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該怎麼引導?

10 個回答
朋又圈
2019-02-16

孩子一歲後逐漸由爬行轉向獨立行走,大運動能力快速發展,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越來越強,自我意識逐漸顯現,家長一方面欣喜孩子的成長,另一方面又會因為安全性的考量給予行為限制,於是就出現了寶寶要,家長說不可以的階段,圈圈媽在兄妹倆這個階段的做法供參考:

1、有危險,可能會造成傷害的堅決制止。比如插座、剪刀利器、窗臺窗戶等。做法很簡單,不常用的插座貼起來,利器放在更高的地方,門框、牆角櫃角貼上防護條;沒有貼起來的地方,如插線板,會告訴寶寶這個不可以碰,危險,一旦有觸碰,立馬阻止,哭鬧也不行;

2、沒有危險性但會導致屋子髒亂差的行為,不干預,適當引導。如:撕紙(可以鍛鍊精細動作,給餐巾紙、廢棄的紙撕扯,不可以撕書)、在地板上摸爬滾打(保證地面的清潔,瓷磚面鋪上爬行墊,避免摔頭和涼)、撿地上的細小物品(不得不佩服寶寶的眼神真好,大米、豆子等很多小物品寶寶總能從某個角落找出來,並可以攢在手裡好久,這時要引導寶寶不喂嘴巴里,花時間陪他玩撿豆子分豆子的遊戲)。記得我們家熊孩子曾經把海洋球塞滿了馬桶,把香蕉用筆插成了刺蝟,真的很好玩,哈哈😄

3、繪本啟蒙。經典繪本《大衛,不可以》,在圈圈十個多月的時侯給他讀的這本繪本,反覆講,在生活中出現類似的行為,我會誇張的說“大衛,不可以,圈圈,可以嗎?”這時孩子會響應不可以。除了這本繪本外,這一階段多跟寶寶一起讀一些翻翻書、洞洞書等硬紙板類的繪本,也能很好的進行精細動作的鍛鍊和語言啟蒙。

總之,讓寶寶在可以看得見的區域活動,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任娃自由發揮,肆意探索,不怕屋子髒亂差,多走進大自然,一定會收穫一枚可愛的小精靈。

冷月婚姻育儿
2019-12-14

謝邀,一歲的寶寶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什麼都覺得新鮮,什麼都想去摸一摸,動一動。這也是寶寶成長的必經之路。

我的建議是隻要不是危害到寶寶安全的事,多鼓勵寶寶去做,去接觸。

我記得我的寶寶一歲左右非常喜歡扔東西,我床上的東西,抽屜裡的東西她都扔出來,以前我的鞋架被她拆的一根一根的,家裡天天都是一片狼藉,根本沒辦法收拾好,我也沒辦法,就讓她玩唄,家長要注意的就是把刀,剪刀,任何危險的物品收到寶寶夠不到的地方。

一天寶貝去碰熱水瓶,她又覺得那個很新鮮,我把瓶塞拿掉,把她的小手放瓶口,她趕緊把小手縮回去了,放了幾次她知道那個東西不好玩燙手了,但是我還是把熱水瓶鎖櫃子裡去了,寶寶不好奇不代表她不會無意之中碰倒熱水瓶。

所以保證寶寶的安全之內隨便寶寶去探索是我的主張。

花山花海花盛时
2019-12-22

試著和孩子講講道理,我小外甥不會說話時,非要玩充著電的手機充電器,妹妹生氣每次都強行管束,把孩子打的哇哇哭,可他屢教不改。我看著覺得沒必要,就抱過孩子,拿下充電器和手機,比劃著告訴孩子手機電少了需要充電才能繼續玩手機,要不然手機就不能用了,邊說邊給孩子比劃充電的過程,讓他看手機示電的表格,問他懂了沒有,孩子點頭表示懂了,就不要玩了,並且條件反射的每次來家見到我就激動的指使我去給手機充電。看著孩子小其實不是不可理喻。

cola小窝绘本时光
2019-04-20

作為一個2歲孩子的媽媽,我非常理解這種時期,孩子的性格形成教育,一直是我們要長期學習的課題。經歷過孩子自主意識萌動(當然現在更是所謂T2階),越來越有自己想法和脾氣的階段,目前雖然孩子有小脾氣,但基本大原則是知道遵守。 分享一些這兩年我自己學習和經歷的經驗方法,和平時覺得做的能用的案例。

整體的核心原則是:尊重孩子適齡心理特點,界限規則堅持下,放手讓孩子探索。

首先,聊聊為什麼娃會越來越“有脾氣”。

因為這個年齡的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意識到自己與媽媽不是一體的,同時,世界對於他們是陌生的,需要慢慢認知與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更有“掌控感”,比如,這個陌生的世界,有什麼在他們“控制”範圍內,這樣孩子會有安全感。

所以為什麼這個階段的寶寶喜歡秩序。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該怎麼引導?

