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10 個回答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2018-11-28

三家分晉是春秋時代向戰國時代過渡的標誌性事件——春秋時代綜合實力最強的晉國被趙、魏、韓三大家族瓜分,從此統一的晉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趙、魏、韓三個各自獨立的諸侯國。這一事件引起了當時列國地緣關係的大地震,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也為日後的秦國東出進而混一天下消除了最大的障礙。那麼三家分晉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事實上三家分晉最初的種子早在西周和春秋之交晉國的一場內戰中就埋下了。

公元前745年晉昭侯把曲沃(在今中國山西省聞喜縣)封給其叔成師,是為曲沃桓叔。這在當時幾乎是天下諸侯的慣例:嫡長子繼承國君之位,小兒子大多分封在外地。絕大多數小兒子也會守著自己受封的一畝三分地安安心心傳給自家後人,不過這位曲沃桓叔卻不是一個安分守己之人,他並不滿足於自己的封地,倒是打起了侄子晉昭侯的國君之位的主意(類似於明朝的朱棣和朱允炆叔侄)。為取代晉國國君的地位曲沃桓叔不斷在自己的封地內發展勢力,可直到他死也沒能踏足晉國國君的宮殿。前731年曲沃桓叔去世,其子曲沃莊伯繼位。前716年曲沃莊伯去世,其子曲沃武公繼位。曲沃武公繼承祖父和父親的遺志奪取了晉國的君位,就這樣被封於曲沃的曲沃桓叔姬成叔一系在經過長達三代人67年的鬥爭後徹底打敗原來的晉國君主,奪得君位。

曲沃武公在成為晉國君主之後隨即對原來的晉國君主一系展開了大規模的清洗,在這一過程中原來的晉國君主一系被直接從肉體上加以消滅以斬草除根。武公的兒子晉獻公繼位後進一步對武公時代倖存下來的原晉國君主一系大肆屠殺,以致於原晉國君主一系在晉獻公時代被徹底滅絕。殺光了原晉國君主一系之後晉獻公又向自己的親兄弟、武公的其他兒子們揮舞起屠刀,到最後除了晉獻公自己的兒子們之外整個晉國宗室幾乎被從肉體上完全滅絕。事情並未就此完結——晉獻公為強化自己的權力,加之晚年寵幸驪姬姐妹而排斥前妻所生之子,最終太子申生被迫自殺,公子重耳、夷吾被迫流亡國外,除了驪姬姐妹所生的孩子,晉獻公身邊再沒一個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親人。至此在晉國長期的內亂中晉國的宗室子弟大量被屠殺,於是晉獻公大力提拔有才幹的異姓子弟治國理政,這些人在朝中素無根基,與國君關係疏遠,本就沒有繼位的資格,所以只能一門心思跟著提拔自己的晉獻公。所以晉獻公屠殺同族、提拔異姓最終鞏固了自己的權力,這對他個人是有利的,但對晉國而言就未必如此了:這些被提拔的異姓子弟因為在朝中沒有根基背景,只能聽命於晉獻公。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發展成新的世家大族,實力強大起來後他們就像諸侯架空周天子那樣一步步架空晉國君主,而晉國國君又沒有實力強大的同族子弟足以與之抗衡,於是在晉國就逐漸形成了弱勢國君和強勢世家大族的局面。

晉國的世家大族在經過長期的權力鬥爭之後逐漸形成了勢力最為強盛的六卿家族——他們分別是:中行氏、範氏、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公元前497年晉國六卿中實力最強的趙氏發生內訌:趙氏家族庶出的一支被分封在邯鄲地區,為與趙氏正宗區別,以下稱之為邯鄲氏。趙氏正宗和邯鄲氏發生了衝突,範氏與中行氏貪婪的介入了這場戰爭,由於其時晉國六卿配置已經是矛盾重重:荀躒(知氏、智氏)與趙鞅貌和心不和;荀寅(中行氏)與韓不信相互厭棄;魏侈與士吉射(範氏)相互憎恨。於是荀躒及寵臣樑嬰父、韓不信、魏侈與範氏旁支士皋夷,五人密謀策劃:驅除荀寅,以樑嬰父取代中行氏卿位;趕走士吉射,士皋夷擔任範氏之主。荀躒、趙鞅請命於晉定公,全權負責剿滅中行氏、範氏叛軍,而朝中則完全交予荀躒,即“智氏主內,趙氏主外”。公元前496年夏秋之際,趙鞅率領晉軍向二卿盤踞之朝歌進軍,聽聞趙鞅率領大軍前來,中行寅、士吉射派遣使臣向齊景公求援。不久,晉軍在趙鞅的領導下將範氏、中行氏團團圍困於朝歌。士吉射、中行寅在城中被圍,野心勃勃的齊景公插手晉國內政,約定魯定公、衛靈公於脾地與上樑之間會見,商討救援範氏、中行氏,同時邀請宋景公也加入反晉陣營,同時向晉國開戰的還有戎狄。公元前493年,範氏、中行氏聯合鄭國和齊國進攻趙氏,這就是所謂鐵(在今河北濮陽西北)之戰。趙簡子在前線向將士發佈誓辭:“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如戰勝敵人,上大夫得縣、下大夫得郡,士得良田十萬畝、庶人工商可為官,奴隸可獲得自由。)誓辭明確表示了論功行賞的政策,不僅鼓勵了廣大將士,更為趙簡子爭取到各階層民眾的支持,取得了鐵之戰的勝利。公元前493年,晉國正卿智文子荀躒去世,趙鞅擔任晉國新一任執政,結束了“智氏主內,趙氏主外”的政治格局,開始對晉國長達17年的獨裁,前490年開春,趙鞅率領晉軍再次攻擊範氏、中行氏攻勢非常迅猛,中行寅、士吉射被徹底擊敗逃亡齊國,長達近8年之久的晉國內戰,在趙鞅的領導下被平定了。

