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還有,安祿山到底算個什麼水平的人,上面三個名將有機會平定叛亂嗎
10 個回答
这些历史要读
2019-03-08

如果不是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關迎敵,那麼唐軍是完全有能力擋住安祿山的。

事實上,在哥舒翰出關迎敵之前,潼關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已經成為一座固若金湯的雄關。唐朝守軍已經堅守潼關半年之久,期間擊退了安史叛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當時,勝利的天枰已經開始倒下唐朝了。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因為,就在哥舒翰與安祿山在潼關相持不下之時,唐將李光弼與郭子儀又率軍接連擊敗史思明的部隊,切斷了叛軍前線與老巢范陽之間的補給線。此外,安史叛軍向東被張巡阻於雍丘,向南又被魯炅阻於南陽。因此,那時的安祿山等人其實已經處於四面環敵的地步了。

當時,安祿山鑑於自身腹背受敵的尷尬局面,本來已經打算放棄洛陽,回老巢范陽固守。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如果按照哥舒翰的戰略,只要唐軍繼續堅守潼關,疲憊安祿山部,讓各地官軍繼續進剿。那麼,在官軍的四面夾擊下,叛軍斷然堅持不了多久,叛亂即可平定。

然而,此時的唐玄宗卻被接連的捷報衝昏了頭腦,卻忽視了官軍野戰能力遠不如安史叛軍的客觀條件,自認為官軍能夠一舉出關殲滅叛軍。於是,唐玄宗不聽哥舒翰的勸說,執意命令他出關迎戰。最終,哥舒翰因害怕步高仙芝、封常清的後塵,不得不率軍出戰,結果慘敗,二十萬唐軍幾乎全軍覆沒。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之後,安史叛軍長驅直入,唐玄宗放棄長安,出逃四川。而安史之亂也因此進一步的惡化,幾乎讓大唐陷入滅亡的邊緣。

萧晓四姑娘
2019-03-15

如果真要做一番假設,那麼其實中風在家的哥舒翰是沒有必要參加這一場戰爭的。封常清、高仙芝、郭子儀和李光弼等人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將叛軍的勢力打個差不多,即便不能立即平定叛亂,也不會花費太久的時間。而且,這場叛亂很可能就不叫安史之亂了,而是安祿山之亂。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755年的大唐,盛世還在但是人們卻已經安逸了太久,外重內輕的軍事制度保證了邊疆的安全卻給中原帶來了隱患。安祿山的叛軍南下,唐玄宗在處死封常清和高仙芝以後,竟無將可用。不得不讓已經中風在家的哥舒翰挑起大唐的未來。我們看哥舒翰的失敗,最大的原因自然就是唐玄宗和楊國忠的逼迫出兵,使得20萬大軍最後剩下了8000人。

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哥舒翰本人也確實應該為這個失敗負部分責任。楊國忠本來和哥舒翰沒有什麼矛盾,為何卻執意挑唆唐玄宗逼著哥舒翰出兵呢?很明顯,是楊國忠被哥舒翰殺安思順這件事給驚到了,兩人的反目為這場戰爭的失敗埋下了伏筆。而且,哥舒翰雖然奉命鎮守潼關,但是他自己的身體並不允許他過多的管理軍中事物,自然這些事就只能交到下面的將領去做,而他們之間又有矛盾,根本不能好好配合。不僅他們不能好好配合,即便是這二十萬大軍也是雜牌軍,強行綁在了一塊,根本不能協調作戰,所以在哥舒翰接到命令出戰的時候,竟毫無抵抗力。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所以唐玄宗啟用哥舒翰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如果唐玄宗沒有過度自信的話,這個錯誤是可以避免的。正是因為唐玄宗過度自信,才以為安祿山的叛軍是很好平定的,所以才在封常清失敗後將其處死,所以才在高仙芝放棄陝郡退守潼關後將其處死,以至於損失了兩員大將,而且這不僅僅是損失了兩員大將的事,還動搖了軍心。

