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在未來會有可能把聯想收購了嗎?為什麼?

10 個回答
白话战略
2019-07-13

華為不會收購聯想,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華為與聯想的不兼容,二是聯想對華為價值不大、更多是負擔,三是華為一貫的發展策略是自力更生。

華為與聯想不兼容

早在十多年前,聯想和華為就經常被拿來比較。之所以被比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兩者是完全相反的戰略發展邏輯,聯想是“貿工技”,華為是“技工貿”。孰優孰劣,一直沒有定論。某種程度上,聯想還佔據了上風。

華為不會收購聯想,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華為與聯想的不兼容,二是聯想對華為價值不大、更多是負擔,三是華為一貫的發展策略是自力更生。

華為與聯想不兼容

早在十多年前,聯想和華為就經常被拿來比較。之所以被比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兩者是完全相反的戰略發展邏輯,聯想是“貿工技”,華為是“技工貿”。孰優孰劣,一直沒有定論。某種程度上,聯想還佔據了上風。

那時候的聯想還扛著中國民族品牌的大旗,且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品牌知名度更高。

而華為則是一家做B端生意的通信企業,鮮為人知,第一次廣泛被普通大眾所熟知,應該是2010年左右華為的狼性文化、員工跳樓事件。

那時候的聯想營收不輸華為,再加上國民品牌加成和柳傳志教父的地位,華為在民間的地位還難以與聯想匹敵。

但,“貿工技”是一個先易後難的發展路徑,“技工貿”則恰恰相反。

1992年,聯想的收入是華為的17倍。

2006年是聯想營業收入超過華為的最後一年,在此後華為如一騎絕塵,現在已經是聯想的2倍。

所以,到今天,“技工貿”和“貿工技”的爭執應該告一段落了。

華為不會收購聯想,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華為與聯想的不兼容,二是聯想對華為價值不大、更多是負擔,三是華為一貫的發展策略是自力更生。

華為與聯想不兼容

早在十多年前,聯想和華為就經常被拿來比較。之所以被比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兩者是完全相反的戰略發展邏輯,聯想是“貿工技”,華為是“技工貿”。孰優孰劣,一直沒有定論。某種程度上,聯想還佔據了上風。

那時候的聯想還扛著中國民族品牌的大旗,且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品牌知名度更高。

而華為則是一家做B端生意的通信企業,鮮為人知,第一次廣泛被普通大眾所熟知,應該是2010年左右華為的狼性文化、員工跳樓事件。

那時候的聯想營收不輸華為,再加上國民品牌加成和柳傳志教父的地位,華為在民間的地位還難以與聯想匹敵。

但,“貿工技”是一個先易後難的發展路徑,“技工貿”則恰恰相反。

1992年,聯想的收入是華為的17倍。

2006年是聯想營業收入超過華為的最後一年,在此後華為如一騎絕塵,現在已經是聯想的2倍。

所以,到今天,“技工貿”和“貿工技”的爭執應該告一段落了。

華為和聯想都是30多年的老牌企業,“技工貿”和“貿工技”的基因深入骨髓,兩者註定是不兼容的存在,強行融合,可能也只是重演20多年前“倪光南”和“柳傳志”之爭。

聯想對華為價值不大、負擔卻過重

聯想“貿工技”模式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核心技術,常年研發投入僅佔營收約3%,只是一家電腦組裝公司,是微軟和英特爾的打工仔。

所以,對於技術驅動的華為而言,沒有技術的聯想是沒有太大收購價值的,可能最大的價值是渠道和佔全球電腦22%的市場份額。

如果是渠道的話,最有價值的是美國市場,因為華為進不去。其他歐洲、亞洲等地的渠道華為已經逐漸打開。但如果華為收購聯想,美帝良心再次換成中國心,可能還是會被美國禁止的。

如果華為推出自己的鴻蒙系統,聯想電腦全球22%市場佔比還有一定價值的,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華為催熟鴻蒙系統。

但整體來說,價值不大,而且負擔過重,因為聯想一直處於盈利的邊緣,基本是靠壓榨供應商、拖欠賬款、壓低工資來實現的。

華為自力更生的發展策略

華為從交換機一路做到基帶、芯片、手機、雲服務、操作系統,還有各種備胎等。你會發現凡是重大產品或業務,華為沒有一項是靠收購成熟企業來實現的,最多是收購技術和專利。

在這方面,聯想則又走在了華為的對立面,想進美國市場、實現全球化就收購IBM的電腦,想做大手機就收購摩托羅拉等。

華為不會收購聯想,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華為與聯想的不兼容,二是聯想對華為價值不大、更多是負擔,三是華為一貫的發展策略是自力更生。

華為與聯想不兼容

早在十多年前,聯想和華為就經常被拿來比較。之所以被比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兩者是完全相反的戰略發展邏輯,聯想是“貿工技”,華為是“技工貿”。孰優孰劣,一直沒有定論。某種程度上,聯想還佔據了上風。

那時候的聯想還扛著中國民族品牌的大旗,且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品牌知名度更高。

而華為則是一家做B端生意的通信企業,鮮為人知,第一次廣泛被普通大眾所熟知,應該是2010年左右華為的狼性文化、員工跳樓事件。

那時候的聯想營收不輸華為,再加上國民品牌加成和柳傳志教父的地位,華為在民間的地位還難以與聯想匹敵。

但,“貿工技”是一個先易後難的發展路徑,“技工貿”則恰恰相反。

1992年,聯想的收入是華為的17倍。

2006年是聯想營業收入超過華為的最後一年,在此後華為如一騎絕塵,現在已經是聯想的2倍。

所以,到今天,“技工貿”和“貿工技”的爭執應該告一段落了。

華為和聯想都是30多年的老牌企業,“技工貿”和“貿工技”的基因深入骨髓,兩者註定是不兼容的存在,強行融合,可能也只是重演20多年前“倪光南”和“柳傳志”之爭。

聯想對華為價值不大、負擔卻過重

聯想“貿工技”模式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核心技術,常年研發投入僅佔營收約3%,只是一家電腦組裝公司,是微軟和英特爾的打工仔。

所以,對於技術驅動的華為而言,沒有技術的聯想是沒有太大收購價值的,可能最大的價值是渠道和佔全球電腦22%的市場份額。

如果是渠道的話,最有價值的是美國市場,因為華為進不去。其他歐洲、亞洲等地的渠道華為已經逐漸打開。但如果華為收購聯想,美帝良心再次換成中國心,可能還是會被美國禁止的。

如果華為推出自己的鴻蒙系統,聯想電腦全球22%市場佔比還有一定價值的,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華為催熟鴻蒙系統。

但整體來說,價值不大,而且負擔過重,因為聯想一直處於盈利的邊緣,基本是靠壓榨供應商、拖欠賬款、壓低工資來實現的。

華為自力更生的發展策略

華為從交換機一路做到基帶、芯片、手機、雲服務、操作系統,還有各種備胎等。你會發現凡是重大產品或業務,華為沒有一項是靠收購成熟企業來實現的,最多是收購技術和專利。

在這方面,聯想則又走在了華為的對立面,想進美國市場、實現全球化就收購IBM的電腦,想做大手機就收購摩托羅拉等。

因此,華為骨子裡面不是一個走捷徑的公司,更傾向於依靠自己的努力,步步攀登。

綜上,華為不會收購聯想,因為華為不是“收破爛”的!


