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10 個回答
挚滗画畫紅尘
2019-02-26

當初為了穩定吐蕃的邊境關係,唐太宗腦子一熱就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錦衣玉食的公主要嫁窮鄉僻壤的地方,心裡實在不爽,就帶著唐朝的科技、文學典籍、醫藥書籍等當嫁妝一起過去了,松贊干布是一位雄主,心裡算盤打的就是這個。而文成公主的這些嫁妝等於把唐朝的文明送給落後吐蕃。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強盛的吐蕃

吐蕃在松贊干布領導下窮兵黷武,實力直逼大唐。吐蕃人士有野心的。670年,吐蕃舉兵進攻大唐帝國的邊境,西域四個鎮全面失陷。唐朝名將薛仁貴率兵應戰,想以此左右西域的局面,然後再驅兵入侵吐蕃部落。不想到吐蕃兵力極為強悍,薛仁貴全軍覆沒,只剩下他和少數將來潰逃,而這次的戰役也是薛仁貴一生中的最大的汙點,也證明了吐蕃的實力。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古人云“好戰必亡”,此時的吐蕃兵強馬壯,完全不拿大唐當一回事。古人誠不欺我,如果吐蕃人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他們就不會因此沒落。


吐蕃衰敗的原因有四點:

國力不足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吐蕃當時是連年征戰,四面樹敵,與周邊國家不停的交鋒。北邊戰回鶻、東面打唐朝、南部徵印度、西方懟阿拉伯。吐蕃國力再強,也強不過大唐,唐朝也只敢同三個勢力對打,可吐蕃同時面對四個國家,在國家經濟與人口上註定無法承受這樣的損耗。後來在四川維州的一次戰役中,被唐軍打敗,死傷十萬精銳,從此吐蕃一蹶不振。

佛教影響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佛教傳入吐蕃也是影響戰鬥力的一個重大因素,原來凶狠強悍的吐蕃士兵經過佛教文化的薰陶後成了一心向善的佛教徒,更有大量的男青年進入寺廟出家,這樣的行為導致了國家的人口數量急劇下降。且佛教在吐蕃的崇高地位也阻礙了科技的發展。

奴隸反抗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吐蕃常年戰爭,四處擄掠人口,導致其成為了奴隸制國家。而奴隸數量更是多餘本國人口的五倍,數量驚人的奴隸產生了吐蕃人的懶惰行為,並且奴隸太多不好控制容易發生叛亂。公元847年,張議潮帶領奴隸發動起義,光復隴右十一州獻於大唐,至此之後吐蕃四分五裂,再不復從前的強盛。

自然因素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公元八世紀中葉的氣候非常利於農作物的生長,這時的氣候屬於溫和期,這樣的氣候讓唐朝和吐蕃都是五穀豐登,百姓糧食充足。但好景不長,安史之亂後溫和期不在,氣溫下降,幸運的是唐朝地處平原,農業影響不大,可吐蕃屬於高原環境,生長在高海拔的農作物對於低氣溫就是一場災難。草料枯萎、農作物減產,導致牛羊沒有草料而死,百姓沒有糧食只能捱餓,國家經濟低迷,戰鬥力不復存在。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以上總總原因是導致吐蕃滅亡的關鍵,歷史中總有一些文明如流星劃過長空,但一瞬即滅,唯有中華歷史長存與世,這是我們足以驕傲的資本。


我是紅塵,以上內容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批評,您的每個關注和點贊都是紅塵的動力,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在下十分感謝。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2019-12-15

這個五千字的長回答,只能向您揭示吐蕃王朝崩潰的一角。這個綿延二百多年,一度強大如斯的帝國,之所以會迅速覆滅,有著及其深刻的內在因素。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吐蕃王朝在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中算得上一個特例!

說真的,在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中,能夠稱得上王朝的少之又少,但吐蕃王朝顯然足以傲然在列。

一方面,它存在的時間足夠的長,從公元638年(唐貞觀十二年)八月間,松贊干布統治下的吐蕃王朝第一次在鬆州(今松潘)城下和唐朝比劃過一次後,直到公元842年,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被刺身亡,吐蕃王朝崩潰止,二百多年的時間裡,吐蕃一直都是東亞、西亞結合部地區,最重要的政治勢力。

另一方面,在和很對年代綿長但沒有多少存在的小國家相比,吐蕃王朝可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龐然大物。

其疆域最大時,東方基本上與唐朝以隴山(六盤山)為界,河西走廊和攏右均被其鯨吞;

北部一直延伸到寧夏的賀蘭山麓,與唐朝為爭奪靈州(今寧夏吳忠市)進行過連番血戰,甚至一度染指鄂爾多斯高原;

東南方向則收南詔(今大理)為屬國,賜號“贊普鍾”(贊普之弟),並攻下劍南的維州(今理縣),時時威脅成都平原的安全;

版圖西部,除了將唐朝在西域地區,以安西四鎮為代表的羈縻州統治徹底瓦解後,還向中亞地區拓展,盡收當年唐朝的屬國,與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長期抗衡。在阿拉伯史料中,“吐蕃可汗”“吐蕃國王”是令其非常頭疼的存在。

帝國正南方,雖然喜馬拉雅山脈是種天然阻隔,溼熱的印度次大陸氣候也不適合藏族生存,但史料記載,吐蕃依舊至少兩次派軍隊染指中天竺,爆錘當地國家於恆河岸邊立鐵柱標示領土邊界。

難怪唐史記述,其領土“盡據象雄、党項及諸羌之地,東接涼、鬆、茂等州,南臨天竺,西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里,諸胡之盛,莫與為比。”

這足以看出,吐蕃在其國力鼎盛期間,疆域扶搖萬里,東攻大唐、西拒大食,在亞洲地區堪稱鼎足而三。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但就像題主所問,這樣一個實力強橫的大帝國究竟是如何崩潰的呢?