倘若唐玄宗能夠全面瞭解戰爭,給封常清和高仙芝申訴的機會,至少應該讓他們將功補過,先打完這場戰爭,那麼未必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將叛亂平定。

安祿山發動叛亂之後,很快就攻進了洛陽,而封常清節節敗退,這其中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安祿山是三鎮節度使擁兵近二十萬,還因為中央軍力量實在是太弱了,封常清手中的兵並不是他的安西軍,而是在洛陽臨時招募到的六萬兵員,參差不齊不說,也沒有作戰經驗。這樣的一支軍隊即便總指揮再強悍也很難取勝。所以封常清只能後退準備固守沒有兵力防守的潼關,鎮守陝郡的高仙芝也接受了封常清的建議,決定放棄陝郡,一起鎮守潼關,多年的合作讓高仙芝非常信任封常清的判斷。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但退守潼關即便是當時能做的最正確的事,卻沒有得到唐玄宗的認可。或者說高仙芝和監軍之間的矛盾沒有及時解決,以至於監軍在向唐玄宗報告軍情的時候添油加醋的說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所犯的錯誤。

監軍邊令誠將封常清對安祿山的正確估計說成是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動搖了軍心,又將高仙芝放棄陝郡的事實說了出來,並說他剋扣軍糧。

這兩人的失敗大大刺激了唐玄宗,這是他所不能忍的,他不願意承認帝國的弱點所在,也不願承認安祿山的強悍,倘若他能正確看待這件事情,能看看封常清的表文,然後赦免兩人,讓他們戴罪立功。兩人齊心協力鎮守潼關,安祿山是很難攻下來的。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進,局勢對朝廷是大大有利的,首先,鎮守邊疆的軍團陸續回京平叛,這些正規軍的作戰能力自然比剛招募的那些雜兵強了數倍。其次,郭子儀和李光弼已經到了叛軍的後面,在河北打了不少勝仗,下一步就想領著朔方軍直搗范陽這個安祿山的老巢,斷了他的後路。

這對於安祿山來說都是大大不利的,而且,安祿山攻關越久,叛軍內部就越容易出現矛盾,他們是叛軍,一旦打不了勝仗就會產生恐慌的心理,就會思考反叛值不值得。後路再一堵,投降朝廷會是很多人的選擇。

所以安祿山其實是非常著急的,讓崔乾佑將精銳部隊藏起來,而用老弱病殘來誘惑唐軍出戰,為的就是讓唐軍自己出關作戰。潼關易守難攻,非出關不能攻下來。安祿山懂這個道理,唐玄宗卻忘了這個道理。

以上只是假設,當不得真,歷史已經發生,任何假設都是徒勞的,也未必是正確的。

伊耆角木
2019-03-10

完全沒問題,因為潼關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安祿山四面受敵,不可能把重兵發往潼關,再加上三人都是名將,又都已下定決心死守,這種情況下只要沒有外界干預,潼關必然不失。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潼關,戰略地位險要,從東漢末年開始就是長安的屏障,兵家必爭之地。到了唐代更是建立了新的關隘,利用自然地理形勢,關口南依高山,北瀕黃河,極為險要。杜甫的詩句很說明問題“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可見潼關天險,僅容一車通過,真的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有這樣的地利,只要不是兵力實在太懸殊,守住是沒有大問題的。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高仙芝)

然後看看三個武將,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都是當時唐朝有名的將星。高仙芝曾在安西三任節度使屢次興兵幾十年徒勞無功的情況下,率軍長途奔襲,大敗吐蕃部隊,攻下反覆無常的小勃律,打通了唐朝和中亞各國的通道。此後在安西節度使任上威名大震。封常清原為高仙芝部下判官,隨高仙芝成長為一代傑出將領。高仙芝因失滅石國被中亞各國記恨,聯絡黑衣大食對抗唐朝,高仙芝出擊,因兵力不足戰敗。封常清在高離任後作為安西副都護,揮師滅大勃律,重振唐朝在中亞諸國中的威名。哥舒翰更是攻下唐朝和吐蕃爭奪百餘年的重要據點石堡城,數敗吐蕃大軍,威震河西、隴右。是安史之亂前朝廷地位唯一可與安祿山相提並論的武將。這三個名將,如果放權給他們,守潼關不成問題。