白話戰略,歡迎關注我,瞭解更多戰略和財經知識!

寒木钓萌
2019-07-16

不可能。

因為美國是不會同意的。

跟國內一些公司不一樣,聯想是國際性公司,所以……

美國有權利不批准。

而這,其實是很好理解的。

就像去年,高通準備470億美元收購歐洲的恩智浦,結果中國不同意,黃了。

後來,美國的博通準備收購美國的高通,結果中國也不同意,也黃了。

……

聯想在很多國家都有業務,尤其在中美的業務量最大。

如果華為收購了聯通,這就代表,華為的能量就能打入美國市場,筆記本業務,手機業務。

但現實是,美國在拼命阻攔華為進入美國市場。

所以,美國必然不同意。

這與壟斷不壟斷沒有關係。因為電腦業務有戴爾、惠普、微軟,國內的還有小米、華碩、神舟等等。

一般來說,收購的目的主要就兩種:

一是為了獲得市場。

二是為了獲得技術。

如果美國不同意,獲得市場的目的沒了,收購失去意義。

至於技術的話,倒是不用考慮。

電腦基本上誰都會生產,別說華為已經推出了自己的筆記本業務。

就連小米也有自己的筆記本。

你瞧,生產電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難。

如果比亞迪想做,他們也能生產電腦。

嘟嘟聊数码
2019-07-09

華為和聯想都是國內知名的科技企業,而對於收購這個問題,先不說有沒有可能,“被收購”和“反收購”也是區別很大的兩個問題。如果聯想是被華為收購的話,那麼就是說明華為需要主動收購聯想來擴展自己的產業鏈和市場規模,這樣子的話聯想只是作為華為這家收購方的一枚棋子,從聯想的角度來說,可能就是認為PC行業日薄西山,倒不如趁著還值個錢趕緊賣掉,這就有點像當年聯想收購IBM筆記本業務那樣。

華為和聯想都是國內知名的科技企業,而對於收購這個問題,先不說有沒有可能,“被收購”和“反收購”也是區別很大的兩個問題。如果聯想是被華為收購的話,那麼就是說明華為需要主動收購聯想來擴展自己的產業鏈和市場規模,這樣子的話聯想只是作為華為這家收購方的一枚棋子,從聯想的角度來說,可能就是認為PC行業日薄西山,倒不如趁著還值個錢趕緊賣掉,這就有點像當年聯想收購IBM筆記本業務那樣。

而“反收購”的意思是聯想自己並不想被收購,也不會給華為創造收購自己的條件,聯想可能因此會發起股權保衛戰,捍衛企業不被收購,這裡的“被收購”方絕對不是弱勢的一方,華為如果想收購起來也會相當困難。

雖說論自主核心技術的話,現在的聯想比不過華為,包括利潤率也有很大的差距,不過聯想勝在PC行業的體量足夠大,即使增長緩慢對聯想來說也夠吃了,聯想從自身角度來說短時間還是不會願意被華為收購的。

華為和聯想都是國內知名的科技企業,而對於收購這個問題,先不說有沒有可能,“被收購”和“反收購”也是區別很大的兩個問題。如果聯想是被華為收購的話,那麼就是說明華為需要主動收購聯想來擴展自己的產業鏈和市場規模,這樣子的話聯想只是作為華為這家收購方的一枚棋子,從聯想的角度來說,可能就是認為PC行業日薄西山,倒不如趁著還值個錢趕緊賣掉,這就有點像當年聯想收購IBM筆記本業務那樣。

而“反收購”的意思是聯想自己並不想被收購,也不會給華為創造收購自己的條件,聯想可能因此會發起股權保衛戰,捍衛企業不被收購,這裡的“被收購”方絕對不是弱勢的一方,華為如果想收購起來也會相當困難。

雖說論自主核心技術的話,現在的聯想比不過華為,包括利潤率也有很大的差距,不過聯想勝在PC行業的體量足夠大,即使增長緩慢對聯想來說也夠吃了,聯想從自身角度來說短時間還是不會願意被華為收購的。

而反觀現在的華為,擁有自家的麒麟芯片,5G芯片,PC業務和正在醞釀中的“鴻蒙”系統,從發展潛力上顯然遠遠高於聯想,現在的聯想對於華為來說並不是什麼主菜,有無關係並不是很大,華為於其把錢用在收購聯想,不如投入到核心技術的研發中去,甚至單純說聯想的PC業務,華為再過幾年就能趕超也說不定。

极客谈科技
2019-07-14

“極客談科技”,全新視角、全新思路,伴你遨遊神奇的科技世界。

華為與聯想可以說代表了我國企業發展的兩種不同的戰略意識形態:

  • 華為以科研為基礎,更加註重創新,通過產業創新來拉動公司的業務增長;

  • 聯想以市場為中心,通過產業併購、重組不斷的提升和發展壯大自己。

當前兩家企業存活的都很好,因此無法片面的判斷哪種發展路線更為正確。畢竟,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正確的路,就讓別人評論去吧!那麼,有網友問到,華為在未來會有可能把聯想收購了嗎?個人認為華為根本不存在收購華為的可能性!

“極客談科技”,全新視角、全新思路,伴你遨遊神奇的科技世界。

華為與聯想可以說代表了我國企業發展的兩種不同的戰略意識形態:

  • 華為以科研為基礎,更加註重創新,通過產業創新來拉動公司的業務增長;

  • 聯想以市場為中心,通過產業併購、重組不斷的提升和發展壯大自己。

當前兩家企業存活的都很好,因此無法片面的判斷哪種發展路線更為正確。畢竟,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正確的路,就讓別人評論去吧!那麼,有網友問到,華為在未來會有可能把聯想收購了嗎?個人認為華為根本不存在收購華為的可能性!


