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10 個回答
一绿浮芳
2019-03-08

這是不朽的作品,不僅在於文學本身,更在於至高的思想標杆。

出自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岳陽樓:位於湖南嶽陽,下瞰洞庭,前有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因這篇文章更被人熟知。

杜甫有《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

李商隱有《岳陽樓》“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陽樓。”

1046年,應好友巴陵太守滕子京重修岳陽樓之請而創作的一篇散文。

據說範伸淹根據滕子京給的一幅畫而創作,並末親臨。

寫此文,范仲淹已58歲了。在這之前,范仲淹因慶曆改革失敗,屢請出京,任地方閒職。

1 文學性

集中於寫景:凝練明快,四字成句,蕩氣開闔,壯麗雄美。

比如,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視角變幻,遠視俯瞰,“銜”“吞”,岳陽樓之地勢秀傑,氣勢恢宏,便躍然眼前。

“淫雨霏霏...陰風怒號...日星隱耀,山嶽潛形...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春和景明...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風雲變幻,陰晴無常,雨季則是天昏地暗,風雨狂怒,一派陰森恐怖,明媚則是天地一色,碧波粼粼,一派和諧生機。

這是備受推崇的,寥寥數語而景緻無限,可以窺見四季之變,可以領略日月之美。

想象大於寫實,不拘泥一時一物,突出壯美,更突出變化無窮,陰晦明麗皆有,穠豔與生機兼備,又有所暗示,似官場風雲變幻,個人宦海沉浮。寫景帶有憂時傷世的私情,別有匠心。

或未臨其地,恰恰可以不受實物的侷限,可以神思飛揚,想象馳騁。

2 思想性

范仲淹最想說的,是下面這段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看到山水陰晦便“感極而悲”,看到春明景麗便“喜洋洋”,人都是情緒化的感性者,誰也逃不過,

或,“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怎麼理解?

意思:不因外在事物變化而或喜或憂,不因自己遭遇而或悲或樂,心平氣和,淡泊務靜。

這是一種理想化的境界,人格的絕對超脫,沒有外在與自我,只有隨性率意與灑脫,是經歷滄桑與坎坷後的省悟與救贖,卻也是無能為力的逃脫。

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君子謀道不謀食,任道而道遠,憂國憂民,先天下之苦樂,後私人之私情,兼濟天下,為民謀利,才是君子之道!

超然物外與達濟天下是矛盾的,前者是君子所渴望的境界,後者是君子要盡的責任,范仲淹選擇後者,無法效仿古仁者超脫之遺風,就堅守人臣忠君報國之責任。

范仲淹感嘆的是志同道合的人太少了!

這是58歲的范仲淹,歷經仕難後的思考與自勉,也是給同處貶謫的好友滕子京的鼓勵,

年老而不墮志,位卑而不忘憂國!

岳陽樓承載了太多文人墨客的夢想,而范仲淹卻拔高了它的思想境界,

勝在文美,更勝在德高!

三水三心
2019-03-12

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一篇寫景抒情的佳作,同時代人歐陽修稱之為“文正《岳陽樓記》,精切髙古,而歐公猶不以文章許之。然要皆磊磊落落,確實典重,鑿鑿乎如五穀之療飢,與世之圖章繪句、不根事實者,不可同年而語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這篇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其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廣為人們傳誦,幾千年來,都激勵著我們,是我們放佛聽到了跨越時空的錚錚良言!

但要深刻的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還需要做許多的功課。

第一,先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字面意思

字面上來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的是不因為外物而喜,不因為自己而悲。但似乎意思不完整,我們需要採用文言文翻譯常用的“添”字訣,將省略的內容添加進去。那麼,這句話就是“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而高興,不因為自己的得失而悲傷”。但意思很矛盾啊,壞怎麼讓人高興,的怎麼會讓人悲傷呢?

其實,這裡運用到了“互文”的修辭手法,"參互成文,含而見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不因為外物的好、自己的得而高興,不因為外物的壞、自己的失而悲傷)。

但這裡還會有一個疑問,明明是一篇寫景的文章,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呢?這就是我們要說的下兩點:

第二,再看寫作這篇文章的緣由

《岳陽樓記》作為一篇經典的寫景散文,按道理,若果不是親眼所見,親身所感,是不可能寫的出來的。但事實上,范仲淹確實沒有到過岳陽樓,而只是憑藉一幅畫所寫出來的。具體經過是這樣的:

慶曆四年,被貶到嶽州巴陵郡(今湖南嶽陽一帶)的滕子京,重新修葺了岳陽樓,就寫信請范仲淹寫一篇文章,隨信附送了一張畫。范仲淹就藉助這幅畫,通過大量的想象和聯想,寫出了這一篇千古名篇!

