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說:“元以寬仁失天下”?那麼元朝“寬仁”到什麼程度?

在大家的印象裡,元朝就和清朝一樣,實行的是高壓政策,並且文字獄橫行。其實恰恰相反,元朝的統治在歷朝歷代裡算是最寬仁的,朱元璋在得到天下後就曾經說:“元以寬仁失天下”,就連當時的劉基等知識分子都認為真實這樣的。朱元璋為何說:“元以寬仁失天下”?那麼元朝“寬仁”到什麼程度?
10 個回答
覃仕勇说史
2019-08-05



答:朱元璋的確是說過類似於“元以寬仁失天下”之類的話,而元朝也的確是“寬仁”。

有眾多史料可查,“元政寬縱”的說法屬實不虛。

其“寬仁”主要表現在吏治寬鬆、政簡刑輕、文化多元、不抑兼併、重商輕稅等等各方面。

不多說了,直接上乾貨。

至元四年(1338年)三月,元順帝命中書平章政事阿吉剌根據《大元通制》編定第三部法律《至正條格》,該書序言中,赫然自稱“我元以忠質治天下,寬厚得民心”。

如果說,這只是統治者的自吹自擂,可以對比一下元末文人葉子奇所著《草木子》一書中關於元朝統治的評價。

該書稱:“自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混一之後,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輕刑薄賦,兵革罕用,生者有養,死者有葬,行旅萬里,宿泊如家,誠所謂盛也矣。”這真是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

如果說孤證不立,再看與葉子奇同一時代人丁鶴年所作的《送月特郎定江浙賦稅還大都》,其頌稱“力役均平賦斂輕,去者謳歌來鼓舞”,大讚元朝的安樂景象為“生逢舜日當堯天,經營內外皆英賢。八十衰貧百無補,茅簷擊壤歌豐年”。

甚至,推翻了元朝統治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承認“元政寬縱”。



答:朱元璋的確是說過類似於“元以寬仁失天下”之類的話,而元朝也的確是“寬仁”。

有眾多史料可查,“元政寬縱”的說法屬實不虛。

其“寬仁”主要表現在吏治寬鬆、政簡刑輕、文化多元、不抑兼併、重商輕稅等等各方面。

不多說了,直接上乾貨。

至元四年(1338年)三月,元順帝命中書平章政事阿吉剌根據《大元通制》編定第三部法律《至正條格》,該書序言中,赫然自稱“我元以忠質治天下,寬厚得民心”。

如果說,這只是統治者的自吹自擂,可以對比一下元末文人葉子奇所著《草木子》一書中關於元朝統治的評價。

該書稱:“自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混一之後,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輕刑薄賦,兵革罕用,生者有養,死者有葬,行旅萬里,宿泊如家,誠所謂盛也矣。”這真是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

如果說孤證不立,再看與葉子奇同一時代人丁鶴年所作的《送月特郎定江浙賦稅還大都》,其頌稱“力役均平賦斂輕,去者謳歌來鼓舞”,大讚元朝的安樂景象為“生逢舜日當堯天,經營內外皆英賢。八十衰貧百無補,茅簷擊壤歌豐年”。

甚至,推翻了元朝統治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承認“元政寬縱”。

《明太祖寶訓》中記載有朱元璋說過的原話:“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

朱元璋說這句話的背景,主要是想表達自己實施“猛政”、“重典”是在“懲元之弊”。

但明初大臣劉基、宋濂等人也同樣認為元朝太過“寬仁”。

宋濂主修《元史》中屢有提到:“元初,取民未有定製,及世祖立法,本於寬。”

說到這,有人也許會問了,秦施暴政而天下亂,這一點好理解;但元施寬政為什麼也會引發天下大亂呢?

《元史》裡其實也作了解釋:“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緩弛而不知檢也”。

即施政太過“寬仁”,對人民沒有形成有效的約束,從而縱容了動亂的暴發。

葉子奇的《草木子》解釋得更清楚:“是時,天下承平已久,法度寬縱,人物貧富不均,多樂從亂。”

貧富不均,是古代任何哪個朝代也難於消除的現象,法度既寬,難免就會發生貧者仇富、搶富、劫富、掠富等現象。一旦這些現象沒遭受到象樣的懲處,類似惡性事件,就會越演越烈。而當有野心家參與其中,煽動起民族情緒,其所產生的破壞力是相當驚人的。那麼,元朝在中原統治的崩盤,那就見怪不怪了。

朱元璋頒發伐元檄文的時候,也並沒有拿元朝的政治說話,只說“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實乃天授”,承認“元世祖肇基朔漠,入統中華,生民賴以安靖七十餘年”,甚至稱讚元朝“與民為主,傳及百年”“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在民則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各安其生”。

想想看,朱元璋出生於赤貧之家,父母死時連葬身之地都沒有,可謂苦大仇深。

但他在討伐元朝的時候,並沒象駱賓王發《討武曌檄文》那樣,大曝討伐對象之罪,反而為之“唱讚歌”,這難道不是非常奇怪的事嗎?

原因只有一個:“元政”實在太過“寬縱”,拿這個點說事,激發不起民眾同仇敵愾的鬥志。

事實上,朱元璋對自己早年的悲慘境遇主要是歸咎於天災人禍和世道的不公,對元朝,他是感恩懷念地說“朕本農家,樂生於有元之世”。

還有,因為元朝“政寬、刑輕、賦薄”,所以,元末出現了很多協助元朝平定埃的義軍,如察罕帖木兒、陳友定、楊完者、李思齊等等,這些人,都是主動毀家杼難,招兵買馬,以維護元朝統治的。

李則芬因此在《元史新講》中提到:“元代軍隊數量比其他朝代少,又因承平日久,到了末年,已經喪失了戰鬥力。順帝至正間,各地的戡亂戰役不分南北,全靠當地人民自動組織及政府號召徵募的義軍替朝廷賣命。”

另外,元末殉難的儒士也很壯烈,如江西行省參政劉鶚,被反元義軍擒獲後,寧死不降,絕食六日而亡,還寫下絕筆詩昭著後人:“生為元朝臣,死為元朝鬼,忠節既無慚,清風自千古”。

另一文士王翰拒絕朱元璋的招安,聲稱“義不仕二姓”,自殺身亡。

沒有殉難的名儒,因為眷戀和懷念前朝,也多不願出仕新朝,如李祁、鄭玉、陳亮、戴良等等。

說了這麼多,有人會問,元朝的“寬仁”到底會“寬仁”到什麼程度呢?

還是舉個例吧。

最能反映元朝“寬仁”政策的,無非在於其對刑法的態度。

元世祖忽必烈曾經說:“人命至重,悔將何及,朕實哀矜。”“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對再三,果實而後罪之。”

即元朝的法律原則是“慎刑”、“慎殺”。

怎麼“慎殺”法呢?

一句話,元朝的死刑犯,累經各級衙門審斷後,極少有能夠執行的!

葉子奇的《草木子》曾描述說:“天下死囚審讞已定,亦不加刑,皆老死於囹圄。故七八十年中,皆老死於囹圄”,以致於“七八十年之中,老稚不曾睹斬”。

這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絕對是一個奇特的現象。

《元史•刑法志》感嘆說:“蓋古者以墨、劓、剕、宮、大辟為五刑,後世除肉刑,乃以笞、杖、徒、流、死備五刑之數。元因之,更用輕典,蓋亦仁矣。”

所以,諸如“初夜權”、“殺頭胎”、“殺漢人賠頭驢”、“三等漢”之類奇談怪論,其實都是後人臆想出來的,並不存在。

話說回來,元朝為什麼會出現“寬政”呢?

主要與草原舊制有關係。



答:朱元璋的確是說過類似於“元以寬仁失天下”之類的話,而元朝也的確是“寬仁”。

有眾多史料可查,“元政寬縱”的說法屬實不虛。

其“寬仁”主要表現在吏治寬鬆、政簡刑輕、文化多元、不抑兼併、重商輕稅等等各方面。

不多說了,直接上乾貨。

至元四年(1338年)三月,元順帝命中書平章政事阿吉剌根據《大元通制》編定第三部法律《至正條格》,該書序言中,赫然自稱“我元以忠質治天下,寬厚得民心”。

如果說,這只是統治者的自吹自擂,可以對比一下元末文人葉子奇所著《草木子》一書中關於元朝統治的評價。

該書稱:“自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混一之後,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輕刑薄賦,兵革罕用,生者有養,死者有葬,行旅萬里,宿泊如家,誠所謂盛也矣。”這真是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

如果說孤證不立,再看與葉子奇同一時代人丁鶴年所作的《送月特郎定江浙賦稅還大都》,其頌稱“力役均平賦斂輕,去者謳歌來鼓舞”,大讚元朝的安樂景象為“生逢舜日當堯天,經營內外皆英賢。八十衰貧百無補,茅簷擊壤歌豐年”。

甚至,推翻了元朝統治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承認“元政寬縱”。

《明太祖寶訓》中記載有朱元璋說過的原話:“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

朱元璋說這句話的背景,主要是想表達自己實施“猛政”、“重典”是在“懲元之弊”。

但明初大臣劉基、宋濂等人也同樣認為元朝太過“寬仁”。

宋濂主修《元史》中屢有提到:“元初,取民未有定製,及世祖立法,本於寬。”

說到這,有人也許會問了,秦施暴政而天下亂,這一點好理解;但元施寬政為什麼也會引發天下大亂呢?

《元史》裡其實也作了解釋:“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緩弛而不知檢也”。

即施政太過“寬仁”,對人民沒有形成有效的約束,從而縱容了動亂的暴發。

葉子奇的《草木子》解釋得更清楚:“是時,天下承平已久,法度寬縱,人物貧富不均,多樂從亂。”

貧富不均,是古代任何哪個朝代也難於消除的現象,法度既寬,難免就會發生貧者仇富、搶富、劫富、掠富等現象。一旦這些現象沒遭受到象樣的懲處,類似惡性事件,就會越演越烈。而當有野心家參與其中,煽動起民族情緒,其所產生的破壞力是相當驚人的。那麼,元朝在中原統治的崩盤,那就見怪不怪了。

朱元璋頒發伐元檄文的時候,也並沒有拿元朝的政治說話,只說“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實乃天授”,承認“元世祖肇基朔漠,入統中華,生民賴以安靖七十餘年”,甚至稱讚元朝“與民為主,傳及百年”“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在民則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各安其生”。

想想看,朱元璋出生於赤貧之家,父母死時連葬身之地都沒有,可謂苦大仇深。

但他在討伐元朝的時候,並沒象駱賓王發《討武曌檄文》那樣,大曝討伐對象之罪,反而為之“唱讚歌”,這難道不是非常奇怪的事嗎?

原因只有一個:“元政”實在太過“寬縱”,拿這個點說事,激發不起民眾同仇敵愾的鬥志。

事實上,朱元璋對自己早年的悲慘境遇主要是歸咎於天災人禍和世道的不公,對元朝,他是感恩懷念地說“朕本農家,樂生於有元之世”。

還有,因為元朝“政寬、刑輕、賦薄”,所以,元末出現了很多協助元朝平定埃的義軍,如察罕帖木兒、陳友定、楊完者、李思齊等等,這些人,都是主動毀家杼難,招兵買馬,以維護元朝統治的。

李則芬因此在《元史新講》中提到:“元代軍隊數量比其他朝代少,又因承平日久,到了末年,已經喪失了戰鬥力。順帝至正間,各地的戡亂戰役不分南北,全靠當地人民自動組織及政府號召徵募的義軍替朝廷賣命。”

另外,元末殉難的儒士也很壯烈,如江西行省參政劉鶚,被反元義軍擒獲後,寧死不降,絕食六日而亡,還寫下絕筆詩昭著後人:“生為元朝臣,死為元朝鬼,忠節既無慚,清風自千古”。

另一文士王翰拒絕朱元璋的招安,聲稱“義不仕二姓”,自殺身亡。

沒有殉難的名儒,因為眷戀和懷念前朝,也多不願出仕新朝,如李祁、鄭玉、陳亮、戴良等等。

說了這麼多,有人會問,元朝的“寬仁”到底會“寬仁”到什麼程度呢?

還是舉個例吧。

最能反映元朝“寬仁”政策的,無非在於其對刑法的態度。

元世祖忽必烈曾經說:“人命至重,悔將何及,朕實哀矜。”“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對再三,果實而後罪之。”

即元朝的法律原則是“慎刑”、“慎殺”。

怎麼“慎殺”法呢?

一句話,元朝的死刑犯,累經各級衙門審斷後,極少有能夠執行的!

葉子奇的《草木子》曾描述說:“天下死囚審讞已定,亦不加刑,皆老死於囹圄。故七八十年中,皆老死於囹圄”,以致於“七八十年之中,老稚不曾睹斬”。

這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絕對是一個奇特的現象。

《元史•刑法志》感嘆說:“蓋古者以墨、劓、剕、宮、大辟為五刑,後世除肉刑,乃以笞、杖、徒、流、死備五刑之數。元因之,更用輕典,蓋亦仁矣。”

所以,諸如“初夜權”、“殺頭胎”、“殺漢人賠頭驢”、“三等漢”之類奇談怪論,其實都是後人臆想出來的,並不存在。

話說回來,元朝為什麼會出現“寬政”呢?