關於華為不會收購聯想的原因分析

一、兩者的股權結構

  • 華為是一家全員控股的私營企業,由持股員工代表會負責管理。華為是一家沒有任何國家、機構持有股份的一家非上市公司;

  • 聯想是一家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是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也就是說,聯想是一傢俱有國資背景的上市公司。

這裡結合華為通訊行業的特殊性,您覺得華為是否會收購一傢俱有國資背景的公司呢?即便華為全員持股,美國依然以信息安全為由打壓華為。如若華為具有了國資背景,將更加不利於華為通訊產業在全球化的擴張戰略。

“極客談科技”,全新視角、全新思路,伴你遨遊神奇的科技世界。

華為與聯想可以說代表了我國企業發展的兩種不同的戰略意識形態:

  • 華為以科研為基礎,更加註重創新,通過產業創新來拉動公司的業務增長;

  • 聯想以市場為中心,通過產業併購、重組不斷的提升和發展壯大自己。

當前兩家企業存活的都很好,因此無法片面的判斷哪種發展路線更為正確。畢竟,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正確的路,就讓別人評論去吧!那麼,有網友問到,華為在未來會有可能把聯想收購了嗎?個人認為華為根本不存在收購華為的可能性!


關於華為不會收購聯想的原因分析

一、兩者的股權結構

  • 華為是一家全員控股的私營企業,由持股員工代表會負責管理。華為是一家沒有任何國家、機構持有股份的一家非上市公司;

  • 聯想是一家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是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也就是說,聯想是一傢俱有國資背景的上市公司。

這裡結合華為通訊行業的特殊性,您覺得華為是否會收購一傢俱有國資背景的公司呢?即便華為全員持股,美國依然以信息安全為由打壓華為。如若華為具有了國資背景,將更加不利於華為通訊產業在全球化的擴張戰略。

二、PC端的頹勢無法逆轉

即便聯想再次奪得全球PC銷量總冠軍的寶座,但是PC電腦畢竟屬於夕陽產業,頹勢無法逆轉。

聯想作為以市場導向型的企業,核心技術並不是很多,收購的意義並不是很大。並且電腦生產利潤率不高,需要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收購聯想無疑會給華為精英式管理團隊帶來負面的影響。一句話,聯想可以做的華為同樣能夠實現,並且在人員成本、執行效率上或許還要優於聯想。華為收購聯想,投入與產出之間不成正比。

“極客談科技”,全新視角、全新思路,伴你遨遊神奇的科技世界。

華為與聯想可以說代表了我國企業發展的兩種不同的戰略意識形態:

  • 華為以科研為基礎,更加註重創新,通過產業創新來拉動公司的業務增長;

  • 聯想以市場為中心,通過產業併購、重組不斷的提升和發展壯大自己。

當前兩家企業存活的都很好,因此無法片面的判斷哪種發展路線更為正確。畢竟,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正確的路,就讓別人評論去吧!那麼,有網友問到,華為在未來會有可能把聯想收購了嗎?個人認為華為根本不存在收購華為的可能性!


關於華為不會收購聯想的原因分析

一、兩者的股權結構

  • 華為是一家全員控股的私營企業,由持股員工代表會負責管理。華為是一家沒有任何國家、機構持有股份的一家非上市公司;

  • 聯想是一家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是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也就是說,聯想是一傢俱有國資背景的上市公司。

這裡結合華為通訊行業的特殊性,您覺得華為是否會收購一傢俱有國資背景的公司呢?即便華為全員持股,美國依然以信息安全為由打壓華為。如若華為具有了國資背景,將更加不利於華為通訊產業在全球化的擴張戰略。

二、PC端的頹勢無法逆轉

即便聯想再次奪得全球PC銷量總冠軍的寶座,但是PC電腦畢竟屬於夕陽產業,頹勢無法逆轉。

聯想作為以市場導向型的企業,核心技術並不是很多,收購的意義並不是很大。並且電腦生產利潤率不高,需要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收購聯想無疑會給華為精英式管理團隊帶來負面的影響。一句話,聯想可以做的華為同樣能夠實現,並且在人員成本、執行效率上或許還要優於聯想。華為收購聯想,投入與產出之間不成正比。

三、華為與聯想業務重疊方面

華為與兩項業務確實存在重疊,主要在於電腦與手機。聯想手機端完全被華為碾壓,華為沒有必要進行收購。聯想PC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ThinkPad品牌,更加有利於打開國際化PC市場的大門。即便華為想要在PC端大展拳腳,同聯想當初收購IBM PC部門一樣,僅需要採取部分吸納,完全沒必要全盤接受。

“極客談科技”,全新視角、全新思路,伴你遨遊神奇的科技世界。

華為與聯想可以說代表了我國企業發展的兩種不同的戰略意識形態:

  • 華為以科研為基礎,更加註重創新,通過產業創新來拉動公司的業務增長;

  • 聯想以市場為中心,通過產業併購、重組不斷的提升和發展壯大自己。

當前兩家企業存活的都很好,因此無法片面的判斷哪種發展路線更為正確。畢竟,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正確的路,就讓別人評論去吧!那麼,有網友問到,華為在未來會有可能把聯想收購了嗎?個人認為華為根本不存在收購華為的可能性!


關於華為不會收購聯想的原因分析

一、兩者的股權結構

  • 華為是一家全員控股的私營企業,由持股員工代表會負責管理。華為是一家沒有任何國家、機構持有股份的一家非上市公司;

  • 聯想是一家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是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也就是說,聯想是一傢俱有國資背景的上市公司。

這裡結合華為通訊行業的特殊性,您覺得華為是否會收購一傢俱有國資背景的公司呢?即便華為全員持股,美國依然以信息安全為由打壓華為。如若華為具有了國資背景,將更加不利於華為通訊產業在全球化的擴張戰略。

二、PC端的頹勢無法逆轉

即便聯想再次奪得全球PC銷量總冠軍的寶座,但是PC電腦畢竟屬於夕陽產業,頹勢無法逆轉。

聯想作為以市場導向型的企業,核心技術並不是很多,收購的意義並不是很大。並且電腦生產利潤率不高,需要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收購聯想無疑會給華為精英式管理團隊帶來負面的影響。一句話,聯想可以做的華為同樣能夠實現,並且在人員成本、執行效率上或許還要優於聯想。華為收購聯想,投入與產出之間不成正比。

三、華為與聯想業務重疊方面

華為與兩項業務確實存在重疊,主要在於電腦與手機。聯想手機端完全被華為碾壓,華為沒有必要進行收購。聯想PC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ThinkPad品牌,更加有利於打開國際化PC市場的大門。即便華為想要在PC端大展拳腳,同聯想當初收購IBM PC部門一樣,僅需要採取部分吸納,完全沒必要全盤接受。


關於華為未來是否會收購聯想的事情,您怎麼看?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睿思天下
2019-07-10

朋友們好!

