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10 個回答
新知传习阁
2019-03-13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蘇聯本來在二戰前通過了幾個5年計劃,集中所有的資源大搞建設,迅速推進了蘇聯的工業化。並且還利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機會,從歐美各國引進了大量的人才技術,使蘇聯一躍成為世界強國。

儘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攻到了莫斯科城下。蘇聯的工業體系受到了很大破壞,歐洲部分的領土和資源有不少都被德軍佔領。但蘇聯利用自己的集權體制,再加上得天獨厚的縱深優勢,最終遏制住了德軍的進攻,並轉化為反攻,擊敗了德國。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戰爭讓蘇聯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價,僅有1.6億人口的蘇聯傷亡了2900萬人口,整個國家的工業和農業都受到了很大的摧毀。基本上歐洲部分的領土都是一片廢墟,處在百廢待興的階段。

在二戰結束後不久,蘇聯和日本、德國迅速崛起,共同成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蹟。當然二戰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國,他迅速成為了世界霸主,直到現在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動搖他的這個地位。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之所以熟練能夠迅速崛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強國,首先應該感恩德國。如果沒有德國的神助攻,就沒有強大蘇聯的存在。表面上看德國是蘇聯的敵人,實際上正是德國成就了蘇聯的強大。

首先,德國發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迅速摧毀了英法兩國的工業和軍事體系,並且讓他們的殖民體系土崩瓦解。英法本來是世界強國,這次衰落之後,就迅速被美國碾壓,被迫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小弟。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其次,德國以一國之力橫掃歐洲,還差一點滅掉的數量,這背後得益於德國強大的工業體系的支持。二戰後期蘇聯不顧巨大的犧牲首先攻進德國柏林,就是為了搶佔德國的工廠和工業設施,而美國卻搶走了很多的德國人才。蘇聯把佔領區的工業設施全部拆下來運回了蘇聯,搬遷行動一共持續了三年。

最後一點,蘇聯向德國索要了鉅額的戰爭賠款。但沒過多久蘇聯認為自己獲利太少,再次從英美的德國佔領區得到了大量的機械設備。這些都為蘇聯的崛起和復興提供了良好的物質保障。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蘇聯的崛起還要歸功於另外一點,那就是極權體制。獨裁政權也有優勢,那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民主政權也有缺點,那就是決策效率太慢。

蘇聯的領導人在國內採取了竭澤而漁的發展模式,把國家的幾乎所有資源都用於工業建設上。最終導致老百姓生活困苦,整個國家社會發展喪失了根本動力。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當然在五六十年代的蘇聯,這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思路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至少從表面上看,蘇聯迅速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軍事強國,成為可以和美國抗衡的國家。

因為蘇聯是一個聯邦組織,他把其他的社會主義國家變成了蘇聯的一個資源配合體,不客氣的說就是資源生產地。其他國家的農業和工業體系必須為蘇聯服務,這在很大程度上也為蘇聯的解體提供了外部條件。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前邊也提到了這種模式不具備可持續發展性,七八十年代的蘇聯迅速崩塌就是因為其社會內在的各種矛盾集中爆發的結果,表現在社會底層就是民不聊生,老百姓已經幾十年都吃不飽飯了,很多人連黑麵包都吃不上,這樣的國家如果不滅亡,天理不容。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蘇聯的工業體系是畸形的,很多重要物資都依賴於進口。國家重點發展的重工業比較發達,輕工業和農業則非常薄弱,這種一條腿走路的方式本身就是病態的。因此有人說蘇聯不過是一個畸形的巨人,實際上非常脆弱,颳了一陣強風,他就會馬上倒下,再也站不起來了。

正是因為蘇聯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打壓,導致了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比如南斯拉夫和中國。在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內部也有很深的矛盾,蘇聯的解體有其必然性。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哈耶克曾經說過:公共資源要麼浪費過度,要麼使用不足,根本沒有辦法以最合理的方式來配置資源,這也是最終會走向窮途末路的根本原因。

表面上看二戰後的蘇聯迅速成為了世界強國,實際上不過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也”,對於一個根基不穩的國家來說,發展太快根本就不是一件好事。蘇聯的崛起和滅亡為其他國家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深刻的教訓,非常值得當今世界各國的反省和總結。

