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劉備曾經三次去找諸葛亮,才能夠見到諸葛亮,最終邀請諸葛亮出山,相助他完成了建功立業的夢想。那時候介紹諸葛亮進入劉備陣營的人正是諸葛亮的好朋友徐庶,徐庶對劉備說諸葛亮的本事在自己的十倍以上,這當然是在吹噓朋友的厲害之處,不過這也說明了諸葛亮確實是非常有本事的一個人,那麼諸葛亮這麼有本事的人,難道之前就沒有人來請過他嗎?他為什麼一直等到劉備來請才願意出山呢?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10 個回答
上将嗳福斯
2018-11-23

因為諸葛亮原本不想當官啊。出山之前也沒人找過他。

諸葛亮自己說: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對於劉備與諸葛亮的相遇,陳壽在三國志中有十分詳細的敘述。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徐庶自己想建功立業,就去投奔劉備,劉備非常器重他。徐庶又向劉備推薦的諸葛亮,劉備說,那先生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您親自去拜見他,不能強迫他來看你的,將軍您應該委曲委曲,大駕前去看他的."因此劉備就前去拜見諸葛亮,前後往返三次,終於才見到面。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這說明,諸葛亮原本是真的不想出山。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才出山效勞的。

對此,陳壽解釋到: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造漢末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

意思是說:諸葛亮見了劉備以後,認為他人才出眾,是個英雄,這才答應出山。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所以,就很清楚了。

諸葛亮既感激劉備的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又欽佩劉備的氣度胸襟,認為必成大業,這才出山輔佐的。

諸葛亮說自己不求聞達是真的嗎?

我們分析,千真萬確。

第一,諸葛亮如果想當官是容易的。

諸葛亮的家族世代為官,他的關係超乎你的想象。荊州之主劉表就是諸葛亮的姨父!而劉表的三個兒子則是諸葛亮的表兄弟。客居荊州的潁川名士司馬徽是諸葛亮的好友,荊州士人領袖龐德公是諸葛亮好友,龐統也是諸葛亮的好友。荊州豪族馬家也有不少人與諸葛亮是朋友。馬良、馬謖都是荊州馬家的才俊!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對馬謖那麼好。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有這關係,諸葛亮想當個官還不容易嗎?而且官還小不了。長得很醜的那個龐統,就是因為司馬徽的推薦,直接就當上了南郡的功曹,相當於南郡太守的祕書。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做大官,他的弟弟諸葛均後來在魏國做大官。還不都是靠士人集團的推薦。

諸葛亮這麼硬的關係,還是去耕田種地,可見他真的不想當官

第二,諸葛亮不做官與做學問並不矛盾。

有的人說,諸葛亮自己學那麼多經世致用的知識,很明顯就是要出山啊,要不然學那些幹什麼?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其實,學不學知識,是個人修養問題。用不用知識,是人生選擇人體。二者並不矛盾。

對諸葛亮這樣的人來說,修身明志,本身就包含對知識的學習。

沒有知識而隱居,那就是白丁。滿腹經綸而隱居,那才叫名士隱居,才叫世外高人。陶淵明不當官了還要寫詩,李白不做官了也要寫詩。諸葛亮不做官,照樣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就是境界!

第三,出山做官其實風險很大。

大家別忘了,三國那可是亂世。十室九空,老百姓死傷無數。其實當官的何嘗不是,跟著哪個主子都不好混,搞不好就要掉腦袋的。袁紹的幕僚、袁術的幕僚、呂布的幕僚,哪一個有好下場!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諸葛一生唯謹慎,正是看清了這一點,諸葛家三兄弟才分別在魏蜀吳當官。不論誰贏誰敗,諸葛家都能留下根。也正是因為看清了這一點,諸葛亮才不願意出山,就像他自己說的,苟全性命於亂世。現在看來,這是謙虛,在那個亂世,能活著,真的不容易

後來諸葛亮被劉備感動,答應為劉備效勞,這是冒著極大風險的。當時劉備只有小小的新野,兵不滿萬,將只有關羽、張飛、趙雲。靠這麼點弱小的力量去和強大的曹魏爭天下,其難度可想而知,其凶險又可想而知。

諸葛亮不是一出山就當上蜀漢丞相的,都是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拿命換來的

第三,如果諸葛亮不出山,其實會過的更輕鬆。

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由於諸葛亮在荊州士族中的地位,由於他的驚世奇才,由於他超強的關係網,假設他堅持不出山。那麼,他一定能夠獲得隱居名士的巨大社會聲望。在實行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年代,名望就意味著一切!