主要與草原舊制有關係。

蒙古草原舊制原本的治理制度是很簡單的,進據中原後,既缺乏全面系統的社會經濟政策,也缺乏充足且合格的吏治人才,於是元朝帝王就乾脆做甩手掌櫃,不問政事,交由“家臣治國”,最終導致吏治不清、反貪無力、行政效率低下,政治寬鬆。

現在很多人之所以會感到元朝統治黑暗,主要是明中葉以後,明朝長期面臨“北虜”之患,尤其在“土木堡之變”爆發後,明人對蒙古人更加仇視和敵對,就不斷地對元朝及蒙古人進行不遺餘力的黑化、甚至妖魔化。

明亡後,清朝統治者對人民的壓榨和奴役非常過分。而清朝統治者和元朝統治者有一共同點——都是由關外殺進來的少數民族。

所以,人們在談論元朝的時候,會想當然地把清朝施行過的暴政嫁接到了元朝的頭上。

史之策
2019-04-25

在所有的封建王朝當中,人們似乎都對清朝和元朝充滿了不滿。畢竟這兩個朝代不是漢人所建立,因此本來莫須有的東西最後變成了一定有

在所有的封建王朝當中,人們似乎都對清朝和元朝充滿了不滿。畢竟這兩個朝代不是漢人所建立,因此本來莫須有的東西最後變成了一定有

初夜權?殺頭胎?四等人?瓦罐墳?

這是網上有關於元朝“殘暴”的主流說法,這裡給大家大致介紹一下:

何為四等人?統治者蒙古人作為第一等級,按照征服的時間順序,又有著色目人、漢人、南人三個等級。根據不同人的等級,在科舉、做官、刑法等方面有所不同。

何為初夜權?指代的的是漢人和南人在結婚之前,新娘需要先去當地蒙古統治者那裡住三夜,最後才能把他送給新郎(元朝初期每一部分的漢人,都對應一個蒙古人管轄)。

何為殺頭胎?因為蒙古人享有了初夜權,所以很多漢人在結婚之後,有了第1個孩子就會把他摔死。因為有可能這個孩子是蒙古人,並不是自己的血脈。

何為瓦罐墳?是說元朝的時候蒙古人認為,人到60歲就老了,只能消耗不能產出。規定每家每戶把老人放墓裡面,家裡人每天送一次飯,送一次放一次磚,堵上了就算是埋了。

但是實際上的情況真是這樣嗎?我們不置可否,因為歷史實在是太過遙遠。有人說這是後人的抹黑,也有人說可能只是某一段時間裡面出現過。

在所有的封建王朝當中,人們似乎都對清朝和元朝充滿了不滿。畢竟這兩個朝代不是漢人所建立,因此本來莫須有的東西最後變成了一定有

初夜權?殺頭胎?四等人?瓦罐墳?

這是網上有關於元朝“殘暴”的主流說法,這裡給大家大致介紹一下:

何為四等人?統治者蒙古人作為第一等級,按照征服的時間順序,又有著色目人、漢人、南人三個等級。根據不同人的等級,在科舉、做官、刑法等方面有所不同。

何為初夜權?指代的的是漢人和南人在結婚之前,新娘需要先去當地蒙古統治者那裡住三夜,最後才能把他送給新郎(元朝初期每一部分的漢人,都對應一個蒙古人管轄)。

何為殺頭胎?因為蒙古人享有了初夜權,所以很多漢人在結婚之後,有了第1個孩子就會把他摔死。因為有可能這個孩子是蒙古人,並不是自己的血脈。

何為瓦罐墳?是說元朝的時候蒙古人認為,人到60歲就老了,只能消耗不能產出。規定每家每戶把老人放墓裡面,家裡人每天送一次飯,送一次放一次磚,堵上了就算是埋了。

但是實際上的情況真是這樣嗎?我們不置可否,因為歷史實在是太過遙遠。有人說這是後人的抹黑,也有人說可能只是某一段時間裡面出現過。

這裡不是重點,如果單獨從上面來看,元朝人似乎非常“窄”。但是為何朱元璋說出了元以寬失天下?

元以寬失天下——寬的是方方面面!

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明太祖寶訓》
元以寬失天下,朕救之以猛,小人但喜寬。

上面這兩句話是出自朱元璋之口,意思是說元朝之所以失去天下,實在是因為太寬。其實不僅僅是朱元璋,明朝的很多大臣也是持有相同的意見:

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緩弛而不知見也。
公志在澄清天下,乃言於上曰:“宋元以來,寬縱日久。

類似這樣對於元朝的評論,在明朝初年的很多文獻中都有出現。如果單獨從這幾句話來看,元朝的寬似乎都是在刑法上面,其實不僅是如此。

元朝“寬”在帝位繼承:元朝作為蒙古人建立起來的國家,也是一個在馬背上建立起來的國家。打天下可以在馬背上,但是做天下就不可以了。

在所有的封建王朝當中,人們似乎都對清朝和元朝充滿了不滿。畢竟這兩個朝代不是漢人所建立,因此本來莫須有的東西最後變成了一定有

初夜權?殺頭胎?四等人?瓦罐墳?

這是網上有關於元朝“殘暴”的主流說法,這裡給大家大致介紹一下:

何為四等人?統治者蒙古人作為第一等級,按照征服的時間順序,又有著色目人、漢人、南人三個等級。根據不同人的等級,在科舉、做官、刑法等方面有所不同。

何為初夜權?指代的的是漢人和南人在結婚之前,新娘需要先去當地蒙古統治者那裡住三夜,最後才能把他送給新郎(元朝初期每一部分的漢人,都對應一個蒙古人管轄)。

何為殺頭胎?因為蒙古人享有了初夜權,所以很多漢人在結婚之後,有了第1個孩子就會把他摔死。因為有可能這個孩子是蒙古人,並不是自己的血脈。

何為瓦罐墳?是說元朝的時候蒙古人認為,人到60歲就老了,只能消耗不能產出。規定每家每戶把老人放墓裡面,家裡人每天送一次飯,送一次放一次磚,堵上了就算是埋了。

但是實際上的情況真是這樣嗎?我們不置可否,因為歷史實在是太過遙遠。有人說這是後人的抹黑,也有人說可能只是某一段時間裡面出現過。

這裡不是重點,如果單獨從上面來看,元朝人似乎非常“窄”。但是為何朱元璋說出了元以寬失天下?

元以寬失天下——寬的是方方面面!

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明太祖寶訓》
元以寬失天下,朕救之以猛,小人但喜寬。

上面這兩句話是出自朱元璋之口,意思是說元朝之所以失去天下,實在是因為太寬。其實不僅僅是朱元璋,明朝的很多大臣也是持有相同的意見:

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緩弛而不知見也。
公志在澄清天下,乃言於上曰:“宋元以來,寬縱日久。

類似這樣對於元朝的評論,在明朝初年的很多文獻中都有出現。如果單獨從這幾句話來看,元朝的寬似乎都是在刑法上面,其實不僅是如此。

元朝“寬”在帝位繼承:元朝作為蒙古人建立起來的國家,也是一個在馬背上建立起來的國家。打天下可以在馬背上,但是做天下就不可以了。

元朝作為一個遊牧民族,並沒有治理農耕文明的政治體系。所以別看他是一統天下,但是治理方面確實混亂不堪,尤其是在可汗位置的傳習上面。

歷往朝代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就算你是再有錢再有權勢,只要不是皇帝的兒子,你都沒辦法繼承。但是元朝不一樣,每次可汗駕崩,都要爭的頭破血流,在草原的時候就已如此。

元朝寬在“稅賦”:因為南宋作為元朝最後攻克下來的王朝,為了拉攏這一批人,他們大規模減少南宋地區人的稅賦。就有了下面這段歷史記載:

自唐以來,江南號為殷富。宋時畝稅一斗;元有天下,令田稅無過畝三升,吳民大樂業,元統、至元之間,吳中富盛聞天下。資料為證!

這樣似乎很好啊,但是你得看是誰來收租!剛開始還是元朝的政府,但是後來就又成為了個人?這個個人是誰?一般是地方豪強,但是最多的還是元朝安排在某個地區的第一等人。

如果上行下效還好,關鍵是做不到。上面減稅了,但是收著收著感覺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因為地方豪強加稅。但是為何還有“吳中富盛聞天下”? 這裡的吳中富全部都是上層,苦的還是百姓。

在所有的封建王朝當中,人們似乎都對清朝和元朝充滿了不滿。畢竟這兩個朝代不是漢人所建立,因此本來莫須有的東西最後變成了一定有

初夜權?殺頭胎?四等人?瓦罐墳?

這是網上有關於元朝“殘暴”的主流說法,這裡給大家大致介紹一下:

何為四等人?統治者蒙古人作為第一等級,按照征服的時間順序,又有著色目人、漢人、南人三個等級。根據不同人的等級,在科舉、做官、刑法等方面有所不同。

何為初夜權?指代的的是漢人和南人在結婚之前,新娘需要先去當地蒙古統治者那裡住三夜,最後才能把他送給新郎(元朝初期每一部分的漢人,都對應一個蒙古人管轄)。

何為殺頭胎?因為蒙古人享有了初夜權,所以很多漢人在結婚之後,有了第1個孩子就會把他摔死。因為有可能這個孩子是蒙古人,並不是自己的血脈。

何為瓦罐墳?是說元朝的時候蒙古人認為,人到60歲就老了,只能消耗不能產出。規定每家每戶把老人放墓裡面,家裡人每天送一次飯,送一次放一次磚,堵上了就算是埋了。

但是實際上的情況真是這樣嗎?我們不置可否,因為歷史實在是太過遙遠。有人說這是後人的抹黑,也有人說可能只是某一段時間裡面出現過。

這裡不是重點,如果單獨從上面來看,元朝人似乎非常“窄”。但是為何朱元璋說出了元以寬失天下?

元以寬失天下——寬的是方方面面!

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明太祖寶訓》
元以寬失天下,朕救之以猛,小人但喜寬。

上面這兩句話是出自朱元璋之口,意思是說元朝之所以失去天下,實在是因為太寬。其實不僅僅是朱元璋,明朝的很多大臣也是持有相同的意見:

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緩弛而不知見也。
公志在澄清天下,乃言於上曰:“宋元以來,寬縱日久。

類似這樣對於元朝的評論,在明朝初年的很多文獻中都有出現。如果單獨從這幾句話來看,元朝的寬似乎都是在刑法上面,其實不僅是如此。

元朝“寬”在帝位繼承:元朝作為蒙古人建立起來的國家,也是一個在馬背上建立起來的國家。打天下可以在馬背上,但是做天下就不可以了。

元朝作為一個遊牧民族,並沒有治理農耕文明的政治體系。所以別看他是一統天下,但是治理方面確實混亂不堪,尤其是在可汗位置的傳習上面。

歷往朝代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就算你是再有錢再有權勢,只要不是皇帝的兒子,你都沒辦法繼承。但是元朝不一樣,每次可汗駕崩,都要爭的頭破血流,在草原的時候就已如此。

元朝寬在“稅賦”:因為南宋作為元朝最後攻克下來的王朝,為了拉攏這一批人,他們大規模減少南宋地區人的稅賦。就有了下面這段歷史記載:

自唐以來,江南號為殷富。宋時畝稅一斗;元有天下,令田稅無過畝三升,吳民大樂業,元統、至元之間,吳中富盛聞天下。資料為證!

這樣似乎很好啊,但是你得看是誰來收租!剛開始還是元朝的政府,但是後來就又成為了個人?這個個人是誰?一般是地方豪強,但是最多的還是元朝安排在某個地區的第一等人。

如果上行下效還好,關鍵是做不到。上面減稅了,但是收著收著感覺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因為地方豪強加稅。但是為何還有“吳中富盛聞天下”? 這裡的吳中富全部都是上層,苦的還是百姓。

元朝寬在“刑罰”:古代沒有完善的法律,為了以正視聽,只能加大刑罰來減少犯罪。比如說1263年一年,某地區記錄在冊的死刑犯在7個人。

不是說元朝殘酷嗎?怎麼這麼好?原來蒙古人雖然看不起“南人、漢人”,但是不代表不需要他們支持。之前是打天下,可以屠城。現在是守天下,子民就是自己的戰力。

還有後來和珅提出來的議罪銀製度,其實最早是來自於元朝這裡。只要你犯了罪,只需要相應的錢來贖罪就好了,最後苦的還是底層人。就算是後來南方大亂,上層元朝還沒有多少嚴酷的刑罰。

(元朝是少有的沒有文字獄的朝代,也很少有人是因為諫言被殺頭。)

元朝寬在治理:其實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元朝初年,元朝的行政實權,很大一部分都在漢人手上。一是為了拉攏當時的漢人,二是遊牧文明管理農耕文明還是有差異的。

但是因為1259年李璮造反,最後才被重新收回到蒙古人手上。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元朝皇帝,都是視漢人為眼中釘。

在所有的封建王朝當中,人們似乎都對清朝和元朝充滿了不滿。畢竟這兩個朝代不是漢人所建立,因此本來莫須有的東西最後變成了一定有

初夜權?殺頭胎?四等人?瓦罐墳?

這是網上有關於元朝“殘暴”的主流說法,這裡給大家大致介紹一下:

何為四等人?統治者蒙古人作為第一等級,按照征服的時間順序,又有著色目人、漢人、南人三個等級。根據不同人的等級,在科舉、做官、刑法等方面有所不同。

何為初夜權?指代的的是漢人和南人在結婚之前,新娘需要先去當地蒙古統治者那裡住三夜,最後才能把他送給新郎(元朝初期每一部分的漢人,都對應一個蒙古人管轄)。

何為殺頭胎?因為蒙古人享有了初夜權,所以很多漢人在結婚之後,有了第1個孩子就會把他摔死。因為有可能這個孩子是蒙古人,並不是自己的血脈。

何為瓦罐墳?是說元朝的時候蒙古人認為,人到60歲就老了,只能消耗不能產出。規定每家每戶把老人放墓裡面,家裡人每天送一次飯,送一次放一次磚,堵上了就算是埋了。

但是實際上的情況真是這樣嗎?我們不置可否,因為歷史實在是太過遙遠。有人說這是後人的抹黑,也有人說可能只是某一段時間裡面出現過。

這裡不是重點,如果單獨從上面來看,元朝人似乎非常“窄”。但是為何朱元璋說出了元以寬失天下?