比如,我們經常發現寶寶執著於一些可能我們覺得無理取鬧的事情,如cola有時候要自己穿鞋子襪子,如果你幫她穿了,她會脫掉重新穿一遍……

還有幫她把某個玩具放進容器裡,她不願意你放,也會自己拿出來,重新放一遍。。。

類似這樣,雖然大人覺得很無聊無謂,但因為這種小事的“秩序”感,其實讓寶寶更有認識世界的掌控感,所以大人會覺得他們很有自己的“脾氣”。

怎麼應對呢?

首先,大方向規則界限不能鬆。

比如,小朋友看手機,看電視;

碰危險的插座,危險物品; 對外打人,隨便動別人的或者公共東西,類似這種大的原則性的界限,我們要做到“溫柔而堅定”。

cola 8,9個月左右,開始對手機感興趣了,看我們用,或者看她的視頻,她會很積極湊過來一起。但是我們會馬上移開,如果她拿著手機要玩,我們也會馬上拿回來。

剛開始一兩次的時候會哭,後來她發現我們非常堅持,也接受了“不能玩手機”這件事。 現在有時看我沒在時,手機放到一邊,她拿在手上(內心是想玩的哈哈),但看到我出來看著她,她馬上就會遞給我,說“這是媽媽的”。

看電視也是 ,因為現在她2歲了,我偶爾會給她看幾集英文的佩琦小豬,也當作英語啟蒙,但是基本快結束我會說,“看完這集就不看咯”,然後看完關了,說好的,她也不會哭鬧。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該怎麼引導?

上面是舉些例子,表明,原則上的問題堅持,孩子會明白。

同時,不需要對孩子“大吼大叫”或者訓斥,說明規則,然後堅定執行即可

這麼小的寶寶,講道理她是聽不進的,但是規則,隨著行為的推進,她會get到。


二是,尊重孩子,在有界限的範圍內給予自由,鼓勵孩子探索世界,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個性

上面說的只是大方向上的堅持,但是實操中大家肯定也知道,生活中孩子的探索,經常會跟大人世界的“規則”有矛盾。

這個時候,我覺得在界限範圍內,我們完全可以拋開自己固有的想法,鼓勵孩子探索。

cola一歲多時開始有自我意識,穿襪子,穿鞋子什麼的,都要自己來,而且她又穿的超級慢,還會穿錯。這種,我就會放手讓她自己去嘗試。

比如穿鞋子,她一開始經常時穿反的,直接跟她說“穿反啦”,然後強制幫她換過來的話,她絕對會爆炸大哭。

我一般就隨她去,試著慢慢穿,穿反了我提醒後她不理,那就反著穿唄,穿著穿著,她自己就會覺得不對勁要換過來。

同時,有時候自己試著穿好多遍,她都穿不上,她就會自己來求助大人:“媽媽幫妹妹穿”,這時候我就會很開心的幫她。

類似這樣,在她樂於探索的時候,放手讓她嘗試,孩子自己會感覺,需要的時候讓你幫忙。她很快在不斷嘗試的“錯誤”中,學到了新知識, 。

徐桂鳳醫生說過,“腳手架”式的支持孩子成長是最好的,給她一個腳手架,她想嘗試,放手讓她嘗試,我們大人放寬心,就會少很多與孩子的衝突矛盾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該怎麼引導?