等到天下平定,諸葛亮如果原因,可以輕鬆做一個郡守,或者更高的官職。如果不願意,那就做一個閒雲野鶴的名士,一樣的受人尊重。

我猜,這大概才是諸葛亮的初心。

心无羁绊夜未明
2018-11-23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臥龍先生,千百年傳為佳話,是無數懷才不遇之人的夢想。

那麼,諸葛亮之前有人請嗎?

咱們可以換個角度,一個公司正在掙大錢,人才對他來說,就是可有可無,本公司人才夠用,才能財源廣進,只有人才上趕著撲過來,我們挑人的份,怎麼會去請一個籍籍無名的山野村夫?

諸葛亮出山之時,也剛到28歲,沒有工作經驗,在家務農,跟幾個狐朋狗友遊山玩水暢情詩樂,互相吹捧為戲,各個口出大言,又沒個真實的案例佐證,會寫幾首歪詩而已,怎能證明有真才實學?

事實上,一般的公司來請,諸葛亮也不能去,自覺才學過人,讓他給別人跑腿敲邊鼓根本不可能,去就要做大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得策略大政方針,沒這個條件,休想!

劉備恰逢其時,素有英名,手下能臣武將不少,就欠調度,實力具備,誠心足夠,古代文人常常自比美女寶玉,白給人家不甘心,落落寡歡太可惜,真有個有情義有才學有家底的人來才肯出門,劉備就是這樣形勢,所謂千里姻緣一線牽,終於等到有情郎,雙方就一拍即合了。

其實不稀奇,有人才是找機會,創造機會,有的人才就自視清高,羞於求人,哪怕埋沒了也無所謂,這點尊嚴是丟不掉的。

劉備跟諸葛亮就像天造地設的一般,嚴絲合縫,兩人隨後能擦出火花,成就大事業也就順水推舟,夫唱婦隨了。


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狼烟火燎
2018-11-23

諸葛亮在“三顧茅廬”前恐怕真沒有人來找他出山,他恐怕也沒有去找過工作,就在家裡等著劉備來請,而且“隆中對”應該是早就想好了,天天在家沒事就給劉備規劃這些事,到劉備來請的時候,自然是口若懸河,給劉備考慮的未來吧劉備自己都嚇了一跳,然後著了諸葛亮的道了,當然諸葛亮去了劉備那裡,並不是嘴巴說說的徒有其表,這人是真有本事!

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首先諸葛亮並不像《三國演義》那樣名聲這麼大,他自比管仲、樂毅,就說明他的抱負是要當丞相這樣的人,但是那時候的他才20出頭,更多的人認為這人太狂妄自大、輕浮、徒有其表等等,只有徐庶、石韜認為這人真有本事,當然水鏡先生也認為這人有本事,在大多數看來這人言過其實的情況下,誰會來請他出山呢?除了落魄的劉備!

劉備應該和水鏡先生有過交流,這時候的諸葛亮應該已經看中了劉備了,因為天下雄主就這麼幾個,曹操那裡聰明人太多了,諸葛亮要出頭太慢了;孫權那裡稍微好點,但是情況差不多;劉表、劉璋都是大草包,諸葛亮看得非常清楚,因為他在《隆中對》中已經對這些人做了評價。諸葛亮將想法告訴了水鏡先生,水鏡先生就讓諸葛孔明的名聲流傳到劉備那裡去,然後再由徐庶去推薦,而且告訴劉備非要他親自去請才行,最後就有了三顧茅廬,當然這些都是推測。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非要劉備來請?老闆親自請的人才和招聘的人才能一樣嗎?如果周瑜去曹操那裡應聘,和後來曹操被火燒赤壁後,讓蔣幹來挖牆腳請周瑜,兩者地位能一樣嗎?諸葛亮這麼聰明的人當然會選擇後者,如果徐庶還說不動劉備,那就還會有下一個徐庶來,還說不動,就還有下下個徐庶,直到劉備親自去請為止!