想要說明這個問題,需要從國內、國外兩個層面來分析解讀。

先來說國際形勢,在版圖的東方,吐蕃和唐朝二百年的交往史上,見諸史端的戰役多達一百九十多次,可謂無年不役。

公允的說,吐蕃強勢期內確實把唐朝揍得夠嗆,在差不多一百年的時間裡,將大唐按在地上反覆摩擦,大概也就只有吐蕃能夠做到了。

以至於,每到秋季邊境唐將都要大面積焚燒草原,以增加吐蕃騎兵補給壓力的辦法來削弱吐蕃的進攻,史稱“秋防”。

但縱觀兩國的交戰史,吐蕃之所以能夠佔據壓倒性的戰場優勢,除了自然地理和兵種上的優勢外,還有賴於安史之亂對唐朝的巨大消耗,是唐朝自己沒玩好,被安祿山折了老腰,也怨不得別人。

其實,從唐太宗時的鬆州之戰開始,直到玄宗天寶年間,唐蕃兩國基本處於均勢,吐蕃並沒有取得絕對的戰略優勢地位。

雖然吐蕃軍神論欽陵確實很能打,平生未嘗一敗,在“大非川、承鳳嶺、虎山”等地痛擊唐軍,數十萬唐軍戰歿,唐史記載:“(唐軍)屍骸高與天齊”

但對於唐朝這種體量巨大的國家來說,一城一地之敗並不足以讓其傷筋動骨。這一點從唐早期,西域安西四鎮率廢屢建便可見一端,唐朝並不是全無還手之力,武后朝唐將王孝傑、婁師德、黑齒常之都曾讓吐蕃軍隊吃過很多苦頭。

尤其是玄宗即位後,開元盛世讓唐朝的國力急速提高,在與吐蕃的邊境戰爭中也開始扳回一城,高仙芝、封長青、哥舒翰多有勝績,尤其是哥舒翰硬拔石堡城的戰例,足以說明天寶初年,唐朝已在河西九曲之地居於強勢。

之所以回溯這些戰例,並不是為了證明唐軍有多牛逼,只是為了說明唐朝的戰爭潛力和國家韌性,這將是中晚唐時期,唐朝唯一能夠依仗的優勢。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但安史之亂的爆發逆轉了兩國之間的態勢,之後唐朝只有躺在地上捱揍的份兒了。

但唐庭朝野也沒閒著,他們也在時時刻刻琢磨如何削弱吐蕃的戰略強勢地位。德宗朝大臣李泌,便給皇帝獻上了一條“北和回紇,南通南詔,西結大食、天竺,如此,則吐蕃自困”的妙計。

難能可貴的是,居於中原的李泌,居然能夠準確的判斷黑衣大食的實力,並清楚的認識到大食和吐蕃的國家矛盾,他對德宗說道:“大食在西域為最強,自蔥嶺盡西海,地幾半天下,與天竺皆慕中國,代與吐蕃為仇,臣故知其可招也。”

由此可見,統一戰線並不是只有本朝用的順溜,每個成熟的政治家都深諳此道。

當然,我們現在已經沒法知道,這個戰略聯盟究竟是如何洽談和協調的。但這個戰略計劃實施後,尤其是唐、回紇和親後,回紇確實開始在西域和吐蕃死磕,而南詔國也如願脫離了吐蕃的控制,重新成了唐朝的盟友。

從此後,雖然唐蕃交手,吐蕃依舊處於進攻者的優勢地位,但向關中拓展的態勢,不論是強度還是烈度都開始逐漸削弱。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公允的說,雖然吐蕃東擋大唐、西拒大食、北抗回紇、南迫南詔確實很豪邁,但雙拳難敵四手,再好的身板也架不住一群餓狼上來撕咬,再說了吐蕃的身板也沒那麼好。

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始終都是吐蕃王朝的硬傷,當吐蕃疆域急速擴張之後,吐蕃軍隊中出現了大量的僕從部隊。這些僕從部隊自稱“溫末”,由唐人、吐谷渾、白蘭羌等民族組成,甚至還包括一部分吐蕃藏族,人數多達數十萬。在長期協作的過程中,各種族放棄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族群觀念,開始以“溫末”族群自居。

“溫末”的形成足以說明兩個問題:

首先,吐蕃軍力已經捉襟見肘,藏族士兵不足以支撐其國家迅速的擴張,不得不以其他民族士兵進行補充,以解決一些低等級的軍政工作。

除了軍中僕從部隊“溫末”外,公元801年(貞元十七年),唐蕃西川之戰(渡瀘之役)中,被唐軍俘獲的吐蕃俘虜中,就有“黑衣大食等兵”

這說明吐蕃和大食在中亞確有戰爭,被俘的大食士兵被押解到川西軍中繼續服役。由此也可以看出,吐蕃軍隊人力資源匱乏的狀況。

另外,這些自稱“溫末”的族群並沒有很好的融入吐蕃社會

雖然“溫末”其中不乏吐蕃人,但顯然這些人處於吐蕃社會最底層,並不完全認同吐蕃社會的統治。

這也正是,吐蕃王朝崩潰後,國家控制能力減弱,席捲全藏的庶民大暴動會在邊境“溫末”中爆發的根本原因。

綜上所述,從外部環境上說,吐蕃是被唐朝、黑衣大食、回紇、南詔拖垮的。

當然了,上述四個國家都和吐蕃有國家結構性的矛盾,因此,李泌的合縱連橫之計,才是不折不扣、堂堂正正幾乎無解的陽謀。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那麼,吐蕃國內的形勢,又是如何一步步推著這個龐大帝國走向懸崖的呢?

首先,吐蕃國內一直都沒有很好解決王權和地方勢力之間的關係,或者換句話說,地方勢力集團權勢過重一直都是吐蕃王權的隱憂。

即便強如松贊干布,也不得不在其任內用大量的時間巡遊四方,處理國內各地的矛盾和政務,更不用說其他後代贊普了。

在吐蕃王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上,多位贊普無端死於非命,便能清楚的看到其國內政治鬥爭熾烈的端倪。每當政治矛盾不可調和,總有豪族大臣謀圖以處理掉贊普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足以看出地方豪強勢力聯合興風作浪的威力。

而吐蕃的政治體制恰恰是建立在王權和地方勢力聯合的基礎之上,王權不可能脫離所有地方豪門的支持獨立存在,因而地方豪門勢力不過是興替而已,並不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漸式微。

更為嚴重的是,吐蕃的地方勢力不但擁有廣袤的封地,可以世襲罔替,而且在封地上還有相對獨立私人武裝。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貴族子弟掌握了吐蕃邊境軍隊的指揮權。

這導致,憑軍功謀圖朝中更重要的地位和通過戰爭掠奪為家族獲得人口、財物資源成了一天可以通天的金光大道。

吐蕃晚期,以贊普和大論(宰相)為首的國家頂級官僚並不是不清楚,窮兵黷武已經導致國家內部入不敷出、滿目瘡痍,為此吐蕃多次和唐朝會盟談判也是試圖以此來給國家爭取緩一口氣的時間。

但作為邊境將領來說,這無疑與其家族利益和個人利益相悖,因而唐蕃兩國出現了,國家層面使節往來熱絡,和平修睦之言甚囂塵上,而邊境線上依舊刀兵不斷、烽煙四起的怪異現象。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除此之外,吐蕃國內出現了另一個顯著的政治表象,這就是政權和教權之間的聯合變得無比緊密。