亂穿媽媽衣服的cola

另外,我們再引導孩子行為的時候,可以多用技巧方法,不一定硬梆梆去對碰。

cola有時候拿著水杯喝水的時候,就喜歡兩個水杯倒來倒去玩水,因為是在客廳喝水,這樣會把水搞得到處都是。

如果我硬跟她說“不可以玩水!”“不可以這樣搞得到處都是溼的”,或者硬搶她手中的工具,必定會導致一場親子大戰,最終大家都不開心。

我想的是,孩子喜歡玩倒來倒去玩水,這個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場地錯了。那我可以給她提供正確的場地,然後盡情的玩呀。

我就跟她說,“cola,杯子是用來喝水的,不是這樣倒來倒去。寶寶是不是想玩倒水呀?“ cola說:”是的!“

我就說,媽媽帶你去洗手間,那裡是玩水的地方。我們拿盆裝一些水,給小鴨子洗澡好不好呀?(她有一個洗澡玩具鴨子)?

cola就很開心的答應了!然後在洗手間愉快的繼續她的玩水遊戲。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該怎麼引導?

在洗手間玩水的娃

這樣,我既達到了不縱容孩子玩水搞的客廳亂七八糟,也達到了孩子自己想玩耍探索的目的。

用一些技巧說話引導,她也可以盡情的發揮玩耍 。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該怎麼引導?

喜歡“亂塗亂畫”,給足工具隨便畫,哈哈

以上幾個自己的小案例,總結起來,就是對待孩子個人意識加強,想要探索,但是和大人的規則不符合的時候,我們在堅持大原則的情況下,也不要侷限於自己的框架,多尊重孩子,給予安全範圍內,更大的空間,這樣既能順勢而為,讓孩子更好的成長,也有更和諧的親子關係。

大家平日裡,有沒有什麼孩子讓人無語的要求?又用了什麼“套路”轉移娃的注意的?歡迎評論分享一下呀

我的頭條號 “cola小窩繪本時光”,專注於繪本分享,英語啟蒙乾貨。同時遵循循證育兒,分享靠譜筆記,育兒成長點滴,歡迎關注。

石头聊家庭教育
2019-12-13

1歲寶寶,不讓做不該做的事情,就發脾氣。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該怎麼引導?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徵。

孩子在6個月-3歲這個年齡階段,開始進入到另一種心裡發展期,就是從最初的世界只有我一個,我是媽媽,媽媽也是我,這種和媽媽共生的關係中,慢慢的過渡到我是我、媽媽是媽媽的關係中。

也就是說1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明白我和媽媽不同,我可以展現自己的一面,但我又不能完整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當真有人攔著我去表達時,我只能用憤怒來表達。

所以這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容易出現憤怒,只是有的早點,有的玩,普遍是2到3歲之間。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該怎麼引導?

下面,我們來聊具體怎麼辦

現在比較推崇的一種方法是“無條件積極關注”

孩子在三歲前,最好要做到無條件關注。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無條件關注”:你對孩子的愛是因為他是一個不同的個體,是因為他這個人,並不是因為他表現的好了,為你贏得了面子,或者是給予我們正向的反饋,我們才對他好。

這麼做的好處是,孩子心裡會住進一個愛他的人,他才敢走的更遠,才有敢愛他人的能力。

並且,因為自己最初的攻擊性、訴求......被父母包容了,於是孩子便能包容自己的“壞”,長大後也就能容納不同類型的人。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該怎麼引導?

這裡需要補充的一點是,“無條件的關注”並不等於“無條件的滿足”,前者指對孩子的愛,但也要愛自己,後者卻不包括愛自己。

比如,題主說的,不該做的還要做,那麼題主就要分析一下,什麼是不該做的,如果是自己稍微累點卻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達到尊重孩子的目的,那就讓孩子去做。
否則,比如你自己身體難受,就不用忍受著去滿足孩子;
又比如,如果孩子在要挾你,你就沒必要跳進了這個圈套,這時就冷處理,也不用揭穿孩子......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你可以留言,我們繼續交流。

我是石頭聊家庭教育,祝好!

jason妈咪有办法
2019-04-09

從題主的問題來說,也能看出來,1歲寶寶開始有自己的意識了,說對了,1歲寶寶從一個只能橫躺著看天花板的小傢伙變成直立行走,可以到處探索新世界的全能小傢伙。

我記得兒子第一次我豎抱時,小眼睛會使勁到處看,怎麼看也看不夠,覺得好新奇的樣子,其實這時候孩子這份可貴的專注力不必打斷他,就讓他自己看個夠。

1歲寶寶也是如此,當孩子想去探索世界時,不要強硬阻止他。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該怎麼引導?

