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李太后對張居正非常器重,也是她不讓張居正功成身退的,那為什麼不出來阻止萬曆清算張居正?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10 個回答
坐看东南了
2018-11-22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我看明史有一個發現:萬曆皇帝朱翊鈞的生母孝定李太后是個不簡單的人物。李太后沒有保全張居正,應該是對當時形勢的屈服。我們來了解一下李太后。

李太后是漷縣(北京通州)人,生於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出身卑微,小時候談不上認識幾個字,15歲時進入裕王朱載垕的王府當服務員,並最終當上皇太后。

她在每個時候都站對了位置。經過她的努力,創造了萬曆新政,萬曆皇帝成年後,果斷淡出江湖,明史和明神宗實錄對李太后記載就不多了,太平一生,長壽而終。來看她的人生幾個階段:

1.成功討得裕王朱載垕的寵愛。李太后應該是個識大體、有心計的人,裕王府宮女很多,妃子就不用說了,但李太后小心謹慎,討人喜歡,最終成功將裕王朱載垕哄上了床,並在18歲那年生下了萬曆皇帝朱翊鈞,順利成為側妃,23歲那年生下次子朱翊鏐,裕王朱載垕就這兩個兒子,可見有多受寵愛。裕王朱載垕1566年登基後,即封李側妃為皇貴妃。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2.成功討得裕王妃陳氏的信任。裕王妃陳氏就是後來隆慶皇帝的陳皇后,陳皇后一生沒有生育,但在封建社會,宗法森嚴,陳皇后是家長之一,李太后當時只是貴妃,宗法上來說,所以妃子生的孩子首先是皇后的孩子,皇后是嫡母,甚至在吃飯時,李太后剛開始不能和萬曆皇帝、陳太后平起平坐,只能站在他們身後。

陳皇后沒有親兒子,李太后並沒有因為自己有兩個兒子恃寵而驕,不但沒有輕視陳皇后,相反是十分尊重陳皇后。萬曆皇帝年幼時,經常一大早就被李太后領著去陳皇后那裡請安,背書給陳皇后聽,搞得沒有孩子的陳皇后真把年幼的萬曆皇帝當成親兒子。由此,李太后的地位更加穩固,口碑更好,成為方方面面都能接受的人。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3.成功搭建了張(居正)馮(保)班子。隆慶六年(1572年),隆慶皇帝駕崩,時年36歲,當時李太后只有28歲,萬曆皇帝繼位才9歲,這是明朝第二次出現幼年天子。第一次是明英宗朱祁鎮,8歲登基,“三楊”輔政,度過天子年幼的危機,但在朱祁鎮剛成年就釀成大禍,朱祁鎮22歲時草率親征,發生“土木堡之變”,給國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李太后孤兒寡母,這麼大的家業,如何是好?李太后果斷驅逐了內閣首輔高拱,因為高拱是個急性子,處理不好與太監馮保的關係,兩人水火不容。在主少國疑的情況下,李太后認識到,只有司禮監和內閣配合協調好,才能將半死不活的大明中興。馮保是個聽話的奴才,必須用,這事李太后心知肚明。

內閣首輔高拱與馮保水火不容,這兩人如果一裡一外搭班子,加上皇帝年幼,必將誤事。李太后發現,次輔張居正是個不錯的人才。於是李太后略施小計,果斷趕走了高拱,由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馮保擔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內閣和司禮監相互配合,內外協調,為萬曆新政(張居正改革)保駕護航。而且,李太后對張居正信任有加,關懷備至。實踐證明,李太后這一手無比正確,萬曆前十年,是大明最好的歲月之一。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4.成功急流勇退保平安。萬曆十年(1582年),內閣首輔張居正去世,萬曆皇帝已經19歲,開始正式親政,從此,史料就很少記載李太后的活動了。李太后含辛茹苦20年,一來確實該歇歇了;二來兒子大了,該放手了。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被文官集團忽悠,打倒了死老虎張居正,沒有史料記載李太后出面干涉這事,沒有支持, 也沒有反對。畢竟兒大不由娘,祖制也不允許李太后在萬曆皇帝成年後繼續過問政事,文官也不會同意,李太后的站位相當準。如果李太后強行干預,也很難保全張居正,反而可能引火燒身,不要低估明朝文官的力量。