小鸿哥
2018-11-24

我認為在劉備之前根本沒有人找過諸葛亮,諸葛亮也並沒有找過別人。這是個人猜測,因為史書並未記錄有。諸葛亮十四歲左右隨叔叔諸葛玄到荊州,(即公元195年)兩年後叔叔去世。(公元197年)徐庶石廣元比諸葛亮早兩年到荊州。劉備是公元201年到荊州,諸葛亮已經二十歲了。

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諸葛亮在出師表講: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很多人以此認為諸葛亮不肯出山,但因為劉備屢次請他才出山的。我認為是不對的,諸葛亮只是在等待時機選擇一個適合老闆。據三國志: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時人莫之許也。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是不會老死隆中的。據魏略諸葛亮曾對三位好友(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你們要是做官,可以做到州刺史郡太守。三人反問那你呢?諸葛亮笑而不答。這也是從側面反應諸葛亮是想出山的。

據三國志諸葛亮在隆中: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諸葛亮是在等待時機,等待明主。

東漢時馬援曾對光武帝: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就是說現在不光君主可以選擇人才,人才也可選擇明君。(周瑜也曾說過這樣的話)

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諸葛亮等到劉備請他才願出山,之前也並沒有人找過他。諸葛亮也並沒有主動去投一方諸候。原因:

當時僅剩的諸候有:劉表、張魯、劉璋、孫權、馬超韓遂、曹操等。這些都不適合諸葛亮。

劉表:隆中對講而其主不能守,諸葛亮為啥要投劉表?雖然諸葛亮跟劉表有親戚關係。(諸葛亮的岳母跟劉表的夫人是姐妹)跟劉表謀份差事應該不難。

劉璋張魯:隆中對講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諸葛亮也不可能去投他們。

孫權: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效力。諸葛亮使東吳時,張昭曾想讓諸葛亮為東吳效力。諸葛亮不願留在東吳,有人問原因。諸葛亮講: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意思是講孫權是個明主,但孫權能用他卻不能讓他盡所能的發揮。(孫權當吳王后,不願讓張昭當相。反而用孫邵顧雍,倆人把丞相當顧問來做。)

馬超韓遂:實在不能稱為人主,加上又太遠。

曹操:曹操本人文武雙全,底下人才太多了。郭嘉、程昱、董昭、劉曄、蔣濟、劉放這些都是頂級謀士。(三國志這六人是合為一卷)就是說諸葛亮既使去了曹操那邊,發揮也是有限。就是曹操這為人才太多了。

據三國志:孟公威想要回北方故鄉(諸葛亮也是北方人)。諸葛亮當時勸說: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就是說魏國人才很多,要成就一番事業不一定回故鄉。崔廣元徐庶也投魏國了。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得知兩人的官職,嘆息講: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至於劉備請諸葛亮,馬上就出山。我認為諸葛亮早就注意到劉備了。劉備從公元201就到荊州了。荊州一些人認為劉表不足以成事,於是紛紛投劉備。據三國志:荊州豪傑歸先主日益多。這些事我認為諸葛亮很早就注意到劉備了。(諸葛亮評價劉備: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

劉備到隆中草廬見諸葛亮,因為劉備到了隆中馬上問怎麼才能興復漢室。諸葛亮馬上對把隆中對這個戰略規劃講給劉備聽。我認為隆中對是諸葛亮早就為劉備做好的規劃。不然不會一下子就講隆中對,說明是早就準備好了。諸葛亮選擇劉備的原因:

第一:劉備缺少一個為他做戰略規劃的軍師

當時劉備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陳到等。這些都是一等一的武將。(郭嘉就曾講: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

劉備文有:孫乾、糜竺、簡雍等。這些雖然也是人才,但遠遠稱不上是頂級軍師謀士。據三國志中他們都身居高位,但都不掌實權也沒有什麼實際的諫言。只因為他們跟劉備時間很久而已。