不該做的事情分別兩種:

  • 1種是危險型

比如火,刀,插頭,熱水等。

類似這種情況下的,家長首先要採取一些安全措施,將危險的東西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記得以前都是那種暖瓶,裡面裝滿了熱水,有媽媽放在高處,但是箱子上鋪了一層桌布,孩子不知道,直接拽桌布,把暖瓶拽倒了,熱水燙傷了孩子。

這裡有一個小方法,就是你需要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安全與否,大人對很多事情已經熟視無睹了,但是孩子不一樣,他什麼都覺得好新奇,很好玩。

你不妨蹲下來,用孩子的視角來看家裡的安全事項,有沒有不安全的地方,用一份小寶寶的好奇心去打量整個家裡,找出各類安全隱患。

可以購買一些安全插座,防夾手的安全門檔,還有櫃子邊上尖角的保護套,都是可以預防小寶寶出現差錯的很好用的神器。另外像針線類都要收好了,不要讓孩子拿到。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該怎麼引導?

  • 另一種是安全型

比如一些大人經常用到的東西,孩子會覺得很想要弄,那就不妨讓孩子拿一拿,並且給他講一講,像充電器,可能孩子覺得很新奇,想去摸一摸,你可以給他看一看,告訴他沒有插上電時沒關係,但是插上電時會有危險。

甚至可以用手指尖扎寶寶一下,讓他體會一下會是什麼感覺。

很多媽媽在寶寶總想去拿熱水杯時,會故意讓寶寶燙一下,孩子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這樣也蠻好的。

父母需要在安全範圍內給寶寶充分的體驗,讓他知道原來事情是這樣的,他就會有新的興趣點,不會總是糾結了。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該怎麼引導?

如果一味地禁止孩子去做,但是不告訴他為什麼,他可能在長本事之後趁你不注意偷偷去做,這樣反而更危險了。

其實,建議題主可以說的具體些,哪些你不想讓孩子做,但是孩子執意要做的,這樣大家也可以幫你想辦法。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寫有溫度的文字,做靈魂有香氣的媽咪。資深文案,多平臺原創作者,青雲獎獲獎者,優質問答獲獎者。原創不易,請求關注點贊並轉發!

文海捞梦话育儿
2019-01-13

一歲左右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意識,有時候會跟大人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如果這些要求沒有滿足到他,那麼寶寶就非常愛發脾氣。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該怎麼引導?

比如說媽媽叫寶寶不要進廚房、叫寶寶不要玩剪刀、叫寶寶不要弄飲水機等。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引導呢?

首先,遇到這種情況大人肯定是要耐心勸導,告訴寶寶這麼做是非常危險的。但多數寶寶是聽不進去的,因為他們的好奇心就是這麼強烈。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該怎麼引導?
這時候大人就要想辦法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可以用寶寶比較喜歡的玩具或者零食引逗他。如果寶寶還是不罷休的話,那麼家長可以在安全保證情況下親自示範危險性讓寶寶體驗下。

我家女兒小時候要弄飲水機,每次我不讓她去摸,她就哭鬧,偏要去弄。有一次我就弄了點比較燙的溫水在玻璃杯裡讓寶寶來摸,她一摸被燙到手後就知道害怕了,從那之後就遠離飲水機了。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該怎麼引導?

所以,大人一定要堅定的管教好孩子,不應該做的事情不能做就是不能做,不要因為哭鬧就遷就孩子,否則以後會變本加厲,越鬧越凶。孩子哭鬧不會對他的健康有影響的,大人不要擔心,要哭讓他哭去,要從小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要有約束自己的行為。

圖片來自網絡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該怎麼引導?

育儿伐木累
2019-02-16

你好,一歲的孩子還很小,語言也正在處於學習階段,這個時候孩子發脾氣,大多數可以分為以下幾點原因,我們在教育的時候,要對症下藥。分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一般一歲的孩子發脾氣大多是因為身體不舒服,而自己又不能合理的表達出來,所以才會用這種最直接的方式,你需要弄清楚孩子是哪裡的不舒服,餓了還是困了,或者是周圍的環境讓他感到不適。

有的孩子發脾氣,不願意配合你的指令是一種逃避的現象,比如你的指令對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或者是孩子不能夠理解,如果超出了孩子的接受範圍,那麼,有的孩子也會採用這樣的一種方式來發洩和表達。

我們可以採取的方式替代的方法和“發脾氣利用法”。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要立刻去哄孩子,然後去妥協孩子的要求,而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發脾氣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習慣注意不要刻意的去強化,而是要儘量的避免。等到孩子平靜之後,在一起解決和溝通。

如果你的孩子脾氣是在是大的不行,那麼也許我們不理會孩子是不行的,我們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愛,然後嘗試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解決!