趙氏家族雖然平息了家族內部的紛爭並和魏、韓、智三家聯合消滅了範氏與中行氏,晉國六卿至此變為四大家族奪權,但趙氏自身也在長期的內戰中損耗了大量實力,實際上六卿混戰的最大獲益者不是趙氏,而是智氏。智氏家族的家主智伯(即智瑤)在朝擔任執政。而此時越國已帥軍北上,稱霸中原,這對於傳統霸主晉國而言,是一個莫大的恥辱。作為晉國的執政的智伯心裡很清楚:晉國大權旁落,政出私門,若要恢復晉國霸業,必須進行削藩。為此智伯率先將智氏一個萬戶城邑先給晉公,韓康子、魏桓子也迫於智伯的威力,也先後向晉公獻出一萬戶之邑。趙氏的宗主趙襄子拒絕獻出城邑,智伯便聯合韓、魏兩軍,組成三族聯軍攻趙。趙襄子居耿(今山西河津南),因城簡陋不能禦敵,令延陵生率車,騎部隊先行,自率大軍隨後,到人心向趙的大城晉陽防守。晉陽城牆完整,府庫器用充足,倉廩糧草實備;而且宮殿四周茂密環生可用來造箭桿的“ 荻蒿”、“楮楚”,高十餘丈。趙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積極備戰。

智伯率聯軍到晉陽後即發動強攻。趙軍依託城牆工事,堅守三月,聯軍始終未能攻克。智伯見強攻無效,便改用圍困及水攻的戰術,切斷所有出入通道;決開汾水灌淹晉陽城。大水淹沒城內“三版”(六尺),時間長達三年之久。城內生活非常困難,糧食即將斷絕。人們懸釜(炊具)做飯,搭棚居住,士兵體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的思想也與日俱增;晉陽形勢極為嚴峻。也不知智伯是不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竟得意地說:“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滅亡他人國土,現在我已知道了。”韓康子、魏桓子兩人聽聞此語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號,因為魏氏的安邑城,韓氏的平陽城都有可能是智伯下一個水攻的對象。

趙襄子在危機之時決定採取分化瓦解聯軍,策反還擊的對策;他派丞相張孟談暗地去見韓康子、魏桓子,用“脣亡則齒寒”的道理說服他們與趙聯合,共同對付智伯。智伯叔父智果遇張孟談,發覺韓、魏兩氏可能倒戈,馬上報告智伯,建議速殺韓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賄收買二人身邊謀臣。但智伯並不重視,未採納智果的建議。趙襄子擔心事情有變,連忙通知韓、魏當即行動。三月丙午日夜韓、魏軍祕密出動,殺死守河堤的智吏,突然決堤放水反灌智軍。智軍因忙於救水而陷於混亂。韓、魏軍急從兩翼進攻。趙襄子則親率精銳從正面出城反擊,大敗智軍,擒獲智伯。最恨智伯的趙襄子還將智伯的頭顱雕刻上漆,當飲酒之首爵。為了免除後患,韓趙魏三家聯手屠殺智伯家族兩百餘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驚!

至此晉國只剩趙、魏、韓三家實力強大的卿大夫家族。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趙桓子一年後去世,趙氏之人殺了他的兒子,迎趙浣即位,是為趙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魏桓子之後由其孫魏斯繼位,韓康子之後由其子武子繼位,韓武子之後由其子韓虔繼位。趙、魏、韓三家向周天子派出使節請求冊封,早已無權無勢的周天子只得默認三家分晉的現實,自此趙、魏、韓三家由卿大夫家族正式升級成為諸侯國,此即資治通鑑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前375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侯剩餘土地,晉國徹底滅亡。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清水空流
2018-11-28

