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正在失去的年味?

10 個回答
走出周期律
2019-02-16

如何看待正在失去的年味

有人說,我們的年味變得越來越淡了,年味正在逐步的消失。我們很理解持這種說法的人們。他們大概覺得如今的過年,已經與以往有很大的變化,似乎缺乏了以前的紅紅火火,熱熱鬧鬧。而我們要說的是,大家真得沒有年味的嗅覺和品味了嗎?真得辨別不出我們年味的綿長氣息,真得咀嚼不出我們年味的回味無窮嗎?

我們的年味,是我們民族文化濃縮的精髓,是喜慶豐收的幸福甜美味,是傳承傳統的悠遠人情味,是人們美好天性的歡樂情趣味。年味,沁浸在中華民族心田深處,是祖國母親滋潤每個華夏兒女的生命乳香。

源遠流長是我們年味的製作釀造過程。五千年的文明成就了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春節文化,凝聚著我們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代表著人們對生活的甘醇理解,美好希冀,道德傳承,人文情懷。深厚的歷史底蘊,鮮活的生活實踐,萬千的情愫滿懷,精細的程式打造,精純的內容採集,在餃子、春聯、拜年、花燈、元宵等千百年來的集合釀製裡,如同天作之成的甘露在不息的歷史長河奔騰裡,帶給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大年春節的甘美。所以,它的醇厚,不僅耐得住歲月的消釋風化,而且如同百花吐豔贈送的蜂蜜那樣每年都有新的甘甜。我們說,年味不會簡單因年輪轉動而消失。(待續)


如何看待正在失去的年味?
巩翔宇
2019-02-14

年後開工,花了至少一天的時間倒“年”差,“忙裡忙外幾天,還沒反應過來,年就被過完了。”我的年,誰睡了?

於是,我們的年,成了往後幾天回味、談論的話題。

那時候,我們還小,年是一身不知道什麼牌子的新衣。除夕一早,我們一身新,出門前媽媽千叮嚀萬囑咐:點香別燒了(你小時用香點過鞭炮嗎?),放炮別炸爛……臘月就置辦好的這身衣服是我們過年最神氣的裝備!也有“走火”的時候——沒辦法,來年一程,窟窿陪你。

那時候,年特別長,從小年開始,就能聞到年的味道!一掛鞭炮拆成單隻,揣在兜裡能響到二月二。那時候,年味就是淡淡的硫磺香。

那時候,每天數著日曆盼過年,大人小孩一起念著過年歌兒:“二十三,糖瓜粘……”,特別有感覺。歌謠裡的每件事兒都是年前的行動準則,不違“年”時!

那時候,過年不興用旺旺禮包提年氣,全靠父親壘的一攏旺火,大年夜火光沖天,來年紅火一年!小夥伴們成群結隊,鄰里間你來我往,大家還都照著傳統守歲……

等大點兒了,年就開始侷限了,從街頭巷尾移步到了方寸之間,為了不耽誤趙本山的小品都懶得出去拉串兒鞭。源於俚俗的詼諧幽默,一句笑話能逗大家一年。那時候的年,成了熒屏裡的一點。

曾幾何時,年成了返鄉搶票的長隊,成了候車換乘的焦急。電話那頭總在問“走哪了?”電話這頭總是回“快了,快了……”那時候,我們的年,少不了奔波,少不了牽掛。

過了幾年,我們的年成了牙牙學語,我們絞盡腦汁地教孩子們認識燈籠、花炮,傳授他們辭舊迎新該有的儀式感。大年夜,堅守了多年的《春晚》傳統也被換成了永遠也演不明白的《小豬佩奇》。小傢伙的一臉興奮牽動著一家子的歡樂神經,孩子他爺爺高興地說:寶貝孫子也懂得過年了……

那時候,年的高潮改到了正月,趕不完的同學聚會,侃不盡的世面奇聞,推杯換盞,K歌盡興,吐不完的酒,裝不完的逼。那時候的我們雖然外表光鮮的無處安放,內心卻空虛到只剩皮囊。

那時候,記得父親不只一次地講,他們那時候過年會走門串戶給族裡長輩磕頭拜年,給賞塊兒白麵棗圈兒都高興半天。那時候,年味是一口油滋滋的豬肉,一口麥香味濃的白麵饅頭,那一口年味,從來都忘不了……