玄坤
2019-03-12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是盟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抗法西斯的過程中,蘇聯直接因為戰爭死亡的人數就高達2660萬人,納粹德國也一度打到了莫斯科城外,深入蘇聯腹地,也給蘇聯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按理說蘇聯經過了二次世界大戰,元氣大傷,要恢復過來至少也要幾十年時間,但是神奇的是,在二戰結束不久之後,蘇聯的工業,軍事,迅速的崛起,並且很快就成為了能和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美國在整個戰爭過程中,除珍珠港事件外,本土並沒受到攻擊),那麼蘇聯是怎麼在戰後迅速崛起的呢?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蘇聯迅速崛起的原因,並不只是簡單的因為戰爭末期,各大國之間的利益劃分,也有包括政治制度,國土遼闊,具有完整的重工業基礎等多方面的原因,也許有人會覺得,蘇聯在最初對抗德國法西斯的時候,屢敗屢戰,所以就認為在二戰前夕的蘇聯,遠比不上英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但是事實上蘇聯,在沙皇俄國時期,這個國家就一直都很強大,當時可能就日本,英國,美國能打贏沙俄,那也算世界第四,從布爾什維克上臺之後,蘇聯成立就讓整個國家更具凝聚力。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所以蘇聯雖然在戰爭過程中,損失慘重,但是從戰爭末期出兵東北來看,蘇聯軍隊還是有很強的實力的,雖然這時的關東軍已經不是最厲害的關東軍了,在一戰之後蘇聯開始大力發展重工業,後來在二戰中受到了一定破壞,但是對於戰後重建的影響並不大,就比如東北是我們的重工業基地,因為日本佔領東北時,修了很多工廠,又經歷瞭解放戰爭,對東北是有一定破壞的,但是後來建國後,很快就在這修建起了重工業基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裡有工業基礎,蘇聯也一樣,蘇聯政府同樣有強大的凝聚力,在決策上效率會比政府有分歧的國家高很多。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從一方面說,蘇聯在戰爭中損失很慘重,但是作為進攻柏林的主力,蘇聯也是得利最多的一方,今天我們很多人會說,希特勒如果不雙線作戰,不出現決策失誤,二戰最後的勝負真不好說,德國當時可不只是工業十分發達,科技也是世界頂尖的,V2導彈,U型潛艇就是德國的大殺器,當蘇聯攻佔了柏林後,開始大批量吸納納粹頂尖科學家,接受德國的武器,這也就為蘇聯科技發展打下了基礎,美國雖然在這個時候先有了原子彈,但是二戰結束後的過渡時期還沒結束,蘇聯人就在1949年8月29試爆了原子彈,這時起在軍事上蘇聯有了和美國抗衡的資本。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二戰結束後,由於世界各地興起的獨立運動,英國衰落了下去,但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群體,影響力卻卷席亞歐大陸,甚至還有美國旁邊的古巴,那個時候我們也是站在蘇聯一邊的,雖然後期的蘇聯經濟發展的確是一團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二戰結束後的一段時間,蘇聯因為政體,計劃經濟等因素,可以集中力量搞某一方面的發展,加上戰爭賠款,讓蘇聯得以在戰後迅速崛起,雖然從長久來看,這樣的發展是畸形的,但是也造就了蘇聯在軍事上的強大,包括可以和美國匹敵的軍費支出,強大的核工業,後來和美國展開的軍備競賽等等。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所以蘇聯在二戰之後迅速的崛起,我認為蘇聯政府起到最為關鍵的作用,蘇共中央對國家有高度的決策權,可以集中整個蘇聯的力量搞發展,這促成了蘇聯的高效率,也是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很難做到的,所以蘇聯的崛起並非偶然。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历史风暴
2019-03-18

這個不難理解,二戰的時候,像蘇聯這種損失慘重的國家還真是不少,戰後迅速崛起的國家也不少。

比如德國在二戰期間整個國土被炸成了一片廢墟,因為美英在進行戰略大轟炸的時候,對德國投擲了200多萬噸炸彈,這種投放強度讓德國數得著的城市幾乎都被炸成了一片廢墟。

更有甚者,由於當時炸彈的精度非常低,當時摧毀一個目標平均需要300枚炸彈,也就是說準確率還不到1%。所以,在美英對德國轟炸期間,其實大多數炸彈都投到了非軍事目標上。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描寫美英機群在德國上空的油畫)

不要以為這對德國人來講是件好事,確切的說這叫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美英這種高強度的戰略轟炸,讓上百萬噸炸彈丟到了非軍事目標上,本來美國人想炸一座工廠,結果摧毀了一座城市,致使整個轟炸期間導致了60萬平民是死亡。

比如科隆在被轟炸的時候,61%的城市被摧毀,諾達的城市除了科隆大教堂還在佇立,幾乎看不到一座完整的建築。

除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廠等,當時美國人對德國的交通也進行了大規模破壞。

到了二戰末期,在美國的轟炸下,德國的運力減少了90%,國內物流陷入停頓。因為,此時整個德國境內哪怕是大後方也幾乎已經找不到了一條完整的交通運輸線了。所以就算是工廠能生產出足夠的武器,也沒辦法運到前線了。

二戰讓德國損失的人口更是驚人,二戰德國共損失人口將近700萬,其中大多數為青壯年男子,導致戰後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即便如此,德國人仍然創造了著名的萊茵河奇蹟,到1961年德國再次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當年GDP達826億美元,比第三位的英國超出了49億美元。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美麗的萊茵河,由於周圍聚集了大量德國工業區,所以戰後德國的發展也被稱為萊茵河奇蹟)

可見,蘇聯能夠在戰後迅速恢復成為超級大國,在當時來看並不是孤例,而是各大強國比較普遍的現象。

蘇聯當時的條件也不錯

各國復興的原因很簡單,雖然當時歐洲很多國家被打成了一片廢墟,但是,很多國家的教育體系還在、人才還在,只需要補充相關的物質基礎,就能迅速走出戰爭陰霾,獲得新生。例如,西德在戰後在校大學生只有10萬人,到1970年已經增加到41萬人,這就是教育體系存在的優勢,可以在短時期內大批培養專業人才。

相對於德國來說,蘇聯恢復起來可能更容易,雖然沒有外界的援助,但對蘇聯人來講,他們的工業基礎還在,並且是僅次於美國的存在。

蘇聯早在第2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就已經是世界第二工業強國了,所以,他擁有大量的產業工人和門類齊全的工廠。