元以寬失天下——寬的是方方面面!

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明太祖寶訓》
元以寬失天下,朕救之以猛,小人但喜寬。

上面這兩句話是出自朱元璋之口,意思是說元朝之所以失去天下,實在是因為太寬。其實不僅僅是朱元璋,明朝的很多大臣也是持有相同的意見:

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緩弛而不知見也。
公志在澄清天下,乃言於上曰:“宋元以來,寬縱日久。

類似這樣對於元朝的評論,在明朝初年的很多文獻中都有出現。如果單獨從這幾句話來看,元朝的寬似乎都是在刑法上面,其實不僅是如此。

元朝“寬”在帝位繼承:元朝作為蒙古人建立起來的國家,也是一個在馬背上建立起來的國家。打天下可以在馬背上,但是做天下就不可以了。

元朝作為一個遊牧民族,並沒有治理農耕文明的政治體系。所以別看他是一統天下,但是治理方面確實混亂不堪,尤其是在可汗位置的傳習上面。

歷往朝代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就算你是再有錢再有權勢,只要不是皇帝的兒子,你都沒辦法繼承。但是元朝不一樣,每次可汗駕崩,都要爭的頭破血流,在草原的時候就已如此。

元朝寬在“稅賦”:因為南宋作為元朝最後攻克下來的王朝,為了拉攏這一批人,他們大規模減少南宋地區人的稅賦。就有了下面這段歷史記載:

自唐以來,江南號為殷富。宋時畝稅一斗;元有天下,令田稅無過畝三升,吳民大樂業,元統、至元之間,吳中富盛聞天下。資料為證!

這樣似乎很好啊,但是你得看是誰來收租!剛開始還是元朝的政府,但是後來就又成為了個人?這個個人是誰?一般是地方豪強,但是最多的還是元朝安排在某個地區的第一等人。

如果上行下效還好,關鍵是做不到。上面減稅了,但是收著收著感覺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因為地方豪強加稅。但是為何還有“吳中富盛聞天下”? 這裡的吳中富全部都是上層,苦的還是百姓。

元朝寬在“刑罰”:古代沒有完善的法律,為了以正視聽,只能加大刑罰來減少犯罪。比如說1263年一年,某地區記錄在冊的死刑犯在7個人。

不是說元朝殘酷嗎?怎麼這麼好?原來蒙古人雖然看不起“南人、漢人”,但是不代表不需要他們支持。之前是打天下,可以屠城。現在是守天下,子民就是自己的戰力。

還有後來和珅提出來的議罪銀製度,其實最早是來自於元朝這裡。只要你犯了罪,只需要相應的錢來贖罪就好了,最後苦的還是底層人。就算是後來南方大亂,上層元朝還沒有多少嚴酷的刑罰。

(元朝是少有的沒有文字獄的朝代,也很少有人是因為諫言被殺頭。)

元朝寬在治理:其實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元朝初年,元朝的行政實權,很大一部分都在漢人手上。一是為了拉攏當時的漢人,二是遊牧文明管理農耕文明還是有差異的。

但是因為1259年李璮造反,最後才被重新收回到蒙古人手上。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元朝皇帝,都是視漢人為眼中釘。

比如說後來的仁宗、英宗和文宗就會重用漢臣,而武宗則是打壓,他在位時期頂級的臣子當中,只有一個是漢人。

不同的政治團體,出謀劃策的內容肯定不一樣,最後的結果就是政策搖擺不定。一會對漢人好,一會對漢人差。

但是差的時候還是居多,因此矛盾越積越多。到了元朝末年就算是全部漢臣集團,也已經回天乏術了。為何這麼說?和狼來了道理一致!

比如某個皇帝時期,漢人集團掌控實權,對漢人政策大好。但是宏觀調控一般是十幾年才顯示出來效果,還沒有成果的時候,皇帝駕崩了,新的集團出現。

原先剛剛建立起來的一點點好感,隨著蒙古人集團橫行,又重新回到最初,甚至是更差。畢竟差了給了點好處會感恩戴德,好了稍微差一點就會哭爹罵娘。

總而言之,元朝一寬在繼承,頂級管理混亂;二寬在稅賦,初衷好結果差;三寬在刑罰,讓人不知畏懼;三寬在管理,民眾哀聲怨道!

历史是什么
2019-07-07

元朝的寬仁實際上指的是元朝統治方式不對,並不是對老百姓好,否則不會幾十年就滅亡了。

元朝政治有很多獨特的現象,其特點之一就是管理比較鬆散,這便是為什麼朱元璋會說元朝寬仁。所謂的“寬仁”並不是說他對老百姓好,元朝是歷史上為數不過明顯不平等對待國內個民族的朝代。

元朝的寬仁實際上指的是元朝統治方式不對,並不是對老百姓好,否則不會幾十年就滅亡了。

元朝政治有很多獨特的現象,其特點之一就是管理比較鬆散,這便是為什麼朱元璋會說元朝寬仁。所謂的“寬仁”並不是說他對老百姓好,元朝是歷史上為數不過明顯不平等對待國內個民族的朝代。

在當時蒙古貴族心中,蒙古人主要是為了統治中原,而並不是將其作為一部分。所以在蒙古入主中原以後,一直都在戒備、防範中原人民的反抗。

同時,蒙古人的政治邏輯是非常簡單的。對於被佔領的國家和民族,誰先投降,誰被優待。加上統治者自身文化傳統的限制,使得當時朝廷的方針存在偏差。

元朝的寬仁實際上指的是元朝統治方式不對,並不是對老百姓好,否則不會幾十年就滅亡了。

元朝政治有很多獨特的現象,其特點之一就是管理比較鬆散,這便是為什麼朱元璋會說元朝寬仁。所謂的“寬仁”並不是說他對老百姓好,元朝是歷史上為數不過明顯不平等對待國內個民族的朝代。

在當時蒙古貴族心中,蒙古人主要是為了統治中原,而並不是將其作為一部分。所以在蒙古入主中原以後,一直都在戒備、防範中原人民的反抗。

同時,蒙古人的政治邏輯是非常簡單的。對於被佔領的國家和民族,誰先投降,誰被優待。加上統治者自身文化傳統的限制,使得當時朝廷的方針存在偏差。

蒙古人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是遊牧經濟,是真正的馬背上的民族。對於他們來說,草原遠遠比農田更重要。

所以在蒙古入主中原以後,他並沒有學習去如何發展農業,反而將大量的農田改為牧場。至於這些百姓的生計,這是他們不考慮的事情。

元朝的寬仁實際上指的是元朝統治方式不對,並不是對老百姓好,否則不會幾十年就滅亡了。

元朝政治有很多獨特的現象,其特點之一就是管理比較鬆散,這便是為什麼朱元璋會說元朝寬仁。所謂的“寬仁”並不是說他對老百姓好,元朝是歷史上為數不過明顯不平等對待國內個民族的朝代。

在當時蒙古貴族心中,蒙古人主要是為了統治中原,而並不是將其作為一部分。所以在蒙古入主中原以後,一直都在戒備、防範中原人民的反抗。

同時,蒙古人的政治邏輯是非常簡單的。對於被佔領的國家和民族,誰先投降,誰被優待。加上統治者自身文化傳統的限制,使得當時朝廷的方針存在偏差。

蒙古人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是遊牧經濟,是真正的馬背上的民族。對於他們來說,草原遠遠比農田更重要。

所以在蒙古入主中原以後,他並沒有學習去如何發展農業,反而將大量的農田改為牧場。至於這些百姓的生計,這是他們不考慮的事情。

當然了,那個時候知識分子也是最寬鬆的時候。因為元朝統治者基本上不怎麼管知識分子,不會興文字獄。

當初中書省的大臣向忽必烈報告,說馮子振寫的碑文有問題,居然誇桑哥。忽必烈回答說,寫詞的文人有什麼罪,滿朝大臣都誇過桑哥,我也誇過他!


至於說刑法,元朝的法律相對來說非常的簡單。宋代執行死刑最多的一年是2560人,而元朝則是278人,可見其法律的鬆懈。法律鬆懈給元朝的統治帶來消極的影響,刑法過輕滋生了大量貪官汙吏和流氓。

小小嬴政
2019-08-16

個人愚見:朱元璋說元朝寬仁失天下,這是為他大肆殺害功臣找藉口。其實不止是他,就連一些大臣也說過,元朝確實很寬仁。這應該是大臣為了討好朱元璋,故意這樣附和而說的。

個人愚見:朱元璋說元朝寬仁失天下,這是為他大肆殺害功臣找藉口。其實不止是他,就連一些大臣也說過,元朝確實很寬仁。這應該是大臣為了討好朱元璋,故意這樣附和而說的。

從古到今,每一個外族在統治漢族的時候,都會頒發許多不公平的政策,優待自己的民族,卻極力限制漢族的發展。不只是元朝如此,滿清也是如此。

講真,元朝統治的寬仁是兩極化的,對於那些貴族來說,他們享受很多特權,這些特權即便是我們現在看來,也是極為殘忍的,和“寬仁”無關。下面舉幾個例子。

1、初夜權

蒙古人擁有所謂的初夜權,在很多被征服的村子裡面,都會留下一個蒙古人,這個人就是村子裡的土皇帝,享受極多的權利。這裡的每一個姑娘在出嫁的時候,這個人都有權利享受她的第一晚。

所以,為了避免生下蒙古人的孩子,絕大部分家庭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都會選擇將其丟棄、摔死。試想,這樣的政策,怎麼能稱得上是“寬仁”呢?

恰恰是因為這樣無恥的政策,讓民間百姓對他們非常痛恨,這種仇恨在百年時間裡變得極為濃烈,一旦蒙古人不再強大,就會受到漢人的報復,將他們徹底驅逐出去。

個人愚見:朱元璋說元朝寬仁失天下,這是為他大肆殺害功臣找藉口。其實不止是他,就連一些大臣也說過,元朝確實很寬仁。這應該是大臣為了討好朱元璋,故意這樣附和而說的。

從古到今,每一個外族在統治漢族的時候,都會頒發許多不公平的政策,優待自己的民族,卻極力限制漢族的發展。不只是元朝如此,滿清也是如此。

講真,元朝統治的寬仁是兩極化的,對於那些貴族來說,他們享受很多特權,這些特權即便是我們現在看來,也是極為殘忍的,和“寬仁”無關。下面舉幾個例子。

1、初夜權

蒙古人擁有所謂的初夜權,在很多被征服的村子裡面,都會留下一個蒙古人,這個人就是村子裡的土皇帝,享受極多的權利。這裡的每一個姑娘在出嫁的時候,這個人都有權利享受她的第一晚。

所以,為了避免生下蒙古人的孩子,絕大部分家庭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都會選擇將其丟棄、摔死。試想,這樣的政策,怎麼能稱得上是“寬仁”呢?

恰恰是因為這樣無恥的政策,讓民間百姓對他們非常痛恨,這種仇恨在百年時間裡變得極為濃烈,一旦蒙古人不再強大,就會受到漢人的報復,將他們徹底驅逐出去。

2、殺人處罰不同

當時的蒙古人還在奉行奴隸制度,他們在進入中原之後,將漢人定位為最低等的人,也就是和奴隸一樣,連那些牛馬都不如。

如果是他們殺掉了漢人,最多隻需要賠償很少的錢財就可以,大概就是當時一頭驢子的價,而且那時候官員基本都不會由漢人擔任,所以經常還會偏袒蒙古人,所以很多時候其實漢人死了也是白死。

但是如果漢人殺死了蒙古人,那最起碼本人是要被處死的,有時候碰到那些凶狠的豪強,還會把他們全家都偷偷害死。這樣明顯的不公平,漢人堪比牲口,顯然和“寬仁”無關。

個人愚見:朱元璋說元朝寬仁失天下,這是為他大肆殺害功臣找藉口。其實不止是他,就連一些大臣也說過,元朝確實很寬仁。這應該是大臣為了討好朱元璋,故意這樣附和而說的。

從古到今,每一個外族在統治漢族的時候,都會頒發許多不公平的政策,優待自己的民族,卻極力限制漢族的發展。不只是元朝如此,滿清也是如此。

講真,元朝統治的寬仁是兩極化的,對於那些貴族來說,他們享受很多特權,這些特權即便是我們現在看來,也是極為殘忍的,和“寬仁”無關。下面舉幾個例子。

1、初夜權

蒙古人擁有所謂的初夜權,在很多被征服的村子裡面,都會留下一個蒙古人,這個人就是村子裡的土皇帝,享受極多的權利。這裡的每一個姑娘在出嫁的時候,這個人都有權利享受她的第一晚。

所以,為了避免生下蒙古人的孩子,絕大部分家庭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都會選擇將其丟棄、摔死。試想,這樣的政策,怎麼能稱得上是“寬仁”呢?