說實話,我十分不願意討論涉及宗教的問題,因為總會有人無端和我辯論宗教如何偉大、如何博愛。

宗教在人類社會中的意義是另一個範疇的問題,但我相信所有開明的政治家都不會有意識的推動國家政體走向政教合一的方向,除非他本人就是一個狂熱的宗教信徒。

當政權和教權合二為一後,國家的政治體制一定會固化到僵直的程度,這一點古今中外有很多非常明顯的案例。

很遺憾,吐蕃中晚期的政治也走上了這一迷途,藏傳佛教在桑耶佛諍中,先是鬥敗了原始的苯教,而後又將漢傳佛教的頓悟派(禪宗)摒棄出局,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

之後的贊普開始在吐蕃國內大力弘法,相繼出臺了“七戶養僧”等優待僧伽的制度,規定“作為寺產之民戶及產業,不徵賦稅,不徵搖役,不取租庸、罰金等項”,甚至頒佈了,“凡辱罵僧人者割其舌,以惡意指僧者斷其指,怒視僧人者剜其眼”的律條。

尤其是赤祖德贊(熱巴巾)時期,以娘•定埃增、貝吉雲丹為首的缽闡布(僧相)成了朝廷中一言九鼎的大相,代表著佛教勢力達到了吐蕃國家政治權利的頂點。

雖然,赤祖德贊(熱巴巾)憑藉其任內的“七戶養僧”、“寺院屬民”和“國家供養”(所謂“供養三寶”)三大制度,被後世所有教法史料交口稱讚,得以和松贊干布、赤松德贊並稱為“吐蕃三法王”。

但公允的說,這些全力傾注佛教建設的國家政策,對吐蕃王朝的肌體是有害的。大量青年勞動力出家,以及巨量資金用於寺院建設,使本就岌岌可危的國民經濟更加不堪重負。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在各種勢力訴求之間遊走,並謀圖(王權)利益最大化是不二的法門,既所謂“平衡之道”。絕對不會有哪個君主是坐在一條板凳上,去平衡另一條板凳的事情。

就以松贊干布為例子來說,很多人都天然的認為,他是一個虔誠佛教信徒,因為是他修建了大小昭寺,供奉了釋迦摩尼等身像。

但其實,他在修建大小昭寺的同時,還為另外三位王妃分別修建了寄託信仰的拜堂。

藏文史料記載:“為生育王子,松贊干布又娶象雄妃黎娣緬,弭藥王之女茹妃潔莫尊、堆龍芒地尚論之女芒妃尺江,共娶王妃五人。五妃中的尺尊公主建大昭寺、文成公主建小昭寺外,象雄妃建青浦果巴寺、芒妃尺江建嘎澤寺與扎葉巴寺、弭藥妃潔莫尊倡建的查拉如甫寺。”

這其中,象雄國所在地是苯教的發源地,很難想象象雄妃會信奉佛教,因而象雄妃所建應是苯教寺院無疑。

另外,為了平衡國內的苯教勢力,松贊干布在建設大小昭寺時,特意在昭寺內外繪製苯教題材的壁畫,添加具有苯教意味的宗教符號。

這才是成熟政治家的平衡之道,他本人確實需要通過引入佛教勢力來消弭苯教勢力過大的權重,但在手段上是以春風化雨、不動聲色的妥協姿態完成的。

而不是,憑藉王權的強勢以扶持一方,砸碎另一方的方式來施行。從這一點上來說,他的後世子孫不如乃祖多矣!

赤祖德贊(熱巴巾)“暴力弘法”的結果,不但造成了國家資源的大量消耗(人力也是古代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也讓國內同情苯教的勢力極度牴觸。

感覺被佛教動了奶酪的地方豪門勢力再度聯合起來,趁赤祖德贊巡遊期間喝高了,擰斷了他的脖子,終結了他的性命。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吐蕃三法王壁畫

赤祖德贊被殺後,因其沒有子嗣,其弟被參與謀殺的大臣扶上了王座,這就是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

朗達瑪上臺後,吐蕃國家內部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當他開始大規模推動滅佛後不久,便被刺身亡,據說動手的是一位佛教徒。

之後的事情,就和歷代王朝落日沒有區別了。朗達瑪死後,二子分立,形成了兩個王權政治集團互相攻擊。

隨著席捲藏區全境的庶民大暴動興起,兩個吐蕃王系各自凋零,散落各地形成了一系列地方小政權。其中,便包括著名的古格、拉達克、亞澤、芒域貢塘(今吉隆溝)、拉加里等小王朝,以及青唐(今西寧)的唃廝囉政權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最後,我們回到問題的起點,一個大帝國的崩潰必然是綜合因素造成的,就像自然界的定律“動物不會因為個體的自然死亡,而導致種群滅絕”一樣,大帝國的韌性和自我修復能力也很強。唐朝在歷經安史之亂後,還能步路蹣跚的支撐一百五十多年足以說明這一點。

我們用將近五千字的篇幅,不過是將吐蕃王朝崩潰最明顯的表徵陳述了一下,一定還有很多導致其脆亡細節沒法詳述。

必須要明確一點,歷史是有邏輯性和慣性的,如果吐蕃能夠成功打破李泌的合縱連橫是不是吐蕃就不會滅亡呢?

一定會的,因為這幾個國家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結構性矛盾,既都有向外擴張訴求。

那如果赤祖德贊(熱巴巾)沒有“暴力弘法”或者朗達瑪沒有“滅佛”是不是吐蕃就不會滅亡了呢?

答案還是一樣會滅亡,因為吐蕃當時已經陷入了,對外擴張導致民生凋敝但可以獲取財富和疆域、平衡和籠絡地方豪門的精神需要佛教勢力、興佛耗費的社會成本又需要對外擴張來彌補的死循環。

當時的吐蕃,就像是一架狂奔的馬車,誰都知道狂奔不能持續太久,但狂奔的動力還在,那狂奔就是可以接受的最佳選擇,因為遽然剎車必然導致四分五裂。

這就是歷史的邏輯性和慣性,即便把末代贊普換成松贊干布也不一定能夠逆轉這種局面,就像曾有人假設把崇禎換成朱元璋是不是明朝就不會滅亡了一樣。

當一個國家內部矛盾尖銳到,以刺殺贊普為解決手段的時候,估計就是再英明神武的君主來了,也解決不了問題。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我是赵帅锅
2019-12-20

吐蕃,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又稱之為吐蕃王朝,大家熟知的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吐蕃王朝從公元618年開始興起,到公元728年一度崛起為能夠和大唐帝國爭雄的超級大國,再到公元842年突然覆滅,前後也就兩百來年的時間,卻在歷史上留下來一段絕無僅有的創奇。