在二戰期間,雖然蘇聯工業遭到了非常大的打擊,但並不是完全被摧毀。因為,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蘇聯一方面進行全國總動員,另一方面將大量的工廠和產業工人遷到烏拉爾山附近。當德國人打到莫斯科附近的時候,蘇聯已經成功將超過1800萬人口和2000餘家工廠遷到了大後方。到1942年初,蘇聯的工業產值已經止跌回升。

當時蘇聯面對的最大問題是戰爭的突然爆發致使西部地區大量的工礦企業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導致資源不足,難以生產足夠的武器裝備。所以在戰爭期間,美國人不僅支援了蘇聯人大量裝備,還支援了蘇聯大量的工業原料。

例如,僅鋼材就支援了258萬噸,無煙火藥13萬噸,鋁材2.6萬噸,為蘇聯生產各種武器裝備提供了幫助。

二戰期間,蘇聯的武器裝備生產僅次於美國,共生產各種槍械1000多萬支,火炮83萬門,坦克10萬輛,飛機15.8萬架。

這也說明,當時蘇聯的工業體系在大後方仍然保持一個高效的運轉和巨大規模。所以,戰爭結束之後,西方世界就已經把蘇聯當做敵人了,因為他即便在戰爭期間也保持了強大的工業能力,一旦戰爭結束,面對西歐的廢墟,如果沒有美國人的幫助,蘇聯可以輕易佔領整個歐洲。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二戰結束後不久即迎來冷戰,世界分成了兩大陣營,圖為歐洲地區的對峙)

戰爭結束之後,蘇聯當然沒有攻佔整個歐洲,數以百萬計的士兵復原,參加了恢復祖國的建設中。蘇聯西部地區被毀壞的程度比德國有過之無不及,很多地方曾經被蘇德雙方反覆摧毀。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技術等進行恢復,這也為蘇聯的經濟的恢復起到了刺激作用。

到20世紀60年代,蘇聯不僅重工業發展迅速,在食品消費方面也和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美國保持同一水平,無論是從人均卡路里攝入還是營養攝入上雙方都差不多。

唯一的區別是,蘇聯由於計劃經濟,在食品的種類上非常單調,並且老百姓沒有美國人賣東西那麼方便,很多食品需要排長隊才能得到。

所以,蘇聯並不是在戰後才成長為超級大國,他自己早已有這一基礎了。

静夜史
2019-11-11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迄今為止,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對世界格局影響最深遠的戰爭。

作為二戰最激烈的現場,蘇聯在二戰中付出了死亡2700萬人,傷亡總計4200萬人的慘重代價。對於只有16000萬人口的蘇聯而言,這是相當慘重的傷亡,至今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依然是女多男少,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但匪夷所思的是,蘇聯不僅沒有被打垮,反而在二戰後一躍成為和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

簡單說來,蘇聯之所以能夠成為超級大國,是因為蘇聯比英法等傳統列強失去的少,但是得到的更多。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1、二戰打碎了歐洲列強

和一戰摧毀四個傳統歐洲帝國一樣,二戰對列強的打擊更加全面而徹底。

作為二戰的主要參戰國,蘇聯直接面對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的納粹德軍。因此,蘇聯也成為二戰中人員傷亡最為慘重的國家。

但是,二戰對於其他參戰國的傷害似乎更大,比如英國,這個二戰前的超級大國,因為二戰再次元氣大傷,由於國力被嚴重削弱,加上美國推行的反殖民地化浪潮,力不從心的英國不得不放棄了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連帶著的是英鎊體系的崩潰,不得不讓位於美國的美元體系。由此英國徹底淪為二流強國,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相比於英國,法國顯得更慘,二戰期間的亡國經歷使其國際地位一落千丈,雖然戰後撈了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位置,但早已被邊緣化。

而歐洲新興工業強國德國被二戰打得奄奄一息。其他歐洲國家則不值一提。

而蘇聯,則依靠海量的資源、巨大的戰略縱深、恐怖的戰爭動員動力以及美國等盟國的支持,蘇聯不僅挺了過來,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恢復實力,最終反殺德國。

因此,二戰之後,放眼望去,歐洲大陸已經沒有國家可以和蘇聯抗衡,蘇聯顯得鶴立雞群,成為歐洲名副其實的第一強國。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2、二戰沒有打碎蘇聯的核心

蘇德戰爭沒有打垮蘇聯,在斯大林的堅強領導下,蘇聯頂住了德軍的瘋狂進攻,並浴血奮戰最終消滅了德國法西斯。

早在二戰之前,針對可能發生的對蘇聯的侵略,斯大林創造了斯大林模式,並在這樣的模式下進行了一系列重工業化建設,使蘇聯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強國。

二戰雖然摧毀了蘇聯的西部工業基地,但是沒有摧毀蘇聯根本的工業基礎,更沒有摧毀斯大林模式,因此可以說蘇聯在二戰中保持了其最根本的核心。

因為斯大林仍在,戰後蘇聯的斯大林制度依然大行其道,這使得蘇聯能夠在戰後繼續實行計劃經濟政策,也就是”三五計劃”。隨著五年計劃的開展,在西歐諸國還在為災後重建發愁,眼巴巴地等著美國的援助時,蘇聯已經迅速恢復甚至超過了戰前水平。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計劃經濟,在緊要關頭總能發揮出恐怖的動員能力,這是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難以辦到的。