孩子的性格和習慣是逐步養成,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注意要從小抓起,逐漸建立起來孩子良好的處理問題方式。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該怎麼引導?

幼儿园张老师
2019-04-14

今天碰巧在書上看到一個心理學實驗,和你的問題有很好的對應關係,先來分享一下:

心理學家選擇一個一歲多的孩子作為被試,這個孩子想去拿一個火柴盒,但是進行實驗的人就用手攔住他。起初,孩子不理會實驗者的手,總是企圖越過或繞過他,在試驗者繼續用手攔著孩子的情況下,孩子只是揮手、身子上下跳動,頭部左右搖擺,依然直接去抓盒子。過了幾天之後,孩子在抓住盒子之前,會先把實驗者的手打開,直到取到盒子為止。

在這個實驗裡,當孩子想要拿自己喜歡的火柴盒時,有人擋著不讓,孩子選擇打那個人的手來達到目的,聽起來就和提問者的描述一樣,不讓做的事情就發脾氣。

一歲的寶寶這麼做對嗎?需不需要引導糾正?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應該瞭解孩子意識發展的特點:

一歲寶寶的自我意識發展進程

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經歷三個重要時期:

第一,自我中心時期。這是自我意識的最原始形態,大概在出生8個月到三歲左右。

第二,客觀化時期。這是社會自我的觀念趨於形成的時期,大概在三歲以後到青春期以前。

第三,主觀化時期。自我意識逐漸成熟,大概在青春期到成人後。

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也是兒童個性成長的過程,自我意識產生於嬰兒期,剛出生的孩子沒有自我意識,到1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把自己和外界區分開來,初步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就是說一歲多的孩子開始有探索自身之外的世界的慾望。

按照兒童意識發展的進程,一歲多的孩子有自己的主意和要求是一件正常的事。由於一歲多的孩子還不能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只能通過其他可達到的方式來表達訴求和情緒,比如發脾氣、生氣等等,告訴媽媽自己要做什麼。

支持孩子發現世界的行為

不要簡單的把孩子一些激烈的動作理解為發脾氣,這只是孩子在自身已有能力下的情緒表達方式而已。對於一歲寶寶來說,剛剛發現自己是獨立個體的興奮需要迫切得到印證和滿足,家長在無傷大雅的情況下可以儘量滿足寶寶的探索行為。

比如:寶寶總想拉開抽屜、想要走來走去,對能夠動來動去的窗簾興趣濃厚,喜歡大聲的喊叫等等。媽媽可以給予孩子充分的支持,不要在孩子有這些舉動時立刻板起臉來,或者大聲拍手、跺腳等等去嚇唬孩子。因為孩子並不理解你不允許的理由,只是認為自己的要求被制止,因此要達到目的就要表達,表達的方式可能就是發脾氣。

提供寶寶安全探索的環境

有的媽媽擔心孩子小,不懂事,如果任由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那麼可能會發生一些不安全的問題。這裡我們建議家長為孩子準備替代品。

我們會發現:孩子對於一個裝有豆子、珠子的盒子、瓶子都會非常感興趣,有時候你把盒子給孩子,他會一下子扔出去,等你撿起來給他,他會哈哈大笑著又扔出去。這時候孩子感興趣的是盒子或者瓶子晃動可以發出的聲音,或者想要把東西扔出去,看看裡面有什麼,而不是故意的損壞。

因此家長可以準備相應的替代品,做好防護措施。比如給抽屜加防撞條,防止夾手,把奶粉罐、飲料瓶、月餅盒進行改造,變身各種可以發聲的玩具。或者針對孩子有特殊喜好的行為,提供可以替代的玩具。比如:有的家長特別擔心孩子動有孔的插座,那麼我們就可以提供有孔的玩具供幼兒去體驗和玩耍。

緊抓與寶寶語言交流契機

在鼓勵孩子的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語言交流的機會。家長一定要記得大量對孩子進行語言刺激。因為在家長支持孩子探索的過程中是最有話說的,而這些語言也將為孩子下一步學習說話打好基礎。孩子在聽大人說話的時候是可以聽懂的,只是還不會說,這需要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媽媽需要慢下來,儘量用詳細的緩慢的語言來交流。