恰恰是因為這樣無恥的政策,讓民間百姓對他們非常痛恨,這種仇恨在百年時間裡變得極為濃烈,一旦蒙古人不再強大,就會受到漢人的報復,將他們徹底驅逐出去。

2、殺人處罰不同

當時的蒙古人還在奉行奴隸制度,他們在進入中原之後,將漢人定位為最低等的人,也就是和奴隸一樣,連那些牛馬都不如。

如果是他們殺掉了漢人,最多隻需要賠償很少的錢財就可以,大概就是當時一頭驢子的價,而且那時候官員基本都不會由漢人擔任,所以經常還會偏袒蒙古人,所以很多時候其實漢人死了也是白死。

但是如果漢人殺死了蒙古人,那最起碼本人是要被處死的,有時候碰到那些凶狠的豪強,還會把他們全家都偷偷害死。這樣明顯的不公平,漢人堪比牲口,顯然和“寬仁”無關。

3、漢人被隨意奪走農田

我們知道,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不喜歡耕種,但是一旦入關,佔領極多的良田,我們知道,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不喜歡耕種,但是一旦入關,佔領極多的良田,讓漢人耕種,自己收穫,那他們也是願意的。

事實上,那些被元朝統治的地方,漢人很少有自己的田地,即便是一些地主豪紳,有時候一旦被蒙古人盯上良田,照樣會被無情地驅逐。這樣毫無顧忌的霸佔田地的行為,讓我們這些世代喜歡農耕的漢族百姓極為憤怒,這就是斷了漢人的後路!這樣的仇恨,更加劇了漢人對蒙古人的仇恨,而這樣的做法,顯然也和“寬仁”無關。

個人愚見:朱元璋說元朝寬仁失天下,這是為他大肆殺害功臣找藉口。其實不止是他,就連一些大臣也說過,元朝確實很寬仁。這應該是大臣為了討好朱元璋,故意這樣附和而說的。

從古到今,每一個外族在統治漢族的時候,都會頒發許多不公平的政策,優待自己的民族,卻極力限制漢族的發展。不只是元朝如此,滿清也是如此。

講真,元朝統治的寬仁是兩極化的,對於那些貴族來說,他們享受很多特權,這些特權即便是我們現在看來,也是極為殘忍的,和“寬仁”無關。下面舉幾個例子。

1、初夜權

蒙古人擁有所謂的初夜權,在很多被征服的村子裡面,都會留下一個蒙古人,這個人就是村子裡的土皇帝,享受極多的權利。這裡的每一個姑娘在出嫁的時候,這個人都有權利享受她的第一晚。

所以,為了避免生下蒙古人的孩子,絕大部分家庭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都會選擇將其丟棄、摔死。試想,這樣的政策,怎麼能稱得上是“寬仁”呢?

恰恰是因為這樣無恥的政策,讓民間百姓對他們非常痛恨,這種仇恨在百年時間裡變得極為濃烈,一旦蒙古人不再強大,就會受到漢人的報復,將他們徹底驅逐出去。

2、殺人處罰不同

當時的蒙古人還在奉行奴隸制度,他們在進入中原之後,將漢人定位為最低等的人,也就是和奴隸一樣,連那些牛馬都不如。

如果是他們殺掉了漢人,最多隻需要賠償很少的錢財就可以,大概就是當時一頭驢子的價,而且那時候官員基本都不會由漢人擔任,所以經常還會偏袒蒙古人,所以很多時候其實漢人死了也是白死。

但是如果漢人殺死了蒙古人,那最起碼本人是要被處死的,有時候碰到那些凶狠的豪強,還會把他們全家都偷偷害死。這樣明顯的不公平,漢人堪比牲口,顯然和“寬仁”無關。

3、漢人被隨意奪走農田

我們知道,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不喜歡耕種,但是一旦入關,佔領極多的良田,我們知道,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不喜歡耕種,但是一旦入關,佔領極多的良田,讓漢人耕種,自己收穫,那他們也是願意的。

事實上,那些被元朝統治的地方,漢人很少有自己的田地,即便是一些地主豪紳,有時候一旦被蒙古人盯上良田,照樣會被無情地驅逐。這樣毫無顧忌的霸佔田地的行為,讓我們這些世代喜歡農耕的漢族百姓極為憤怒,這就是斷了漢人的後路!這樣的仇恨,更加劇了漢人對蒙古人的仇恨,而這樣的做法,顯然也和“寬仁”無關。

事實上,所謂的“寬仁”,其實指的是元朝在法律上的所謂的寬仁,但是說到底,這是因為蒙古人從來都沒有一部正式的律令執行。在實際斷案的時候,蒙古的官員都是按照舊例來判斷,於是量刑的大小,全憑官員的意思,根本沒有什麼嚴格的標準。對於絕大多數的蒙古官員來說,在維護“自己人”方面確實很“寬仁”,所以最後激化了與漢人的矛盾,最終滅國。

历史课课代表
2019-08-17

確定是“元以寬仁失天下”嗎?難道身為大明開國君主的朱元璋不明白元朝滅亡和他起義反元的真正原因嗎?不過縱觀元朝不足百年曆史,也是的確夠朱元璋所言之“寬仁”的,不過歷朝歷代的亡國曆史上,又有哪一個朝代是因為寬仁而亡國滅種的呢!由此可見,別看朱元璋是“乞丐出身,兒時放牛”,但其實還是頗具人生智慧的,單單從這句話來看,其中便有了一層話中有話的意思。

確定是“元以寬仁失天下”嗎?難道身為大明開國君主的朱元璋不明白元朝滅亡和他起義反元的真正原因嗎?不過縱觀元朝不足百年曆史,也是的確夠朱元璋所言之“寬仁”的,不過歷朝歷代的亡國曆史上,又有哪一個朝代是因為寬仁而亡國滅種的呢!由此可見,別看朱元璋是“乞丐出身,兒時放牛”,但其實還是頗具人生智慧的,單單從這句話來看,其中便有了一層話中有話的意思。

明朝開國以來,面對大元之遠逝,朱元璋曾經面向天下人說過:要格外尊敬元朝之類的話語。眾所周知,歷史上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便是因為元朝一貫的高壓政策和極為沉重的苛捐雜稅曾經攜帶家眷兩次遷家,以逃避元朝沉重的稅收。元末農民起義頻繁則依然是元朝所實行的慘無人道的暴政所引起,朱元璋最初參加農民起義、投靠郭子興的根本原因也是元朝暴政。如今“一朝天子一朝民”的明太祖朱元璋卻在登基之際,面對天下臣民說出了“元以寬仁失天下”的話來,這與昔日的元朝可是不甚相同啊!那麼元朝究竟哪方面十分“寬仁”,“寬仁”到什麼程度了呢?

確定是“元以寬仁失天下”嗎?難道身為大明開國君主的朱元璋不明白元朝滅亡和他起義反元的真正原因嗎?不過縱觀元朝不足百年曆史,也是的確夠朱元璋所言之“寬仁”的,不過歷朝歷代的亡國曆史上,又有哪一個朝代是因為寬仁而亡國滅種的呢!由此可見,別看朱元璋是“乞丐出身,兒時放牛”,但其實還是頗具人生智慧的,單單從這句話來看,其中便有了一層話中有話的意思。

明朝開國以來,面對大元之遠逝,朱元璋曾經面向天下人說過:要格外尊敬元朝之類的話語。眾所周知,歷史上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便是因為元朝一貫的高壓政策和極為沉重的苛捐雜稅曾經攜帶家眷兩次遷家,以逃避元朝沉重的稅收。元末農民起義頻繁則依然是元朝所實行的慘無人道的暴政所引起,朱元璋最初參加農民起義、投靠郭子興的根本原因也是元朝暴政。如今“一朝天子一朝民”的明太祖朱元璋卻在登基之際,面對天下臣民說出了“元以寬仁失天下”的話來,這與昔日的元朝可是不甚相同啊!那麼元朝究竟哪方面十分“寬仁”,“寬仁”到什麼程度了呢?

其一:元與蒙元貴族寬仁

其實元朝之所以統治不足百年便瞬間覆沒,其根本原因還是蒙古身為少數民族的侷限性所決定的,我以上所說的第一點,便就使得元朝失去了統治國家最為基本的民心。唐太宗曾有言:“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但是元朝統治者,尤其是元末幾代帝王基本上都沒有側重民生這一點。蒙古入主中原,建立元朝政權之後,便實行了極富民族歧視色彩的“等級統治”,即: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當時蒙古王公貴族入主中原之後,首先便奪得了中原漢人手中要命的土地,而元朝統治者對此是視而不見,寬仁對待。久而久之,農民最基本的土地都失去了,面臨坐以待斃和起義造反,農民軍自然選擇起義造反。

確定是“元以寬仁失天下”嗎?難道身為大明開國君主的朱元璋不明白元朝滅亡和他起義反元的真正原因嗎?不過縱觀元朝不足百年曆史,也是的確夠朱元璋所言之“寬仁”的,不過歷朝歷代的亡國曆史上,又有哪一個朝代是因為寬仁而亡國滅種的呢!由此可見,別看朱元璋是“乞丐出身,兒時放牛”,但其實還是頗具人生智慧的,單單從這句話來看,其中便有了一層話中有話的意思。

明朝開國以來,面對大元之遠逝,朱元璋曾經面向天下人說過:要格外尊敬元朝之類的話語。眾所周知,歷史上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便是因為元朝一貫的高壓政策和極為沉重的苛捐雜稅曾經攜帶家眷兩次遷家,以逃避元朝沉重的稅收。元末農民起義頻繁則依然是元朝所實行的慘無人道的暴政所引起,朱元璋最初參加農民起義、投靠郭子興的根本原因也是元朝暴政。如今“一朝天子一朝民”的明太祖朱元璋卻在登基之際,面對天下臣民說出了“元以寬仁失天下”的話來,這與昔日的元朝可是不甚相同啊!那麼元朝究竟哪方面十分“寬仁”,“寬仁”到什麼程度了呢?

其一:元與蒙元貴族寬仁

其實元朝之所以統治不足百年便瞬間覆沒,其根本原因還是蒙古身為少數民族的侷限性所決定的,我以上所說的第一點,便就使得元朝失去了統治國家最為基本的民心。唐太宗曾有言:“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但是元朝統治者,尤其是元末幾代帝王基本上都沒有側重民生這一點。蒙古入主中原,建立元朝政權之後,便實行了極富民族歧視色彩的“等級統治”,即: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當時蒙古王公貴族入主中原之後,首先便奪得了中原漢人手中要命的土地,而元朝統治者對此是視而不見,寬仁對待。久而久之,農民最基本的土地都失去了,面臨坐以待斃和起義造反,農民軍自然選擇起義造反。

其二:元與吏治寬仁、與法律寬仁

蒙古再入主中原之後,從根本上便摒棄了他們自身主動地“選擇漢化”,元朝只是在政治上大致具備了一定的漢化規制。他們這種統治天下“特立獨行”的特點,也是後期吏治腐敗、法律寬容的一個重要原因。後世學者說:歷史上元朝之吏治腐敗,最為令人觸目驚心,雖然元朝設有御史臺,但是其職位和監察權力卻是極其位卑言輕的,在元朝後期也是一度陷入癱瘓當中,根本對於吏治的監督起不到有效作用。那麼吏治腐敗,自然也就離不開元朝在法律上的“寬仁”了,元朝法律之寬容,主要體現在官官相護、結黨營私之上,和明清兩代的君主專制根本不是一碼事。吏治腐敗、法律寬容了,自然而然就會間接地令統治者失去民心。

綜上所述,朱元璋正是借鑑了元朝的“寬仁”治國、以史為鏡,才加強了中央集權,整治了吏治弊病。面對元朝滅亡的實質,朱元璋當初身為基層人民的頗具感觸的。

我是赵帅锅
2019-07-13

朱元璋說這句話,其實是有深刻的歷史背景的。大家知道,宋朝重文輕武,過分放任文官集團做大,從而導致國家積貧積弱,最終北宋被金所滅,南宋被元所滅。等到元朝統一天下後,他們就借鑑宋朝滅亡的經驗教訓,開始全面壓制文官集團。

當時,元朝統治者明顯有些矯枉過正,一方面,他們在政治上主要以蒙古各大貴族組成的軍事利益集團來治理國家,這相當於把帝國的軍政大權都交給蒙古軍方大佬們把持;另一方面,他們幾度廢除科舉制度,解除掉整個文官系統,漢人士大夫紛紛下崗失業,只好寫戲曲解悶。

元朝全面解除文官系統,也就意味著放棄了農業稅。在古代,稅收乃立國之本,放棄了農業稅的話,元朝統治者靠什麼來養活呢?蒙古人腦洞清奇,居然想到任用色目人為官,控制交通要道,設卡徵稅,完全以商業稅來支撐整個國家。

在一個小農社會裡面,以商業稅來代替農業稅,實際上就是讓整個國家處於徹底的無政府狀態。因為免收農業稅,鄉紳地主們就依靠稅收優勢,迅速兼併大量的土地,積累大量財富。

朱元璋說這句話,其實是有深刻的歷史背景的。大家知道,宋朝重文輕武,過分放任文官集團做大,從而導致國家積貧積弱,最終北宋被金所滅,南宋被元所滅。等到元朝統一天下後,他們就借鑑宋朝滅亡的經驗教訓,開始全面壓制文官集團。

當時,元朝統治者明顯有些矯枉過正,一方面,他們在政治上主要以蒙古各大貴族組成的軍事利益集團來治理國家,這相當於把帝國的軍政大權都交給蒙古軍方大佬們把持;另一方面,他們幾度廢除科舉制度,解除掉整個文官系統,漢人士大夫紛紛下崗失業,只好寫戲曲解悶。

元朝全面解除文官系統,也就意味著放棄了農業稅。在古代,稅收乃立國之本,放棄了農業稅的話,元朝統治者靠什麼來養活呢?蒙古人腦洞清奇,居然想到任用色目人為官,控制交通要道,設卡徵稅,完全以商業稅來支撐整個國家。

在一個小農社會裡面,以商業稅來代替農業稅,實際上就是讓整個國家處於徹底的無政府狀態。因為免收農業稅,鄉紳地主們就依靠稅收優勢,迅速兼併大量的土地,積累大量財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元朝時期,那就是鄉紳地主們最美好的一段日子,因為他們擁有大量的土地,卻不負擔農業稅,還可以任意兼併大量底層平民的土地和財富,這日子過得有多爽,大家可想而知。

但是,對普通的老百姓來說,這卻是一場漫長的惡夢。朱元璋原本也是個小農家庭,雖然不富裕,但正常情況下也應該能自給自足。結果呢,一家人一個接一個的餓死,而這並不是個案,而是當時社會普通家庭命運的縮影。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元朝高層統治者所制定的政策,讓他們的高層和中下層完全脫離,也讓國家調節貧富差距的職能失去作用。於是,在中下層社會裡面,完全處於一個無政府狀態,裡面充斥著大魚吃小魚的現象,以至於底層百姓最後都被鄉紳地主豪強們逼得失去土地。

同時,在皇權缺失的無政府狀態,這些掠奪了大量財富的鄉紳地主豪強,想的也不是去救濟那些飢餓的百姓,而是和域外的蠻夷們開展貿易,去追逐更多的財富。於是整個底層社會裡活不下去的人越來越多。這也是朱元璋為什麼要感慨“元以寬仁失天下”!