萬曆十年後,李太后只在兩個地方出現了有關國事的記載:

一是萬曆立太子的事情,萬曆遲遲不願意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後來拖的實在太久了,李太后問萬曆皇帝為什麼不立皇長子,萬曆皇帝說,朱常洛是宮女生的,李太后說,我當初也是宮女,萬曆皇帝嚇得立即跪在地上不敢起來,朱常洛順利當上太子。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二是萬曆皇帝的次子福王朱常洵深受萬曆帝疼愛,20多歲還不去洛陽就藩,大臣們天天上疏要求福王啟程,萬曆皇帝說,等明年母后過了生日再啟程,李太后說,我的二兒子潞王現在河南衛輝就藩,我是不是也可以把他召回北京給我過生日?按照祖制,親王是不能隨便來京的,於是福王朱常洵啟程去了洛陽就藩。

萬曆親政後,李太后主要篤信佛教,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二月去世,終年70歲,諡號是“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聖皇太后”,簡稱“孝定太后”,這個“定”字十分到位,淡定、定位、安定。 這個李太后,真是不簡單,她在每個節點都把握好了分寸。

只是,她的兒孫不夠爭氣,在她去世30年後,明朝就滅亡了,這怪不得她,她已經做了她應該做的,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文刀沐子
2018-10-26

別胡謅八扯地為張居正和李太后辨白了,″居正不正,黑心宰相臥龍床"可不是妄言。張居正是個情聖,欲力超強,隆慶嗚呼時李太后二十剛過,這一對乾柴烈焰政治上相依為命,如果不弄出點感情上的才子佳人身心互補來,似乎有悖情理!

張居正晚年已經徹底把權力交給萬曆,他得痔瘡後被萬曆整得七葷八素,可見他對皇上已經構不成威脅,李太后沒由頭聯合兒子來整他。

萬曆整張居正,李太后當然心疼,也曾出頭責罵兒子,但被萬曆:"我早知道你們那襠事,只不過不挑破"的暗示給堵住了嘴,有口難言而已。畢竟這事如果公開,大明江山坍塌不說,當事人誰也好不了。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張居正無論從政治還是生活上一手帶大了萬曆,他能長大成人,全靠張.李.馮聯盟,可以說沒有張居正,就沒有萬曆。就這種關係,萬曆就算不感恩,也沒由頭恨張居正,而且恨到骨子裡去。但現實卻是:張居正死了不久,就被萬曆抄家鞭屍,而且累及家人一一這是多大的仇恨啊?

唯一原因,就是張李那襠事萬曆從小就知道,男孩,對這事往往特敏感,男人,最容不下的第一件事,就是有人給自己的老爹戴綠帽子!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炒米视角
2018-10-26

很多電視劇小說描繪李太后和張居正的關係,那簡直就是“單純的男女關係”。按這個邏輯,張居正有事,李太后無論如何都應該出面的。但是萬曆清算張居正的時候,李太后竟然毫無動靜。不應該啊,畢竟“黑心宰相上過你的龍床啊”。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所以很容易得出個結論,“原來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實際上萬歷初期的政治格局,從一開始而言,是危如累卵的。因為那是典型的“主少國疑”的時代。而宮廷之內,朝堂之上,充滿了野心家。

李太后出身裕王府一個宮女。她入王府之時,裕王也不過是個坐冷板凳的王爺而已。而最終能夠最終成為聖母皇太后,是她畢生中的最大的彩票,就是因為她生了萬曆。所以萬曆是她唯一的資本。

亂世離人命,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環境之中,李太后實際上是根本沒有任何心思如談情說愛的,即便她仍處於應該談情說愛的年紀。