華為不會收購聯想的!華為是一傢俱有狼性文化基因的公司,這樣的華為只能是通過自己發展起來,是絕對不會收購其他公司走捷徑的。下面來分析一下。

朋友們好!

華為不會收購聯想的!華為是一傢俱有狼性文化基因的公司,這樣的華為只能是通過自己發展起來,是絕對不會收購其他公司走捷徑的。下面來分析一下。

華為現在發展良好,不會收購聯想

華為現在發展良好,是不會收購聯想的。現在華為2018年銷售收入達到了7212億人民幣,淨利潤為592億元,2018年華為投入1000多億元進行研發。而聯想銷售收入是3420億元,淨利潤為40億元,而2017年聯想甚至是虧損12.7億元。可以看出來,聯想現在的狀態是稍微有一點困難的。

現在華為擁有的事業板塊包括通訊業務板塊,包括芯片板塊,包括手機業務板塊,還有電腦業務板塊。這些產業中,華為整體都做得非常好,可以說發展勢頭強勁。華為肯定是沒有想法去收購聯想這樣的一家公司的。

基因不同,無法融合,不會收購聯想

華為的文化基因與聯想的基因完全不同。華為是走技術路線的硬核高科技企業,而聯想從開始就是貿工技路線的。因此,華為可以艱苦奮鬥,拿下5G世界第一的科技領先地位,拿下手機芯片業國際一流的地位,拿下手機行業世界一流的位置。而聯想長期以來,只是注重電腦貿易,可以說對於技術和研發投入比較不足,只是憑藉著在電腦行業的傳統優勢在吃老本而已。

因此,從企業文化角度來講,華為肯定是不會收購聯想的。

華為注重研發,不會收購聯想的

華為在研發上投入巨大,因此聯想有的技術,可能華為都慢慢會有。因此,華為不會為了聯想擁有的一些技術收購聯想的。現在華為在筆記本電腦,服務器領域,還有平板電腦領域內,已經是斬獲頗多。

平板電腦領域內,已經是僅次於蘋果平板的企業了。在服務器領域內,華為已經是世界服務器廠商前四強,筆記本電腦在國內市場佔有率僅次於聯想。

因此,從技術的角度講,華為也是不會收購聯想的,華為肯定是要堅持自我研發技術,從而能夠形成自己越來越強的競爭優勢。


綜上所述,華為是不會收購聯想的。華為一定會堅持研發,堅持自己的企業文化,奮力拼搏,強勢發展,通過自己的努力將自己做強做大。華為一般是不會通過兼併把規模做大的。


感謝閱讀!

如果您喜歡我的觀點,歡迎您關注我,也歡迎您加入我的免費投資圈子,可以進一步交流。歡迎大家多多評論,點贊,關注!

智慧新视界
2019-07-13

目前華為是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製造商,是全球第三大手機廠商,也是國內最頂尖的高科技企業。而聯想目前已經全面轉型資本運營和貿易公司,唯一和高科技搭點邊的就組裝電腦業務。華為從來都不屑於搞資本運營和投資,而是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研發中,所以華為根本不會考慮收購聯想。

聯想目前已經全面轉型貿易和資本運營公司,沒有核心技術

目前華為是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製造商,是全球第三大手機廠商,也是國內最頂尖的高科技企業。而聯想目前已經全面轉型資本運營和貿易公司,唯一和高科技搭點邊的就組裝電腦業務。華為從來都不屑於搞資本運營和投資,而是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研發中,所以華為根本不會考慮收購聯想。

聯想目前已經全面轉型貿易和資本運營公司,沒有核心技術

聯想雖然最初靠技術起家,是當時國內頂尖的高科技企業,但由於聯想高層重商主義嚴重,熱衷於搞貿易和資本運營,將大筆資金投到房地產、白酒、銀行、證券等和高科技不搭邊的領域,導致聯想缺乏核心技術,電腦和手機業務全部陷入泥潭。但聯想的資本運營和貿易卻風生水起,雖然聯想少數人暴富,但卻造成了鉅額的國有資產流失。由於聯想缺乏核心技術,沒有什麼收購的價值。

華為是全球頂尖的高科技企業,不屑於搞資本運營

目前華為是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製造商,是全球第三大手機廠商,也是國內最頂尖的高科技企業。而聯想目前已經全面轉型資本運營和貿易公司,唯一和高科技搭點邊的就組裝電腦業務。華為從來都不屑於搞資本運營和投資,而是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研發中,所以華為根本不會考慮收購聯想。

聯想目前已經全面轉型貿易和資本運營公司,沒有核心技術

聯想雖然最初靠技術起家,是當時國內頂尖的高科技企業,但由於聯想高層重商主義嚴重,熱衷於搞貿易和資本運營,將大筆資金投到房地產、白酒、銀行、證券等和高科技不搭邊的領域,導致聯想缺乏核心技術,電腦和手機業務全部陷入泥潭。但聯想的資本運營和貿易卻風生水起,雖然聯想少數人暴富,但卻造成了鉅額的國有資產流失。由於聯想缺乏核心技術,沒有什麼收購的價值。

華為是全球頂尖的高科技企業,不屑於搞資本運營

華為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製造商和全球頂尖的高科技企業,就是因為任正非和華為堅持自主研發道路,將大量資金投入到研發中,從來沒有考慮過搞貿易和資本運營。目前像聯想一樣沒有核心技術的資本運營公司有很多,對於華為而言基本都沒有什麼收購價值。

由於華為屬於技術驅動型的高科技企業,未來發展潛力巨大,而聯想屬於貿易和資本運營公司,由於缺乏核心技術,前景堪憂。所以華為根本就不屑於收購聯想。


目前華為是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製造商,是全球第三大手機廠商,也是國內最頂尖的高科技企業。而聯想目前已經全面轉型資本運營和貿易公司,唯一和高科技搭點邊的就組裝電腦業務。華為從來都不屑於搞資本運營和投資,而是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研發中,所以華為根本不會考慮收購聯想。

聯想目前已經全面轉型貿易和資本運營公司,沒有核心技術

聯想雖然最初靠技術起家,是當時國內頂尖的高科技企業,但由於聯想高層重商主義嚴重,熱衷於搞貿易和資本運營,將大筆資金投到房地產、白酒、銀行、證券等和高科技不搭邊的領域,導致聯想缺乏核心技術,電腦和手機業務全部陷入泥潭。但聯想的資本運營和貿易卻風生水起,雖然聯想少數人暴富,但卻造成了鉅額的國有資產流失。由於聯想缺乏核心技術,沒有什麼收購的價值。

