。

律詩後來所拓展出的換韻,借韻,鄰韻,補救,純屬無稽之談。失對,失黏,重字更不可取。題主所提的為什麼有的好詩不符合格律,以為它就不是格律詩,可以說是編撰者為了豐富筐子裡的產品而硬塞進去的了。
為什麼一些著名的格律詩並不完全符合格律,卻也被歷代稱為佳作?

农夫934813
2019-05-02

正如題主所說,“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一句中。“春山空”是個三平尾,然而,在這裡並非“格律有失”。

《鳥鳴澗》是一首五言絕句,五言絕句是盛唐詩歌中最為璀璨的明珠。起源於漢樂府小詩。其體式早在南北朝末期就已經形成。近體詩產生以後,此前的五言絕句被稱為“五古”了。

《鳥鳴澗》不僅“春山空”是個三平尾,三平尾是古體詩的特點之一。而且第二句、第四局中的“春”都應該用仄,詩人卻用了平,何況存在重複字的問題。這明顯是古風式的格律詩。

齊樑以前,古人並不知道聲調的區別,沈約,周顒等發現了漢語四聲,即“上平去入”。沈約致力於四聲在詩中的應用,要求詩句的聲調要符合規律的變化,創立了“四聲八病”說。

從永明年間起至初唐,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平仄交替、粘對、押韻和對偶的格律,再加字數、句數的限定,到初唐就形成了律詩、絕句等近體詩、即格律詩。

形成並不等於定型。五言律詩的定型是由宋之問、沈全期於唐高宗及武后時期完成的,後來進一步把格律這種規律運用於七言歌體中,最終在唐中宗景龍年間,七言律詩才定型了。

律詩產生後,創作上就出現了兩種現象,一是,古風式律詩大多產生於律詩尚未定型的時候,但也有詩人有意識地寫古風式的律詩,覺得高雅古樸。二是,由於受律詩的影響,有的詩人寫古體詩時,喜歡用律句,這叫入律的古風。

僅此而已!

躬行深远
2019-04-28

第一 人文以載道,詩和詞都一樣。最主要的目的是表達一種意境,傳遞一種思想。只有表達一種意境,傳遞一種思想的任務實現的基礎考慮它的格律才有意義。否則,一些符合規律的字放在那兒,表示不了任何思想,完全是沒有用的。

第二,絕大多數的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格律,做詩的時候有一個原則,叫律不害意。就是一首詩表達的意境合格率矛盾的時候應該犧牲格律保持意境。你所說的三平尾一般是創作對聯時候的要求。一般的詩並沒有那麼嚴格的要求。還比如在創作對聯時如有135分明,246不論的原則。

第三,有些字古時候的發一個和我們現在的發音是不同的。所以現在看上去不合律的字真古代可能正好適合律的。

詩的律和我們一個人的外在形象類似。你應該很有水平,很有思想深度的人。可能是一個不修邊幅的人。還有一些人看上去西裝革履,風度翩翩,其實可能只是個混混而已。但是如果有水平,有思想深度的人,再加上西裝革履,風度翩翩,就比較完美。所以詩的靈魂是其所想表達的思想和意境,而律只是指其外在形象。


為什麼一些著名的格律詩並不完全符合格律,卻也被歷代稱為佳作?
梧桐树边羽
2019-05-01

為什麼一些著名的格律詩並不完全符合格律,卻也被歷代稱為佳作?

格律詩只是一個劃分標準,不代表創作水平。

有很多著名的詩不合格律,那就不是格律詩唄,只要意境好,為什麼一定要說是格律詩?

格律詩是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詩,只包括五言、七言的絕句(四句)、律詩(八句)和排律(十句以上)。要在平仄、押韻、對仗上符合規則。

但是符合規則也不一定就是好詩,古往今來,垃圾近體詩數不勝數。

同理,不符合這些規則的也有好詩。

估計題主還是沒有搞清楚古體詩和近體格律詩的細緻分別。古體詩中也有格式看上去和格律詩非常像的作品,但是從近體格律詩的角度來看,只要有地方不符合規則,就不是格律詩了。所以,理論上不存在“不符合格律的著名格律詩”。

產生以上這種看法,估計是有這麼幾種情況。

為什麼一些著名的格律詩並不完全符合格律,卻也被歷代稱為佳作?

入聲字

唐宋平水韻有入聲字,在平仄中發仄音,而到了今天有可能發平聲。如“清明時節雨紛紛”中的“節”字就是入聲字,按照平水韻這句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平平”,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的變格,是個律句。但是如果大家不清楚入聲字,按普通話讀來,平仄就變成了“平平平平仄平平”,很明顯就是出律了。

有拗救

比如著名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按照正常的平仄應該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是“不”字為仄,所以出句平仄為“仄仄平仄仄”,明顯孤平,所以白居易在對句中把第三字該仄的位置用平聲的“吹”字對出句做了拗救。

這是拗律體,是可以劃入到格律體中的。

古體詩

題主提到的王維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確實是三平尾,這種現象在唐詩中不多,但是有。這是因為格律詩的規則也是在摸索中形成的,這些處在成形階段創作的大量過渡作品是非常正常的,只是在格律體成熟之後的詩人就會注意不去犯這些格律錯誤。因為那個時期詩壇的興盛,後來還專門為這些似古似絕的詩發明了“折腰體”、“蜂腰體”、“鯉魚翻波”之類的各種說法來進行分類。

為什麼一些著名的格律詩並不完全符合格律,卻也被歷代稱為佳作?

但是這種分類,都是後加的,於當時的詩人毫無意義。像這類作品,特別是流傳非常廣泛、意境非常優美、深遠,如果一定要加以區分,劃入古體詩才是處理方法。並不是說詩內容如何,而是近體格律詩的門檻嚴格。

其實只是一個劃分規則,並不需要有多糾結。

按照這種規則,像這種“三平尾”的詩,就是古體詩。不必強說成不符合格律的著名格律詩。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喜歡請點贊並關注,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