今天,我們如果想要了解吐蕃覆滅的原因,那有必要來了解一下吐蕃的基本知識。

眾所周知,吐蕃王朝的核心,就是我們現在的西藏,而西藏又是地處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四周被海拔極高的高山環繞,天寒地凍,空氣中又缺少足夠的氧氣。所以長期以來,西藏地區並不太適合人類居住,生產力水準也非常的低。

當時西藏唯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就是西藏南部雅魯藏布江水系,所衝擊形成的一個個河谷平原地帶,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拉薩地區、日喀則地區、林芝地區和山南地區四大塊,這四大塊,在當時的吐蕃帝國,被叫做“四如”。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從公元6世紀到10世紀,也就是中原帝國的隋唐五代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溫暖期,當時各地的氣溫普遍要比其他時期高2-3度左右。對於寒冷的西藏來說,氣候變暖可以大幅度提高農業產量,而有了充足的糧食後,人口自然也急速擴張。

據統計,當時吐蕃王朝最巔峰時期,人口約300萬,這已經和我們現在拉薩的人口差不了多少,而充足的人口,為吐蕃王國的對外擴張,提供了充足的兵源。與此同時,氣候變暖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拉薩的實力得以提高。

在前面所提到的四如中,日喀則在西邊,林芝在東邊、山南在南邊,拉薩位於正中央,在地勢奇高,交通困難的西藏,如果想要統一這四塊地區,位於中央的拉薩到哪裡都最近,無疑是最具優勢的。但問題是,由於氣候寒冷,生產力有限,拉薩地區的人口和其他地區並沒有多大差別,所以無法有效的征服四方。

但隨著溫暖期的到來,農業產量得到大幅提高,交通也得到改善,位於中央位置的拉薩就越來越優勢突出,大量的人口不斷彙集到拉薩,各地運轉的物資也都需要經過拉薩,從而給拉薩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和兵源。

據統計,在溫暖期,拉薩地區的兵力已經達到十五萬以上,而其他地區卻只有五六萬而已,在這種背景下,西藏逐漸形成了以拉薩為中心的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吐蕃王朝。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在吐蕃王朝建國後,隨著國內的農業產量逐漸無法滿足急劇擴張的人口,自然就不可避免的走向對外擴張。在當時,吐蕃往南是處於熱帶雨林的恆河流域,其軍隊完全無法適應這種地區的作戰,向西是無法翻越的喜馬拉雅山,向東是橫斷山脈,向北則是塔克拉瑪干和可可西里這片綿延幾千裡的無人區。

在這種背景下,吐蕃王朝唯一能夠染指的地區,就是青海、甘肅和寧夏地區,而恰逢當時安史之亂爆發,大唐帝國將西北軍區的將士們抽調到河北平叛,致使大唐西北邊境空虛,吐蕃王朝在此基礎上迅速席捲西北,更是一度殺入長安,成為能夠和大唐帝國爭雄的超級大國。

但隨著中原王朝安史之亂的結束,以及後來藩鎮割據時代的落幕,吐蕃王朝逐漸喪失了對外擴張的基礎,只能再次退回西藏。

與此同時,隨著溫暖期的結束,西藏脆弱的生態環境,使得這裡的農業大幅滑坡,生產力無法得到發展和進步,拉薩與其他地區的優勢開始逐漸喪失,尤其是溫暖的山南地區在人口上相對於拉薩已經開始擁有優勢。在這種背景下,拉薩已經很難再對其他地區形成有效控制,西藏開始陷入割據時代,吐蕃王朝也由此覆滅。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用户104853641393
2019-11-06

其實,這全都有賴於當時的氣候,在隋唐時期全球出現了近百年局部的小暖春現象,尤其在整個青藏高原反應尤為明顯,隨之氣候的變暖,該地區所產的農作物青稞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大限度的豐收,進而造成其人口爆發式增長,有學者曾經估算整個吐蕃王朝,最大疆域時期人口超過一千萬;這個默默無聞幾千年的民族,在獲得了足夠的物質基礎和人口紅利後,開始了向外擴張之路,但由於其自身體質條件的限制,“醉氧症”的制約造成其實際控制區域僅限於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而且在短暫的百年氣候變暖結束後,迅速進入了又一輪小冰河期,直接造成穀類作物大量減產,人口因飢、病減少,況且百年的繁榮也是百年的戰爭,男丁因戰、役大量的死亡,加強了收入、收成進一步的降低;最後,人口和溫飽維持在一個尷尬的平衡狀態,輝煌不復往日進而又成路人罷了

科普大世界
2019-09-03

在歷史上,青藏高原一直被視為蠻荒之地,然而在中國唐朝時期,幾乎和唐朝興起的時間相同,吐蕃王朝忽然神祕地崛起於青藏高原之上,成為這裡幾千年歷史中最強大的政權。

疆域最大的時候,吐蕃東部邊界到大唐長安城不過千里,北面一度兵臨天山北部,東北到甘肅寧夏一帶的賀蘭山,南面越過喜馬拉雅山直達恆河北岸,東南以大理為屬國,西部直達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中部,儼然一個龐大帝國,東面經常跟唐朝打仗還互有勝負,西面也不斷跟阿拉伯帝國交手,對於南面的天竺和北面的一些西域小國,基本上都屬於吊打了。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吐蕃建國於公元618年,滅亡於842年,從松贊干布的父親囊日論贊開始到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 吐蕃王朝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相當於秦始皇一樣的人物,青藏高原各部在他的帶領下凝聚成強大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而且他統一了青藏高原上的錢幣和度量衡等,還創造了文字,使得青藏高原上的各個部落開始融合並出現統一社會的形態。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松贊干布與唐朝採用友好的政策,所以唐太宗還嫁文成公主給松贊干布,並且生長幹部還接受了唐太宗的冊封,然而在松贊干布之後,吐蕃開始與唐朝交惡。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670年,吐蕃滅吐谷渾,又侵入屬於唐朝的西域,675年唐控制西域,687年-689年吐蕃再佔西域,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又復收西域,唐朝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駐唐兵3萬,唐朝長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隴右,但是在唐朝經歷安史之亂後吐蕃又趁機擴張佔領西域多地,直到851年左右唐朝張議潮才又重佔隴右河西北庭,可以說吐蕃曾長期對唐朝形成軍事上的強大壓力。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吐蕃騎兵裝束和武器配備

吐蕃的衰落和滅亡有多種原因,下面簡單表述一下。

1.對外戰爭太頻繁。

吐蕃的衰亡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它長期對外戰爭的結果。不單是對唐朝,吐蕃對周邊國家一直戰爭不斷,9世紀以後,吐蕃開始由盛轉衰,不能再向外擴張。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2.內部矛盾愈演愈烈。