華為是全球頂尖的高科技企業,不屑於搞資本運營

華為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製造商和全球頂尖的高科技企業,就是因為任正非和華為堅持自主研發道路,將大量資金投入到研發中,從來沒有考慮過搞貿易和資本運營。目前像聯想一樣沒有核心技術的資本運營公司有很多,對於華為而言基本都沒有什麼收購價值。

由於華為屬於技術驅動型的高科技企業,未來發展潛力巨大,而聯想屬於貿易和資本運營公司,由於缺乏核心技術,前景堪憂。所以華為根本就不屑於收購聯想。


肇俊武
2019-07-06

由該問和類似於該問的多個悟空問答題可知,頭條朋友們真是為聯想操碎了心,更對華為寄予了太多的希望、給予了過大的信任。

認為,未來,華為不會有收購聯想的可能,因為聯想肯定不願、美國肯定不讓,即使願了、讓了,華為也肯定不想,豈止華為1家企業不想!而在此種情形下,中國相關機構又不便強出頭、硬伸手,於是,頭條朋友們只能眼睜睜看著聯想高層把聯想帶向很可能更為不理想的未來。

1 聯想亟待改變

如果不能恢復中國基因、重拾科技路線,未來,聯想的經營狀況將更為迥異於華為,面對很可能更糟糕的局勢,以至殘局不可收拾。

預計,主要表現是:在美國區,PC被老牌的美企幾番逼退下首位,只會再下、不會復位,技術和部件的依賴一減再減;在中國區,多業被新秀的中企幾輪擠壓至末位,只會居末、不會升位,關係和渠道的依賴一失再失。

2 楊柳不願改變

楊元慶以及柳傳志應該早已清楚聯想與華為迥異、被甩了幾條街的根本原因,柳傳志也早已經說得很明白了,然而,都會硬著頭皮往低處走,賣掉聯想的想法根本不會產生。

(1)楊元慶不願被奪權

當前和未來,楊元慶不會願意放棄權力,不會引咎辭職,而是竭力固守,並且,還會為一時的經營狀況回升以及恢復而沾沾自喜地自詡為"最好時刻″,是在宣揚自己,勉力維持自己的威信,楊元慶本就是這麼個人,不會變。

何況,年入1億的打工皇帝到哪兒能當去。

更何況,對不自設國界、不自認國別的全球化將暢通無阻這一點堅信不移、痴迷不離。

(2)柳傳志不肯被否定

柳傳志肯定也不願意聯想被收購,肯讓別家企業收購就是承認自己不行。

被華為收購就更不可以了!因為,這清清楚楚地意味著、代表著當年的"倪柳之爭″最後是以倪光南取勝而告終的,已經垂垂老矣卻遭致全盤否定,等於是未得善終,無論如何也不會願意,這個心態是固化難改的。

柳傳志也不會責令楊元慶退位、讓權於新的人,由這個令早該下卻一直沒有下即可知,仍然認定用楊元慶沒有錯,而如果換上一位信奉和踐行科技自立的掌門人等於是自我否定,或者叫自找一個用來否定自己的人,也無論如何都不肯,寧願讓楊元慶硬挺著。

何況,聯想現在的高層中好像真沒有合適的人來替換楊元慶,前一陣子先後發聲的那幾位高管沒有誰能行。

3 外部難施改變

(1)美國不肯讓收購

這個,一目瞭然。

聯想做大,很大原因是收購了美企,美國不可能同意聯想再轉手賣給華為,也許會同意賣給另外一家中企或美企,就是華為不可以,反招打臉、太沒面子,更不願華為進一步強大。

聯想若是願意被華為收購,美國政客會立馬跟聯想急,翻臉、斷供也是順理成章的,所以說,聯想不僅是自己本就不願意,還不敢,被華為收購不成之下,在美國區的處境肯定是糟糕的,足以致命。

即便聯想真被華為收購了,華為也很可能收購不來聯想原先收購的美國那部分。

(2)華為不想去收購

——四方驚詫

提出華為收購聯想這個問題,讓中國人大為吃驚,也大出聯想和美國意料之外,華為則會感到荒謬,一定會一笑了之、置之不理,這4方緣何如此?是因為都認為不合道理,其中,中國人和華為還都一致認為會拖累華為在未來成為全面的世界第一。

——利小弊大

利,在於華為又多了個PC世界第一,還比聯想時穩居,由於提升了技術而拉遠了與第二名的距離,超算能力將進一步領先,併為華為雲助力,服務器也將更具價值,到此為止,應該沒別的利了。

弊則大得很,聯想原手機、5G、智能家居等的技術上提不起來了,華為自知整合價值小、拋棄將居多,而且,無論整合和拋棄,相應的麻煩是一連串的,人的麻煩更大,純屬自討苦吃。

——四面樹敵

華為儘管收購了聯想,美國市場照樣會進不去,華為即便明確表示維持原聯想美國區現狀的一切,包括保證仍舊依賴其技術和部件,也進入不了,進入了也難保長久駐留,得成天防著美國政府扣押、斷供、驅逐,損失必定遠大於得利,純屬自陷險地、自招失利。

華為主業是電信設備製造、電信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和服務,其它業務應當與主業緊密關聯,現有手機業務即是,而更關鍵的,是如果涉入領域太廣(我連華為現在做筆記本電腦生意,也不支持),難以得到全面發展不說,關鍵是搶了友商的地盤、效益,友商不會有誰願意。

原聯想已經上市,任正非則對不讓資本進入華為堅定不移,所以,收購聯想而成一體後,不會實行"一企兩制",會退市,這必定得罪很多資本持有人,是更廣泛的不利。

因此種種,於是,華為因"一家獨大″而致在中國內外的處境都大大不利。

(3)機構不便作干預

如同華為的性質,聯想是民企,私人體制,高度自治,凡事都自決,何況收購此等大事,可以說無機構有直接權力向其下令或代其決定。

代結語:

就看機構"示範性″地支持做強真正自主和自立的中國科技品牌的決心了,策略、方式、辦法以及軟與硬則都不是問題,改變、拯救聯想已經大大超出了1家中國科技企業存與續、興與衰的價值和意義,具有更廣泛、更深遠的推動既定科技發展戰略、推進正確科技發展路線的價值和意義,也關係到真正意義上中國科技和高科技全球化模式的形成、轉型、升級和持續,當然包括增效、提質、擴益,也正是從這些個價值和意義上看,聯想在未來存在不存在了不是個什麼問題。

太2真人太2
2019-07-16

這要說到品牌價值,華為的聲譽價值應該比聯想大沒什麼好說的,那收購聯想有什麼意義呢?看中了聯想上市公司的殼資源嗎?華為隨便拿一個子公司來上市那不是分分鐘的事嗎?看上聯想的市場渠道嗎?華為線上線下都有自己渠道,賣的比聯想好,也不需要聯想的所謂渠道。即使在歐美市場,特朗普實體名單的企業是和華為相關聯的企業,只要華為收了一個公司,那這個公司也就跟華為相關聯了,收購半毛錢作用沒有。那就剩下一些可能是華為無法突破的專利,技術,設備等了,聯想有嗎?