看看隆慶的正牌皇后陳皇后吧,你們可曾還記得此人?這個隆慶生前最愛的女人,隆慶時期,整個大明王朝最尊貴的皇后。到了萬曆年間,還有幾個人記得她呢?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在扳倒高拱之後,最終形稱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權力格局,那就是馮保、張居正、李太后這三角穩定的權力格局。

很多電視劇和小說把這三人之間的關係又描繪成穿一條褲子的關係。這其實又錯了。既然是權力鬥爭,那就是為了共同利益可以沆瀣一氣;為了個人利益又相互鬥爭、相互制約。

李太后是無法忘懷當年,那個聲音比雷聲都大的高拱是如何說“小皇帝怎麼能當家”的那副欺負孤兒寡母的那副德行的,但是高拱是壞人嗎?好像並不是。那個說話細聲柔氣的馮保,總是非常體貼關懷小萬曆,小萬曆稱呼他為“大伴”,大事小事恨不能鹹決於他,可是她是好人嗎?好像並不是。還有那個說話滴水不漏,總是面無表情,但是總能在最關鍵時刻拿處解決方案的張居正,亦正亦邪,總讓人捉摸不透。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而李太后能從一個宮女變成太后,就說明了她絕對不白給。她是一個非常睿智的女,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女人。

張居正有經邦治國之才,那麼我將萬曆定位成小學徒,向你學習理政,將來做一代聖君。總有一天,小學徒會出師。但是在出師之前,自己作為一個“婦道人家”一定要約束好萬曆,千萬不能出一絲差錯。你要權力給你權力,你要名聲給你名聲。總之,在萬曆親政之前,你要啥我給啥,你要上龍床,便給你上龍床!

因為有司禮監和內閣這種權力制約的設置,李太后放心大膽地讓張居正如實現自己的抱負。但其實這種平衡只維持到萬曆6年。

從萬曆元年(1573年)到萬曆6年(1578年),李太后生活在乾清宮的這段日子,李太后對萬曆的管教相當嚴格。幾乎時刻關注萬曆的學業,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些陪讀的媽媽們。萬曆有絲毫懈怠,便會被李太后責罰。史書中,關於李太后管教萬曆的例子不甚枚舉。因為李太后明白,在這種環境下,你沒有資格懈怠。你必須學會如何理政如何治國,如何用人,最終才能不受制於人。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萬曆6年(1578年),萬曆大婚,按照傳統,皇帝大婚後便可以親政了,也就是說輔政大臣此刻得歸政於萬曆了。而李太后則主動從乾清宮搬回慈寧宮。名義上,萬曆自己結婚了,李太后不適合再住乾清宮了。實際目的就是在做榜樣,歸政萬曆。然而張居正卻絲毫沒有功成身退的意思。

沒有得到歸政的萬曆,開始懈怠,玩樂。李太后藉口萬曆割了一個小戲子頭髮的事情,揚言要廢了萬曆,結果張居正帶頭求情。李太后果真要廢了萬曆?你若真這麼想腦子就要糊了。她所做的,無非是不讓這句話從張居正口中說出來而已。

直到20歲萬曆要求親政,李太后破口大罵,30歲之前都不要想親政的事情,好好跟著張先生學習。這話又是說給張居正聽的。

但是同年張居正竟然莫名其妙死了,關於張居正的死因,史書上各種矛盾各種不一致。相對官方一點的說法,那是因為痔瘡死的;相對野史一點的,是海狗腎吃多了,馬上風死的。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別人”盼”死的呢?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不可否認張居正在萬曆前10年,創造了”萬曆中興”的局面,居功至偉!但是他嚴重地破壞了權力結構的平衡,而且非常不客氣地吹牛“吾非相,乃攝也!”這也是他身後的悲劇所在。

或許是李太后那種態度害了張居正,張居正竟然把一個女人的話信以為真了。抑或張居正看過了夏言、嚴嵩、徐階、高拱等人的下場以後,早就對自己的結局不抱任何希望了,所以才在生前如此地有恃無恐!