到了八世紀中葉以後,吐蕃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趨激化,王室內部互相爭奪,使吐蕃陷於分裂。吐蕃將領之間又發生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比如吐蕃王朝自朗達瑪死後,其二子沃鬆和永丹各據一方,互爭權位,攻伐不己。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3.地方起義不斷衝擊吐蕃的統治。

中期以後,吐蕃各地都有大規模起義,起義軍中規模較大的有兩支,一支是東北部的隨軍奴隸在河隴地區發動的大暴動,自號“渾末”軍,這個起義軍的主要參加者是河隴地區的吐蕃奴部,除此之外還有受吐蕃奴隸主奴役的党項、回鶻、羌、漢和其他民族。另一支是發生在吐蕃本部的奴隸平民暴動,其從吐蕃東部開始爆發蔓延到吐蕃全境的平民和奴隸大起義,直接導致了吐蕃王國的滅亡。

沅汰
2019-10-05

吐蕃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王朝。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吐蕃地處西陲。《舊唐書*吐蕃傳》說,“吐蕃,在長安之西八千里,本漢西羌之地也。”按照《新唐書*吐蕃》的記載也認為,“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有發羌、唐旄等,然未始與中國通。”

相對於長久以來干擾中原王朝的北方草原民族來說,吐蕃與中原王朝長久以來沒有交往。為什麼吐蕃王朝可以自成一體而不和中原王朝有往來?這也是吐蕃王朝自身的特點造成的。從目前考古成果來看,西藏地區的昌都卡若遺址,以及拉薩的曲貢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生活遺蹟都可以證明在數千年前的西藏地區已經處於農耕文明的狀態。

卡若遺址距今有四千年,相當於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時期,處於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卡若遺址發現了房屋的遺蹟,還有很多石制的生產工具,以及穀物。曲貢遺址的生活時期略晚於卡若遺址時期。曲貢的考古發現顯示當時的西藏人過的是農耕畜牧為主的生活,併兼以狩獵。


下圖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作為禮器使用。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四千年前的西藏人已經過著穩定的定居農耕畜牧生活,並且手工業發達。四千年前的西藏原始社會已經有了發達的經濟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以上說到的這些都是吐蕃王朝所建立的背景,也是吐蕃王朝遠勝於西戎以及匈奴等北方草原民族所建立的王朝的根本原因。按照《新唐書》的記載,吐蕃其俗,“謂強雄曰贊,丈夫曰普,故號君長曰贊普”。吐蕃王朝真正的立國之君是第三十二任贊普,被稱為“囊日論贊”,這是一個尊號。他在位期間擴展勢力奠定基礎,以至於在被貴族中的反對者殺害以後他的兒子能在良好的基礎上征服諸部,真正建立起統一強大的吐蕃王朝。

囊日論贊的兒子,使吐蕃王朝強盛起來君長就是松贊干布。囊日論贊時破唐旄使吐蕃勢力擴展到拉薩河流域,而松贊干布時則征服了白蘭、党項、吐谷渾,使之紛紛臣服。

強大起來的吐蕃能使西域諸國共臣之,於是向東遣使朝覲大唐。早在太宗貞觀八年,松贊干布因為突厥、吐谷渾都得尚公主,所以也遣使齎幣求婚,但唐太宗不許。使者回去說是因為吐谷渾入朝,所以天子不許婚。於是松贊干布率領羊同部一起共擊吐谷渾,逼吐谷渾遠走青海之陰,而吐蕃取吐谷渾貲畜,接著又攻破党項、白蘭連連破之以顯示實力。並且揚言說,“公主不至,我且深入”。貞觀十五年終於聯姻成功。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在唐朝經歷安史之亂由盛轉衰的時期,吐蕃則大力開疆拓土進入鼎盛時期。吐蕃王朝一度東到賀蘭山、秦州、岷江與唐為界。但吐蕃王朝的奴隸制社會屬性並沒有隨著它的強大而有所提升,統治制度的欠缺反倒讓佔領了大片區域的王朝政權負累重重,這是吐蕃王朝最終滅亡的根本原因。白居易的《新樂府》裡寫過,“自雲鄉管本涼原,大曆年中沒落蕃。一落蕃中四十載,遣著皮裘系毛帶。唯許正朝服漢儀,斂衣整巾潛淚垂。誓心密定歸鄉計,不使蕃中妻子知”,這就是當時非常形象的寫照。

吐蕃的滅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為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宗教的內部的鬥爭,對於政權的影響舉足輕重。史載“達磨既死,吐蕃遂大亂”。達磨就是吐蕃的末代贊普,達朗*烏冬贊。《新唐書》說達磨的哥哥棄足德贊在位時已是三十年病不事,委政於大臣,對於中原王朝失去了抵抗能力。兄終弟及傳位給達磨時,達磨嗜酒而好畋獵,凶愎少恩,國政就更混亂了。達磨不喜佛法、摧毀佛教,最後被僧人殺害,從此吐蕃土崩瓦解。

下圖為唐代中期形式圖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历史是什么
2019-09-28

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以後,其後吐蕃又通過近百年的對外戰爭,極大的擴張了吐蕃的疆域。當時的吐蕃成為了歐亞大陸上的六大勢力之一,其餘的五個勢力分佈是大唐、回鶻、大食、羅馬和法蘭克。吐蕃從公元633年到公元842年滅亡,存在了200多年。對於吐蕃的滅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第一,吐蕃統治階層內鬥。

吐蕃的統治者是贊普,贊普和吐蕃的貴族關係一直很微妙。比如當時吐蕃有四大家族,娘氏、韋氏、農氏、蔡邦氏。這些貴族實力很大,但在贊普權勢很大的時候是能夠維持平衡的。可問題在於王朝晚期的時候,這些貴族已經很難控制了。

比如吐蕃晚期的時候贊普常常被殺。牟尼贊普在位一年零九個月被自己的母后蔡邦氏所殺。次子繼位以後,又遭人殺害。

不光吐蕃贊普和貴族有矛盾,這些貴族自身也有紛爭。早期由於吐蕃推行軍事擴張,通過不斷的勝利掩蓋了貴族之間的矛盾。進入晚期以後,這些貴族的矛盾便激化了。為此,他們甚至還兵戎相見。比如擁立奧鬆和擁戴允丹的貴族之間便爆發了戰爭。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第二、宗教衝突不斷。