三家分晉是春秋的結束,是戰國的開始,中國歷史從春秋五霸進入戰國七雄。作為最有實力統一天下的晉國被瓜分實在是太遺憾了。這也成為了中國歷史的分水嶺。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在瓜分了智氏的封地以後,派使臣前往洛邑去見已經是有名無實的周威烈王,要求在故紙堆裡的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只有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自此以後,韓,趙,魏為中原諸侯大國。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三家分晉最根本原因就在於晉國公室(也就是宗室)太弱。從晉獻公大殺公室開始。這樣就導致宗室權利不斷衰弱。一旦君王昏庸,公卿士大夫的權利就會不斷壯大,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在公元前633年設六卿,於是形成了後來六卿當政架空君王的局面,可以說始作俑者就是晉文公重耳。六卿主政的局面在晉景公時代已經完成了,君主就是縮小的周天子。晉國就此也退出了爭霸天下的機遇和實力。春秋進入秦楚爭霸天下的時代。六卿經過爭鬥變成四家(趙魏韓智),智伯驕橫無政治頭腦,被趙魏韓聯合打敗,於是才有了三家分晉。 所以三家分晉是歷史必然。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由於歷史的發展。分封制已經不適應春秋後期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他的破產已經是必然的了,一種新的政治架構必然要出現。那就是中央集權制,而秦國的商鞅變法無疑就是中央集權制變法。在制度和政治上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楚國作為春秋後期最有資格統一的潛力但的諸侯國,但卻沒有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國家內外全是宗室公卿,下層先能之士沒有晉升可能,有點像後世唐代的藩鎮割據。晉國和楚國是兩個極端一個宗室太輕一個太重,齊國和晉國類似,齊桓公後幾個公子內鬥,後來幾大家族內鬥,最後就是再後來田氏代齊,直接篡位了。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三家分晉,晉國末年君主無力阻止。就是因晉獻公怕公室學自己這一支以小宗取代大宗。所以就把公室不是殺戮就是放逐。晉國國君也自此不喲用公室,而重用士卿。大權一旦旁落就再也回不來了。史學大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之所以從三家分晉開始說起,為的就是強調長幼之節、君臣之禮。是告誡帝王要給臣子做好君臣之禮的思想工作,並且自身做好表率,達到上行下效的目的。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Callme不韦
2018-08-12

首先要確認的是我們要說的是晉國而不是晉朝!晉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的一個諸侯國,而晉朝是三國之後由司馬氏建立的一個朝代,兩者截然不同!

晉國是一個內亂頻繁的國家,三次內亂造成晉國大量公族精英受到屠戮,尤其是晉獻公時期的驪姬之亂,更是將晉國內亂推到了頂峰,晉獻公逐殺諸公子,太子申生上吊自殺,兩位公子重耳(晉文公)、夷吾逃到他國得以活命。從此以後,晉國曆代國君不再設立公子、公孫為貴族,這就是“晉無公族”!

公族之間是不會發生內亂了,但是得有人幫助國君治理諸侯國啊,所以異姓大夫開始崛起了,晉國大權慢慢的就被十幾家異姓大夫把持,而晉國國君的權利慢慢被架空了,這和各諸侯國慢慢架空周皇室如出一轍。

十幾家異姓大夫之間不斷爭鬥,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六家異姓大夫了,分別是趙氏、魏氏、韓氏、範氏、智氏、中行氏,史稱“晉國六卿”這六家決斷晉國所有大事。

公元前497年,趙氏受到中行氏和範氏的聯合進攻,智氏、韓氏、魏氏聯合趙氏一起討伐中行氏和範氏,中行氏和範氏失敗逃到朝歌;

公元前493年中行氏和範氏得到齊、鄭兩國的支持,與趙氏再戰失敗,次年中行氏和範氏逃出國外,兩氏滅亡;

公元前455年,實力最強的智氏,命令韓、魏一起攻擊趙氏,趙氏憑藉晉陽城固守不出,智、韓、趙圍攻兩年沒有攻下來,於是引水灌城,但是晉陽城的百姓寧死不降。 危急關頭,趙氏與韓、魏兩氏密謀達成協議,三家聯合一起滅了智氏,並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晉陽之戰,以智氏全滅告終;

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派使者拜見周威烈王,周天子順水推舟,封三家正式成為諸侯;

公元前375年,韓、趙、魏三家廢晉靜公,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晉國徹底滅亡,此事史稱三家分晉。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淡看天上月
2018-12-19

史學家劃分的戰國時期開端事件之一的“三家分晉”不可能是一家子就完成的,而是經過了一系列的聯合廝殺的結果。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其發展的大體過程。

六變四

因晉國公室的原因,造成了晉國的實際權力從君主轉向了當時較大的六卿的手中。這六卿分別是知氏、趙氏、韓氏、魏氏、範氏、中行氏。其中範氏、中行氏算是被另外四家聯合夾擊給滅了,並且把其土地也分了。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四變三