當然,名將可能會輕敵。但顯然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都沒有輕敵。最初,高仙芝擔任天下兵馬副元帥,作為對抗安祿山的實際主帥(元帥是太子李亨掛名),封常清作為部將,初時都認為安祿山我不足為懼。但自從叛軍攻打到封常清駐守的虎牢關,封常清接連交手,屢戰屢敗,瞬間明白抵擋不住,只能撤離,趕赴高仙芝駐守的陝郡。封常清將交戰的經驗向高仙芝報告,叛軍戰鬥力遠勝官軍,只能退守潼關,以保長安不失。高仙芝權衡之下,急忙撤離陝郡,途中又遭遇追擊而來的叛軍,親身感受了厲害。高仙芝、封常清立刻退守潼關,加固防禦,叛軍到潼關,見官軍已有防備,只能不能急切攻下,只好留下崔乾佑一部,其餘大軍撤走。如果不是監軍宦官邊令誠為推卸責任,去玄宗處進讒言,此二將已可確保潼關無虞。高仙芝、封常清被玄宗下旨殺死,哥舒翰接任副元帥。這位已經中風過的名將,加上所帶兵馬都是長安附近招募的新軍,毫無戰鬥力,自知難以抵抗安祿山大軍。所以更是抱定了不出關的決心,隨便叛軍如何叫罵挑釁,巋然不動。叛軍也是一籌莫展,近半年時間,叛軍都在潼關之外,難以進兵半步。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安祿山)

最後再看安祿山這邊,雖然攻下東都長安後立刻稱帝,但隨後的情境可以說是四面楚歌。西面,他的兵鋒受阻於潼關,不能向關中前進半步;西北,他的黨羽高秀巖從一開始就沒打過勝仗,根本無法有效牽制唐軍;西南,唐軍層層設防,屢破燕軍,使他“下南陽,取武關,經藍田繞襲長安”的計劃始終未能得逞;南面和東南,他的部隊也遭到了各路唐軍的頑強抵抗,無法順利進軍荊楚和江淮,使他佔據江淮一帶財賦重鎮的希望化成了泡影;最慘的是河北,自從郭子儀和李光弼進入河北後,史思明就成了一隻無頭蒼蠅,一次次被打得暈頭轉向、滿地找牙,不但把起兵初期打下的地盤全丟光了,而且讓老巢范陽徹底暴露在了唐軍的眼皮底下……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哥舒翰)

因此,如果哥舒翰始終鎮守住潼關,確保郭子儀、李光弼能夠順利剿滅史思明,那安祿山最後也只能退回范陽老巢,不僅長安無礙,連東都洛陽也可收復。可惜因為楊國忠的讒言,玄宗不斷催促哥舒翰出關作戰。哥舒翰不敢抗旨,怕步高仙芝、封常清後塵,只好硬著頭皮出戰,最後被擒。潼關失守,長安門戶大開,玄宗倉皇出逃。郭子儀、李光弼也不得不放棄剿滅史思明的希望,退守護駕。