從萬曆親政後,對張居正表現出來的恨,我們不難看出萬曆年幼時受張居正的壓抑究竟有多深。

而此刻的李太后是不會傻到再替張居正說話的。原因很簡單,現在掌握權柄的是自己的兒子萬曆,為了有這天,她已經說過多少違心的話了?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月下没有花
2018-10-28

謝邀!

活人自有活人的用處,死人也有死人的用處,優秀的政客懂得人盡其用,甭管死活都絕不浪費。

  1. 張居正和李太后聯手,本質上是各取所需相互利用。
  2. 張居正還在世的時候,這倆人就已經心生嫌隙,只是矛盾沒有公開化而已。
  3. 清算張居正,既是為了洩憤,更是出於政治需要。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估計題主是聽了『黑心宰相臥龍床』之類的宮闈祕聞,所以有此一問。莫說此類緋聞純屬捕風捉影,經不起推敲,退一萬步就算真有這些腌臢勾當,李太后恐怕也不會跳出來阻止萬曆清算張居正。

按照《明史》的說法,張居正同志應該是大帥哥一枚:

居正為人,頎面秀眉目,須長至腹。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李太后長得如何,史料沒有記載,但這姐們以一個都人(宮女)為起點,能夠一路逆襲成為慈聖皇太后,以常理推測,顏值應該是比較能打的。

李太后二十八歲死了老公,而張居正時年四十六歲。一個虎狼之年小寡婦,一個年富力強帥大叔,倒是很符合茶餘飯後各種香豔祕聞的人物設定。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這倆人有無男女私情,不敢肯定,但可以肯定這倆人聯手跟男女那點事無關,主要還是各取所需,相互利用。

隆慶六年(1572年),正值盛年的朱載垕一命嗚呼,時年三十六歲,而朱翊鈞小朋友這時候才十歲。大明帝國的局勢就四個字——主少國疑。

朱載垕臨死前,弄了仨顧命大臣:

六年春,帝(隆慶)得疾,大漸,召拱(高拱)與居正(張居正)、高儀受顧命而崩。

孤兒寡母想要穩住局面不翻船,就必須與重臣聯手。這三人中,張居正既是唯一,也是最佳的選擇。

高儀影響力有限,加之一向以高拱同志馬首是瞻,與之聯手沒什麼意義。而高拱本就是內閣首輔,大權在握,李太后很難給出令他心動的條件。更何況老高出了名的恃才傲物,恐怕也看不上李太后這種深宮婦人。

高拱才略自許,負氣凌人。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張居正是次輔,有取代高拱的野心,與李太后聯手正是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機會。而且張居正的情商遠超老高,非常拎得清什麼時候該裝孫子,以及怎麼裝孫子。

嚴嵩在位的時候,老張就玩的轉。

嚴嵩為首輔,忌階(徐階),善階者皆避匿。居正自如,嵩亦器(器重)居正。

到裕王府混,老張又玩的轉。

……遷侍裕邸講讀。王(裕王)甚賢之,邸中中官亦無不善居正者。

徐階上臺,老張還是玩的轉。

階(徐階)代嵩(嚴嵩)首輔,傾心委居正。世宗崩,階草遺詔,引與共謀。

高拱上臺,老張依然玩的轉。

拱為首輔,居正肩隨之。拱性直而傲,同官殷士儋輩不能堪,居正獨退然下之,拱不之察也。

連這些老狐狸都能搞定,對付李太后這種深宮婦人,自然手到擒來。當然了,李太后能從宮女混到皇太后,也絕非傻白甜,其心機之深不見得比張居正差多少。

總之,張居正關心自己的權勢,李太后關心自己的地位,兩個聰明人都認為對方是值得聯手的好同志,一拍即合。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萬曆初期,張居正和李太后成犄角之勢相互支持,著實是過了一段蜜月期。但蜜月終究是要過去的。

萬曆三年,李太后要給老家修墳,朝廷撥款兩萬兩銀子。李太后覺得撥款太少,於是通過萬曆皇帝,

口傳聖旨:“該部折價太薄,從厚擬來。”