滅了範氏和中行氏之後,剩下這四家中,又以知氏的實力最強大,這時候知氏的當家人知伯向另外三家要土地,韓氏和魏氏這時候屈服在了知伯的壓力下給了土地。

而趙氏則是不向知伯低頭,堅決不給知伯土地。這樣就引來了知伯聯合韓、魏攻趙的局面。在趙氏死守晉陽的情況下,知伯就計謀著想放一把水淹了晉陽從而消滅趙氏。

在這危急的關頭,趙氏有一個叫做張孟談的謀臣偷偷跑出來見了韓氏和魏氏,用你們將是下一個趙氏的理由說服了韓、魏聯合攻擊知氏。於是韓、魏來了一個臨陣反戈,殺得知伯一個措手不及。結果就可想而知,知伯被殺死,知氏就此被三家給滅掉了,其土地也被三家瓜分了。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三家滅掉知伯之後索性就一不做二不休,在接下來的歲月中繼續蠶食晉國公室的土地,並且之後還得到了周天子的冊封,成了諸侯。最終晉國被三家所滅,故史稱“三家分晉”。

探微阁主
2018-03-21

晉國始祖,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

武王克殷的第二年,天下未寧而崩,成王年幼,周公輔政。一次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剪桐葉為圭,賜給叔虞,被周公知道後,稱“天子無戲言”,便封叔虞於唐堯故地。初稱唐,後改為晉。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晉國九傳至穆侯。 穆侯七年,與條戎戰,晉大敗。此時適逢穆侯第一個兒子出生,穆侯便為他取名為“仇”,並立其為太子,以示不忘條戎之恥。

穆侯十年,與北戎千畝之戰,晉大勝。此時適逢穆侯第二個兒子出生,穆侯便為他取名為“成師”,以紀念千畝之勝。

對於穆侯為兩個兒子取的名字,當時的晉國的大夫師服曾說:“君主給孩子取的名字,真是奇怪!太子叫仇,是仇敵的意思。小兒子叫成師,是成就他的意思。名字自己可以決定的,事物本身卻有客觀規律。現在嫡子跟庶子取的名字正相反,以後晉國能不出亂子嗎?”

很不幸,之後的歷史發展果如師服所言。

穆侯死後,文侯仇立,文侯死後,子昭侯立。昭侯懼叔父成師之強,封其於大城曲沃(當時曲沃的面積比晉都翼城還大),史稱“曲沃桓叔”。

自此,晉國陷入長達六十多年的內亂。歷經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三代,先後攻殺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晉侯緡,驅逐鄂侯。曲沃一系終於成功攻滅翼城一系,完成了小宗代大宗– “曲沃代翼”的過程。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在這個過程中,周天子數次派兵支持翼城。武公攻殺晉侯緡後,為了防止周王室再次干涉,便將晉都的珍寶器物盡數賄賂新立的周釐王,周釐王貪賂,便順水推舟,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至此,曲沃正式奪得晉國正統。

獻公繼位後,桓、莊(桓叔與莊伯後裔)之族強盛,對於本身就是以小宗代大宗的獻公一系來說,“曲沃代翼”的事件近在眼前。於是,獻公採用士蒍謀劃,盡誅桓莊兩族。

“驪姬之亂”後,獻公又盡逐群公子。至此,不蓄群公子成為晉國一項基本國策。晉國的卿族們有了大力施展的舞臺,他們在晉國爭霸的過程中居功甚偉,不斷拓展自己勢力的同時,也不斷侵奪晉君的權力。

在晉國卿族三百多年馬拉松式的競爭中,魏、趙、韓最終勝出,上演“三家分晉”。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史記•晉世家》“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靜公遷為家人,晉絕不祀。”

文史春秋
2018-08-22

眾所周知,古代關於領土的劃分為分封制,而關於歷史上晉國的立國,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出自《左傳》,武王姬發娶了姜子牙的女兒邑姜,有一天邑姜做了一個夢,說他將生一個叫做“虞”的兒子,應該把“唐”這個地方封給他。還有一個版本是《史記》中講的,周公滅唐之後,周成王與他的弟弟虞開玩笑說,我就把這個地方封給你吧。一個叫做史佚的史官就說,那就趕緊選一個良辰吉日把這件事給辦了吧。成王說,我和他開玩笑呢。但是這個史官卻說,天子無戲言,你說過的話史書都記著呢!成王很無奈,於是把“唐”這個地方就封給了虞。由此可見,無論是哪個版本,都說明了虞被封在唐這個地方,虞也因此被稱為唐叔虞(姓姬),到了唐叔子燮(xie)的時期改名為晉,史稱晉國。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封制的弊端逐漸的顯現出來,周王室的影響力日漸衰微,而各分封諸侯國的勢力則越來越強大。到了晉獻公時期,他率領著充滿活力的晉國大肆擴張,晉國由此而開始強盛,但他因為擔心晉國王公作亂,而大肆捕殺公族,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造成晉國無公族的局面。而周代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障,晉獻公此舉無疑為以後公室的衰微埋下了隱患。