历史百家争鸣
2019-03-15

唐玄宗時期,發生了世人皆知的安史之亂。當時范陽節度使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調集十五萬大軍西進反唐。唐玄宗便派封常清、高仙芝等人出征禦敵,奈何倉促準備,他們倆個都被安祿山擊敗。唐玄宗得知封常清、高仙芝敗退後,便派監軍宦官邊令誠監斬封常清、高仙芝,並讓哥舒翰掌管潼關。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哥舒翰守潼關時,覺得潼關易守難攻,便據關抗敵,可是楊國忠就進言說哥舒翰待在關內只會喪失戰機,他應當出關攻打安祿山。唐玄宗不知道戰場的具體情況,但他覺得楊國忠說的有道理,便告訴哥舒翰出兵打安祿山,哥舒翰上疏奏道:“安祿山用兵已久,豈肯無備?臣料他是以贏師誘我,我若出兵,正中賊計。況賊遠來,利在速戰,官軍據險,利在堅守,何必遽求速效?現在諸道徵兵,尚多未集,不如稍安毋躁,待賊內變,再行出兵。”可是楊國忠還是進言說哥舒翰手握重兵,待在潼關內不是事,一直慫恿哥舒翰出兵。在此情況下,哥舒翰只得率兵出征,可是哥舒翰軍中軍心不齊,他手底下的田良邱李承光、王思禮各有自己的小心思,對軍務並沒有上心,加之哥舒翰平時對手底下的人用法嚴苛,當與叛軍交戰時,軍隊就潰不成軍。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唐玄宗要是不逼哥舒翰出關作戰,哥舒翰憑著潼關的地勢也能抵擋一陣子,可是哥舒翰不能與叛軍正面作戰,他一出潼關就必將遭到大敗。

战忽都护府长史
2019-04-05

大概後世只認為安祿山史思明是蕃鎮尾大不掉,而把哥舒翰郭子儀看成忠臣了,實際上都是節度使打節度使。

而站在玄宗角度,郭子儀李光弼等人高歌猛進,全局戰場上叛軍就是再給一拳就要涼涼的態勢。你是唐玄宗命令哥舒翰推進戰線配合其他路唐軍加快平叛速度有什麼問題?

注意唐玄宗只是命令哥舒翰出戰,沒命令你哥舒翰鑽安史叛軍的伏兵圈。

事實上哥舒翰還真不是被正面戰場打垮的,而是被伏兵打垮的。

史書上當然不會記載唐玄宗要哥舒翰出擊是不是為了拖住安祿山主力不回援范陽,給郭子儀李光弼創造直端老巢的機會。

史書只會記載唐玄宗命令哥舒翰出戰然後哥舒翰被一鍋端了就甩鍋給個並不下具體指令的皇帝?

哥舒翰二十萬大軍是怎麼鑽進口袋裡被團滅的是真值得好好研究。

清水空流
2019-03-16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以誅殺楊國忠的名義 起兵造反,真是“漁陽皮鼙鼓動秦關”,驚破霓裳羽衣曲。就此“九重城闕煙塵生。地方猝聞安祿山造反無不驚駭,所過州縣,望風而降,就此,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拉開帷幕。當時安祿山節制任三道節度使(平盧、范陽、河東),好比現在是三個軍區的司令。而且已經快十年。造反應該是早有預謀的。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安祿山造反以後,李隆基也是積極備戰,讓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為帥抵抗安祿山,玄宗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同時,玄宗又命宗室榮王李琬為元師,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師,在京師聚集十一萬軍士(不是正規軍),安祿山指揮得當,兩度擊敗唐帥封常清,攻陷東都洛陽,封

高仙芝,本是高麗人,從軍卒做起做到節度使,封為開府儀同三司、右羽林大將軍,密雲郡公。封常清為安西副大都護。任御史大夫。因敗北被李隆基所殺、李隆基立即加封在長安病休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帥。領兵二十萬,準備和安祿山決一死戰。結局依舊是敗北,而且哥舒翰投降了,後被安祿山所殺。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如果李隆基不干預可能性不大。但長安未必丟失。三將失敗的首要原因就是軍隊戰鬥力不行,玄宗在京師召集了十一萬人。召集的這些人,基本上都是烏合之眾,想靠他們來阻攔安祿山,結果可想而知,安祿山叛軍是最精銳的部隊,而內地沒有精銳部隊。 再就是內地長期和平、叛亂突然爆發。打了唐朝朝廷一個措手不及。安祿山這時候已經包圍潼關。哥舒翰堅守不戰。進入相持階段,但安祿山後方起火了。

