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夫妻堅持打鐵30多年,稱打鐵辛苦年輕人不願學,最怕手藝失傳
農村夫妻堅持打鐵30多年,稱打鐵辛苦年輕人不願學,最怕手藝失傳
農村夫妻堅持打鐵30多年,稱打鐵辛苦年輕人不願學,最怕手藝失傳
農村夫妻堅持打鐵30多年,稱打鐵辛苦年輕人不願學,最怕手藝失傳
農村夫妻堅持打鐵30多年,稱打鐵辛苦年輕人不願學,最怕手藝失傳
農村夫妻堅持打鐵30多年,稱打鐵辛苦年輕人不願學,最怕手藝失傳
農村夫妻堅持打鐵30多年,稱打鐵辛苦年輕人不願學,最怕手藝失傳
農村夫妻堅持打鐵30多年,稱打鐵辛苦年輕人不願學,最怕手藝失傳
農村夫妻堅持打鐵30多年,稱打鐵辛苦年輕人不願學,最怕手藝失傳
農村夫妻堅持打鐵30多年,稱打鐵辛苦年輕人不願學,最怕手藝失傳
農村夫妻堅持打鐵30多年,稱打鐵辛苦年輕人不願學,最怕手藝失傳
農村夫妻堅持打鐵30多年,稱打鐵辛苦年輕人不願學,最怕手藝失傳
新山影像
1/11 有些人為了活計會選擇一些在當時非常受歡迎的行當,比如上世紀80年代在農村非常受歡迎的打鐵匠、補鍋匠、石匠等等。今天,小編將與大家分享聶鐵匠堅持打鐵35年的故事。圖為聶鐵匠和他的鐵匠鋪。
2/11 相信知道鐵匠行業的人腦海裡會有這樣一幅圖畫:左手握榔頭,右手持鉗子,將一燒紅了的鐵塊放在鐵砧上,錘子落下的剎那間,火星綻放……然而,傳統鐵匠受到現代工業的衝擊,很多鐵匠已經選擇了改行,那個我們熟悉的叮叮噹噹打鐵聲,已漸漸在我們的生活中遠去。圖為聶鐵匠在爐火前,查看鐵胚的受熱情況,準備煉打。
3/11 聶師傅名叫聶文武,55歲,他的店面位於漣源市橋頭河鎮新鋪街,是一間低矮、漆黑的土磚房,裡面擺放著打鐵需要的工具和各種半成品:錘子、鉗子、榔頭、鐵砧、菜刀、鋤頭等等。圖為聶師傅和妻子成小平在打鐵。
4/11 聶文武說他從20歲開始跟著師傅打鐵,當時只是因為家庭困難,所以需要找一份維持生活的活計,而當時的打鐵匠在農村地區非常受歡迎,幾乎每個村都有打鐵鋪。就這樣,家裡人就給我找了一個鐵匠師傅,而的我的打鐵之路也從此開啟。圖為聶師傅在氣錘前鍛打鐵胚,十年前聶師傅買了這臺機器。
5/11 聶師傅仍然清晰的記得當學徒時的情景,他說:“剛開始做學徒時,我負責給師傅打下手,拉風箱。後來,跟著師傅學鍛鐵。鐵坯在爐上燒到紅紅的,師傅用一把長鐵鉗將坯料從爐中夾出,放在鐵砧上,然後大喊一聲,“打!”我就掄著大錘砸,而師傅則拎著小錘打,兩人輪流你一下我一下,通紅的鐵塊在他們的錘打下慢慢成形。圖為聶師傅和妻子鍛打鐵胚,火星沫子四濺開來。
6/11 連聶文武自己都不清楚,這一身力氣是哪裡來的。“剛剛開始打鐵時,兩條手臂痠痛得提不起來,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 ”慢慢地,在一年又一年的你來我往、錘起錘落間,聶文武也“百鍊成鋼”,成為師傅眼中最寵的徒弟。
7/11 “打鐵這種手藝盛行於上世紀80年代前的農村,這種工藝很古老,敲敲打打看似很簡單,但並不好學。”聶文武告訴記者,從鍊鐵到製成成品需要注意很多問題,如燒鐵的時候要注意火候,既要將鐵燒熟,又不能燒化了,而判斷的標準是看顏色,當鐵燒成紅色到一定程度後就代表熟了,如果已經有點發白了,就說明已經燒化了。
8/11 “機器打造出來的工具很先進,很方便,但就是出不了原先那樣的精活兒、細活兒,也沒那麼耐用!”來自橋頭河鎮石狗村的顏老先生感嘆著。
9/11 “那是當然嘍。”聶文武開心地接過話頭,“我們打的菜刀,現在的機器根本就做不出來!打菜刀很講究技巧,兩片鐵包著一片鋼,反覆地摺疊、展開,最後,打出來的刀片裡的鋼片比紙還要薄,這樣的菜刀特別耐用。而現在用流水線製作出來的菜刀,遠遠沒有鐵匠手工打出來的耐用。”
10/11 打鐵的活已經不能吸引年輕人了。聶師傅十多年前帶過三個徒弟,最後因堅持不了而轉行。“打鐵確實太苦。”聶師傅也不怪這些半途逃跑的徒弟,“特別是夏天,站在高溫的火爐邊,衣衫被汗水反覆浸溼。白天干過活的小屋,到了晚上溫度還低不下來,熱得不得了,根本進不了門。 ”
11/11 “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打鐵就是個苦活。”聶文武感慨地說,打鐵作為一門傳統手藝,這活比較苦,想學打鐵就得能吃苦耐勞,多數年輕人都不願學,時間久了難免就會失傳。
2019-08-29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