在晉獻公攻打驪戎的時候得到了一位美女名叫驪姬,對她非常寵愛,就想立她的兒子奚齊為太子,驪姬又常常給晉獻公吹枕頭風,更通過陷害造成了原太子被殺,這讓晉獻公的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非常害怕,先後逃亡,至此,晉國內亂開始。

最終,重耳因為重重原因而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立位,史稱晉文公。晉文公即位以後,通過平定周王室內亂以及大敗楚國而在諸侯之中威信很高,此後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至此,晉文公繼齊桓公之後,成為了中原第二個霸主。而在這以後晉國更是遏制秦國的擴張,圍困老霸主齊國,並且在於楚國的爭霸中大獲全勝,霸業達到了頂峰,那麼這樣一個強盛的晉國為何會早早的退出了歷史舞臺呢?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前文提到晉文公重耳有過一段漫長的逃亡日子,在他即位之後,設三軍,封賞和他一起患難和擁立他的臣子,功勞大的分封領地,功勞小的授予官爵,而由於獻公時期,晉國公族大部分被殺,導致卿大夫開始興盛,其中趙氏最為強大。晉襄公時期,趙盾(他的父親趙衰cui曾陪同重耳流亡19年)開始專政,甚至以卿大夫的身份會盟諸侯,有了僭越公室的跡象。

襄公死後,趙盾擁立靈公即位,靈公長大後,因亂行君令,又不滿足於做個傀儡皇帝,而被趙盾的堂弟趙穿所殺,由此可見晉國卿大夫權勢滔天。後來,趙氏被滅,獨留趙武(趙盾之孫,歷史上著名的趙氏孤兒)繼續趙氏的發展,而諸卿大夫開始爭權。到了晉傾公時期,形成了“韓、趙、魏、範、中行以及智氏”六卿,而這六家在相互的權利鬥爭之中,最後只剩下了“韓、趙、魏”三家。晉幽公時期,晉國的大部分土地成為了這三家的勢力範圍,晉幽公甚至因為害怕,反而前往朝覲三卿,形成了禮儀顛倒的局面,國君成了臣子,三卿反而成為了諸侯。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正式承認了他們諸侯的地位,史學界以此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公元前376年,晉國最後一位國君晉靜公被廢,晉國土地被韓、趙、魏三家完全瓜分,晉國徹底滅亡,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而“三家分晉”則成為了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誌。

一千三百年多年後,司馬光寫下了《資治通鑑》,而第一篇就是“三家分晉”的故事,他說,三晉雖然強大,但如果他們不顧天下的指責而僭越禮儀的話,就不會請求周天子批准,而是自立為君了,而那樣的話,他們就是叛逆,如果有賢德的諸侯,一定會尊奉禮儀向他們討伐,而天子既然批准了,誰又能對他們進行討伐呢?“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之自壞也!”君臣之間的禮儀既然崩壞,於是天下便開始以武力和智力相互爭霸。。。

历史闻知社
2018-05-30

春秋時期的晉國,是首屈一指的大國,中原地區的長期霸主。然而,政出私門,在晉國曆史上活躍過很多的強勢家族,狐氏、趙氏、先氏、胥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郤氏、欒氏、韓氏等,自晉文公後,晉國的六卿(有時擴編為八卿甚至十二卿,但常態編制為六卿)職位便只有這些家族的家主才可輪流擔任。那韓趙魏三家是如何從這些家族中殺出血路,而笑到最後的呢?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趙氏;趙之先祖造父因替周穆王駕車(御)有功,而獲賜趙城(今山西洪洞),造父的族人便以趙為氏。後造父七世孫叔帶見周室動亂,乃去周適晉,為晉國趙氏。叔帶以下五世至趙夙,在晉獻公十六年,晉作二軍,晉獻公自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伐滅霍,滅魏,滅耿。以耿賜趙夙,以魏賜畢萬,畢萬之後便以魏為氏,是為晉國魏氏。趙氏的兩次發跡皆跟司機(御)這個職業有關,那個時代,替領導開車是極有前途的職業,一輛車坐三個人,領導(主將居中,通常戰車居左)、司機(御,通常居中,領導在居左)及保鏢(車右)。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趙夙之弟趙衰(史記言其孫)因跟隨晉文公重耳流亡有功,而獲重用。至趙衰子趙盾為晉國執政,趙氏一門權傾一時。除趙盾外,趙盾弟趙同(封地在原,也稱原同)、趙括(封地在屏,也稱屏括)、趙嬰齊(封地在樓,也稱樓嬰齊)、堂弟趙穿(封地在邯鄲,晉襄公女婿)皆為晉國大夫。然樹大招風,族大多怨。趙終因下宮之難而幾近被滅門,後經“趙氏孤兒”趙武而趙氏再興,然終歸是元氣大傷,趙氏地位漸與六卿平,至趙武之孫趙鞅並掉趙氏旁支邯鄲氏,並與智、韓、魏一起消滅了範氏、中行氏,晉國六卿便只剩智、韓、趙、魏四家。再到趙鞅之子趙無恤聯合韓魏兩家反攻智伯就確立了三家分晉之事。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魏氏;魏氏在晉國的起步基本與趙氏同步,晉獻公賜耿給趙夙的前後,也將魏賜給了畢萬(周文王15子之後),這便有了晉國魏氏,畢萬之孫魏犨也跟隨晉文公流亡,魏犨是位力士,曾擔任晉文公的車右。魏氏的兩次發跡也都跟其擔任過國君的車右一職相關,正好與趙氏的兩次發跡跟其擔任過御(司機)形成了對照。不過魏氏的發展相對於趙氏來說要緩慢一些,至魏犨之孫魏絳,始為晉國執政,並佐晉悼公復霸有功,魏氏自此開始顯赫,魏絳三世孫魏侈與趙氏、韓氏、知氏共滅範氏與中行氏,再到魏侈之孫魏駒與韓、趙兩家反攻智伯。至此,晉國便只剩韓、趙、魏三家了。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韓氏;韓氏在晉國的整個歷史上來說,並不怎麼突出。韓氏為晉國公室的支庶,曲沃莊伯之異母弟萬,因被封於韓原,便以韓為氏。韓氏的發跡也滯後得佷,曾依附於趙氏,韓氏至韓厥,才始為晉國執政,但其家族勢力相當於其他家族來說,也相對弱小,但韓氏行事低調,故也成為了最終的贏家之一。