按照李太后的設想,這麼點小事,親密戰友張居正同志不應該駁面子。可張居正同志非但沒買賬,還弄了個《請裁抑外戚疏》,上綱上線了一把。

聖母(李太后)與皇上(萬曆)必欲破例處之,此臣等所以悚懼而不敢擅擬者也。夫孝在無違而必事之以禮;恩雖無窮而必裁之以義。貴戚之家不患不富,患不知節;富而循禮,富乃可久。越分之恩非所以厚之也。

裁抑外戚,誰是外戚?李太后就是當朝最大的外戚。而且老張這話也很不留情面,翻譯成今天的說法就是,姓李的別不知收斂,再特麼折騰,早晚要完蛋。

萬曆五年,李太后想改善一下居住環境,結果又被老張一巴掌抽了回去。

諭修慈慶、慈寧南宮。張居正言:“兩宮於萬曆二年落成,今壯麗如故,足以娛聖母。乃欲壞其已成,更加藻飾,非所急也。請輟工。”——明史紀事本末

萬曆七年,萬曆皇帝生病,李太后想搞點封建迷信拜拜神,給兒子祈福。老張再次義正言辭的駁回。

上(萬曆)患疹,慈聖太后(李太后)命僧於戒壇設法度眾。張居正上言:“戒壇奉皇祖之命,禁止至今。以當時僧眾數萬,恐生變敗俗也。今豈宜又開此端?聖躬違豫,惟告謝郊廟社稷,斯名正言順,神人胥悅,何必開戒壇而後為福哉!”事遂寢。——明史紀事本末

按史書的說法,李太后每次都能虛心接受老張的勸諫,似乎君賢臣忠一派祥和。但你要說李太后真的心甘情願,我覺得未必。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比如,送《霍光傳》給萬曆,這事就很值得玩味。

十一月戊寅,上以夜宴,惑於內侍孫海客等,撻二內使幾斃。慈聖太后聞之,切責上,令取《霍光傳》入覽。上悔悟,降孫海客等。

霍光是西漢朝最大的權臣之一,不僅獨攬朝政數年,還廢立過皇帝。你當然可以理解為李太后是在敲打萬曆,讓他別瞎特麼折騰。但此舉也未必不是在提醒自己的兒子要保持『若有芒刺在背』的警覺。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綜合來看,萬曆清算張居正,李太后不跟著落井下石已經是有良心了。更何況,清算張居正並非完全是萬曆洩私憤,而是有更深層次的政治需求。

張居正改革固然是為大明王朝續命,但同時也把上上下下能得罪的人全都得罪了。此時萬曆親政,需要立威和收買人心,有什麼比拿一個死人吊打更划算的呢?李太后既是萬曆皇帝的親媽,又是政治老手,當然拎得清。

五味社
2018-11-03

一是出於無助,二是統治需要。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朱翊鈞即位時,年僅十歲,正所謂“主少國疑”。

為政權的穩定,李太后任命馮保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張居正為內閣首輔。馮保和張居正都是朱翊鈞最親近的人,一個是大伴,一個是帝師。此二人的合作打開“萬曆新政”。

李太后對朱翊鈞的管教非常嚴格,最嚴重一次是朱翊鈞酒後失態,李太后甚至提出廢帝,最後張居正代寫《罪己詔》和上奏《慎起居》,加上朱翊鈞跪地懲戒,才平息此次風波。由此可見,朱翊鈞對李太后和張居正是非常懼怕的。

萬曆大婚後,李太后從乾清宮搬回慈寧宮,將管束朱翊鈞的任務,交給了張居正。

沒想到,張居正死後,遭到萬曆的清算,險遭開棺鞭屍。

萬曆清算張居正,李太后想必多少是知道的,但已經愛莫能助。畢竟萬曆後來二十年不上朝,也沒見李太后出來制止,要知道萬曆即位初期,李太后五更就敦促萬曆起來上朝。

另外,李太后也可能考慮到犧牲張居正,有利於萬曆政權的穩定。雖然張居正不像嚴嵩那樣,但也是權臣,如同霍光,霍光也是日後遭到清算。

坐古谈今
2018-10-26

李太后為兒子萬曆趕走高拱,同樣也希望兒子徹底掌握皇權。母親對兒子的支持當然要比一個對死去的人的支持。僅李太后主張對張居正抄家這點就能說明一切。張居正和高拱只不過是皇權的工具而已,活著的時候有用,死了就沒用了。