朱元璋說這句話,其實是有深刻的歷史背景的。大家知道,宋朝重文輕武,過分放任文官集團做大,從而導致國家積貧積弱,最終北宋被金所滅,南宋被元所滅。等到元朝統一天下後,他們就借鑑宋朝滅亡的經驗教訓,開始全面壓制文官集團。

當時,元朝統治者明顯有些矯枉過正,一方面,他們在政治上主要以蒙古各大貴族組成的軍事利益集團來治理國家,這相當於把帝國的軍政大權都交給蒙古軍方大佬們把持;另一方面,他們幾度廢除科舉制度,解除掉整個文官系統,漢人士大夫紛紛下崗失業,只好寫戲曲解悶。

元朝全面解除文官系統,也就意味著放棄了農業稅。在古代,稅收乃立國之本,放棄了農業稅的話,元朝統治者靠什麼來養活呢?蒙古人腦洞清奇,居然想到任用色目人為官,控制交通要道,設卡徵稅,完全以商業稅來支撐整個國家。

在一個小農社會裡面,以商業稅來代替農業稅,實際上就是讓整個國家處於徹底的無政府狀態。因為免收農業稅,鄉紳地主們就依靠稅收優勢,迅速兼併大量的土地,積累大量財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元朝時期,那就是鄉紳地主們最美好的一段日子,因為他們擁有大量的土地,卻不負擔農業稅,還可以任意兼併大量底層平民的土地和財富,這日子過得有多爽,大家可想而知。

但是,對普通的老百姓來說,這卻是一場漫長的惡夢。朱元璋原本也是個小農家庭,雖然不富裕,但正常情況下也應該能自給自足。結果呢,一家人一個接一個的餓死,而這並不是個案,而是當時社會普通家庭命運的縮影。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元朝高層統治者所制定的政策,讓他們的高層和中下層完全脫離,也讓國家調節貧富差距的職能失去作用。於是,在中下層社會裡面,完全處於一個無政府狀態,裡面充斥著大魚吃小魚的現象,以至於底層百姓最後都被鄉紳地主豪強們逼得失去土地。

同時,在皇權缺失的無政府狀態,這些掠奪了大量財富的鄉紳地主豪強,想的也不是去救濟那些飢餓的百姓,而是和域外的蠻夷們開展貿易,去追逐更多的財富。於是整個底層社會裡活不下去的人越來越多。這也是朱元璋為什麼要感慨“元以寬仁失天下”!



所以,等到朱元璋當皇帝后,他首先結束以軍事利益集團治國的制度,重新恢復文官體系,從而結束了元朝的無政府狀態。

其次,他重農抑商,嚴厲打擊商業貿易行為,讓帝國的稅收重新以農業稅為本。第三,鑑於元朝底層老百姓日子太苦,朱元璋雖然徵收農業稅,但是稅率很低,和宋朝相比,低的很多。

第四,給官僚體系降薪。在朱元璋看來,農民種地那麼辛苦,而當官的既不用下地幹活,又還有農民享受不到的諸多特權,所以給的工資差不多就行。客觀來說,朱元璋給官員們開的工資,足夠他們一生衣食無憂。

但問題是,官員們那都要三妻四妾,外面還要養小情人,身邊還要有一大堆奴婢奴才服侍,這樣算下來,朱元璋給的這點工資顯然是不夠的。於是,雖然朱元璋定的農業稅很低,但真正落實到底層百姓頭上時,恐怕又不知道翻了多少倍。

朱元璋說這句話,其實是有深刻的歷史背景的。大家知道,宋朝重文輕武,過分放任文官集團做大,從而導致國家積貧積弱,最終北宋被金所滅,南宋被元所滅。等到元朝統一天下後,他們就借鑑宋朝滅亡的經驗教訓,開始全面壓制文官集團。

當時,元朝統治者明顯有些矯枉過正,一方面,他們在政治上主要以蒙古各大貴族組成的軍事利益集團來治理國家,這相當於把帝國的軍政大權都交給蒙古軍方大佬們把持;另一方面,他們幾度廢除科舉制度,解除掉整個文官系統,漢人士大夫紛紛下崗失業,只好寫戲曲解悶。

元朝全面解除文官系統,也就意味著放棄了農業稅。在古代,稅收乃立國之本,放棄了農業稅的話,元朝統治者靠什麼來養活呢?蒙古人腦洞清奇,居然想到任用色目人為官,控制交通要道,設卡徵稅,完全以商業稅來支撐整個國家。

在一個小農社會裡面,以商業稅來代替農業稅,實際上就是讓整個國家處於徹底的無政府狀態。因為免收農業稅,鄉紳地主們就依靠稅收優勢,迅速兼併大量的土地,積累大量財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元朝時期,那就是鄉紳地主們最美好的一段日子,因為他們擁有大量的土地,卻不負擔農業稅,還可以任意兼併大量底層平民的土地和財富,這日子過得有多爽,大家可想而知。

但是,對普通的老百姓來說,這卻是一場漫長的惡夢。朱元璋原本也是個小農家庭,雖然不富裕,但正常情況下也應該能自給自足。結果呢,一家人一個接一個的餓死,而這並不是個案,而是當時社會普通家庭命運的縮影。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元朝高層統治者所制定的政策,讓他們的高層和中下層完全脫離,也讓國家調節貧富差距的職能失去作用。於是,在中下層社會裡面,完全處於一個無政府狀態,裡面充斥著大魚吃小魚的現象,以至於底層百姓最後都被鄉紳地主豪強們逼得失去土地。

同時,在皇權缺失的無政府狀態,這些掠奪了大量財富的鄉紳地主豪強,想的也不是去救濟那些飢餓的百姓,而是和域外的蠻夷們開展貿易,去追逐更多的財富。於是整個底層社會裡活不下去的人越來越多。這也是朱元璋為什麼要感慨“元以寬仁失天下”!



所以,等到朱元璋當皇帝后,他首先結束以軍事利益集團治國的制度,重新恢復文官體系,從而結束了元朝的無政府狀態。

其次,他重農抑商,嚴厲打擊商業貿易行為,讓帝國的稅收重新以農業稅為本。第三,鑑於元朝底層老百姓日子太苦,朱元璋雖然徵收農業稅,但是稅率很低,和宋朝相比,低的很多。

第四,給官僚體系降薪。在朱元璋看來,農民種地那麼辛苦,而當官的既不用下地幹活,又還有農民享受不到的諸多特權,所以給的工資差不多就行。客觀來說,朱元璋給官員們開的工資,足夠他們一生衣食無憂。

但問題是,官員們那都要三妻四妾,外面還要養小情人,身邊還要有一大堆奴婢奴才服侍,這樣算下來,朱元璋給的這點工資顯然是不夠的。於是,雖然朱元璋定的農業稅很低,但真正落實到底層百姓頭上時,恐怕又不知道翻了多少倍。

非常道毕延河
2019-05-27

元末明初很多知識分子懷念元朝,錢穆晚年所寫的《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一文中寫道: “胡元入主,最為中國史上驚心動魄一大變,元人用兵得國之殘暴,其立制行政之多所劇變,而中國全境淪於異族統治之下,亦為前史所未遇。未及百年,亂者四起,明祖以平民崛起為天子,為漢高以下所僅有,讀史者豈不曰驅除胡虜,重光中華,其在當時,上下歡欣鼓舞之情當如何?而夷考其實,當時群士大夫之心情,乃及一時從龍佐命諸名臣,其內心所蘊,乃有大不如後人讀史者之所想象。”

元末明初很多知識分子懷念元朝,錢穆晚年所寫的《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一文中寫道: “胡元入主,最為中國史上驚心動魄一大變,元人用兵得國之殘暴,其立制行政之多所劇變,而中國全境淪於異族統治之下,亦為前史所未遇。未及百年,亂者四起,明祖以平民崛起為天子,為漢高以下所僅有,讀史者豈不曰驅除胡虜,重光中華,其在當時,上下歡欣鼓舞之情當如何?而夷考其實,當時群士大夫之心情,乃及一時從龍佐命諸名臣,其內心所蘊,乃有大不如後人讀史者之所想象。”



當時有個“元以寬失天下”的說法,上至朱元璋,下至劉基、宋濂、葉子奇,都對元朝的政治“寬”有表述。 《明太祖寶訓》: 帝曰:“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

元朝的“寬”實際上是元朝統治者對中原統治的混亂,作為一個少數遊牧民族統治中原缺乏有效的手段,元朝雖然漢化但是並不徹底,所以元朝的統治和歷代王朝是不一樣的。元朝一直沒有能力建立一箇中原王朝那樣的高效有力的行政系統 。

元末明初很多知識分子懷念元朝,錢穆晚年所寫的《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一文中寫道: “胡元入主,最為中國史上驚心動魄一大變,元人用兵得國之殘暴,其立制行政之多所劇變,而中國全境淪於異族統治之下,亦為前史所未遇。未及百年,亂者四起,明祖以平民崛起為天子,為漢高以下所僅有,讀史者豈不曰驅除胡虜,重光中華,其在當時,上下歡欣鼓舞之情當如何?而夷考其實,當時群士大夫之心情,乃及一時從龍佐命諸名臣,其內心所蘊,乃有大不如後人讀史者之所想象。”



當時有個“元以寬失天下”的說法,上至朱元璋,下至劉基、宋濂、葉子奇,都對元朝的政治“寬”有表述。 《明太祖寶訓》: 帝曰:“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

元朝的“寬”實際上是元朝統治者對中原統治的混亂,作為一個少數遊牧民族統治中原缺乏有效的手段,元朝雖然漢化但是並不徹底,所以元朝的統治和歷代王朝是不一樣的。元朝一直沒有能力建立一箇中原王朝那樣的高效有力的行政系統 。



元朝征伐是充滿殘暴的,滅金滅夏,屠城屠殺,整個北方被蒙古鐵騎踐踏,寸草難生,民不聊生。蒙古人眼裡只有大草原,根本不瞭解農牧文明。要不是耶律楚材,漢人就會被殺光,中原就會變成蒙古人的大草原了。元順帝時期,各地開始出現農民起義,丞相伯顏居然提出一個建議,殺光張王劉李四大姓的漢人,自然就沒有叛亂了。

元末明初很多知識分子懷念元朝,錢穆晚年所寫的《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一文中寫道: “胡元入主,最為中國史上驚心動魄一大變,元人用兵得國之殘暴,其立制行政之多所劇變,而中國全境淪於異族統治之下,亦為前史所未遇。未及百年,亂者四起,明祖以平民崛起為天子,為漢高以下所僅有,讀史者豈不曰驅除胡虜,重光中華,其在當時,上下歡欣鼓舞之情當如何?而夷考其實,當時群士大夫之心情,乃及一時從龍佐命諸名臣,其內心所蘊,乃有大不如後人讀史者之所想象。”



當時有個“元以寬失天下”的說法,上至朱元璋,下至劉基、宋濂、葉子奇,都對元朝的政治“寬”有表述。 《明太祖寶訓》: 帝曰:“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

元朝的“寬”實際上是元朝統治者對中原統治的混亂,作為一個少數遊牧民族統治中原缺乏有效的手段,元朝雖然漢化但是並不徹底,所以元朝的統治和歷代王朝是不一樣的。元朝一直沒有能力建立一箇中原王朝那樣的高效有力的行政系統 。



元朝征伐是充滿殘暴的,滅金滅夏,屠城屠殺,整個北方被蒙古鐵騎踐踏,寸草難生,民不聊生。蒙古人眼裡只有大草原,根本不瞭解農牧文明。要不是耶律楚材,漢人就會被殺光,中原就會變成蒙古人的大草原了。元順帝時期,各地開始出現農民起義,丞相伯顏居然提出一個建議,殺光張王劉李四大姓的漢人,自然就沒有叛亂了。



元朝是蒙古貴族的統治,漢人受歧視的,知識分子更是邊緣化,永遠進不了核心。元朝保留自己的個性,遊牧民族的習氣很難改變。 元朝立國以後,落後遊牧民族統治發達的中原是個大難題,寧可從中亞西亞調人,也不會重用漢人,粗放式管理,鬆散而開放,始終缺乏漢人的細緻化管理。