三國演義中水鏡問劉備為啥落魄成這樣。劉備回道是命呀。水鏡講:只是不得其人。劉備講: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張、趙雲之流,竭忠輔相,頗賴其力。水鏡講:關、張、趙雲,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之人。若孫乾、糜竺輩,乃白面書生,非經綸濟世之才也。雖然是小說,但道理是對的。劉備是武將強,文臣弱。所以劉備非常需要一位軍師謀士。所以劉備能盡亮。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後,兩人關係越來越好。好到關羽張飛有意見。劉備講: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所以劉備能盡亮,諸葛亮才選擇他。公元209年劉備得到荊州四郡,任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公元211年劉備入蜀:亮與關羽鎮荊州。公元214年劉備得到蜀地: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公元217年—公元219年: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公元221年: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

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第二:劉備是人主

前面說了劉表、張魯、劉璋、馬超韓遂等都不是人主。能讓諸葛亮看的上的人主也就只有曹操、孫權、劉備。(曹操一生看的上的也就只有劉備、孫權而已)曹操赤壁之戰大敗從華容道成都逃跑。據山陽公記: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就是說曹操認為赤壁之戰是敗在劉備的手上或者說劉備才稱的上是對手。而對東吳主帥周瑜卻是這樣講的:孤燒餘船退,致使周瑜空獲其名。

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從敵方的評價中也可得知劉備是人主。

曹操:①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②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③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

程昱: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裴潛(曹操的參謀):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間守險,足以為一方主。

劉曄:劉備,人傑也。

孫勝、賈詡:劉備雄才

郭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

傅幹(曹操參軍):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

魯肅:劉備天下梟雄

陸遜: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

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面具说
2018-11-23

肯定還是有人找過諸葛亮的。

那他為什麼沒有答應呢?

從諸葛亮的《隆中對》可以看出,三分天下是他們這些高級知識分子對整個天下政治格局的看法。

那麼這個三都有誰?

曹操,孫權,已經內定。

所以諸葛亮就重點考查了劉備。

最後也被劉備感動,加入了劉備陣營。

那麼他為什麼不加入曹操和孫權的陣營呢?

首先,孫權那邊兒他去不了了,因為他的兄弟去了。

大家族都不能把寶都壓在一個政治勢力身上。

那麼他去曹操那裡呢?

先不說曹操那邊能人極多,有可能上不了位。

就說劉備的手下徐庶剛跑到曹操那邊,徐庶和他那是純純的老鄉。

他要是這就過去搶飯碗,是不是有點兒不講究了?

徐庶說,亮子,用不用我把你和黃月英那點事說說?

諸葛:庶哥,我錯了!

所以諸葛亮就只能選劉備了。


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三元奇才
2018-11-24

諸葛亮在遇到劉備之前並沒有受到其他人邀請出山,至少在正史裡沒有記錄,包括《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裡都沒有記載(也可能我沒看見哈~),但並不是說諸葛亮就在等劉備,只是劉備剛好是那個對的人。

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有人說諸葛亮之前沒出山是因為不想做官,這是無稽之談!一個閒雲野鶴,對政治沒有抱負的人“好為《梁父吟》”“自比於管仲、樂毅”,開口就能分析天下大勢?你這完全是自己在臆想,不根據史實去分析問題的嗎?


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順便科普下諸葛亮經常吟誦的那首《梁父吟》的內容:主要是講齊國國相晏子設計誅殺齊國勇士的故事,如下:

齊景公時期,齊國有三個勇士:田開疆、古冶子、公孫接。他們勇猛無比,為國家立下赫赫功勞,但他們高傲又狂妄,不怎麼把當時的國君和其他大臣放在眼裡,如果他們聯合起來,齊國王室的安全就讓人堪憂了,於是晏子就設計了一個陷阱幹掉了他們。

這個詩歌裡的故事展現的是一個成熟政治家的權衡之策,制馭之術,這證明了諸葛亮希望可以在廟堂一展抱負的渴望,才藉此歌直抒胸臆。

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隆中對》劇照


再回到主要問題,為什麼諸葛亮等到劉備才願意出山?我認為原因有三個:


