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賞析韓愈的師說?

3 個回答
红色收藏家姜小平
2017-04-11

韓愈《師說》賞析

【作者簡介】

如何賞析韓愈的師說?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為昌黎(今屬河北),故世稱韓昌黎。韓愈自幼勤勉好學,沉潛詩書。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進士。貞元末,官監察御史,因上疏請求減免災民賦稅,貶陽山令。唐憲宗元和年間,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遷刑部侍郎。不久即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穆宗朝,歷官國子監祭酒、京兆尹等,官至吏部侍郎。卒諡“文”,故後世稱韓文公。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如何賞析韓愈的師說?

【註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

[3]受:通“授”。

[4]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其,那,指示代詞。

[7]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師:這裡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8]從而師之:跟隨(他),拜他為老師。師之,既以之為師。

[9]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庸,豈,表示反問的語氣。

[10]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1]師道:從師學習的風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眾人:普通人。

[14]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5]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聰明人更加聰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

[16]惑矣:(真)糊塗啊!

[17]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18]句讀(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通“逗”。

[19]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不”同“否”。此句翻譯時應注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0]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要學習,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遺忘了。

[21]巫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逸周書·大聚》有關於“巫醫”的記載。《論語·季氏》:“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

[22]百工:泛指手工業者。

[23]相若、相似: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則足羞: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感到恥辱。

[25]諛(yú於):奉承、諂媚。

[26]復:恢復。

[27]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裡用前一種意思,相當於士大夫。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齒,原指年齡,也引伸為排列。幼馬每年生一齒,故以齒計馬歲數,也以指人的年齡。古人常依年齡長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階級的傳統偏見。

[28]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語氣詞,起加強反問語氣作用。

[30]聖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麼要有一定的老師呢!

[31]郯(tán談)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北)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

[32]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師,樂師。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

[34]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不必:不一定。

[36]術業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專門的研究。攻:學習,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38]六藝經傳(zhuàn):六藝的經文和傳文。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經:六經本文。傳:註解經典的著作。

[39]不拘於時:指沒有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不受時俗的限制,不以從師學習為恥。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

【補充註釋】

夫庸:哪裡。夫為發語詞

知:管,過問

其(皆出於……):表推測語氣,大概……

歟:語氣助詞,表感嘆

常(聖人無常師):固定的

之徒:這些人

通(習之):普遍,都

如何賞析韓愈的師說?【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始終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出生在我後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就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聰明的人能夠成為聰明人的原因,愚蠢的人能成為愚人的原因,(原因)大概都出在這裡吧?

(人們)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文字,教授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關大道理的)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有的人從師學習,不能解決(大道理的)疑難問題,有的人不向老師學習了;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反而)放棄(不學),我未能看出那種人的高明之處在哪?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聽到有人)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許多人聚(在一塊兒)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麼譏笑),(他們)就說:“那個(人)同那個(人)(指老師和學生)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好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裡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士大夫們認為(是)不值得一提的,現在士大夫們的見識竟反而比不上(他們),可真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同行,(裡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永遠)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樣樣都)比學生賢能,(老師和學生的區別只是)聽到道理有的早有的遲,學問和技藝(各)有(各的)專長,(只是)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紀十七(歲),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他)不受(當時士大夫那種恥於從師的)時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正道,(所以)寫(這篇)《師說》送給他。

【背景】

《師說》是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是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覆和嚴正的駁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並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麼,韓愈為什麼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聽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說他“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裡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儘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主張“文以載道”,並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於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賞析】

《師說》論點鮮明,結構嚴謹,正反對比,事實充分,說理透徹,氣勢磅礴,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文章先從歷史事實(“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職能(“傳道受業解惑”)、學者定會遇到疑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三個方面證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於老師的年長年少,作者認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明確了擇師的標準。接著就從三個方面進行對比,抨擊“恥學於師”的人,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次用人們對自己與對兒子的要求不同來對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為的自相矛盾;最後用“士大夫之族”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錯誤想法,指出這是“師道不復”的真正原因。從後果、行為、心理等方面逐層深入分析,指出了他們在“從師”問題上的不同態度,點明瞭從師學習的重要。作者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擇師標準出發,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的論斷。為了證明這一論斷,作者選擇了孔子的言行來作證。在當時人們的心中,孔子是聖人,聖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說了。而且作者雖只用了廖廖數語,而孔子的言行卻寫得具體,因而很有說服力。這樣,文章以其鮮明的中心、清晰的層次,充分的說理體現了邏輯思維的嚴密。摘自 網易博客

彩云东升
2017-04-11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比較開放的朝代,也是中國國力和軍事較強大的時代,當時社會風氣是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並不推崇儒家思想。而韓愈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張復古祟儒,他的師說就是代表作之一,由於他地位顯貴,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使儒家思想逐步被統治者接受,致使唐代晚期和宋代儒家思想佔據統治地位,社會雖然比較安定,而國防力量則大大消弱,導致南宋晚期漢人已乎滅種。在這裡我不是批評韓愈和儒家思想,而是客觀地分析其造成的亡國史實。

嘻哈路上
2017-04-11

《師說》為韓愈感時而作。當時學風不正,師道不存,作者感慨萬千,故其文多用感嘆句。特別是“輕重相形”的地方,作者每次“相形”之餘,都要感嘆時人之愚。這些感嘆色彩頗濃的句子,亦錯綜變化,毫不凝滯。“聖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皆出於此乎!”這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這是判斷語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與!”這純是感嘆語氣。作者在《師說》之中,為了增強肯定的語氣,表達強烈的感情,還用了反問句。這類句式,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一句,為最有代表性。

魏晉以來師道淪喪,士林之中以相師為恥漸成風習。至唐代中葉,此風愈演愈烈,“為人師者皆笑之。針對士林如此情態,韓愈“奮不顧流俗”,臵“群怪聚罵”於度外,做《師說》,“抗顏為師”,以光復西漢“師道”為己任,這種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勇氣,即使在千載以下的今天,也不能不令人欽佩。

當時與韓愈齊名的柳宗元,是他的有力支持者。《師友箴》曰“不師如之何,吾何以成”;《序》曰“舉世不師,故道益離”。顯然,柳氏對“師道”的理解,與韓氏如出一轍。而且較之其他有識之士的支持,顯得更為有力。再看他把士人對韓氏的“群怪聚罵”比成“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亦可知他對“恥學於師”之風氣,是何等深惡痛絕!韓柳二公在“師道”問題上的看法一致,柳宗元亦是韓愈“師論的同調及其抗顏為師的響應者!

《師說》首段即開宗明義,點出“師”的作用以說明其重要,併為下文闡述“師道”之當復張本。這種高處立、闊處行的開局法,就為全文定下了氣勢恢宏的基調。韓愈將“師”的作用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六個字,表面看來,這三大作用似乎平列,實則不然。韓愈以光復“儒道”自命,他為“師”所概括的三個作用,自然有其特定內涵。所謂“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