由於蘇聯實施計劃經濟,加上蘇聯地大物博,資源基本可以自給,這使得國際資源波動對蘇聯的影響較小,所以蘇聯不會像西歐國家那樣,被美國一次一次的剪羊毛。

由於計劃經濟的相對優勢,使得蘇聯可以走出一條和美國完全不同的計劃經濟體制,這是蘇聯能夠迅速恢復實力並保持強大實力的根本原因。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3、蘇聯在二戰前後的瘋狂掠奪

雖然二戰期間蘇聯至少損失了超過2700萬人的巨大代價,但是和蘇聯得到的相比,這一點傷亡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

首先是國土方面。二戰爆發後,蘇聯於1939年9月17日出兵波蘭東部,奪回了一戰時失去的沙俄土地;隨後蘇聯於1939年11月發動蘇芬戰爭,以慘重代價奪取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聯出兵強行將波羅的海三國併入蘇聯版圖;1940年6月,蘇聯再次出兵奪取羅馬尼亞比薩拉比亞地區。

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召開,斯大林和羅斯福密約,以犧牲我國的權益為代價,換取蘇聯出兵東北,由此蘇聯獲得了在我國的一系列權益,包括租借不凍港。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對於噬土成性的俄國而言,土地意味著財富也意味著強大的國力,除此之外蘇聯在二戰期間還奪取了其他更多的資源。

作為新興的科技強國,德國在二戰前後貢獻了很多科技成果,二戰結束後蘇聯作為消滅納粹德國的主力,從德國掠奪了一大批專家人才。

不僅如此,蘇聯還將德國境內大量的廠房設備拆除並運回蘇聯,同樣遭此厄運的還有位於東北的日本廠房設備,他們同樣被拆除運到蘇聯的遠東地區,幫助蘇聯的工業能力更加強大。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可以說科技實力的加成幫助蘇聯在原有基礎上取得了更加迅速的進步,1949年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隨後蘇聯於1957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並在1961年成功地將宇航員送入太空。

另外由於蘇聯的浴血奮戰,二戰之後共產主義制度得以越出蘇聯在幾十個國家相繼開花結果,形成以蘇聯為中心的共產主義陣營,蘇聯由此成為共產主義陣營的核心領導,這是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重要群眾基礎。

所以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絕非偶然,這是一系列歷史因素加現實作用的結果。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桥本看日本
2019-03-19

感謝邀請。


這個問題有趣,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蘇聯在二戰中雖然損失慘重,但最終打贏了這場戰爭,勝者為王,敗者寇。蘇聯軍隊不但收復了被德國侵佔的領土,還一路向西揮師直搗德國首都柏林。在易北河與英美軍隊會師。這時蘇聯軍隊大約800萬,但是因戰爭損失的人口超過1000萬人。本來按照常識蘇聯通過這場戰爭會一蹶不振,但因為是戰勝國,不僅從被佔領的國家掠奪了大量的財物,而且還搬運了大量的生產設備回蘇聯。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在蘇聯的佔領區,蘇軍獲得幾千噸黃金,大量的美鈔,以及有價證券。同時蘇聯還略走了被佔領國的科學家,作為本國科學實驗所用,其中就有上千名的火箭專家,這些火箭專家為戰後蘇聯在火箭,導彈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蘇聯還從德國佔領區,滿洲等地運回大量的工業設備,其中有最好的武器生產線,還有大量的原材料。這些不但彌補了戰爭的損失,還利用這個發展了生產。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蘇軍成為勝利者以後,把數十萬的德軍俘虜,以及80萬的日軍俘虜押往蘇聯國內這些俘虜在蘇聯境內短則2-3年,長則5-6年的強制勞動,彌補勞動力的不足,這樣為蘇聯獲取了勞動力的緩衝時期。當蘇聯佔據東歐,根據雅爾塔協定把這個區域成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已後,就推行蘇聯模式,這樣蘇聯的產品大量進入這些國家,對蘇聯的經濟有重大的良好影響。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綜合上述內容,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但戰勝國的優勢地位幫助其獲得非常優厚的回報,當歐洲還是一片狼藉時,蘇聯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迅速恢復經濟,與美國成為二戰最大的兩個超級大國。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LY传媒or大杂烩
2019-03-13

蘇聯是二戰前和二戰後比較神奇的國家,小編已白話文的形式回答:

1.蘇聯體制和蘇聯軍隊目標都是以集體化,集團化去實行,俗話說,大鍋飯,集體主義。所以在打贏二戰後所獲得的物資和經濟可以快速發展。

2.二戰開始,蘇德死磕的時候,美英給蘇聯援助很多物資。到二戰結束還沒全部消化完,這是其一,二戰結束,蘇聯佔領德國一半成立東德。掠奪了德國一半的科學,經濟,機械成就,並且瘋狂的獲取戰後收益。這是其二,奠定之後騰飛的基礎。

3.二戰結束後,蘇聯速度把西歐,東歐,親蘇國家全部拉入自己名下,成立華約組織,雖然美國為首的也成立北約。但蘇聯贏得了先機。並鞏固了蘇聯在歐洲的霸主地位。一個超級大國誕生。