IT人刘俊明
2019-09-03

華為和聯想都是國內比較成功的科技公司,目前也都完成了國際化,華為近些年的發展尤為快速,在很多領域已經躋身世界前列。

華為收購聯想在我看來可能性非常小,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華為與聯想在業務線上的交叉點比較少。華為以網絡設備起家,目前在通訊領域、手機領域、大數據領域都有不錯的成績,可以說華為是一家綜合實力非常強的企業。而目前聯想的主要業務還是PC、手機、服務器,雖然聯想收購了Moto,但是聯想的手機業務做的並不出色,目前與華為也構不成實質的競爭關係。

華為和聯想都是國內比較成功的科技公司,目前也都完成了國際化,華為近些年的發展尤為快速,在很多領域已經躋身世界前列。

華為收購聯想在我看來可能性非常小,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華為與聯想在業務線上的交叉點比較少。華為以網絡設備起家,目前在通訊領域、手機領域、大數據領域都有不錯的成績,可以說華為是一家綜合實力非常強的企業。而目前聯想的主要業務還是PC、手機、服務器,雖然聯想收購了Moto,但是聯想的手機業務做的並不出色,目前與華為也構不成實質的競爭關係。

第二,華為堅持以研發為主的路線,在很多領域華為已經掌握了核心技術(話語權),而聯想在核心技術方面目前還無法與華為相提並論。未來聯想可能會成為華為的下游企業,比如聯想在自己的產品中採用華為的芯片等。作為上游企業通常不會去收購下游企業,合作是雙方更好的選擇。

華為和聯想都是國內比較成功的科技公司,目前也都完成了國際化,華為近些年的發展尤為快速,在很多領域已經躋身世界前列。

華為收購聯想在我看來可能性非常小,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華為與聯想在業務線上的交叉點比較少。華為以網絡設備起家,目前在通訊領域、手機領域、大數據領域都有不錯的成績,可以說華為是一家綜合實力非常強的企業。而目前聯想的主要業務還是PC、手機、服務器,雖然聯想收購了Moto,但是聯想的手機業務做的並不出色,目前與華為也構不成實質的競爭關係。

第二,華為堅持以研發為主的路線,在很多領域華為已經掌握了核心技術(話語權),而聯想在核心技術方面目前還無法與華為相提並論。未來聯想可能會成為華為的下游企業,比如聯想在自己的產品中採用華為的芯片等。作為上游企業通常不會去收購下游企業,合作是雙方更好的選擇。

第三,華為與聯想都是體量很大的企業,華為收購聯想也並非易事。聯想作為一個老牌上市公司,在海內外有龐大的產業鏈,無論從經營的角度還是發展的角度來說,管理這樣一家企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華為和聯想都是國內比較成功的科技公司,目前也都完成了國際化,華為近些年的發展尤為快速,在很多領域已經躋身世界前列。

華為收購聯想在我看來可能性非常小,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華為與聯想在業務線上的交叉點比較少。華為以網絡設備起家,目前在通訊領域、手機領域、大數據領域都有不錯的成績,可以說華為是一家綜合實力非常強的企業。而目前聯想的主要業務還是PC、手機、服務器,雖然聯想收購了Moto,但是聯想的手機業務做的並不出色,目前與華為也構不成實質的競爭關係。

第二,華為堅持以研發為主的路線,在很多領域華為已經掌握了核心技術(話語權),而聯想在核心技術方面目前還無法與華為相提並論。未來聯想可能會成為華為的下游企業,比如聯想在自己的產品中採用華為的芯片等。作為上游企業通常不會去收購下游企業,合作是雙方更好的選擇。

第三,華為與聯想都是體量很大的企業,華為收購聯想也並非易事。聯想作為一個老牌上市公司,在海內外有龐大的產業鏈,無論從經營的角度還是發展的角度來說,管理這樣一家企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基於以上原因,我認為華為收購聯想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小的。當然,從強強聯合的角度來說,我倒是希望這兩家公司可以走的更近。總之,希望兩家公司的發展都越來越好吧!

我從事互聯網行業多年,我會陸續在頭條上寫一些互聯網方面的科普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

謝謝!

互联网的放大镜
2019-07-08

謝邀!

首先我們說我們在衡量企業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聯想為什麼要被華為收購,而華為又為什麼要收購聯想,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從華為的整體結構來說,PC領域其實佔據很少。

與此同時,PC領域目前其實一直處於下降狀態之中,也就是所謂的夕陽產業,雖然說這個夕陽產業的壽命會持續很長時間,但也掩蓋不住PC市場的頹勢。

要知道PC整體市場已經連續7年縮水,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雖然說聯想作為整個PC行業的老大,但在一個夕陽產業裡當老大,其實未來的前景也是比較堪憂的。

更為嚴重的問題在於PC領域本身其實就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行業,高度的成熟讓這個行業其實沒有多少所謂的核心技術,從這一點上來說聯想也確確實實可能只是一個組裝廠商,華為其實完全可以自己去做組裝,而不是去收購一個巨頭。

從華為的佈局來看,華為其實也在對PC領域做一些佈局,而瞄準的方向其實並不是聯想的模式,而是蘋果的MacBook系列的模式。我們知道蘋果的系列產品一直以最低的市場份額獲取了市場,絕大多數的利潤MacBook系列,iPhone系列都是如此,如今華為的智能手機上面已經逐漸追趕上了iPhone, 雖然說與iPhone之間還有較大的差距,不過已經可以躋身於頂尖旗艦行列。

而在整個PC領域,華為目前瞄準的也是商務領域或者說生產力工具。PC領域,其實蘋果的優勢不是那麼明顯,原因就在於windows系統其實才是整個PC行業最主要的操作系統,而iOS在PC領域的表現並不是特別令人滿意。

所以說華為完全是沒有必要去收購聯想,而且收購聯想要花費巨大的資金,這一點上來說,還不如華為去投資更多的研發來的實在。

在將來整個消費領域的轉變之中,其實華為的PC也會獲得不錯的機會,原因就在於華為的PC目前還是偏冷門型產品,無論是從做工品控問題還在處於磨合期,包括一些人體工藝學的設計都需要時間去積累。

但將來到00後都成為消費的主力群體的時候,其實華為的影響力就今非昔比。而聯想如果沒有了國內政府企業單位的採購的話,其實銷量和利潤方面都會一落千丈,這是一個非常脆弱的體系。


謝邀!