過了年,還沒好好陪家人就已經坐在電腦前敲起了鍵盤,孩子對年的記憶可能只剩下了即起即落的飛機和麵容依稀的爺爺奶奶,記得在山的那頭有爸爸的爸爸、媽媽的媽媽,還有在大城市沒見過的雞和驢。

今年過年,我在的小縣城也禁燃禁放了,“違者坐牢”的廣播警告從小年一直響到正月,大年夜沒有爆竹聲聲,只有警笛長鳴,這是今年最特別的年味。女兒過了年八歲,她對年的記憶可能就是六歲那年盡情放的一盒摔炮,大年夜空中綻放的那簇禮花……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曾好奇,那時候的桃符是不是比現在的春聯更有年味?我的小兒子過了年剛滿五個月,等他懂事了會不會問我“爆竹聲中一歲除”中的爆竹是什麼?我還沒想好該怎麼回答……

“那時候,過年為啥要響爆竹?”

嗯……他們那時候的年,是一種非常恐怖的野獸……

WgL1828694
2019-02-14

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年味確實正在慢慢的失去!但是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比較注重傳統的民族!

今年我就發現,有的年俗,年味正在慢慢的被人們重拾。

比較有意思的就是村子裡有一個年老的木匠,在村子後面的小山坡腳,支了兩個楸,一個是兩個人來打的,另一個是四個人來打的,四個人同時打的叫觀音楸,在這裡我也不知道怎麼科普這個遊戲!反正就是中間一個木架子,上面有一根木頭,兩人一邊一個撲在木頭上,雙手抱緊木頭,體重重的那個人壓下去,體重輕的那頭就翹起來,這樣兩個人一上一下的圍著中間的木架子順時針旋轉!

這個遊戲一出來,就吸引了好多人,男女老少都有,那場面很熱鬧,而這個遊戲就是以前人們過年才會來玩的!所以我覺得人們對什麼東西都會好奇!而好的東西是不會丟失的,即使偶然消失了一段時間!一旦人們閒下來,便會有人再去慢慢的尋找那種樂趣!

黯辰无痕
2019-02-15

其實個人覺得只要自己心態對了,善於發現和尋找,還是能找回年味的。

如今社會在高速發展,很多東西畢竟不能再一成不變了,我們堅持傳統,為的是守住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年味也是如此。

今年過年去了外地一些古鎮,觀看了當地踩高蹺、做大宴、祭祀五穀神、做糌粑等各種年俗活動,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讓我覺得依然是年味十足,興味盎然。想起小時候,雖然在城裡,但也有放鞭炮、貼畫、貼對聯等各種有意思的活動,怎麼玩都不為過。

如今城裡也許年味少了些,但只要善於發現,帶家人去鄉下走走,也是能發現不少生趣的年味的。

勿问元吉
2019-02-14

如何看待正在失去的年味?

傳統的年味主要體現在3各方面:飲食、穿戴、民俗文化活動上。人們通常所說的年味淡,主要就是感覺在這三個方面淡了。

飲食上,傳統過年要吃餃子、吃手擀長面、吃肉喝酒,還要炸油餅、炸麻花等等。可是,這些飲食習俗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老百姓生活的富裕,大多數人已經在平時就能享受到,過年時這些飲食不在再成為家家戶戶餐桌上的稀罕食品,所以,人們覺著過年淡了。

穿戴上,以前過年,人們想方設法都得穿戴一新,就是最不濟也要給孩子穿上新衣服。可是,現在呢?絕大多數人平時就能穿上新衣服,不用再等到過年穿。所以,感覺過年和平時區別不大,年味自然也就淡了。

如何看待正在失去的年味?

民俗文化活動上,傳統過年要放鞭炮、放花炮、貼春聯、舞獅舞龍耍社火、唱大戲、祭祖先,等等,可是,這些活動在現在或由於環境保護的需要而被禁止,或由於民俗文化傳承乏人,無法開展;或由於社會發展,年青一代不再重視而漸漸淡出;或由於活動資金沒有著落而開展不起來,等等。所以,如今過年,我們再也見不到往日放鞭炮、耍社火的熱鬧、再也見不到往日唱大戲的快樂、再也見不到往日祭祖先的隆重了,年味淡自然就成了大部分人的同感。

如何看待正在失去的年味?