4.蘇聯國土面積世界第一,經歷過二戰,佔領了德國一半領土,中國原外蒙古大片土地,庫頁島,把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全部俘虜。接受了日本在中國東三省搜刮來的戰利品物資。還有威壓東歐的小國進華約聯盟,不進就打。這樣的掠奪模式下,不想發達都難。

5.蘇聯的超級大國模式和美國不一樣,蘇聯簡單暴力,戰略就是靠掠奪其他國家為生。以戰養戰。只有不斷侵略,國內對內團結,對外強硬,這是東斯拉夫民族的特徵。冷戰開始近半世紀,蘇聯沒有戰爭,沒有以戰養戰的來源,經濟又是脆弱的一塌糊塗,自然被美國的經濟拖成解體,這是必然的結局。

想了解更多軍事、戰爭知識,請關注右上角頭像-“LY傳媒or 大雜燴”;

LY傳媒堅持原創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襲;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圖片素材來自互聯網,如侵則刪;他人請勿抄襲,發現必舉報。加關必互關。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Mrttlzz99
2019-02-25

三十年代美國幫助建設的蘇聯工業體系,以及戰爭爆發後美國等盟國的鼎力相助,不僅使蘇聯堅持了四年衛國戰爭,而且在戰後得以迅速恢復元氣。以至於在冷戰時期,蘇聯(華約)的軍力甚至對美國(北約)形成了咄咄逼人的態勢……。

三十年代美國援建的先進工業體系

一九二九年至三十年代,美國與蘇聯簽訂了七十多個項目的工業技術援助協定。該協定涉及蘇聯的冶金、鋼鐵、工業機械、金屬加工、燃料動力、石油化工、交通運輸、農業機械、農業灌溉工程,以及汽車製造、船舶製造、飛機制造等多個工業科技項目。截至一九三一年,蘇聯接受美國技術援助的項目達到了一百二十四個,在總產值為八千三百萬盧布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美國幫助蘇聯建立了一大批現代化骨幹企業。尤其是在鋼鐵、機械、化工、汽車、燃料動力、飛機制造、船舶製造、拖拉機制造等項目中,很多都是美國援助提供的先進技術設備。蘇聯較大的扎波羅熱鋼鐵廠、庫茲涅茨克鋼鐵廠、馬哥尼託格爾斯克鋼鐵廠等三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含採礦、選礦、燒結、冶煉等),以及其它二十個鋼鐵聯合企業,全部都是美國幫助建設的。在美國的援建項目中,蘇聯最大的‘’高爾基‘’汽車廠(美國福特公司援建);莫斯科‘’利哈喬夫‘’汽車廠由美國巴德製造公司、布蘭特製造公司、漢密爾頓製造公司等共同援建。為加強蘇聯西部與遠東地區的鐵路大動脈的運力,美國還向蘇聯援助提供了許多蒸汽機車頭和內燃機車頭,以及大批量車皮車廂。在整個二戰時期,美國共向《租借法案》的各個受惠國(英國、蘇聯、中國)提供了約四百億美元的物資援助,而其中蘇聯就獲得約一百多億美元的實物援助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羅斯福總統簽署《租借法案》

美國卡車保證了蘇軍的運輸和機動力

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蘇軍喪師失地而一潰千里。飛機坦克火炮等大批武器裝備或被損毀或落入敵手,當時蘇聯中部烏拉爾山區的軍工廠不得不夜以繼日地生產飛機坦克火炮,所使用的金屬原材料基本都是美國和英國所援助提供。出於當時的戰爭局勢所迫,蘇聯的軍工生產力量基本上都側重於飛機坦克火炮的生產,而對於戰場運輸和機動的重要工具---卡車,則直接使用美國援助提供的軍用卡車。 整個衛國戰爭時期,美國共向蘇聯援助提供了四十多萬輛汽車,其中三十多萬輛為載重卡車。在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這些卡車不僅運送了大量蘇軍戰略預備隊,以及大批量軍事後勤物資,而且也為蘇軍炮兵牽引了幾萬門火炮,從而為贏得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蘇聯衛國戰爭結束後,按照美式“萬國”KR-11卡車車型,蘇聯仿製出了‘’吉斯‘’-150型卡車;根據美式‘’斯蒂貝克‘’US-6型卡車車型,蘇聯仿製出了‘’嘎斯‘’-51型卡車。五十年代初期,中國引進蘇聯援建的一百五十六個項目。根據其中的‘’吉斯‘’-150型載重卡車技術,以及‘’嘎斯‘’-51型輕型卡車技術,中國先後仿製出第一代‘’解放‘牌‘’CA-10型載重卡車(4缸-95馬力),以及第一代NJ-130型輕型卡車。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圖一為美國援助的“萬國”KR-11卡車

圖二為蘇聯仿製的‘’吉斯‘’-150型卡車

圖三為中國仿製的‘’解放‘’CA-10型卡車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圖一為美式‘’斯蒂貝克‘’US-6型卡車

圖二為蘇聯仿製的‘’嘎斯‘’-51型卡車

圖三為蘇聯仿製的‘’嘎斯‘’-51型牽引車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蘇軍喜愛的‘’阿芙樂爾‘’牌香菸