在“張居正改革是不是拾高拱的牙慧,如果是,為什麼又把高拱貶的一文不值”問答中,我說過二人其實能力一樣、性格一樣,二人都是獨裁(無貶義)式的人物,已經威脅到皇權。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1)李太后怒曰: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錢就有了

李太后的二兒子潞王結婚前,因為珠寶等沒有準備好且不夠好,找大兒子萬曆想辦法,萬曆說:近年來,天下無恥官員,全把錢財、珠寶獻給張居正、馮保二人,造成物價飛漲,好的珠寶都很貴。

李太后聽罷大怒:抄了他們的家,錢就有了。

在母親心裡,什麼大臣、家臣,都不如兒子重要。

(2)李太后和萬曆都懼怕的則是壓制了皇權

馮保、張居正卻有貪腐問題。但明朝的官員大多都有此類問題。以張居正的級別、貢獻說還真不算多。相關案例參見“戚繼光為何要委曲求全賄賂張居正”這一問答。

說二人貪腐造成物價飛漲則是故意誇大其詞。貪腐只是藉口,更重要的原因是下面的案例所表現的內容: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張居正曾收到一副用黃金製成的對聯“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這對聯的文字放在封建社會哪個朝代都是大不敬。

同時,馮保對萬曆也比較專橫,所以,萬曆朝對宦官干政問題比較注意。馮保被打倒後,其他掌握大權的宦官也被打倒了。萬曆朝,宦官沒有大權者,基本做好了奴才的職責。

由此可見,萬曆對張居正、馮保地打擊都是為保住皇權,李太后作為皇帝的母親,哪有不支持兒子的道理。

(3)張居正教育萬曆要節儉要做聖賢,結果自己行之卻不是,李太后、萬曆對其有失望、痛恨情緒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張居正對萬曆幼小時的教育可沒有貪腐的位置,要做聖賢。其結果呢?張居正本身並沒有做聖賢,由此,對其必然有一種憤恨。

非但如此,張居正對太后、萬曆地要求卻比較嚴格,使二人產生故意為之的憤恨。例如1572年十一月,大內要求買珠寶,張居正阻攔;1575年李太后的父親因為造墳塋需要兩萬兩白銀,張居正以大義凜然的道理勸阻;1577年五月,萬曆要修慈慶、慈寧兩宮,張居正也阻止,後於馮張二人被清算後的1584年三月開工。。

如此等等,案例還有很多。

逆天小英才
2018-10-24

首先,張居正對於李太后來說不過是一個利用的工具,是用來穩固萬曆的統治的。而在這一點上,張居正明顯超額完成了任務,為萬曆這個時期奠定了基礎。但是,張居正本身無疑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人死了,就沒有利用價值了,況且被張居正整過的人並不少,其中還不乏朝廷重官,李太后沒必要為了一個死人去觸眾怒,因此,李太后沒有出面阻止。

退一萬步說,就算李太后願意出面,萬曆會聽嗎?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萬曆要清算張居正,很簡單,就兩個字:權力。小時候被張居正嚇怕了,以為皇權會被奪走,長大了,張居正都死了,還不得趕緊享受一下權力的樂趣嗎?試問,在這種狀態下的萬曆,李太后阻止得了嗎?我想答案不言而喻。說難聽點,萬曆不去清算李太后就已經很給他面子了,如果李太后在多管閒事,說不定下場就跟張居正一樣了。