其一,在遇劉備之前,諸葛亮聲名不顯,知道他的人很少,加上又隱居在臥龍崗,地方也很隱蔽,所以他出山為官的機會不多。“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這證明他隱居時,時人對他並不瞭解,對他的才能也不認同,有可能還會笑他狂妄自大;


其二,通過權衡分析各個勢力,當時還沒有適合他發展的勢力,所以還沒打算出山為官。當時他可以選擇的勢力有曹操、劉表、孫權、劉璋,太遠的勢力就不說了。下面我們一一分析一下,為什麼諸葛亮不選擇其他勢力效力:


  1. 投靠曹操是不可能的,說起來諸葛家跟曹操還有些過節,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之前在袁術手下為官,但被當時東漢朝廷(實際掌權人是曹操)派一個叫朱皓的取代了(準確的說是被打跑了),這才狼狽的投靠了當時在荊州的劉表,當然主要還是諸葛亮跟曹操的理念不一樣,曹操野心太大,身邊又人才濟濟,去了也不一定能發揮能力;

  2. 劉表雖然是諸葛亮的姨父,可劉表當一個地方州牧還行,要在這亂世中稱王稱霸創建一番功業,有點強人所難了,況且年紀偏大,後輩中能力大多平庸,沒有值得扶持的對象,這也不符合諸葛亮要追隨的目標;

  3. 孫權的話,應該是不錯的選擇,而且哥哥還在東吳為官,如果沒遇到劉備,諸葛亮最可能最後投靠孫權,但在當時,哥哥才過去不久(200年投靠孫權),也沒有什麼很大的功勞,如何能引薦他呢(引薦人分量不夠),所以東吳只能當備胎;

  4. 至於劉璋,性格懦弱,也不是很有作為的人,跟這樣的人沒什麼意義。


其三,天下形勢尚不明確,還需靜待時機。“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在功名這條路上,諸葛亮看的很開也很遠,當時的時代異常複雜,曹操坐擁中原,西北有韓遂和馬超,西面有劉璋,東南有孫權,加上南面還有劉表等勢力,在這錯綜複雜的環境裡,既然沒有很心儀值得效力的勢力,那還不如先把田種好,好好活著,不管時事如何變遷,只要他願意出仕,以他的能力,肯定有一番作為,這也是他的自信。

諸葛亮為什麼等到劉備來了才願意出山, 之前沒有人找過他嗎?

《三顧茅廬》插畫


後來,為什麼願意跟劉備出山,我個人覺得,主要是劉備禮賢下士的態度和他的遠大的政治抱負感動了諸葛亮,甚至治世理念也不謀二合,正如劉備說的:得到孔明,讓我如魚得水。有君如此,即使不佔天時又如何,士為知己者死,可也!

凤凰231960427
2018-11-25

為出茅廬,諸葛亮知道,三分天下。那麼大勢,如此。做為文人,有骨氣文人,在胡做官嗎。很多有大才的人,都避世。儒家思想一統天下,所有學術,研究,也做不了,敵不過權力。作為一心為學術,立書,為了作品,為了教徒弟,傳承,很多有文人風骨人,不喜歡官場的。儒家思想作派,官場作派,仕大夫爭鬥,內鬥,讓人無所適從的。對於學術,研究,修心,修身,沾上權力,無自由。迴歸自然才是修身,修心之道,都走向,避世之道。對於有風骨文人,功名,利碌,地位,財貨,如糞土。有大才的隨手可得,他們不在胡,特別亂世,更不想參和了!加上吃君之碌,身為漢室子民,自然不可能投曹操,東吳了,這就是文人良知,知識分子良心。那麼劉備,是漢室之後,有誠心,誠意,三顧茅廬,那麼也可爭一爭。為了百姓做點事,為救民於水火。所以諸葛亮入世,為天下蒼生,做事!