關於租借法案

戰爭爆發初期,由於蘇聯將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幾乎都投入軍工生產,從而使食品和生活日用品嚴重奇缺。戰爭期間美國向蘇聯援助提供了超過一億五千萬雙靴子,以及生產製作靴子的近五百萬噸皮革原材料。根據《租借法案》,美國還向蘇聯提供了近千噸捲菸紙:蘇聯人喜愛的‘’阿芙樂爾‘’牌香菸,用的全部是美國援助提供的捲菸紙。根據《租借法案》,美國還向蘇聯援助提供了數百萬噸各種食品,其中香腸、黃油、豬油,以及豬肉和牛肉罐頭就有幾十萬噸。按照《租借法案》的相關規定,但凡在戰爭中消耗的所有食品、藥品、燃油乃至槍械彈藥,以及被損毀的飛機、坦克、火炮、車輛、器材設備等全部一筆勾銷,而不需要向美國償還。這意味著絕大部分債務,蘇聯一分錢都不用償還。其實,美國並非第一次援助蘇聯。早在一九一八年蘇維埃建政初期,由於蘇維埃政府實施一系列極端的經濟政策,從而導致了一九二零年代的糧食短缺,以至於被迫向農民實施強制性徵糧,從而引發多個地區農民的強烈反抗。為了遏制饑荒進一步大面積蔓延,蘇維埃政府通過知名人士高爾基呼籲國際社會:向蘇聯提供緊急糧食援助。美國政府立即作出迴應,並與民間慈善機構聯手,合力向蘇聯提供了第一批糧食援助。隨後,載運著糧食的一艘艘貨輪先後在黑海港口靠岸,卸下了大批救命的糧食。高爾基此後感謝美國的糧食援助時,曾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2019-02-19

根據戰後蘇聯官方公佈的數據:蘇聯在二戰中的傷亡數字是2960萬,其中死亡者2660萬,幾乎每個蘇聯家庭都有人員傷亡。與此同時戰爭還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在戰爭中蘇聯共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二戰結束後西方國家普遍猜測:蘇聯將從世界大國的名單中被除名。然而現實卻是:蘇聯在1949年8月29日成功試爆了一枚當量為22000噸TNT的原子彈,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1958年蘇聯又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1961年蘇聯成功把人類第一位航天員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從而在美蘇太空競賽中贏得了先手。與此同時蘇聯構建了以自己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陣營,世界逐漸朝著美蘇兩極爭霸的格局發展,蘇聯成為全世界唯一能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那麼蘇聯是如何在經歷慘烈的戰爭打擊之後強勢崛起的呢?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蘇聯儘管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並沒喪失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事實上要成為超級大國是對國家規模體量有硬性要求的: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以及如今的中、俄、印等潛在超級大國都具備一個共同點就是大洲級別的規模體量。歷史上西歐的葡、西、荷、英、法、德等國曾抓住歷史機遇實現率先崛起,這是因為這些國家抓住了大航海、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歷史機遇,從而得以利用技術和制度上的先發優勢彌補國家體量上的劣勢;然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擴散使美、俄這種具有大洲級體量的國家得以脫穎而出。如果我們將中等體量的西歐國家同美、俄這樣的洲級大國各自的人口、資源和工業生產能力加以比較就不難看出二者的巨大差距:1940年德國的總人口約7000萬、全年鋼產量為2150萬噸、發電量為630億千瓦時;此時尚未進入戰時狀態的美國的對應數字是1.32億、6070萬噸和1780億千瓦時;而在技術上落後於德國的蘇聯則為1.7億、1830萬噸和480億千瓦時。儘管德國此時已用閃電戰征服了西歐絕大部分地區,可即使德國得以調動整個西歐的資源,也只是使自己的鋼產量和發電量稍微領先於剛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的蘇聯,但後者的勞動力資源是德國根本無法企及的。蘇聯憑藉二戰前的兩個五年計劃已建立了強大的工業體系,儘管德軍的入侵對蘇聯西部的工業基地造成了重創,但擁有全世界最遼闊國土的蘇聯通過將自己的工業基地向東遷徙渡過了難關。烏拉爾、中亞、遠東等地並未遭到戰火的洗禮,因此這些地區的工業基礎得以保留下來。在蘇聯廣袤的國土之下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這成為蘇聯戰後工業建設的基礎。與此同時儘管蘇聯在二戰中傷亡2960萬人,但戰後的蘇聯仍是擁有1.67億人口的大國,這為蘇聯的戰後重建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事實上隨著二戰後期蘇軍逐漸收復失地的過程已使蘇聯的西部工業得以恢復重建,此時蘇聯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過去的說法一般認為:二戰後的蘇聯在軍事方面處於世界頂尖水平,但蘇聯的經濟水平就不敢恭維了,這也成為導致蘇聯的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使蘇聯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經濟發展趨勢並最終成為阻礙蘇聯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桎梏,但這並不意味著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歷史上就從未取得過任何成效,否則蘇聯的百萬大軍不吃飯嗎?蘇聯的鋼鐵洪流不喝油嗎?事實上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也曾發揮過巨大的作用:由於對經濟進行預測和規劃,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在宏觀上優化資源配置,從而對國民經濟重大結構進行調整和生產力合理佈局,利於實現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係的合理化,避免了資本主義國家歷史上出現過的生產過剩現象。事實上美國的羅斯福新政以及戰後西方國家一度盛行的凱恩斯主義經濟理念就是在維持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基本前提之下借鑑吸收蘇聯計劃經濟的可取之處——強化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計劃調控作用。這種經濟模式忽視市場需求,不利於推動技術進步和革新,這也是導致這種經濟發展模式被市場經濟模式取代的原因,然而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確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二戰後期蘇聯在收復失地的基礎上進一步追擊德軍至國門之外,而隨著二戰後殖民體系的坍塌為蘇聯傳播社會主義理念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二戰後蘇聯將波蘭等東歐國家以及蒙古、朝鮮、越南、古巴等國納入到以自己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陣營,大大提升了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此同時也擴大了自己的原料產地和市場銷售地:蘇聯可以從古巴獲得廉價的糖和橡膠等熱帶產品,從羅馬尼亞獲得便宜的石油。除此之外蘇聯在二戰中還獲得了直接的領土收益:1939年11月蘇聯通過蘇芬戰爭奪取了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聯出兵強行將波羅的海三國併入蘇聯版圖,儘管後來德軍一度佔領過波羅的海三國,但在戰後蘇聯重佔三國,使本國面積增加了17.4萬平方公里;1940年6月30日蘇聯出兵奪取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兩地;1945年《波蘇疆界條約》的簽訂以法律形式明確承認蘇聯收回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19.41萬平方公里領土。蘇聯還兼併了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如今這裡成為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蘇聯還與美國、英國、法國一起對德國進行了分區佔領,蘇聯將蘇佔區內的廠房設備拆除後運回蘇聯,還從蘇佔區掠奪了一部分高科技人才,至於德軍戰俘則成為了蘇聯的免費勞動力。1950年1月1日蘇聯中央統計局以1938年國際市場美元價格計算:1945年8月至1948年1月1日蘇聯累計從德國獲得各種賠償物資的價值總計為33.442億美元。蘇軍出兵中國東北後也將當地的日本機器設備運回了蘇聯,同時將抓獲的七十萬關東軍俘虜運到西伯利亞當苦力。領土的增加、經濟物資和勞動力的獲得大大加速了蘇聯的戰後恢復重建工作。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當蘇聯的戰後恢復重建工作大大加速之時英、法、德、日等傳統列強在二戰中遭遇重創:1945年11月剛從二戰中走出的倫敦人齊聚在碼頭上圍觀一艘從巴西駛來的貨輪,因為貨輪上裝載著倫敦人早已久違了的香蕉,昔日聲威赫赫的大英帝國已窮得吃不上香蕉了。1947年已是二戰結束的第二個年頭,但英國仍在執行戰時管理制度——每家每戶的水電供應都是有限的,人們用來洗臉的水甚至剛剛蓋住盆底。這年的元旦倫敦的一瓶威士忌酒賣到了8英鎊以上,而且還是供不應求。曾經風光無限的英鎊已經失去了活力,已淪為完全需要美元和加拿大元進行輸血。英國為進行戰爭欠下了鉅額債務,這讓英國不堪重負。倫敦城內乃至整個英國到處都是戰爭造成的殘垣斷壁。在戰爭過程中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趁機要求獲得更大的自主權利,英國為獲得自治領在經濟和軍事上的支持不得不與之妥協,到二戰結束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已成為實質上獨立的國家。1947年英國最大的殖民地——有“大英帝國皇冠上的寶石”之稱的印度也步自治領的後塵掀起了獨立浪潮。正處於內外交困之中的英國自治無力阻擾印度的獨立,而印度的獨立成為壓垮大英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此後英國的殖民體系開始呈現出全面坍塌的局面。相比英國而言:在二戰中國土淪喪的法國儘管在戰後撈了一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但已成為大國角逐中的邊緣化角色。德國和日本兩個戰敗國則在戰後受到了嚴格的政治軍事限制,迄今為止這兩國儘管科技發達、經濟繁榮,但在國際政治軍事影響力上和聯合國安理會五常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之上。總之這些國家在二戰後已失去和蘇聯對抗的實力,世界政治日益呈現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分庭抗禮的格局。