舉例:孩子要去推臥室的門,他發現門在推的過程中可以來回動,這時候媽媽可以說:寶寶想要做什麼?媽媽幫助你,用手指一指。孩子指向門之後,媽媽可以繼續說:寶寶要推門嗎?媽媽來推推看,這個是推,推,這樣就推動了。寶寶不可以把手伸到門縫裡,這裡是門縫,會夾手。接著做一個夾手很疼的誇張動作。一般孩子看到這裡會咯咯的笑。然後媽媽拉著孩子的手去推門,感受手不能放在門縫裡。並且和孩子確認:哪裡不能動?對啊!門縫不能動,會夾手,很疼!寶寶真棒。

家長這種交流方式給孩子留有迴應的時間和空間,孩子就不會因為家長生硬的制止和強制要求而採取發脾氣的方式來達到目的。從另一個角度說,孩子發脾氣也是媽媽對孩子生硬管理方式的一種學習。

形成緊密良好的親子情感

1歲多的孩子也是和媽媽建立親密情感的最佳時期,日復一日的有效陪伴會使孩子對媽媽產生強烈的信任和依賴。這些都是安全感的來源。有了安全感,孩子的情緒會更穩定,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容易控制情緒,學習用溫和的方式來表達情緒。這些過程都是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充分認識到孩子作為一個個體的需要,用更多的耐心來養育孩子,一定會有令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理解孩子,瞭解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我是幼兒園張老師,資深幼兒園教師一枚,請關注我,一起分享教育過程的美好!

熊孩子专治
2019-04-18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該怎麼引導?

一、原因

為什麼孩子會這樣?這僅僅是因為,孩子除了發脾氣表示自己的不滿之外沒有其他的方式了。一歲多,在語言上寶寶大多隻會咿咿呀呀的說三兩個字,沒辦法表達出自己所思所想,最重要的表達方式沒有練成,自然就抓急發脾氣。有兩個方面的因素:

1. 身體條件未發育完成(語言系統);

2. 詞彙量不夠(想說但是不知道用什麼詞語來表達);

所以,不管遇到該做還是不該做的事情,只要不滿足,孩子就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要深切體會孩子的狀況,可以做這樣一個實驗:

限制自己不能說話一天,所有的事情都只能用指手畫腳來表達,那麼很快你就會發現,對方領略不到自己的意思時那種氣急敗壞,那種抓狂焦急。

二、解決方式

解決方式,個人創造了一個公式:拒絕+嘗試+可以怎麼做。稍後用實際案例來描述加深理解。

1. 拒絕

對於孩子不該做,不能做的事情,我們要嚴肅的拒絕。嚴肅不等於打罵,只是一種認真的表情。通過語氣和表情來告知孩子,不允許這樣,你這樣做媽媽會不高興。

這是因為,1歲多的孩子,更多的是通過觀察對方的語氣和表情來獲得信息,而不是語言(他們聽不懂,即便是最淺顯的道理)。

2. 嘗試

一味的阻止是不可取的,難保孩子會趁咱們不注意的時候就自己去嘗試了。永遠記住,好奇心會害死貓,孩子的好奇心比貓更盛百倍。

此時我們要帶著孩子去嘗試,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怎麼嘗試,後面用案例說明)

3. 可以怎麼做

在拒絕孩子以及帶孩子嘗試之後,我們要明確的告訴孩子遇到這樣的事情可以怎麼樣做。

對於一歲多的孩子來說,可以怎麼樣做是很難理解的,我們要用動作來指導孩子。(同樣,後面用案例說明)。

三、案例:孩子想摸熱水壺

看到神奇的壺子,孩子的心理是這樣的:“哇!好神奇啊!那是什麼東西?放上去然後一會兒就會冒氣!我要去摸一摸試一試,我要知道他是什麼東西,最好能咬一咬敲一敲看看是怎麼構造的。”然後孩子就會興致勃勃的朝目標前行。

而此時,要制止孩子,嚴肅的告訴他:“寶寶,這個叫熱水壺,很燙,摸了會受傷!”此時孩子會鬧脾氣。

抓著孩子的手,迅速的碰一下熱水壺然後離開,來回幾次,孩子能感受到溫度。而後自己給孩子做個動作示範:拿手去摸熱水壺,然後迅速離開,做出痛苦的表情,然後吹吹手指。

孩子就能領略到,這是“會疼”的東西,不能碰,碰了就會像媽媽那樣難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