可這一點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什麼關係呢?彆著急,繼續往下看:

第三,深刻理解,還需要結合范仲淹和滕子京的人生經歷

其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句自勉和勉勵他人的話,具體來說,就是勉勵自己和滕子京的話。那為什麼要勉勵自己和滕子京呢?

這就要涉及到兩人的人生經歷了——兩人都屢遭貶謫,那個時候,都是失意人

作為北宋的政治家,范仲淹頗有政治理想,於慶曆三年,出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宰相,王安石也曾擔任此職,發起變法,夜以失敗而告終),發起"慶曆新政"。但新政受挫,第二年(慶曆四年)就被貶到鄧州,相當於從正國級降為了正廳級,完全就是“斷崖式”。

與他同病相憐的還有一個人,就是滕子京。滕子京與范仲淹是同科進士,兩人志趣相投,遂成好友。滕子京仕途多舛,屢遭貶謫,從中央官員到地方小官。所以,《岳陽樓記》的開篇就是“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一個“謫”字,包含了多少的心緒!

兩個官場的失敗者、政治理想的失意者,同病相憐,氣息相同。所以,范仲淹寫這一篇文章,就是含蓄規勸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所以,文章中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就是說,我們現在雖遠離朝廷,但還要為國為民擔憂!最後一句,更是直抒胸臆“微斯人,吾誰與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現在,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高告誡滕子京,不要因為修了一座岳陽樓(修得好或者不好),也不要因為自己的地位高還是低(得或者失)而高興或者悲傷,要有更大的境界,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心境之恬淡,境界之宏大,理想之高遠,這,才是這句話背後隱含的更深的含義!
在物慾橫流的當下,我輩自當從“古仁人之心”中,吸取精神的營養,用平常心看待外物,用淡泊心對待名利,用進取心,實現自己的理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淡漠千里1
2019-01-0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范仲淹本人內心志向的表達,也是天下士子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

對於常人來說,這種境界不是想達到就能達到的。人的情緒都是受環境外物影響和控制的,這是人的本性使然。也就是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與人的本性相違背的。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認同並希望達到這種狀態,但在現實生活中卻總是做不到的原因。

世上所有的動物都沒有違背本能的能力,人是唯一例外。因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儘管很難,但對於人來說並非不可能。超越本能、超越禽獸的生存狀態、擺脫天誅地滅的窘境,成為自己的主宰,實現真正屬於“人”的從容自在的理想生活,自古以來就是往聖先賢、士人君子孜孜以求的目標。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這樣的理想呢?《大學》有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身修的前提是正心,正心的前提是誠意,誠意的前提是致知。何以致知?孔子曰:“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生而知之者,聖人也;學而知之者,漸修也;困而知之者,頓悟也。

因此,如果你真的想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命境界的話,對於當下普通人來說“學而時習之”恐怕是最好的路徑了。“文武之道布在方策”,經典就放在那裡,還等什麼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屯元国学文化
2019-03-01

句出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優其君;處江湖之遠,則優其民。

直解:不會因為外在的物質而感到歡喜,不會因為自己的處境命運而感到悲哀。

我們需要把這句話放在歐陽修的整段語境中來理解一下:

原文是: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意思是:哎呀!我曾探求過古時仁人的心境,或者和這些人的行為兩樣的,為什麼呢?(是由於)不因外物好壞,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在江湖上不做官時,就為國君擔憂。他進也憂慮,退也憂愁。既然這樣,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古仁人必定說:“先於天下人的憂去憂,晚於天下人的樂去樂。”呀。唉!不是這種人,我與誰一道歸去呢?

由此看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要做個木頭人,是先與天下人去憂,後於天下人去樂。

這是一種大擔當,更是是一種大境界。

和道家所謂坐忘,和佛家所謂放下其實不是一回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王老师阅读写作
2019-03-20

博大胸襟,哲人境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范仲淹名篇中的名段中的名句,此句運用了互文的手法,翻譯為: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原段文字: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此段中有三個名句,三句之間是一脈相承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現了作者的博大胸襟;“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抒發了作者偉大的政治抱負。

這一段話傳留今天,曾激勵無數仁人志士放下得失,為國為民做出偉大貢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阅读与思维
2019-02-2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不以物喜”這個“物”字可以是財富,也可以是權利,不要以其得到而喜悅,也不要因失去而悲傷,得之不喜,失之不憂,順其自然。“不以己悲” 不要抱怨自己所遇到的困難,不要看到自己的弱點或是失敗而沮喪,樂觀豁達的面對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生活中有驚喜,也有無奈,有得也有失,擁有一顆平常心很重要,也就要求我們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何保持一顆平常心,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因為人是有情感的,《禮記》中寫道:“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也是一種人生境界。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上雲捲雲舒。