那麼,如何看待正在失去的這些年味呢?筆者認為,要辯證地來看。首先,年味淡是因為社會經濟發展,百姓生活富足導致的,比如飲食和穿戴上就是如此。其次,年味淡是因為環保的需要,某些民俗活動被禁止而導致的,比如燃放煙花爆竹。第三,年味淡是因為許多民俗文化活動不被重視,致使或傳承乏人,或沒有資金,從而無法開展導致的。對於因前兩種原因導致的年味淡我們可以理解,可以肯定,但是對因第三種原因導致的年味淡我們感到很不是滋味。為什麼呢?因為因這種原因導致的年味淡,表面看,是年味淡了,實質上是民族文化傳統淡了,民俗文化傳統淡了,民族精神文化淡了。如果任由這種情形持續下去,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有朝一日,當我們再次過年的時候,我們感覺到的不僅是年味淡的問題,恐怕是天地蒼茫無所有的問題了。

如何看待正在失去的年味?

笑一个y
2019-02-14

春節年味的漸漸淡去,也許正在告訴我們已經到了從追求物質享受到追求精神享受的蛻變期了。不管怎樣,中國人的春節裡留下是始終是中國人自己的腳印。

如何看待正在失去的年味?

在手機、電腦和互聯網不那麼普及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淘寶、京東、唯品會還不為大眾所知。馬雲的影響力度還沒有深入到人新的最深處,國外的老外還不知有個中國人馬雲,將會讓世界產生震動。70 80年代那會,日常的衣服總是縫縫補補,常言到,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件衣服穿的都看不到,衣服的本色。那是如果能買一件大紅的衣服,笑的合不攏嘴,恨不得讓全世界的小夥伴,都知道你擁有一件新衣服了。在年前,反反覆覆的拿出來看了又看。就是捨不得穿,深怕弄髒。

那時沒有什麼?山珍海味,只要過年能吃到肉蛋餡的餃子,就是最好的美食,內心無比的滿足。那是雖然沒有網絡。但是可以挨家挨戶的串門,和小夥伴們一起放小鞭炮,彼此分享吃的。一起捉迷藏、一起踢毽子、一起嬉戲。

如何看待正在失去的年味?

那時雖然沒有網絡,相隔太遠的距離不好聯絡。但是那時我們的心很近,相互惦念、牽掛對方,默默的祝福對方新年快樂。而現在網絡已經遍佈到處,?手機、電腦等的普及。解決了距離的問題。可是人心卻變的越來越遠。一條新年祝福語群發,所有的人都能收到。可是,這是你的真心祝福嗎??

現在又有多少人覺得,生活質量越來越高,可是年味卻越來越淡。又有多少人可以完完整整的看完春節晚會

如何看待正在失去的年味?

伏枥的老骥57128762
2019-02-15

要說失去了年味,年味是什麼?首先要知吧?

年味在不同的時代,賦予了不同的內涵。

舊社會年味是富人的財源聚集的時候,窮人則是鬼門關。每到年底是地主收取租子的最後期限,也是各商家最後清理賬目的時候,內賒外欠的賬目,要在年底交割清楚。窮人就慘了,無論有沒有償還能力,年底都要還賬。還不起的就出現了躲債,逃債的現象。逼的沒法,只死思路一條好走了。所以窮人把過年稱之為年關!有個曲子唱的好,幾家歡喜,幾家愁。

解放以後,雖然沒有逼死人的事了,但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年又成了採購物資的集中期。一進臘月,就開始籌備錢,為兒女添件衣服,為父母盡點孝心,過年祭祖所用的物品都需要錢。錢是用糧食換來的,老百姓不造錢啊!所以就賣糧購物。

女人也嫌不著,一進臘月正好是雙月,是做衣服的好時候,瞅空做衣服。白天磨米,磨面,開始為過年做準備。晚上加班點燈熬油為孩子,老人做衣服, 過了臘月二十開始打掃除,把一年集下的塵灰垢土打掃乾淨。二十三四辭完灶王爺,就開始煮肉,做豆腐。