顏真卿與顏杲卿率領部隊在後面起義、河北本來就不穩,見有人公開起義反對安祿山。立即響應,郭子儀李光弼在河東多次擊敗安祿山。使安祿山進退兩難的境地,前面有潼關阻擋。歸路被斷絕。形勢對朝廷十分有利,但是這時玄宗強令哥舒翰主動出擊找安祿山決戰,哥舒翰緊急上奏意思是不可,不可,真不可。李隆基不聽,認為哥舒翰懼敵不前,皇帝下旨嚴斥,哥舒翰無奈之極,痛哭失聲、領兵出關。公元756年六月八日,哥舒翰十幾萬官軍與安祿山麾下名將崔乾祐交戰,崔乾祐用火攻,唐軍大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掉進黃河淹死的幾萬人,哀嚎之聲不絕。救命之聲驚天動地。燒死,淹死,踩死的唐軍不計其數,僅存十分之一二,哥舒翰率領的二十萬人全軍覆沒,潼關丟失,李隆基 出走蜀地。本來這時只要哥舒翰堅守潼關,安祿山就會陷入兩面夾擊的境地,安史之亂到這時就可以結束了。但李隆基昏聵無能,最終崩潰。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可以說,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三將敗北第一責任人就是李隆基,安祿山造反先是不信,等到確認以後,又責罵地方官員投降,而且就此以後徹底不信任武將,派宦官為監軍。干涉武將。三將在經過初次失敗以後,都意識到了安祿山的強大,避其鋒芒,以逸待勞。是首選。三個人都先後上書給李隆基說安祿山佔領之地依靠的軍事實力,肯定不會持久。只要敗一場就會立即土崩瓦解,但這必須要依靠時間,唐軍先固守堅城,以逸待勞。安祿山就會離心渙散,到時可以再出擊。可獲全勝。但李隆基希望挽回顏面。完全不顧客觀條件,希望速戰速決,才使得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之久。大唐而已就此徹底衰落。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详侃历史
2019-03-09

我個人的看法,在潼關擋住安祿山的可能性很大,反攻收復洛陽的可能性也很大,至於能否收復河北,徹底平定安史叛亂,則存在一定的變數。

要分析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看看當時的形勢。

一、整體形勢

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起兵造反,兵力達到15萬人,號稱20萬,“祿山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眾,號二十萬,反於范陽”。那麼,當時,朝廷能夠調來對抗叛軍的都有哪些兵力呢?

唐玄宗開元天寶時期,共有九節度使和一經略使,其中,范陽、平盧兩節度使是安祿山,已經反了,其餘七節度使和一經略使中,嶺南五府經略使兵力1.54萬,且距離長安非常遙遠,劍南節度使兵力3.09萬,且需要分兵防禦吐蕃,安西節度使兵力2.4萬,北庭節度使兵力2萬,距離長安遙遠,管轄區域巨大,且兵力也不是很多,因此,此三節度使和一經略使,在平叛的最初階段沒有動用(後來迫不得已才動用的)。

最初階段使用的,主要是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節度使的兵力,其中,朔方6.47萬,河東5.5萬(安祿山雖然兼任河東節度使,但他實際上管不了河東),河西7.3萬,隴右7.5萬,四節度使兵力合計26.77萬。當然,這四節度的兵力不可能完全抽來平叛,必須要留下一些兵力鎮守原來的防區,因此,朝廷能集中過來的達不到26.77萬人。在這些職業軍人以外,朝廷還臨時招募了很多軍隊,都是市井之徒,臨時拼湊,沒什麼戰鬥力,只能稍壯聲勢而已。

按照唐玄宗最初的計劃,朔方、河西、隴右的主力集中到長安,朔方一部及河東兵,出擊河北。但是,後來因為河北戰事緊急,朔方軍主力也進入河北,與河東軍會合,實際形成了河西、隴右軍主力集中在長安,朔方、河東軍主力集中在河北的局面。