开心畔畔
2018-11-27

孟子曾說“春秋無義戰”。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王綱解紐、群雄爭霸,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多了猜疑少了信任,多了芥蒂少了合作。比鄰的國家之間戰事頻發,同國的兄弟之間手足相殘,一朝不慎,誰都有可能成為對方的獵物,食汝之肉、飲汝之血。

幼年砸缸救友、花甲之年入朝為相的司馬光,在他的《資治通鑑》開篇,就記述了“三家分晉”的故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韓、趙、魏三家滅了同為六卿的智氏,而後三分晉國土地。在歷史上,“三家分晉”更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

那麼,這樣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事是如何發生的呢?它的起因、經過、結果又怎樣呢?接下來筆者為大家略述一二。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 設三軍六卿,埋分裂禍根

說到“三家分晉”,咱得先做好鋪墊,回顧一下潛藏了200年的癥結根源。

話說公元前636年,結束了19年逃亡生涯的姬重耳終於返回祖國且榮登帝位,即為晉國開創了百年霸業的霸主——晉文公。晉文公的卓越貢獻眾所周知,但他看似有情有義的一項決定,也埋下了兩百年後晉國分裂的禍根。

都說“苟富貴莫相忘”,晉文公他老人家更是為兄弟可兩肋插刀,共同流亡的好哥們兒那得提拔,必須讓其享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榮譽。於是乎,晉文公老先生把這幾個兄弟連同晉國的顯貴家族集結到一起,組閣成立了“三軍六卿”的一部分即“六卿”。

最初的“六卿”有11個家族,其後200年間,幾個家族之間火拼、逃亡,最後只剩下四大家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分別以智伯、韓康子、趙襄子、魏恆子為首領。此四卿擁有晉國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也逐漸掌握了晉國的實權,當時晉國在位的晉出公已然成為了四大家族的傀儡。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 卿私鬥火併,晉土崩瓦解

晉國並非不想滅掉現存的四卿,只是晉出公身邊已無人可信。他祕密派人前往齊、魯兩國借兵,反被這兩位鄰居出賣了,不但沒借兵給他,反將消息告訴了智伯。野心勃勃的智伯哪裡肯放過這次好機會,他趁機趕走了晉出公,另立新君,自己掌握了大權。

此時的智伯愈發暴露出了狼子野心的本質,他想削弱其他三國力量,自己獨佔整個晉國。

在謀士的建議下,智伯實行了這個歪點子,假借晉國新君命令,讓韓、趙、魏三家獻出一百里土地充作軍餉。獻則已,不獻則攻之。

魏恆子裝傻賣乖割了一百里土地,韓康子聽從了謀士的規勸想坐收漁翁之利也割了一百里土地。只有趙襄子怒吼著“土地是祖先傳下來的,怎能隨便割讓?”成為了眾矢之的。

據守晉陽的趙襄子帶領百姓抵抗侵略、死守家園。武器不足,他們就把宮室大殿上的銅柱鋸下來鑄劍戟和箭頭,扒開宮室內牆,抽出荊條和葦稈做箭桿。軍民同心守城兩年多,智伯等三家愣是沒有攻破晉陽城。