到了年三十了,貼好了對聯,窗花。院子最後重新再打掃一遍,就等傍晚請祖宗了。到墳前把祖宗請回家,落了座。把天神,地神,宅神都請就位了,把院子裡撒上芝麻秸,棉花杆,說著芝麻秸張著口,金子銀子往家走。一切做完後,才準備年夜飯。初一早上又得拜年,輩分小的,光磕頭就得磕一上午。那時候的年味是忙,一進臘月就忙,一直忙到過了年 。對兒童來說,過年就是可以穿身新衣服,吃頓好的。

現在不同了,一切物資都是現成的,只要有錢,一天可以買全了。平常日子吃的,穿的都比過年還好,不是缺吃的,而是營養過剩,愁著怎麼減肥!過年又沒那麼多繁文縟節,又不敬天地,祖宗,也不磕頭拜年了。過去處初一拜年,這家出來那家進,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熱鬧。現在就自己的兒女過來給拜年,鄰居都很少走動了,幾個要緊的朋友揍到一起,去下飯店,搓一頓了事,也沒有在家忙活的了,所以那有以前的年味了,年味就在不知不覺中變淡了。

可月
2019-02-14

所謂年味?就是過年時才具有的特殊、獨一無二的味道和歡樂氣氛。……不管你承認與否?絕大多數人感覺年味越來越淡薄淡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舊時,黎民百姓經濟狀況普遍較為拮据,貧窮。男女老少,都把傳統的春節視為:闔家歡樂、可以穿新衣、吃美食(那時叫吃好東西)、放爆竹、串門、走親訪友,享受一年中僅有的閒暇時光。人們特別是小孩子,祈盼著過年。穿好的、吃好的之外,不論多少?還會得到父母給的;甚至親屬長輩給的壓歲錢。歡快融融的氛圍中,念想、奢望、無比的興高彩烈……得以實現。這就是---------真正的年味!

說起過往,有些城鄉舊事,讓人一陣陣鼻子、心底發酸,1960年”低標準”時,家庭生活特別困難的街坊鄰居,大年三十及正月初一,全家吃得不是咬一口,一兜油的”流油的肉餡兒餃子”,而是十足的”素菜”水餃。眼下年輕人能想象得出來嗎?那真叫一個不折不扣地過”年關”!讓你想起來,眼窩就發溼……這年,我父親去世,家中沒了頂樑柱。姊妹已出嫁,母親屬於無法外出工作的纏足小腳家庭婦女……可以想見多子女的困難戶,過年猶如渡難關。解放前及剛解放之初,國家百廢待興,人們生活困頓……過年前夕,青島大連山、貯水山有”極為個別”的窮困潦倒者跳山、林中上吊,現今七十拐彎年齡段的老者一定記憶猶新的。那是臨近”年關”真正渡日如年,過不去”年”了吧?

那時,我們院子住有五戶人家。一戶靠拉地排車為生;一戶做布鞋開鞋鋪;一戶是木匠;兩戶為汽車司機。鄰里關係相處不錯,逢年過節,不管哪家,只要家中吃一頓”煸食”,定會讓孩子送一點讓各家嚐鮮的。有來無往非禮也,遠親不如近鄰,月底、年底各家手頭缺錢之際,相互接濟,……我們一直這樣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後來我們搬離平房大雜院,換到一處日式三層建築居住,鄰居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層次”,稍有提高。加之我們是初來乍到的新戶,”關起門來過日子”,便是各家的生活習慣,畢竟不是露天平房大雜院嘛。

六十年代中後期,畢業分配在外地,剛成家時住一室一廳家屬宿舍;(青島人稱”套一”房),又換成套二房,最後是套三房。樓層間、上下住戶,基本形成了住”套房”(吃喝拉撒睡不須出門)互不干擾,兩耳不聞窗外事、獨立門戶、各過個的生活局面,況且,七十年代中後期日式黑白電視,陸續進入中國家庭,……”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人們彷彿更不必串門、聯絡感情了?人情世故,便也逐漸淡漠起來。