二、唐玄宗兩次嚴重失誤的干涉

在平叛的最初階段,唐玄宗犯了兩個極為嚴重的錯誤,直接導致了局勢失控。一是天寶十四年(755)十二月倉促斬殺大將高仙芝、封常清。二是至德元年(756)六月催促哥舒翰從潼關出兵,導致官軍在靈寶中了埋伏,損失慘重,進而導致潼關失守。

(一)催促哥舒翰從潼關出兵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我們先來看第二個失誤,即催促哥舒翰出兵。從當時的形勢看,郭子儀的朔方軍和李光弼的河東軍出擊河北以後,戰果很大,至德元年(756)四月取得常山大捷,五月取得嘉山大捷,重創史思明,河北被叛軍佔領的十多個郡再次歸附朝廷,安祿山在河南的主力與河北范陽老巢之間的聯繫被基本切斷,叛軍軍心浮動,“於是河北十餘郡皆殺賊守將而降。漁陽路再絕,賊往來者皆輕騎竊過,多為官軍所獲,將士家在漁陽者無不搖心”(《資治通鑑》)。安祿山已經在籌劃放棄洛陽,北撤退守范陽,只是還沒有實際執行,“祿山議棄洛陽,走歸范陽,計未決”。

此時,唐玄宗如果能沉住氣,接受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的共同意見,在潼關堅守,耗住叛軍主力,在河北出擊,瓦解叛軍後方,不敢說能徹底平叛,但迫使安祿山撤回范陽,官軍收復河南,將叛亂控制在河北是基本能實現的。

但是,玄宗太沉不住氣,催促哥舒翰出兵,而且催得很急,請注意,當時哥舒翰患風疾,已經是個殘廢之人,處理軍務已經非常吃力,堅守尚且勉強,主動出擊,太難了。而玄宗又催的太急,大批使者陸續來催促,“續遣中使趣之,項背相望”,結果準備很不充分,在出擊的時候,居然沒有先派兵搜索一下叛軍的伏兵,而官軍出擊的崤函穀道,地勢險要狹窄,怕的就是有埋伏。後來至德二年(757)官軍收復洛陽的時候,就是先派兵搜索伏兵,“引軍旁南山搜伏”,哥舒翰是沙場宿將,不可能連這個都不知道,只是因為催促太急,沒有辦法而已。

最終,官軍在靈寶中伏,進而潼關失守,局勢遂一發不可收拾了。


(二)殺高仙芝、封常清

上面是假設叛軍完全按照官軍設想撤回河北來分析的。那麼,當時,除了撤回河北,叛軍還有其他選擇嗎?我認為是有的。安祿山當時也已經在嘗試了:

一是向東南進兵,擾亂並佔據唐朝東南財源之地,形成對耗局面,你佔我老巢,我就佔你財源之地,看看誰先堅持不住。按說這一路上唐軍沒什麼可靠的兵力部署,結果半路殺出個張巡,硬生生的扛住了,從雍丘打到寧陵,最後打到睢陽,苦苦支撐了1年半多,直到至德元年(757)十月才力盡被俘。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二是向南進兵南陽。當時想進入長安,除了走潼關外,南面還有一條路,那就是先南下南陽,再折向西北,經商洛(武關)進入長安。而商洛一帶地勢雖然也比較險要,但是畢竟不如潼關。對此,唐朝有所防備,設置了南陽節度使,由魯炅出任,防備安祿山,但是效果並不好,至德元年(756)四月,安祿山部將武令珣、畢思琛進攻魯炅,五月,魯炅崩潰,退守南陽,朝廷從關中派出援軍後,方才解圍。請注意,這是在安祿山主力集中在潼關,只派出偏師南下試探的情況下,唐軍就打的如此驚險,如果安祿山率領叛軍主力南下,僅僅依靠當地這些臨時招募的新兵,是根本抵擋不住的,那時,唐軍勢必要把潼關的河西隴右守軍主力調往商洛一帶,但這裡畢竟不是潼關,沒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野戰在所難免,哥舒翰疾病纏身,從靈寶之戰可以看出,完全無法勝任野戰了。當時哥舒翰的部將,諸如王思禮等人,治軍尚可,領兵打仗能力並不出眾。而那時候各節度使的軍隊已經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排外現象,臨時從外面委派將領統帥河西、隴右軍,矛盾必然很多,需要長時間磨合,後來李光弼代替郭子儀掌管朔方軍,就出現了不少問題。