元末明初很多知識分子懷念元朝,錢穆晚年所寫的《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一文中寫道: “胡元入主,最為中國史上驚心動魄一大變,元人用兵得國之殘暴,其立制行政之多所劇變,而中國全境淪於異族統治之下,亦為前史所未遇。未及百年,亂者四起,明祖以平民崛起為天子,為漢高以下所僅有,讀史者豈不曰驅除胡虜,重光中華,其在當時,上下歡欣鼓舞之情當如何?而夷考其實,當時群士大夫之心情,乃及一時從龍佐命諸名臣,其內心所蘊,乃有大不如後人讀史者之所想象。”



當時有個“元以寬失天下”的說法,上至朱元璋,下至劉基、宋濂、葉子奇,都對元朝的政治“寬”有表述。 《明太祖寶訓》: 帝曰:“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

元朝的“寬”實際上是元朝統治者對中原統治的混亂,作為一個少數遊牧民族統治中原缺乏有效的手段,元朝雖然漢化但是並不徹底,所以元朝的統治和歷代王朝是不一樣的。元朝一直沒有能力建立一箇中原王朝那樣的高效有力的行政系統 。



元朝征伐是充滿殘暴的,滅金滅夏,屠城屠殺,整個北方被蒙古鐵騎踐踏,寸草難生,民不聊生。蒙古人眼裡只有大草原,根本不瞭解農牧文明。要不是耶律楚材,漢人就會被殺光,中原就會變成蒙古人的大草原了。元順帝時期,各地開始出現農民起義,丞相伯顏居然提出一個建議,殺光張王劉李四大姓的漢人,自然就沒有叛亂了。



元朝是蒙古貴族的統治,漢人受歧視的,知識分子更是邊緣化,永遠進不了核心。元朝保留自己的個性,遊牧民族的習氣很難改變。 元朝立國以後,落後遊牧民族統治發達的中原是個大難題,寧可從中亞西亞調人,也不會重用漢人,粗放式管理,鬆散而開放,始終缺乏漢人的細緻化管理。



首先是刑法上上寬鬆,寬刑慎法。

宋濂、王褘主修的《元史·刑法志》: 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緩弛而不知檢也。 元世祖忽必烈談刑法: 人命至重,悔將何及,朕實哀矜。 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對再三,果實而後罪之。

明人官修的《元史·刑法志》的評價是: 蓋古者以墨、劓、剕、宮、大辟為五刑,後世除肉刑,乃以笞、杖、徒、流、死備五刑之數。元因之,更用輕典,蓋亦仁矣。

元代統治者喜歡錶現寬仁慈厚傾向於“風俗統治”,所以法律和政策都帶有很大隨意性,民間有“一緊二慢三休”(《太平策》)之謠,這樣反而刺激了元朝的經濟發展。

美國著名學者傑克·威澤弗德說:“忽必烈汗的政府確保地主的財產所有權,降低賦稅,修建道路、改善交通。為了進一步收攬民心,蒙古人減少了宋朝嚴酷的刑律。他們減少了中國近一半的罪名數量,從兩百三十三條減少為一百三十五條。即使對保留下來的罪名,忽必烈汗也很少允許使用死刑。他在位三十四年,有四個年份沒有死刑記錄。死刑數量最高的年份是在1283年,共兩百七十八例。最低的是在1263年,僅七例,四個年份沒有死刑記錄,可能是因為那幾年根本不存在死刑的刑罰。在忽必烈三十多年的統治中,共有不到兩千五百名罪犯被處死,每年的死刑數大大少於現代國家,如中國或美國。”

元末明初很多知識分子懷念元朝,錢穆晚年所寫的《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一文中寫道: “胡元入主,最為中國史上驚心動魄一大變,元人用兵得國之殘暴,其立制行政之多所劇變,而中國全境淪於異族統治之下,亦為前史所未遇。未及百年,亂者四起,明祖以平民崛起為天子,為漢高以下所僅有,讀史者豈不曰驅除胡虜,重光中華,其在當時,上下歡欣鼓舞之情當如何?而夷考其實,當時群士大夫之心情,乃及一時從龍佐命諸名臣,其內心所蘊,乃有大不如後人讀史者之所想象。”



當時有個“元以寬失天下”的說法,上至朱元璋,下至劉基、宋濂、葉子奇,都對元朝的政治“寬”有表述。 《明太祖寶訓》: 帝曰:“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

元朝的“寬”實際上是元朝統治者對中原統治的混亂,作為一個少數遊牧民族統治中原缺乏有效的手段,元朝雖然漢化但是並不徹底,所以元朝的統治和歷代王朝是不一樣的。元朝一直沒有能力建立一箇中原王朝那樣的高效有力的行政系統 。



元朝征伐是充滿殘暴的,滅金滅夏,屠城屠殺,整個北方被蒙古鐵騎踐踏,寸草難生,民不聊生。蒙古人眼裡只有大草原,根本不瞭解農牧文明。要不是耶律楚材,漢人就會被殺光,中原就會變成蒙古人的大草原了。元順帝時期,各地開始出現農民起義,丞相伯顏居然提出一個建議,殺光張王劉李四大姓的漢人,自然就沒有叛亂了。



元朝是蒙古貴族的統治,漢人受歧視的,知識分子更是邊緣化,永遠進不了核心。元朝保留自己的個性,遊牧民族的習氣很難改變。 元朝立國以後,落後遊牧民族統治發達的中原是個大難題,寧可從中亞西亞調人,也不會重用漢人,粗放式管理,鬆散而開放,始終缺乏漢人的細緻化管理。



首先是刑法上上寬鬆,寬刑慎法。

宋濂、王褘主修的《元史·刑法志》: 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緩弛而不知檢也。 元世祖忽必烈談刑法: 人命至重,悔將何及,朕實哀矜。 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對再三,果實而後罪之。

明人官修的《元史·刑法志》的評價是: 蓋古者以墨、劓、剕、宮、大辟為五刑,後世除肉刑,乃以笞、杖、徒、流、死備五刑之數。元因之,更用輕典,蓋亦仁矣。

元代統治者喜歡錶現寬仁慈厚傾向於“風俗統治”,所以法律和政策都帶有很大隨意性,民間有“一緊二慢三休”(《太平策》)之謠,這樣反而刺激了元朝的經濟發展。

美國著名學者傑克·威澤弗德說:“忽必烈汗的政府確保地主的財產所有權,降低賦稅,修建道路、改善交通。為了進一步收攬民心,蒙古人減少了宋朝嚴酷的刑律。他們減少了中國近一半的罪名數量,從兩百三十三條減少為一百三十五條。即使對保留下來的罪名,忽必烈汗也很少允許使用死刑。他在位三十四年,有四個年份沒有死刑記錄。死刑數量最高的年份是在1283年,共兩百七十八例。最低的是在1263年,僅七例,四個年份沒有死刑記錄,可能是因為那幾年根本不存在死刑的刑罰。在忽必烈三十多年的統治中,共有不到兩千五百名罪犯被處死,每年的死刑數大大少於現代國家,如中國或美國。”



第二個特點是輕徭薄賦。

元末明初學者葉子奇說:“元朝自世祖(忽必烈)混一之後,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輕刑薄賦,兵革罕用;生者有養,死者有葬;行旅萬里,宿泊如家,誠所謂盛也亦!”

明人于慎行《谷山筆麈》卷12《賦幣》條雲:“元平江南, 政令疏闊, 賦稅寬簡。其民止輸地稅, 他無徵發。” 清朝潘耒在《送湯公潛菴巡撫江南序》中寫道:“元有天下, 令田稅無過三升, 吳民大樂業, 元統、至元之間, 吳中富盛聞天下。”

明朝人李開先則在《西野春遊詞序》說:“元不戍邊,賦稅輕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詠作。”

元末明初很多知識分子懷念元朝,錢穆晚年所寫的《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一文中寫道: “胡元入主,最為中國史上驚心動魄一大變,元人用兵得國之殘暴,其立制行政之多所劇變,而中國全境淪於異族統治之下,亦為前史所未遇。未及百年,亂者四起,明祖以平民崛起為天子,為漢高以下所僅有,讀史者豈不曰驅除胡虜,重光中華,其在當時,上下歡欣鼓舞之情當如何?而夷考其實,當時群士大夫之心情,乃及一時從龍佐命諸名臣,其內心所蘊,乃有大不如後人讀史者之所想象。”



當時有個“元以寬失天下”的說法,上至朱元璋,下至劉基、宋濂、葉子奇,都對元朝的政治“寬”有表述。 《明太祖寶訓》: 帝曰:“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

元朝的“寬”實際上是元朝統治者對中原統治的混亂,作為一個少數遊牧民族統治中原缺乏有效的手段,元朝雖然漢化但是並不徹底,所以元朝的統治和歷代王朝是不一樣的。元朝一直沒有能力建立一箇中原王朝那樣的高效有力的行政系統 。



元朝征伐是充滿殘暴的,滅金滅夏,屠城屠殺,整個北方被蒙古鐵騎踐踏,寸草難生,民不聊生。蒙古人眼裡只有大草原,根本不瞭解農牧文明。要不是耶律楚材,漢人就會被殺光,中原就會變成蒙古人的大草原了。元順帝時期,各地開始出現農民起義,丞相伯顏居然提出一個建議,殺光張王劉李四大姓的漢人,自然就沒有叛亂了。



元朝是蒙古貴族的統治,漢人受歧視的,知識分子更是邊緣化,永遠進不了核心。元朝保留自己的個性,遊牧民族的習氣很難改變。 元朝立國以後,落後遊牧民族統治發達的中原是個大難題,寧可從中亞西亞調人,也不會重用漢人,粗放式管理,鬆散而開放,始終缺乏漢人的細緻化管理。



首先是刑法上上寬鬆,寬刑慎法。

宋濂、王褘主修的《元史·刑法志》: 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緩弛而不知檢也。 元世祖忽必烈談刑法: 人命至重,悔將何及,朕實哀矜。 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對再三,果實而後罪之。

明人官修的《元史·刑法志》的評價是: 蓋古者以墨、劓、剕、宮、大辟為五刑,後世除肉刑,乃以笞、杖、徒、流、死備五刑之數。元因之,更用輕典,蓋亦仁矣。

元代統治者喜歡錶現寬仁慈厚傾向於“風俗統治”,所以法律和政策都帶有很大隨意性,民間有“一緊二慢三休”(《太平策》)之謠,這樣反而刺激了元朝的經濟發展。

美國著名學者傑克·威澤弗德說:“忽必烈汗的政府確保地主的財產所有權,降低賦稅,修建道路、改善交通。為了進一步收攬民心,蒙古人減少了宋朝嚴酷的刑律。他們減少了中國近一半的罪名數量,從兩百三十三條減少為一百三十五條。即使對保留下來的罪名,忽必烈汗也很少允許使用死刑。他在位三十四年,有四個年份沒有死刑記錄。死刑數量最高的年份是在1283年,共兩百七十八例。最低的是在1263年,僅七例,四個年份沒有死刑記錄,可能是因為那幾年根本不存在死刑的刑罰。在忽必烈三十多年的統治中,共有不到兩千五百名罪犯被處死,每年的死刑數大大少於現代國家,如中國或美國。”



第二個特點是輕徭薄賦。

元末明初學者葉子奇說:“元朝自世祖(忽必烈)混一之後,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輕刑薄賦,兵革罕用;生者有養,死者有葬;行旅萬里,宿泊如家,誠所謂盛也亦!”

明人于慎行《谷山筆麈》卷12《賦幣》條雲:“元平江南, 政令疏闊, 賦稅寬簡。其民止輸地稅, 他無徵發。” 清朝潘耒在《送湯公潛菴巡撫江南序》中寫道:“元有天下, 令田稅無過三升, 吳民大樂業, 元統、至元之間, 吳中富盛聞天下。”

明朝人李開先則在《西野春遊詞序》說:“元不戍邊,賦稅輕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詠作。”



談遷在《國榷》中記載,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二月癸酉中引朱國楨話曰: 又其時賦稅甚輕,徭役極省,侈汰狂惑,釀成臃腫之勢,於是群盜疊起,幾遍天下。

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也承認:“如予者父母,生於元初定天下之時,彼時法度嚴明,使愚頑畏威懷德,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在民則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各安其生,惠莫大焉。”“元主中國,殆將百年,其初君臣樸厚,政事簡略,與民休息,時號小康。”

元朝的統治南北方是不一樣的,北方殘酷,南方寬鬆。北方蒙古王公貴族圈佔民田為牧場的情況相當嚴重的。忽必烈時,東平人趙天麟上疏說:“今王公大人之家,或佔民田,近於千頃,不耕不稼,謂之草場,專放孳畜。”江南卻是很少有這種情況發生,導致地方豪族地主發展壯大,商貿發達,地方富裕。

元末明初很多知識分子懷念元朝,錢穆晚年所寫的《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一文中寫道: “胡元入主,最為中國史上驚心動魄一大變,元人用兵得國之殘暴,其立制行政之多所劇變,而中國全境淪於異族統治之下,亦為前史所未遇。未及百年,亂者四起,明祖以平民崛起為天子,為漢高以下所僅有,讀史者豈不曰驅除胡虜,重光中華,其在當時,上下歡欣鼓舞之情當如何?而夷考其實,當時群士大夫之心情,乃及一時從龍佐命諸名臣,其內心所蘊,乃有大不如後人讀史者之所想象。”



當時有個“元以寬失天下”的說法,上至朱元璋,下至劉基、宋濂、葉子奇,都對元朝的政治“寬”有表述。 《明太祖寶訓》: 帝曰:“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

元朝的“寬”實際上是元朝統治者對中原統治的混亂,作為一個少數遊牧民族統治中原缺乏有效的手段,元朝雖然漢化但是並不徹底,所以元朝的統治和歷代王朝是不一樣的。元朝一直沒有能力建立一箇中原王朝那樣的高效有力的行政系統 。