改革開放後,民生(紅利)大幅度提升,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住房已由承租變為購買。經濟條件來得及或豐厚者大都購買大房子、或高級公寓、觀海房、甚至獨棟別墅。條件的改善,更促使人們”獨門獨戶”自立門庭,關門過日子。先前那些雜院、天井、筒子樓,共用廚房灶間、共用廁所,外出不鎖門、不帶鑰匙的相互信賴、亶實誠摯的鄰里關係,疏遠了、不再”密切”了……它漸行漸遠!傳統的濃烈年味,怎能不顯現淡然?人們豈會不感到談化呢?缺少年味,已成無庸諱言的實情。……如何看待正在失去的年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反觀國外華人集中的唐人街中國城(視頻、出遊目睹),不光散居各國的中國人在歡渡春節,連”老外”們也紛紛擁入這一喜慶狂歡的盛大節日……也有華人所在國,將中國農曆新年列入法定假期。某種程度上講,海外赤子表現出得過大年的”年味”,不在我們之下吧?筆者出遊時,曾被深深地感動了一回!……國內的國民們,是否應在生活富足的同時,也應注重、感悟、保持千百年來世代相傳的新春佳節愉悅開懷之樂趣,讓每家每戶,都拿出一分”由衷的年味”心態,自然而然地湊成年味十足地、發自肺腑地喜慶情結呢?一年一度過春節,傳統,是保留下來了;然而,缺少一點年味,或多或少使人們不免有一點疑憾。

原味生活APP
2019-02-14

謝謝邀請!

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春節的年味在逐漸的變淡,為什麼呢?

年代不同,年味不同

從80,90年代的物質匱乏,生活艱苦到現在的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都是一個質的飛躍,沒有以前的那種從容、淡定,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自信,張揚

從文化層面上講,過年時一種風俗,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風俗隨著精神生活的豐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也就失去了傳承和發揚!

用一首打油詩來總結下:

純真不再,年味在變

物慾橫流,時代翻篇

文化傳統,漸行漸遠

中國風俗,需要傳承

歡迎朋友們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評論,喜歡的朋友多多點贊和關注!謝謝!


如何看待正在失去的年味?
如何看待正在失去的年味?
晋D有文有武
2019-02-14

年味沒有失去,是人的心境變了,年輕人和小孩子喜歡過年,可以自由自在好幾天吃喝玩樂還可以掙壓歲錢,無憂無慮的年紀沒有生活壓力,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只要錢足夠,想買什麼就可以買什麼,吃的喝的穿的抹的還有跑的,啥也有,這得感謝國家的富裕和黨的領導。回到改革開放以前,國家在各個方面還處在基礎建設中,物資短缺,科技發展慢,思想保守,各種商品產品相當的匱乏和稀罕,米麵油肉都得有計劃的供應,包括衣服和交通工具,那時過年買年貨都得有詳細的盤算,幾斤肉幾斤油幾尺布等等都得精打細算好,過個年不容易,過年就是新的開始,希望來年和春節這一天一樣,吃的好,穿的新,用的好,全家人在一起吃餃子放鞭炮熱熱鬧鬧過團圓年,對美好生活的盼望和想往,人之常情都願意個好是不是,所以,那時候過年是非常有意義和開心的。現在過年則變化了不少,生活好了,以前過年才能吃到的東西,現在隨時都可以買到,沒什麼稀罕物了,甚至吃不了糟蹋不少吃的。穿的方面,以前都是讓裁縫做,現在都是直接買,衣服鞋子,要各種名牌的,便宜的咱還看不上。以前騎自行車都覺得不錯,現在開汽車了。以前和親戚朋友聯繫得寫信,十萬火急的事得拍電報,寫信一個星期以後才能知道你說的什麼,打電話得專門去郵電局,現在,一個巴掌大的手機解決問題,科學技術發展的非常快,那時候你還敢想象有一天能買上小臥車開?想去哪裡都可以?現在,都實現了,車有了(得還車貸),房子有了(得還房貸),出門旅遊(怕被騙)吃的(添加劑)錢有了,卻沒有了那時候的激情,有點亂,有點瘋狂,弄不清到底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只知道人的慾望永無止境,生活好了,人心變了。年是新的開始,是美好的希望,年是輪迴,是思考和總結,年是不會變的,變的是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