吐蕃本原來的宗教是苯教,與後來傳入的佛教矛盾很大。由於上層喜歡佛教,很多信佛的官員得到任用,他們在吐蕃國內強行推行。這便與苯教產生了激烈的衝突。比如贊普主持佛教和苯教辯論,最後佛教獲勝,於是贊普禁止苯教的傳播。這使得苯教勢力非常不滿。

當然,佛教本身也不是鐵板一塊。佛教內部還有“頓悟派”和“漸悟派”的爭鬥。這些宗教衝突加劇了吐蕃的分裂,激化了國內各種矛盾。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第三、長期對外戰爭。

吐蕃能夠強大是因為長期推行對外軍事擴張,但是百年的征戰使得吐蕃的國內經濟發展受到很大的破壞。畢竟槍炮一響,黃金萬兩,漢朝衰落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武帝打仗打得太厲害,所以“漢以強亡”。

長期以來,吐蕃靠著以戰養戰,掠奪大唐邊境地區的財富。比如吐蕃攻破了瓜州以後,在當地獲取了大量財寶。

但是我們知道,這種方式很難長期維持的。畢竟經濟才是一個王朝存在的根本。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第四、四面樹敵。

吐蕃雖然很強大,但是他四面樹敵,使得自己陷入孤立,導致了其更快走向滅亡。

公元786年,吐蕃和大食在中亞爭雄。

公元787年,吐蕃藉著會盟之名,劫持了大唐文官武將近千人,並大肆入侵大唐。

公元789年,吐蕃和回鶻爭奪北庭。

公元793年,吐蕃壓迫西山八國,使得西山八國歸順大唐。

公元794年,吐蕃和南詔反目成仇。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史之策
2019-11-14

青藏高原有史以來一直是一片荒蕪之地,由於海拔地勢太高,氣候條件太差。一直是人口稀少環境惡劣,難以成為了富饒之地,也難成為強大政權立足之地。可就是在唐朝時期,幾乎與大唐一同興起的就是立足在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成為了青藏高原幾千年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政權。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公元618年,松贊干布在山南匹播城建立吐蕃國,吐蕃人的祖先是先秦時期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羌人,羌人也是五胡亂華時的主力軍之一。吐蕃王朝曾經是世界非常強大的政權,他東面是我國曆史最強盛的王朝大唐,西邊是當時不可一世的阿拉伯帝國。

大唐和阿拉伯都是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吐蕃夾在兩個大國之間,與兩個國家開戰,絲毫沒有示弱的感覺,還一直是上風狀態。不同於大唐個阿拉伯帝國,他們都佔領的是富饒的農業區和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的地帶。吐蕃在青藏高原如此惡劣的環境,也能發展如此強大實數不易。

可吐蕃王朝的強盛也不過是百多年曆史,吐蕃王朝在歷史光輝轉瞬即逝,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吐蕃的覆滅呢?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首先吐蕃太過於好戰,與周邊國家的戰爭過於頻繁。本來吐蕃就處於氣候條件比較差的青藏高原,加之連年的對外戰爭,他的經濟狀況和糧食收入就減少了很多。戰爭必須要有糧食,有軍餉的支撐,還有人員的投入。所以導致了許多農耕人民的減少和經濟的赤字。

可是其體制也是比較落後的,其擴張的程度過於加快,一度導致了他的重要地帶如青海一帶,都處在手下將領的權利範圍之內。所以吐蕃中央集權的程度很低,導致了許多權力的分散性,造成了許多叛亂的出現。許多的帝王贊普都是死與內鬥的謀殺之中。

而且長年的戰爭導致吐蕃王朝四面受敵,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惡劣,讓吐蕃王朝處於一個經濟文化封閉的狀態。一旦吐蕃內部有了動亂,周邊國家就會來侵犯,大大削弱了吐蕃的實力。吐蕃與周邊國家交惡太深也導致他的綜合國力不斷降低,吐蕃不斷的進行了軍事擴張,引起其他國家的全民進行反抗。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吐蕃是個信佛的國度,吐蕃統治者對百姓的剝削力度非常大。連年的戰爭也導致了百姓的賦稅增加,所以統治者為了讓百姓能夠不反抗,利用大肆推廣佛教的手段,讓民眾從佛教中找到真理解脫困難。

可是不斷的有民眾加入佛教,就意味著從事勞動生產的人口不斷下降。而佛教寺廟是不需要進行經濟收稅的,還需要有許多來自國家經濟的贊助與支持。讓本來就遠離農業區,經濟基礎比較差,靠青藏高原的河谷農業和遊牧經濟支撐的吐蕃,他的經濟狀況和生產力不斷下降。

最後一個關鍵性的原因,也在與吐蕃青藏高原的氣候環境不斷變差。在吐蕃興起的時候,青藏高原的氣候一直處於溫度上升的狀態,所以吐蕃剛好利用這個時機強盛起來。然而到了吐蕃王朝的後期,青藏高原的溫度開始下降。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僅有的河谷農業農作物產量開始下降,也導致了牧草不斷減少,牛羊需要的糧食不斷減少,遊牧經濟衰敗。公元877年吐蕃分裂,歷時兩百多年的王朝也由此覆滅,吐蕃的強盛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傳奇。

只爱潘多拉
2019-06-11

吐蕃王朝在7—9世紀的時候是超級霸權般的存在,厲害得不得了,東面吊打大唐帝國,西面可以虐殺阿拉伯帝國,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是當時東、西方世界的超級大國,但吐蕃王朝可以同時和這個兩個超級大國開戰,而且一直佔著上風,可見它的厲害。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上圖是吐蕃最強大時候的勢力範圍


但是吐蕃的厲害不是太持久,一百多年就崩潰了,原因就在於他太厲害了,消耗太大,青藏高原的經濟基礎是比較差的,靠青藏高原的河谷農業和遊牧經濟支撐一個超級軍國帝國,可以得志於一時,卻不能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帝國,因為他耗不起,天天打仗,財富消耗過大,而吐蕃所處的地理位置,由於遠離發達的農業區,又使得他打出去以後,佔的地方的經濟基礎也很不好, 吐蕃向東發展佔的西域、河西走廊,論經濟實力當然比不上江南,而向西獲得克什米爾一帶,也比不上中亞的河中地區,所以戰爭的勝利不能使他的綜合實力有迅速的提升。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著名的唐蕃會盟碑


由於一味地把國力用來對外擴張,吐蕃王朝的內政就比較慘了,國內老百姓的負擔重,生活困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吐蕃王室大力提倡佛教來安定人心,來讓老百姓在精神上得到滿足,這樣吐蕃形成了發達的佛教文化氛圍,佛教一發達,成了另一個消耗社會財富的東西,要知道“信仰”的花費是很貴的,沒錢你玩得起信仰嗎!這樣吐蕃人不但要負擔王朝的賦稅,還要負擔佛教繁榮的開銷,再加上青藏高原的經濟基礎本就不好,這麼一百多年折騰下來,徹底被掏空了,最後世俗貴族為了佛教僧侶集團奪取社會財富的控制權,發生內訌,這就加速了王朝的崩潰。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吐蕃王朝時代修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