泾河长生
2019-01-2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個漢語成語。原意是:不要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或悲。也就是說,人不要因為無意中得到一點好東西或者是利益而高興,也不要因為沒有得到什麼或者是失去了一點利益而傷心難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要人們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一種淡然而寧靜的心態,豁達而開闊的胸懷,也是對人們思想境界的一種要求。

當今的社會是物慾橫流,太有誘惑力了,每個人都應該是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這一切,不要被不屬於自己的物質給迷惑了心智。暫時的失敗或者是不如意沒什麼大不了的,不要悲傷難過,振作起來,好好奮鬥,通過自己的努力,總有成功的時候。人生的起起伏伏,風風雨雨,就得靠自己來改變。人生的路,就得靠自己來走,不要被外在的物質和名利所困。得到了什麼別高興,失去了利益別傷心,凡事都保持一顆淡定的心,看淡得失,懂得知足,人生須當如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豫魏
2019-12-30

不應因為得到的財富和聲譽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不為自己的磨難,人生不盡人意而悲傷。做人要有良好的心態。

擁有一定的財富,社會地位就仗勢欺人,目空一切,對所有不屑一顧,總是高高在上,盛氣凌人,自以為是的姿態並不能代表什麼,只能是自貶身價,對自己沒有什麼好處。

生活裡有些波折,經些磨難很正常,只要有顆堅強的心,頑強支撐下去,不拋棄,不放棄,終能熬出頭,終會達成所願

“將相王候,寧有種乎"。記住,強中更有強中手,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不論環境如何,做好自已,笑對不幸,靠雙手,靠努力,堅持打拼一樣會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莫安排
2019-02-2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按字面意思直譯,就是:不以外物(的變化)而喜,不以自己(的得失)而悲。這簡直就是三顆石頭落水,不通不通又不通矣哉!

其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互文見義。所謂互文見義,即是相關的話語互相補充、互相滲透(好比派遣間諜打入敵人內部)。我們不宜一葉障目,不見森林,而須高瞻遠矚,統籌兼顧。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綜而合之,其義自見:不以外物(的變化)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互文見義,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古詩文裡多得很。比如杜甫的:“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當今常用熟語裡也多有互文見義的,如“南征北戰”,“手忙腳亂”。還有“飯前便後要洗手”中的“飯前便後”,也應按互文見義來理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涵,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已經講得相當清楚。

范文正公說,各色人等觀覽岳陽樓和洞庭湖風光,覽物之情大約有兩種:

第一種:在霪雨霏霏,陰風怒號時節,憂讒畏譏,感極而悲。

第二種,在春和景明時節,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喜氣洋洋。

這兩種人,或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化,或因個人遭遇的得失,從而引發內心情感的或喜或悲。這是:以物喜,以己悲。這其實也正常。這是平常之人的一般表現。

但我們的范文正公不是一般人。他說:真正的仁人君子,不同於上述兩種人,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真正的仁人君子,已經忘掉自己這個小我了,他們胸中裝著的,是天下,是人民。他們心憂天下,心憂萬民。生於憂患,先天下之憂而憂,哪有閒工夫去理會私己的那點小破事。

最後,範先生說,這種真正的仁人君子,少有遇見哦,我好孤獨。

国学解读人生
2019-01-23

大致意蘊是“不因外物(事物、環境)的變化而影響內在情感(喜怒哀樂)的變化,始終持有豁達、平和的心態,追求一種寵辱不驚、笑看人生的超凡脫俗的心境。”

與《菜根譚》記載的“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人做官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 視職位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閒看庭前”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之意;“漫隨天外”則顯示了目光高遠,不似小人一般淺見的博大情懷,一句"雲捲雲舒”又隱含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對事對物,對功名利祿,失之不憂,得之不喜,正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境界。

人須能用物而不為物用,不為物累,但能利物,才能成為無為之大用。人生在世,或得意,或失意,寵辱境界的根本癥結所在,皆是因為有身而來;寵,是得意的總表相。辱,是失意的總代號。當一個人在成名、成功的時候,若非平素具有淡泊名利的真修養,一旦得意,便會欣喜若狂,喜極而泣,自然會有震驚心態,甚至得意忘形。

古今中外,無論是官場、商場,抑或情場,都彷彿人生的劇場,將將悲與喜、得意與失意、榮寵與羞辱看得一清二楚。諸葛亮的一句名言:“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棄,貫四時而不衰,歷坦險而益固。”所謂得意失意皆不忘形,寵辱而不驚,便是此意。

古來聖賢皆寂寞,真名士者自風流。只有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風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