一刀微课堂
2018-11-23

劉備三顧茅廬被千古傳為美談。像諸葛亮、劉備這樣高智商的人,他們的行為被曲解也屬於正常。有人認為諸葛亮是自抬身價,其實人家與荊州劉表、江東孫權都有人脈關係,在當時這些就業機會要比跟著劉備強多了。

諸葛亮實際上在成就劉備一直標榜的仁義之心,同時為劉備將來招攬人才提供案例。在此之前,劉備結交的不是武夫就是武將,對智謀之士不夠重視,屢次失敗之後才認識到智謀之士的重要性。然而,你空口白話的說自己從現在開始重視了,有誰相信呢?所以,對於劉備來說,這樣三顧茅廬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義。

諸葛亮在之前之所以不出山,一是他個人的認識比較高遠,一是荊州是四面受敵之地,不可能圖霸業,然而劉表以及後人根本沒有更高的志向,他不可能輔佐這樣的人。二是江東孫權雖然有圖霸業的野心,但是他與曹操一樣,並不是合法的繼承人,諸葛亮也不願意被上這樣的後世罵名。但是劉備不同,一是他是漢室的後人,即便將來登基做了皇帝,也叫合法繼承。二是,這劉備也有志向,與諸葛亮所見略同。跟著這樣的老闆工作,心裡開心,能夠發揮所長。

劉備、諸葛亮他們不謀而合,演奏了千古絕唱,三顧茅廬成為後世膾炙人口的典範。

最後,古人的思維中,三是一個變數,事不過三。這或許也是三顧,而不是二顧,四顧的原因吧。文化基因決定的。

七星印月
2018-11-23

謝謝悟空邀請!諸葛亮在當地小有名氣,飽讀詩書,兵書精通,在家裡把天下亂世都看透了。劉備也是聽別人之說才去請的,這諸葛亮不是不願出去發揮自己的才幹,就是沒有好主啊,曹操手下謀士多,去了展現不出來,東吳他哥去了,不能和哥哥爭功啊,到有幾方割劇勢力,他還看不上,劉備正統又缺謀士,手下還有兩位武藝高強的義弟,這正統以後肯定人心所向,有前途,他心裡就確定他了,求職誰不願求職國企啊,你民企在好名聲小啊,這諸葛村夫的眼光不的不佩服啊,三次請他是考驗劉備的是不是真心,是不是求賢若渴,若時劉備請一次算了,我估計就沒有三顧茅廬的成語了。


諸葛亮兄弟們還是有個性的,誰去了的地就不去了,從這裡看出兄弟三個誰也不爭誰的飯碗,仁義君子。諸葛亮為了不失去劉備這個國企,他知道劉備路過肯定而來,特意安排第一次書童接見,第二次兄弟接見,這裡面就有學問了,如果真不出山就不安排有人接見了,說不定看著來了趕盡安排,說不定諸葛亮在某一地方藏著呢,第三次見到了在睡覺,也是考驗劉備是不是真心和性格的忍住。同時也抬高自己的身份,這次感動了諸葛亮,再不出就有點不識抬舉了,這幹什麼也要有個度,別太過了太過了就不好圓場,諸葛亮高明也,才有千年的佳話。

水韵陈州
2018-11-22

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是否有人來請過諸葛亮,史籍中不曾見到。但諸葛亮應該是在等劉備,這很容易看出來。我們知道,諸葛亮常自比為管仲、樂毅,而管仲和樂毅這兩個人都不是隱士,諸葛亮會以他們自喻,這多少透露了他的政治企圖心。既然如此,諸葛亮又為何多次拒絕劉備,是他不看好劉備的潛力嗎?倘若如此,《隆中對》裡的計劃就叫人百思不解了,那分明是為劉備量身定做的啊。

縱觀當時的天下豪傑,還能佔有一席之地的,不過就是曹操、孫權、劉表、劉璋、劉備幾人而已,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批評劉表、劉璋,已表明他不可能投效這兩人;至於曹操方面,諸葛亮如果有興趣,他必然親自前往,而他一直沒有行動;而在孫權方面,諸葛亮如果有意思,大可通過哥哥諸葛謹的關係,但他沒有。由此可見,他的目標早已鎖定在了劉備身上。

諸葛亮既然鎖定好劉備,但他還三番兩次拒絕人家,這隻能理解為他想借此方式抬高自己的身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