元朝征伐是充滿殘暴的,滅金滅夏,屠城屠殺,整個北方被蒙古鐵騎踐踏,寸草難生,民不聊生。蒙古人眼裡只有大草原,根本不瞭解農牧文明。要不是耶律楚材,漢人就會被殺光,中原就會變成蒙古人的大草原了。元順帝時期,各地開始出現農民起義,丞相伯顏居然提出一個建議,殺光張王劉李四大姓的漢人,自然就沒有叛亂了。



元朝是蒙古貴族的統治,漢人受歧視的,知識分子更是邊緣化,永遠進不了核心。元朝保留自己的個性,遊牧民族的習氣很難改變。 元朝立國以後,落後遊牧民族統治發達的中原是個大難題,寧可從中亞西亞調人,也不會重用漢人,粗放式管理,鬆散而開放,始終缺乏漢人的細緻化管理。



首先是刑法上上寬鬆,寬刑慎法。

宋濂、王褘主修的《元史·刑法志》: 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緩弛而不知檢也。 元世祖忽必烈談刑法: 人命至重,悔將何及,朕實哀矜。 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對再三,果實而後罪之。

明人官修的《元史·刑法志》的評價是: 蓋古者以墨、劓、剕、宮、大辟為五刑,後世除肉刑,乃以笞、杖、徒、流、死備五刑之數。元因之,更用輕典,蓋亦仁矣。

元代統治者喜歡錶現寬仁慈厚傾向於“風俗統治”,所以法律和政策都帶有很大隨意性,民間有“一緊二慢三休”(《太平策》)之謠,這樣反而刺激了元朝的經濟發展。

美國著名學者傑克·威澤弗德說:“忽必烈汗的政府確保地主的財產所有權,降低賦稅,修建道路、改善交通。為了進一步收攬民心,蒙古人減少了宋朝嚴酷的刑律。他們減少了中國近一半的罪名數量,從兩百三十三條減少為一百三十五條。即使對保留下來的罪名,忽必烈汗也很少允許使用死刑。他在位三十四年,有四個年份沒有死刑記錄。死刑數量最高的年份是在1283年,共兩百七十八例。最低的是在1263年,僅七例,四個年份沒有死刑記錄,可能是因為那幾年根本不存在死刑的刑罰。在忽必烈三十多年的統治中,共有不到兩千五百名罪犯被處死,每年的死刑數大大少於現代國家,如中國或美國。”



第二個特點是輕徭薄賦。

元末明初學者葉子奇說:“元朝自世祖(忽必烈)混一之後,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輕刑薄賦,兵革罕用;生者有養,死者有葬;行旅萬里,宿泊如家,誠所謂盛也亦!”

明人于慎行《谷山筆麈》卷12《賦幣》條雲:“元平江南, 政令疏闊, 賦稅寬簡。其民止輸地稅, 他無徵發。” 清朝潘耒在《送湯公潛菴巡撫江南序》中寫道:“元有天下, 令田稅無過三升, 吳民大樂業, 元統、至元之間, 吳中富盛聞天下。”

明朝人李開先則在《西野春遊詞序》說:“元不戍邊,賦稅輕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詠作。”



談遷在《國榷》中記載,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二月癸酉中引朱國楨話曰: 又其時賦稅甚輕,徭役極省,侈汰狂惑,釀成臃腫之勢,於是群盜疊起,幾遍天下。

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也承認:“如予者父母,生於元初定天下之時,彼時法度嚴明,使愚頑畏威懷德,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在民則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各安其生,惠莫大焉。”“元主中國,殆將百年,其初君臣樸厚,政事簡略,與民休息,時號小康。”

元朝的統治南北方是不一樣的,北方殘酷,南方寬鬆。北方蒙古王公貴族圈佔民田為牧場的情況相當嚴重的。忽必烈時,東平人趙天麟上疏說:“今王公大人之家,或佔民田,近於千頃,不耕不稼,謂之草場,專放孳畜。”江南卻是很少有這種情況發生,導致地方豪族地主發展壯大,商貿發達,地方富裕。



明朝懷念元朝一般都是江南知識分子。 元朝蒙古遊牧民族的落後性,政治眼光始終是大草原,根本就沒有完整的社會治理體系,始終處於比較混亂的狀態,過於自信,認為沒有一個民族能挑戰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蒙古貴族們根本就沒有放在眼裡,忙著爭皇權。 所以葉子奇談元末大亂時說: 是時。天下承平已久。法度寬縱。人物貧富不均。多樂從亂。

未泯双瞳
2019-05-21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元朝有的只是暴虐,“寬仁”不過是高級黑,或者是朱元璋治理天下實施苛政的輿論戰罷了。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元朝有的只是暴虐,“寬仁”不過是高級黑,或者是朱元璋治理天下實施苛政的輿論戰罷了。

元朝幾戶共用一把菜刀是寬嗎?還有,大家知道連坐制度不是開始於元朝,但是連坐保甲在元朝得到了創新。漢人十戶為一保,保長是內定的,只能是蒙古人幹保長。保裡頭的財產和女人歸保長支配。誰家娶媳婦,初夜權是保長的。漢人敢怒不敢言,只能偷偷把投胎嬰兒摔死。周作人先生在《談龍集》中《初夜權》篇的序言中對此有詳盡的描述。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元朝有的只是暴虐,“寬仁”不過是高級黑,或者是朱元璋治理天下實施苛政的輿論戰罷了。

元朝幾戶共用一把菜刀是寬嗎?還有,大家知道連坐制度不是開始於元朝,但是連坐保甲在元朝得到了創新。漢人十戶為一保,保長是內定的,只能是蒙古人幹保長。保裡頭的財產和女人歸保長支配。誰家娶媳婦,初夜權是保長的。漢人敢怒不敢言,只能偷偷把投胎嬰兒摔死。周作人先生在《談龍集》中《初夜權》篇的序言中對此有詳盡的描述。

元法規定,漢人殺了蒙古人要償命的。反過來,蒙古人殺了漢人,給點賠償就行了,而且賠償最多不能高於一頭牛的價值,人命只值一頭牛的“仁”從何說起呢?

由此看來,朱元璋說的元朝寬仁,還真的讓人費解。

如果說深究元朝失去天下的原因的話,首先是蒙古人採取了敵視漢人的政策,實行登記管理,把蒙古人定位一等人,漢人在色目人之下。沒有讓蒙古人很快融入漢族人的文化生活是元朝統治者的一大敗筆。

其次就是廢除科舉制,人才選拔靠血統論。世襲才是選官員的唯一途徑,只有蒙古人可以順理成章當官,而所謂“推舉“只是遮羞布,根本不能公平和公正。漢人要想通過功名來報效國家,光宗耀祖簡直比登天都難。一個有志向的漢人,沒有正常渠道上進,只能自暴自棄或鋌而走險。

這點滿族人做得就好多了,康熙皇帝尊孔,精通漢文化,甚至聲稱自己是漢人。重用漢人中的文人學士,吸引漢族人才進京做官。從祖大壽,洪承疇,袁崇煥到李鴻章,左宗棠和曾國藩,無不為清朝的打天下左天下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還有一點是元朝的懶政敗了家。元朝失去天下,沒有“仁“之說。如果說“寬”的話,倒是有一點,那就是元朝的遊牧民族習慣了居無定所的遊牧生活,對於管理天下沒有興趣,更沒有研究商鞅先生的愚民和御民之術,胡服騎射,夜夜笙歌讓他們樂此不疲。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元朝有的只是暴虐,“寬仁”不過是高級黑,或者是朱元璋治理天下實施苛政的輿論戰罷了。

元朝幾戶共用一把菜刀是寬嗎?還有,大家知道連坐制度不是開始於元朝,但是連坐保甲在元朝得到了創新。漢人十戶為一保,保長是內定的,只能是蒙古人幹保長。保裡頭的財產和女人歸保長支配。誰家娶媳婦,初夜權是保長的。漢人敢怒不敢言,只能偷偷把投胎嬰兒摔死。周作人先生在《談龍集》中《初夜權》篇的序言中對此有詳盡的描述。

元法規定,漢人殺了蒙古人要償命的。反過來,蒙古人殺了漢人,給點賠償就行了,而且賠償最多不能高於一頭牛的價值,人命只值一頭牛的“仁”從何說起呢?

由此看來,朱元璋說的元朝寬仁,還真的讓人費解。

如果說深究元朝失去天下的原因的話,首先是蒙古人採取了敵視漢人的政策,實行登記管理,把蒙古人定位一等人,漢人在色目人之下。沒有讓蒙古人很快融入漢族人的文化生活是元朝統治者的一大敗筆。

其次就是廢除科舉制,人才選拔靠血統論。世襲才是選官員的唯一途徑,只有蒙古人可以順理成章當官,而所謂“推舉“只是遮羞布,根本不能公平和公正。漢人要想通過功名來報效國家,光宗耀祖簡直比登天都難。一個有志向的漢人,沒有正常渠道上進,只能自暴自棄或鋌而走險。

這點滿族人做得就好多了,康熙皇帝尊孔,精通漢文化,甚至聲稱自己是漢人。重用漢人中的文人學士,吸引漢族人才進京做官。從祖大壽,洪承疇,袁崇煥到李鴻章,左宗棠和曾國藩,無不為清朝的打天下左天下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還有一點是元朝的懶政敗了家。元朝失去天下,沒有“仁“之說。如果說“寬”的話,倒是有一點,那就是元朝的遊牧民族習慣了居無定所的遊牧生活,對於管理天下沒有興趣,更沒有研究商鞅先生的愚民和御民之術,胡服騎射,夜夜笙歌讓他們樂此不疲。

元朝沒有有效實行中央集權制度,法令不出大都。財政收入被層層截留,不能上繳到國庫,國庫空虛,官員富得流油,百姓飢寒交迫,民怨沸騰。基層政府官員都是被流氓惡棍和家族集團把持。家法代替國法,私法代替公法。冤假錯案頻出,人民伸冤無門,多少人比竇娥還冤。而那麼多年,從未見元朝統治者有一次掃黑除惡。

元朝還“寬”在上層建築的重大失誤。在對漢人欺壓剝削的同時,意識形態卻相對寬了多。好多上進無門的漢族文人,通過文學作品映射元朝統治,煽動不滿情緒,卻沒有人管管這事。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元朝的權威和形象,挑起漢蒙矛盾,動搖了元朝統治根基。

總的來說,寬也好,嚴也罷,仁才是基本國策。國家安定,國富民強才是根本。離開了這個根本,寬嚴都不能長治久安。要不然眉山的歪脖子樹也不會成為朱由檢的歸宿,洪武有知,不知道作何感想?

濂泉庶士
2019-08-11

中國曆次農民起義主要都是專制王朝下官宦權貴階層的利益擴張導致底層百姓生活無法維繫引起的。

專制王朝下的刑法寬仁既對民眾,也對官宦,這使得官宦權貴階層的利益擴張更加為所欲為,老百姓生活只會更加雪上加霜!只看到元朝刑法寬仁,卻看不到因寬仁造成官宦權貴階層利益擴張更加猖狂、腐敗,引起對百姓更加苛刻,是不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恐怕也是朱元璋登基大統後對官員異常苛刻,對腐敗深惡痛絕的原因之一吧?

真正長治久安的社會需要寬以待民,嚴以待官,而專制王朝體制下的國家需要官宦權貴來管理維繫,在人民連話語權都沒有的王朝下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中國朝代往往在朝代初期人民能安居樂業,到了後期卻民不聊生,所以才會不斷更迭!

我们爱历史
2019-06-19

身為一位在元朝廢墟上扛起江山的鐵腕帝王,明太祖朱元璋“元以寬仁失天下”的論調,也叫好些歷史票友們連呼不懂:你原本就是元朝治下的草根,還被元末暴政害得家破人亡,走投無路才走上造反路。怎麼坐上了龍椅,反而誇獎元朝“寬仁”呢?

身為一位在元朝廢墟上扛起江山的鐵腕帝王,明太祖朱元璋“元以寬仁失天下”的論調,也叫好些歷史票友們連呼不懂:你原本就是元朝治下的草根,還被元末暴政害得家破人亡,走投無路才走上造反路。怎麼坐上了龍椅,反而誇獎元朝“寬仁”呢?

是不是朱元璋忘本?那就看看朱元璋說元朝“寬仁”的原話,究竟是咋說的。

這話,出自《明太祖寶訓》:“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那哪裡是誇獎元朝“寬仁”?分明就是批評元朝太“寬縱”。

而且元朝這毛病,可不止是朱元璋批過。比如親筆記載了許多元朝腐敗猛料的元末文學家葉子奇,早就一針見血“法度寬縱,人物貧富不均,多樂從亂。”明朝開國頂級智囊劉伯溫,也在朱元璋面前一聲怒批:“宋元以來,寬縱日久。當使紀綱振肅,而後惠政可施也。”不把元朝這“寬仁”毛病改了,咱這大明朝,十有八九也要短命!

所以,朱元璋這聲“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哪裡是在誇元朝?分明就是多麼痛苦的領悟:元王朝敗家丟國,致命一條毛病就是“寬縱”,確切說,是對貪汙腐敗的縱容!