首先我們說我們在衡量企業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聯想為什麼要被華為收購,而華為又為什麼要收購聯想,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從華為的整體結構來說,PC領域其實佔據很少。

與此同時,PC領域目前其實一直處於下降狀態之中,也就是所謂的夕陽產業,雖然說這個夕陽產業的壽命會持續很長時間,但也掩蓋不住PC市場的頹勢。

要知道PC整體市場已經連續7年縮水,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雖然說聯想作為整個PC行業的老大,但在一個夕陽產業裡當老大,其實未來的前景也是比較堪憂的。

更為嚴重的問題在於PC領域本身其實就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行業,高度的成熟讓這個行業其實沒有多少所謂的核心技術,從這一點上來說聯想也確確實實可能只是一個組裝廠商,華為其實完全可以自己去做組裝,而不是去收購一個巨頭。

從華為的佈局來看,華為其實也在對PC領域做一些佈局,而瞄準的方向其實並不是聯想的模式,而是蘋果的MacBook系列的模式。我們知道蘋果的系列產品一直以最低的市場份額獲取了市場,絕大多數的利潤MacBook系列,iPhone系列都是如此,如今華為的智能手機上面已經逐漸追趕上了iPhone, 雖然說與iPhone之間還有較大的差距,不過已經可以躋身於頂尖旗艦行列。

而在整個PC領域,華為目前瞄準的也是商務領域或者說生產力工具。PC領域,其實蘋果的優勢不是那麼明顯,原因就在於windows系統其實才是整個PC行業最主要的操作系統,而iOS在PC領域的表現並不是特別令人滿意。

所以說華為完全是沒有必要去收購聯想,而且收購聯想要花費巨大的資金,這一點上來說,還不如華為去投資更多的研發來的實在。

在將來整個消費領域的轉變之中,其實華為的PC也會獲得不錯的機會,原因就在於華為的PC目前還是偏冷門型產品,無論是從做工品控問題還在處於磨合期,包括一些人體工藝學的設計都需要時間去積累。

但將來到00後都成為消費的主力群體的時候,其實華為的影響力就今非昔比。而聯想如果沒有了國內政府企業單位的採購的話,其實銷量和利潤方面都會一落千丈,這是一個非常脆弱的體系。



謝邀!

首先我們說我們在衡量企業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聯想為什麼要被華為收購,而華為又為什麼要收購聯想,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從華為的整體結構來說,PC領域其實佔據很少。

與此同時,PC領域目前其實一直處於下降狀態之中,也就是所謂的夕陽產業,雖然說這個夕陽產業的壽命會持續很長時間,但也掩蓋不住PC市場的頹勢。

要知道PC整體市場已經連續7年縮水,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雖然說聯想作為整個PC行業的老大,但在一個夕陽產業裡當老大,其實未來的前景也是比較堪憂的。

更為嚴重的問題在於PC領域本身其實就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行業,高度的成熟讓這個行業其實沒有多少所謂的核心技術,從這一點上來說聯想也確確實實可能只是一個組裝廠商,華為其實完全可以自己去做組裝,而不是去收購一個巨頭。

從華為的佈局來看,華為其實也在對PC領域做一些佈局,而瞄準的方向其實並不是聯想的模式,而是蘋果的MacBook系列的模式。我們知道蘋果的系列產品一直以最低的市場份額獲取了市場,絕大多數的利潤MacBook系列,iPhone系列都是如此,如今華為的智能手機上面已經逐漸追趕上了iPhone, 雖然說與iPhone之間還有較大的差距,不過已經可以躋身於頂尖旗艦行列。

而在整個PC領域,華為目前瞄準的也是商務領域或者說生產力工具。PC領域,其實蘋果的優勢不是那麼明顯,原因就在於windows系統其實才是整個PC行業最主要的操作系統,而iOS在PC領域的表現並不是特別令人滿意。

所以說華為完全是沒有必要去收購聯想,而且收購聯想要花費巨大的資金,這一點上來說,還不如華為去投資更多的研發來的實在。

在將來整個消費領域的轉變之中,其實華為的PC也會獲得不錯的機會,原因就在於華為的PC目前還是偏冷門型產品,無論是從做工品控問題還在處於磨合期,包括一些人體工藝學的設計都需要時間去積累。

但將來到00後都成為消費的主力群體的時候,其實華為的影響力就今非昔比。而聯想如果沒有了國內政府企業單位的採購的話,其實銷量和利潤方面都會一落千丈,這是一個非常脆弱的體系。




謝邀!

首先我們說我們在衡量企業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聯想為什麼要被華為收購,而華為又為什麼要收購聯想,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從華為的整體結構來說,PC領域其實佔據很少。

與此同時,PC領域目前其實一直處於下降狀態之中,也就是所謂的夕陽產業,雖然說這個夕陽產業的壽命會持續很長時間,但也掩蓋不住PC市場的頹勢。

要知道PC整體市場已經連續7年縮水,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雖然說聯想作為整個PC行業的老大,但在一個夕陽產業裡當老大,其實未來的前景也是比較堪憂的。

更為嚴重的問題在於PC領域本身其實就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行業,高度的成熟讓這個行業其實沒有多少所謂的核心技術,從這一點上來說聯想也確確實實可能只是一個組裝廠商,華為其實完全可以自己去做組裝,而不是去收購一個巨頭。

從華為的佈局來看,華為其實也在對PC領域做一些佈局,而瞄準的方向其實並不是聯想的模式,而是蘋果的MacBook系列的模式。我們知道蘋果的系列產品一直以最低的市場份額獲取了市場,絕大多數的利潤MacBook系列,iPhone系列都是如此,如今華為的智能手機上面已經逐漸追趕上了iPhone, 雖然說與iPhone之間還有較大的差距,不過已經可以躋身於頂尖旗艦行列。

而在整個PC領域,華為目前瞄準的也是商務領域或者說生產力工具。PC領域,其實蘋果的優勢不是那麼明顯,原因就在於windows系統其實才是整個PC行業最主要的操作系統,而iOS在PC領域的表現並不是特別令人滿意。

所以說華為完全是沒有必要去收購聯想,而且收購聯想要花費巨大的資金,這一點上來說,還不如華為去投資更多的研發來的實在。

在將來整個消費領域的轉變之中,其實華為的PC也會獲得不錯的機會,原因就在於華為的PC目前還是偏冷門型產品,無論是從做工品控問題還在處於磨合期,包括一些人體工藝學的設計都需要時間去積累。

但將來到00後都成為消費的主力群體的時候,其實華為的影響力就今非昔比。而聯想如果沒有了國內政府企業單位的採購的話,其實銷量和利潤方面都會一落千丈,這是一個非常脆弱的體系。





謝邀!