小小小百科全书
2019-02-24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蘇聯在二戰時期可謂是損失最大的國家之一了。而且憑心而論,雖然蘇聯在二戰時期被德國打的分不清東南西北。但蘇聯對二戰的貢獻不容抹殺。正是因為蘇聯不屈服的堅決抵抗。才硬生生拖垮了德國這頭戰爭猛獸。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蘇聯整體工業方面在二戰時期可以排在前三位。但相比起美國和德國的工業能力。蘇聯是勝在數量上。而不是質量上。蘇聯二戰時期的工業設施數量很龐大,但是在科技方面都遠不如德國和美國了。但戰爭最後打的就是消耗戰,這也是為什麼德國佔領了那麼多蘇聯的領土,蘇聯還能保持強大到工業生產能力的原因。就是因為工業基數大,經得起消耗。再加上美國後期的無限供應,這才導致蘇聯拖垮了德國。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很多人奇怪,戰爭不是越打越窮嗎。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經歷了那麼嚴重的創傷反而在戰後越發的強大呢?這就是因為蘇聯在軍事科技領域戰勝了德國之後迅速和美國瓜分了原本屬於德國的多項高科技軍事技術。這就是的蘇聯在研發高科技武器裝備上事半功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會省力不少。而大家也都知道,德國是二戰時期軍事科技最發達的國家,當時的德國軍工企業科學家就研究出了很多奇思妙想的科技。比如洲際導彈超音速飛機等,這些東西德國在二戰時期就已經開始研發甚至有了成型的產品了。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在其他方面,二戰勝利後蘇聯佔據了廣袤的土地,再加上蘇聯本身就是資源廣闊,所以蘇聯開始加大收刮各地的能源資源。有了能源資源蘇聯發展自然就快很多。在加上二戰結束後世界各地掀起了獨立浪潮,蘇聯作為二戰的主要功臣自然而然被那些獨立的國家所敬佩。把蘇聯看成是正義的象徵,蘇聯也藉此機會輸出革命。輸出武器裝備幫助剛剛獨立的國家武裝自己的力量。伴隨著這些輸出,換回大量基礎物資繼續支持蘇聯的發展。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蘇聯之所以能快速成為強國,蘇聯的強權統治也是一個主要原因。戰後各國都開始放緩戰爭時期的緊張壓力開始恢復滿滿發展。只有德國還依舊保持著戰爭時期的機制在告訴運轉。所以蘇聯在有著絕對優勢的條件下在加上高壓的發展機制。想不強大都難。但是蘇聯的這種強大基礎很薄弱。稍不留神蘇聯這樁摩天大樓就會坍塌。事實上也正是因為蘇聯的過度集中導致國家矛盾集體爆發導致了蘇聯解體。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你都很難相信蘇聯對於各個加盟國都掠奪有多麼的殘酷。烏克蘭作為蘇聯的“糧倉”每年都為蘇聯提供大量的糧食。在1931年的時候蘇聯發生大面積旱災,烏克蘭是受災的重災區。烏克蘭的糧食產量達到歷史最低水平。第二年蘇聯各地紛紛報告斯大林糧食欠收的消息。斯大林卻以不能損害蘇聯在國外的信譽為由,拒絕了蘇聯停止糧食出口的建議。並且下令加強監督,禁止零售貿易,私藏糧食以及任務不達標的農莊負責人都會遭受懲罰。所以烏克蘭為了完成斯大林的任務把糧食都上繳了蘇聯。整個烏克蘭只能吃樹皮吃草,甚至發生易子而食的慘劇。烏克蘭一片哀鴻遍野。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由此可以看出蘇聯對於各個加盟國的剝削有多麼的嚴重。殺雞取卵的方式無疑會迅速使自身強大起來。蘇聯在戰後就是這麼做的。但實際上這種方式只能維持短暫的輝煌。輝煌過後就是一地雞毛。歷史也證明了蘇聯的輝煌也就維持了那麼一段時間後就迅速沒落。成也強權,敗也強權。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發表意見 。