Mer86
2019-10-19

按照史料記載,吐蕃人的祖先是先秦時期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羌人。五胡亂華時,羌族就是亂華的主力軍之一。不過吐蕃的祖先當時沒有參與亂華,因為羌族是一個聯盟,漢朝時期大概分了四個分支。其中亂華的那支叫西羌,漢化程度最深;而吐蕃人的祖先是發羌,活動在西藏一帶,當時還是原始氏族社會的水平。另外還有兩支分別是活動在崑崙山脈一帶的婼羌和生活在川西高原上的氐羌。(婼羌是最早進入新疆的黃種人,氐羌和五胡亂華的氐族同屬一脈)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南北朝後期,生活在西藏地區的發羌人與西藏當地的孟族、迷唐等部落相融合,形成了吐蕃族。之後吐蕃確立了酋長世襲制度,由原始社會過渡到了奴隸社會。並開始向外擴張,先後征服西藏地區的諸羌部。比如後來西夏党項人的祖先,當時就被吐蕃人征服了。注意,當時只是征服了西藏地區。

唐朝前期,由於當時青藏高原的東部還有一個鮮卑人建立的吐谷渾政權,阻礙了吐蕃向東的擴張(阻礙吐蕃統一青藏高原)。單憑吐蕃的實力還拿不下吐谷渾。於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主動與唐朝互通關係,迎娶了文成公主,奉行對唐和好的政策。而唐朝一方也因為跟吐谷渾的關係不好,因此也對吐蕃的主動示好表示了極大的誠意。

在處理完與吐蕃的關係後,唐貞觀九年,唐太宗正式與吐谷渾開戰。唐朝前期的著名大將幾乎是輪番上陣跟吐谷渾死磕。最早是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率軍擊吐谷渾,唐軍一直殺到青海湖後才班師回朝。之後是名將李靖西征,這次唐軍集結了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彥等一票大將出徵,大破吐谷渾軍。逼得吐谷渾王自縊而死,整個吐谷渾部落向唐朝歸順。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但是唐朝打吐谷渾打的太狠了,導致吐谷渾元氣大傷,吐蕃在青藏高原上沒了對手。到了唐高宗時期,吐蕃大舉進攻吐谷渾,吐谷渾根本無力抵抗,吐蕃隨即統一了青藏高原。吐蕃佔有吐谷渾後,其北境直接與唐河隴相接,威脅著唐朝的河隴、西域。唐軍在薛仁貴的統帥下對吐蕃實行反擊,結果大非川一戰,唐軍幾乎全軍覆滅,從此吐蕃與唐朝的關係從大哥與小弟變成了競爭對手。

唐玄宗初期,唐朝君臣上下一心,國力達到了巔峰,軍事上對吐蕃的限制有一定的成效。僅在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的轄區內就佈置了十五萬精兵戍守,將吐蕃死死的按在了青藏高原上。至於吐蕃一方,當時內亂頻頻,極大的損耗了自己的實力。混亂的吐蕃在與鼎盛的唐朝交戰中多次兵敗,最後丟了青海,只得求和於唐朝。但是唐玄宗並沒有徹底打死吐蕃,使得吐蕃一直在暗中觀望,準備在唐朝虛弱的時候給唐朝致命一擊。這個機會還真沒讓吐蕃等太久。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吐蕃人的機會來了。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安史之亂後,由於唐玄宗的昏庸無能。唐軍失了平叛的先機,被安史叛軍佔了東都洛陽,後來又佔了長安。為了平叛,在靈武繼位的唐肅宗李亨跟回紇人達成共識,邀請回紇軍協助唐軍平叛。為了表示誠意,唐軍的河西與隴右精銳部隊調往東線平叛。這就導致唐朝在河西的防禦出現了空虛,被吐蕃人乘虛而入。

吐蕃當時的贊普是西藏曆史上最有能力的赤松德贊。他執政之後,不僅平定了吐蕃內亂,還任用了尚野息、尚悉東贊、尚贊摩和論悉諾等一批人才,使得吐蕃勢力大振。因此吐蕃對唐朝的河隴地區展開了蠶食。先後攻陷了唐朝的威戎軍、神威軍、天成軍等軍。對唐朝產生了巨大的威脅。

唐代宗繼位後,剿滅安史之亂進入了最關鍵時刻。整個唐朝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東面,結果就忽視了西線的防禦。吐蕃乘虛深入內地,進軍速度非常之快,只用了兩個月就殺到了長安城下。唐代宗聽說吐蕃軍殺來了,不敢做任何抵抗,直接逃到了陝州避難。於是吐蕃兵佔領了長安,立了一個傀儡皇帝,還縱兵搶劫,把長安城掃蕩一空。(唐朝歷史上對吐蕃最大的一次慘敗)

備註:唐代宗不跑也不行。當時吐蕃號稱二十萬,駐守長安的唐軍只有兩千……

當時正在家裡賦閒的郭子儀聽說長安被吐蕃攻陷後,立馬出山,招兵買馬了四千人,憑藉個人威望收復了長安。需要注意的是,這次唐軍收復長安,是吐蕃人主動撤離的,雙方並沒有血戰。這也導致兩年後吐蕃軍捲土重來。而吐蕃第二次興兵,比第一次還厲害!這一次他們聯合了回紇人,在唐朝奸細的引導下,以三十萬大軍直取長安。聽說吐蕃再次進兵後,唐代宗急召郭子儀,令他平叛。郭子儀接詔後,先是說服了回紇,拆散吐回聯盟。接著又聯合回紇軍大破吐蕃於靈武臺西原,斬首五萬,生擒萬人,奪回被吐蕃劫掠的男女百姓四千人,繳獲的牛羊駝馬綿延三百里內不絕,打的吐蕃元氣大傷。

但此時的唐朝已經沒有能力跟吐蕃進行全方位對抗了。唐軍的目的僅僅是保住關中,至於隴右、河西、西域,則只能放棄了。這其中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唐朝在先後失去隴右與河西之後,與唐朝中斷了陸地連接的西域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後來又堅持了四十二年,但一直都等不到唐朝中央政府的援助,最後非常壯烈的被吐蕃人給吞併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在攻佔西域與河西走廊後,吐蕃的勢力達到了極盛。東面與大唐大體上以隴山為界,北到寧夏賀蘭山,南面以南詔為屬國,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還一度推進到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恆河北岸,是當時東亞地區最強大的王朝。唐朝不敢與吐蕃爭鋒,只得挑唆吐蕃與回紇之間的關係,令它們在西北相互消耗實力。