這個時候,如果當時玄宗沒有殺害高仙芝和封常清,那麼,此二人就派上用場了。他們二人長期在安西從軍,而哥舒翰家族世居安西,互相之間比較熟悉。哥舒翰後來又長期在河西、隴右軍任職,以哥舒翰為紐帶,高仙芝和封常清統領部分河西、隴右軍南下商洛,比較容易被接受,而此二人都是宿將,統帥河西隴右精兵,足以應付安祿山叛軍主力。


綜合以上分析,如果玄宗沒有犯這兩個低級錯誤,唐軍收復河南,將叛軍打回范陽,是非常有把握的。至於能否在叛軍回撤途中,尋機進行主力會戰,並一舉消滅叛軍主力,就存在一定變數了,畢竟安祿山主力的戰鬥力還是比較可觀的。而一旦安祿山主力退回范陽,官軍想拿下這塊硬骨頭,就要費一些功夫了,戰爭有長期化的可能,但會被限制在河北北部,不至於蔓延成為全國性的戰亂。


以上是我對唐玄宗失誤的分析,歡迎大家討論。如果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漩涡鸣人yy
2019-03-08

俗話說得好啊,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正確的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做出正確的形勢判斷,並且做出正確的行動才是贏得一場戰爭所需要的東西,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死讀兵書。

出城迎敵,這需要什麼東西,需要做到兩件事情,首先第一,你的軍隊的戰鬥力能夠超過對方,不打無準備之仗,關於唐朝軍隊守衛潼關的這20萬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大家心知肚明,大唐王朝真正算得上是精銳的,全部駐紮在北方邊關,北方邊關的人歸誰管?安祿山,大唐大版的精兵全部握在安祿山的手裡面,如果真的將這20萬的雜兵扔出去,缺乏了堅固城牆進行防守的大唐士兵將會遭到敵方野戰的分割合擊。

又有人就會說了,你看當時在大明王朝的時候,于謙率領部隊出城迎敵,創造了輝煌的戰果,為什麼這個時候卻不能夠實行這樣的戰術呢?

我姑且問一句話,戰爭最終的結果難道僅僅只是打一個氣是嗎?難道只是為了自己的那一口氣嗎?絕對不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美國的作戰就會把現如今美國第一強國打成活生生的第一窮國,大秦帝國也不可能從戰國七雄裡面脫穎而出,統一六國,一統天下。

戰爭實際上打的是經濟,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增加自己在戰場上面的籌碼,減少敵方擁有的籌碼,此所謂此消彼長,如果能夠以一種簡單的戰爭以及小的損失去贏得戰爭的勝利,那當然是選擇較小損失的那一種。

對於安祿山的叛軍來講,他們已經處於一種強敵環伺的問題,唯一的問題就是如何能夠突破潼關,拿下敵方首腦,這樣的話可以一舉扭轉在戰場上面不利的形勢。

所以說對於中央的潼關來講,唯一的問題就是保存自己,保存自己就是對於整個戰局最大的支持,你要能夠不停地堅持住,(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那麼敵方將不戰自潰,你的軍隊將會以最小的損失贏下這一場戰爭的勝利,何樂而不為呢?

對於于謙的軍隊來講,他們只有一個北京城可以少,其他地方沒辦法上,因此北京城的軍隊必須出去戰鬥,否則如果北京城的軍隊不出去戰鬥,其他的軍隊為什麼要替你去戰鬥,那麼敵方的視力將會越來越強大,你的勢力將會越來越弱小,此消彼長之間,你的軍隊將無法戰勝敵人。

所以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軍隊整個一個運營就必須要從他整體的局勢上進行觀察,而不是死讀兵書!