歪點子不斷的智伯又開始冒壞水了,他下令築堤圍壩蓄水,等待雨季放水淹掉晉陽。

雨季一來,大雨傾盆而下,連同著智伯命人蓄的水,一股腦猛灌到晉陽城內,雖城牆堅固未被沖毀,但百姓的房屋紛紛倒塌,人只好躲到地勢高的地方避難了。

往往不能平等作戰時,我們最需要的就是蘇秦、張儀派的戰略縱橫家,而此時趙襄子的謀臣張孟談臨危不亂,直接找到韓康子以說利弊,“我們同是卿大夫,智伯的野心是要吞併整個晉國的,脣亡齒寒,我們趙氏滅了,就會輪到你們韓氏和魏氏。咱現在應該三家聯合起來攻打智伯,以消除後患。從今後我們三家過太平安穩日子,互不侵略”。

韓康子聽著感覺有點道理,想次日與魏恆子商量一下再做決定。沒想到讓他下決心聯合趙氏攻打智伯的正是智伯本人。

智伯與韓康子、魏恆子察看水情時說到“我現在才知道水也可以滅亡一個國家”。韓康子與魏恆子四目相對,都想到了自家的地勢。魏家的封邑安邑、韓家的封邑平陽旁邊各有一條河道。智伯瑤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晉水既能淹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

當天夜裡韓康子將魏恆子約到自己帳中,將張孟談請出,三人一拍即合,歃血為盟,商定共攻智伯。

第二天夜裡,三更剛過,智伯的營帳喊殺聲四起,睡夢中驚醒的智伯見自己已全身浸溼,床都泡在水裡。他被幾名親兵扶到木筏上逃跑時才發現,智氏的兵營、糧草早已漂盪一空,營中軍士被砍死的、淹死的不計其數。

智伯的軍隊全軍覆沒,趙襄子將智伯斬首,並以叛逆的罪名將智伯滿門抄斬。智氏的土地也由韓、趙、魏三家平分了。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繼承人韓虔、趙籍、魏斯各自派使者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而彼時的周天子實際上早是個空架子了,因此只得照三家的意思分別冊封為韓侯、趙侯、魏侯,史稱“三家分晉”,晉國從此便不存在了。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 勢斗轉星移,願現世安穩

三家分晉是春秋後期“政在大夫”趨勢進一步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周威烈王對這一事實的認可,標誌著戰國時代的正式開始。

自此之後,韓、趙、魏都成為了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審視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起因,主觀因素無非是,為稱霸一方東征西奪,為權利富貴手足相殘,為人口輜重火併吞沒。而遠去的燒殺搶掠、刀光劍影,擄走的多是無數的生靈。

戰爭起時受罪的皆是百姓。願和平長久,現世安穩。

万物有类
2018-03-21

謝邀。這個問題讓我這個專注歷史研究的達人來說說吧。不喜請噴。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對周朝的國家制度做一個說明。

周,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一個國家,它只是一個有很多國家組成的聯盟。這個龐大的聯盟盟主,就是周天子。

聯盟內的這些國家,並不是自己封的。最早在周朝推翻商朝後,由周天子來封的,而且必須由周天子來封,否則就不是合法的。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周天子除自己留一塊自留地外,他把天下分給各個諸侯,諸侯就建立一個國家,諸侯就成了該國國君。

就像周天子不能把天下據為己有一樣,諸侯也不敢把國家據為己有,他自己留一塊自留地後,就把國家分給各個大夫,各大夫就成立了自己的家,這個“家”跟我們現在的家不完全一樣。

這樣看起來很公平,天下共有。可是,有一個問題還是要解決的,就是周天子也好、諸侯也好、大夫也好,他們都不只有一個孩子。如果全部都是單傳男兒就好辦了,但事實剛好相反。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為解決這個問題,宗法制應運而生。宗法制包含三個內容:

一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的地位高於其它妾。

二是嫡長子制。也就是妻子生的兒子叫嫡子,妾生的叫庶子。妻生的第一個兒子叫嫡長子,其它兒子叫次子。次子和庶子原則上沒有繼承權。特殊原因除外。(當時很多國家動亂,就是從不遵循這個制度開始)

三是父家長制。天子的嫡長子未來就是天子,管理整個聯盟;諸侯的嫡長子未來就是國君,管理整個國家;大夫的嫡長子就是家長,管理整個家族。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天子只能有一個,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封出去做諸侯;國君也只能有一個,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封出去做大夫;而家長也只能有一個,那麼他的兄弟呢?就只能封為“士”了。

但是,問題依然不能被解決。幾代之後,人越來越多。“士”這個階層連一塊地都沒有了,家也好不到哪裡去,越分越小。於是,為了能好好地活或者為了能活的更好,國與國之間開始互相搶地盤。