鸢飞九天2018
2019-12-18

不僅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除了美國這個最大的贏家之外,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損失都極為慘重。例如,英國從世界第一強國直接淪落為二流國家,德國更是被炸成一片廢墟。經歷最慘烈的蘇德戰場上的蘇聯當然也不例外。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人口1.6億的蘇聯僅傷亡的軍民人數就高達2700萬。除人員的損失之外,歐洲大部分精華地區被淪為戰場的蘇聯,經濟財產的損失極為慘重。那麼,既然蘇聯損失如此慘重,為什麼它還能夠在二戰結束之後成為和美國並列的超級強國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雖然蘇聯在冷戰期間時間與美國相鬥不落下風,但是蘇聯這個超級大國的地位其實也有水分。蘇聯能夠達到超級大國的水準的,其實只有重工業和軍事。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也就是說,蘇聯雖然成為超級大國,但它一直存在著巨大的短板,蘇聯的經濟發展一直十分不平衡。蘇聯將國民收入的相當大一部分用來發展軍事工業,維持龐大的軍事武裝力量,因此,它的民用工業和輕工業發展十分滯後。

蘇聯國內,無論是人民生活水平還是經濟活躍程度,都遠無法與美國相媲美。單條腿走路當然是走不長的,發展不平衡和過於側重軍工業,也成為蘇聯最終解體的重要原因。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第二,雖然蘇聯在蘇德戰場上抗擊和牽制了德國大部分軍隊,但是蘇聯也並非孤軍奮戰。美國的租借法案通過之後,美國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物資,這些海量的物資也成為蘇聯反敗為勝,擊敗德國的有力支撐。

二戰期間,美國向蘇聯提供了價值100多億美元的各類戰略物資,除了1.4萬架飛機,數千門坦克和自行火炮,40餘萬輛各種車輛和上百艘艦船之外,美國還向蘇聯提供了4萬餘臺各類先進機床。這些機床極大的提升了蘇聯軍工生產能力。這些機床也成為戰後蘇聯軍工飛躍式發展的有力支撐。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第三,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損失極為慘重,但蘇聯絕非毫無收穫。在攻入德國本土之後,秉承沙俄的一貫貪婪,蘇聯幾乎將德國佔領區的工業、科技成果掠奪一空。眾所周知,二戰期間,德國的科技在世界上極為先進,也因此,蘇聯補上了自己在尖端科技上的最後一塊短板。
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從德國那裡,蘇聯獲得瞭如火炮、導彈、潛艇等一大批用金錢也買不到的先進技術。同時,頗有遠見的蘇聯還將德國尖端科技人才一併掠奪。甚至連德國普通工廠內的設備設施,蘇聯也沒有放過,全部被拆卸運回蘇聯。吞下半個德國的豐富工業遺產之後,蘇聯也得到了跨越式發展,這也為蘇聯日後成為世界兩極之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