只是可惜呀,唐玄宗如果早死了幾年,說不定是一代明君,而且是毫無爭議的那種,可偏偏出了這麼一檔子事情,天意呀,或許上天再次給他幾十年的盛世的同時,也給他的王朝帶來了十餘年的末世之災。

傻强590
2019-03-07

此三人都是出名邊將,對外戰爭經驗豐富,軍事能力強,但管的藩鎮基本是一個,安祿山管的是三個藩鎮,兵力非常之多,但安祿山似乎在唐朝開疆拓土上幾乎沒什麼戰功,軍事能力應該是低於這三位著名邊將的。但藩鎮都是位於邊疆,經常保持打仗,戰鬥力肯定是非常之強!從將領軍事能力上講,唐軍將領是碾壓安祿山的,但兵士軍事能力上,叛軍兵士能力是碾壓唐朝內地州府久經未戰,只能維持治安的唐軍的,並且叛軍兵士戰鬥力強,數量多,這一特點,唐軍三位名將都分析得對,唯一的辦法就是堅壁清野,守住城關要塞,比如潼關。這些叛軍兵力優勢和戰鬥力優勢會大打折扣,可以為召集全國其他藩鎮戰鬥力強的兵士進京勤王贏得時間,並且這樣會讓安祿山久攻不下,其他將領肯定有分化歸降,叛軍數量肯定只會減少,軍心不穩,氣勢大降,而且唐軍等勤王兵力趕到,叛軍只會打亂分寸。從這三位將領採取的策略上來看,這三位不虧為大唐名將!但唐玄宗年老昏庸,不懂軍事讓根本無勝算的叛軍勢如破竹,毀掉強大的大唐。歷史不容假設!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是唐玄宗朝軍事能力排名前五的戰神人物!特別是高仙芝,哥舒翰如果出個全唐戰神榜,二者應該可以排進前十!

立志成虫
2019-03-07

當然可以的,潼關十幾萬唐軍雖說大部分是沒打過仗臨時招募拼湊的烏合之眾,可是潼關是天險,城高牆厚,這幫烏合之眾只要據險而守靠著潼關天險完全可以彌補戰鬥力和組織效率的不足。高仙芝和封常清被年老昏聵還好大喜功自以為是的唐玄宗冤殺後,又起用已經年老退休的名將哥舒翰,哥舒翰審時度勢判斷準確,和高仙芝封常清一樣根本不打算出擊,就在潼關據險而守。叛軍幾次進攻潼關都被打退,由此可見,再烏合之眾的軍隊防線固定陣型秩序不亂還是有些戰鬥力的。唐玄宗卻繼續膨脹,認為叛軍不足畏懼,潼關的叛軍將領崔乾佑又出動老弱病殘的士兵挑戰,唐玄宗被成功的迷惑了,嚴令哥舒翰出潼關與叛軍決戰。一旦離開堅固的城池打野戰,烏合之眾的唐軍戰鬥力低下,協同配合差,士兵貪生怕死的弊病徹底暴露了。“安史之亂”的叛軍是常年守邊打仗日常嚴格訓練,一仗把唐軍主力打了個全軍覆沒。哥舒翰帶著幾百殘部退回潼關想繼續堅守,部將叛變,抓了哥舒翰向叛軍“領功”。潼關失守, 首都長安的陷落只是早晚幾天了,唐玄宗不得不倉皇出逃。事實上,當時只需在潼關擋住叛軍,時間一長叛軍必然失敗,安史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既不得民心又對經濟生產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而當時唐朝物產最豐饒也是賦稅主要來源的江漢平原和江淮平原始終沒有陷落,魯炯先守南陽一年,堅持不住又退守到襄陽,堵死了叛軍進入江漢平原的門戶。張巡許遠死守睢陽(今河南商丘), 城破被俘就義,叛軍也沒能進入江淮平原。安祿山用兵謀略再厲害,沒有糧草物資供應還能蹦噠多長時間?何況潼關失守沒失守,叛軍很快就要面對李光弼和郭子儀這兩位名將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