在原史中,李太后是個很聰明的人,正是因為她和張居正強強聯手,才成功讓萬曆登上了皇位,可以說,她是個懂政治的女人。她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張居正死後,李太后整個人也像銷聲匿跡了一樣,很少出現。也許,就也是她明哲保身的一種方式吧!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鹤梦舞清影
2018-10-26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今湖北省荊州市)軍籍,生於江陵縣(今屬荊州),故而時人又稱之“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有明一代,張居正是最傑出的改革家,從1573年出任內閣首輔開始,便掀起了一場以整頓吏治、推行一條鞭法、鞏固邊防等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浪潮,從而使本已衰頹的明王朝統治一度出現了中興的景象,但是很多人不瞭解的是,張居正改革的成功離不開一個女人的支持,這個女人就是明神宗之母—孝定李太后。李太后雖出身下層(宮女),然而極具見識,在萬曆(10歲)繼承皇位之後,支持張居正實行變法,增強國力,可以說張居正改革成功,李太后功不可沒,史書對其的評價也是很高的,但就在15849月(張居正死後2年),張居正遭到清算時,對張居正甚為倚重的李太后卻不發一言,任由朝廷打擊張氏家族,可以說非常奇怪,歷來猜測紛紛而莫衷一是,要談這個問題,首先要看看張居正被清算的原因:

第一個因素就是萬曆收攏皇權的需要。歷史對張居正的評價很高,爭論也不少,但在一個方面卻很一致,那就是—權臣,做權臣就要侵犯皇權,無論是行為上還是言語上,在這點上,張居正的表現也確實符合權臣的定義,在趕走高拱取得朝廷權柄後,就幹了很多犯忌甚至侵犯皇權的事情,出行坐32人抬的大轎子、錦衣衛給自家(修張宅)當工人等等,這要是在朱元璋時代,早給咔嚓了。尤其在考成法實施、奪情等風浪中,他用霹靂手段打擊懲罰了持反對意見的人,手中的權力更加鞏固後,就愈發專橫跋扈,《明史·張居正傳》說,“居正自奪情後,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愛憎。” 明代邱南鎮由亞卿降為藩參時為了重新升官,他自擬一副對聯:“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並用黃金製成,送給當朝宰相張居正,把太嶽相公與大明天子相提並論,簡直是把張居正放在火上燒烤,問題是張居正不僅收了還光明正大地懸掛示人。當時在內閣中,張居正也是一家獨大,如呂調陽、張四維等大學士,根本沒有什麼權力,只能在首輔的後面亦步亦趨,幾乎成了張居正的小夥計,“吾非相,乃攝也”,這是張居正在內閣中常說的一句話,用來敲打內閣中人,問題是這話萬曆聽了是什麼滋味,當時戶部員外郎王國汲在奏摺中說:“孟子曰‘逢君之惡其罪大’,臣則謂逢相之惡其罪更大也。”也就是說張居正的威權比皇帝還大,這在皇權時代是任何皇帝也無法容忍的,所以對萬曆來說,要想成為大權獨攬的名副其實的君主,第一件事情是使他的朝廷擺脫張居正的影響,要消除一個權臣的影響,打擊清算就是最好的辦法。

第二個因素就是既得利益者的反攻倒算。歷史上,改革者素來沒有好下場,如吳起、商鞅、王安石等人,張居正自然也不能逃脫這個結局。明代中後期,商品經濟高度發展,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大批官僚、貴族、地主成為社會上的既得利益集團,不僅經營農業和土地,收取租稅,而且經營商業活動,賺取高額利潤;同時侵佔貧民土地,隱藏資產、田地、佃戶的真實數目,逃避徭役和賦稅,張居正改革的重點為富國強兵,清丈土地、整頓賦稅、核查吏治都是其中的重要措施,而這無疑嚴重損害了既得利益集團的核心利益,從而招致他們的堅決反對,以一人之力來對抗不合理的政治體制,結局無疑是可以預料的。張居正死後,張四維遞升為內閣首輔,他看清萬曆皇帝的意圖,授意科、道等言官,上疏彈劾張居正當國期間的不法行為,“反張派”藉此揭發事實,製造輿論,如應天府鄉試,試官竟以“舜亦以命禹”為題,暗指張居正有企圖謀反篡位之心;又如“奪情風波”,稱張居正貪戀祿位,不肯丁憂,置父母之恩於個人名利之下,使張居正的形象變得虛偽和毒辣,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別說是張居正,包拯來了都白扯。