搶到最後,那些人丁不旺的國家,還有那些一開始就比較小的國家,經過春秋時期的洗牌,很快就被大國吞併了。到最後,只剩這麼幾個大國,誰也打不死誰。大家就這麼耗著。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可是,國內的大夫和士這兩個階層還解決不了越封越小的問題。於是士這個階層就拾掇大夫階層相互拼殺搶地盤。國君強力的,就把他們給鎮壓了,順便把他們的封地也奪了。國君不夠強大的,只能看你們自己人打自己人。

這些“家”之間的火拼,到最後也就剩三五家強大的,你搞不死我,我也搞不死你,於是,就把目光投向家長的地盤了

有的直接取代家長,如戰國初期的齊國田氏,有的先瓜分家長的地盤來壯大自己,然後再把家長滅掉。趙、魏、韓三家瓜分晉國君的地盤就是最有名的例子。因為中國歷史,把三家分晉那一年,定義為戰國的開始。

更大的混戰馬上就要到來。


我是【萬物有類】,歡迎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謝謝!

史学达人
2018-08-13

其實歷史上之所以有三家分晉,實在是好多巧合的原因組合在一起發生的。

晉國是一個大國,而且晉國還是被周朝最早分封的國家之一,它和老牌的齊國,燕國建國的歷史一樣悠久,並且晉國和燕國一樣都是由姬姓子孫掌管。

可是,隨著時日的推移,姬姓子弟在晉國繁衍了好多代。這些姬姓子弟裡就出現了很多小宗,小宗是不能繼承王位的,只有大宗這一支血脈才是有繼承晉國的權力的。

很不湊巧的是有一支晉國的小宗勢力發展的強大了起來,他們和大宗之間發生了戰爭,最後把大宗給打敗了。

就這樣小宗奪了大宗的位置,也就奪了晉國的控制權,並且把大宗給滅了族。

奪權的小宗為了穩固自己的江山,又大肆的屠殺了很多姬姓子弟,這在晉國就造成了一種姬姓子弟,尤其是姬姓人才,不夠用的現狀。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正是因為姬姓人才不夠用,所以,這就給了其他姓氏的人才一些機會。

其中韓、趙、魏、知被提拔起來,他們擁有軍隊的統領權,捍衛著整個晉國的安危。

漸漸地這四家的勢力越來愈大,竟然把國君給架空了。

所以,整個晉國被化分為了四個地盤,被韓、趙、魏、知所統治。其中力量最大的一支就知家。

知家的宗主叫知伯,知伯這個人有點貪婪,而且他沒有什麼腦子,還總愛挑動事端。

知伯為了繼續擴大自己的領土,他先是給韓家的宗主韓康子要一塊地。

韓康子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他很著急,不知道怎麼辦,還好他手下有一個大管家,這個管家告訴他。知伯的勢力比我們大太多了。這個地你一定要給,否則,他們率領軍隊來攻打我們,我們就被滅了。還有就是,知伯若是給我們要地,得逞了。他還會給趙家和魏家要地,若是他們兩家有一家不同意給的,他們之間肯定會開戰。到時候我們在坐觀其變。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你看韓康子的管家確實有幾把刷子吧。韓康子給了知伯土地,知伯很高興。

知伯又開口去給魏家的宗主魏桓子要土地,魏家也不敢得罪知伯,而且他們的想法和韓家的一樣,給了土地,然後看著他給趙家去要地。

知伯兩次要地都得手了,這次他的慾望又大了一些。

他給趙家趙襄子要地的時候,竟然是指定了一塊,趙家最肥沃的地要的。

趙襄子當時就火了,趙家的實力和知家的相差不大,所以趙襄子決定給知伯幹一仗。

知伯沒有要到地,就聯合了韓家和魏家一起來攻打趙家,戰事打了三年也沒有什麼進展。

一個偶然的機會,知伯發現了趙家都城旁邊有一條河,他就把河水引到趙家的都城,趙家都城被水給淹了,看樣子應該趙襄子撐不了多久了。

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知伯很高興,他指著河水說道,沒想到河水竟然能幫我滅掉一個宗族呀,我沒記錯的話,你們兩家的都城外,也有一條河吧。

韓康子和魏桓子聽了知伯的這句話,背後冒冷汗呀。很顯然知伯的言外之意,就是若是你們不聽話,也用這種辦法滅掉你們。

這個知伯真的是太可惡了。

就在這個緊急關頭,趙家的管家來見韓康子和趙桓子。他告訴這兩個宗主,我們趙家馬上就要完了,但是我們完了之後,緊隨其後的就是你們兩家。不如趁著我們趙家還沒滅,我們三家聯合把知家給滅了。

趙襄子和韓康子表示同意。

因為戰事進行的比較順利,趁著知伯放心在家裡睡覺的時候,韓康子和魏桓子就把淹趙家的水,改道去淹知家了。然後他們三家的聯軍隨後又殺了過去,最後知伯被殺,知家被滅,這就是歷史上三家分晉的過程,以及出現三家分晉的原因。

韓趙魏鼎力的時期到來,戰國從此開始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