而在這事上,元朝究竟有多“寬仁”?不到一個世紀的國祚,簡直寬的沒邊。

自從滅亡南宋後,元朝建立了空前龐大的版圖,但對這個“超級大國”的管理,卻是嚴重的粗線條:國家的各級高層職位,幾乎全是權貴壟斷,管他阿貓阿狗,只要生得好,就是高官厚祿在手。基層的各級崗位?嫌麻煩的元王朝,連科舉制都一股腦廢除,常選地方小吏充任官員。就這麼簡單粗暴,搭起行政班子。

身為一位在元朝廢墟上扛起江山的鐵腕帝王,明太祖朱元璋“元以寬仁失天下”的論調,也叫好些歷史票友們連呼不懂:你原本就是元朝治下的草根,還被元末暴政害得家破人亡,走投無路才走上造反路。怎麼坐上了龍椅,反而誇獎元朝“寬仁”呢?

是不是朱元璋忘本?那就看看朱元璋說元朝“寬仁”的原話,究竟是咋說的。

這話,出自《明太祖寶訓》:“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那哪裡是誇獎元朝“寬仁”?分明就是批評元朝太“寬縱”。

而且元朝這毛病,可不止是朱元璋批過。比如親筆記載了許多元朝腐敗猛料的元末文學家葉子奇,早就一針見血“法度寬縱,人物貧富不均,多樂從亂。”明朝開國頂級智囊劉伯溫,也在朱元璋面前一聲怒批:“宋元以來,寬縱日久。當使紀綱振肅,而後惠政可施也。”不把元朝這“寬仁”毛病改了,咱這大明朝,十有八九也要短命!

所以,朱元璋這聲“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哪裡是在誇元朝?分明就是多麼痛苦的領悟:元王朝敗家丟國,致命一條毛病就是“寬縱”,確切說,是對貪汙腐敗的縱容!

而在這事上,元朝究竟有多“寬仁”?不到一個世紀的國祚,簡直寬的沒邊。

自從滅亡南宋後,元朝建立了空前龐大的版圖,但對這個“超級大國”的管理,卻是嚴重的粗線條:國家的各級高層職位,幾乎全是權貴壟斷,管他阿貓阿狗,只要生得好,就是高官厚祿在手。基層的各級崗位?嫌麻煩的元王朝,連科舉制都一股腦廢除,常選地方小吏充任官員。就這麼簡單粗暴,搭起行政班子。

這“簡單粗暴”的後果,也是相當嚴重,首先是犯錯沒成本,高級官員犯再大的錯,哪怕摟錢挖國家牆角,一論關係都是自家人,打個哈哈就翻過去。比如元初的幾任丞相阿合馬與桑哥,都是撈錢的好手,連國家官職都敢明碼標價賣。桑哥家裡被查出大批珍寶後,還大大咧咧說“都是各地長官送我的”。就這一類拿著國家權力當買賣的貪貨,“一代聖君”元世祖竟都拿著當寶貝寵,還給桑哥題寫了“王公輔政之碑”,叫這個大貪官,享受了一把清官廉臣的待遇。

如此上樑不正,元朝的腐敗,自然從開國就亂七八糟。甚至跟後面的“重臣”比,桑哥之流竟還算是良心人物。元朝中後期的燕鐵木爾和伯顏等重臣,家產全都摟到數不清楚。元朝亡國前夜的重臣搠思監,竟然還帶頭印製偽鈔,從中謀取暴利。這些國家蛀蟲們,各個“自藩王戚里,皆遺賂之。”但就算挖空國家又如何?元朝“寬仁”啊,等“挖”得大元朝搖搖欲墜了,家屬們輕鬆打個包袱,拍屁股就跑到草原去。

身為一位在元朝廢墟上扛起江山的鐵腕帝王,明太祖朱元璋“元以寬仁失天下”的論調,也叫好些歷史票友們連呼不懂:你原本就是元朝治下的草根,還被元末暴政害得家破人亡,走投無路才走上造反路。怎麼坐上了龍椅,反而誇獎元朝“寬仁”呢?

是不是朱元璋忘本?那就看看朱元璋說元朝“寬仁”的原話,究竟是咋說的。

這話,出自《明太祖寶訓》:“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那哪裡是誇獎元朝“寬仁”?分明就是批評元朝太“寬縱”。

而且元朝這毛病,可不止是朱元璋批過。比如親筆記載了許多元朝腐敗猛料的元末文學家葉子奇,早就一針見血“法度寬縱,人物貧富不均,多樂從亂。”明朝開國頂級智囊劉伯溫,也在朱元璋面前一聲怒批:“宋元以來,寬縱日久。當使紀綱振肅,而後惠政可施也。”不把元朝這“寬仁”毛病改了,咱這大明朝,十有八九也要短命!

所以,朱元璋這聲“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哪裡是在誇元朝?分明就是多麼痛苦的領悟:元王朝敗家丟國,致命一條毛病就是“寬縱”,確切說,是對貪汙腐敗的縱容!

而在這事上,元朝究竟有多“寬仁”?不到一個世紀的國祚,簡直寬的沒邊。

自從滅亡南宋後,元朝建立了空前龐大的版圖,但對這個“超級大國”的管理,卻是嚴重的粗線條:國家的各級高層職位,幾乎全是權貴壟斷,管他阿貓阿狗,只要生得好,就是高官厚祿在手。基層的各級崗位?嫌麻煩的元王朝,連科舉制都一股腦廢除,常選地方小吏充任官員。就這麼簡單粗暴,搭起行政班子。

這“簡單粗暴”的後果,也是相當嚴重,首先是犯錯沒成本,高級官員犯再大的錯,哪怕摟錢挖國家牆角,一論關係都是自家人,打個哈哈就翻過去。比如元初的幾任丞相阿合馬與桑哥,都是撈錢的好手,連國家官職都敢明碼標價賣。桑哥家裡被查出大批珍寶後,還大大咧咧說“都是各地長官送我的”。就這一類拿著國家權力當買賣的貪貨,“一代聖君”元世祖竟都拿著當寶貝寵,還給桑哥題寫了“王公輔政之碑”,叫這個大貪官,享受了一把清官廉臣的待遇。

如此上樑不正,元朝的腐敗,自然從開國就亂七八糟。甚至跟後面的“重臣”比,桑哥之流竟還算是良心人物。元朝中後期的燕鐵木爾和伯顏等重臣,家產全都摟到數不清楚。元朝亡國前夜的重臣搠思監,竟然還帶頭印製偽鈔,從中謀取暴利。這些國家蛀蟲們,各個“自藩王戚里,皆遺賂之。”但就算挖空國家又如何?元朝“寬仁”啊,等“挖”得大元朝搖搖欲墜了,家屬們輕鬆打個包袱,拍屁股就跑到草原去。

而且由於元朝長期廢科舉,官員選拔講究“實用”,結果就是“下樑”歪的沒譜,地方官員的素質低得嚇人,“江淮行省至重,而省臣竟無一人通文墨者”。省級高官裡竟然是文盲扎堆。州縣更慘不忍睹,簡直是“州縣三四員,字不辯王張”。官員如此糊塗,大權當然被衙門各級小吏掌握。這些升遷無望的吏員們,手裡又是大權在握,當然撒開了胡糟。好些權勢滔天的小吏,竟然能世代把持地方州縣大權,連知府縣令這類“父母官”,都要在他們面前畏畏縮縮,成了為禍一方的惡勢力。

如此“寬仁”下去,元王朝的官府衙門,黑得好似閻王殿。“閻王”(權貴官員)們各個胡吃海塞,“小鬼”(吏員)們撒歡瞎糟。種種齷齪場景,寫於元末的《水滸傳》裡,那些作威作福的蔡京高俅們,外加手眼通天的小吏“及時雨”“神行太保”們,全是生動寫照。根子上,都是拿著老百姓當魚肉宰。也終於“宰”得天下沸反盈天,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大起義,徹底葬送這個“版圖遼闊”的王朝。

而曾在那個苦難年代做過百姓的明太祖朱元璋,當然深知其中弊病。也正是這個“元朝失之於寬”的堅定信念,撐起了他接下來二十年的鐵腕手段:全國建立完備的監察制度,把各級官員權力牢牢監控,零容忍的法律條文,叫貪汙六十兩銀子的蛀蟲,就要付出血的代價。然後就是空前酷烈的“真格”:每年數萬落馬官員被強制勞改,動輒血雨腥風的大案,叫全國官員噤若寒蟬。“系死者數萬人”的反貪風暴,如鋒銳手術刀,狠刮元王朝“寬仁”遺毒。

身為一位在元朝廢墟上扛起江山的鐵腕帝王,明太祖朱元璋“元以寬仁失天下”的論調,也叫好些歷史票友們連呼不懂:你原本就是元朝治下的草根,還被元末暴政害得家破人亡,走投無路才走上造反路。怎麼坐上了龍椅,反而誇獎元朝“寬仁”呢?

是不是朱元璋忘本?那就看看朱元璋說元朝“寬仁”的原話,究竟是咋說的。

這話,出自《明太祖寶訓》:“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那哪裡是誇獎元朝“寬仁”?分明就是批評元朝太“寬縱”。

而且元朝這毛病,可不止是朱元璋批過。比如親筆記載了許多元朝腐敗猛料的元末文學家葉子奇,早就一針見血“法度寬縱,人物貧富不均,多樂從亂。”明朝開國頂級智囊劉伯溫,也在朱元璋面前一聲怒批:“宋元以來,寬縱日久。當使紀綱振肅,而後惠政可施也。”不把元朝這“寬仁”毛病改了,咱這大明朝,十有八九也要短命!

所以,朱元璋這聲“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哪裡是在誇元朝?分明就是多麼痛苦的領悟:元王朝敗家丟國,致命一條毛病就是“寬縱”,確切說,是對貪汙腐敗的縱容!

而在這事上,元朝究竟有多“寬仁”?不到一個世紀的國祚,簡直寬的沒邊。

自從滅亡南宋後,元朝建立了空前龐大的版圖,但對這個“超級大國”的管理,卻是嚴重的粗線條:國家的各級高層職位,幾乎全是權貴壟斷,管他阿貓阿狗,只要生得好,就是高官厚祿在手。基層的各級崗位?嫌麻煩的元王朝,連科舉制都一股腦廢除,常選地方小吏充任官員。就這麼簡單粗暴,搭起行政班子。

這“簡單粗暴”的後果,也是相當嚴重,首先是犯錯沒成本,高級官員犯再大的錯,哪怕摟錢挖國家牆角,一論關係都是自家人,打個哈哈就翻過去。比如元初的幾任丞相阿合馬與桑哥,都是撈錢的好手,連國家官職都敢明碼標價賣。桑哥家裡被查出大批珍寶後,還大大咧咧說“都是各地長官送我的”。就這一類拿著國家權力當買賣的貪貨,“一代聖君”元世祖竟都拿著當寶貝寵,還給桑哥題寫了“王公輔政之碑”,叫這個大貪官,享受了一把清官廉臣的待遇。

如此上樑不正,元朝的腐敗,自然從開國就亂七八糟。甚至跟後面的“重臣”比,桑哥之流竟還算是良心人物。元朝中後期的燕鐵木爾和伯顏等重臣,家產全都摟到數不清楚。元朝亡國前夜的重臣搠思監,竟然還帶頭印製偽鈔,從中謀取暴利。這些國家蛀蟲們,各個“自藩王戚里,皆遺賂之。”但就算挖空國家又如何?元朝“寬仁”啊,等“挖”得大元朝搖搖欲墜了,家屬們輕鬆打個包袱,拍屁股就跑到草原去。

而且由於元朝長期廢科舉,官員選拔講究“實用”,結果就是“下樑”歪的沒譜,地方官員的素質低得嚇人,“江淮行省至重,而省臣竟無一人通文墨者”。省級高官裡竟然是文盲扎堆。州縣更慘不忍睹,簡直是“州縣三四員,字不辯王張”。官員如此糊塗,大權當然被衙門各級小吏掌握。這些升遷無望的吏員們,手裡又是大權在握,當然撒開了胡糟。好些權勢滔天的小吏,竟然能世代把持地方州縣大權,連知府縣令這類“父母官”,都要在他們面前畏畏縮縮,成了為禍一方的惡勢力。

如此“寬仁”下去,元王朝的官府衙門,黑得好似閻王殿。“閻王”(權貴官員)們各個胡吃海塞,“小鬼”(吏員)們撒歡瞎糟。種種齷齪場景,寫於元末的《水滸傳》裡,那些作威作福的蔡京高俅們,外加手眼通天的小吏“及時雨”“神行太保”們,全是生動寫照。根子上,都是拿著老百姓當魚肉宰。也終於“宰”得天下沸反盈天,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大起義,徹底葬送這個“版圖遼闊”的王朝。

而曾在那個苦難年代做過百姓的明太祖朱元璋,當然深知其中弊病。也正是這個“元朝失之於寬”的堅定信念,撐起了他接下來二十年的鐵腕手段:全國建立完備的監察制度,把各級官員權力牢牢監控,零容忍的法律條文,叫貪汙六十兩銀子的蛀蟲,就要付出血的代價。然後就是空前酷烈的“真格”:每年數萬落馬官員被強制勞改,動輒血雨腥風的大案,叫全國官員噤若寒蟬。“系死者數萬人”的反貪風暴,如鋒銳手術刀,狠刮元王朝“寬仁”遺毒。

如此凶殘手段,叫朱元璋背上了“殘暴”惡名,至今常被個別專家嘲諷。但鐵一樣的事實是,大明王朝從此“吏治澄清者百餘年”,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拔地而起。更受益的是國計民生,僅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開國時滿目瘡痍的大明王朝,就已是“宇內富庶”的富強盛世,農業產值甩開宋元數倍,耕地面積超過康乾盛世:這個廉潔高效的王朝,成功開啟中華又一個黃金時代。

所謂“元以寬仁失天下”的論調,對照元亡明興的事實,折射的卻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對腐敗的“寬仁”,是對國家民族的犯罪!

參考資料:《元史》、《明史》、《明實錄》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