應該說這一招還是挺管用的,吐蕃在與回紇的戰爭中消耗了巨大的國力。為了彌補戰爭的損失,吐蕃又轉頭攻唐朝。結果被唐朝節度使李晟、韋皋、史敬奉等人多次重創,打的回血無力。為了緩解壓力,吐蕃主動向唐朝求和,吐蕃贊普可黎可足派專使到唐朝請求會盟,締結友好盟約。從此之後吐蕃陷入了衰退期。(回紇也衰退了)

九世紀中葉,沙州(敦煌)人張議潮發動了大起義,河西的唐人群起響應。起義軍很快佔領了沙州。接著,張議潮又派兵攻取瓜、伊等十州(今甘肅、新疆、青海境內)。重挫了吐蕃人在青藏高原之外的統治。河西、隴右地區也歸附回了唐朝。

其實在張議潮起義之前,吐蕃王朝內部就已經四分五裂了。末代贊普達瑪在位期間,對佛教採取禁絕措施,史稱朗達瑪滅佛,佛教徒視其為牛魔王再世,故稱其為“朗達瑪”(“朗”意為牛)。最後達瑪被佛教僧人貝吉多傑刺殺。其死後,他的兩個兒子相互爭位,導致了吐蕃分裂。(張議潮也是在吐蕃分裂後才起義的)

由於王子相爭,也直接導致大臣們也分成了兩派。兩邊連年混戰,吐蕃在各地的將領也擁兵自立,參加混戰。這一混戰,極大的削弱了吐蕃的實力。過去一些歸屬吐蕃的部落相繼脫離吐蕃的管轄,緊接著川南地區的一場奴隸平民大起義爆發,席捲了整個西藏地區。奴隸起義軍甚至把吐蕃王朝歷代贊普的陵墓都刨了。取出的殉葬財物,則由幾個首領們瓜分。

最終吐蕃王朝在內亂、起義、外部勢力的三重打擊下,全面崩盤。統一的吐蕃分裂成了四個王系:拉薩王系、阿里王系(古格王朝)、亞澤王系、雅隆覺阿王系。吐蕃王朝也正式宣告解體,覆滅。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回看吐蕃的興亡史,它的滅亡原因可以歸咎於五個原因:

第一、內亂嚴重。

吐蕃的內亂,那不是一般的亂。首先是贊普與權臣的矛盾、其次是權臣與駐外大將矛盾、第三是宗教權力與世俗權力的矛盾。臣子之間相互殺,臣子與贊普之間相互殺,導致好幾任贊普都是在內訌中被謀害的。比如第三十六任贊普赤德祖贊被大臣謀害了、末代贊普達瑪被佛教僧人刺殺了。一旦贊普被謀害,必然是內訌連連。這樣高頻度的內戰,不滅亡就是見了鬼了。

第二、擴張太快,體制落後。

吐蕃鼎盛時期的人口有一千萬,但它的本族人口其實只有三百萬,剩下的都是後來通過戰爭征服的。這些被征服的人,很難說對吐蕃有什麼忠誠。而吐蕃又是怎麼管理這些人的呢?非常的落後。

吐蕃王朝,它是奴隸社會。所以吐蕃的管理體系更像唐朝設立藩鎮之後的模式,或者說像先秦時期的分封制。也就是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掌控能力很薄弱,甚至連王朝的核心領土(青海地區)都長期被權臣把持。這樣搞有利於王朝的極速擴張,因為將領們搶到的財富可以都往自己口袋裡裝,擴張的積極性很高。但缺點就是除了西藏之外,通過對外擴張短暫佔領的河西走廊、甘肅南部、雲南、西域等地,最後都被各種軍閥和地頭蛇們掌握了。如果中央強盛時,地方還能聽命;一旦中央內戰了,地方就會擺脫中央的控制。比如南詔擺脫吐蕃臣屬地位、河西走廊的漢人反吐蕃起義,重新歸唐就是典型案例。

第三、窮兵黷武,四面為敵。

吐蕃的三十七任贊普赤松德贊統治時期,它們北與回紇開戰,東與唐朝連連衝突,南邊和南詔也不太平,西邊又阿拉伯帝國爭奪中亞的霸權。可謂是四面皆為敵。青藏高原的物產本來就不豐富,吐蕃的國力不足以支持這種長期的戰爭。所以吐蕃的擴張其實是帶有一定的搶劫性質的。如果打贏了,有戰利品,那麼擴張就是賺的;但如果打輸了呢?會極大的消耗了自己的國力,甚至連吃飽飯都很難。第三十八代贊普可黎可足就是因為敗仗太多了,國力支持不了了,所以才主動與唐朝休好,以緩解階級壓力。但此時修好已為時已晚,挽救不了吐蕃最後的崩盤。

第四、宗教原因。

眾所周知,宗教是一個非常燒錢的項目。唐代後期,由於佛教寺院的土地不用課稅,加之僧侶免除賦役,使得佛教寺院經濟過分擴張,不僅與普通地主存在矛盾,還嚴重損害了唐朝的國庫收入,所以才有了後來唐武宗滅佛。吐蕃當時的情況跟唐朝比,也沒有好到哪去。末代贊普達瑪繼位後,面對自己爺爺、老爹留下來的爛攤子很是頭疼。於是他就開始滅佛,寄希望於通過打壓佛教的勢力挽救政權。結果佛沒有滅成,他自己倒被僧侶給刺死了。他的死直接導致了吐蕃內亂!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第五、氣候變冷。

溫度對於農業(包括畜牧業)來說,是很重要玩意。古時候由於科技水平落後,生產都是靠天吃飯。風調雨順,萬事順心。而一旦有個什麼大災荒,比如蝗災、水災、旱災之類的,那必然是饑民滿地,爆發農民起義的前兆。這種不可抗力的因素,連中原王朝都承受不起,那就更別提青藏高原這種自然條件本來就不好的地方了。

吐蕃能崛起,從氣候角度來說,是沾了當時氣溫上升的光。南北朝時期,北半球的溫度開始上升,吐蕃也開始從部落聯盟發展出奴隸制國家。唐朝時期,氣溫到了最高點,吐蕃也就碰巧建國。在其後兩百年,溫度居高不下,吐蕃的國勢也是蒸蒸日上。等到了唐朝後期溫度開始下降後,青藏高原這種特別依賴於天氣的地區,也就一蹶不振,再也沒有興起了。

備註:唐朝時期的問題,比現在高一度。比宋朝高四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