首先我們說我們在衡量企業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聯想為什麼要被華為收購,而華為又為什麼要收購聯想,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從華為的整體結構來說,PC領域其實佔據很少。

與此同時,PC領域目前其實一直處於下降狀態之中,也就是所謂的夕陽產業,雖然說這個夕陽產業的壽命會持續很長時間,但也掩蓋不住PC市場的頹勢。

要知道PC整體市場已經連續7年縮水,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雖然說聯想作為整個PC行業的老大,但在一個夕陽產業裡當老大,其實未來的前景也是比較堪憂的。

更為嚴重的問題在於PC領域本身其實就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行業,高度的成熟讓這個行業其實沒有多少所謂的核心技術,從這一點上來說聯想也確確實實可能只是一個組裝廠商,華為其實完全可以自己去做組裝,而不是去收購一個巨頭。

從華為的佈局來看,華為其實也在對PC領域做一些佈局,而瞄準的方向其實並不是聯想的模式,而是蘋果的MacBook系列的模式。我們知道蘋果的系列產品一直以最低的市場份額獲取了市場,絕大多數的利潤MacBook系列,iPhone系列都是如此,如今華為的智能手機上面已經逐漸追趕上了iPhone, 雖然說與iPhone之間還有較大的差距,不過已經可以躋身於頂尖旗艦行列。

而在整個PC領域,華為目前瞄準的也是商務領域或者說生產力工具。PC領域,其實蘋果的優勢不是那麼明顯,原因就在於windows系統其實才是整個PC行業最主要的操作系統,而iOS在PC領域的表現並不是特別令人滿意。

所以說華為完全是沒有必要去收購聯想,而且收購聯想要花費巨大的資金,這一點上來說,還不如華為去投資更多的研發來的實在。

在將來整個消費領域的轉變之中,其實華為的PC也會獲得不錯的機會,原因就在於華為的PC目前還是偏冷門型產品,無論是從做工品控問題還在處於磨合期,包括一些人體工藝學的設計都需要時間去積累。

但將來到00後都成為消費的主力群體的時候,其實華為的影響力就今非昔比。而聯想如果沒有了國內政府企業單位的採購的話,其實銷量和利潤方面都會一落千丈,這是一個非常脆弱的體系。






謝邀!

首先我們說我們在衡量企業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聯想為什麼要被華為收購,而華為又為什麼要收購聯想,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從華為的整體結構來說,PC領域其實佔據很少。

與此同時,PC領域目前其實一直處於下降狀態之中,也就是所謂的夕陽產業,雖然說這個夕陽產業的壽命會持續很長時間,但也掩蓋不住PC市場的頹勢。

要知道PC整體市場已經連續7年縮水,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雖然說聯想作為整個PC行業的老大,但在一個夕陽產業裡當老大,其實未來的前景也是比較堪憂的。

更為嚴重的問題在於PC領域本身其實就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行業,高度的成熟讓這個行業其實沒有多少所謂的核心技術,從這一點上來說聯想也確確實實可能只是一個組裝廠商,華為其實完全可以自己去做組裝,而不是去收購一個巨頭。

從華為的佈局來看,華為其實也在對PC領域做一些佈局,而瞄準的方向其實並不是聯想的模式,而是蘋果的MacBook系列的模式。我們知道蘋果的系列產品一直以最低的市場份額獲取了市場,絕大多數的利潤MacBook系列,iPhone系列都是如此,如今華為的智能手機上面已經逐漸追趕上了iPhone, 雖然說與iPhone之間還有較大的差距,不過已經可以躋身於頂尖旗艦行列。

而在整個PC領域,華為目前瞄準的也是商務領域或者說生產力工具。PC領域,其實蘋果的優勢不是那麼明顯,原因就在於windows系統其實才是整個PC行業最主要的操作系統,而iOS在PC領域的表現並不是特別令人滿意。

所以說華為完全是沒有必要去收購聯想,而且收購聯想要花費巨大的資金,這一點上來說,還不如華為去投資更多的研發來的實在。

在將來整個消費領域的轉變之中,其實華為的PC也會獲得不錯的機會,原因就在於華為的PC目前還是偏冷門型產品,無論是從做工品控問題還在處於磨合期,包括一些人體工藝學的設計都需要時間去積累。

但將來到00後都成為消費的主力群體的時候,其實華為的影響力就今非昔比。而聯想如果沒有了國內政府企業單位的採購的話,其實銷量和利潤方面都會一落千丈,這是一個非常脆弱的體系。







謝邀!

首先我們說我們在衡量企業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聯想為什麼要被華為收購,而華為又為什麼要收購聯想,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從華為的整體結構來說,PC領域其實佔據很少。

與此同時,PC領域目前其實一直處於下降狀態之中,也就是所謂的夕陽產業,雖然說這個夕陽產業的壽命會持續很長時間,但也掩蓋不住PC市場的頹勢。

要知道PC整體市場已經連續7年縮水,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雖然說聯想作為整個PC行業的老大,但在一個夕陽產業裡當老大,其實未來的前景也是比較堪憂的。

更為嚴重的問題在於PC領域本身其實就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行業,高度的成熟讓這個行業其實沒有多少所謂的核心技術,從這一點上來說聯想也確確實實可能只是一個組裝廠商,華為其實完全可以自己去做組裝,而不是去收購一個巨頭。

從華為的佈局來看,華為其實也在對PC領域做一些佈局,而瞄準的方向其實並不是聯想的模式,而是蘋果的MacBook系列的模式。我們知道蘋果的系列產品一直以最低的市場份額獲取了市場,絕大多數的利潤MacBook系列,iPhone系列都是如此,如今華為的智能手機上面已經逐漸追趕上了iPhone, 雖然說與iPhone之間還有較大的差距,不過已經可以躋身於頂尖旗艦行列。

而在整個PC領域,華為目前瞄準的也是商務領域或者說生產力工具。PC領域,其實蘋果的優勢不是那麼明顯,原因就在於windows系統其實才是整個PC行業最主要的操作系統,而iOS在PC領域的表現並不是特別令人滿意。

所以說華為完全是沒有必要去收購聯想,而且收購聯想要花費巨大的資金,這一點上來說,還不如華為去投資更多的研發來的實在。

在將來整個消費領域的轉變之中,其實華為的PC也會獲得不錯的機會,原因就在於華為的PC目前還是偏冷門型產品,無論是從做工品控問題還在處於磨合期,包括一些人體工藝學的設計都需要時間去積累。

但將來到00後都成為消費的主力群體的時候,其實華為的影響力就今非昔比。而聯想如果沒有了國內政府企業單位的採購的話,其實銷量和利潤方面都會一落千丈,這是一個非常脆弱的體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