第三個因素就是與皇室的矛盾。雖然張居正在李太后的支持下大力改革,但二人也有著矛盾。先是李太后之父,武清伯李偉,也就是萬曆的外祖父,因為納賄被張居正召喚到宮門外,當眾申飭一頓,李太后雖然斥責了父親,但是內心無疑也是非常難堪的。而且經此一事,張居正得罪李偉的同時,也得罪了大學士張四維(與李偉交好,且有鄉誼)、得罪了三邊總督王崇古(張四維的舅父)、得罪了太監張誠(與李太后之弟有姻親關係),其次是李太后信佛,她想用私蓄修娘娘廟,張居正不但直接禁止,還把太后的私蓄用於改造橋樑,還禁止她在宮內設壇拜菩薩,真心說這就不應該了,老太太在這事上是有話說的。再者是朱家後人,萬曆17歲時,有一次醉酒調戲宮女,張居正等人向李太后告狀,太后差點廢掉萬曆,萬曆因此對張居正等人懷恨在心。1584年,遼王王妃控訴張居正,他生前為了滾奪府鄰,竟矇蔽聖聰,廢黜遼王,侵犯皇室以自肥。

收攏皇權、得罪皇室和權貴階級,可以說在當時對張居正及其家族的打擊清算就是一種大勢,任何人也阻擋不了,別說是李太后,就是朱元璋來了也得清算了再說,何況,在老朱手下,張居正估計早就死了呢。

接下來再看看李太后。李太后即慈聖皇太后(1544―1614年),本名李綵鳳,漢族,漷縣人。隆慶帝皇貴妃,萬曆帝生母。十五歲進入裕王府,為裕王朱載垕生第三子朱翊鈞,進而由都人(宮女)升為側妃。裕王登基後被封貴妃,地位僅次於陳皇后。萬曆元年(1573年),朱翊鈞即位,是為明神宗,為母親李氏上尊號為慈聖皇太后,萬曆四十二年二月崩。

李太后的一生都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自己的兒子萬曆皇帝,是圍繞萬曆展開的。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由宮女到皇貴妃乃至太后,這種經歷,即使是對政治一竅不通的人也鍛鍊成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了,作為母憑子貴的代表,她的一切行為出發點都要維護萬曆的地位和權威。萬曆登基後,和萬曆的關係有點像孝莊和康熙,而張居正就是那個鰲拜,同樣,孝莊在誅除鰲拜怎麼表現,作為政治家的通病,李太后在清算張居正時也會八九不離十,即使不落井下石,也不會出言阻撓,何況是在當時皇權、皇室、權貴都要清算的大環境下呢。李太后不發一言的另一個原因可能就是當時她對朝政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歷史對李太后的記載大多集中於萬曆親政前也就是1578年,尤其是1584年,張居正去世、馮保倒臺後,除了在立儲一事上說過一番話外,就鮮有記錄,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時李太后應該是深居簡出的,對朝政也很少過問,問了可能也沒用,既然沒用,索性不說。

义无反顾141296794
2018-11-02

李太后從一個宮女到成為太后,肯定有她過人之處,萬曆剛剛登基的時候,李太后需要有人替她們娘倆撐腰,這個時候張居正就是她們的依靠,李太后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萬曆,李太后有時候會坐坐樣子給張居正,兒子長大了後張居正不再是依靠而是絆腳石了,李太后自然不會再管,而是恨不得早點踢開,李太后高明之處在於她知道什麼應該管,什麼不該管。

瀛史拾贝
2018-10-29

朱元璋制定的宮規,後宮女眷連請太醫看個病都要一大群人監視著,想偷男人是基本不可能。

再說張居正那樣的士大夫,喜歡的是年輕貌美的小妾,犯得著為了一個先帝遺妃,冒千刀萬剮滅九族的風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